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

關燈
美。

    奚必兩融。

    始名全德也。

    其與予交也。

    璧師欲受予益。

    不得不稍以微辭益我。

    惺師欲益于我。

    亦不得不稍受予益。

    皆生平破格處也。

    可痛者。

    璧師欲學毗尼。

    有志未遂。

    惺師旣學不能力。

    如來正法。

    誰共仔肩欤。

    嗟乎。

    一月閑。

    二師相繼而殁。

    予雖有一二同志。

    但能受益。

    不能益我。

    或可相益。

    而喜順惡逆。

    不能結眉于紅爐烈焰中。

    撒手于冰淩劔刃上。

    如二師者。

    大事因緣。

    尚不免畱下公案。

    矧不及二師哉。

    予是以浩然永歎。

    甘沒齒于深山也。

     【誦帚師往生傳】 師諱宏思。

    一字如是。

    晉江澑澚人。

    族姓陳。

    髫年入郡之開元寺。

    禮湛然精舍肖滿全公為師。

    剃發後。

    喜詩文。

    不理錢榖。

    氣節昂然。

    缁素鹹敬憚之。

    年二十七。

    忽發出世心。

    盟月台心默師。

    及惺谷何居士。

    為生死交。

    朝夕參究大事。

    忘形破格。

    風雨寒暑。

    弗替也。

    時溫陵佛法久荒。

    聞熏乏種。

    師獨與惺谷。

    鼓舞數人。

    谒博山無異禅師。

    受具戒。

    苦參無字。

    脅不著席者三年。

    異師愍其勤。

    恐緻病。

    說調琴喻勸之。

    稍稍晏息。

    終不解衣。

    師志遠大。

    縱有省悟。

    不自足。

    亦不輕舉似人。

    同輩視師若木讷。

    師固是非了了。

    洞如秦鏡矣。

    離博山。

    遊浙直。

    習教觀于幽溪。

    鑒末世暗證之失。

    遵永明角虎之訓。

    遂神栖安養。

    期以萬善同歸。

    迨惺谷剃草。

    師以受惺谷教益最深。

    欲推為先臘。

    且博山受戒不如法。

    遂舍前所授。

    禮季賢師為和尚。

    覺源新伊二法師為阿阇梨。

    次惺谷進比丘戒。

    兼進菩薩大戒。

    結夏聽予律要。

    次年惺谷師西逝。

    師以全公年邁。

    歸侍。

    創八關社。

    接引居士。

    從此溫陵缁素。

    始知有如來正戒。

    師自視欿然。

    惟明師良友是念。

    越五載。

    複逃江外。

    踏冰雪尋予九子峰頂。

    未幾。

    全公變。

    厥孫泣挽回泉。

    乃訂予續至紫雲。

    作掩關計。

    逮予踐約。

    未及一載。

    師遂示疾。

    召予助其念佛。

    命侍者除發浴身。

    浴畢端坐。

    舉手而逝。

    正念分明。

    神清氣定。

    越二時。

    頂[寕*頁]尚暖。

    托質蓮蕊無疑也。

    師生平自奉甚約。

    破衫補履。

    數十年如一日。

    予嘗笑謂之曰。

    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

    師棄敝屣猶天下也。

    師愀然曰。

    某非故作悭态。

    愧薄德不堪消受檀信耳。

    甘淡薄。

    忍疲勞。

    精勤禅誦。

    夜寐夙興。

    雖劇病臨危。

    亦不懈廢。

    誠有古人風。

    至于親信師友。

    受惡辣鉗錘。

    如飲甘露。

    于古人中。

    亦不多得。

    假以數年。

    近可匹休異岩。

    遠可追蹤斷崖。

    惜乎生年僅五十。

    戒臘甫十夏。

    自度固已有餘。

    利他功未及半。

    痛哉。

    與士夫往複。

    必随其病渴。

    飲以苦口。

    師侍者。

    錄成帙。

    予戲題為老婆禅。

    便有偈頌詩詠數十首。

    未示疾前一月。

    忽焚之。

    嘗取律中一偈。

    銘諸座右。

    偈曰。

    名譽及利養。

    愚人所愛樂。

    能損害善法。

    如劔斬人頭。

    師未嘗不與鄉紳賢達交。

    而心固觑破如此也。

    猶憶其詠菊絕句雲。

    籬菊數莖随上下。

    無心整理任他黃。

    後先不與時花競。

    自吐霜中一段香。

    此可窺其槪矣。

    師自謂神根稍鈍。

    晚稱誦帚道人。

    志在掩關。

    專修淨業。

    又号藏六比丘。

    其道昉一諱。

    則異師所命也。

    按紫雲開士傳。

    已得八十人。

    今當續稱第八十一雲。

     【自觀印阇梨傳】 方外史曰。

    法道之盛也。

    一人敗之有餘。

    逮其衰。

    多人扶而不足。

    豈所難。

    緩時流所急。

    雖大志未遂。

    厥用未光。

    亦足為中流砥柱。

    屹然稱傑。

    自觀法友。

    殆庶幾乎。

    法友名照印。

    應天江浦人。

    俗姓姚。

    年十二斷酒肉。

    出家大報恩寺之竹浪庵。

    曾祖雲台公久習禅思。

    知為法器。

    與祖西輪公。

    玉成之。

    解字義。

    卽喜習詩文。

    祠部劉田諸公。

    并加矜重。

    為童子師。

    董訓嚴正。

    事耆宿盡禮。

    阖寺先臘。

    鹹器重之。

    年二十三。

    忽發出世心。

    棄鉛椠。

    參雲谷老人。

    請問法要。

    顧多病瘡痂久蝕其膚。

    未遑遠遊。

    丁卯栖霞除夕偶琢句雲。

    此際欲何言。

    燈花凡幾個。

    吟未罷。

    燈光忽掩。

    少頃燼。

    乃複明。

    不覺汗流浃骨。

    猛省無常。

    從此視世閑事。

    益如枯木死灰矣。

    己巳秋。

    予遊栖霞。

    始與法友晤。

    贈以偈雲。

    舉世不知真。

    吾獨不愛假。

    羨君坦夷性。

    堪入毗尼社。

    法友領之。

    壬申春。

    遂入靈峰結夏。

    予為秉羯磨授具戒。

    專精聽律。

    随解随行。

    不肎付諸空言。

    學侶競設問難。

    唯法友默讷如愚。

    真操實履。

    無外飾餘習。

    丙子。

    予病隐九華。

    法友居武水。

    徧閱律藏全書。

    丁醜尋予九子别峰。

    商證梵網佛頂要旨。

    予見其躬行有餘。

    慧解不足。

    設壇中十問拶之。

    廢寝忘餐。

    深思力索。

    經秋及冬。

    有省。

    乃知此事。

    甚大且遠。

    更自勵。

    韬光慎持。

    戊寅予往溫陵。

    法友歸。

    遵遺教依律藏住。

    依四念處行道不以世法幹懷。

    時同參者。

    以通方自負。

    每嗤之。

    夷然弗顧也。

    逮壬午。

    予從溫陵返。

    正拟與法友共建法幢乃先一年辛巳。

    法友逝。

    嗟乎。

    三宗角立。

    法道陵遲。

    各骛名高。

    鹹無下基。

    茍告以三學源委。

    佛世芳規。

    未有不掩鼻笑。

    返唇譏者。

    法友信我于舉世非毀之際。

    從我于九死一生之時。

    及戊寅一别。

    咻者衆楚。

    傅無一齊。

    而能孑爾自淑至死弗移。

    凝神觀佛。

    正念以歸。

    直至身殁。

    缁素方追思而憶之。

    豈不卓哉。

    大報恩寺。

    神廟閑。

    傑出二人。

    一為憨山大師。

    一為雪浪大師。

    印子初度。

    卽志前徽。

    乃生年僅滿四十。

    法臘十夏。

    猶虧一時。

    知向服者。

    鄭中丞。

    錢京兆。

    鄉達淩官球。

    陳旻昭居士。

    陳非白。

    張興公。

    數人之外。

    無餘焉。

    予謂為二老不易。

    為印子更危。

    設無深慮遠識。

    誰肎舍舉世共趨之好徑。

    偏履草深一丈之甚夷耶。

    昔孟轲尚論古人。

    首陽殍。

    與商阿衡。

    魯士師。

    同聖。

    誠不用世谛為品題也。

    予以憨雪兩大士。

    與印子。

    并稱為報恩三傑。

    夫疇曰不宜也欤。

     【妙圓尊者往生傳(幷贊)】 尊者妙圓。

    諱如會。

    燕都譚氏子。

    世襲萬戶侯。

    幼茹素。

    三十九歲出家。

    誓行頭陀。

    脅不著席。

    前後共然六指。

    燒頂煉臂無算。

    初至南方。

    唯事苦行。

    牛頭住持。

    激以究理。

    大為感發。

    一心念佛。

    遂得豁忘身世。

    而不自稱悟。

    見一切缁素。

    不作寒溫語。

    單已獨行。

    不畜餘長。

    夏棄冬衣。

    冬盡舍夏。

    天下名山。

    歴覽殆徧。

    心慈而色厲。

    凡開示人。

    必猛厲懇切。

    不順庸情。

    丙戌。

    晤尊者于石城之隈。

    次同住濟生庵。

    盤桓數日。

    公喜予樸實。

    予敬公戒德禅定。

    每行坐必推讓之。

    戊子秋。

    過淮安清江浦衆見其儀容不凡。

    畱供養。

    未幾。

    以一衲贈萬德庵主人。

    且囑之曰。

    吾不久将去。

    特一事相托。

    主人曰和尚方來。

    何遽言去。

    答日西方去耳。

    可以遺身付江流中普與魚蟲結淨土緣。

    主人辭不敢。

    尊者曰。

    若然。

    荼毗後。

    以骨和麫粉。

    為我結緣何如。

    主人曰可。

    因命辦大燭好香。

    衆莫測其意。

    至十月十九夜。

    四鼓。

    忽呼主人曰。

    為我大開各門。

    燒香點燭。

    主人點燭竟寂然坐逝。

    四方皆聞異香。

    争來禮拜供養。

    遵命茶毗。

    作餌樂與江中。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臘三十二年。

    尊者曩在水草庵。

    謂劉道澄曰。

    一心念佛專求上品上生。

    便是向上第一義谛。

    汝輩若不肎信。

    試看我将來。

    得生淨土。

    便當信也。

    噫。

    今果然矣。

    贊曰。

    淨土橫超。

    圓頓稀有。

    佛祖贊揚。

    異音同口。

    生盲罔知。

    猶将别扣。

    妄拟融通。

    終成塵垢。

    唯我妙公。

    作師子吼。

    一句彌陀。

    博施約守。

    末後光明。

    機緣非偶。

    稽首同歸。

    誓弗敢後。

     【蓮居庵新法師往生傳】 法師諱大真。

    号新伊。

    武林東城周氏子也。

    父某。

    母劉氏。

    師在繦褓。

    卽能合掌稱南無佛陀。

    逮就外傅。

    不伍群兒。

    聚沙畫地為佛塔。

    或趺坐觀鼻。

    九歲。

    父母議聘葉氏女。

    師泣辭。

    詣蓮居紹師受歸戒。

    遂依座下。

    紹師督課甚嚴。

    師根性稍鈍。

    屢受惡辣鉗錘。

    堅無懈退。

    年十五。

    剃發為沙彌。

    二十入雲栖受具戒。

    是夕夢著僧伽梨。

    登高座演般若。

    征其實得無作戒也。

    是故與師同時宏戒演法者雖多。

    而童真入道。

    必推師為第一。

    服習紹師所演教法。

    人一己百。

    人十己千。

    夜以繼日。

    慈恩台嶽宗旨。

    每多遊刃。

    而心益虛。

    志益勇。

    無論先賢著述。

    卽生在師後。

    如惺谷壽之禅。

    歸一籌及管正見之教。

    不肖旭之律。

    璧如鎬之儒。

    師皆取諸人以為善。

    如大海不拒衆流也。

    師父母春秋高。

    先後禮紹師出家。

    異廬而居。

    父名方舟沙門。

    母名順修庵主。

    師就養無方。

    數十年如一日。

    與紹師同稱至孝。

    有古陳尊宿風。

    故護法者。

    額其室曰睦堂焉。

    紹師去世。

    師治後事畢。

    感違緣。

    飄然遠舉。

    桐廬覺源法師延之。

    往依焉。

    與木石居。

    與鹿豕遊。

    無複人世閑想。

    旣易寒暑。

    檀護書币迎歸。

    重主蓮居。

    力宏紹師之道。

    著唯識合響。

    兼授金剛寶戒。

    複建大悲壇。

    嚴課事理二忏。

    而教觀始并舉矣。

    年七十一。

    徧囑及門士。

    傳持教觀。

    自擇窣堵波地。

    新秋示微疾。

    自恣後三日。

    趺坐憑幾。

    再申遺教。

    幷集居士弟子。

    囑以護持正法。

    越七日。

    沐浴更衣。

    就寝複起。

    命取座置榻前。

    跏趺其上。

    手持數珠。

    與衆同稱彌陀佛号。

    頃之。

    聲息俱寂。

    鼻垂玉筋過尺許。

    逾時頂相猶熱。

    是為庚寅年。

    七月二十五日午時。

    法臘五十有三。

    先是優婆塞周氏。

    夢天樂迎師西逝。

    急偕戚屬數人。

    來受歸戒。

    庵主道聲。

    預以元日。

    夢師坐蓮台上。

    師之往生淨土。

    夫何疑哉。

    贊曰。

    昔佛以正法眼藏。

    付大迦葉。

    迦葉于佛滅後。

    首集千阿羅漢。

    結集三藏。

    故知傳佛心印者。

    必須三學并宏。

    性相兼徹。

    卽如達磨以棱伽印心。

    六祖必登壇受具。

    餘可知也。

    至于華嚴大集寶積法華諸大乘經。

    無不弘贊淨土。

    馬鳴龍樹諸大祖師。

    無不神栖極樂。

    豈止蓮宗十祖而已。

    師祖雲栖。

    父紹覺。

    教以澡神。

    律以滌愛。

    勤修五悔。

    徧學三宗。

    無怪乎印壞文成。

    如入三昧也。

    彼鼠唧鳥空。

    慣為大言以欺佛者。

    聞師之風。

    亦可以少愧矣。

     【新安程季清傳(幷贊)】 季清居士。

    新安程小溪。

    第三子也。

    名文濟。

    法名通慧。

    讀書西天目。

    偶谒高峰大師塔。

    不覺痛哭。

    翦臂肉寸許奉供。

    遂矢志參究。

    禮雪峤禅宿為師。

    逼拶旣久。

    漸有入處。

    旣遊太學。

    因長兄嗜堪輿術習之。

    徧為叢席經營。

    自比司馬頭陀。

    至博山。

    無異禅師甚敬愛之。

    臨别步送五裡。

    居士謂末世禅流。

    不達教理。

    建六年講社于蓮居。

    請十法主輪次登座。

    又以修行要門。

    須達法相。

    延自平法主至丈室。

    為菰城善信。

    再演成唯識論。

    撥冗谛聽。

    曉夜究心。

    深得慈恩綱要。

    每讀華嚴大典。

    及發菩提心論等。

    辄聲淚俱下。

    自号十願居士。

    凡放生濟獄。

    禮忏弘法。

    無不以身先倡。

    鼓舞成之。

    京兆錢元沖喪子。

    居士相與大興福業。

    幾至三十萬金。

    京兆卒。

    居士亦喪子。

    猛感無常。

    乃閉戶謝客。

    專修丈六佛觀。

    始懵懵。

    旣隐隐漸現佛身。

    明對心目。

    唯色黎黯。

    重加苦切。

    凝想不已。

    忽空中有聲教曰。

    若欲見金色身者。

    須于佛身。

    先作紅想。

    依教想之。

    果獲閉目開目。

    鹹得了了。

    佛身光明。

    映室四壁。

    室中什物。

    皆成金色。

    出定視世閑人。

    如死灰矣。

    一日正趺坐。

    佛觀現前。

    家人排戶作聲。

    忽驚出定。

    乃不複見佛。

    因悟佛從想生。

    本無來去。

    而亦不舍觀門。

    但涉事旣繁。

    功遂漸減。

    每以為恨。

    庚寅春。

    謂予曰。

    迩來始悟生西要訣。

    須是放得娑婆下耳。

    予甚然之。

    蓋居士雖修佛身觀。

    猶思後身作帝王弘法。

    或作天神護世。

    每遭予痛斥也。

    辛卯秋。

    嬰腹疾。

    卽囑後事。

    屏襍緣。

    繪接引聖像以助觀力。

    至九月初二日。

    吉祥而逝。

    居士生于萬歴戊子。

    閱世六十四年。

    先後舉十一子。

    僅存二。

    謂予日。

    生平每夢行軍征伐。

    執旗揮衆。

    當是夙世殺業太重。

    故所舉多不育耳。

    元配盧氏。

    法名智福。

    先登樂土雲。

    居士捐世。

    長女哀慕不已。

    至一七夢居士曰。

    吾已向吳門四十裡外。

    作大叢席護伽藍神矣。

    方外史曰。

    季清蚤歲參禅。

    複精唯識。

    歸心淨業。

    如此。

    而以風水名家。

    卒為護伽藍神。

    未登地菩薩。

    不能盡伏現行煩惱。

    世故有不足季清者。

    乃其大菩提心種。

    豈可得而掩哉。

     【影渠道山二師合傳】 影渠師。

    槜李孫氏子。

    出家本府之施庵。

    法名清沼。

    道山師。

    一字靈隐。

    武林孫氏子。

    出家普。

    陀之靜室。

    法名永阒。

    天啟初年。

    有抱璞蓮法師。

    兼受龍池禅學。

    建期武康淨名庵。

    二師同堂相聚。

    盟世外金蘭。

    從是形影相随者。

    二十餘年。

    影沉靜。

    寡言笑。

    靈爽朗。

    多恢諧。

    似不相侔。

    而謹身節用。

    孤峻少合。

    則出一轍。

    故始自叢席。

    終迄住靜。

    不啻如水乳也。

    旣參抱師之禅。

    複聽古德法師之教。

    古師為予授戒阇梨。

    而予生平不入講席。

    與二師雖同門。

    初不相識。

    至乙亥春。

    阻雨祥符。

    始相傾信。

    是年冬。

    二師獲閱法華玄義。

    及摩诃止觀。

    大悔見此二書之晚。

    知台宗圓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