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

關燈
無盡相好光明。

    而一瞻一禮。

    可以證如來無邊功德海藏。

    某開士。

    旣欲塑毗盧像。

    但作如是觀。

    不患助緣無人。

    諸上善。

    設欲悟如是理。

    但種此緣因。

    不患正因不顯。

    此緣若就。

    此觀若成。

    方信毗盧遮那佛。

    願力周沙界。

    熾然說法。

    無有閑歇也。

     【寫書本大藏疏】 爰自法流東土。

    綿延千五百餘年。

    三藏所攝。

    幾七千軸。

    巍巍乎雪山王。

    衆藥皆僃。

    浩浩乎大海水。

    衆寶悉充。

    健步者不能跻其巅。

    善遊者不能測其量。

    又奚怪仰視而足心酸澀。

    望洋而驚怖無極者哉。

    然普賢行願品雲。

    書寫經卷。

    積如須彌。

    夫過量事。

    唯過量人能辦耳。

    說者曰。

    佛法無多子。

    何用此一落索為。

    咄。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果薦無多子佛法。

    一大藏亦豈屬多否。

    卽令不識一丁。

    正自落索不少。

    當知多少有無。

    俱是虛妄分别。

    嘗慨習教者。

    置向上于罔聞。

    坐禅者撥佛法為外物。

    何異療饑畫餅。

    之楚北轅邪。

    龍居月心開士。

    于此事已信得及。

    自謂根性驽劣。

    機緣未偶。

    乃以持戒為要行。

    淨士為指歸。

    幷欲悉書一大藏教為助緣。

    此真今時不思議事也。

    學禅不毀戒。

    是今第一不思議。

    又不非淨土。

    是今第二不思議。

    又不埽教。

    是今第三不思議。

    又大藏閱者罕竟。

    何況能書。

    是尤古今大不思議也。

    如是發心。

    已入過量人數。

    當見一锱一铢。

    莊嚴法海。

    卽檀度而為般若。

    是名不思議檀。

    一點一畫。

    悟入真源。

    卽書寫而為修證。

    是名不思議書。

    如是若檀若書。

    本因果報。

    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而餘以數量人。

    言此過量事。

    亦複不可思議也。

     【剌血書華嚴經疏】 予讀華嚴。

    至善财見普賢一毛孔中。

    悉有微塵數佛刹。

    海會圍繞。

    遊歴經微塵劫。

    終無有盡。

    抑何身相之不思議也。

    及普賢自述願王。

    則雲。

    剝皮為紙。

    剌血為墨。

    以髓為水。

    析骨為筆。

    書寫經卷。

    積如須彌。

    故知非殊勝大行無以嚴毗盧法界。

    非一乘妙法。

    無以圓廣大願王。

    苟于一乘妙法。

    深心信解。

    依解起行。

    當知華藏莊嚴。

    豈唯在普賢一毛孔中明見。

    亦卽于吾人介爾心内薦取。

    此月心開士。

    所以矢志剌血書寫也。

    八十一卷。

    可八月奏成。

    于中若紙筆。

    若香。

    若莊嚴成就。

    若飲食供馔。

    須十三金。

    表此世界。

    适當第十三重也。

    每金作十緣。

    表十界也。

    每緣作十分。

    表十願也。

    一一願。

    鹹攝十界。

    一一界。

    總周刹海。

    俾施者受者。

    互融于帝網光明。

    而若法若财。

    交映于襍華璎珞。

     【永慶寺平治道塗疏】 持地菩薩。

    平地待佛。

    佛摩頂謂之曰。

    善男子。

    當平心地。

    則世界自平。

    此為事度人。

    示唯心法門。

    令因事入理也。

    唯茲事理二塗。

    混不類。

    分不開。

    以平地之法平心。

    一切唯心。

    以平心之法平地。

    一切唯地。

    唯心雖妙。

    猶待于粗。

    唯地之妙。

    始稱絕待。

    且如永慶山前一條大路。

    本來坦坦。

    何須更平。

    然高下之見未忘。

    斯平治之功可效。

    功雖有作。

    行實無為。

    行積于無量劫波。

    心開于一言摩頂。

    因該果徹。

    唯是一乘。

    傥離地談心。

    心複烏有。

    畫空作繪。

    非圓頓乘。

    是役也。

    一磚一礫。

    同證究竟寂光。

    一兩一铢。

    悉入首棱三昧。

     【靈岩寺請藏經疏】 一切如來。

    從無言說道。

    方便說法。

    一切菩薩。

    從語言三昧。

    悟入無言。

    言說性空。

    是真解脫。

    若離文求理。

    卽暗證癡禅。

    非正法眼藏也。

    予本棄儒學佛。

    亦妄謂單傳之道。

    實出教外。

    一味作蒲團活計。

    一切經論。

    置諸高閣。

    後見真寂博山等耆宿。

    反照古今得失。

    方知末世禅病。

    正坐無知無解。

    非關多學多聞。

    與唐宋學人厥證相反。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卽同魔說。

    善知識語。

    誠不我欺。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儒宗實語。

    亦于此益信。

    乃發心徧閱大藏。

    僃采衆藥。

    自療療他。

    适欲先注梵網。

    提律學綱宗。

    以阄問佛。

    定安居處。

    乃九阄中。

    獨得靈峰山靈岩寺之百福院。

    拟于此一年注經。

    仍向他方。

    完閱藏初心。

    有六具周沙彌。

    捐資若幹。

    倡請大藏。

    畱予久住。

    雪航法主。

    為集衆緣。

    令此無佛法地。

    忽作六種震動。

    冤與魔而并遣。

    罔與殆而雙袪佛印儒宗。

    交蘆倚樹。

    信心缁素。

    誰不為之助喜也。

     【化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疏】 自唯心本性之理不明。

    學道者率尚玄理而薄事相。

    甚至認斷空為寂光。

    疑西方為非實。

    相與判作權乘。

    視同烏有。

    于是不可思議功德。

    終成難信之法。

    長溺迷津。

    可勝痛哉。

    不知事理一緻。

    生佛同源。

    八萬四千相好光明。

    顯然在十萬億方。

    卽灼然居一真心内。

    心旣豎窮橫徧。

    土亦豎窮橫徧。

    佛亦豎窮橫徧。

    旣不信佛土之實。

    又寕知心性非虛。

    若真悟心性本源。

    則了達十界染淨。

    鹹由一心。

    心染故六趣升沉。

    娑婆之惡境宛然。

    心淨故一道清寕。

    極樂之莊嚴法爾。

    柰何于娑婆則見其有。

    于極樂則惑其無。

    又高稱圓頓。

    哆談無礙。

    以忻厭是迂塗。

    取舍為兩橛。

    然果悟圓宗。

    忻厭何嘗不圓。

    果證無礙。

    取舍亦豈有礙。

    必欲離淨土而談唯心。

    舍彌陀而言本性。

    橫隔自他。

    割裂事理。

    如實料簡。

    僅成惡取空見豈若熾然存念。

    決定求生。

    了則念卽無念。

    生卽無生。

    不了亦無念之念。

    無生之生。

    以諸佛心内衆生。

    念衆生心内諸佛。

    不問智愚。

    鹹歸覺海。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佛是本覺。

    念是始覺。

    始本相合。

    當下究竟。

    能所歴然。

    能所性絕。

    至圓至頓。

    真實無礙。

    超越一切法門。

    名為三昧中王。

    此六方調禦。

    所以極力稱揚。

    歴代祖師。

    所以盡心修勸也。

    勝超大德。

    矢修淨業。

    欲使大千衆生。

    各各承當此事。

    爰立大冊。

    廣勸缁素。

    或自念。

    或轉請。

    或以口贊。

    或别冊襄。

    自念則念念肳合佛性。

    化人則人人頓會菩提。

    用心善且廣矣。

    特序之。

    為同有佛性者告。

     【象岩禅人化齋十萬八千僧疏】 人但知佛法重。

    不知僧之重也。

    但知僧以佛法重。

    不知佛法以僧重也。

    無僧則法輪息。

    法輪息斯佛慧命絕矣。

    故較福田于末世。

    無尚供僧也。

    僧固不同。

    有真實僧。

    有清淨僧。

    有啞羊僧。

    有無慚僧。

    夫真實名勝義。

    清淨名世俗。

    非勝義則世俗不尊。

    非世俗則勝義無寄。

    故應真大士。

    地上菩薩。

    每現身世俗中。

    不但同修清淨。

    亦且混迹無慚。

    所以警肉眼凡夫。

    令知僧相不可忽也。

    是故為僧者。

    應善自料簡。

    誡無慚啞羊之行。

    由清淨而進真修。

    供僧者。

    應一切恭承。

    視啞羊無慚之俦。

    如真實之偕淨侶。

    然後觸目所遇。

    罔非勝田。

    職此之由。

    感賢格聖。

    傥心生分别。

    雖供五百羅漢。

    不如值一凡夫僧矣。

    象岩開士。

    欲置僧田百畝。

    歴三祀未成。

    因詢餘所以難成之故。

    予為屈一指曰。

    僧田置。

    必代得善繼。

    否非廢則私。

    又為屈第二指曰。

    一畝半畝人畏不前。

    又為屈第三指曰。

    庵田不徧十方。

    狹且陋。

    開士憬然曰。

    然則當如何。

    餘曰。

    莫若放開懷抱。

    直下消豁。

    普化若腴若瘠之人。

    等供在彼在此之衆。

    一文一粒。

    總投勝田。

    杜未來愚人私廢造業之愆。

    開現在是人多寡随心之善。

    馴緻之。

    數奚止十萬八千。

    地奚局江左浙右。

    時奚限三載告完。

    念念中普與法界含識供養法界僧寶。

    盡未來際。

    無有疲厭。

    一一檀那。

    一文一粒。

    悉能徧供一切僧伽。

    一一僧伽。

    一齒一頰。

    悉能徧受一切供養。

    論施福洪纖無礙。

    論受用凡聖交參。

    隻此現前日用。

    的是普賢所行境界。

    其谛信力行之。

     【募刻校正梵本諸大乘經疏】 竊觀初祖傳道。

    棱伽印心。

    五葉流芳。

    金剛證悟。

    蓋真能解脫文字者。

    方為寂滅言辭也。

    西來大意不明。

    東土群兒失眼。

    以魔說而拟解佛冤。

    以不通而妄稱不立。

    自他俱誤。

    宗說兩傷。

    嗟乎。

    昔日欲豁醒沉酣。

    秖貴點開生面。

    今日欲力振時獘。

    必須率由舊章。

    譬如為聖為賢。

    舍六經四書無準的。

    成佛作祖。

    唯大乘經典為司南。

    顧法道陵夷。

    誵訛匪一。

    不但不能如教起修。

    抑且不能善解義趣。

    不但不能善解義趣。

    抑且不能校正文言。

    如梵網戒經。

    僧徒傳誦。

    而錯謬尤多。

    金剛般若。

    舉世受持。

    而增損愈甚。

    法門衰替。

    有自來矣。

    嗚呼。

    末世行人。

    根日鈍。

    障日深。

    空腹高心。

    盲修瞎煉。

    旣同夜卽之诮。

    且落無聞之殃。

    非具總持者。

    校其差遲正其文義。

    何以開發妙解。

    策進真修也哉。

    蓮洲居士。

    覓此諸經。

    校正善本。

    手書重梓。

    用廣流通。

    誠稀有良緣。

    最勝法喜也。

    大心缁素。

    感深今昔者。

    其蚤暮速成之。

     【化鐵地藏疏】 洪鐘具無邊音性。

    一擊而頓徹鐵圍。

    地藏圓同體大悲。

    瞻禮而頓蒙與拔。

    幽冥之覺悟可期。

    現在之障緣宜轉。

    靈峰心懷禮公。

    旣已鑄鐘打鐘。

    複思是像作像。

    雖丹青刻畫。

    鹹皆性同虛空。

    而煉就純鋼。

    可表堅固不壞四德非塵。

    藉一塵而圓顯。

    三身無像。

    卽影像以妙彰。

    寄語高賢。

    共行檀施。

    助鐵者。

    如正因心發。

    法身妙果可登。

    助炭者。

    如了因心發。

    般若光明可悟。

    助食用者。

    如緣因心發。

    解脫神通可基。

    從大士而發其心。

    正是全性起修。

    由衆信而成此像。

    正是全修在性。

    如是事。

    如是理。

    如是因。

    如是果。

    真語實語。

    谛思谛行。

     【五蘊禅人掩關化供給疏】 從古學人。

    未有不撥草瞻風。

    廣參博訪者。

    未聞枯守一室。

    能坐進此道也。

    然具眼乃可參方。

    力學方能具眼。

    顧力學之法。

    或決擇于師友。

    或藉境以煉心。

    至若咿唔一室。

    又力學之變局也。

    五蘊禅人。

    拟閉關習教律。

    從關轉關。

    在禅人決當由世界而忽悟對治之益。

    因事成事。

    在善信正可借外護而密操教授之權。

    直待飜轉關棙子時。

    方信自他功德。

    皆不誣矣。

     【涵白關主禮忏持呪募長生供米疏】 迷真起妄。

    誰不造業。

    業有輕重。

    果報随之。

    于中轉重令輕。

    轉輕令盡。

    獨賴有忏悔一門耳。

    重業而能深悔。

    業遂冰消。

    輕罪而不革心。

    終成定業。

    故經歎二種健兒一不作罪。

    二作已能悔。

    不作罪。

    固是穩當。

    作而能悔。

    悔力若深。

    彌稱勇健。

    三世諸佛。

    始從名字初心。

    極至等覺後際。

    罔不以五悔為進修方便。

    當知作法忏能滅業障。

    取相忏。

    能滅報障。

    無生忏。

    能滅煩惱障。

    三障圓滅。

    三德圓成。

    三身圓顯。

    直捷痛快。

    所謂屠刀放下。

    便成佛也。

    涵白開士。

    痛念前非。

    善思補過。

    拟掩關普為法界衆生。

    改往修來。

    當知甫發此心。

    定業已轉。

    予為授大悲心呪行法。

    幷授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總為淨除根塵習氣種子之良藥。

    勤行之六時不缺。

    一心不亂。

    則自度度他。

    法皆具足。

    勿憂助道乏緣也。

    人誰不有無量業。

    誰不欲與真實行人。

    同入忏摩清淨海中。

    随喜一法。

    無俟他人勸也。

     【玄素開士結茅修止觀助緣疏】 教觀之道不明。

    天下無真釋。

    如學思之緻不講。

    天下無真儒也。

    儒之道在盡心知性。

    故笃行一事。

    必在學問思辯之終。

    大易略思辯。

    益以寬居。

    寬居卽思辯異名也。

    以其心領神會故曰寬以居之。

    以其善巧決擇故曰慎思明辯。

    聖學淵源。

    必須向此關透去。

    方無鹵莽滅裂之虞。

    佛道以見性明心為指歸。

    以信行法行為方便。

    信行秉教。

    豈廢觀心。

    法行觀心豈容離教。

    是以西天諸祖。

    無不貫通三藏。

    深入諸禅。

    南嶽天台。

    弘通般若法華。

    亦未嘗不以觀心為要。

    目足并運。

    入清涼池。

    否則鑽他故紙。

    終招說食數寶之譏。

    冷坐蒲團。

    未免暗證無聞之禍。

    學不思則罔。

    思不學則殆也。

    法流東土。

    門庭漸岐。

    立法者本屬一時救病權宜。

    展轉相傳。

    遂成水火。

    宗教相非。

    性相相角。

    台賢相排。

    原其故則各是。

    執其辭則并非。

    而又教下之人。

    罔思修證。

    宗乘之士。

    多落險塗。

    緻令行果無成。

    教道幾熄。

    惟台嶺一宗。

    始從智者章安。

    中歴荊溪四明諸老。

    近複得妙峰幽溪諸大師。

    相繼而興。

    教觀雙舉。

    信法兩被。

    故能超賢首慈恩諸教之觀道寥寥。

    亦勝曹洞臨濟等宗之教法貿貿。

    東南一絲。

    信可系佛法九鼎于不墜。

    末世津梁。

    舍此安從邪。

    玄素開士。

    儒林隽雅。

    忽悟無常。

    頓從發落。

    依栖台嶺。

    足不出幽溪之戶者數年。

    抱病參求。

    晨昏不廢。

    學問思辯之功。

    可稱弗得弗措者矣。

    笃行一事。

    今正是時。

    拟遵如來顧命。

    以頭陀行。

    往阿蘭若。

    但欲正修。

    先須方便。

    五緣之内。

    四事為先。

    是在有志為真儒者。

    助成此真釋事業。

    餘每謂非真釋不足以治世。

    是以一切三寶。

    常能擁護世閑。

    而真儒亦足以出世。

    是以一切有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常能憶持佛囑。

    具正眼者。

    必能深達此意。

    知世閑福田有在矣。

     【刻占察行法助緣疏】 易曰。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書曰。

    惠迪吉。

    從逆兇。

    惟影響。

    作善降之百祥。

    作惡降之百殃。

    因果報應之說。

    未嘗不彰明較著于世間也。

    但儒就現世論。

    未足盡愚者之疑情。

    自釋典入支那。

    僃明三世果報。

    益覺南宮所悟。

    及孔子尚德之稱。

    事理不切業。

    不能轉定業。

    逮大乘會中。

    始廣明格外深慈。

    建勝異方便。

    依萬法唯心緣生無性之理。

    設取相無生二忏。

    以通作法之窮。

    然後罪無大小。

    障無淺深。

    依教行持。

    悉堪消滅。

    如赫日當空。

    霜露頓收也。

    昧者謂重罪許忏。

    開造罪門。

    葢不惟罔識佛菩薩之弘慈。

    亦豈知儒者之了義。

    孔子曰。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憂悔吝者。

    存乎介。

    震無咎者。

    存乎悔。

    葢明示人以自新之端矣。

    夫罪有重輕。

    事非一槪。

    世法不能治。

    佛法治之。

    作法不能治。

    取相治之。

    取相不能治。

    無生治之。

    則究竟離苦解脫之法。

    不得不歸功佛門。

    又不得不歸功觀音地藏諸大士也。

    觀音應十方世界。

    尤于五濁有緣。

    地藏遊五濁娑婆。

    尤于三塗悲重。

    如父母等愛諸子。

    而于幼者及無能者。

    尤所鐘情。

    此占察善惡業報經。

    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

    堅淨信菩薩殷勤緻請。

    釋迦牟尼佛珍重付囑。

    三根普利。

    四悉鹹周。

    無障不除。

    無疑不破。

    三種輪相。

    全依理以成事。

    故可卽事達理。

    二種觀道。

    全卽事而入理。

    未嘗執理廢事。

    又複詳陳忏法。

    卽取相。

    卽無生。

    初無岐指。

    開示稱名。

    觀法身。

    觀己身。

    頓同一緻。

    乃至善安慰說。

    種種巧便。

    不違實理。

    此二卷經。

    已收括一代時教之大綱。

    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領。

    曲盡佛祖為人之婆心矣。

    予依經立忏。

    程用九居士捐資。

    幷募善信助成之。

    此正欲立立人。

    欲達達人。

    之極緻也。

    誰謂學佛非儒者分内事哉。

     【萬鉢緣疏】 一滴水耳。

    龍得之為雲為霧。

    普洽寰區。

    其功果在水邪。

    在龍邪。

    抑非水與龍之功邪。

    謂功在水。

    則均此一滴胡遇曝炙而遂幹。

    渴人飲之不潤其舌。

    謂功在龍。

    則置諸高原。

    尚不免熱砂之痛。

    宛轉之苦。

    謂功不在龍與水。

    胡二物相遇。

    遂得相成。

    龍旣不可思議。

    水亦不可思議。

    噫。

    此可悟法界妙理矣。

    而更可喻修證要門。

    葢水猶福也。

    龍猶慧也。

    水龍之性。

    卽真如法性也。

    傥水性非真如性。

    本不能周徧法界者。

    縱遇真龍。

    豈能令其騰波湧浪。

    傥龍性非真如性。

    本不能神明出沒者。

    縱遇真水。

    豈能令其變化飛騰惟以稱性之龍。

    禦稱性之水。

    龍靈而水亦靈。

    以稱性之水。

    得稱性之龍。

    水妙而龍更妙。

    福慧二塗。

    亦複如是。

    修福不修慧。

    福則有漏有為。

    有分劑。

    有窮盡。

    修慧不修福。

    慧則無光無焰。

    無力用。

    無莊嚴惟以稱性之福。

    資稱性之慧。

    如得水之龍雖小亦不可欺稱性之慧作稱性之福。

    如遇龍之水。

    雖少亦不可盡。

    而福慧二輪。

    又以同一法性故。

    皆不可思議。

    傥一塵福聚不等法界。

    胡能使二錢微供。

    頓超匿王四十裡燈。

    傥一念真明不徹全體。

    胡能使一放屠刀。

    便預賢劫千佛大數。

    是以修慧必須真。

    莫類蛇虺之不能騰駕。

    修福不須擇。

    莫如海鼈之但誇水多。

    然慧門嚴真僞之辯。

    取舍貴精。

    福門融大小之岐。

    随緣愈妙。

    所以出家三學。

    讨究歸于師友。

    日用四事。

    供膳托于檀那。

    師友必擇而後精。

    檀那必等而後普。

    欲行等慈。

    誠莫若萬鉢緣之設矣。

    人輸一鉢。

    為力甚易。

    集衆成萬。

    為福甚多。

    如一室中具足萬燈。

    一一燈明。

    各徧室内。

    當知施一鉢者。

    卽已圓具萬鉢功德。

    又況燈燈相續。

    焰焰轉明。

    熟食除暝。

    功徧一切。

    寕止萬鉢功德而已。

    多亦法界。

    少亦法界。

    少法界故。

    一鉢不必愧其薄。

    多法界故。

    無數鉢不宜見其奢。

    古人雲。

    善人行善。

    惟日不足。

    華嚴雲。

    十大願王。

    無厭無足。

    請于此法性海中。

    興大法雲注大法雨。

    滴滴總歸大海。

    莫問斯水何來。

    亦莫問斯水何去矣。

     【蘊空精舍募建華嚴閣疏】 法流震旦。

    經帙琳琅。

    最富莫若華嚴。

    最簡莫若心經。

    究其指趣。

    廣略互收。

    如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一語。

    人皆知之。

    未審以何為照也。

    若照以邪慧。

    謂死後無相為空。

    照以聲聞般若。

    則六分推析。

    覓我了不可得為空。

    照以緣起般若。

    則體虛無性如幻如夢為空。

    照以不共般若。

    則二邊叵得離過絕非為空。

    惟照以甚深般若。

    則色等諸法。

    全卽法界。

    體絕纖塵。

    量窮橫豎。

    徧具徧含。

    無障無礙為空。

    依此修觀。

    則法法随心。

    名觀自在。

    塵塵圓具。

    亦名普賢。

    妙智融徹。

    亦名文殊。

    大慈普覆。

    亦名彌勒。

    法身真常。

    亦名毗盧。

    上中下三部華嚴。

    一語可蔽。

    巍巍寶閣。

    煥乎在心目閑。

    何俟謀諸土木邪。

    然華嚴六相明宗。

    不有壞之。

    孰成之。

    不有别孰彰其總。

    不有異孰顯其同。

    則土木一案。

    正十玄門所謂托事表法生解也。

    惺凡。

    請以此自惺惺他。

     【海燈油疏】 劫初人有身光。

    不假日月。

    身光漸減。

    日月出生。

    而日月有時不照。

    則繼以膏火。

    此膏火功德。

    不惟等于日月而已。

    日月屬悲田。

    燈火供養。

    悲敬雙具。

    又況地藏大士。

    以無緣慈力。

    同體悲心。

    示居九子峰頭。

    徧救塵沙含識。

    肉身靈塔。

    四海歸依。

    由是有海燈之供。

    當知一莖光照。

    全彰自性妙明。

    緣善旣孚。

    正了同顯。

    傥謂是事相是塵緣無關修證者。

    則離事談理。

    離境覓心。

    理若龜毛。

    心同兔角。

    誰與萬善莊嚴。

    成兩足果哉。

    昔有盜寺物剔佛燈者。

    尚感多劫身光之報。

    況以好心施供。

    藉大士慈悲。

    俾焰焰普燭幽塗。

    方将續如來慧燈。

    耀法界寶炬。

    若自若他。

    同開長夜幽關。

    又豈止生死中樂報已邪。

    請速發心。

    毋贻後悔。

     【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 予每謂地藏本願一經。

    當與八十一卷華嚴并參。

    華嚴明佛境界。

    稱性不可思議。

    本願明地獄境界。

    亦稱性不可思議。

    一則順性而修。

    享不思議法性之樂。

    一則逆性而修。

    受不思議法性之苦。

    順逆雖殊。

    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一也。

    一念迷佛界不思議性。

    則常寂光土。

    應念化成刀山劔樹爐炭镬湯。

    一念悟地獄不思議性。

    則泥犁苦具。

    應念化成普光明殿。

    寂滅道場。

    迷悟雖殊。

    性德無增無減。

    又一也。

    然性德雖無增減。

    非逆順不屬迷悟。

    而迷之為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