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

關燈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瑞光了一源禅師傳(幷贊)】 【武林萬安雲禅師往生傳】 【吳興智福優婆夷往生傳(幷贊)】 【松陵鑒空寕禅師傳】 【璧如惺谷二友合傳(幷贊)】 【誦帚師往生傳】 【自觀印阇梨傳】 【妙圓尊者往生傳(幷贊)】 【蓮居庵新法師往生傳】 【新安程季清傳(幷贊)】 【影渠道山二師合傳】 【傳】 【瑞光了一源禅師傳(幷贊)】 了一禅師。

    長洲縣。

    周氏子。

    少以俠聞裡族。

    年二十三。

    忽思出世。

    禮瑞光寺藍園遠公。

    命名定源。

    因見踏著稱錘硬似鐵語。

    甚疑之。

    晝夜無閑。

    有省。

    又疑如何是鬼神搜不破之機。

    畱心多載。

    更有悟入。

    雲門湛然禅師。

    遊吳。

    師呈所見。

    湛印可。

    嗣後惟誦圓覺經為夜課。

    晝則閱大般若。

    應事接物。

    依然如故。

    略不表異也。

    萬歴丙辰。

    臘月十六日。

    謂竺瑤淨公等曰。

    吾将長逝。

    因取歴選二十六日。

    且曰。

    人止一死。

    不足奇。

    吾先作死法。

    汝等随喜。

    乃結跏趺坐。

    從足至頂。

    漸皆如冰。

    約一時。

    複蘇曰。

    人怕死無别況。

    如溫水中浴。

    暖被中睡。

    隻懶得起耳。

    至期合寺各有付囑。

    命合罂三載。

    後開視之。

    又謂其學人無雲曰。

    吾平日教汝法華。

    且道紙是法華耶。

    字是法華耶。

    誦是法華耶。

    若會。

    無邊寶藏一時領去。

    不會則更讀三十年。

    仍喝一喝雲。

    且道此一喝。

    與全部法華。

    是同是别。

    又喝一喝。

    大笑趺坐而逝。

    衆奉全身塔于本寺土山。

    世壽四十有六。

    僧臘二十有四。

    以依四安樂行。

    不畜徒衆。

    衣鉢無嫡傳。

    今淨公配入祖祠。

    春秋不忒雲。

    贊曰。

    宗門中事。

    妙在潛修默證。

    肳合教乘。

    彼解一機一境。

    便滿盤賣弄。

    蔑視經典者。

    适培生死根苗耳。

    源公去來自在。

    豈僅蒲團參悟之力。

    良由般若圓覺以印心。

    和光同塵以應世。

    故雖無出世機緣。

    而末後光明。

    已照天地也。

    增上慢人。

    聞師之風。

    愧矣。

     【武林萬安雲禅師往生傳】 吉祥寺萬安禅師。

    諱大雲。

    杭仁和郭氏子。

    弟婦吳氏完節苦修。

    師因感發。

    往永慶寺出家。

    受具于雲栖。

    居北郊。

    笃志淨業。

    相依者衆。

    湛然源靜主。

    欽其素履。

    舍庵為十方院。

    師按此地。

    古有吉祥寺。

    率諸善友。

    力複舊觀。

    不數年。

    佛宇僧寮。

    燦然畢備。

    共住規約。

    一秉雲栖之制。

    往來禅侶。

    接待殷勤。

    不營田産。

    不置柴山。

    百一所需。

    悉任外緣。

    弗涉邪命。

    痛革時弊。

    力追古風。

    叢席稍成。

    示微疾。

    卽絕飲食。

    減語言。

    專修淨業。

    凡閱一月。

    婦幷女曹省視之。

    诃曰。

    彌陀不念。

    念我何為。

    臨終語上足智經曰。

    為我灑埽。

    佛來迎矣。

    扶身趺坐。

    念佛而逝。

    世壽五十九。

    僧臘十一夏。

    婦大法。

    弟婦大海。

    男智首。

    女智音。

    甥女智真。

    并出家修道雲。

     【吳興智福優婆夷往生傳(幷贊)】 優婆夷智福。

    姑蘇盧氏子。

    适新安程季清。

    季清笃信佛法。

    流寓吳興。

    力營福業。

    盧盡内政以助之。

    弗倦。

    好惠施。

    無私積。

    心言皆直。

    謹身節用。

    不喜禦珍飾奇服。

    不恚詈給侍人。

    茹素。

    持珠日課佛名二三萬。

    視世閑法。

    如嚼蠟。

    壬申年。

    三十九。

    嬰笃疾。

    急請古德法師受歸戒。

    咨淨土法要。

    乃一意西馳。

    遇痛苦。

    惟勤稱佛号。

    季清為讀華嚴大經。

    至徧參知識處。

    一一解說。

    亦一一領會。

    複策之日。

    百劫千生。

    在此一時。

    努力直往。

    勿猶豫也。

    于是勵聲呼佛者半月。

    見二高僧。

    次第來。

    轉加精勤。

    徹夜猛念。

    厥母欲泣。

    厥女慰。

    俱遣之雲。

    無亂我心。

    次日辰時。

    親見化佛蓮華。

    遂覺精神恬适。

    目色鮮明。

    急索香水沐浴。

    西向叉手。

    連聲念佛。

    吉祥而逝。

    則十一月初八日。

    正午時也。

    日暮。

    徧身冷。

    頂門猶熱。

    贊曰。

    哀哉三界。

    愛欲為根。

    根株不拔。

    奚望西生。

    蓮華國土。

    永離塵情。

    此緣能斷。

    彼質斯成。

    勇矣智福。

    女中之英快逢勝友。

    皆由夙因。

    一日一夜。

    淨念功殷。

    華台接引。

    眼識分明。

    子母恩愛。

    枯木寒冰。

    吉祥善逝。

    長辭苦輪。

    我悲含識。

    纏使所嬰。

    戀此幻世。

    曠劫迷真。

    謬圖出要。

    罔知勝津。

    計取空果。

    違妙淨因。

    誰能正信。

    闊步高登。

    我今随喜。

    願共群靈。

    頓除疑網。

    證入[糸/\]門。

     【松陵鑒空寕禅師傳】 方外史曰。

    世有大才小用者。

    舉世共稱之。

    其人終不傳。

    如松陵沈氏。

    鑒空如寕禅師。

    貌古骨勁。

    志超夷等。

    以萬歴丁亥年。

    禮懷林茂公。

    出家方尖觀音禅院。

    茂棄世。

    師年十七。

    形影吊。

    日受侵擾。

    不去。

    對峰宏禅師。

    見師年少而志堅。

    力扶之。

    語長者敬庵陸公。

    捐資修葺。

    申文定公聞之。

    遊其地。

    手為題額。

    方獲安處。

    師唯誅茅力耕。

    絕無夤緣。

    延至天啟丙寅。

    囊有餘赀。

    捐之。

    像貌堂宇。

    煥然改觀。

    戊辰遊普陀。

    歸憩聖壽寺之藏殿。

    時南關接待寺乏人。

    征師理庫事。

    越一載主之。

    整廢墜。

    肅清規。

    作事先勞。

    享用平等。

    别開學人信宿之單。

    按律制。

    無盡藏田畂日增。

    積弊悉杜。

    經四載。

    空囊稍實。

    複捐修大殿。

    不數月工成。

    遂示微疾。

    絕湯藥。

    點常住事。

    纖悉分明。

    與衆永訣。

    上首堕淚。

    诃曰。

    老老大大。

    作兒女态耶。

    命送骨歸普同。

    上首請鎮方尖。

    默許之。

    次日寂然無聲。

    吉祥而逝。

    衆撿其囊。

    無分文。

    世壽五十有九。

    僧臘九夏。

    旣往而芳名益著。

    議者誰不曰。

    師于接待第一功臣。

    于方尖中興烈祖哉。

    嗚呼。

    此皆非知公者也。

    方公之力耕方尖也。

    喟然歎曰。

    不意為茲地埋沒半生。

    天啟乙醜。

    予偶同二三法友。

    結夏庵中。

    商大佛頂要義。

    師旣聞出世法門。

    猛省昔願。

    頓以庵事。

    付實上足。

    從茂林律主受戒。

    偕予結夏承天。

    究律學。

    予以先慈捐世。

    将隐。

    師招掩關。

    以身護。

    其海上之遊。

    亦待予也。

    欲檢律。

    嚴淨毗尼。

    故歸憩聖壽。

    斯時也。

    舌不味非時之肴。

    手不釋圓明之珠。

    送想西方。

    不複知有人世閑事。

    将謂初志遂矣。

    不意接待之緣。

    漸漸逼身。

    兩翻皆再三力辭。

    檀護再四堅勸。

    萬不獲已。

    荷之。

    而志實大拂。

    臨終命送骨入六和僧海。

    蓋矢學于來生矣。

    至許方尖之請。

    不以語以默。

    是默也。

    與昔力耕時倚鋤長喟何異也。

    師不遂深入法門之志。

    故兩地之勳。

    人雖啧啧。

    而自視愈欿然焉。

    非大才小用。

    何能功成不滿哉。

    予知師。

    傳之以為幼而有志者告。

     【璧如惺谷二友合傳(幷贊)】 璧如禅師。

    諱廣鎬。

    台州王氏子。

    俗名敬毂。

    号伯無。

    父士琦。

    為大同開府。

    以廉名。

    師弱冠。

    卽有出世志。

    禮雲栖蓮大師。

    受五戒。

    有今名。

    萬歴丙午。

    舉孝廉。

    時二十七歲。

    越兩大試。

    慨然就選。

    為急完仰事俯育之累。

    圖出世也。

    令新淦。

    愛民如子。

    因居官。

    戒德稍疎。

    戊午入觐。

    舟次荻港。

    夢鬼使攝見冥王。

    責以破戒事。

    驅入獄。

    傍有冥官代請。

    取破戒後諸事省之。

    善多惡少。

    釋不入獄。

    鑿蒲萄朶。

    釘柱上。

    及寤。

    雙目乃矐矣。

    醫進藥。

    複夢為冥王所诃。

    更以二錇入兩眶。

    大痛。

    失聲而醒。

    遂不服藥。

    告歸。

    築室台山高明寺傍。

    日課金剛般若。

    幷大悲心呪行法。

    不一年。

    漸複明。

    諸親友勸令再仕。

    歎曰。

    人生幾何。

    猛求出世不暇。

    猶作蝸角蠅頭活計乎。

    惟太夫人在。

    未忍去。

    然思旣欲離俗。

    複以母在為礙。

    豈可不願母臻上壽耶。

    時有人。

    因數出家悲泣。

    太夫人故笑之曰。

    第一好事。

    應慶幸。

    何泣為。

    設在吾。

    吾決不作此态也。

    師由是安心遠遁。

    松染楚中。

    單身行腳。

    備嘗諸苦。

    登戒品。

    掩關閱律。

    幷書華嚴大法。

    次歴匡廬諸處。

    到博山随衆參禅。

    人無知者。

    予适同歸一師。

    送惺谷至博山剃發。

    師在高明。

    曾與歸師交。

    歸一日衆中執其手曰。

    公是回生王伯無否。

    不容諱。

    始實之。

    日見予。

    與無異禅師論受戒事最悉。

    因歎近來律學大肴。

    本以破戒親受冥譴。

    久欲畱心此道。

    而歴叩名德律主。

    罕不瞆瞆者。

    予出毗尼集要示之。

    亟讀亟賞。

    歎未曾有。

    遂與盟千古交。

    又知予方事閱藏。

    以啟囑曰。

    三藏義類。

    宜總為一書。

    三藏酌要。

    諸宗集要。

    佛事稽古正僞。

    宜各别為一書。

    發菩提心集。

    六度集。

    宜為二書。

    毗尼中衣事鉢事。

    及授戒說戒羯磨諸事。

    日用閑宜行者。

    當輯附集要後。

    梵網經。

    雖有二大士發明。

    宜補以彌勒戒本。

    及諸經有相發者。

    集附本條之下。

    然後自出手眼。

    以補前人之缺。

    亦不失為二大士忠臣。

    勿以避嫌。

    失此勝事。

    沙彌戒優婆塞戒。

    俱要少有發明。

    附于集要。

    已上八則。

    弟往讀契經。

    薄有微願。

    恨齒逼遲暮。

    精已銷亡。

    近又作蒲團活計。

    不能填也。

    幸逢郢匠。

    敬附當機。

    傥三昧酒消。

    尚冀奉襄半臂。

    不爾者。

    當結缟帶于來生矣。

    予唯唯謝曰。

    弟亦夙有此志。

    不謀而合。

    第六第八兩事。

    業已為之矣。

    未幾。

    掩關東峰靜室。

    次年太夫人以其故二訃。

    乃歸省。

    太夫人語曰。

    予謂子出家。

    吾不悲泣。

    今果然否。

    勉矣。

    吾自善養餘年。

    汝子亦善學。

    勿以此妨出世大事也。

    師奉慈命。

    遊武林。

    與新伊法師莫逆。

    時予入孝豐。

    取道武林。

    師曰。

    集要雖預參訂。

    實未淹浃。

    拟從師授講服習之。

    不令付諸空言。

    今遇華嚴法席。

    不能随。

    餘生若在。

    明歲入山結夏耳。

    不旬日。

    嬰微疾。

    預知時至。

    命侍者寫囑言。

    贻二子。

    攝心念佛而去。

    嗚呼。

    以師之敏而好學。

    解而能行。

    具出世正因。

    懷菩提大願。

    謙光厚德。

    飲人以和。

    無愧蓮師法脈。

    天竟不假以年。

    非法門大不幸乎。

    師生于萬歴庚辰。

    卒于崇祯辛未。

    世壽五十有二。

    法臘五年。

    示居學地。

    故衣鉢無傳。

    唯回生紀一卷行世。

    佛日金台法師。

    塔其全身于臯亭山麓。

     惺谷禅師。

    諱道壽。

    溫陵何氏子。

    俗名啟圖。

    為文學時。

    閱憨山大師棱伽記。

    且讀且泣。

    發出世心。

    捐舉業。

    專究宗乘。

    因父在。

    不得出家。

    以居士身。

    與道友如是雨海等。

    日相砥砺。

    泉南久乏聞熏。

    缁林無人知參方行腳事。

    師鼓一二英傑。

    破格遠遊。

    閩中缁素。

    始稍稍有發心北學于江浙者。

    初至匡山。

    谒憨大師。

    見其規模闊大。

    于商究生死一事不甚切。

    舍之之博山。

    博山居以别室。

    勉以參究。

    年餘。

    每與異師論甚厲。

    異師不以為怪。

    知其别有長也。

    然異師法門。

    必先定後慧。

    師自揣種性。

    應先慧後定。

    藥病不投。

    莫能相療。

    東遊武林。

    訪無盡法師于天台。

    見故友歸一師。

    德業俱進。

    疑法師必有出格鉗錘。

    依之。

    得閱妙宗鈔等極則教理。

    回視昔時慧解。

    倍覺精細。

    劉大參延至吳門。

    從吳門遊杭。

    抵龍居。

    時予在龍居閱藏。

    一見卽問有著作否。

    以白牛十頌示之。

    大悅。

    遂欲盟千古交。

    予未以為然。

    相聚旣久。

    每與予破格大诤。

    予謂此居士也。

    未必細察餘言。

    後因歸一師。

    同結冬。

    偶商及耳根圓通法門。

    歸師持公論。

    是師非予。

    予因虛心再研。

    舊诤負堕處大半矣。

    乃共締千古盟。

    激令早現僧相。

    師以舊禮博山。

    不忍背。

    歸師與予欣然送之到博山。

    異師手為剃發。

    而未受沙彌及比丘戒。

    蓋受戒事。

    曾與季賢師約。

    必複古制故也。

    庚午春。

    予病滞龍居。

    然臂香刺舌血作書與之。

    師同如是師來。

    禮季賢師為和尚。

    覺源師為教授阇黎。

    新伊師為羯磨阇黎。

    力複如來舊規。

    如法受沙彌及比丘戒。

    唯菩薩戒不重受。

    以為居士時。

    曾受之博山也。

    結夏安居。

    聽毗尼集要。

    師久習宗乘。

    得其大益。

    亦未免染其流弊。

    不能畱心律學。

    但恐負予苦心。

    知佛日金台師。

    虛懷好善。

    以集要力請流通。

    辛未秋。

    疾終佛日。

    嗚呼。

    師亦最奇人也。

    為法門每觸時忌。

    為道友每忘自身。

    慧眼超群。

    機辯峭拔。

    往往以短兵取勝。

    雖名禅宿德。

    欲與之戰。

    大似撼嶽家軍。

    馴緻之。

    兜率覺範豈多讓焉。

    予方謂博山有子。

    青出于藍。

    何入滅之速耶。

    師生于萬歴癸未。

    世壽四十有九。

    法臘二年。

    金台法師茶毗之。

    塔其骨與璧師鄰。

    如是師以受師益最多。

    輯師平日手劄。

    名為筆語而流通之。

    述行紀。

    執弟子禮于身後。

    為天下後世重名相而輕法恩者愧雲。

     方外史曰。

    二師皆予最善交也。

    璧慈而溫。

    惺悲而厲。

    璧聰俊而詳明。

    惺沉毅而精銳。

    璧日讀數卷。

    過目了了。

    惺涵泳一偈一句。

    經旬月不置。

    是故惺服璧之博暢。

    璧服惺之瑩徹。

    璧所屆。

    人皆愛之。

    惺所屆。

    人皆畏之。

    璧惟欲受人益。

    未敢益人。

    故以能問于不能。

    以多問于寡。

    乃至臨終。

    猶合掌問法。

    令侍者泥首。

    惺惟欲益人。

    卽名自益。

    故從閩至江右。

    從吳至武林。

    無不以好辯贻譏叢席。

    乃至臨終。

    憶念故友。

    如是勸宜自顧。

    猶厲聲大叱。

    謂千古安有自私自利聖賢。

    噫。

    孔子謂不得中行。

    必也狂狷。

    孟子稱伯夷柳下。

    同為聖人。

    二師春蘭秋菊。

    各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