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

關燈
高益深。

    望之者。

    疑畏日新日盛。

    耳聞目擊。

    扼腕痛心。

    不揣疎庸。

    聊為介紹。

    舉筆于己醜十一月初五日。

    甫成一序。

    病卧半月。

    至十九日。

    方得勉強從事。

    旦夕孳孳。

    手不停書。

    目不停閱。

    臘月二十六日。

    僅完會義八卷。

    歇節三日。

    庚寅元旦随試筆。

    又歴一月告成。

    共計會義一十六卷。

    足運心力六十八日。

    嗟嗟。

    古人一炷香。

    朗誦華嚴一部。

    旭也鈍。

    矻矻乃爾。

    可嗤矣。

    然誘接初學。

    令得漸悟法華實相。

    不終按劔。

    亦不望洋。

    則釋迦普賢。

    及與智者。

    必愍旭之鈍置。

    而益鑒旭苦心也夫。

     【占察疏自跋】 憶辛未冬。

    寓北天目。

    有溫陵徐兩海。

    法名弘铠。

    說此占察妙典。

    予特遣人往雲栖請得。

    展讀之。

    悲欣交集。

    癸酉冬依經立忏。

    乙亥夏講演分科。

    是時卽有作疏之願。

    病冗交沓。

    屈指十五年來。

    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注釋。

    獨此夙願。

    尚未填還。

    可歎也。

    今庚寅年。

    閱世已五十二歲。

    百念灰盡。

    偶同志數人。

    仍來結夏北天目。

    究心毗尼。

    予念末世。

    欲得淨戒。

    舍占察輪相之法。

    更無别塗。

    爰命筆于六月朔。

    越十四日成稾。

    輸一滴以益大海。

    捧一塵以培須彌。

    雖無補于高深。

    庶善鑽于乳酪。

    公我同志。

    共用醍醐。

     【菩薩戒本經箋要自跋】 予述梵網合注。

    已将此經所有開遮持犯。

    盡會入十重四十八輕矣。

    比因黑白月誦此本。

    有堅請箋釋者。

    予恐犯重繁過。

    辭之再三。

    更請曰。

    末世鈍根。

    或不能徧閱合注。

    若不令誦者。

    略知大意。

    豈不犯無知罪乎。

    于是勉箋其最切要處。

    以便初學。

    若夫菩薩比丘。

    自應徧學大小律藏。

    卽菩薩沙彌。

    及優婆塞。

    亦應廣學大乘經律。

    豈容守此一滴而棄大海哉。

     【金剛經跋】 金剛般若大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足以蔽之。

    蓋無住。

    正所謂應住。

    生心正所以降心也。

    而生心二字。

    尤為下手工夫。

    以凡外不生出世心。

    故恒住生死。

    二乘不生上弘下化深心。

    故恒住涅槃。

    唯菩薩不住六塵而行六度。

    故能如所教住。

    名第一義住。

    亦名住于佛住。

    試玩經中勸生心處。

    不一而足。

    如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雲應如是生清淨心。

    又雲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

    又雲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又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乃至于法不說斷滅相等。

    而中閑一處。

    直雲應生無所住心。

    由是觀之。

    若不生心修六度。

    則住斷滅相矣。

    故餘嘗謂此經。

    以實相為體。

    觀照為宗。

    文字為用。

    舊雲無相為體。

    無住為宗者。

    非也。

     【題畫】 見山忘道。

    古人所诃。

    況著意描山水。

    作古董玩具邪。

    畫者求者。

    各領三十棒。

    雖然。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果然會得。

    一切法趣畫。

    坐畫道場。

    轉畫法輪。

    度畫人物。

    證畫佛像。

    則予三十棒。

    便是普賢廣興供養矣。

     【題邵石生集陶近體三則】 古今奇絕詩文。

    無非各從良知變現。

    而昧者以為定屬古今。

    不知皆吾自心影也。

    故為詩文所用不能善用詩文。

    此集。

    真善用陶者乎。

    雖曰陶詩實邵影耳。

    (其一)戛玉敲金。

    非以其工也。

    镕凡鑄聖。

    非以其才也。

    苟壅其血脈。

    臂不能使腕。

    腕不能使指。

    況身外物乎。

    苟達其性情。

    龍可豢。

    虎可馴。

    況詩句乎。

    雖然龍虎特易伏耳。

    不善用詩句。

    則詩句之怒。

    殆有甚于龍虎者矣。

    (其二)邵非不知自律也。

    集陶者忘其自也。

    邵非不知仍陶也。

    為律者。

    忘其陶也。

    忘自陶亦自矣。

    忘陶自亦陶矣。

    天下有不忘而能用者乎。

    手忘故持。

    足忘故履目忘故視。

    口忘故語。

    莊子雲。

    魚相忘于江湖。

    庶幾近之。

    夫忘其用。

    乃為大忘。

    亦忘其忘。

    乃為大用。

    邵君其當進于此乎。

     【題鐵心橋冊】 大佛頂經。

    明衆生色陰。

    不過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夫妄想謂之堅固。

    則非堅固明矣。

    是以山可移也。

    海可竭也。

    金石可令流也。

    世界可壞空也。

    乃至虛空可消隕也。

    何有于區區一橋者乎。

    橋有鐵心。

    猶人肉團耳。

    鐵尚可盜。

    則肉團可易奪。

    益不難矣。

    肉團一期質礙。

    尚不難易奪。

    則緣影之乍生乍滅者。

    尤不難矣。

    是故緣影非唯不是真心。

    亦複不是妄想也。

    妄想者。

    無體無相。

    無方無所。

    而徧為五陰作本者也。

    是以雖甚不真。

    亦甚難奪也。

    衆生無始以來。

    用此妄想。

    牢不可奪。

    唯佛能不奪而奪。

    所謂令其妄想作佛。

    妄想念佛。

    唯以不可奪之妄想。

    卽令還念不可奪之本性。

    此所以為究竟堅固首棱嚴王三昧也。

    傥舍妄想。

    别覓真心念佛。

    何處更有真心可得。

    傥以不念為真。

    則又堕在空散消沉。

    及枯槁妄想窠臼中矣。

    故曰。

    斷除妄想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也。

    若以妄想心。

    熾然念佛。

    是謂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題之庵凍雲圖】 經明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夫心旣舉體為一切因果世界微塵矣。

    更喚何者為心。

    又喚何者非心。

    故心也者。

    不可為典要。

    唯變所适者也。

    然唯變所适。

    而終不可變也。

    宣聖有得乎此。

    知此心性。

    不唯不可目為器。

    亦複不可目為道。

    但雲智及之。

    仁能守之而已。

    知之。

    好之。

    樂之而已。

    我非生而知之。

    好古敏以求之而已。

    學而時習之。

    學之。

    問之。

    思之。

    辯之。

    行之而已。

    涉江居士目其庵曰。

    之庵。

    問廬山靜主湛公曰。

    如何是之庵景。

    公曰。

    納曩住仰天坪。

    雲凍于山腰。

    雨霈于山足。

    日朗于山頂。

    其之之變态乎。

    涉江喜。

    遂圖之予曰。

    吾人介爾一念。

    頓具十界百界千如。

    理具事造。

    無餘無欠。

    炳然齊現。

    而無事安排也。

    如一念。

    一切諸念亦如是。

    如心法。

    一切色法亦如是。

    如實法。

    一切假名亦如是。

    是謂。

    之庵。

    之凍。

    之雲。

    之筆。

    之墨。

    之紙。

    之腕。

    之主。

    之客。

    之缁。

    之素。

    之能。

    之所。

    一一無非之之全體大用也。

    五眼不能盡觀也。

    五耳不能盡聽也。

    無之而非庵。

    無庵而非之也。

    湛公涉江各各大笑。

    而以之圖。

    歸于念之。

    佛之子若。

     【恒正上座受持朱元介所書經跋】】 世之宰官。

    略有五類。

    一乘大願輪。

    上弘下度。

    此已悟無住生心之旨。

    能普門示現。

    恒以八大人覺。

    自覺覺他者也。

    二已有省發未斷習染。

    一念之誤。

    偶堕洪福。

    仍能不忘本因。

    在欲思脫。

    山谷東坡是也。

    三夙向三寶。

    植福根深。

    今享宰官。

    雖未頓悟心源。

    而極力弘護。

    陸五台是也。

    四宿為苦行僧。

    道眼未明。

    塵心未斷。

    見榮貴境。

    深生欣慕。

    雖乘苦行善根。

    遂獲如願。

    而縱恣五欲。

    不能自拔。

    則朱元介是也。

    五本不信三寶。

    因信福善。

    獲宰官身。

    往往自高自大。

    不知皈依奉持戒品。

    其仍行世善者。

    複受修羅鬼神襍報。

    若恣行諸惡者。

    永堕三塗而已。

    大集會一切菩薩。

    向世尊痛哭流涕。

    發大誓願。

    未證無生法忍已前。

    懇佛加護。

    寕堕地獄。

    不為王臣宰官。

    蓋深見富貴過患。

    堕落十不啻九。

    升進百無其一故也。

    嗟乎。

    富貴浮雲耳。

    何能陷人。

    朱元介之陷溺。

    不在為狀元時。

    在為匡山老僧時矣。

    然陷溺中。

    猶能書此法寶。

    所稱食少金剛。

    畢竟不消者非邪。

    此經謂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又謂佛法卽非佛法。

    是名佛法。

    元介能知此義。

    将錯就錯。

    就路還家富貴陷溺之塗。

    何異普門示現之像。

    惜元介往矣。

    予為跋所書經。

    聊作未來得度因緣。

    所願後之閱是經。

    見是跋者。

    未為宰官。

    勿欣其榮。

    蹈其覆轍。

    已為宰官。

    急用此為殷鑒。

    早圖就路還家可也。

    恒正上座。

    日持此經。

    兼念阿彌陀佛。

    專求淨土。

    豈有誤堕之懼。

    恒公不堕元介覆轍。

    元介必随恒公登樂土矣。

    予損己利人。

    未階一心不亂。

    獨宰官窠臼。

    勘破已久。

    将來必與恒西元介。

    共晤言于珍池寶地。

    記取今日此語。

    共印之世尊大士。

    何如何如。

     【題樂愚尊宿付囑朱本蓮十八高賢卷】 出家大丈夫事。

    非王侯将相所能。

    念佛又極圓頓事。

    非尋常禅教律師所能也。

    遠公髫年。

    文名藉藉。

    出家後結社東林。

    天子不能屈其節。

    真萬古高蹈。

    無怪乎十八高賢。

    同心宗仰。

    而陶謝名士。

    僅曳裾門外也。

    後世釋氏之學漸衰。

    禅講律師。

    無不仰一二宰官。

    售知人世。

    嗚呼。

    以視遠公何如哉。

    己巳秋。

    曾晤樂愚尊宿。

    觀其棱棱骨氣。

    猶有先輩風。

    較近時龌龊寒酸。

    及趨炎附勢者。

    勝百千倍矣。

    公有志中興蓮社。

    從匡山攜得此卷。

    不付缁門徒輩。

    獨付朱居士本蓮。

    或深見缁門無可付囑。

    而居士素有出塵志。

    又二子皆先剃發。

    三人中有一人焉。

    能脫時流惡習。

    複振遠祖家風者乎。

     【餘一素居士楷書華嚴大典跋】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

    直顯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也。

    心性體無對待故大。

    相無欠缺故方。

    用無邊涯故廣。

    心性本無不覺曰佛。

    本無不含曰華。

    本無不顯曰嚴。

    衆生迷此。

    枉受輪回。

    如以大千經卷。

    閉微塵中。

    諸佛菩薩悟此。

    得大解脫。

    如剖微塵。

    受用大千經卷。

    是以正覺初成。

    海印炳現。

    十會不離刹那。

    一處頓周刹海。

    重重無盡。

    似帝網明珠。

    法法互融。

    若秦鏡涉影。

    随舉一字。

    悉具六相十玄。

    苟悟片言。

    必徹千如百界。

    圓融行布。

    分之而愈合。

    事理性修。

    混之而愈著。

    吞教海之萬流。

    混同一味派禅源之涓滴。

    廣注百川。

    故龍樹始謂利根。

    自許超佛。

    旣覩龍藏。

    不覺喪吾。

    況末世之諓諓者邪。

    迩年周籍湮埋。

    諸侯僭竊。

    甚至陪臣執命。

    全未聞禮樂影響。

    竊為大言欺世曰。

    善财五十三參。

    正眼看來。

    未免刺首入膠盆超脫漢子。

    那得有如許落索。

    噫。

    此野夫吃脫粟飯。

    笑傲王公。

    寕止夜郎王而已。

    一素旣能莊嚴此現前一念。

    華嚴性海。

    豈有不直下承當。

    又豈有得少為足哉。

     【西有寱餘自跋】 戊子幻寓葉園。

    名漫稾。

    為西有寱餘。

    葢雖念念思歸樂土。

    而利人之夢仍未忘也。

    巳醜秋。

    歸卧靈峰。

    庚寅冬辛卯夏。

    複鼓唇祖堂長千兩地。

    逮壬辰秋。

    波旬效力。

    助破夢中利人之想。

    萍漂吳水。

    楩泛吳波。

    寱語從此息矣。

    此後如孤雲野鳥。

    雖同在無明長夜中。

    别是一番幻夢。

    縱有啼笑。

    不容複續此編。

     【較定宗鏡錄跋四則】 聖賢示現出世。

    覺悟群迷。

    不得已而有言。

    言此無言之旨卽文字非文字。

    不離文字而說解脫。

    豈非實相觀照文字三般若。

    本非一異并别可思議哉。

    永明大師。

    相傳為彌陀化身。

    得法于韶國師。

    乃法眼嫡孫。

    宗眼圓明。

    梵行清白。

    覩末運宗教分張之失。

    爰集三宗義學沙門。

    于宗鏡堂。

    廣辨台賢性相旨趣。

    而衡以心宗。

    輯為宗鏡錄百卷。

    不異孔子之集大成也。

    未百年。

    法湧諸公。

    擅加增益。

    于是友離襍說。

    刺人眼目。

    緻袁中郎輩。

    反疑永明道眼未徹。

    亦可悲矣。

    予生也晚。

    不遇先輩宗匠。

    但畱心己躬下事。

    已三十餘年。

    又時尋了義至教。

    頗窺一線。

    閱此錄已經三遍。

    竊有未安。

    知過在法湧。

    決不在永明也。

    癸巳新秋。

    删其蕪穢。

    存厥珍寶。

    卷仍有百。

    問答仍有三百四十餘段。

    一一标其起盡。

    庶幾後賢覽者。

    不緻望洋之歎。

    泣岐之苦矣夫。

    (其一) 西土諸祖。

    宗說兼通。

    故能續佛慧命。

    普利人天。

    此土如北齊南嶽智者杜順。

    未嘗不以禅關為本。

    達磨六祖。

    五宗諸老。

    未嘗不以聖教為印。

    斷未有師心自是可名禅。

    算沙數寶可名教者也。

    降至唐末五季禅教相非。

    性相角立。

    台賢互讪甘露反成毒藥矣。

    永明大師。

    于是乎懼。

    爰成宗鏡百卷。

    以诏後人。

    雖被法湧襍糅。

    然具眼者觀之。

    金沙可立辨也。

    如百兩真金。

    投以十兩鍮石。

    頓失光彩。

    一斛白粲。

    投以數升稗谷。

    遂覺蕪薉。

    苟去其鍮稗。

    金之光彩如故。

    米之精粹不改也。

    嗟嗟。

    後賢未獲差别法眼慎勿于先聖著作。

    妄事增益也哉。

    予手點此錄。

    于今四遍。

    每尋讨必有新益。

    實是觀心之助。

    斷不可作世閑文字道理會也。

    雖然愁人莫向無愁說。

    說向無愁總不知。

    俟之子期而已。

    (其二) 古人雲。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卽同魔說。

    蓋至言也。

    自禅教分門。

    佛冤魔說徧海内。

    非古佛現身。

    實未易救。

    細讀宗鏡問答引證。

    謂非釋迦末法第一功臣可乎。

    然唯徹悟無言之宗。

    乃能曲示有言之教。

    今人須藉其言。

    以契無言。

    始不死于言下。

    傥直以是為宗。

    而不知離指得月。

    縱解悟了了。

    仍是三世佛冤耳。

    昔宋太祖。

    欲伐江南。

    後主遣一辯士谒見曰。

    江南事陛下如事父。

    柰何以父伐子。

    太祖曰父子異居可乎。

    辯士愕然。

    無以為對。

    噫。

    讀宗鏡不悟心。

    吾恐遇閻老時。

    其為愕然者多矣。

    然設使棄而不讀。

    又何異因噎廢飯也。

    (其三) 教下人不肎坐禅。

    與坐禅人不肎學教。

    雖其師匠之過。

    亦由人未發真正大菩提心也。

    夫大菩提心。

    未有不知痛為生死大事者也。

    果為生死大事。

    安肎以文義相封。

    以暗證自守乎。

    如欲至長安。

    口必诹道。

    足必不停。

    诹而不走。

    終不能到。

    走而不诹。

    必遭岐曲。

    今之封文義者。

    何異诹弗走。

    守暗證者。

    何異走弗诹邪。

    嗚呼。

    以是求出生死。

    成無上道。

    難矣。

    宗鏡一錄。

    旣示厥道。

    複加痛策。

    可謂徹底慈悲。

    設複借之以資談柄。

    是猶據榻看皇輿考。

    及長安志。

    廣向村侬誇說途中都中諸事。

    非不可惑動愚夫。

    吾恐一遇曾到長安之人。

    必不勝懡□者矣。

     【裂網疏自跋】 起信論者。

    佛祖傳心之正印。

    法性法相之總持也。

    如來以大乘阿毗昙付彌勒。

    摩诃般若付文殊。

    般若破執有而顯妙有。

    毗昙破惡空而顯真空。

    一音所宣。

    曾無異旨。

    佛滅五百年後。

    異見滋生。

    馬鳴大士。

    應佛懸記。

    重興正法。

    始則示為計我外道。

    後乃廣顯二空妙宗。

    作無我大師子吼。

    破凡外二乘偏執。

    宗百洛叉大乘經典。

    造略論。

    申暢一心二門。

    卽生滅而顯真如。

    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

    卽真如而辯生滅。

    闡毗昙幻有不有之玄诠。

    厥後龍樹依般若而造中論。

    還以空義成一切法。

    護法依毗昙而解唯識。

    還以幻有顯二種空。

    故知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

    同契佛心。

    無稍乖異。

    奈何依文解義。

    泥名相而昧旨歸。

    伐異黨同。

    豎門庭而堅鬬诤。

    謬談聖旨。

    錯解真乘。

    千百年來竟同長夜。

    哀哉末葉。

    誠可痛心。

    旭業障深纏。

    未登正位。

    夙因微善。

    遊刃圓宗。

    客歲盡散學人。

    志圖修證。

    今春入新安。

    寓歙浦回龍。

    竊解茲論。

    凡十一日草疏成。

    是役也。

    上藉諸佛菩薩馬鳴大師加被力。

    略無疑滞。

    又賴允持循法主外護無他緣。

    至于性相關頭。

    種種問辯。

    則戒子堅密時公之啟予者多矣。

     【吳大年居士書法華經跋】 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非不能到也。

    于無人中。

    妄計有人。

    所以終日行而不自覺也。

    苟達一切法無我人衆生壽者。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則微塵刹土。

    十世古今。

    總是一部妙經。

    佛子住此地。

    卽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卧。

    又何能到不能到之可分别哉。

    靈山會上。

    深歎一念信解。

    及受持書寫功德。

    非虛話也。

    大年居士。

    書妙典至三部。

    孫粲如珍藏供養。

    蕅益道人展閱随喜。

    到邪未到邪。

    勿措思議可也。

     【書吳孟開居士泊岸卷後】 分段為此岸。

    則有餘無餘二種涅槃為彼岸。

    變易為此岸。

    則無住大般涅槃為彼岸。

    夫唯無住。

    則無所不住。

    亦唯無所不住。

    方成無住。

    故曰。

    不彼岸。

    不此岸。

    不中流。

    而度衆生。

    又曰。

    在天同天。

    在人同人。

    審如是何往非岸。

    何岸不可泊哉。

    是故不必問所泊何岸。

    第問能泊何法耳。

    以愛見泊。

    所泊無非生死岸也。

    以空觀泊。

    所泊無非二乘岸也。

    以六度萬行泊。

    所泊無非菩薩岸也。

    以甚深般若泊。

    所泊無非實相法界岸也。

    孟開之築泊岸軒也。

    蓋孝思也。

    有世閑孝。

    未離愛見也。

    有出世閑孝。

    空觀幻度相應者也。

    有出世閑上上孝。

    甚深般若是也。

    孟開齋戒已久。

    非甘為世孝者。

    由出世孝。

    遵出世上上孝。

    則是軒也。

    其般若舟乎。

    願居士乘是舟。

    以佛度為桂桌。

    以佛行為蘭槳。

    以諸佛洪名為高帆。

    以往生諸佛淨土弘願為迅風。

    則必與尊人同泊華池珍岸。

    然後盡十方世界。

    無非樂土矣。

     【書知足歌後】】 木必具火。

    遇緣乃發。

    心具般若。

    亦複如是。

    老病死生。

    皆發般若之勝緣也。

    愚夫習氣重。

    善根薄。

    如濕木不能發火。

    唯往昔久種善根。

    生平惑業輕眇者。

    雖不見其勤修。

    而千年暗室。

    一燈頓破。

    讀濟翁知足歌信矣。

    子孟開。

    笃信三寶。

    孫真信。

    幼而茹素。

    般若心燈。

    正未有艾也。

    錫類之義。

    孝慈皆然。

    吾深為之助喜。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 【造毗盧佛像疏】 【寫書本大藏疏】 【剌血書華嚴經疏】 【永慶寺平治道塗疏】 【靈岩寺請藏經疏】 【化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疏】 【象岩禅人化齋十萬八千僧疏】 【募刻校正梵本諸大乘經疏】 【化鐵地藏疏】 【五蘊禅人掩關化供給疏】 【涵白關主禮忏持呪募長生供米疏】 【玄素開士結茅修止觀助緣疏】 【刻占察行法助緣疏】 【萬鉢緣疏】 【蘊空精舍募建華嚴閣疏】 【海燈油疏】 【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 【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 【疏一】 【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 釋迦佛謂定業不可救。

    所以寒造罪之心。

    地藏菩薩說滅定業真言。

    所以慰窮途之客。

    旭少習東魯。

    每謗西幹。

    承觀音大士感觸攝受。

    後聞地藏本願尊經。

    始發大心。

    誓空九界。

    今得與僧倫。

    染神乘戒。

    皆慈願冥加。

    不可誣也。

    爰念娑婆獘惡。

    惑業苦三。

    如惡叉聚。

    無上醍醐。

    悉成毒藥。

    持律者唯事衣鉢。

    作犯止持茫無所曉。

    習教者唯事口耳。

    禅那理觀瞀無所得。

    參宗者流入機境。

    播弄精魂。

    心佛真源。

    毫無親證。

    淨土一門。

    稍切時機。

    亦苦多成退托。

    未合不思議大乘。

    良由業重障深。

    濁智流轉。

    雖有聖者。

    末如何也。

    唯地藏慈尊悲深願重。

    專愍剛強。

    尚能轉我當年殷厚邪心。

    使得正信出家。

    豈難轉大地衆生無知過犯。

    使歸真際乎。

    故于三寶前發心。

    欲造萬佛銅殿。

    中供大士。

    永鎮九華。

    爰受一食法。

    結百日壇。

    持滅定業真言五百萬。

    又化大心缁素。

    或持十萬。

    或百千萬。

    共成十萬萬。

    表三千大千世界數。

    以其總數。

    供大士像中。

    作盡未來廣化十方左券雲。

     【造毗盧佛像疏】 世人侈談無相理。

    不達實相印。

    謬以豁達空為清淨法身。

    誰知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托事表法。

    華藏玄門。

    此所以末法時。

    以造佛形像為第一功德也。

    莊嚴土木。

    卽莊嚴法身。

    十身相海。

    全在一微塵裡。

    是故一塵之施。

    可以入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