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界千如。
無非實相。
五位百法獨非實相邪。
若不分别五位百法。
真俗假實。
種現差别。
種種不同。
則所雲點如明相。
迤逦不同。
一假一切假者。
不幾儱侗邪。
護法尅論心心所法。
各具四分。
夫相分各各不同。
可也。
見分可一向不同邪。
卽見分各各不同。
可也。
自證分證自證分可一向不同邪。
若使一向不同。
則心王八。
心所五十一。
将一人果有五十九自證證自證分。
抗然角立。
互不相知。
不幾割裂紛糅邪。
然使心王心所惟同一自證證自證分。
又安得雲心心所法各皆四分所成。
不幾堕用别體同之執邪。
更就相分論之。
且如拈一莖華。
此華本質。
如來大圓鏡智之相分也。
佛眼所見華。
成所作智之相分也。
佛智所知華。
妙觀察智之相分也。
此三為一為異。
若定異。
何處别有三華。
若定一。
佛眼不視時。
但滅成所作智相分。
餘二仍在。
佛智不緣時。
但滅妙觀察智相分。
本質仍在。
又眼見華時。
有眼識相分。
聞華香。
嘗華味。
覺華觸。
各有鼻舌身識相分。
佛一人旣爾。
迦葉複有三華四微。
百萬人天各各皆有三華四微。
如是無量三華四微。
同在一處。
似如一鏡。
不襍不亂。
無二無别。
于百萬人天中。
随拈一人相分時。
必攝一切諸人相分。
于眼等識中。
随拈一識相分時。
必攝餘諸識相分。
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
是可思議邪。
不可思議邪。
一華旣爾。
物物皆然。
色塵旣爾。
六塵皆然。
相分有質尚爾。
見分寕獨不然。
見分通三量尚爾。
自證證自證分唯現量豈反不然。
後世弘相宗者。
何為自設藩域。
曾弗一深思也。
是故習性不習相。
未有不瞞盰者。
習相不習性。
未有不膠滞者。
唯南嶽思大禅師。
大乘止觀一書。
出識論未來前。
具闡性相幽秘。
蓋深證無師智耳。
厥後欲明心要。
須藉文言。
當知成唯識論。
大裨性學。
惜慈恩沒。
疏複失傳。
僅散現大鈔宗鏡諸書。
及開蒙二卷。
稍存線索。
國初以來。
竟成絕學。
萬歴初年。
紫柏大師接寂音之道。
盛贊此宗。
爰有俗诠證義集解諸書。
而紹法師音義為長。
音義未全。
故不流通。
基法主續補成疏。
亦頗簡要。
惠法主謂疏多譌。
複出此自考錄。
予謂此宗。
至方而至圓。
至赜而不亂。
至深細而非幻罔。
至詳明而有綱要。
設非妙悟。
莫窮底裡。
諸家著述。
固未立極。
亦各擅所長。
苟因是而求之。
深造自得。
觸著性相源頭。
不離隻今現前一念。
則知三乘十二分教。
皆吾心識注腳。
與馬鳴天親同一鼻孔出氣。
何竢予言而知深淺得失也。
【廬山香爐峰重結蓮社序】 佛法之入震旦也。
大小并陳。
權實雙著。
求三根普被。
攝機最廣。
義門最圓頓者。
莫若淨土。
什師初譯阿彌陀經。
遠師随結東林蓮社。
于時十八高賢。
表表人傑。
濟濟一堂。
陶謝諸公。
瞠乎其後。
餘可知矣。
香爐峰去東林五裡。
而近高賢。
有愛其幽勝者。
結茅以居。
爰稱靈域唐白香山築草堂峰側。
名高賢結茅處。
為遺愛寺。
世廟時無盡燈禅師挂錫。
示寂後。
至今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燈師得法于天奇瑞師。
實高峰第九代孫。
神廟閑。
雪浪恩法師。
化道大行。
争尚慧解。
有石門紀法主居此。
獨以精進修行紹之。
雅為憨師所重。
颛愚師所最敬仰。
亦坦焉遷化于峰前。
香山遺愛。
始惟高賢一人。
今得燈紀二師。
而成三矣。
紀師法孫。
拂塵泰公。
久侍颛師。
出入禅講。
旋歸淨土。
願續遠師芳躅。
重開蓮社玄門。
微予一言弄引。
予與泰公交未久。
然大悲壇同事忏摩誠笃真懇。
非泛泛庸流。
逮結夏商究止觀。
頗多會心。
誠蓮盟長也。
吾願士民聞風興起。
凡聖各秉堅誠。
俾東林盛事。
不得專美于前。
則後五百年佛事。
倍為希有難得。
功亦百千萬倍于當年也已。
【勸念豆兒佛序】 心之本覺曰佛。
心之始覺曰念。
顧本覺之在人心也。
似異而恒同。
乃始覺之随人用也。
雖同而恒異。
是故背塵合覺。
便名始覺。
背覺合塵。
便号無明。
無明無體。
卽以始覺為體。
始覺無相。
卽以無明為相。
是故衆生念五欲時。
卽名欲界無明。
念四禅四空。
卽名色無色界無明。
念斷常。
卽名邪見無明。
念涅槃。
卽名界外無明。
唯有念佛之時。
卽名始覺。
故曰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衆生心想佛時。
是心卽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故一切法門。
無不從此念佛法門流出。
無不攝入念佛門中。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日相應一日佛。
直捷圓頓。
離見超情。
馬祖卽心卽佛。
蓋深得乎此也。
夫知卽心卽佛。
斷無不念佛時矣。
而迷者誤認緣影為心。
又妄謂心旣卽佛。
便不須念。
故不得已。
轉為方便。
曰非心非佛。
又曰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等。
此曲為中下解粘去縛。
非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之本旨矣。
後世逐塊韓盧。
反以非心非佛。
乃至種種險句為奇特。
以卽心卽佛為平常。
何異嗜巴豆大黃。
吐棄膏梁美味者也。
桐城有二人結伴為客。
一死。
伴葬之。
攜赀還其婦。
婦疑。
伴憤甚。
往屍處陳祭哭訴。
鬼與伴問答。
如生前。
乃同歸作證。
中塗遇事。
偶一念阿彌陀佛。
鬼大喚。
何放光怖我。
更速轉數念。
鬼懼曰。
汝一念。
胸辄舒五色光十餘丈。
眩我心目。
不能複近汝矣。
歸語我婦。
令自來。
當為汝雪冤。
伴因此醒悟。
出家為高僧。
嗟嗟。
甫舉一念。
光輪便舒。
故壽昌大師雲。
念佛心。
卽是佛也。
豈今時念佛。
他時成佛哉。
惜鬼不種善根。
不聞佛名。
故驚怖。
傥本念佛人。
仗此良緣。
寕不頓超樂土邪。
畢貫之居士。
參盡天下納僧。
乃死心念佛。
求生淨土。
兼勸人以豆念佛結佛緣。
人身一豆耳。
當念佛時。
身卽放光。
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者。
非乎。
今以豆念佛。
豆必放光。
以放光豆。
作放光食。
入衆僧腹。
無論其人念佛不念佛。
皆必恒放光明。
令遇斯光者。
有心無心。
皆得解脫。
光光相照。
成無盡燈。
則生界頓空。
更不必别談向上。
便是向上極則公案矣。
僧問趙州。
如何是毗盧師法身主。
州雲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請以此誠言為證。
【放生社序】 佛以殺生為首戒。
儒以好生為大德。
成湯解網。
子産畜魚。
凡全吾恻隐而已。
充恻隐之心。
仁不可勝用。
引伸觸類。
便是大慈大悲。
人心佛心。
有二心哉。
人心不異佛心。
則娑婆不異極樂。
誰謂劫濁不可轉也。
欲卽人心證佛心。
轉劫濁成淨土。
術莫妙于放生。
放生一法。
唯擴與久。
一杯水不救車薪火。
設人各一杯焉。
一杯不已。
再一杯焉。
杯水多。
車火未有不滅者。
今殺運紛紛。
并同分惡業招感。
非慈三昧水。
孰能熄之。
非知宣尼心學。
瞿昙心法者。
孰能行之。
濟生庵放生社。
絕而複續。
續之者皆儒門高足也。
誠以弘毅。
接忠恕之傳。
使此社由擴而久。
則經天緯地。
旋乾轉坤事業。
盡在其中。
苟不負此社。
斯不負孔門道胍。
靈山付囑。
究竟為不負本有恻隐之心矣。
【刻重訂諸經日誦自序】 佛世比丘。
或習禅坐。
或行頭陀。
或事梵呗。
或專說法。
趨涅槃道。
初無定轍。
然皆遵佛明誨。
未有妄率己意者也。
法流東土。
始亦如是。
自馬祖建叢林。
百丈立清規。
世相沿襲。
遂各出私見。
妄增條章。
如藏中百丈清規一書。
及流通諸經日誦三冊。
杜撰穿鑿。
不一而足。
寕惟罔知正修行路。
秖早晚課誦一事。
參差失欸。
惟事唱贊鼓钹。
大可歎矣。
雲栖和尚。
較刻定本。
古杭諸處。
多分遵行。
而畱都積弊。
分毫未革。
迩與幽栖學侶。
力正其譌。
重謀付梓。
再删繁蕪。
獨存切要。
幷于律藏。
取警策身心有益初學者。
略補一二。
以公同志。
願高明者守禅觀之清雅。
庶可随文入證。
莫羨瑜伽音響也。
【悲華經序】 大悲釋尊。
能為難事。
較十方三世佛。
徧稱勇猛。
而悲華一經。
叙述尤詳。
此經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
經謂攝取淨土菩薩如餘華。
唯大悲苦行菩薩。
如芬陀利華也。
然釋尊成佛。
刹海微塵數劫。
為衆生故。
于恒沙劫前。
示作寶海大臣。
其長子成佛。
名寶藏。
旣勸輪王千子。
及諸小王。
供佛發心。
各取淨土。
後獨發悲誓。
願取穢土。
嗚呼。
我輩垢重障深。
久為十方佛所擯棄。
聚此五濁世閑。
自非釋尊徹底大悲。
何由得聞出世法要。
當知今日四衆弟子。
無非昔日飲大悲血。
食大悲肉。
受用大悲頭目髓腦。
及餘身分者也。
釋尊舍無量血肉身分。
令我輩成菩提種。
我輩猶複不思報恩。
尚可為人乎。
經雲。
菩薩有四法懈怠。
一願取淨世界。
二願于淨衆作佛事。
三願成佛不說聲聞辟支法。
四願成佛壽命無量。
有四種精進。
一願取不淨世界。
二不淨人中作佛事。
三成佛說三乘法。
四成佛得中壽。
此經宗要。
槩不出此。
然懈怠菩薩。
如恒河沙。
而精進菩薩。
迄今不滿十人。
故釋尊雖自取穢土。
仍勸穢土衆生。
求生極樂。
苦口叮咛。
不一而足。
吾輩信大悲語。
卽同大悲心。
生極樂已。
方可速入不淨世界。
于不淨人中。
說種種法。
數示生滅。
為第一精進菩薩。
吳興唐宜之。
甫讀是經。
不禁感泣。
山東耿闇然。
适聞是經。
便誓流通。
此皆釋尊真實眷屬。
一切人中芬陀利華也。
此經久行世閑。
五濁不難度盡。
深心随喜為之序。
【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 至矣哉成唯識之為教也。
破徧計我法情見頓空。
顯依圓真俗妙谛斯立。
故以唯識二字命題。
五觀已全彰矣。
天親為頌。
護法等為論。
三十行不為少。
一百卷不為多。
實觀心要訣。
大乘初門也。
奘師糅成十卷。
授基師。
基疏失傳。
遂成絕響。
有紹覺承師。
具無師智。
聞而知之。
述為音義八卷。
一篑功虧。
忽爾西邁。
于是及門高士。
各出手眼。
如辨音基師之疏。
靈源惠師之自考錄。
亦旣各竭精思。
殚才力。
然皆升堂有餘。
入室未足。
故使學斯宗者。
無由詣極。
惟新伊真師。
紹師嫡[胤丿]。
執侍最久。
聞熏獨深。
遂能繼志述事。
博學詳說。
依開蒙為指南。
搜宗鏡大鈔為證據。
遡源于瑜伽顯揚諸論。
而成遺音合響。
力陳五觀。
詳示三支。
蓋參訂二十餘年。
藁三易矣。
餘壬午夏。
獲染指先嘗。
雖未卒業。
卽竊請于師曰。
梓成願贅片言勸發。
今時逾五載。
地隔千裡。
餘亦恐大法之就湮也。
勉述觀心法要。
而新師刻且垂成。
忽移柬以征夙願。
誼不容辭。
不揣為序。
後世學人。
苟能因餘之明白簡易以入門。
然後觀師之集大成者以盡奧。
欲不謂之金聲玉振得乎。
【孟景沂重刻醫貫序】 大醫王有言曰。
一切凡夫。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故有生老病苦。
夫妄認四大為身。
四大本非身明矣。
妄認緣影為心。
緣影亦非心明矣。
緣影尚不名心。
況肉團乎。
然大佛頂雲。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則四大緣影。
何莫非心之相分也哉。
周濂溪曰。
無極而太極。
又曰。
太極本無極。
太極者。
心為萬法本原之謂。
無極者。
覓心了不可得之謂耳。
惟心不可得。
四大緣影亦不可得。
四大緣影不可得。
病亦不可得。
至病不可得。
殆無所用其醫矣。
降此有心則有身。
有身則有病。
有病必賴醫藥。
故佛制四事供養。
醫藥居一。
又以無醫藥。
及服非藥者。
為九橫中第一橫。
甚矣醫之有關身心性命也。
顧人之受病也。
不由身外四大。
由身内四大。
不由心内有形四大。
由身内無形之四大。
又不由無形四大。
而由非有形非無形之心。
心也者覓之了不可得。
而非無。
具造天地萬物而非有者也。
非靜非動。
能動能靜。
一念動為無形之風大為天。
天者積動所成也。
象為幹。
一念靜為無形之金名地大。
地者積靜所成也。
象為坤。
乾坤立。
動摩于靜。
為無形之火。
火者天之用。
而水之根也。
象為離。
在天為日。
火蒸于金。
為無形之水。
水者地之用。
而火之配也。
象為坎。
在天為月。
無形水火相遘。
有形水火斯立。
水火立而五行備。
于是有心肝脾肺腎。
名為五官。
與五星五嶽列為三才。
皆妄心所現之相分也。
是故治于有形。
不若治于無形。
治無形不若治于動靜之原。
此出世大醫王之至論。
然調理無形四大。
為拔苦與樂之增上外緣。
良以後天成質。
不可複調故。
必調無形水火。
以順天地之用。
以扶五行之本。
此趙養葵醫貫一書。
為得其樞要馴緻之。
耆婆可階。
進求之。
藥王圓通可證。
申而極之。
能仁之大醫王。
亦可成矣。
景沂孟居士。
得醫貫聞知之傳。
悟人緻病。
皆本勞心。
獨以扶植無形水火為要務。
不似庸流逐末迷本。
餘多病。
名醫鮮應手愈者。
獨景沂。
每投一劑。
随卽霍然。
又複笃信佛理。
好道而進乎技。
更較梓是書。
嘉惠後學。
其益天下後世多矣。
特此以助其傳。
【淨信堂續集自序】 壬午從閩至吳興。
奉三寶命。
志在傳一隙之明也。
艱阻沓出。
舍鐵佛而遊欈李之天寕。
舍天寕而居鄣南之靈峰。
歴普德濟生而結社于牛首之幽栖。
虛名日盛。
志終不行。
已矣乎。
佛祖心印将安寄乎。
古人雲。
三折肱而知醫。
閱人多而曉相。
予肱之折。
不止三矣。
啖我以名者。
不能責我以實。
吾将為名乎。
恕己而尤人。
不如反躬而自悔。
悔雖遲。
猶愈于不悔者乎。
故從壬午夏。
迄丁亥冬。
結為淨信堂續集。
因未完閱藏著述之願。
姑未戒筆雲。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四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贈劉今度序】 【贈張興公序】 【金剛經偈論疏注序】 【金剛般若會義序】 【西方合論序】 【台宗會義自序】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自序】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偶拈問答自序】 【贈鄭完德念佛序】 【鄭千裡老居士集序】 【江寕紀賬後序】 【維摩經提唱略論序】 【棱伽義疏後自序】 【刻較正大阿彌陀經後序】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序】 【鮑性泉天樂鳴空集序】 【西有寱餘自序】 【選佛譜自序】 【裂網疏自序】 【幻遊襍集自序】 【閱藏知津自序】 【法海觀瀾自序】 【幻住襍編自序】 【序四】 【贈劉今度序】 孔子曰。
聖人吾不得見。
見君子斯可矣。
又曰。
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
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伯玉當衛靈之世。
烏覩有道則仕者。
然寡過未能。
述于使者。
冥不改節。
信于南子。
伯玉之為人。
千載下。
居然可見也。
秣陵劉今度。
殆吾世伯玉哉。
居士少以文學馳名。
魏國四子鹹師事之。
傥志青紫。
如拾芥也。
淡然恬退。
以道自樂。
歲丁巳。
見無異禅師。
卽畢志歸依。
取法名曰道澄。
癸未予應普德請。
複與同志秉受八關齋法。
今複年三長齋。
且永事蔬食矣。
然蔬食稱道人者。
世亦不少。
吾何獨以居士為君子哉。
君子非有意異人。
人自弗能同也。
處困而亨。
敦仁尚禮。
貧能施。
為善無倦。
護持正法。
不露圭角。
是非賢否了了而不形諸口。
功成不居。
恂恂若木讷。
而為人謀必忠。
與人交始終若一。
視橫逆境。
似飄瓦虛舟。
雖曰未悟。
吾必謂之幾于道矣。
何竢拈拂豎指。
著語頌古。
而後稱宗。
摘句尋章。
分科釋義。
而後稱教也邪。
為高必因丘陵。
為下必因川澤。
居士充君子之基。
優入聖域。
夫何難。
此予所佩之深。
而望之切者。
書此為贈。
【贈張興公序】 論語開章。
卽明時習之學。
而孔門稱好學者。
不過顔子一人。
學之道。
固難言哉。
老聃謂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夫學與道。
果可岐也。
何以稱大學大道也。
不遷怒。
不貳過。
損乎益乎。
親民止至善。
益乎損乎。
風雷益。
君子以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山澤損。
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忿窒欲。
改過之大者也。
過改則複于本善。
名為遷善。
非别有善可遷。
故明損益不二者。
可知為學為道之一緻矣。
世之言學者。
不然。
習詞章。
攻舉業。
以取富貴也。
摹字帖。
精詩文。
以成名士也。
考古今。
博典籍。
以骛多聞也。
究兵法。
商政治。
以立事功也。
尚氣節。
敦廉信。
以明高潔也。
談名理。
辟釋老。
以續儒焰也。
看公案。
著語錄。
以附禅宗也。
守丹田。
調呼吸。
以固形神也。
嘻。
天下國家可均也。
爵祿可辭也。
白刃可蹈也。
聖賢仙祖。
亦可襲而似也。
顧孔顔之學不存焉。
故曰。
中庸不可能也。
然中者。
喜怒哀樂未發之謂。
庸者。
喜怒哀樂發皆中節之謂。
發皆中節。
則恒止恒一。
不違于未發之中。
不遷不貳。
則戒慎恐懼。
善複于止一之體。
夫止一之體。
聖凡平等。
故為天下大本。
而中節之和。
必從戒慎恐懼。
乃克緻之。
是故孔子大聖人也。
猶以德之不修。
學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為憂。
豈故作謙辭。
誠知心體本妙。
學力未易窮盡耳。
故曰。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将至。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
天台師雲。
研真窮妄。
名之為學。
真窮妄盡。
名為無學。
嗟乎。
無學非可浪階。
則斯學寕有己時。
逝者如斯之歎。
孔子之言學也深矣。
通乎晝夜之道。
而知死生尚無二緻。
豈以老少異其心哉。
予已已見居士。
知為志學之士。
癸未應普德請。
居士日來聽法。
咨請尤多。
然舉業未放下。
學力蓋未專也。
乙酋冬。
予居祖堂。
丙戌春。
居士來晤。
始專以斯學為務。
今望六之年。
更覺津津有味。
欲罷不能。
予于金陵缁素。
求年彌高志彌笃。
不肎自封于一得者。
居士一人而已。
居士之好學。
惟予喜之。
而予之言學。
亦惟居士能深信之。
予安得人人如居士者。
與之言學。
近可忘靈峰之癖。
遠可緩極樂之歸。
乃如居士者。
不可多得也。
予是以念念思極樂。
時時憶靈峰也。
予與居士不隔者學脈。
居士縱不能偕于靈峰泉石。
必将同我極樂珍池也夫。
【金剛經偈論疏注序】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得解雖别。
證理則同。
蓋三藏偏真。
已具四門四悉。
況無上圓诠。
摩尼普應衆色者乎。
如來于大般若中。
特宣金剛般若。
為發最上乘者說也。
最上乘。
何疑不破。
何住不臻。
疑能障理。
疑破則理自明。
理實無住。
悟理則住斯立。
是故無著約住位釋。
天親約斷疑釋。
互為表裡。
非止各出一見而已。
然兩論若不相蒙者。
由疑疑皆能障住。
住住皆有餘疑。
未可一往豎配雲耳。
獨後世讀者。
若句義難通。
遂駕言直指。
以不立文字為高。
或狥逐講宣。
以私意附會為便。
如來微旨。
幾不可見矣。
疎園何老居士。
久遊紫柏大師之門。
故能獨取偈論。
沉思會通爰為疏注。
嘉惠後學。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真如來所使。
行如來事者與。
予嘗謂無著天親。
深知佛法非等覺已下所能盡。
故于明住斷疑。
各示一隅。
用顯引而不發之妙。
後人知未冥理。
行未階真。
去無著天親遠甚。
乃欲妄自豎義。
不失諸著相滞名。
則流于掠空捕影。
幾何不成謗法之愆。
豈若卽偈論而求之之為近也。
予生平研讨經論。
必本四依。
不喜近時意見穿鑿茫無根據。
故于疏注。
辄深随喜。
亦願後之讀是書者。
因指得月。
不必紛紛更從事于異說。
而哆以為博也。
【金剛般若會義序】 甚矣般若之難言也。
非言之難。
修行難也。
夫修行旣難。
言之益不易已。
世未有目足不具。
能安隐入清涼池者。
然足力強。
目力或短。
目力遠。
足力或衰。
足強則到而後見。
目遠則望而先知。
解行之道。
何以異是。
故吾于古來釋金剛者。
不能無歎息焉。
如來一代時教。
以般若為宗要。
乃利根者。
聞四十九年常說般若。
鈍根者。
須歴阿含方等。
方始得聞。
若金剛一分。
又在大會八分之後。
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
其深遠微妙。
何啻橫嶺側峰。
無著顯住。
天親斷疑。
雖複難兄難弟。
春蘭秋菊。
于此經時行物生之全體。
亦僅一斑而已。
後人所證。
固不及西域二難。
所悟又不逮天台智者。
言愈繁。
道愈晦。
旨益淺。
辭益枝。
欲會真宗。
徒勞筆舌。
善夫宜之唐居士。
獨拈修行為會義之本也。
果能修行般若念念觀察。
諸法非法。
無非實相。
則種種文字皆糟粕。
亦皆可化為神奇矣。
是可與無聞比丘作頂門針也。
若夫棄水擇乳。
則在菩薩鵝王。
予奚敢饒舌哉。
【西方合論序】 唯大徹大悟人。
始可與談念佛三昧。
否則百姓之與知與能。
猶遠勝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也。
達磨西來。
事出非常。
有大利。
必有大害。
嗚呼。
先輩幸得大利。
今徒有大害而已。
誰能以悟道為先鋒。
以念佛為後勁。
穩趨無上覺路者邪。
袁中郎少年穎悟。
坐斷一時禅宿舌頭。
不知者以為聰慧文人也。
後複深入法界。
歸心樂國。
述為西方合論十卷。
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
故絕無一字蹈襲。
又無一字杜撰。
雖台宗堂奧。
尚未詣極。
而透徹禅機。
融貫方山清涼教理無餘矣。
或疑佛祖宗教。
名納老宿。
未易徧通。
何少年科第。
五欲未除。
乃克臻此。
殊不知多生熏習。
非偶然也。
傳聞三袁。
是宋三蘇後身。
噫。
中郎果是東坡。
佛法乃大進矣。
餘每謂明朝功業士。
遠不及漢唐宋。
理學則大過之。
陽明一人。
直續孔顔心脈。
佛門居士。
唐梁肅。
宋陳瓘。
明袁宏道。
蓋未可軒轾也。
忠肅因初年偶疑金剛為泥人揩背語。
遂為禅者所笑。
試讀彼三千有門頌。
可複笑乎。
中郎少年風流灑落。
亦為缁素所忽。
試讀彼西方合論。
可複忽乎。
嗚呼。
今人不具看書眼。
何怪乎以耳為目也哉。
特集吳門所刻标注。
并為評語。
以表彰之。
重謀付梓。
用廣流通。
普使法界有情。
從此谛信念佛法門。
至圓至頓。
高超一切禅教律。
統攝一切禅教律。
不複有泣歧之歎也。
【台宗會義自序】 或問蕅益子曰。
吾聞講法華者。
莫善于台宗。
智者大師。
妙悟後。
以不思議四無礙辯。
宣玄義文句。
章安尊者記為各二十卷。
不異阿難結集。
迨荊溪尊者。
又轉翼以釋簽。
及文句記。
于是教觀大明。
稱為中興烈祖。
依之修證。
得道如林。
聖人複起。
不能贅一辭矣。
曩見子綸貫跋。
亦雲黃鶴樓詩。
李白閣筆。
今無故複事管城何哉。
蕅益子曰。
噫。
此予萬不得已之苦心也。
方予寓溫陵述綸貫也。
欲誘天下學人。
無不究心三大部也。
屈指十餘年矣。
舌敝耳聾曾不得兩三人。
正事教觀。
辄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
傥不稍事節略。
則玄簽妙樂諸圓頓法。
甘使其終置高閣乎。
曰若是。
但節錄文句及記。
例如妙玄節要可耳。
何更科易文。
竄入己意。
直名為會義邪。
曰。
是尤不得已也。
古者疏與經各行。
若經義奧。
發揮不厭深詳。
經文顯。
分科點示而已。
後人強以疏合經。
遂使經文句讀割裂。
今欲随文演義。
而仍不傷經文血脈。
科安得不稍更乎。
智者大師辯才敷演。
章安結集。
雖全合大師之義。
未必皆是大師之文。
故筆力古樸。
不事雕巧。
惟久讀方知其妙。
初心之士。
對卷茫然。
文安得不稍易乎。
荊溪尊者。
精金百煉。
文義俱深。
然微有六朝風氣。
稍拂時機。
至其闡洩言外之旨。
并非尋行數墨者所能知。
不幾亦為竄入己意乎。
夫法華經藏深固幽遠。
智者大師契其源。
豈盡宣其委。
章安尊者記其槩。
豈盡錄其詳。
卽荊溪尊者闡其要。
亦豈盡析其曲折哉。
茲以凡愚。
千慮一得。
用逗時機。
安得避背古之嫌。
不竭寸明。
附竊取其義之科也邪。
知我者其惟會義。
罪我者其惟會義已。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自序】 予生于萬曆己亥五月初三日亥時。
至壬戌五月七日剃發出家。
是為二十四歲。
次臘受具戒于雲栖和尚像前。
又次年受菩薩戒于和尚塔前。
二十七歲春。
閱律一徧。
錄出事義要略。
僅百餘紙。
次夏第二閱律。
錄
無非實相。
五位百法獨非實相邪。
若不分别五位百法。
真俗假實。
種現差别。
種種不同。
則所雲點如明相。
迤逦不同。
一假一切假者。
不幾儱侗邪。
護法尅論心心所法。
各具四分。
夫相分各各不同。
可也。
見分可一向不同邪。
卽見分各各不同。
可也。
自證分證自證分可一向不同邪。
若使一向不同。
則心王八。
心所五十一。
将一人果有五十九自證證自證分。
抗然角立。
互不相知。
不幾割裂紛糅邪。
然使心王心所惟同一自證證自證分。
又安得雲心心所法各皆四分所成。
不幾堕用别體同之執邪。
更就相分論之。
且如拈一莖華。
此華本質。
如來大圓鏡智之相分也。
佛眼所見華。
成所作智之相分也。
佛智所知華。
妙觀察智之相分也。
此三為一為異。
若定異。
何處别有三華。
若定一。
佛眼不視時。
但滅成所作智相分。
餘二仍在。
佛智不緣時。
但滅妙觀察智相分。
本質仍在。
又眼見華時。
有眼識相分。
聞華香。
嘗華味。
覺華觸。
各有鼻舌身識相分。
佛一人旣爾。
迦葉複有三華四微。
百萬人天各各皆有三華四微。
如是無量三華四微。
同在一處。
似如一鏡。
不襍不亂。
無二無别。
于百萬人天中。
随拈一人相分時。
必攝一切諸人相分。
于眼等識中。
随拈一識相分時。
必攝餘諸識相分。
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
是可思議邪。
不可思議邪。
一華旣爾。
物物皆然。
色塵旣爾。
六塵皆然。
相分有質尚爾。
見分寕獨不然。
見分通三量尚爾。
自證證自證分唯現量豈反不然。
後世弘相宗者。
何為自設藩域。
曾弗一深思也。
是故習性不習相。
未有不瞞盰者。
習相不習性。
未有不膠滞者。
唯南嶽思大禅師。
大乘止觀一書。
出識論未來前。
具闡性相幽秘。
蓋深證無師智耳。
厥後欲明心要。
須藉文言。
當知成唯識論。
大裨性學。
惜慈恩沒。
疏複失傳。
僅散現大鈔宗鏡諸書。
及開蒙二卷。
稍存線索。
國初以來。
竟成絕學。
萬歴初年。
紫柏大師接寂音之道。
盛贊此宗。
爰有俗诠證義集解諸書。
而紹法師音義為長。
音義未全。
故不流通。
基法主續補成疏。
亦頗簡要。
惠法主謂疏多譌。
複出此自考錄。
予謂此宗。
至方而至圓。
至赜而不亂。
至深細而非幻罔。
至詳明而有綱要。
設非妙悟。
莫窮底裡。
諸家著述。
固未立極。
亦各擅所長。
苟因是而求之。
深造自得。
觸著性相源頭。
不離隻今現前一念。
則知三乘十二分教。
皆吾心識注腳。
與馬鳴天親同一鼻孔出氣。
何竢予言而知深淺得失也。
【廬山香爐峰重結蓮社序】 佛法之入震旦也。
大小并陳。
權實雙著。
求三根普被。
攝機最廣。
義門最圓頓者。
莫若淨土。
什師初譯阿彌陀經。
遠師随結東林蓮社。
于時十八高賢。
表表人傑。
濟濟一堂。
陶謝諸公。
瞠乎其後。
餘可知矣。
香爐峰去東林五裡。
而近高賢。
有愛其幽勝者。
結茅以居。
爰稱靈域唐白香山築草堂峰側。
名高賢結茅處。
為遺愛寺。
世廟時無盡燈禅師挂錫。
示寂後。
至今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燈師得法于天奇瑞師。
實高峰第九代孫。
神廟閑。
雪浪恩法師。
化道大行。
争尚慧解。
有石門紀法主居此。
獨以精進修行紹之。
雅為憨師所重。
颛愚師所最敬仰。
亦坦焉遷化于峰前。
香山遺愛。
始惟高賢一人。
今得燈紀二師。
而成三矣。
紀師法孫。
拂塵泰公。
久侍颛師。
出入禅講。
旋歸淨土。
願續遠師芳躅。
重開蓮社玄門。
微予一言弄引。
予與泰公交未久。
然大悲壇同事忏摩誠笃真懇。
非泛泛庸流。
逮結夏商究止觀。
頗多會心。
誠蓮盟長也。
吾願士民聞風興起。
凡聖各秉堅誠。
俾東林盛事。
不得專美于前。
則後五百年佛事。
倍為希有難得。
功亦百千萬倍于當年也已。
【勸念豆兒佛序】 心之本覺曰佛。
心之始覺曰念。
顧本覺之在人心也。
似異而恒同。
乃始覺之随人用也。
雖同而恒異。
是故背塵合覺。
便名始覺。
背覺合塵。
便号無明。
無明無體。
卽以始覺為體。
始覺無相。
卽以無明為相。
是故衆生念五欲時。
卽名欲界無明。
念四禅四空。
卽名色無色界無明。
念斷常。
卽名邪見無明。
念涅槃。
卽名界外無明。
唯有念佛之時。
卽名始覺。
故曰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衆生心想佛時。
是心卽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故一切法門。
無不從此念佛法門流出。
無不攝入念佛門中。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日相應一日佛。
直捷圓頓。
離見超情。
馬祖卽心卽佛。
蓋深得乎此也。
夫知卽心卽佛。
斷無不念佛時矣。
而迷者誤認緣影為心。
又妄謂心旣卽佛。
便不須念。
故不得已。
轉為方便。
曰非心非佛。
又曰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等。
此曲為中下解粘去縛。
非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之本旨矣。
後世逐塊韓盧。
反以非心非佛。
乃至種種險句為奇特。
以卽心卽佛為平常。
何異嗜巴豆大黃。
吐棄膏梁美味者也。
桐城有二人結伴為客。
一死。
伴葬之。
攜赀還其婦。
婦疑。
伴憤甚。
往屍處陳祭哭訴。
鬼與伴問答。
如生前。
乃同歸作證。
中塗遇事。
偶一念阿彌陀佛。
鬼大喚。
何放光怖我。
更速轉數念。
鬼懼曰。
汝一念。
胸辄舒五色光十餘丈。
眩我心目。
不能複近汝矣。
歸語我婦。
令自來。
當為汝雪冤。
伴因此醒悟。
出家為高僧。
嗟嗟。
甫舉一念。
光輪便舒。
故壽昌大師雲。
念佛心。
卽是佛也。
豈今時念佛。
他時成佛哉。
惜鬼不種善根。
不聞佛名。
故驚怖。
傥本念佛人。
仗此良緣。
寕不頓超樂土邪。
畢貫之居士。
參盡天下納僧。
乃死心念佛。
求生淨土。
兼勸人以豆念佛結佛緣。
人身一豆耳。
當念佛時。
身卽放光。
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者。
非乎。
今以豆念佛。
豆必放光。
以放光豆。
作放光食。
入衆僧腹。
無論其人念佛不念佛。
皆必恒放光明。
令遇斯光者。
有心無心。
皆得解脫。
光光相照。
成無盡燈。
則生界頓空。
更不必别談向上。
便是向上極則公案矣。
僧問趙州。
如何是毗盧師法身主。
州雲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請以此誠言為證。
【放生社序】 佛以殺生為首戒。
儒以好生為大德。
成湯解網。
子産畜魚。
凡全吾恻隐而已。
充恻隐之心。
仁不可勝用。
引伸觸類。
便是大慈大悲。
人心佛心。
有二心哉。
人心不異佛心。
則娑婆不異極樂。
誰謂劫濁不可轉也。
欲卽人心證佛心。
轉劫濁成淨土。
術莫妙于放生。
放生一法。
唯擴與久。
一杯水不救車薪火。
設人各一杯焉。
一杯不已。
再一杯焉。
杯水多。
車火未有不滅者。
今殺運紛紛。
并同分惡業招感。
非慈三昧水。
孰能熄之。
非知宣尼心學。
瞿昙心法者。
孰能行之。
濟生庵放生社。
絕而複續。
續之者皆儒門高足也。
誠以弘毅。
接忠恕之傳。
使此社由擴而久。
則經天緯地。
旋乾轉坤事業。
盡在其中。
苟不負此社。
斯不負孔門道胍。
靈山付囑。
究竟為不負本有恻隐之心矣。
【刻重訂諸經日誦自序】 佛世比丘。
或習禅坐。
或行頭陀。
或事梵呗。
或專說法。
趨涅槃道。
初無定轍。
然皆遵佛明誨。
未有妄率己意者也。
法流東土。
始亦如是。
自馬祖建叢林。
百丈立清規。
世相沿襲。
遂各出私見。
妄增條章。
如藏中百丈清規一書。
及流通諸經日誦三冊。
杜撰穿鑿。
不一而足。
寕惟罔知正修行路。
秖早晚課誦一事。
參差失欸。
惟事唱贊鼓钹。
大可歎矣。
雲栖和尚。
較刻定本。
古杭諸處。
多分遵行。
而畱都積弊。
分毫未革。
迩與幽栖學侶。
力正其譌。
重謀付梓。
再删繁蕪。
獨存切要。
幷于律藏。
取警策身心有益初學者。
略補一二。
以公同志。
願高明者守禅觀之清雅。
庶可随文入證。
莫羨瑜伽音響也。
【悲華經序】 大悲釋尊。
能為難事。
較十方三世佛。
徧稱勇猛。
而悲華一經。
叙述尤詳。
此經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
經謂攝取淨土菩薩如餘華。
唯大悲苦行菩薩。
如芬陀利華也。
然釋尊成佛。
刹海微塵數劫。
為衆生故。
于恒沙劫前。
示作寶海大臣。
其長子成佛。
名寶藏。
旣勸輪王千子。
及諸小王。
供佛發心。
各取淨土。
後獨發悲誓。
願取穢土。
嗚呼。
我輩垢重障深。
久為十方佛所擯棄。
聚此五濁世閑。
自非釋尊徹底大悲。
何由得聞出世法要。
當知今日四衆弟子。
無非昔日飲大悲血。
食大悲肉。
受用大悲頭目髓腦。
及餘身分者也。
釋尊舍無量血肉身分。
令我輩成菩提種。
我輩猶複不思報恩。
尚可為人乎。
經雲。
菩薩有四法懈怠。
一願取淨世界。
二願于淨衆作佛事。
三願成佛不說聲聞辟支法。
四願成佛壽命無量。
有四種精進。
一願取不淨世界。
二不淨人中作佛事。
三成佛說三乘法。
四成佛得中壽。
此經宗要。
槩不出此。
然懈怠菩薩。
如恒河沙。
而精進菩薩。
迄今不滿十人。
故釋尊雖自取穢土。
仍勸穢土衆生。
求生極樂。
苦口叮咛。
不一而足。
吾輩信大悲語。
卽同大悲心。
生極樂已。
方可速入不淨世界。
于不淨人中。
說種種法。
數示生滅。
為第一精進菩薩。
吳興唐宜之。
甫讀是經。
不禁感泣。
山東耿闇然。
适聞是經。
便誓流通。
此皆釋尊真實眷屬。
一切人中芬陀利華也。
此經久行世閑。
五濁不難度盡。
深心随喜為之序。
【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 至矣哉成唯識之為教也。
破徧計我法情見頓空。
顯依圓真俗妙谛斯立。
故以唯識二字命題。
五觀已全彰矣。
天親為頌。
護法等為論。
三十行不為少。
一百卷不為多。
實觀心要訣。
大乘初門也。
奘師糅成十卷。
授基師。
基疏失傳。
遂成絕響。
有紹覺承師。
具無師智。
聞而知之。
述為音義八卷。
一篑功虧。
忽爾西邁。
于是及門高士。
各出手眼。
如辨音基師之疏。
靈源惠師之自考錄。
亦旣各竭精思。
殚才力。
然皆升堂有餘。
入室未足。
故使學斯宗者。
無由詣極。
惟新伊真師。
紹師嫡[胤丿]。
執侍最久。
聞熏獨深。
遂能繼志述事。
博學詳說。
依開蒙為指南。
搜宗鏡大鈔為證據。
遡源于瑜伽顯揚諸論。
而成遺音合響。
力陳五觀。
詳示三支。
蓋參訂二十餘年。
藁三易矣。
餘壬午夏。
獲染指先嘗。
雖未卒業。
卽竊請于師曰。
梓成願贅片言勸發。
今時逾五載。
地隔千裡。
餘亦恐大法之就湮也。
勉述觀心法要。
而新師刻且垂成。
忽移柬以征夙願。
誼不容辭。
不揣為序。
後世學人。
苟能因餘之明白簡易以入門。
然後觀師之集大成者以盡奧。
欲不謂之金聲玉振得乎。
【孟景沂重刻醫貫序】 大醫王有言曰。
一切凡夫。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故有生老病苦。
夫妄認四大為身。
四大本非身明矣。
妄認緣影為心。
緣影亦非心明矣。
緣影尚不名心。
況肉團乎。
然大佛頂雲。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則四大緣影。
何莫非心之相分也哉。
周濂溪曰。
無極而太極。
又曰。
太極本無極。
太極者。
心為萬法本原之謂。
無極者。
覓心了不可得之謂耳。
惟心不可得。
四大緣影亦不可得。
四大緣影不可得。
病亦不可得。
至病不可得。
殆無所用其醫矣。
降此有心則有身。
有身則有病。
有病必賴醫藥。
故佛制四事供養。
醫藥居一。
又以無醫藥。
及服非藥者。
為九橫中第一橫。
甚矣醫之有關身心性命也。
顧人之受病也。
不由身外四大。
由身内四大。
不由心内有形四大。
由身内無形之四大。
又不由無形四大。
而由非有形非無形之心。
心也者覓之了不可得。
而非無。
具造天地萬物而非有者也。
非靜非動。
能動能靜。
一念動為無形之風大為天。
天者積動所成也。
象為幹。
一念靜為無形之金名地大。
地者積靜所成也。
象為坤。
乾坤立。
動摩于靜。
為無形之火。
火者天之用。
而水之根也。
象為離。
在天為日。
火蒸于金。
為無形之水。
水者地之用。
而火之配也。
象為坎。
在天為月。
無形水火相遘。
有形水火斯立。
水火立而五行備。
于是有心肝脾肺腎。
名為五官。
與五星五嶽列為三才。
皆妄心所現之相分也。
是故治于有形。
不若治于無形。
治無形不若治于動靜之原。
此出世大醫王之至論。
然調理無形四大。
為拔苦與樂之增上外緣。
良以後天成質。
不可複調故。
必調無形水火。
以順天地之用。
以扶五行之本。
此趙養葵醫貫一書。
為得其樞要馴緻之。
耆婆可階。
進求之。
藥王圓通可證。
申而極之。
能仁之大醫王。
亦可成矣。
景沂孟居士。
得醫貫聞知之傳。
悟人緻病。
皆本勞心。
獨以扶植無形水火為要務。
不似庸流逐末迷本。
餘多病。
名醫鮮應手愈者。
獨景沂。
每投一劑。
随卽霍然。
又複笃信佛理。
好道而進乎技。
更較梓是書。
嘉惠後學。
其益天下後世多矣。
特此以助其傳。
【淨信堂續集自序】 壬午從閩至吳興。
奉三寶命。
志在傳一隙之明也。
艱阻沓出。
舍鐵佛而遊欈李之天寕。
舍天寕而居鄣南之靈峰。
歴普德濟生而結社于牛首之幽栖。
虛名日盛。
志終不行。
已矣乎。
佛祖心印将安寄乎。
古人雲。
三折肱而知醫。
閱人多而曉相。
予肱之折。
不止三矣。
啖我以名者。
不能責我以實。
吾将為名乎。
恕己而尤人。
不如反躬而自悔。
悔雖遲。
猶愈于不悔者乎。
故從壬午夏。
迄丁亥冬。
結為淨信堂續集。
因未完閱藏著述之願。
姑未戒筆雲。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四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贈劉今度序】 【贈張興公序】 【金剛經偈論疏注序】 【金剛般若會義序】 【西方合論序】 【台宗會義自序】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自序】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偶拈問答自序】 【贈鄭完德念佛序】 【鄭千裡老居士集序】 【江寕紀賬後序】 【維摩經提唱略論序】 【棱伽義疏後自序】 【刻較正大阿彌陀經後序】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序】 【鮑性泉天樂鳴空集序】 【西有寱餘自序】 【選佛譜自序】 【裂網疏自序】 【幻遊襍集自序】 【閱藏知津自序】 【法海觀瀾自序】 【幻住襍編自序】 【序四】 【贈劉今度序】 孔子曰。
聖人吾不得見。
見君子斯可矣。
又曰。
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
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伯玉當衛靈之世。
烏覩有道則仕者。
然寡過未能。
述于使者。
冥不改節。
信于南子。
伯玉之為人。
千載下。
居然可見也。
秣陵劉今度。
殆吾世伯玉哉。
居士少以文學馳名。
魏國四子鹹師事之。
傥志青紫。
如拾芥也。
淡然恬退。
以道自樂。
歲丁巳。
見無異禅師。
卽畢志歸依。
取法名曰道澄。
癸未予應普德請。
複與同志秉受八關齋法。
今複年三長齋。
且永事蔬食矣。
然蔬食稱道人者。
世亦不少。
吾何獨以居士為君子哉。
君子非有意異人。
人自弗能同也。
處困而亨。
敦仁尚禮。
貧能施。
為善無倦。
護持正法。
不露圭角。
是非賢否了了而不形諸口。
功成不居。
恂恂若木讷。
而為人謀必忠。
與人交始終若一。
視橫逆境。
似飄瓦虛舟。
雖曰未悟。
吾必謂之幾于道矣。
何竢拈拂豎指。
著語頌古。
而後稱宗。
摘句尋章。
分科釋義。
而後稱教也邪。
為高必因丘陵。
為下必因川澤。
居士充君子之基。
優入聖域。
夫何難。
此予所佩之深。
而望之切者。
書此為贈。
【贈張興公序】 論語開章。
卽明時習之學。
而孔門稱好學者。
不過顔子一人。
學之道。
固難言哉。
老聃謂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夫學與道。
果可岐也。
何以稱大學大道也。
不遷怒。
不貳過。
損乎益乎。
親民止至善。
益乎損乎。
風雷益。
君子以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山澤損。
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忿窒欲。
改過之大者也。
過改則複于本善。
名為遷善。
非别有善可遷。
故明損益不二者。
可知為學為道之一緻矣。
世之言學者。
不然。
習詞章。
攻舉業。
以取富貴也。
摹字帖。
精詩文。
以成名士也。
考古今。
博典籍。
以骛多聞也。
究兵法。
商政治。
以立事功也。
尚氣節。
敦廉信。
以明高潔也。
談名理。
辟釋老。
以續儒焰也。
看公案。
著語錄。
以附禅宗也。
守丹田。
調呼吸。
以固形神也。
嘻。
天下國家可均也。
爵祿可辭也。
白刃可蹈也。
聖賢仙祖。
亦可襲而似也。
顧孔顔之學不存焉。
故曰。
中庸不可能也。
然中者。
喜怒哀樂未發之謂。
庸者。
喜怒哀樂發皆中節之謂。
發皆中節。
則恒止恒一。
不違于未發之中。
不遷不貳。
則戒慎恐懼。
善複于止一之體。
夫止一之體。
聖凡平等。
故為天下大本。
而中節之和。
必從戒慎恐懼。
乃克緻之。
是故孔子大聖人也。
猶以德之不修。
學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為憂。
豈故作謙辭。
誠知心體本妙。
學力未易窮盡耳。
故曰。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将至。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
天台師雲。
研真窮妄。
名之為學。
真窮妄盡。
名為無學。
嗟乎。
無學非可浪階。
則斯學寕有己時。
逝者如斯之歎。
孔子之言學也深矣。
通乎晝夜之道。
而知死生尚無二緻。
豈以老少異其心哉。
予已已見居士。
知為志學之士。
癸未應普德請。
居士日來聽法。
咨請尤多。
然舉業未放下。
學力蓋未專也。
乙酋冬。
予居祖堂。
丙戌春。
居士來晤。
始專以斯學為務。
今望六之年。
更覺津津有味。
欲罷不能。
予于金陵缁素。
求年彌高志彌笃。
不肎自封于一得者。
居士一人而已。
居士之好學。
惟予喜之。
而予之言學。
亦惟居士能深信之。
予安得人人如居士者。
與之言學。
近可忘靈峰之癖。
遠可緩極樂之歸。
乃如居士者。
不可多得也。
予是以念念思極樂。
時時憶靈峰也。
予與居士不隔者學脈。
居士縱不能偕于靈峰泉石。
必将同我極樂珍池也夫。
【金剛經偈論疏注序】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得解雖别。
證理則同。
蓋三藏偏真。
已具四門四悉。
況無上圓诠。
摩尼普應衆色者乎。
如來于大般若中。
特宣金剛般若。
為發最上乘者說也。
最上乘。
何疑不破。
何住不臻。
疑能障理。
疑破則理自明。
理實無住。
悟理則住斯立。
是故無著約住位釋。
天親約斷疑釋。
互為表裡。
非止各出一見而已。
然兩論若不相蒙者。
由疑疑皆能障住。
住住皆有餘疑。
未可一往豎配雲耳。
獨後世讀者。
若句義難通。
遂駕言直指。
以不立文字為高。
或狥逐講宣。
以私意附會為便。
如來微旨。
幾不可見矣。
疎園何老居士。
久遊紫柏大師之門。
故能獨取偈論。
沉思會通爰為疏注。
嘉惠後學。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真如來所使。
行如來事者與。
予嘗謂無著天親。
深知佛法非等覺已下所能盡。
故于明住斷疑。
各示一隅。
用顯引而不發之妙。
後人知未冥理。
行未階真。
去無著天親遠甚。
乃欲妄自豎義。
不失諸著相滞名。
則流于掠空捕影。
幾何不成謗法之愆。
豈若卽偈論而求之之為近也。
予生平研讨經論。
必本四依。
不喜近時意見穿鑿茫無根據。
故于疏注。
辄深随喜。
亦願後之讀是書者。
因指得月。
不必紛紛更從事于異說。
而哆以為博也。
【金剛般若會義序】 甚矣般若之難言也。
非言之難。
修行難也。
夫修行旣難。
言之益不易已。
世未有目足不具。
能安隐入清涼池者。
然足力強。
目力或短。
目力遠。
足力或衰。
足強則到而後見。
目遠則望而先知。
解行之道。
何以異是。
故吾于古來釋金剛者。
不能無歎息焉。
如來一代時教。
以般若為宗要。
乃利根者。
聞四十九年常說般若。
鈍根者。
須歴阿含方等。
方始得聞。
若金剛一分。
又在大會八分之後。
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
其深遠微妙。
何啻橫嶺側峰。
無著顯住。
天親斷疑。
雖複難兄難弟。
春蘭秋菊。
于此經時行物生之全體。
亦僅一斑而已。
後人所證。
固不及西域二難。
所悟又不逮天台智者。
言愈繁。
道愈晦。
旨益淺。
辭益枝。
欲會真宗。
徒勞筆舌。
善夫宜之唐居士。
獨拈修行為會義之本也。
果能修行般若念念觀察。
諸法非法。
無非實相。
則種種文字皆糟粕。
亦皆可化為神奇矣。
是可與無聞比丘作頂門針也。
若夫棄水擇乳。
則在菩薩鵝王。
予奚敢饒舌哉。
【西方合論序】 唯大徹大悟人。
始可與談念佛三昧。
否則百姓之與知與能。
猶遠勝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也。
達磨西來。
事出非常。
有大利。
必有大害。
嗚呼。
先輩幸得大利。
今徒有大害而已。
誰能以悟道為先鋒。
以念佛為後勁。
穩趨無上覺路者邪。
袁中郎少年穎悟。
坐斷一時禅宿舌頭。
不知者以為聰慧文人也。
後複深入法界。
歸心樂國。
述為西方合論十卷。
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
故絕無一字蹈襲。
又無一字杜撰。
雖台宗堂奧。
尚未詣極。
而透徹禅機。
融貫方山清涼教理無餘矣。
或疑佛祖宗教。
名納老宿。
未易徧通。
何少年科第。
五欲未除。
乃克臻此。
殊不知多生熏習。
非偶然也。
傳聞三袁。
是宋三蘇後身。
噫。
中郎果是東坡。
佛法乃大進矣。
餘每謂明朝功業士。
遠不及漢唐宋。
理學則大過之。
陽明一人。
直續孔顔心脈。
佛門居士。
唐梁肅。
宋陳瓘。
明袁宏道。
蓋未可軒轾也。
忠肅因初年偶疑金剛為泥人揩背語。
遂為禅者所笑。
試讀彼三千有門頌。
可複笑乎。
中郎少年風流灑落。
亦為缁素所忽。
試讀彼西方合論。
可複忽乎。
嗚呼。
今人不具看書眼。
何怪乎以耳為目也哉。
特集吳門所刻标注。
并為評語。
以表彰之。
重謀付梓。
用廣流通。
普使法界有情。
從此谛信念佛法門。
至圓至頓。
高超一切禅教律。
統攝一切禅教律。
不複有泣歧之歎也。
【台宗會義自序】 或問蕅益子曰。
吾聞講法華者。
莫善于台宗。
智者大師。
妙悟後。
以不思議四無礙辯。
宣玄義文句。
章安尊者記為各二十卷。
不異阿難結集。
迨荊溪尊者。
又轉翼以釋簽。
及文句記。
于是教觀大明。
稱為中興烈祖。
依之修證。
得道如林。
聖人複起。
不能贅一辭矣。
曩見子綸貫跋。
亦雲黃鶴樓詩。
李白閣筆。
今無故複事管城何哉。
蕅益子曰。
噫。
此予萬不得已之苦心也。
方予寓溫陵述綸貫也。
欲誘天下學人。
無不究心三大部也。
屈指十餘年矣。
舌敝耳聾曾不得兩三人。
正事教觀。
辄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
傥不稍事節略。
則玄簽妙樂諸圓頓法。
甘使其終置高閣乎。
曰若是。
但節錄文句及記。
例如妙玄節要可耳。
何更科易文。
竄入己意。
直名為會義邪。
曰。
是尤不得已也。
古者疏與經各行。
若經義奧。
發揮不厭深詳。
經文顯。
分科點示而已。
後人強以疏合經。
遂使經文句讀割裂。
今欲随文演義。
而仍不傷經文血脈。
科安得不稍更乎。
智者大師辯才敷演。
章安結集。
雖全合大師之義。
未必皆是大師之文。
故筆力古樸。
不事雕巧。
惟久讀方知其妙。
初心之士。
對卷茫然。
文安得不稍易乎。
荊溪尊者。
精金百煉。
文義俱深。
然微有六朝風氣。
稍拂時機。
至其闡洩言外之旨。
并非尋行數墨者所能知。
不幾亦為竄入己意乎。
夫法華經藏深固幽遠。
智者大師契其源。
豈盡宣其委。
章安尊者記其槩。
豈盡錄其詳。
卽荊溪尊者闡其要。
亦豈盡析其曲折哉。
茲以凡愚。
千慮一得。
用逗時機。
安得避背古之嫌。
不竭寸明。
附竊取其義之科也邪。
知我者其惟會義。
罪我者其惟會義已。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自序】 予生于萬曆己亥五月初三日亥時。
至壬戌五月七日剃發出家。
是為二十四歲。
次臘受具戒于雲栖和尚像前。
又次年受菩薩戒于和尚塔前。
二十七歲春。
閱律一徧。
錄出事義要略。
僅百餘紙。
次夏第二閱律。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