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

關燈
法門。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誠不異單傳正印。

    而六卽簡濫。

    尤足救末世狂禅之失也。

    蓋影師久習禅坐。

    頗通教典。

    靈師曾在淨名堂中。

    得個省處。

    每歎諸方禅學。

    展轉訛僞。

    無可并譚。

    僅寄情詩句之閑。

    與雪峤秋潭諸名宿酬倡。

    視斯世同流合汗輩。

    若将浼焉。

    甘淡薄。

    守枯寂。

    凜乎若冰雪之寒。

    矯矯乎若雲外之鶴。

    今讀其詩。

    猶可想見其眉宇也。

    辛巳九月初八日。

    影師示寂。

    享年五十有五。

    次年壬午九月二十五日。

    靈師示寂。

    享年四十有七。

    遺骨共歸西溪普同塔中。

    影師從行腳後。

    遵頭陀行。

    每事任靈師為之。

    唯拱默靜修而已。

    靈師僅剃度兩人。

    一名福具。

    字戒心。

    久從予遊。

    一名福定。

    字止林。

    長師一歲。

    而出家在福具後。

    卽今督梓詩稿者。

    亦能勤修禮誦。

    不墜家風。

    二師生平最落落寡合。

    而一與之交。

    則道誼最切。

    每令人念之不忘。

    從來不事幹谒。

    不營世務。

    槜李缁素。

    每追慕其高風。

    誠末世優昙華也。

    何俟登壇豎拂。

    方名人天師範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壽延壽院新伊法師六袠序】 【壽莊母道昭優婆夷蘇碩人八袠序】 【壽陳旻昭居士六袠序】 【壽張幼仁五袠序】 【壽優婆夷馬母宋太碩人七袠序】 【壽車母牛碩人八袠暨次公居士六袠序】 【樂如法侄四十壽語】 【祝沈母張碩人節壽序】 【壽姚廣若居士三袠序】 【壽新伊大法師七袠序】 【達源禅宿六袠壽序】 【白法老尊宿八袠壽序】 【預祝乾明公六十壽序】 【壽序】 【壽延壽院新伊法師六袠序】 予自壬戌出家。

    往來雲栖雙徑閑。

    卽獲與師識荊。

    至忝為忘年交。

    自庚午歲始。

    每一聚首。

    辄曉夜盤桓佛法弗置。

    予退休求寂。

    遁迹深山。

    二三學人。

    從予遊者。

    皆令禀沙彌戒于師門。

    比丘果海。

    則師指示令其學于不肖者也。

    己卯孟冬。

    值師六十壽誕。

    諸戒子。

    謀所以稱師壽者。

    予惟出世法門。

    觀色身與太虛等。

    觀塵劫與彈指等。

    奚事頌岡陵稱浩瀚。

    與世谛競稱延壽哉。

    夫勝義三寶。

    常住法身。

    無量無量。

    何所論延。

    若持三寶。

    則諸佛慧命。

    從來藉人以傳。

    故梵網雲。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

    三世一切衆生。

    化化不絕。

    而大經扶律談常。

    稱為贖常住命至寶。

    豈非甘露戒法。

    實佛界延生妙藥。

    令九界頓同佛位者乎。

    昔紹覺法師。

    遨遊教海。

    徧探大蘇慈恩宗旨。

    講演之餘。

    手輯毗尼珍敬錄。

    以範後昆。

    師童真入道。

    為紹公長子。

    性相二宗。

    無不克受其傳。

    服習毗尼。

    視紹公尤加焉。

    初受大戒于雲栖時。

    便得登座演法之夢。

    二十餘年。

    久默斯要。

    直至惺谷力請。

    方肎破格一禀羯磨。

    從此後學雲仰景從。

    事不獲已。

    乃開甘露法施。

    普令四衆。

    皆得服嘗。

    師為人天宣暢道化。

    數十年來。

    未嘗暫廢而舌不味過午之肴。

    身不禦珍奇之服。

    性遮俱淨。

    解行并美。

    且複建立壇儀。

    則功深五悔。

    趺坐習靜。

    則觀成十乘。

    此其所以砥柱狂瀾。

    續佛慧命者。

    為何如哉。

    每慨如來正法。

    一蝕于說食數寶之流。

    再蝕于闇證無聞之侶。

    乃至近世狂禅。

    惟以鼠唧鳥空相馳驟。

    而羺羊比丘。

    又往往無解作師。

    适為逾閑蕩檢者嗤笑。

    予是以避地避色。

    狀如聾瞆。

    惟師密養旣厚。

    聲名自溢。

    其源遠者其流長。

    吾知師光明壽量。

    直與無邊莊嚴香水海同其深廣。

    種種光明蘂香幢同其高大。

    豈世閑岡陵浩瀚所能拟其埃滴也。

     【壽莊母道昭優婆夷蘇碩人八袠序】 夫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所以世尊入刹那際三昧。

    八相成道。

    旣頓示。

    複互示。

    良由時劫之性。

    卽是實性故也。

    然惟證時劫之實性者。

    自能徧現種種時劫。

    善夫天台之言曰。

    實無量而言無量。

    法身之壽命也。

    實無量而言量。

    報身之壽命也。

    實有量而言無量。

    應淨土身之壽命也。

    實有量而言量。

    應穢土身之壽命也。

    至于卽穢而淨。

    卽應化而法報。

    又随機各見不同。

    豈思量拟議所能及哉。

    宣尼氏謂仁者壽。

    是不僅以色身論壽。

    不妄從延促起見也明矣。

    醒一莊子。

    儒而禅者也。

    母蘇氏。

    年登八旬。

    不問序于名公大人。

    獨泥首啟予曰。

    先大父。

    少塘公。

    筮仕于粵。

    囊無宦資。

    先君子鑒塘公。

    從事性命之學。

    恥為貨殖。

    吾母繼事先君子。

    從劇貧中。

    撫前母郭氏所生一男一女。

    無二心。

    旣育予小子。

    不令以貧廢學。

    教愈笃。

    後永覺禅師至開元說法。

    母曰。

    苦當思脫。

    率予小子而歸依焉。

    今跻八袠。

    予小子為貧母兒。

    未知所以報母者。

    山納笑答之曰。

    子不聞佛世有須賴居士乎。

    貧于财。

    不貧于法。

    波斯匿王。

    不敢與較富也。

    子又不聞昌黎之問大颠壽乎。

    颠舉數珠雲。

    晝夜明珠一百八。

    昌罔措。

    舉問首座。

    座叩齒。

    再問颠。

    颠亦叩齒。

    昌曰。

    原來佛法隻是一個道理。

    颠卽召首座。

    連棒趕出。

    嘻。

    若向此處穿得大颠首座鼻孔。

    不惟昌黎熱鼻孔無處出氣。

    并三世諸佛歴代祖師赤骨歴冷鼻孔。

    皆無出氣處。

    便可向莊母稱無量壽矣。

     【壽陳旻昭居士六袠序】 博山老師曾謂予曰。

    吾每與講主相見。

    必叩以事事無礙法界。

    盡力答來。

    止說得事理無礙而已。

    從未有說得事事無礙者。

    予應聲曰。

    事事無礙。

    豈真在事理無礙之外哉。

    惟其全理成事。

    所以全事卽理。

    唯其全事卽理。

    所以全事卽攝一切事耳。

    且如舉一毛端。

    必具法界全理。

    非是法界少分之理。

    以事外别無理故。

    此事理無礙也。

    旣此毛端已具法界全理。

    亦必徧攝法界全事。

    非僅法界少分之事。

    以理外别無事故。

    此卽事事無礙也。

    師遂首肎。

    予複曰。

    佛為初機之人。

    必深談理性。

    欲其以理融事。

    不滞于事也。

    若為深位菩薩。

    必廣談事相。

    欲其以事攝事。

    不滞于理也不滞于事。

    則一事通達一切理。

    名事理無礙。

    不滞于理。

    則一事通達一切事。

    名事事無礙。

    師大然之。

    居士博山大弘護也。

    今六旬華誕。

    予請以博山點首者。

    為居士壽。

    惟居士弘護大法三十餘年矣。

    凡今事門頭。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行。

    亦旣積集廣大矣。

    卽向上一著。

    亦必點胷自肎矣。

    豈非已入事理無礙法界者耶。

    其去事事無礙幾何居士好奕。

    請以奕喻。

    夫黑白二子。

    勝負歴然。

    了知勝負。

    皆無實性。

    不于勝負。

    起我法二執者。

    事理無礙也。

    能于一一著中。

    透盡三玄三要。

    五位九帶。

    九十六種圓相。

    乃至百法明門。

    六相十[糸/\]。

    三千性相。

    無不究竟明了者。

    事事無礙也。

    居士依仁遊藝。

    蓋欲深入事事無礙法界。

    豈僅以一奕娛情予故謂居士必欲究竟此一著子。

    須再向三[糸/\]三要。

    五位九帶。

    九十六種圓相。

    百法明門。

    六相十[糸/\]。

    三千性相等。

    一一葛藤窠中。

    遊戲出入。

    俾無纖毫不透盡處。

    然後得成無上妙奕三昧。

    然後執善财手。

    摩善财頂。

    而告之曰。

    我得菩薩解脫。

    名曰善奕。

    我于一一著中。

    見無量佛。

    聞無量法。

    親近供養無量衆僧。

    又于一一著中。

    圓滿念處正勤。

    根力覺道。

    三十七品。

    菩提分法。

    又于一一著中。

    入空無相無作法門。

    普見諸佛刹土。

    不以二相。

    又于一一著中。

    具足六度四等。

    四攝萬行。

    不可思議。

    福智資糧。

    又于一一著中。

    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佛法。

    又于一一著中。

    莊嚴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流出身雲。

    徧十方界。

    又于一一著中。

    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破我法二執。

    顯二空真如。

    又于一一著中。

    随諸衆生。

    有種種欲。

    種種解。

    種種根性。

    種種煩惱習氣稠林。

    悉順其機。

    而為說法。

    以四無礙解。

    具足諸佛四種悉檀。

    令諸衆生。

    各得歡喜。

    各得生善。

    各得滅惡。

    各得安住第一義谛。

    善男子。

    我惟得此善奕三昧。

    乃至微塵刹土。

    自他不隔于一著。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一著。

    釋迦如來。

    于此一著上轉大法輪。

    彌陀世尊。

    于此一著上淨四種土。

    則宣聖之耳順。

    便可與觀音之耳根圓通。

    同入首棱嚴大定海中。

    庶不負居士自所期許。

    亦不負普天之下所期許于居士者矣。

    是為祝。

     【壽張幼仁五袠序】 張子韶有省。

    而說偈曰。

    子韶格物。

    妙喜物格。

    欲識一貫。

    兩個五百。

    予在家時。

    心竊疑之。

    後讀大經滿字半字之喻。

    恍然會心。

    夫格物者。

    吾佛半字教也。

    物格者吾佛滿字教也。

    為實施權。

    則半助于滿。

    開權顯實。

    則滿融于半。

    半助于滿。

    半外無滿。

    滿融于半。

    滿外無半。

    一貫兩五百。

    豈不信哉。

    幼仁。

    子韶後身也。

    已悟諸相非相。

    而為如來寫出三十二相。

    幾及萬軀。

    夫悟諸相非相。

    此格物半字教耳。

    三十二相。

    莊嚴法身。

    豈非物格滿字教乎。

    今年新秋朔日。

    半百初度。

    幼仁先已證入滿字法門。

    則兩個五十。

    便是一百。

    夫何疑耶。

    于此百年之中。

    流出佛身相好。

    更當無量。

    是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矣。

     【壽優婆夷馬母宋太碩人七袠序】 法身壽量。

    無始無終。

    報身壽量。

    無終有始。

    應身壽量。

    随機示現。

    如此理會得。

    猶是循行數墨見解。

    若知一體三身。

    不一不異。

    則知一切壽命。

    總唯心量。

    是故得心自在。

    得法自在。

    壽命自在。

    能以一日為永劫。

    能以永劫為一日。

    當念之性。

    卽十世古今之性。

    一切含靈亦同此性。

    無量壽佛亦同此性。

    覺此性者謂之佛。

    诠此性者謂之法。

    順此性者謂之僧。

    護此性者謂不殺。

    全此性者謂不盜。

    守此性者謂不淫。

    宣此性者謂不妄語。

    明此性者謂不飲酒。

    不忘此性謂之念佛。

    觀察此性謂之念法。

    随順此性謂之念僧。

    以此性示人謂之念施。

    以此性自範謂之念戒。

    以此性為畢竟所依謂之念第一義天。

    若人深信此性。

    乃名具足三歸五戒六念。

    若人能受歸戒。

    能修六念。

    乃能随順證入此性。

    今優婆夷宋太碩人。

    為馬氏昆玉七人之母。

    年滿七十。

    兒孫滿堂。

    且令嗣光世居士。

    因信禅而兼信教。

    太昭居士。

    因學儒而兼學佛。

    餘子若孫。

    亦各表表成立。

    能為出世色養。

    太碩人一無所慕。

    獨以歸戒為樂。

    劉姚諸君子。

    與光世太昭善。

    謀所以壽太碩人。

    問于山納。

    納曰。

    太碩人所樂者。

    正如布帛菽水。

    亘古亘今。

    淡而不厭。

    予别無山肴海錯。

    諸君子。

    亦何必别覓鳳髓龍肝也哉。

     【壽車母牛碩人八袠暨次公居士六袠序】 現前一念之心。

    亘古亘今。

    故名無量壽。

    靈明洞徹。

    故名無量光。

    阿彌陀佛。

    不過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而已。

    是故吾人果能念念執持阿彌陀佛。

    卽是念念證無量壽。

    放無量光。

    古聖旣爾。

    今人亦然。

    至心旣爾。

    散心亦然。

    法華雲。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大聖金口。

    豈欺我哉。

    末世障重。

    别求[糸/\]妙。

    欲速返遲。

    惟蔤蕃車居士。

    笃修淨業。

    心無異趨。

    晝夜彌陀五萬聲。

    以此功德。

    仰祝萱親。

    發願同證阿彌陀佛究竟果德。

    而牛碩人。

    亦已長齋。

    三十五年。

    有如一日。

    居士舉三子三女。

    而三子又得蘭孫九人。

    今稱壽。

    不用世間歌舞。

    惟用佛号經聲。

    使普天下人。

    盡若車氏眷屬。

    豈不卽娑婆是清泰。

    卽分段親因是菩提法侶乎。

    居士謂現前兒孫。

    雖已聞三寶名。

    欲更以此念佛祝壽法門。

    垂之奕世化化無窮。

    特乞山納一言。

    夫現前無量光壽之一念。

    人所同具也。

    而昧之亦人所同感歎也。

    同具則非異也。

    同感則非可已也。

    以同具之心。

    感于其所不可已之情。

    夫獨非人子也欤哉。

     【樂如法侄四十壽語】 予壬戌夏。

    出家行腳。

    首至雲栖。

    卽與雪航檝兄盟出世交。

    逮壬午夏。

    幻寓菰城。

    方識樂如法侄。

    侄蓋雪兄所剃度也。

    自幼持齋。

    十二三歲卽歸依雪兄。

    直俟歴試。

    堪持淨戒。

    乃肎離俗。

    其視出家非等閑事。

    已勝尋常千萬倍矣。

    迩來住靜道峰之麓。

    和光同塵。

    而不易其介。

    且笃信淨土法門。

    渴慕圓頓宗旨。

    故于客冬。

    不惜勞苦。

    随予祖堂。

    入法華會。

    予每慨末世學人。

    止圖入耳出口。

    欲如法侄之但求密默受用者。

    尤為不可多得。

    但淨土法門。

    必以大菩提心為宗要。

    大菩提心。

    固不可以意氣承當。

    亦不可以姑待自诿。

    昔孔子于四子侍坐。

    必借曾點化三子之著有。

    借三子實曾點之忘情。

    雪兄昔日。

    熾燃以法門為己任。

    有似子路。

    老侄今日。

    澹然以守靜為家風。

    有似曾點。

    則老侄固可為吾雪兄之藥。

    而我雪兄亦未必非老侄之當所學也。

    今冬值老侄四十初度。

    同門子若證真二弟。

    特乞餘一言為祝。

    予惟老侄真為一大事因緣出家。

    從來非好谀者。

    故直書此。

    以作無量壽之左券。

     【祝沈母張碩人節壽序】 吾聞壽者。

    受也。

    自造其因。

    自受其果。

    非天降。

    非地出。

    非人與者也。

    故宣聖謂仁者壽。

    又謂大德必得其壽。

    壽豈心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