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亦雲。
有為者。
若掘井九仞不及泉猶為棄井。
噫約教論泉。
則五時四教。
無如法華。
法華卽泉也。
約觀論泉。
則文字如土。
聞慧如濕。
思慧如泥。
而修慧泉也。
開士。
若以阿含為土。
方等為濕。
般若為泥。
應于此經。
一文言。
一滴血。
皆作清冽香泉觀。
若求修慧之泉。
應随文入觀。
正如不離高原。
施功及水。
鑿之旣久。
幽泉必迸。
亦莫離此文言滴血。
令成棄井也。
【蓮洲書佛頂經跋】 經雲。
一念将此法門。
于末劫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
應念消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
成安樂國。
顧一念至微。
何力用如此。
須知一念之性。
本豎窮橫徧。
一切事理性相。
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
故一念迷生死浩然。
一念悟輪回頓息。
試思平日。
起惑造業。
畢竟是誰。
今書經忏悔。
又畢竟是誰。
此造業忏悔之念。
在内在外在中閑邪。
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邪。
過去現在未來邪。
果覓之了不可得。
則罪福無主名真忏悔。
阿難所以頓獲法身。
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羅漢也。
若于無可得中。
妄計有心可得。
則旋犯旋悔。
旣悔仍犯。
如隔日瘧。
有何了期。
然大乘緣種。
不可思議。
勉強力行。
功無虛棄。
出世善根漸勝。
世閑漏種漸消。
如明破暗。
亦決不誣也。
【題靈異襍錄】 子不語怪力亂神。
怪神如力亂。
非無也。
百姓狃于見聞慣習。
偶一事出慣習表。
則怪之。
讵思隻今一身。
眼耳胡以見聞。
口足胡以嘗與語。
止與行。
不亦至怪與。
佛證心性之妙。
不為慣習所局。
亦何靈異。
百姓視之。
不勝靈異矣。
謂佛靈異。
此不知心性本妙者也。
幷佛靈異之迹而不見不聞不覺不知。
此又井蛙夏蟲之甚者也。
雖然。
井蛙夏蟲孰非靈異。
唯靈異之性原等。
故仍得以靈異覺之。
覺此靈異。
又覺此卽非靈異。
可與語不語之語矣。
【搉古題辭】 聖人往而經史存。
經史固不足傳聖人之心。
而善會聖心者。
初未嘗離經史也。
旣于經史會聖心。
謂聖人果往。
可乎。
文王沒。
文在茲。
天不能喪。
人不能死。
吾是以知不善讀經史者。
古未嘗不今。
善讀者。
今未嘗不古也。
今而古。
則言卽無言。
文卽無文。
勿起二見可矣。
【毗舍浮佛偈跋】 紫柏大師雲。
生平持毗舍浮佛半偈。
句半熟。
半句未熟。
更熟此半句。
生死脫然矣。
毗舍浮。
此雲徧一切自在。
結莊嚴劫之終。
開賢劫之始。
故此半偈。
最為良藥。
衆生病雖不一。
其源不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而已。
今以四大觀身。
知身非身。
以緣影觀心。
知心非心。
旣達妄計之身心。
卽非身心。
焉往而不自在。
然則毗舍浮佛。
不在莊嚴劫。
在吾一念無身心之智而已。
果達身心本空。
奚止舍浮不離當念。
盡十方世界過現未來諸佛。
皆不離當念也。
【血書金剛經跋】 論雲。
菩薩觀智。
所守者約。
而觀境徧。
尅果大。
故喻金剛兩頭濶。
把手處細也。
是故菩薩。
但觀一念心性。
覓之了不可得。
炳現萬法。
無能無所。
無是非是。
則達三般若。
皆如金剛。
是真能把者。
行幻佛子。
血書最上乘。
此金剛邪。
抑已善能把邪。
佛子莫作二視。
可也。
【題牧牛圖】 牧牛喻修證。
本諸經論。
非創談也。
然畢竟牛是何物。
牧者何人。
普禅為頌。
雲栖锓圖。
菂中法友。
又繪成卷。
予更下一注腳。
如牛入窻棂。
頭蹄都過了。
卻有尾巴過不得。
且道此尾。
白邪。
黑邪。
有邪。
無邪。
會得者個消息。
不妨雲邊月外。
與汝相見。
【重刻三頌自跋】 不信教外别傳。
是謗宗也。
謂教外果有别傳。
是謗教也。
抑不信教外别傳。
是謗教也。
謂教外果有别傳。
是謗宗也。
舍此二塗。
作何折合。
不見道。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又道恁麼也得。
不恁麼也得。
恁麼不恁麼總得。
雖然。
毫厘差。
天地隔。
山納甘堕無閑。
漫作三頌。
未審教外邪。
教内邪。
别傳邪。
非别傳邪。
傥遇無眼人觀。
無耳人聽。
必有能辨之者。
【性學開蒙自跋】 此别答十問之第四問也。
良以兩家性學。
世罕兼通。
儒未必習佛。
習亦難窺堂奧。
佛未必習儒。
習亦不月精研。
予年十二就外傳。
粗知書義便以道學自任。
于居敬慎獨之功。
緻知格物之要。
深究之。
年二十。
看顔淵問仁章。
竊疑天下歸仁語。
苦參力讨。
廢寝忘餐者。
三晝夜。
忽然大悟。
頓見孔顔心學真血脈。
真骨髓。
因識孔子聞知之傳。
誠待其人。
非漢宋諸儒能拟議也。
越四年。
知出世大法。
發心離俗先參少室禅宗。
後學天台教觀。
不啻皆如渤海相似。
十五六載。
僅沾一滴。
方為向若之歎。
反觀向所悟孔顔心學。
又今一滴中之一滴矣。
嗟乎。
道曠無涯。
為若此也。
世之沾沾自足者。
何啻井蛙也哉。
然又知一滴之性。
卽大海性。
故身為釋子。
喜拈孔顔心學示人。
知與不知。
任諸旦暮。
此問同志未谙。
固請予略明梗槪。
遂于一滴海中。
複出滴許如此。
知必為大方所笑。
然神龍得之。
安知不卽此興雲霪雨。
又安知不藉此騰歸滄溟也。
【遺教解自跋】 旭未出家。
讀遺教。
便知字字血淚。
旣獲剃染。
靡或忘。
所憾障深。
廿餘年空無尅獲。
非道人又非白衣。
方撫心極愧。
而甫敦沈居士。
固請解此經。
嗟夫。
予不能臻修世出世功德。
徒以文言作諸天說法鳥邪。
然一隙或明。
弗忍終吝。
藉此功德。
破障策新。
普與同患。
回向西方。
仍作迦陵頻伽。
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彌陀要解自跋】 經雲。
末世億億人修行。
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
嗚呼。
今其時矣。
舍此不可思議法門。
其何能淑。
旭初出家。
亦負宗乘而藐教典。
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後因大病。
發意西歸嗣研妙宗圓中二鈔。
始知念佛三昧。
無上寶王。
方肎死心執持名号。
萬牛莫挽也。
吾友去病。
欲令此經大旨。
辭不繁而炳著。
予方願普與有情。
同生極樂。
不可辭。
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日。
脫稾于十月初五日。
所願一句一字鹹作資糧。
一見一聞。
同階不退。
信疑皆植道種。
贊謗等歸解脫。
仰唯諸佛菩薩。
攝受證明。
同學友人。
随喜加被。
【周易禅解自跋】 曩遊溫陵。
有郭氏問易。
遂舉筆屬稿。
先五傳。
次上經。
而下經解未及半。
以應請旋置。
今商大乘止觀之餘拈示易學。
始竟前稾。
嗟嗟。
從閩至吳。
地不過三千餘裡。
從辛巳冬至今乙酉夏。
時不過千二百餘日。
乃世事幻夢。
萬别千差。
交易邪。
變易邪。
至歴盡差别時地。
俱易而不易者。
依然如故。
吾是以知。
日月稽天而不歴。
江河競注而不流。
肇公非欺我也。
得其不易。
以應其至易。
觀其至易。
以驗其不易。
常與無常。
二鳥雙遊。
吾安知文王之羑裡。
周公之被流言。
孔子息機于周流。
而韋編三絕。
不同感于斯邪。
因閣筆。
複為之跋。
【唯識心要自跋】 宗鏡雲。
智慧合其多聞。
終不執诠認指。
多聞度其智慧。
免成孤陋面牆。
設一微塵未了。
此猶有無明在。
以不了處為障翳故。
況自身根門之内。
日用之中。
有無量應急法門。
全未明一。
若欲為人。
憑何剖析。
隻成自诳。
反堕無知。
自眼未明。
焉問他目。
須三量定其是非。
真修匪濫。
四分成其體用。
正理無虧。
然後十因四緣。
辨染淨之生處。
三報五果。
鑒真俗之所歸。
若不達三量。
真妄何分。
不知四分。
體用俱失。
又雲一心實相。
悉是諸法。
諸法所生。
皆從現行。
善惡熏習。
第八識含藏種子為因。
發起染淨差别報應為果。
若不微細剖析。
問答決疑。
何由到一心總别之源。
徹八識性相之際。
提綱意在張網。
不可去網存綱。
舉領意在著衣。
不可棄衣取領。
故事理雙明。
方通圓旨。
教觀齊運。
始達一乘。
又雲。
不因教所指。
何由識自心。
設不因教發明。
亦須憑教印可。
不然皆成自然外道。
闇證禅師。
直饒生而知之。
亦多生聞經熏種。
諸聖本願冥加。
嗚呼。
永明大師。
以法眼嫡孫。
悟齊諸祖。
而苦心苦口。
勸誡若此。
誰謂成唯識論。
非佛祖傳心要訣乎。
予憾障深惑重。
不能尅證。
而性相源頭。
頗窺一線。
誠或諸聖冥加。
故亦不敢自秘。
聊竭隙明。
和盤托出。
舉筆于丁亥三月廿五日。
脫稾于五月廿五日。
閱兩月。
述成觀心法要十卷。
伏願見聞随喜。
不退菩提。
若信若疑。
鹹成妙種。
同生極樂淨邦。
先觐阿彌陀佛。
還入龍華初會。
影響彌勒世尊。
盡未來廣度含識。
衆生盡方證涅槃。
【書慈濟法友托鉢養母序後】 戊子仲秋。
慈濟法友。
乞餘重書前序。
餘于是反躬自責。
不勝涕淚交流也。
予少有養志之願。
年二十而喪父。
恨徹終天。
廿四出家。
舍母不養。
蓋欲克期取果。
用報親恩。
不謂廿八歲。
母複捐世。
哀哀之痛。
肝腸寸裂。
然猶曰。
矢入深山。
冀得一當。
或可贖彌天罪愆耳。
逮三十一。
被道友牽逼。
漸挂名網。
而潛修密證之志。
益荒矣。
今者年滿五十。
先人棄我。
足三十年。
旣不能如目犍連之自獲果證。
每思結一淨壇。
邀十友修淨土忏法。
無柰囊鉢蕭然。
拙于行乞。
每向中夜。
展轉悲号。
而慈濟乃以一鉢千家。
承歡膝下。
真不思議樂也。
善達缁素。
乃以粒米莖薪。
助渠孝養。
真不思議福也。
餘無此福。
故無此樂。
宿生業重。
夫複何言。
敬于此福此樂。
深生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普施法界有情。
同得此福此樂。
直至累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永離不肖無福無樂之苦。
于是拭淚而複書此。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貝林師書大佛頂經跋】 【題玉浪施茶冊】 【憨大師書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跋】 【十大礙行跋】 【唐氏女繡金剛經跋】 【去病公書大佛頂經】 【四十八願卷跋】 【張興公喬梓梅花詠借題】 【法華會義自跋】 【占察疏自跋】 【菩薩戒本經箋要自跋】 【金剛經跋】 【題畫】 【題邵石生集陶近體三則】 【題鐵心橋冊】 【題之庵凍雲圖】 【恒正上座受持朱元介所書經跋】 【題樂愚尊宿付囑朱本蓮十八高賢卷】 【餘一素居士楷書華嚴大典跋】 【西有寱餘自跋】 【較定宗鏡錄跋四則】 【裂網疏自跋】 【吳大年居士書法華經跋】 【書吳孟開居士泊岸卷後】 【書知足歌後】 【題跋二】 【貝林師書大佛頂經跋】 予聞貝師。
善梵書。
為芥庵凡夫諸友所欽。
适沈甫受示師手書大佛頂經。
每書一字。
必緻一禮。
精誠端楷。
千古罕見其俦。
至梵文及明王像。
不異五天。
親授。
蓋真得諸定中。
非聊爾也。
師栖神安養。
誓願弘深。
示寂茶毗。
骨皆五色。
甫受專修淨業。
與師臭味最合。
故得手澤最多。
嗚呼。
世藐教乘。
薄淨土。
安得如師者以主之。
又安得人人如甫受者。
而得其所主也。
【題玉浪施茶冊】 性水本然。
周徧法界。
随心應量。
或為镬湯沸尿。
或為膿血清泉。
或諸天甘露之藥。
或淨土八功德水。
皆循業現。
非因緣非然性也。
夫性真旣舉體随心應量矣。
則凡镬湯八德等。
何非本然周徧法界乎。
而徧計情執。
橫于性真中分水分火。
分寒熱饑渴。
故諸佛權智随情。
不與世诤。
因寒熱而溫涼之。
因饑渴而飲食之。
因所見水火而調濟之。
遂開施食施茶種種法門。
隻此法門。
有昧因果者。
又出三塗法界。
著相計我者。
出修羅法界。
勉為善者。
出人天法界。
了本空者。
成二乘法界深入緣起廣演行門者。
成菩薩法界。
通達實相無入不自得者。
成諸佛法界。
雖依此法門。
具出十法界已。
仍于事相不增減。
亦于法性不增減。
是故不變常随緣。
理具還成事造。
随緣常不變。
事造還該理具。
是故能施所施。
及受施者。
悉具兩重三千。
此所謂三輪體寂。
緣起無生。
三千無性者也。
豈離現前日用。
别有向上一著哉。
玉公作此不思議法。
征文于蕅益旭子。
旭為拈曰不了則受此茶者。
堕阿鼻地獄。
施此茶者。
亦堕阿鼻地獄。
了得則施者成無上菩提。
飲者亦成無上菩提。
雖然。
此猶迷悟情量邊語。
畢竟超情過量不屬迷悟。
又作麼生。
不妨借趙州老婆舌頭。
徐徐答曰。
吃茶去。
【憨大師書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跋】 甚矣心之妙也。
三世佛依此成道。
十二類依此輪轉。
山河日月依此幻現。
文字音聲依此發宣。
心不可以言語形容。
然言語未嘗不卽心也。
随一一語。
必攬心之全體大用。
然盡未來際。
演無量言語。
亦不罄一念心之妙也。
人各具妙心。
得釋迦老子法華妙經。
庶幾注腳。
法華妙經。
得修法師聽法妙歌。
庶略贊揚。
此歌絕妙好詞。
得吾憨翁絕妙手筆。
庶稱二絕。
世有不知自心妙法華妙及此歌之妙者。
但珍憨翁妙筆日夕玩之。
安知不因字知歌。
因歌識經。
因經悟心也哉。
然則妙字妙歌妙經。
無不從妙心流出。
無不還歸妙心。
誰謂心外有法。
法外又别有心也。
【十大礙行跋(十大礙行出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佛祖聖賢。
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
佛四聖谛。
苦谛居初。
又稱八苦為八師。
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
終與夏草同腐而已。
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閑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
頑金不煆不緻精。
鐘不擊不鳴。
刀不磨不利。
豈有天生彌勒。
自然釋迦。
欲為聖賢佛祖。
必受惡罵如飲甘露。
遇橫逆如獲至寶。
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
方可于穢土植淨土因。
方如蓮出淤泥。
超登不退。
傥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
一遇不如意。
辄悔愠咨嗟。
吾恐三昧不成。
生西未保。
須于此十大礙行。
一一自驗。
果于病時難時。
乃至被抑時。
唯增念佛心。
明苦空觀。
不尤不怨。
庶蓮蕚日滋。
稱三昧寶王矣。
【唐氏女繡金剛經跋】 世之繡花鳥者。
曰绫與線也手也。
心也。
以美绫細線。
靈心妙手。
而繡花鳥。
則花鳥矣。
轉而繡般若。
則般若矣。
謂般若與花鳥異。
绫線心手果且有異乎哉。
謂花鳥與般若同。
升沉苦樂果且有同乎哉。
以美绫細線繡花鳥。
猶雲法身流轉。
名衆生也。
卽以此繡般若。
猶雲苦卽法身。
為實相般若也。
以靈心繡花鳥。
猶雲菩提卽煩惱也。
卽以此繡般若。
猶雲煩惱卽菩提。
為觀照般若也。
以妙手繡花鳥。
猶雲涅槃卽生死也。
卽以此繡般若。
猶雲結業卽解脫。
為文字般若也。
夫三般若隻在一轉關閑。
而绫線不轉。
心不轉。
手不轉。
謂轉三障為三德可。
謂卽三障是三德可。
六祖所雲但轉其名。
無實性也。
使無绫線。
無心手。
不可繡般若。
亦豈可繡花鳥。
謂花鳥非美绫細線靈心妙手所成。
吾不信也。
知此則蛣蜣六卽。
思過半矣。
唐善女。
所見金甲神。
卽自心所具執金剛神。
乃徹悟此心。
三般若無二體。
而以同體大悲願力。
護此文字般若。
令法界衆生。
因斯起觀照。
而證實相者也。
覽者信唐女之感應。
便可信自心感應。
信自心感應。
便可信感應卽非感應。
非感應則無所不感。
無所不應。
是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謂感應道交難思議。
是究竟般若。
是究竟花鳥。
【去病公書大佛頂經】 如來藏不變随緣。
舉體為善惡。
善惡随緣不變。
舉體卽如來藏。
如日出天下明。
日沒天下暗。
虛空随明随暗。
非明暗能增減也。
去病公。
因一念迷而破犯。
今一念悟而力疾書大乘。
日已出矣。
心性依然無恙。
請勿更疑。
則更不迷暗矣。
【四十八願卷跋】】 大般若雲。
恒沙菩薩。
發無上心。
或一二得不退者。
蓋無善巧方便。
雖多劫勤行六度。
不免退堕聲聞辟支佛也。
況不能勤行六度者乎。
然法華雲。
若聞一句一偈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又何也。
須知法華。
乃原始要終之論。
縱堕塵劫。
後必成佛。
以無人出佛性外故。
而大通佛時結緣衆。
今有住聲聞地者。
乃至未來聲聞弟子。
猶十六王子所化。
則般若所明退堕之多。
讀法華而益驗矣。
夫一聞佛名。
畢竟成佛。
退不退遲速天淵。
然退堕之緣。
在一時耳。
乃流轉五道。
動經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劫。
受無量苦。
試一深思。
能不寒心喪膽也哉。
釋尊成道。
以佛眼觀過去同發心者。
或在三塗。
方嬰劇苦。
或在人天。
正耽欲樂。
或生色無色界。
固守癡頑。
或證聲聞辟支。
保空滞寂。
嗟嗟。
與釋尊同發心者。
尚爾稽遲。
從王子初結緣者。
何疑久墜。
吾人旦夕稍有病苦難緣。
尚覺難忍。
乃甘一念之錯。
招長時頭出頭沒之殃。
豈非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者哉。
何謂善巧方便。
般若明觀一切法空。
度一切衆生是也。
觀一切法空。
何名利之足萦懷。
度脫一切衆生。
何苦行不能黾勉。
觀空不度生。
堕二乘地。
度生不觀空。
堕愛見慈。
況恣我慢幷無世慈。
貪利名幷障偏理。
一芥翳天。
一指蔽目。
摩尼願寶。
長隐淤泥。
甚可惜矣。
然一芥一指。
亦何難撤。
不月撤耳。
果念念緣此願王。
不負初心因地。
杲日當空。
霧霭消滅。
法藏比丘所以速成正覺。
由此而已。
【張興公喬梓梅花詠借題】 予少酷嗜梅實。
啖辄數百。
然竟不知梅花豐韻也。
今齒力漸衰。
而談說醋梅。
口中水出。
态猶如故。
且知梅花清芬逸雅。
歲寒獨秀。
其見賞于高人才士又如此。
嗟夫。
啖其實。
不知其花。
知其花。
不複能嗜其實。
竊怪夫今适知花。
詠花者競出奇調。
向久嗜實。
詠實者曾無一人也。
昔世尊以蓮花巧喻妙法。
天台大師。
以權實義釋之。
為實施權。
如為蓮故花。
意在于實。
開權顯實。
如花開蓮現。
意須于權。
噫。
昔嗜實無詠實者。
病在不施權。
今知權而多詠權者。
功在于能忘實乎。
顧權實之不易辨也甚矣。
為實施權。
則權外無實。
是故執權為實者非也。
泥權為權者亦非也。
開權顯實。
則實外無權。
是故離實求權者非也。
舍權談實者亦非也。
今天下有談實者。
大似說梅止渴。
曹瞞伎倆已耳。
夫以梅為梅。
不若以非梅為梅也。
以非梅為非梅。
不若以梅為非梅也。
梅一恒河也。
恒河一梅也。
舍魚龍人天所見。
固别無一河。
舍諸君子所詠。
豈别有一梅哉。
諸君子各詠梅花。
自是梅花各鋪天帀地矣。
興翁之沉毅。
僧持之穎拔。
複從而後先赓之。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斯之謂與。
斯之謂與。
諸君子旣借梅花。
各寫所欲言。
予借借而戲為之題。
【法華會義自跋】 嗚呼。
圓頓妙法。
曠劫難逢。
繄我愚蒙。
何緣幸遘。
每一披閱。
恍若夙聞。
豈非普賢威力。
及釋迦守護之功邪。
智者大師。
不可複作。
後賢堅執。
鬬诤滋生。
圓融絕待法門。
幾成彼此是非情見。
弘之者。
城塹益
有為者。
若掘井九仞不及泉猶為棄井。
噫約教論泉。
則五時四教。
無如法華。
法華卽泉也。
約觀論泉。
則文字如土。
聞慧如濕。
思慧如泥。
而修慧泉也。
開士。
若以阿含為土。
方等為濕。
般若為泥。
應于此經。
一文言。
一滴血。
皆作清冽香泉觀。
若求修慧之泉。
應随文入觀。
正如不離高原。
施功及水。
鑿之旣久。
幽泉必迸。
亦莫離此文言滴血。
令成棄井也。
【蓮洲書佛頂經跋】 經雲。
一念将此法門。
于末劫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
應念消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
成安樂國。
顧一念至微。
何力用如此。
須知一念之性。
本豎窮橫徧。
一切事理性相。
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
故一念迷生死浩然。
一念悟輪回頓息。
試思平日。
起惑造業。
畢竟是誰。
今書經忏悔。
又畢竟是誰。
此造業忏悔之念。
在内在外在中閑邪。
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邪。
過去現在未來邪。
果覓之了不可得。
則罪福無主名真忏悔。
阿難所以頓獲法身。
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羅漢也。
若于無可得中。
妄計有心可得。
則旋犯旋悔。
旣悔仍犯。
如隔日瘧。
有何了期。
然大乘緣種。
不可思議。
勉強力行。
功無虛棄。
出世善根漸勝。
世閑漏種漸消。
如明破暗。
亦決不誣也。
【題靈異襍錄】 子不語怪力亂神。
怪神如力亂。
非無也。
百姓狃于見聞慣習。
偶一事出慣習表。
則怪之。
讵思隻今一身。
眼耳胡以見聞。
口足胡以嘗與語。
止與行。
不亦至怪與。
佛證心性之妙。
不為慣習所局。
亦何靈異。
百姓視之。
不勝靈異矣。
謂佛靈異。
此不知心性本妙者也。
幷佛靈異之迹而不見不聞不覺不知。
此又井蛙夏蟲之甚者也。
雖然。
井蛙夏蟲孰非靈異。
唯靈異之性原等。
故仍得以靈異覺之。
覺此靈異。
又覺此卽非靈異。
可與語不語之語矣。
【搉古題辭】 聖人往而經史存。
經史固不足傳聖人之心。
而善會聖心者。
初未嘗離經史也。
旣于經史會聖心。
謂聖人果往。
可乎。
文王沒。
文在茲。
天不能喪。
人不能死。
吾是以知不善讀經史者。
古未嘗不今。
善讀者。
今未嘗不古也。
今而古。
則言卽無言。
文卽無文。
勿起二見可矣。
【毗舍浮佛偈跋】 紫柏大師雲。
生平持毗舍浮佛半偈。
句半熟。
半句未熟。
更熟此半句。
生死脫然矣。
毗舍浮。
此雲徧一切自在。
結莊嚴劫之終。
開賢劫之始。
故此半偈。
最為良藥。
衆生病雖不一。
其源不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而已。
今以四大觀身。
知身非身。
以緣影觀心。
知心非心。
旣達妄計之身心。
卽非身心。
焉往而不自在。
然則毗舍浮佛。
不在莊嚴劫。
在吾一念無身心之智而已。
果達身心本空。
奚止舍浮不離當念。
盡十方世界過現未來諸佛。
皆不離當念也。
【血書金剛經跋】 論雲。
菩薩觀智。
所守者約。
而觀境徧。
尅果大。
故喻金剛兩頭濶。
把手處細也。
是故菩薩。
但觀一念心性。
覓之了不可得。
炳現萬法。
無能無所。
無是非是。
則達三般若。
皆如金剛。
是真能把者。
行幻佛子。
血書最上乘。
此金剛邪。
抑已善能把邪。
佛子莫作二視。
可也。
【題牧牛圖】 牧牛喻修證。
本諸經論。
非創談也。
然畢竟牛是何物。
牧者何人。
普禅為頌。
雲栖锓圖。
菂中法友。
又繪成卷。
予更下一注腳。
如牛入窻棂。
頭蹄都過了。
卻有尾巴過不得。
且道此尾。
白邪。
黑邪。
有邪。
無邪。
會得者個消息。
不妨雲邊月外。
與汝相見。
【重刻三頌自跋】 不信教外别傳。
是謗宗也。
謂教外果有别傳。
是謗教也。
抑不信教外别傳。
是謗教也。
謂教外果有别傳。
是謗宗也。
舍此二塗。
作何折合。
不見道。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又道恁麼也得。
不恁麼也得。
恁麼不恁麼總得。
雖然。
毫厘差。
天地隔。
山納甘堕無閑。
漫作三頌。
未審教外邪。
教内邪。
别傳邪。
非别傳邪。
傥遇無眼人觀。
無耳人聽。
必有能辨之者。
【性學開蒙自跋】 此别答十問之第四問也。
良以兩家性學。
世罕兼通。
儒未必習佛。
習亦難窺堂奧。
佛未必習儒。
習亦不月精研。
予年十二就外傳。
粗知書義便以道學自任。
于居敬慎獨之功。
緻知格物之要。
深究之。
年二十。
看顔淵問仁章。
竊疑天下歸仁語。
苦參力讨。
廢寝忘餐者。
三晝夜。
忽然大悟。
頓見孔顔心學真血脈。
真骨髓。
因識孔子聞知之傳。
誠待其人。
非漢宋諸儒能拟議也。
越四年。
知出世大法。
發心離俗先參少室禅宗。
後學天台教觀。
不啻皆如渤海相似。
十五六載。
僅沾一滴。
方為向若之歎。
反觀向所悟孔顔心學。
又今一滴中之一滴矣。
嗟乎。
道曠無涯。
為若此也。
世之沾沾自足者。
何啻井蛙也哉。
然又知一滴之性。
卽大海性。
故身為釋子。
喜拈孔顔心學示人。
知與不知。
任諸旦暮。
此問同志未谙。
固請予略明梗槪。
遂于一滴海中。
複出滴許如此。
知必為大方所笑。
然神龍得之。
安知不卽此興雲霪雨。
又安知不藉此騰歸滄溟也。
【遺教解自跋】 旭未出家。
讀遺教。
便知字字血淚。
旣獲剃染。
靡或忘。
所憾障深。
廿餘年空無尅獲。
非道人又非白衣。
方撫心極愧。
而甫敦沈居士。
固請解此經。
嗟夫。
予不能臻修世出世功德。
徒以文言作諸天說法鳥邪。
然一隙或明。
弗忍終吝。
藉此功德。
破障策新。
普與同患。
回向西方。
仍作迦陵頻伽。
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彌陀要解自跋】 經雲。
末世億億人修行。
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
嗚呼。
今其時矣。
舍此不可思議法門。
其何能淑。
旭初出家。
亦負宗乘而藐教典。
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後因大病。
發意西歸嗣研妙宗圓中二鈔。
始知念佛三昧。
無上寶王。
方肎死心執持名号。
萬牛莫挽也。
吾友去病。
欲令此經大旨。
辭不繁而炳著。
予方願普與有情。
同生極樂。
不可辭。
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日。
脫稾于十月初五日。
所願一句一字鹹作資糧。
一見一聞。
同階不退。
信疑皆植道種。
贊謗等歸解脫。
仰唯諸佛菩薩。
攝受證明。
同學友人。
随喜加被。
【周易禅解自跋】 曩遊溫陵。
有郭氏問易。
遂舉筆屬稿。
先五傳。
次上經。
而下經解未及半。
以應請旋置。
今商大乘止觀之餘拈示易學。
始竟前稾。
嗟嗟。
從閩至吳。
地不過三千餘裡。
從辛巳冬至今乙酉夏。
時不過千二百餘日。
乃世事幻夢。
萬别千差。
交易邪。
變易邪。
至歴盡差别時地。
俱易而不易者。
依然如故。
吾是以知。
日月稽天而不歴。
江河競注而不流。
肇公非欺我也。
得其不易。
以應其至易。
觀其至易。
以驗其不易。
常與無常。
二鳥雙遊。
吾安知文王之羑裡。
周公之被流言。
孔子息機于周流。
而韋編三絕。
不同感于斯邪。
因閣筆。
複為之跋。
【唯識心要自跋】 宗鏡雲。
智慧合其多聞。
終不執诠認指。
多聞度其智慧。
免成孤陋面牆。
設一微塵未了。
此猶有無明在。
以不了處為障翳故。
況自身根門之内。
日用之中。
有無量應急法門。
全未明一。
若欲為人。
憑何剖析。
隻成自诳。
反堕無知。
自眼未明。
焉問他目。
須三量定其是非。
真修匪濫。
四分成其體用。
正理無虧。
然後十因四緣。
辨染淨之生處。
三報五果。
鑒真俗之所歸。
若不達三量。
真妄何分。
不知四分。
體用俱失。
又雲一心實相。
悉是諸法。
諸法所生。
皆從現行。
善惡熏習。
第八識含藏種子為因。
發起染淨差别報應為果。
若不微細剖析。
問答決疑。
何由到一心總别之源。
徹八識性相之際。
提綱意在張網。
不可去網存綱。
舉領意在著衣。
不可棄衣取領。
故事理雙明。
方通圓旨。
教觀齊運。
始達一乘。
又雲。
不因教所指。
何由識自心。
設不因教發明。
亦須憑教印可。
不然皆成自然外道。
闇證禅師。
直饒生而知之。
亦多生聞經熏種。
諸聖本願冥加。
嗚呼。
永明大師。
以法眼嫡孫。
悟齊諸祖。
而苦心苦口。
勸誡若此。
誰謂成唯識論。
非佛祖傳心要訣乎。
予憾障深惑重。
不能尅證。
而性相源頭。
頗窺一線。
誠或諸聖冥加。
故亦不敢自秘。
聊竭隙明。
和盤托出。
舉筆于丁亥三月廿五日。
脫稾于五月廿五日。
閱兩月。
述成觀心法要十卷。
伏願見聞随喜。
不退菩提。
若信若疑。
鹹成妙種。
同生極樂淨邦。
先觐阿彌陀佛。
還入龍華初會。
影響彌勒世尊。
盡未來廣度含識。
衆生盡方證涅槃。
【書慈濟法友托鉢養母序後】 戊子仲秋。
慈濟法友。
乞餘重書前序。
餘于是反躬自責。
不勝涕淚交流也。
予少有養志之願。
年二十而喪父。
恨徹終天。
廿四出家。
舍母不養。
蓋欲克期取果。
用報親恩。
不謂廿八歲。
母複捐世。
哀哀之痛。
肝腸寸裂。
然猶曰。
矢入深山。
冀得一當。
或可贖彌天罪愆耳。
逮三十一。
被道友牽逼。
漸挂名網。
而潛修密證之志。
益荒矣。
今者年滿五十。
先人棄我。
足三十年。
旣不能如目犍連之自獲果證。
每思結一淨壇。
邀十友修淨土忏法。
無柰囊鉢蕭然。
拙于行乞。
每向中夜。
展轉悲号。
而慈濟乃以一鉢千家。
承歡膝下。
真不思議樂也。
善達缁素。
乃以粒米莖薪。
助渠孝養。
真不思議福也。
餘無此福。
故無此樂。
宿生業重。
夫複何言。
敬于此福此樂。
深生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普施法界有情。
同得此福此樂。
直至累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永離不肖無福無樂之苦。
于是拭淚而複書此。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貝林師書大佛頂經跋】 【題玉浪施茶冊】 【憨大師書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跋】 【十大礙行跋】 【唐氏女繡金剛經跋】 【去病公書大佛頂經】 【四十八願卷跋】 【張興公喬梓梅花詠借題】 【法華會義自跋】 【占察疏自跋】 【菩薩戒本經箋要自跋】 【金剛經跋】 【題畫】 【題邵石生集陶近體三則】 【題鐵心橋冊】 【題之庵凍雲圖】 【恒正上座受持朱元介所書經跋】 【題樂愚尊宿付囑朱本蓮十八高賢卷】 【餘一素居士楷書華嚴大典跋】 【西有寱餘自跋】 【較定宗鏡錄跋四則】 【裂網疏自跋】 【吳大年居士書法華經跋】 【書吳孟開居士泊岸卷後】 【書知足歌後】 【題跋二】 【貝林師書大佛頂經跋】 予聞貝師。
善梵書。
為芥庵凡夫諸友所欽。
适沈甫受示師手書大佛頂經。
每書一字。
必緻一禮。
精誠端楷。
千古罕見其俦。
至梵文及明王像。
不異五天。
親授。
蓋真得諸定中。
非聊爾也。
師栖神安養。
誓願弘深。
示寂茶毗。
骨皆五色。
甫受專修淨業。
與師臭味最合。
故得手澤最多。
嗚呼。
世藐教乘。
薄淨土。
安得如師者以主之。
又安得人人如甫受者。
而得其所主也。
【題玉浪施茶冊】 性水本然。
周徧法界。
随心應量。
或為镬湯沸尿。
或為膿血清泉。
或諸天甘露之藥。
或淨土八功德水。
皆循業現。
非因緣非然性也。
夫性真旣舉體随心應量矣。
則凡镬湯八德等。
何非本然周徧法界乎。
而徧計情執。
橫于性真中分水分火。
分寒熱饑渴。
故諸佛權智随情。
不與世诤。
因寒熱而溫涼之。
因饑渴而飲食之。
因所見水火而調濟之。
遂開施食施茶種種法門。
隻此法門。
有昧因果者。
又出三塗法界。
著相計我者。
出修羅法界。
勉為善者。
出人天法界。
了本空者。
成二乘法界深入緣起廣演行門者。
成菩薩法界。
通達實相無入不自得者。
成諸佛法界。
雖依此法門。
具出十法界已。
仍于事相不增減。
亦于法性不增減。
是故不變常随緣。
理具還成事造。
随緣常不變。
事造還該理具。
是故能施所施。
及受施者。
悉具兩重三千。
此所謂三輪體寂。
緣起無生。
三千無性者也。
豈離現前日用。
别有向上一著哉。
玉公作此不思議法。
征文于蕅益旭子。
旭為拈曰不了則受此茶者。
堕阿鼻地獄。
施此茶者。
亦堕阿鼻地獄。
了得則施者成無上菩提。
飲者亦成無上菩提。
雖然。
此猶迷悟情量邊語。
畢竟超情過量不屬迷悟。
又作麼生。
不妨借趙州老婆舌頭。
徐徐答曰。
吃茶去。
【憨大師書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跋】 甚矣心之妙也。
三世佛依此成道。
十二類依此輪轉。
山河日月依此幻現。
文字音聲依此發宣。
心不可以言語形容。
然言語未嘗不卽心也。
随一一語。
必攬心之全體大用。
然盡未來際。
演無量言語。
亦不罄一念心之妙也。
人各具妙心。
得釋迦老子法華妙經。
庶幾注腳。
法華妙經。
得修法師聽法妙歌。
庶略贊揚。
此歌絕妙好詞。
得吾憨翁絕妙手筆。
庶稱二絕。
世有不知自心妙法華妙及此歌之妙者。
但珍憨翁妙筆日夕玩之。
安知不因字知歌。
因歌識經。
因經悟心也哉。
然則妙字妙歌妙經。
無不從妙心流出。
無不還歸妙心。
誰謂心外有法。
法外又别有心也。
【十大礙行跋(十大礙行出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佛祖聖賢。
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
佛四聖谛。
苦谛居初。
又稱八苦為八師。
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
終與夏草同腐而已。
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閑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
頑金不煆不緻精。
鐘不擊不鳴。
刀不磨不利。
豈有天生彌勒。
自然釋迦。
欲為聖賢佛祖。
必受惡罵如飲甘露。
遇橫逆如獲至寶。
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
方可于穢土植淨土因。
方如蓮出淤泥。
超登不退。
傥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
一遇不如意。
辄悔愠咨嗟。
吾恐三昧不成。
生西未保。
須于此十大礙行。
一一自驗。
果于病時難時。
乃至被抑時。
唯增念佛心。
明苦空觀。
不尤不怨。
庶蓮蕚日滋。
稱三昧寶王矣。
【唐氏女繡金剛經跋】 世之繡花鳥者。
曰绫與線也手也。
心也。
以美绫細線。
靈心妙手。
而繡花鳥。
則花鳥矣。
轉而繡般若。
則般若矣。
謂般若與花鳥異。
绫線心手果且有異乎哉。
謂花鳥與般若同。
升沉苦樂果且有同乎哉。
以美绫細線繡花鳥。
猶雲法身流轉。
名衆生也。
卽以此繡般若。
猶雲苦卽法身。
為實相般若也。
以靈心繡花鳥。
猶雲菩提卽煩惱也。
卽以此繡般若。
猶雲煩惱卽菩提。
為觀照般若也。
以妙手繡花鳥。
猶雲涅槃卽生死也。
卽以此繡般若。
猶雲結業卽解脫。
為文字般若也。
夫三般若隻在一轉關閑。
而绫線不轉。
心不轉。
手不轉。
謂轉三障為三德可。
謂卽三障是三德可。
六祖所雲但轉其名。
無實性也。
使無绫線。
無心手。
不可繡般若。
亦豈可繡花鳥。
謂花鳥非美绫細線靈心妙手所成。
吾不信也。
知此則蛣蜣六卽。
思過半矣。
唐善女。
所見金甲神。
卽自心所具執金剛神。
乃徹悟此心。
三般若無二體。
而以同體大悲願力。
護此文字般若。
令法界衆生。
因斯起觀照。
而證實相者也。
覽者信唐女之感應。
便可信自心感應。
信自心感應。
便可信感應卽非感應。
非感應則無所不感。
無所不應。
是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謂感應道交難思議。
是究竟般若。
是究竟花鳥。
【去病公書大佛頂經】 如來藏不變随緣。
舉體為善惡。
善惡随緣不變。
舉體卽如來藏。
如日出天下明。
日沒天下暗。
虛空随明随暗。
非明暗能增減也。
去病公。
因一念迷而破犯。
今一念悟而力疾書大乘。
日已出矣。
心性依然無恙。
請勿更疑。
則更不迷暗矣。
【四十八願卷跋】】 大般若雲。
恒沙菩薩。
發無上心。
或一二得不退者。
蓋無善巧方便。
雖多劫勤行六度。
不免退堕聲聞辟支佛也。
況不能勤行六度者乎。
然法華雲。
若聞一句一偈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又何也。
須知法華。
乃原始要終之論。
縱堕塵劫。
後必成佛。
以無人出佛性外故。
而大通佛時結緣衆。
今有住聲聞地者。
乃至未來聲聞弟子。
猶十六王子所化。
則般若所明退堕之多。
讀法華而益驗矣。
夫一聞佛名。
畢竟成佛。
退不退遲速天淵。
然退堕之緣。
在一時耳。
乃流轉五道。
動經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劫。
受無量苦。
試一深思。
能不寒心喪膽也哉。
釋尊成道。
以佛眼觀過去同發心者。
或在三塗。
方嬰劇苦。
或在人天。
正耽欲樂。
或生色無色界。
固守癡頑。
或證聲聞辟支。
保空滞寂。
嗟嗟。
與釋尊同發心者。
尚爾稽遲。
從王子初結緣者。
何疑久墜。
吾人旦夕稍有病苦難緣。
尚覺難忍。
乃甘一念之錯。
招長時頭出頭沒之殃。
豈非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者哉。
何謂善巧方便。
般若明觀一切法空。
度一切衆生是也。
觀一切法空。
何名利之足萦懷。
度脫一切衆生。
何苦行不能黾勉。
觀空不度生。
堕二乘地。
度生不觀空。
堕愛見慈。
況恣我慢幷無世慈。
貪利名幷障偏理。
一芥翳天。
一指蔽目。
摩尼願寶。
長隐淤泥。
甚可惜矣。
然一芥一指。
亦何難撤。
不月撤耳。
果念念緣此願王。
不負初心因地。
杲日當空。
霧霭消滅。
法藏比丘所以速成正覺。
由此而已。
【張興公喬梓梅花詠借題】 予少酷嗜梅實。
啖辄數百。
然竟不知梅花豐韻也。
今齒力漸衰。
而談說醋梅。
口中水出。
态猶如故。
且知梅花清芬逸雅。
歲寒獨秀。
其見賞于高人才士又如此。
嗟夫。
啖其實。
不知其花。
知其花。
不複能嗜其實。
竊怪夫今适知花。
詠花者競出奇調。
向久嗜實。
詠實者曾無一人也。
昔世尊以蓮花巧喻妙法。
天台大師。
以權實義釋之。
為實施權。
如為蓮故花。
意在于實。
開權顯實。
如花開蓮現。
意須于權。
噫。
昔嗜實無詠實者。
病在不施權。
今知權而多詠權者。
功在于能忘實乎。
顧權實之不易辨也甚矣。
為實施權。
則權外無實。
是故執權為實者非也。
泥權為權者亦非也。
開權顯實。
則實外無權。
是故離實求權者非也。
舍權談實者亦非也。
今天下有談實者。
大似說梅止渴。
曹瞞伎倆已耳。
夫以梅為梅。
不若以非梅為梅也。
以非梅為非梅。
不若以梅為非梅也。
梅一恒河也。
恒河一梅也。
舍魚龍人天所見。
固别無一河。
舍諸君子所詠。
豈别有一梅哉。
諸君子各詠梅花。
自是梅花各鋪天帀地矣。
興翁之沉毅。
僧持之穎拔。
複從而後先赓之。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斯之謂與。
斯之謂與。
諸君子旣借梅花。
各寫所欲言。
予借借而戲為之題。
【法華會義自跋】 嗚呼。
圓頓妙法。
曠劫難逢。
繄我愚蒙。
何緣幸遘。
每一披閱。
恍若夙聞。
豈非普賢威力。
及釋迦守護之功邪。
智者大師。
不可複作。
後賢堅執。
鬬诤滋生。
圓融絕待法門。
幾成彼此是非情見。
弘之者。
城塹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