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逆修。
遂感分段變易二死苦報。
悟之為佛界順修。
遂成菩提涅槃二種轉依。
迷為三惑。
悟為三智。
逆修為十惡五逆。
順修為六度萬行。
生死為三界四相。
轉依為三身四德。
苦卽法身。
惑卽般若。
業卽解脫。
諺謂推人扶人。
隻是一手。
贊人毀人。
隻是一口。
大佛頂謂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讵不信然。
然則芙蓉九朶。
信可與華嚴九會。
同其表法。
豈謂地藏本願經。
僅談地獄因果事相而已。
況華藏世界。
安住大蓮華中。
如來成道。
亦坐寶蓮華。
而優鉢羅。
波頭摩等地獄。
亦複名青蓮華。
赤蓮華。
可見一名。
一喻。
一事。
一法。
皆悉具足十界。
在當人迷悟順逆何如耳。
不思議法性。
體非群相。
不礙諸相發揮。
又奚閑于地獄及寂光哉。
願諸開士。
率諸檀越。
卽以此為順修因緣。
開發正悟。
則鐵圍兩山。
卽是金剛菩提道場。
無令火焰幻作金蓮。
斯大妙矣。
【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 福田有二。
曰敬曰悲。
敬田以田勝。
悲田以心勝。
供舍利而福等虛空。
敬田也。
澤及枯骨。
萬世稱為仁主。
悲田也。
一田功德。
已不思議。
況悲敬具足者乎。
夫羅漢四果。
證入無生。
永離我執。
旣入涅槃。
不愛枯骨。
凡夫比丘。
未斷思惑。
傥屍骸暴露。
則神識不安。
神識不安。
可悲也。
堂堂僧寶。
可敬也。
矧凡聖莫測。
神聖淵府。
龍蛇混居。
安知肉眼所謂凡僧。
非卽大士曲示乎。
是故随供一骨。
罔不具悲敬二田。
九華為天下第一名山。
乃荒原暴骼。
悚目傷心。
予初到山。
首以此事經懷。
适有衆耆。
快為鼓舞。
不揣陋拙。
倡作先聲。
其有見聞随喜無論若缁素。
若少若多。
旣投最勝之因。
必克無上之果。
敬則成佛道而有餘。
悲則度衆生而無量。
系以偈曰。
僧相堂堂。
福德之海。
縱令朽骨。
福性奚改。
起塔供養。
應至梵天。
況複丈許。
讵雲不然。
大士示形。
徧在生死。
青淤朽骨。
黃金鎖子。
彈指合掌。
的的真因。
誰為證佐。
妙法華經。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四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募造敬字庵疏】 【淨然沙彌化念佛疏】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建盂蘭盆會疏】 【敷先開士守龛助緣疏】 【善生開士飯僧功德疏】 【重修觀音庵疏】 【大悲圓行疏】 【結社修淨業兼閱華嚴大鈔助緣疏】 【募刻憨山大師全集疏】 【廬山五乳峰法雲寺重造大殿疏】 【念豆兒佛疏】 【金陵三教祠重勸施棺疏】 【水陸大齋疏】 【疏二】 【募造敬字庵疏】 娑婆世界以音聲語言為教體。
故一一文字。
皆佛祖慧命聖學源流所關也。
敬字卽敬文宣至聖。
與迦文世尊。
其開昏愦而培智種者。
豈淺鮮哉。
溫陵為文獻之邦。
素稱佛國。
今者有敬字庵之設。
此洙泗道源所浚。
亦西竺心光所映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
凡有心者。
皆得作佛。
請從事于斯語。
則凡點畫紙墨之委棄者。
皆可見堯于牆。
見佛于瓦礫矣。
抑更有告焉。
一切字紙斷斷可與六經三藏同觀。
而六經三藏斷斷不可與一切字紙同視。
庵成請勒斯語。
【淨然沙彌化念佛疏】 經雲。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此言正因佛性。
人人本具。
故稱性所起緣了二因。
必與正因同得究竟也。
是以念佛三昧。
名為三昧中王。
普攝一切三昧。
修此三昧。
凡有三種。
一者惟念他佛。
二者惟念自佛。
三者自他俱念。
修雖有三。
成功則一。
一念他佛者。
托阿彌陀佛果德莊嚴。
為我所念之境。
專心注意而憶念之。
或憶名号。
惑想相好。
或緣四十八願。
往昔洪因。
或思力無畏等。
現在勝德。
或觀正報。
或觀依報。
總名為念他佛。
貴在歴歴分明。
一心不亂。
則三昧功成。
徑登淨域。
如東林諸上善人。
卽其證也。
二念自佛者。
觀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無體無性。
橫徧豎窮。
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具足百界千如。
種種性相。
與三世佛。
平等無二。
如此觀察。
功深力到。
圓伏五住。
淨于六根。
豁破無明。
頓入秘藏。
如西天四七。
東土六祖。
及南嶽大師。
天台智者。
卽其證也。
三自他俱念者。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衆生是諸佛心内衆生。
諸佛是衆生心内諸佛。
托彼果上依正。
顯我自心理智。
如觀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議。
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議。
故感應道交。
自他不隔。
極果圓因。
稱理映發。
如永明壽楚石琦所修法門。
卽其證也。
方便多門。
歸元無二。
随行一轍。
俱得到家。
切勿疑慮。
自隔要津。
今淨然沙彌。
栖心淨土。
兼以此法廣化有緣。
當知隻此一念。
便可作大勢至法王子眷屬。
慎無自輕自屈。
更願見者聞者。
深心随喜。
共登蓮籍。
亦慎無自藐藐他。
庶幾同圓種智。
而五濁可空也。
勉之哉。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彌陀如來。
以四十八願。
攝化十方。
勢至大士。
以念佛三昧。
遊此世界。
當知末世衆生。
舍淨土一門。
而求脫生死。
不可得矣。
佛法無多子。
久常難得人。
一時勇猛。
不若終身無倦所以慈雲大師。
示晨朝十念法門。
飛錫尊者。
闡一念得生妙旨。
今忍草沙彌。
發心普勸缁素。
修此念佛三昧。
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
或惟十聲。
下至日念一聲。
不拘數之多寡。
但以終身不閑斷為則。
将此饑餐渴飲工夫。
用作寶地珍池左券。
傥能一念中。
頓破無明。
便超寂光淨土。
頓斷塵沙。
便超實報淨土。
頓斷見思。
便超方便淨土。
縱未斷惑。
五濁漸澄。
佛光漸露。
登同居淨土。
永脫輪回。
固無惑矣。
普願見者聞者。
于此便作東林勝會想。
于一切登名蓮簿者。
便作十八高賢想。
則一心普念三世佛。
而念佛三昧了了現前矣。
【建盂蘭盆會疏】 予觀世出世。
至德要道。
皆無有勝于孝慈者也。
世閑非孝慈。
無以成聖賢。
出世非孝慈。
無以作佛祖。
顧孝慈之名一耳。
實則有四焉。
養父母育子孫。
令皆得歡喜者。
世界悉檀也。
前可繼。
後可傳。
令皆得生善者。
為人悉檀也。
順幾谏。
嚴庭訓。
令皆得滅惡者。
對治悉檀也。
底豫允若。
佑啟鹹正。
令皆得入理者。
第一義悉檀也又一世之父母固然矣。
推而極之。
不有無始以來。
歴劫生身之重恩乎。
一家之子孫固然矣。
擴而充之。
不曰法界含靈皆猶吾赤子乎。
是以儒者。
且盡其道于目前。
佛氏幷充其緻于累劫。
儒者且舉其端于宇内。
佛氏幷窮其量于刹海。
儒非故為拘虛。
而佛非故為荒誕也。
儒者引而不發。
以示厥始。
佛氏充無不盡。
以究其終。
不啻如金聲玉振焉。
所以自大法東漸。
千有餘載。
達人高士。
罔不會心。
至若昌黎晦庵輩。
雖極力诋之于前。
不免傾心味之于後。
良以孝慈宗旨。
終無閑然故也。
今七月十五日。
為大目犍連度母設供之辰。
夫目連果證應真。
六通第一。
而欲報慈恩。
尚須三寶衆僧之力。
況吾輩乎。
吾輩生匪空桑。
心非頑石。
念罔極之深恩。
懷終天之永戚。
自非托事盂蘭。
曷以略伸積悃。
所言盂蘭盆者。
此飜解倒懸器。
葢冥塗之苦。
不啻倒懸。
今以淨器僃陳佳供。
能令劇苦永脫故也。
凡厥孝子慈孫。
慎勿徒為大言。
以自飾曰。
吾父吾祖。
靈應在天。
何當久滞三塗。
咦。
難言之矣。
旣未聞出世四谛法門。
又未必遵行三歸五戒十善。
輪回之苦。
誰能免者。
傥于此日。
懸懸緻望。
子若孫之福濟。
而竟置之漠然。
于心安乎。
且經又言之矣。
若父母現在者。
福樂百年。
若七世父母。
自在化生。
入天華光。
此則功德利益。
又不止于僅解倒懸而已。
仁人君子。
宜何如努力以共成斯會也。
詩曰。
孝子不匮。
永錫爾類。
吾甚為儒之希聖賢。
釋之希佛祖者望之。
【敷先開士守龛助緣疏】 有世閑孝道。
有出世孝道。
世閑之孝。
就養無方。
立身行道是已。
出世之孝。
精修道業。
廣度累劫是已。
至世出世孝。
兩擅其美。
如黃梅睦州者。
殆不多得。
今于敷先開士見之。
開士青山名族。
世習東魯禮樂。
方壯之年。
發心學佛。
徧遊真寂博山之門。
以法力願力。
勸其乃尊。
長齋修道。
躬奉甘旨二寒暑。
又勸以圓現僧相。
幾一載而西逝。
葢年已八十六矣。
仍停龛虎丘麓。
日夕梵呗。
将以愧天下之為人子而不孝者。
幷一洗佛門無父之冤。
噫。
惟學佛然後知儒。
亦惟真儒乃能學佛。
不肖出家。
父未葬。
母未養。
本圖大事旣明。
然後作織屦計。
而夙障深重。
緻令慈母舍我西馳。
終天之憾。
寤寐永歎。
開士獨能生盡其養。
死盡其誠。
旭也真愧死無地矣。
方外雲蹤。
不能稍助薪水。
聊贅空言。
徧為仁人孝子。
宣此至情。
其有喜心樂助。
俾開士完此一段最後孝思。
亦錫類弘慈也。
【善生開士飯僧功德疏】 買死馬頭。
則千裡之馬至。
飯尋常僧。
則三乘聖僧格。
此必然之理。
無足怪者。
世人妄生分别。
競欲舍凡取聖。
而郭永定居士。
知凡聖一體。
自發心飯萬僧。
複化人飯萬僧。
非自行檀施。
不足轉化他人。
非廣化結緣。
不足滿自願力。
可以勸矣。
【重修觀音庵疏】 普門示現。
無刹不是全身。
何成何壞。
須知示壞示成。
皆與吾人作增上緣耳。
苟向大士施一文一粒。
譬如投滴水于大海。
頓同海體。
盡未來時。
決不消竭。
茲者躬逢大慈悲父。
借大闆卷傾頹之古觀音庵。
為說法處。
借恒元開士為說法人。
恒元深達此妙借法門。
又借予代為普門說法。
予謂恒元日。
有助此嘉猷者。
弗問多少。
汝悉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可矣。
【大悲圓行疏】 觀音大士。
與娑婆最有因緣。
而大悲陀羅尼。
尤為密傳心印。
秘要法門。
葢以不思議心。
持不思議語。
則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
真如螟蛉呪子。
不覺其肖之。
速也。
顧此呪自四明尊者。
設立行法後。
從元至明。
未嘗絕倡。
一傳于天台。
再傳入武林。
壇儀供具。
于斯為盛。
而法式理觀。
不免有字經三寫。
烏鸢成馬之虞。
餘向遊吳越。
每欲稍正其訛。
乃久誦水潦鶴者。
競嫌昏耄。
付諸永歎而已。
祖堂湛持開士。
思如法構壇嚴像。
餘喜此方缁素。
未染訛習。
猶可與正其始也。
爰贅片言。
使壇儀供具。
如法先成。
庶法式理觀。
次第畢舉。
如是則若顯若密。
若禅若教。
皆一以貫之矣。
【結社修淨業兼閱華嚴大鈔助緣疏】 阿彌陀佛。
以法界藏身。
示成道于極樂。
則有四十八願。
廣攝群機。
毗盧遮那佛。
亦以法界藏身。
示成道于娑婆。
則有普賢十大願王。
導歸安養。
是故欲求生淨土。
須究華嚴宗。
欲識華嚴宗。
須求生淨土。
或笑曰。
華嚴事事無礙法界。
當處卽常寂光。
何為舍此求彼邪。
應之曰。
旣事事無礙。
卽于此求彼。
又何礙也。
旣當處卽常寂光。
卽西方亦常寂光也。
常寂光固無可舍無可求。
亦何礙舍何礙求。
如是舍寂光穢。
求寂光淨。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生則實不生。
去則決定去。
何礙之有。
其人罔措。
餘曰。
汝若不會。
請問之毗盧遮那。
汝若不能見毗盧遮那。
請問之普賢願王。
汝若不能見普賢願王。
請向十字街頭合掌語諸人曰。
乞施我一文錢。
當必有告汝者矣。
【募刻憨山大師全集疏】 此方之機。
以文字為教體。
故儒号文宣。
佛号迦文。
由性天垂文章。
文章可聞。
卽性天可聞也。
由文章達性天。
性天不可聞。
卽文章亦豈可聞哉。
佛法入支那。
漸事義解。
達磨初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一洗文字習氣。
可謂炙病得穴。
然仍以棱伽印心。
文章性天。
未始判然為二明矣。
數傳後。
棱伽一經。
又複流為名相。
于是諸大宗匠。
競出手眼。
拯濟挽回之。
要皆超情離見。
解粘去縛。
破盡凡夫心識。
令與修多羅合而已。
未有敢違背佛語。
自張見幟者也。
流至今日。
五宗公案。
不幾又成名字學問乎。
惟吾憨翁大師。
乘夙願力。
本從西方再來。
始出長幹。
發足行腳。
便有香象截流氣槪後五台雪裡。
絕後再蘇。
沛若江湖。
落筆無滞。
憫末世無聞暗證。
旣昧佛語。
亦失佛心。
故多有著述。
而法語詩文等四十二卷。
皆老人随自意語。
尤多醒發人處。
法眷虛中。
繕寫成帙。
呈諸牧齋錢太史。
一無賴沙門。
冒從太史公處诒稿而去。
今高足某。
繼乃師志。
乞餘一言。
轉白檀信。
餘感師翁夢中接引深恩。
愧無以報。
爰涕泣書此。
【廬山五乳峰法雲寺重造大殿疏】 華嚴經雲。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葢自無始以來。
直至盡未來際。
惟此一心。
無有一時一刻不造種種五陰。
造種種世閑。
造種種國土者也。
造而成也。
無所從來。
造而壞也。
無所至去。
可不謂惟心乎。
故世有達惟心者始可與商所造。
亦惟有善所造者。
始可與悟惟心耳。
今人局視此心。
曾不能知心外無法。
又複卑視事造。
曾不能知事外無理。
故語以莊嚴佛刹。
辄雲不必著相。
嗟嗟。
相固不必著矣。
非相又安可著邪。
若達惟心。
則相卽非相。
是心造殿。
是心是殿。
何著之有。
設不以其心造殿。
又将以其心造種種敝惡依正。
安得頃刻有不造時。
而造殿為佛界妙緣。
緣因若熟。
了因必發。
了因若發。
正因必彰。
方知造卽非造。
回視枉此心力。
造餘襍業。
駕言無造。
終不免輪回者。
豈可同年語哉。
匡廬五乳峰法雲寺。
日遂頹圯。
其徒某不離吾人心内。
創此良緣。
而吾為缁素之願造佛界。
不願造九界者告如此。
【念豆兒佛疏】 雪山有藥。
名毗伽摩。
眼若見之。
眼得清淨。
鼻若嗅之。
鼻得清淨。
身若觸之。
身得安隐。
若以塗鼓。
軍中擊之。
所有毒箭。
應身拔出。
嗟嗟。
一莖草耳。
何以厥功若此。
愚者未免疑之。
阿彌陀佛。
萬德尊主因積僧祇。
果圓十劫。
願王無盡。
福慧無窮。
散心一稱其名。
亦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彼疑一莖草者。
又安能深信無惑哉。
有念佛者。
不紀以珠紀以豆。
又将豆供海衆。
使其淪肌膚浃骨髓。
乃至徧身毛孔。
鹹放佛光。
八萬四千戶蟲。
鹹得度脫。
此之功德。
難議難思。
念豆施豆。
功德平等。
豆為法界。
十方諸佛。
三世導師。
皆在一粒豆上轉大法輪。
現寶王刹。
此豆邪。
非豆邪。
非豆非非豆邪。
能信此一粒豆者。
可以無疑于一莖草矣。
重說偈曰。
此豆泥丸突出難分剖。
非豆咽下分明無處躲。
非豆非非豆。
大家傾出摩竭鬥。
【金陵三教祠重勸施棺疏】 三教深淺。
未暇辯也。
而仁民愛物之心則同。
夫仁愛非外铄也。
行于荒原曠澤。
見骸體縱橫。
枯骨狼藉。
未有不怵惕恻隐者。
充恻隐之心。
仁不可勝用。
儒以之保民。
道以之不疵疠于物。
釋以之度盡衆生。
如不龜手藥。
所用有大小耳。
故吾謂求道者。
求之三教。
不若求于自心。
自心者。
三教之源。
三教皆從此心施設。
苟無自心。
三教俱無。
苟昧自心。
三教俱昧。
苟知此心而擴充之。
何患三教不總歸陶鑄也哉。
心足以陶鑄三教。
乃名能盡其性。
亦能盡人物之性。
盡人物之性。
乃知民不止吾胞。
物不止吾與。
是故一民饑。
我之饑也。
一民寒。
我之寒也。
一枯骨未葬。
我未葬也。
合天下之苦。
以為己苦。
合天下之善。
以為己善。
故莫大乎與人為善。
俾一滴善。
同歸至善海中。
無分劑。
無窮盡。
斯可與言盡性之道也已。
金陵三教祠。
自癸亥倡施棺。
主其事者。
為了玄大德。
二十年施三萬餘具。
了玄去世兼值變更。
事遂寝。
今流離梵獨。
倍于昔時。
狐狸蠅蚋。
徧于野壑。
仁人君子。
急議續行。
亦此心萬不容己者。
而吾因得引其說而申之。
昔孟子謂孝子掩親誠是。
然仁人過之。
雖非親友。
颡亦必泚。
視亦必睨。
當知一切有情。
本來同體。
是名一本。
然則視父母同路人者。
惡之至也。
薄之極也。
視路人同父母者。
善之大也。
慈之厚也。
一人善。
緻天下祥。
一念慈。
回宇宙泰。
況合衆善為善。
普衆慈為慈。
功德可思議哉。
昔天帝與阿修羅戰。
乍勝乍退者再。
由世有一人。
欲作善事辄欲止者再故也。
或問予曰。
匹夫一念進退。
何遂關天帝勝負。
予曰。
如天平。
兩處各二十兩。
傥以一分益彼一處。
彼則偏重矣。
故曰。
天下者。
天下之天下。
又曰。
以身觀身。
以天下觀天下。
今各捐分文铢兩。
俾澤及枯骨。
觀身觀天下胥在此已。
【水陸大齋疏】 佛祖統紀雲。
梁武帝夢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
受苦無量。
何不作水陸大齋。
拔濟之。
帝問沙門。
無知者。
唯志公勸廣尋經論。
必有因緣。
帝卽遣迎大藏。
積日披覽。
創立儀文。
三年而成。
乃建道場于夜分。
親捧儀文。
悉停燈燭。
而白佛言。
若理協聖凡。
願拜起燈燭自明。
或體式未詳。
燈暗如故。
言訖。
一禮。
燈燭皆明。
再禮宮殿震。
三禮天雨華。
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
就金山寺修設。
帝臨地席。
诏祐律師宣文。
當時靈響。
不能僃錄。
周隋之際。
此儀不行。
至唐鹹亨中。
西京法海寺英禅師。
夢泰山府君。
請往說法。
獨坐方丈。
見異人前告曰。
向于泰山府君處。
竊睹尊容。
世有水陸大齋。
可益幽品。
文是梁武所集。
今大覺寺吳僧義濟得之。
願師往求。
如法修設。
師尋詣大覺。
果得其文。
遂于月望修齋。
齋畢。
向之異人。
與徒屬十數。
來謝曰。
弟子秦莊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範睢。
穰侯。
白起。
王翦。
張儀。
陳轸。
皆秦臣也。
鹹坐本罪。
囚幽陰府。
昔梁武金山設會。
前代纣王之臣皆得脫免。
弟子是時亦暫息苦。
以獄情未決。
未獲脫。
今弟子與此輩。
幷列國君臣。
皆承法力。
得生人閑。
言訖而隐。
自是英公。
常設此齋。
流行天下。
至有宋鹹湻年閑。
有謂金山越王疏旨。
專為平昔仕宦。
報效君親。
未見平等修供之意。
力挽志磐法師。
續成新儀六卷。
繪像二十六軸。
自宋至明。
又歴五百餘歲。
雲栖大師。
依此儀稍事改削。
行之古杭。
智旭曾于雲栖躬逢盛舉。
見其壇法精嚴。
事理僃明。
羅十法界于一堂。
運三觀心于刹海。
真不思議功德也。
丙戍。
遊金山。
索彼儀文觀之。
汗漫馍糊。
不可尋究。
葢由磐公較定後。
行于四明。
世稱南水陸。
而金山舊儀。
被宋元以來世谛住持。
附會添襍但事熱鬧。
用供流俗士女耳目。
世稱為北水陸也。
雲栖大師具擇法眼。
故不從北從南每設供結界密護。
除主壇一人。
表白二人。
齋主一人。
香燈五人外。
餘人例于幙外瞻禮。
不得入内壇壇内人出入。
必皆易衣澡浴。
所以得名如法供養不似諸方濫張聖像。
任男女襍沓遊觀。
緻使飲酒食肉。
吞煙啖[艹/秝]之人。
皆得熏薉尊儀也。
新都鄭千裡長公完德。
三藏殿主人七淨。
新都楊長公。
江寕陳旻昭。
欈李譚埽庵。
欲令此法重得流通。
津度靡極。
顧此法源流。
惟旭頗能考知其詳。
敢僭述緣起。
為賢達告。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四終
遂感分段變易二死苦報。
悟之為佛界順修。
遂成菩提涅槃二種轉依。
迷為三惑。
悟為三智。
逆修為十惡五逆。
順修為六度萬行。
生死為三界四相。
轉依為三身四德。
苦卽法身。
惑卽般若。
業卽解脫。
諺謂推人扶人。
隻是一手。
贊人毀人。
隻是一口。
大佛頂謂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讵不信然。
然則芙蓉九朶。
信可與華嚴九會。
同其表法。
豈謂地藏本願經。
僅談地獄因果事相而已。
況華藏世界。
安住大蓮華中。
如來成道。
亦坐寶蓮華。
而優鉢羅。
波頭摩等地獄。
亦複名青蓮華。
赤蓮華。
可見一名。
一喻。
一事。
一法。
皆悉具足十界。
在當人迷悟順逆何如耳。
不思議法性。
體非群相。
不礙諸相發揮。
又奚閑于地獄及寂光哉。
願諸開士。
率諸檀越。
卽以此為順修因緣。
開發正悟。
則鐵圍兩山。
卽是金剛菩提道場。
無令火焰幻作金蓮。
斯大妙矣。
【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 福田有二。
曰敬曰悲。
敬田以田勝。
悲田以心勝。
供舍利而福等虛空。
敬田也。
澤及枯骨。
萬世稱為仁主。
悲田也。
一田功德。
已不思議。
況悲敬具足者乎。
夫羅漢四果。
證入無生。
永離我執。
旣入涅槃。
不愛枯骨。
凡夫比丘。
未斷思惑。
傥屍骸暴露。
則神識不安。
神識不安。
可悲也。
堂堂僧寶。
可敬也。
矧凡聖莫測。
神聖淵府。
龍蛇混居。
安知肉眼所謂凡僧。
非卽大士曲示乎。
是故随供一骨。
罔不具悲敬二田。
九華為天下第一名山。
乃荒原暴骼。
悚目傷心。
予初到山。
首以此事經懷。
适有衆耆。
快為鼓舞。
不揣陋拙。
倡作先聲。
其有見聞随喜無論若缁素。
若少若多。
旣投最勝之因。
必克無上之果。
敬則成佛道而有餘。
悲則度衆生而無量。
系以偈曰。
僧相堂堂。
福德之海。
縱令朽骨。
福性奚改。
起塔供養。
應至梵天。
況複丈許。
讵雲不然。
大士示形。
徧在生死。
青淤朽骨。
黃金鎖子。
彈指合掌。
的的真因。
誰為證佐。
妙法華經。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四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募造敬字庵疏】 【淨然沙彌化念佛疏】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建盂蘭盆會疏】 【敷先開士守龛助緣疏】 【善生開士飯僧功德疏】 【重修觀音庵疏】 【大悲圓行疏】 【結社修淨業兼閱華嚴大鈔助緣疏】 【募刻憨山大師全集疏】 【廬山五乳峰法雲寺重造大殿疏】 【念豆兒佛疏】 【金陵三教祠重勸施棺疏】 【水陸大齋疏】 【疏二】 【募造敬字庵疏】 娑婆世界以音聲語言為教體。
故一一文字。
皆佛祖慧命聖學源流所關也。
敬字卽敬文宣至聖。
與迦文世尊。
其開昏愦而培智種者。
豈淺鮮哉。
溫陵為文獻之邦。
素稱佛國。
今者有敬字庵之設。
此洙泗道源所浚。
亦西竺心光所映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
凡有心者。
皆得作佛。
請從事于斯語。
則凡點畫紙墨之委棄者。
皆可見堯于牆。
見佛于瓦礫矣。
抑更有告焉。
一切字紙斷斷可與六經三藏同觀。
而六經三藏斷斷不可與一切字紙同視。
庵成請勒斯語。
【淨然沙彌化念佛疏】 經雲。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此言正因佛性。
人人本具。
故稱性所起緣了二因。
必與正因同得究竟也。
是以念佛三昧。
名為三昧中王。
普攝一切三昧。
修此三昧。
凡有三種。
一者惟念他佛。
二者惟念自佛。
三者自他俱念。
修雖有三。
成功則一。
一念他佛者。
托阿彌陀佛果德莊嚴。
為我所念之境。
專心注意而憶念之。
或憶名号。
惑想相好。
或緣四十八願。
往昔洪因。
或思力無畏等。
現在勝德。
或觀正報。
或觀依報。
總名為念他佛。
貴在歴歴分明。
一心不亂。
則三昧功成。
徑登淨域。
如東林諸上善人。
卽其證也。
二念自佛者。
觀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無體無性。
橫徧豎窮。
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具足百界千如。
種種性相。
與三世佛。
平等無二。
如此觀察。
功深力到。
圓伏五住。
淨于六根。
豁破無明。
頓入秘藏。
如西天四七。
東土六祖。
及南嶽大師。
天台智者。
卽其證也。
三自他俱念者。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衆生是諸佛心内衆生。
諸佛是衆生心内諸佛。
托彼果上依正。
顯我自心理智。
如觀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議。
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議。
故感應道交。
自他不隔。
極果圓因。
稱理映發。
如永明壽楚石琦所修法門。
卽其證也。
方便多門。
歸元無二。
随行一轍。
俱得到家。
切勿疑慮。
自隔要津。
今淨然沙彌。
栖心淨土。
兼以此法廣化有緣。
當知隻此一念。
便可作大勢至法王子眷屬。
慎無自輕自屈。
更願見者聞者。
深心随喜。
共登蓮籍。
亦慎無自藐藐他。
庶幾同圓種智。
而五濁可空也。
勉之哉。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彌陀如來。
以四十八願。
攝化十方。
勢至大士。
以念佛三昧。
遊此世界。
當知末世衆生。
舍淨土一門。
而求脫生死。
不可得矣。
佛法無多子。
久常難得人。
一時勇猛。
不若終身無倦所以慈雲大師。
示晨朝十念法門。
飛錫尊者。
闡一念得生妙旨。
今忍草沙彌。
發心普勸缁素。
修此念佛三昧。
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
或惟十聲。
下至日念一聲。
不拘數之多寡。
但以終身不閑斷為則。
将此饑餐渴飲工夫。
用作寶地珍池左券。
傥能一念中。
頓破無明。
便超寂光淨土。
頓斷塵沙。
便超實報淨土。
頓斷見思。
便超方便淨土。
縱未斷惑。
五濁漸澄。
佛光漸露。
登同居淨土。
永脫輪回。
固無惑矣。
普願見者聞者。
于此便作東林勝會想。
于一切登名蓮簿者。
便作十八高賢想。
則一心普念三世佛。
而念佛三昧了了現前矣。
【建盂蘭盆會疏】 予觀世出世。
至德要道。
皆無有勝于孝慈者也。
世閑非孝慈。
無以成聖賢。
出世非孝慈。
無以作佛祖。
顧孝慈之名一耳。
實則有四焉。
養父母育子孫。
令皆得歡喜者。
世界悉檀也。
前可繼。
後可傳。
令皆得生善者。
為人悉檀也。
順幾谏。
嚴庭訓。
令皆得滅惡者。
對治悉檀也。
底豫允若。
佑啟鹹正。
令皆得入理者。
第一義悉檀也又一世之父母固然矣。
推而極之。
不有無始以來。
歴劫生身之重恩乎。
一家之子孫固然矣。
擴而充之。
不曰法界含靈皆猶吾赤子乎。
是以儒者。
且盡其道于目前。
佛氏幷充其緻于累劫。
儒者且舉其端于宇内。
佛氏幷窮其量于刹海。
儒非故為拘虛。
而佛非故為荒誕也。
儒者引而不發。
以示厥始。
佛氏充無不盡。
以究其終。
不啻如金聲玉振焉。
所以自大法東漸。
千有餘載。
達人高士。
罔不會心。
至若昌黎晦庵輩。
雖極力诋之于前。
不免傾心味之于後。
良以孝慈宗旨。
終無閑然故也。
今七月十五日。
為大目犍連度母設供之辰。
夫目連果證應真。
六通第一。
而欲報慈恩。
尚須三寶衆僧之力。
況吾輩乎。
吾輩生匪空桑。
心非頑石。
念罔極之深恩。
懷終天之永戚。
自非托事盂蘭。
曷以略伸積悃。
所言盂蘭盆者。
此飜解倒懸器。
葢冥塗之苦。
不啻倒懸。
今以淨器僃陳佳供。
能令劇苦永脫故也。
凡厥孝子慈孫。
慎勿徒為大言。
以自飾曰。
吾父吾祖。
靈應在天。
何當久滞三塗。
咦。
難言之矣。
旣未聞出世四谛法門。
又未必遵行三歸五戒十善。
輪回之苦。
誰能免者。
傥于此日。
懸懸緻望。
子若孫之福濟。
而竟置之漠然。
于心安乎。
且經又言之矣。
若父母現在者。
福樂百年。
若七世父母。
自在化生。
入天華光。
此則功德利益。
又不止于僅解倒懸而已。
仁人君子。
宜何如努力以共成斯會也。
詩曰。
孝子不匮。
永錫爾類。
吾甚為儒之希聖賢。
釋之希佛祖者望之。
【敷先開士守龛助緣疏】 有世閑孝道。
有出世孝道。
世閑之孝。
就養無方。
立身行道是已。
出世之孝。
精修道業。
廣度累劫是已。
至世出世孝。
兩擅其美。
如黃梅睦州者。
殆不多得。
今于敷先開士見之。
開士青山名族。
世習東魯禮樂。
方壯之年。
發心學佛。
徧遊真寂博山之門。
以法力願力。
勸其乃尊。
長齋修道。
躬奉甘旨二寒暑。
又勸以圓現僧相。
幾一載而西逝。
葢年已八十六矣。
仍停龛虎丘麓。
日夕梵呗。
将以愧天下之為人子而不孝者。
幷一洗佛門無父之冤。
噫。
惟學佛然後知儒。
亦惟真儒乃能學佛。
不肖出家。
父未葬。
母未養。
本圖大事旣明。
然後作織屦計。
而夙障深重。
緻令慈母舍我西馳。
終天之憾。
寤寐永歎。
開士獨能生盡其養。
死盡其誠。
旭也真愧死無地矣。
方外雲蹤。
不能稍助薪水。
聊贅空言。
徧為仁人孝子。
宣此至情。
其有喜心樂助。
俾開士完此一段最後孝思。
亦錫類弘慈也。
【善生開士飯僧功德疏】 買死馬頭。
則千裡之馬至。
飯尋常僧。
則三乘聖僧格。
此必然之理。
無足怪者。
世人妄生分别。
競欲舍凡取聖。
而郭永定居士。
知凡聖一體。
自發心飯萬僧。
複化人飯萬僧。
非自行檀施。
不足轉化他人。
非廣化結緣。
不足滿自願力。
可以勸矣。
【重修觀音庵疏】 普門示現。
無刹不是全身。
何成何壞。
須知示壞示成。
皆與吾人作增上緣耳。
苟向大士施一文一粒。
譬如投滴水于大海。
頓同海體。
盡未來時。
決不消竭。
茲者躬逢大慈悲父。
借大闆卷傾頹之古觀音庵。
為說法處。
借恒元開士為說法人。
恒元深達此妙借法門。
又借予代為普門說法。
予謂恒元日。
有助此嘉猷者。
弗問多少。
汝悉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可矣。
【大悲圓行疏】 觀音大士。
與娑婆最有因緣。
而大悲陀羅尼。
尤為密傳心印。
秘要法門。
葢以不思議心。
持不思議語。
則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
真如螟蛉呪子。
不覺其肖之。
速也。
顧此呪自四明尊者。
設立行法後。
從元至明。
未嘗絕倡。
一傳于天台。
再傳入武林。
壇儀供具。
于斯為盛。
而法式理觀。
不免有字經三寫。
烏鸢成馬之虞。
餘向遊吳越。
每欲稍正其訛。
乃久誦水潦鶴者。
競嫌昏耄。
付諸永歎而已。
祖堂湛持開士。
思如法構壇嚴像。
餘喜此方缁素。
未染訛習。
猶可與正其始也。
爰贅片言。
使壇儀供具。
如法先成。
庶法式理觀。
次第畢舉。
如是則若顯若密。
若禅若教。
皆一以貫之矣。
【結社修淨業兼閱華嚴大鈔助緣疏】 阿彌陀佛。
以法界藏身。
示成道于極樂。
則有四十八願。
廣攝群機。
毗盧遮那佛。
亦以法界藏身。
示成道于娑婆。
則有普賢十大願王。
導歸安養。
是故欲求生淨土。
須究華嚴宗。
欲識華嚴宗。
須求生淨土。
或笑曰。
華嚴事事無礙法界。
當處卽常寂光。
何為舍此求彼邪。
應之曰。
旣事事無礙。
卽于此求彼。
又何礙也。
旣當處卽常寂光。
卽西方亦常寂光也。
常寂光固無可舍無可求。
亦何礙舍何礙求。
如是舍寂光穢。
求寂光淨。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生則實不生。
去則決定去。
何礙之有。
其人罔措。
餘曰。
汝若不會。
請問之毗盧遮那。
汝若不能見毗盧遮那。
請問之普賢願王。
汝若不能見普賢願王。
請向十字街頭合掌語諸人曰。
乞施我一文錢。
當必有告汝者矣。
【募刻憨山大師全集疏】 此方之機。
以文字為教體。
故儒号文宣。
佛号迦文。
由性天垂文章。
文章可聞。
卽性天可聞也。
由文章達性天。
性天不可聞。
卽文章亦豈可聞哉。
佛法入支那。
漸事義解。
達磨初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一洗文字習氣。
可謂炙病得穴。
然仍以棱伽印心。
文章性天。
未始判然為二明矣。
數傳後。
棱伽一經。
又複流為名相。
于是諸大宗匠。
競出手眼。
拯濟挽回之。
要皆超情離見。
解粘去縛。
破盡凡夫心識。
令與修多羅合而已。
未有敢違背佛語。
自張見幟者也。
流至今日。
五宗公案。
不幾又成名字學問乎。
惟吾憨翁大師。
乘夙願力。
本從西方再來。
始出長幹。
發足行腳。
便有香象截流氣槪後五台雪裡。
絕後再蘇。
沛若江湖。
落筆無滞。
憫末世無聞暗證。
旣昧佛語。
亦失佛心。
故多有著述。
而法語詩文等四十二卷。
皆老人随自意語。
尤多醒發人處。
法眷虛中。
繕寫成帙。
呈諸牧齋錢太史。
一無賴沙門。
冒從太史公處诒稿而去。
今高足某。
繼乃師志。
乞餘一言。
轉白檀信。
餘感師翁夢中接引深恩。
愧無以報。
爰涕泣書此。
【廬山五乳峰法雲寺重造大殿疏】 華嚴經雲。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葢自無始以來。
直至盡未來際。
惟此一心。
無有一時一刻不造種種五陰。
造種種世閑。
造種種國土者也。
造而成也。
無所從來。
造而壞也。
無所至去。
可不謂惟心乎。
故世有達惟心者始可與商所造。
亦惟有善所造者。
始可與悟惟心耳。
今人局視此心。
曾不能知心外無法。
又複卑視事造。
曾不能知事外無理。
故語以莊嚴佛刹。
辄雲不必著相。
嗟嗟。
相固不必著矣。
非相又安可著邪。
若達惟心。
則相卽非相。
是心造殿。
是心是殿。
何著之有。
設不以其心造殿。
又将以其心造種種敝惡依正。
安得頃刻有不造時。
而造殿為佛界妙緣。
緣因若熟。
了因必發。
了因若發。
正因必彰。
方知造卽非造。
回視枉此心力。
造餘襍業。
駕言無造。
終不免輪回者。
豈可同年語哉。
匡廬五乳峰法雲寺。
日遂頹圯。
其徒某不離吾人心内。
創此良緣。
而吾為缁素之願造佛界。
不願造九界者告如此。
【念豆兒佛疏】 雪山有藥。
名毗伽摩。
眼若見之。
眼得清淨。
鼻若嗅之。
鼻得清淨。
身若觸之。
身得安隐。
若以塗鼓。
軍中擊之。
所有毒箭。
應身拔出。
嗟嗟。
一莖草耳。
何以厥功若此。
愚者未免疑之。
阿彌陀佛。
萬德尊主因積僧祇。
果圓十劫。
願王無盡。
福慧無窮。
散心一稱其名。
亦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彼疑一莖草者。
又安能深信無惑哉。
有念佛者。
不紀以珠紀以豆。
又将豆供海衆。
使其淪肌膚浃骨髓。
乃至徧身毛孔。
鹹放佛光。
八萬四千戶蟲。
鹹得度脫。
此之功德。
難議難思。
念豆施豆。
功德平等。
豆為法界。
十方諸佛。
三世導師。
皆在一粒豆上轉大法輪。
現寶王刹。
此豆邪。
非豆邪。
非豆非非豆邪。
能信此一粒豆者。
可以無疑于一莖草矣。
重說偈曰。
此豆泥丸突出難分剖。
非豆咽下分明無處躲。
非豆非非豆。
大家傾出摩竭鬥。
【金陵三教祠重勸施棺疏】 三教深淺。
未暇辯也。
而仁民愛物之心則同。
夫仁愛非外铄也。
行于荒原曠澤。
見骸體縱橫。
枯骨狼藉。
未有不怵惕恻隐者。
充恻隐之心。
仁不可勝用。
儒以之保民。
道以之不疵疠于物。
釋以之度盡衆生。
如不龜手藥。
所用有大小耳。
故吾謂求道者。
求之三教。
不若求于自心。
自心者。
三教之源。
三教皆從此心施設。
苟無自心。
三教俱無。
苟昧自心。
三教俱昧。
苟知此心而擴充之。
何患三教不總歸陶鑄也哉。
心足以陶鑄三教。
乃名能盡其性。
亦能盡人物之性。
盡人物之性。
乃知民不止吾胞。
物不止吾與。
是故一民饑。
我之饑也。
一民寒。
我之寒也。
一枯骨未葬。
我未葬也。
合天下之苦。
以為己苦。
合天下之善。
以為己善。
故莫大乎與人為善。
俾一滴善。
同歸至善海中。
無分劑。
無窮盡。
斯可與言盡性之道也已。
金陵三教祠。
自癸亥倡施棺。
主其事者。
為了玄大德。
二十年施三萬餘具。
了玄去世兼值變更。
事遂寝。
今流離梵獨。
倍于昔時。
狐狸蠅蚋。
徧于野壑。
仁人君子。
急議續行。
亦此心萬不容己者。
而吾因得引其說而申之。
昔孟子謂孝子掩親誠是。
然仁人過之。
雖非親友。
颡亦必泚。
視亦必睨。
當知一切有情。
本來同體。
是名一本。
然則視父母同路人者。
惡之至也。
薄之極也。
視路人同父母者。
善之大也。
慈之厚也。
一人善。
緻天下祥。
一念慈。
回宇宙泰。
況合衆善為善。
普衆慈為慈。
功德可思議哉。
昔天帝與阿修羅戰。
乍勝乍退者再。
由世有一人。
欲作善事辄欲止者再故也。
或問予曰。
匹夫一念進退。
何遂關天帝勝負。
予曰。
如天平。
兩處各二十兩。
傥以一分益彼一處。
彼則偏重矣。
故曰。
天下者。
天下之天下。
又曰。
以身觀身。
以天下觀天下。
今各捐分文铢兩。
俾澤及枯骨。
觀身觀天下胥在此已。
【水陸大齋疏】 佛祖統紀雲。
梁武帝夢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
受苦無量。
何不作水陸大齋。
拔濟之。
帝問沙門。
無知者。
唯志公勸廣尋經論。
必有因緣。
帝卽遣迎大藏。
積日披覽。
創立儀文。
三年而成。
乃建道場于夜分。
親捧儀文。
悉停燈燭。
而白佛言。
若理協聖凡。
願拜起燈燭自明。
或體式未詳。
燈暗如故。
言訖。
一禮。
燈燭皆明。
再禮宮殿震。
三禮天雨華。
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
就金山寺修設。
帝臨地席。
诏祐律師宣文。
當時靈響。
不能僃錄。
周隋之際。
此儀不行。
至唐鹹亨中。
西京法海寺英禅師。
夢泰山府君。
請往說法。
獨坐方丈。
見異人前告曰。
向于泰山府君處。
竊睹尊容。
世有水陸大齋。
可益幽品。
文是梁武所集。
今大覺寺吳僧義濟得之。
願師往求。
如法修設。
師尋詣大覺。
果得其文。
遂于月望修齋。
齋畢。
向之異人。
與徒屬十數。
來謝曰。
弟子秦莊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範睢。
穰侯。
白起。
王翦。
張儀。
陳轸。
皆秦臣也。
鹹坐本罪。
囚幽陰府。
昔梁武金山設會。
前代纣王之臣皆得脫免。
弟子是時亦暫息苦。
以獄情未決。
未獲脫。
今弟子與此輩。
幷列國君臣。
皆承法力。
得生人閑。
言訖而隐。
自是英公。
常設此齋。
流行天下。
至有宋鹹湻年閑。
有謂金山越王疏旨。
專為平昔仕宦。
報效君親。
未見平等修供之意。
力挽志磐法師。
續成新儀六卷。
繪像二十六軸。
自宋至明。
又歴五百餘歲。
雲栖大師。
依此儀稍事改削。
行之古杭。
智旭曾于雲栖躬逢盛舉。
見其壇法精嚴。
事理僃明。
羅十法界于一堂。
運三觀心于刹海。
真不思議功德也。
丙戍。
遊金山。
索彼儀文觀之。
汗漫馍糊。
不可尋究。
葢由磐公較定後。
行于四明。
世稱南水陸。
而金山舊儀。
被宋元以來世谛住持。
附會添襍但事熱鬧。
用供流俗士女耳目。
世稱為北水陸也。
雲栖大師具擇法眼。
故不從北從南每設供結界密護。
除主壇一人。
表白二人。
齋主一人。
香燈五人外。
餘人例于幙外瞻禮。
不得入内壇壇内人出入。
必皆易衣澡浴。
所以得名如法供養不似諸方濫張聖像。
任男女襍沓遊觀。
緻使飲酒食肉。
吞煙啖[艹/秝]之人。
皆得熏薉尊儀也。
新都鄭千裡長公完德。
三藏殿主人七淨。
新都楊長公。
江寕陳旻昭。
欈李譚埽庵。
欲令此法重得流通。
津度靡極。
顧此法源流。
惟旭頗能考知其詳。
敢僭述緣起。
為賢達告。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