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成四冊。
次冬第三閱律。
成六冊。
計十八卷。
三十二歲夏。
為壽昉楫三友。
細講一遍。
添初後二集。
共八冊。
次年金台法主。
梓于臯亭之佛日寺。
是冬在靈峰。
僅講七卷。
次夏方續完。
聽者十餘人。
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次夏在金庭西小湖寺。
徹講一徧。
聽者九人。
能畱心者。
惟徹因自觀及緣幻大德耳。
次冬在吳門幻住庵。
又講一過。
聽者五六人。
惟自觀僧聚二比丘。
能力行之。
三十八歲入九華。
四十歲入閩。
四十四歲至苕城。
從此十三四年。
無有問者。
徹因自觀僧聚三人。
又皆物故。
毗尼之學。
真不啻滞貨矣。
五十一歲冬。
從金陵歸卧靈峰。
次夏乃有發心學律者十餘人。
迫予重講。
因念向所輯。
雖諸長并采。
猶未一一折衷。
又問辯音義二書。
至今未梓。
不若會入集要而重治之。
兼削一二繁蕪。
以歸簡切。
庶鈍根者。
亦不緻望洋也。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
所以名為寶王者。
如摩尼珠。
普雨一切諸三昧寶。
如轉輪王。
普統一切諸三昧王。
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
始自華嚴。
終至法華。
一代時教。
無不贊揚此寶王三昧。
始自文殊普賢。
乃至永明楚石。
一切菩薩聖祖。
無不修證弘通此寶王三昧。
而世之昧者。
猶以為自性彌陀。
非卽樂邦教主。
唯心淨土。
不在十萬億西。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全不知十方法界。
一一無非卽心自性也。
可不哀哉。
元末明初。
鄞江有大善知識。
厥名妙葉。
深憫邪見。
述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
世久失傳。
雲栖老人欲見之不可得。
神廟年閑。
古吳萬融禅伯。
偶于亂書中得此遺帙。
與唐飛錫法師所撰寶王論。
同為一編。
皆雲栖老人所未見也。
韓朝集先刻寶王論于雲栖。
予續刻此闆畱佛日。
今車蔤蕃居士。
更續刻于長幹。
特記之以告後賢。
【偶拈問答自序】 憶癸酉秋。
過菰城季清程居士家。
遇雪庭禅師。
庭謂予曰。
禅者教之綱領。
教之根本也。
今教家不信有禅。
猶取網而無綱。
攀枝附葉而無根本。
抑何惑哉。
予應之曰。
師真至言也。
夫禅者教之綱。
教者禅之網也。
禅者教之領。
教者禅之襟裾袖擺也。
禅者教之根本。
教者禅之枝葉花果也。
教家舍其綱領根本。
固為大惑。
今禅士。
複棄網而獨存一綱。
棄襟裾袖擺而獨存一領。
棄枝葉花果而獨存一枯樹椿。
不尤惑乎。
庭無語。
嗟嗟。
禅與教如何可分。
從上諸祖。
未有敢離經一字者。
從上諸大教主。
未有不透徹心宗得大機用者。
柰何末世視作兩塗。
真可哀矣。
予每講次。
必極力拈提綱領根本以示人。
而罕知薦取。
又曾作三頌露此消息。
而昧者猶謂尚是教意。
未是宗意。
嗚呼。
宗意果離教意。
不竟同魔說乎。
今更捏糍團作胡餅。
以療呱呱之泣。
且道畢竟是宗是教。
咄。
癡人前不得說夢。
【贈鄭完德念佛序】 嘗讀十六觀經雲。
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衆生心想佛時。
是心卽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噫。
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
蓋但言作佛。
不言是佛。
則謂佛非固有。
何異權乘。
但言是佛。
不言作佛。
則謂佛非修證。
何殊魔外。
故大佛頂經。
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夫知其本因。
則十界無不卽心而是。
謂佛界非心是乎。
随所緣出。
則十界無不由心而作。
謂佛界非心作乎。
予己巳。
晤千裡鄭老居士。
見所繪聖像。
微細精妙。
巧逾天工。
恍悟心作心是之旨。
長公完德。
尤窮工極緻。
完德久參念佛是誰公案。
予謂苟信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二語。
而更參誰字。
可令人捧腹大笑。
大集經偈雲。
若人但念彌陀佛。
是名無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見佛時。
卽是不生不滅法。
大勢至法王子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永明禅師雲。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日相應一日佛。
壽昌禅師雲。
念佛心。
卽是佛。
夫何疑哉。
夫何疑哉。
【鄭千裡老居士集序】 人不立志為聖賢佛祖。
則富貴淫之。
貧賤移之。
威武屈之。
遇得意欣然志滿。
遇失意紛然怨尤。
求能自反自訟自安自得者鮮矣。
況随事自覺覺他也哉。
吾細讀千裡老居士稾。
知其非山人詞客。
蓋谪仙而歸心大覺者也。
生平繪普門像最多。
像必有贊。
布袋像亦然。
贊必警發迷情。
其詞切至。
令人毛骨悚然。
次多達磨像。
像贊必敲擊向上一路。
令人因指見月。
繪山水必詠。
詠皆清脫迥超情累。
非詞句能到也。
而予尤服膺者。
則在自勸自警自悔自咎諸句。
良以其心。
念念欲入山修道。
幻緣未遂。
不免赉志長往。
嗚呼。
苟不與老居士同一出世胸懷。
安知其生平之苦。
苟不知其生平之苦。
又安知其真思出世哉。
長公完德。
知父志。
令予次其稾傳之。
首普門贊。
次布袋贊。
次達磨贊。
次題畫諸詩。
其他鞭影圖。
天鼓音圖等。
繡棗别行。
茲不重出。
試展玩之。
真谪仙歸心大覺。
決非世閑山人詞客也。
嗚呼。
佛道長遠。
隻在目前。
雖在目前。
曠大劫行。
終不可盡。
世有不知其難者。
恐未曾實悟其易者耳。
千翁已知其難。
雖欲不謂之已悟其易。
豈可得乎。
善論人者。
謂千裡品格豐緻。
不在與可南宮下也。
【江寕紀賬後序】 心性一耳。
而危微異焉。
異者猶冰之與水也。
濕性不可得而異也。
惟異故。
上智安富尊榮。
下愚貧窮困苦。
惟不可得異故。
上智必以下愚為興慈運悲之地。
下愚必藉上智為救苦免難之主。
華嚴雲。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
若無衆生。
必不能成無上菩提。
旨哉其言之矣。
辛卯春。
長幹浃旬霪雨。
民不聊生。
蓋自作之孽也。
制台馬公。
及王危諸公。
憫茲無告。
設赈粥場一十餘所。
凡經百日。
共捐萬金之外。
濟饑民七十餘萬。
嗟乎。
非仗此不可得異之性。
何由使命将絕而仍續。
身濱死而複生乎。
且食粥頃。
縱頑冥無不知口稱佛号。
心感慈恩者。
隻此一餐。
便結未來成佛勝緣。
金剛種子。
決不可壞。
非普門示現宰官行菩薩道。
奚能轉罪為福。
轉災為祥。
若此神速也。
雖然。
民未厭罪。
天未厭亂。
上挽天意。
下拯愚民。
惟有力大人是賴。
予旣深慶是舉。
尤望恒有是舉。
尤望莫不如是舉。
則庶幾風雨順時。
可永無用是舉矣。
【維摩經提唱略論序】 經雲。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顧衆生心行。
萬别千差。
心行多。
解脫亦多。
解脫不可思議。
心行亦不可思議。
乃世之求解脫者。
罔不堕在思議窟中。
釋迦安得不示生。
維摩安得不示疾哉。
示生示疾。
至法華而權實始融。
乃正法旣遠。
像季學者。
各師其心。
各安所習。
視不二法門若冰炭然。
縱有證悟。
法執未忘。
猶将性相分河。
南北異幟。
況依通者乎。
嘗觀古來注述。
有得大綱似漢者。
有得萬目似唐者。
至欲追成周禮樂。
舍智者大師一人。
指未易屈。
似漢者。
能提醒人。
使直下受用。
其弊狂。
似唐者。
能軌範人。
使平易穩當。
其弊支。
是故兩家著述。
合則雙美。
執則無非病耳。
明神廟年閑。
維揚真一道人。
号無用者。
居武林法華山。
名其庵曰西方。
法嗣未詳。
種種著述。
大似方山手筆。
傥無夙根及悟門。
斷不能湊泊一字。
惜未遇本色鉗錘不免為漢襍霸道。
然痛快直捷。
較近世著述。
什伯過之。
維時一二大老。
并矜細行。
能令推崇者衆。
如紫陽及門士。
反以象山為禅學而排斥之。
嗟嗟。
象山不可泯。
于後世無用。
何可沒其生平哉。
試平心易氣。
勿主先入之言。
讀此維摩提唱略論。
謂非方山法脈。
吾不信也。
白璧不以微瑕掩。
合抱不以尺朽廢。
大醇小疵。
非諓諓文字之學可比也。
感深今昔。
歎息為之序。
【棱伽義疏後自序】 猶憶初發心。
便從事禅宗。
數年後涉律涉教。
著述頗多。
獨此棱伽。
拟閱藏畢方注。
壬辰結夏晟溪。
無處借藏。
乃以六月初三日舉筆。
至八月十一日閣筆。
于長水南郊之冷香堂。
僅閣七旬。
而佛事魔事。
病障外障。
殆無虛曰。
易三地而槀始脫。
嗟嗟。
屈指諸述何順且易。
棱伽一疏。
何其逆且難也。
得無自覺聖智法門。
正破末世流弊。
有以激波旬之怒邪。
然波旬能俾予席不暇暖。
而不能撓予襟期。
阻予筆陣。
則予必當化彼波旬。
同成佛道。
維摩所謂邪魔外道。
皆吾侍者。
豈不信哉。
予愧為虛名所誤。
犯達磨明道而不行道之記。
然猶愈于說道而不明道也。
賢達苟能因語入義。
如燈照色。
庶不負予損己利人之苦心耳。
【刻較正大阿彌陀經後序】 阿彌陀佛。
以法界藏身。
示居西方樂土。
隻此微塵樂上。
含攝無藏無邊刹海不可思議。
所謂權實不二法門。
徧入一切衆生心想。
不堕一切衆生情計者也。
十方諸佛。
同共稱揚。
寶積大會。
叮咛勸往。
别本流行。
凡經四譯。
有宋王龍舒居士。
未覩寶積善本。
辄會四譯。
棄短取長。
名大阿彌陀經。
舉世流通。
千餘載矣。
壽生庵萬融尊宿。
得坊閑舊本。
較南北二藏。
文理俱優。
公諸孫刻之。
此卽法藏願輪。
古今一緻者也。
書經者為貞明王居士。
予過吳門。
為正其句讀雲。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序】 非淨非穢。
般若之體。
知淨知穢。
般若之照。
取淨舍穢。
般若之用。
是故不以般若為導。
能生淨土者。
未之有也。
不以淨土為歸。
可稱般若者。
未之聞也。
或曰。
彌陀部屬方等。
金剛部屬般若。
時教旣殊。
旨歸豈一。
餘曰甚矣。
見之固也。
如來一代教法。
除聲聞藏。
餘皆名大乘方等經典。
般若安得非方等乎。
從成道夜。
至泥洹夜。
于其中閑。
常說般若。
方等安得非般若乎。
況淨土玄門。
理無不該。
事無不攝。
從華嚴寶積。
大集般若。
乃至法華。
無不道歸安養。
隻此安養。
具足橫豎四種淨土。
而四種淨土。
并不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非橫非豎。
亦橫亦豎。
是故經雲。
莊嚴佛土者。
卽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唯心淨土之誠證也。
末世執迷。
不達心性。
本來無外。
說唯心便撥淨土。
說淨土便昧唯心。
安知西方極樂。
廣徹華藏。
華藏莊嚴。
不出心性也哉。
無我開士。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
特序之。
【鮑性泉天樂鳴空集序】 予讀易傳。
至天地閉。
賢人隐。
未嘗不掩卷長歎息也。
自金神現夢。
正法東傳。
大善知識乘時利見者。
不可悉數。
降自宋元。
則冒竊名位者日多。
得正知見者日寡矣。
故雲栖老人。
每歎支那國裡。
覓一須陀洹人不可得。
亦有激言之也。
竊謂求果證于衆所知識。
誠不易。
苟求于隐迹韬光。
或不無。
但愧乏濟勝具。
未能徧歴寰區以訪之耳。
迩來禅道僭濫。
餘不忍見聞。
無論果證絕響。
雖路頭端正者。
亦不易得。
每每中夜痛哭流涕。
故獨于袁石公西方合論。
深生随喜。
謂之空谷足音。
客冬過槜李。
王止庵以鮑性泉所著天樂鳴空集見示。
性泉山陰人。
鬻楮。
初禮紫柏大師。
師教以熟讀棱嚴法華。
遂乞名筆。
書細楷梵冊。
镂闆流通。
嗣複肆志于華嚴合論。
大乘止觀。
傳燈宗鏡諸錄。
與湛然禅師盤桓。
後乃歸依雲栖大師。
坐脫超登蓮土。
噫。
甚希有矣。
集為陶石梁居士所閱。
付其友錢永明。
永明臨化。
以授止庵。
止庵攜之随身。
往還塗将萬裡。
時逾十年。
謀梓未就。
故予得展閱原稾。
方信正知見人。
雖難得于衆所知識。
猶不無隐迹韬光者也。
其立論。
大約以明心見性為急。
以悟後修行為正。
蓋深得合論之旨。
兼登宗鏡之堂。
堪與末世狂禅為頂門針。
無怪乎狂禅惡其害已。
反謗為别一路頭耳。
嗟嗟。
鮑君在安養國。
遙聞此語。
當亦為之解頤也夫。
【西有寱餘自序】 楚石大師示寂。
謂夢堂曰。
我去也。
堂曰何處去。
曰西方去。
堂曰西方有佛。
東無佛邪。
師震威一喝而逝。
予愧無楚師之德。
切有楚師之志。
然四十九年之非。
悔已無及。
今年五十。
猶寱言不止。
不亦可哀邪。
莊生雲。
且有大覺。
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旣未大覺。
寕免夢語。
大佛頂經雲。
譬如有人。
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别無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
鹹悟其語。
予殆似之。
生平著作。
自丙子春前。
裒為淨信堂初集。
戊寅秋前。
裒為絕餘編。
壬午夏前。
裒為閩遊集。
丁亥冬前。
裒為淨信堂續集。
皆寱言也。
戊子孟春。
寓蕅華隖。
凡筆興所至。
随付侍者存之。
名曰西有寱餘。
百世而後。
有不寐者。
未始不旦暮遇之也。
【選佛譜自序】 選佛之語。
始于禅客點悟丹霞。
而選佛圖。
傳創自捺麻僧也。
學士解缙。
作升官圖。
故捺麻僧作選佛圖。
必應博谙教乘。
深知禅律。
未有不達法門中事。
辄敢師心自創立者。
惜其失傳。
無從得見。
萬歴己未。
曾于畱都購一升佛圖。
絕無倫次。
甚為可嗤。
癸亥于武林随喜一選佛圖。
乃幽溪無盡大師所作。
具顯十法界升沈之緻。
足稱盡美。
乙醜于松陵覩一圖。
統收三教。
而理緻不清。
亦無足取。
己巳幻寓靈谷。
有别以一圖相示者。
雲是捺麻作。
而文理尤為不通。
恐決非舊物。
特愚妄者之托名耳。
事不獲已。
訪幽溪意。
自制一圖。
兼增凡聖因行。
及種性差别。
以彰不一之機。
設無根信位。
及大權護法。
以開圓轉之路。
逆惡猛心。
準觀經而許歸淨土。
阿鼻極苦。
依華嚴而徑登兜率。
諸天有降德貶墜之苦。
無色有窮空輪轉之殃。
皆本教乘。
非出臆見。
又幽溪僅用佛骰一輪。
故升沈迥隔。
此用四輪齊擲。
故轉變無方。
辛未梓行。
吳地流通已廣。
次于古杭西山。
别見二圖。
亦未全美。
故皆不傳。
辛巳寓漳南。
每思吳門所刻。
猶有未允當處。
複改一圖。
擲用六輪。
方得一界還造十界。
一擲備顯升沈。
癸未刻之槜李。
然六輪一擲。
六字紛陳。
準折詳明。
方堪行動。
粗心浮氣之人。
每以為苦。
辛卯冬。
歸卧靈峰。
深念此圖利益。
能使人卽遊戲閑。
頓知六道往還之疲苦。
三乘出要之差别。
猛切念佛。
求出苦輪。
誠為不可思議。
而幽溪一圖。
則失之簡。
予向二圖。
并失之繁。
展轉反側。
竟夕不寐。
爰思但用二輪以為擲行。
方便旣易于行。
仍多轉變。
複手書一圖。
缁素鹹稱盡美盡善。
且啟予曰。
此圖行。
真足令人通達一切佛法。
請更著譜。
以申明之。
庶俾愚者。
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閑道理。
雖有智者。
亦不敢妄加增損于其閑也。
予韪其說。
述譜如左。
【裂網疏自序】 佛祖之道。
以心傳心。
菩薩造論通經。
亦唯此一大事。
故雲。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縱曲為群機。
從實施權。
說種種道。
如三草二木。
受潤不同。
而能潤之雨。
原隻一味。
故雲。
如食石蜜。
中邊皆甜。
又雲。
粗言及細語。
皆歸第一義。
豈應封文失旨。
橫執名相。
剖判虛空也哉。
且如彌勒世尊。
迹居補處。
本必難思。
無著天親。
旣是龍華輔弼。
與文殊普賢何異。
至馬鳴龍樹。
并金口授記。
傳佛心宗。
其所著述。
定不互相乖異。
乃後世講師。
辄妄判曰。
天親識論。
立相始教。
龍樹中論。
破相始教。
馬鳴起信。
終教兼頓。
并未是圓。
嗚呼。
其亦不思甚矣。
夫天親宗瑜伽。
而立唯識。
先以唯識破我法二執。
次明識亦如幻。
非真實有。
故亦名破色心論。
目之為立相教可乎。
龍樹依甚深般若。
徧蕩四性情執。
以顯法性。
故曰。
欲具足一切佛法者。
當學般若。
又曰。
若以無此空。
一切無所作。
以有空義故。
一切皆得成。
目之為破相教可乎。
馬鳴以一心真如門。
顯甚深般若随智說。
以一心生滅門。
顯瑜伽八識随情說。
真如卽一真法界。
統事理而泯絕事理者也。
生滅卽全理所成之事。
全事無性之理也。
二門不離一心。
無一生滅非全體真如。
無一真如不全具生滅。
卽事事無礙法界也。
謂其不同唯識中論。
仍非圓極一乘可乎。
況經論中。
并謂真如與一切法。
如水與波。
不一不異。
誠證具在。
何容偏執。
蓋若言定一。
則真如不生滅。
應一切法亦不生滅。
或一切法生滅。
應真如亦生滅。
固不可。
若言定異。
則真如非卽一切法之實性。
應在一切法外。
别有方隅。
不常不徧。
尤為不可。
故起信謂真如受熏者。
譬觸波時。
卽觸于水。
所以破定異之執。
初未嘗言真如随熏轉變也。
唯識謂真如不受熏者。
譬波動時。
濕性不動。
所以破定一之執。
初未嘗言别有凝然真如也。
(唯識論雲不同餘宗。
離色心等。
有實常法。
名曰真如。
又雲。
真如。
卽是唯識實性。
明文彰灼若此。
後人乃以凝然真如。
誣謗唯識。
罪何如哉。
)然則唯識所謂真故相無别。
卽起信一心真如門也。
俗故相有别。
卽起信一心生滅門也。
棱伽經雲。
諸識有三種相。
謂轉相。
業相。
真相。
宗鏡釋雲。
起心名轉。
八俱起故。
皆有生滅故。
名轉相。
動則是業。
八識皆動。
盡名業相。
八之真性。
盡名真相。
由此觀之。
起信唯識。
皆宗棱伽明矣。
宗本旣同。
則諸名義自不相違。
注疏家。
不能以義定名。
漫爾依名定義。
緻令二論。
乖同水火。
可不哀哉。
此大乘起信論。
藏有二本。
唐本更文顯義順。
舊旣流通梁本。
私心弗敢自專。
敬以阄決于佛。
拈得宜解唐本。
遂殚一隙微明。
剖盡兩宗迷執。
門人成時。
請名為裂網疏。
【幻遊襍集自序】 癸巳之春。
單丁行腳。
戒子堅蜜。
邀入新安結夏。
冬于歙浦。
覽湯泉白嶽之勝。
于深秋。
甲午春。
從武林菰城。
而入靈峰。
屈指帀一歲中。
大半禁絕應酬。
唯今春筆墨汗漫。
而存稾十不及三。
旣卧藏堂。
偶一簡視。
不滿四十紙。
故不複分門别類。
唯依時之先後以為次第。
名幻遊襍集雲。
【閱藏知津自序】 心外無法。
祖師所以示卽法之心。
法外無心。
大士所以闡卽心之法。
并傳佛命。
覺彼迷情。
斷未有欲弘佛語。
而可不知深究佛心。
亦未有旣悟佛心。
而仍不能妙達佛語者也。
今之文字阿師。
拍盲禅侶。
竟何如哉。
嗚呼。
吾不忍言之矣。
昔世尊示涅槃。
初祖大迦葉白衆雲。
如來舍利。
非我等事。
我等宜先結集三藏。
勿令佛法速滅。
嗟嗟。
傥三藏果不足傳佛心。
初祖何以結集為急務邪。
竊謂禅宗有三藏。
猶奕秋之有棋子也。
三藏須禅宗。
猶棋子之須活眼也。
均一棋子也。
善奕者著著皆活。
不善奕者著著皆死。
均此三藏也。
知佛心者。
言言皆了義。
不知佛意者。
字字皆瘡疣。
然為懲随語生見。
遂欲全棄佛語。
又何異因噎廢飯哉。
夫三藏不可棄。
猶飲食之不可廢也。
不調飲食。
則病患必生。
不閑三藏。
則智眼必昧。
顧歴朝所刻藏乘。
或随年次編入。
或約重單分類。
大小混襍。
先後失準。
緻展閱者。
茫然不知緩急可否。
故諸刹所供大藏。
不過僅存名句文身。
封緘保護而已。
無由令閱者。
達其旨歸。
辨其權實。
佛祖慧命。
真不啻九鼎一絲之懼。
唯宋有王古居士。
創作法寶标目。
明有蘊空沙門。
嗣作彚目義門。
并稱良苦。
然标目僅順宋藏次第。
略指端倪。
固未盡美。
義門創依五時教味。
粗陳梗槩。
亦未盡善。
旭年三十。
發心閱藏。
次年晤壁如鎬兄。
于博山。
諄諄以義類诠次為囑。
于是每展藏時。
随閱随錄。
凡歴龍居九華。
霞漳。
溫陵。
幽栖。
石城。
長水。
靈峰。
八地。
歴年二十七禩。
始獲成稾。
終不敢剖判虛空。
但藉此稍辨方位。
俾未閱者。
知先後所宜。
已閱者。
達權實所攝。
義持者。
可卽約以識廣。
文持者。
可會廣以歸約。
若權若實。
不出一心。
若廣若約。
鹹通一相。
名為閱藏知津雲。
【法海觀瀾自序】 子輿氏曰。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況大藏法海。
甚深無量。
不得其術。
何以觀之哉。
統論修證法門。
浩若塵沙。
非止八萬四千而已。
然五門收之。
罄無不盡。
何者。
欲遊佛海。
先資戒航。
戒淨則解行可遵。
行圓則秘密斯證。
證入則依果自嚴。
故首律宗。
明造修之始。
次諸教。
明開解之塗。
次禅觀。
明實踐之行。
繼密宗。
明感應之微。
終淨土。
明自他同歸之地也。
中峰本公。
謂密呪如春。
教乘如夏。
南山律宗如秋。
禅宗如冬。
一往似當。
再研未必盡然。
尅論諸宗。
當究旨歸。
不取迹象。
禁呪秘密如冬。
令生意含于未發。
豈全似春。
戒為佛法初門。
儒不學禮無以立。
釋不受戒不許聽教參禅。
如春令草木萌甲。
安得似秋。
豈謂佛制毗尼。
似蕭何制律。
遂拟以肅殺之氣邪。
禅于無修證中妙論修證。
無證而證。
則體含萬用。
可拟冬。
無修而修。
則刊華就實。
正似秋耳。
教乘如夏。
吾無閑然。
隻此四門。
罔不以淨土為歸。
亦猶土之寄王四時也。
夫大小兩乘。
皆首戒律而大必兼小。
小不兼大。
南山不敢自稱大乘。
不應以南山名宗。
但雲律宗如春可矣。
教亦自有大小兩乘。
西土每分。
此土晉魏以來。
或分或兼。
今皆獨弘大乘。
複有三家。
一天台宗。
二賢首宗。
三慈恩宗。
天台教觀齊舉。
教可如夏。
觀卽如秋。
賢首教多觀少。
清涼收禅為頓教。
圭峰自立三教以對三宗。
則三教如夏。
三宗如秋。
慈恩弘唯識。
自修兜率觀門。
基公略示唯識五觀。
未嘗尅實勸修。
然夏後定有秋。
是在學者自知領會而已。
故且雲諸教如夏也。
禅亦自有大小兩門。
于大乘中。
複分頓漸。
小及大漸。
此所不論。
達磨承佛教盛行之後。
特來指示心要。
如畫龍點睛。
令其飛去。
乃至六祖。
無不皆然。
雖藉棱伽金剛印心。
未嘗廢教。
而貴行起解絕。
不許坐在知解窠臼。
故與台宗圓妙止觀同如秋也。
密宗唯大乘法身。
入壇結密印。
口誦密言。
意專密觀。
名三密法門。
若論初修之者。
必先持淨戒。
發菩提心。
解法界理。
方許入壇。
尅期取證。
亦由春夏而入秋。
今約諸佛所說神呪。
不許飜譯。
唯令持者。
立地證入。
又令聞者。
乃至遇影蒙塵。
皆成究竟解脫種子。
故但雲密宗如冬也。
淨土者。
三德秘藏。
常樂我淨。
究竟安隐之處。
所謂常卽法身。
寂卽解脫。
光卽般若。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不可思議。
不二而二。
故全依卽正名為佛身。
全正卽依名為淨土。
秖此常寂光法性身土。
全體迷之。
而為三界六道。
偏證取之。
而為聲聞緣覺。
權位菩薩随分悟之。
而為三賢十聖。
所以諸佛為實施權。
不動法性。
垂下三土為接三賢十聖。
示實報淨土。
為接聲聞緣覺權位菩薩。
示方便淨土。
為接三界六道凡夫。
示同居淨土。
而諸衆生。
根性不同。
樂欲亦異。
或因持三聚戒。
而淨四土。
或因習教解甚深義。
而淨四土。
或因禅觀直悟自心。
而淨四土。
或因專修三密傳持呪印。
而淨四土。
或唯一門而淨四土。
或二門三門四門而淨四土。
如世閑草木華果。
或生長熟脫于冬。
或唯經一時卽熟脫。
或經二時三時。
乃至具經四時得熟脫。
故須雲淨土如土。
王四時也。
夫八萬四千。
乃至塵沙法門。
未有不具戒者。
未有不正解者。
未有不笃行者。
未有不證密者。
未有不歸淨土者。
故曰。
五門收之。
罄無不盡也。
然則無解行之戒。
非戒也。
無戒行之教。
非教也。
無戒教之禅。
非禅也。
無戒行及禅之密。
非密也。
非戒非教非禅非密。
則非淨土真因也。
非有四種淨土。
則戒教禅密無實果也。
非真因實果。
則不顯非因非果之心性也。
不顯心性。
則無以觀法海甚深無量。
而徹其涯底。
故以五門之瀾。
為觀法海之術。
願與同志者共之。
【幻住襍編自序】 憶自辛未冬初。
入靈峰。
今閱二十四載矣。
幻緣不定。
出入多番。
僅于此結辛未冬。
壬申夏。
癸未夏。
甲申冬。
己醜冬。
庚寅夏耳。
癸酉甲申之春。
及辛卯冬。
皆暫入旋出。
席不暇暖。
不亦深負山靈也乎。
甲午仲春晦日。
從新安歸。
始克痛謝他緣。
畢志安卧。
客歲名幻遊。
今應名為幻住也。
偶有所述。
名幻住襍編。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四
次冬第三閱律。
成六冊。
計十八卷。
三十二歲夏。
為壽昉楫三友。
細講一遍。
添初後二集。
共八冊。
次年金台法主。
梓于臯亭之佛日寺。
是冬在靈峰。
僅講七卷。
次夏方續完。
聽者十餘人。
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次夏在金庭西小湖寺。
徹講一徧。
聽者九人。
能畱心者。
惟徹因自觀及緣幻大德耳。
次冬在吳門幻住庵。
又講一過。
聽者五六人。
惟自觀僧聚二比丘。
能力行之。
三十八歲入九華。
四十歲入閩。
四十四歲至苕城。
從此十三四年。
無有問者。
徹因自觀僧聚三人。
又皆物故。
毗尼之學。
真不啻滞貨矣。
五十一歲冬。
從金陵歸卧靈峰。
次夏乃有發心學律者十餘人。
迫予重講。
因念向所輯。
雖諸長并采。
猶未一一折衷。
又問辯音義二書。
至今未梓。
不若會入集要而重治之。
兼削一二繁蕪。
以歸簡切。
庶鈍根者。
亦不緻望洋也。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
所以名為寶王者。
如摩尼珠。
普雨一切諸三昧寶。
如轉輪王。
普統一切諸三昧王。
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
始自華嚴。
終至法華。
一代時教。
無不贊揚此寶王三昧。
始自文殊普賢。
乃至永明楚石。
一切菩薩聖祖。
無不修證弘通此寶王三昧。
而世之昧者。
猶以為自性彌陀。
非卽樂邦教主。
唯心淨土。
不在十萬億西。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全不知十方法界。
一一無非卽心自性也。
可不哀哉。
元末明初。
鄞江有大善知識。
厥名妙葉。
深憫邪見。
述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
世久失傳。
雲栖老人欲見之不可得。
神廟年閑。
古吳萬融禅伯。
偶于亂書中得此遺帙。
與唐飛錫法師所撰寶王論。
同為一編。
皆雲栖老人所未見也。
韓朝集先刻寶王論于雲栖。
予續刻此闆畱佛日。
今車蔤蕃居士。
更續刻于長幹。
特記之以告後賢。
【偶拈問答自序】 憶癸酉秋。
過菰城季清程居士家。
遇雪庭禅師。
庭謂予曰。
禅者教之綱領。
教之根本也。
今教家不信有禅。
猶取網而無綱。
攀枝附葉而無根本。
抑何惑哉。
予應之曰。
師真至言也。
夫禅者教之綱。
教者禅之網也。
禅者教之領。
教者禅之襟裾袖擺也。
禅者教之根本。
教者禅之枝葉花果也。
教家舍其綱領根本。
固為大惑。
今禅士。
複棄網而獨存一綱。
棄襟裾袖擺而獨存一領。
棄枝葉花果而獨存一枯樹椿。
不尤惑乎。
庭無語。
嗟嗟。
禅與教如何可分。
從上諸祖。
未有敢離經一字者。
從上諸大教主。
未有不透徹心宗得大機用者。
柰何末世視作兩塗。
真可哀矣。
予每講次。
必極力拈提綱領根本以示人。
而罕知薦取。
又曾作三頌露此消息。
而昧者猶謂尚是教意。
未是宗意。
嗚呼。
宗意果離教意。
不竟同魔說乎。
今更捏糍團作胡餅。
以療呱呱之泣。
且道畢竟是宗是教。
咄。
癡人前不得說夢。
【贈鄭完德念佛序】 嘗讀十六觀經雲。
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衆生心想佛時。
是心卽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噫。
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
蓋但言作佛。
不言是佛。
則謂佛非固有。
何異權乘。
但言是佛。
不言作佛。
則謂佛非修證。
何殊魔外。
故大佛頂經。
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夫知其本因。
則十界無不卽心而是。
謂佛界非心是乎。
随所緣出。
則十界無不由心而作。
謂佛界非心作乎。
予己巳。
晤千裡鄭老居士。
見所繪聖像。
微細精妙。
巧逾天工。
恍悟心作心是之旨。
長公完德。
尤窮工極緻。
完德久參念佛是誰公案。
予謂苟信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二語。
而更參誰字。
可令人捧腹大笑。
大集經偈雲。
若人但念彌陀佛。
是名無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見佛時。
卽是不生不滅法。
大勢至法王子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永明禅師雲。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日相應一日佛。
壽昌禅師雲。
念佛心。
卽是佛。
夫何疑哉。
夫何疑哉。
【鄭千裡老居士集序】 人不立志為聖賢佛祖。
則富貴淫之。
貧賤移之。
威武屈之。
遇得意欣然志滿。
遇失意紛然怨尤。
求能自反自訟自安自得者鮮矣。
況随事自覺覺他也哉。
吾細讀千裡老居士稾。
知其非山人詞客。
蓋谪仙而歸心大覺者也。
生平繪普門像最多。
像必有贊。
布袋像亦然。
贊必警發迷情。
其詞切至。
令人毛骨悚然。
次多達磨像。
像贊必敲擊向上一路。
令人因指見月。
繪山水必詠。
詠皆清脫迥超情累。
非詞句能到也。
而予尤服膺者。
則在自勸自警自悔自咎諸句。
良以其心。
念念欲入山修道。
幻緣未遂。
不免赉志長往。
嗚呼。
苟不與老居士同一出世胸懷。
安知其生平之苦。
苟不知其生平之苦。
又安知其真思出世哉。
長公完德。
知父志。
令予次其稾傳之。
首普門贊。
次布袋贊。
次達磨贊。
次題畫諸詩。
其他鞭影圖。
天鼓音圖等。
繡棗别行。
茲不重出。
試展玩之。
真谪仙歸心大覺。
決非世閑山人詞客也。
嗚呼。
佛道長遠。
隻在目前。
雖在目前。
曠大劫行。
終不可盡。
世有不知其難者。
恐未曾實悟其易者耳。
千翁已知其難。
雖欲不謂之已悟其易。
豈可得乎。
善論人者。
謂千裡品格豐緻。
不在與可南宮下也。
【江寕紀賬後序】 心性一耳。
而危微異焉。
異者猶冰之與水也。
濕性不可得而異也。
惟異故。
上智安富尊榮。
下愚貧窮困苦。
惟不可得異故。
上智必以下愚為興慈運悲之地。
下愚必藉上智為救苦免難之主。
華嚴雲。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
若無衆生。
必不能成無上菩提。
旨哉其言之矣。
辛卯春。
長幹浃旬霪雨。
民不聊生。
蓋自作之孽也。
制台馬公。
及王危諸公。
憫茲無告。
設赈粥場一十餘所。
凡經百日。
共捐萬金之外。
濟饑民七十餘萬。
嗟乎。
非仗此不可得異之性。
何由使命将絕而仍續。
身濱死而複生乎。
且食粥頃。
縱頑冥無不知口稱佛号。
心感慈恩者。
隻此一餐。
便結未來成佛勝緣。
金剛種子。
決不可壞。
非普門示現宰官行菩薩道。
奚能轉罪為福。
轉災為祥。
若此神速也。
雖然。
民未厭罪。
天未厭亂。
上挽天意。
下拯愚民。
惟有力大人是賴。
予旣深慶是舉。
尤望恒有是舉。
尤望莫不如是舉。
則庶幾風雨順時。
可永無用是舉矣。
【維摩經提唱略論序】 經雲。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顧衆生心行。
萬别千差。
心行多。
解脫亦多。
解脫不可思議。
心行亦不可思議。
乃世之求解脫者。
罔不堕在思議窟中。
釋迦安得不示生。
維摩安得不示疾哉。
示生示疾。
至法華而權實始融。
乃正法旣遠。
像季學者。
各師其心。
各安所習。
視不二法門若冰炭然。
縱有證悟。
法執未忘。
猶将性相分河。
南北異幟。
況依通者乎。
嘗觀古來注述。
有得大綱似漢者。
有得萬目似唐者。
至欲追成周禮樂。
舍智者大師一人。
指未易屈。
似漢者。
能提醒人。
使直下受用。
其弊狂。
似唐者。
能軌範人。
使平易穩當。
其弊支。
是故兩家著述。
合則雙美。
執則無非病耳。
明神廟年閑。
維揚真一道人。
号無用者。
居武林法華山。
名其庵曰西方。
法嗣未詳。
種種著述。
大似方山手筆。
傥無夙根及悟門。
斷不能湊泊一字。
惜未遇本色鉗錘不免為漢襍霸道。
然痛快直捷。
較近世著述。
什伯過之。
維時一二大老。
并矜細行。
能令推崇者衆。
如紫陽及門士。
反以象山為禅學而排斥之。
嗟嗟。
象山不可泯。
于後世無用。
何可沒其生平哉。
試平心易氣。
勿主先入之言。
讀此維摩提唱略論。
謂非方山法脈。
吾不信也。
白璧不以微瑕掩。
合抱不以尺朽廢。
大醇小疵。
非諓諓文字之學可比也。
感深今昔。
歎息為之序。
【棱伽義疏後自序】 猶憶初發心。
便從事禅宗。
數年後涉律涉教。
著述頗多。
獨此棱伽。
拟閱藏畢方注。
壬辰結夏晟溪。
無處借藏。
乃以六月初三日舉筆。
至八月十一日閣筆。
于長水南郊之冷香堂。
僅閣七旬。
而佛事魔事。
病障外障。
殆無虛曰。
易三地而槀始脫。
嗟嗟。
屈指諸述何順且易。
棱伽一疏。
何其逆且難也。
得無自覺聖智法門。
正破末世流弊。
有以激波旬之怒邪。
然波旬能俾予席不暇暖。
而不能撓予襟期。
阻予筆陣。
則予必當化彼波旬。
同成佛道。
維摩所謂邪魔外道。
皆吾侍者。
豈不信哉。
予愧為虛名所誤。
犯達磨明道而不行道之記。
然猶愈于說道而不明道也。
賢達苟能因語入義。
如燈照色。
庶不負予損己利人之苦心耳。
【刻較正大阿彌陀經後序】 阿彌陀佛。
以法界藏身。
示居西方樂土。
隻此微塵樂上。
含攝無藏無邊刹海不可思議。
所謂權實不二法門。
徧入一切衆生心想。
不堕一切衆生情計者也。
十方諸佛。
同共稱揚。
寶積大會。
叮咛勸往。
别本流行。
凡經四譯。
有宋王龍舒居士。
未覩寶積善本。
辄會四譯。
棄短取長。
名大阿彌陀經。
舉世流通。
千餘載矣。
壽生庵萬融尊宿。
得坊閑舊本。
較南北二藏。
文理俱優。
公諸孫刻之。
此卽法藏願輪。
古今一緻者也。
書經者為貞明王居士。
予過吳門。
為正其句讀雲。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序】 非淨非穢。
般若之體。
知淨知穢。
般若之照。
取淨舍穢。
般若之用。
是故不以般若為導。
能生淨土者。
未之有也。
不以淨土為歸。
可稱般若者。
未之聞也。
或曰。
彌陀部屬方等。
金剛部屬般若。
時教旣殊。
旨歸豈一。
餘曰甚矣。
見之固也。
如來一代教法。
除聲聞藏。
餘皆名大乘方等經典。
般若安得非方等乎。
從成道夜。
至泥洹夜。
于其中閑。
常說般若。
方等安得非般若乎。
況淨土玄門。
理無不該。
事無不攝。
從華嚴寶積。
大集般若。
乃至法華。
無不道歸安養。
隻此安養。
具足橫豎四種淨土。
而四種淨土。
并不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非橫非豎。
亦橫亦豎。
是故經雲。
莊嚴佛土者。
卽非莊嚴。
是名莊嚴。
此唯心淨土之誠證也。
末世執迷。
不達心性。
本來無外。
說唯心便撥淨土。
說淨土便昧唯心。
安知西方極樂。
廣徹華藏。
華藏莊嚴。
不出心性也哉。
無我開士。
合刻彌陀金剛二經。
特序之。
【鮑性泉天樂鳴空集序】 予讀易傳。
至天地閉。
賢人隐。
未嘗不掩卷長歎息也。
自金神現夢。
正法東傳。
大善知識乘時利見者。
不可悉數。
降自宋元。
則冒竊名位者日多。
得正知見者日寡矣。
故雲栖老人。
每歎支那國裡。
覓一須陀洹人不可得。
亦有激言之也。
竊謂求果證于衆所知識。
誠不易。
苟求于隐迹韬光。
或不無。
但愧乏濟勝具。
未能徧歴寰區以訪之耳。
迩來禅道僭濫。
餘不忍見聞。
無論果證絕響。
雖路頭端正者。
亦不易得。
每每中夜痛哭流涕。
故獨于袁石公西方合論。
深生随喜。
謂之空谷足音。
客冬過槜李。
王止庵以鮑性泉所著天樂鳴空集見示。
性泉山陰人。
鬻楮。
初禮紫柏大師。
師教以熟讀棱嚴法華。
遂乞名筆。
書細楷梵冊。
镂闆流通。
嗣複肆志于華嚴合論。
大乘止觀。
傳燈宗鏡諸錄。
與湛然禅師盤桓。
後乃歸依雲栖大師。
坐脫超登蓮土。
噫。
甚希有矣。
集為陶石梁居士所閱。
付其友錢永明。
永明臨化。
以授止庵。
止庵攜之随身。
往還塗将萬裡。
時逾十年。
謀梓未就。
故予得展閱原稾。
方信正知見人。
雖難得于衆所知識。
猶不無隐迹韬光者也。
其立論。
大約以明心見性為急。
以悟後修行為正。
蓋深得合論之旨。
兼登宗鏡之堂。
堪與末世狂禅為頂門針。
無怪乎狂禅惡其害已。
反謗為别一路頭耳。
嗟嗟。
鮑君在安養國。
遙聞此語。
當亦為之解頤也夫。
【西有寱餘自序】 楚石大師示寂。
謂夢堂曰。
我去也。
堂曰何處去。
曰西方去。
堂曰西方有佛。
東無佛邪。
師震威一喝而逝。
予愧無楚師之德。
切有楚師之志。
然四十九年之非。
悔已無及。
今年五十。
猶寱言不止。
不亦可哀邪。
莊生雲。
且有大覺。
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旣未大覺。
寕免夢語。
大佛頂經雲。
譬如有人。
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别無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
鹹悟其語。
予殆似之。
生平著作。
自丙子春前。
裒為淨信堂初集。
戊寅秋前。
裒為絕餘編。
壬午夏前。
裒為閩遊集。
丁亥冬前。
裒為淨信堂續集。
皆寱言也。
戊子孟春。
寓蕅華隖。
凡筆興所至。
随付侍者存之。
名曰西有寱餘。
百世而後。
有不寐者。
未始不旦暮遇之也。
【選佛譜自序】 選佛之語。
始于禅客點悟丹霞。
而選佛圖。
傳創自捺麻僧也。
學士解缙。
作升官圖。
故捺麻僧作選佛圖。
必應博谙教乘。
深知禅律。
未有不達法門中事。
辄敢師心自創立者。
惜其失傳。
無從得見。
萬歴己未。
曾于畱都購一升佛圖。
絕無倫次。
甚為可嗤。
癸亥于武林随喜一選佛圖。
乃幽溪無盡大師所作。
具顯十法界升沈之緻。
足稱盡美。
乙醜于松陵覩一圖。
統收三教。
而理緻不清。
亦無足取。
己巳幻寓靈谷。
有别以一圖相示者。
雲是捺麻作。
而文理尤為不通。
恐決非舊物。
特愚妄者之托名耳。
事不獲已。
訪幽溪意。
自制一圖。
兼增凡聖因行。
及種性差别。
以彰不一之機。
設無根信位。
及大權護法。
以開圓轉之路。
逆惡猛心。
準觀經而許歸淨土。
阿鼻極苦。
依華嚴而徑登兜率。
諸天有降德貶墜之苦。
無色有窮空輪轉之殃。
皆本教乘。
非出臆見。
又幽溪僅用佛骰一輪。
故升沈迥隔。
此用四輪齊擲。
故轉變無方。
辛未梓行。
吳地流通已廣。
次于古杭西山。
别見二圖。
亦未全美。
故皆不傳。
辛巳寓漳南。
每思吳門所刻。
猶有未允當處。
複改一圖。
擲用六輪。
方得一界還造十界。
一擲備顯升沈。
癸未刻之槜李。
然六輪一擲。
六字紛陳。
準折詳明。
方堪行動。
粗心浮氣之人。
每以為苦。
辛卯冬。
歸卧靈峰。
深念此圖利益。
能使人卽遊戲閑。
頓知六道往還之疲苦。
三乘出要之差别。
猛切念佛。
求出苦輪。
誠為不可思議。
而幽溪一圖。
則失之簡。
予向二圖。
并失之繁。
展轉反側。
竟夕不寐。
爰思但用二輪以為擲行。
方便旣易于行。
仍多轉變。
複手書一圖。
缁素鹹稱盡美盡善。
且啟予曰。
此圖行。
真足令人通達一切佛法。
請更著譜。
以申明之。
庶俾愚者。
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閑道理。
雖有智者。
亦不敢妄加增損于其閑也。
予韪其說。
述譜如左。
【裂網疏自序】 佛祖之道。
以心傳心。
菩薩造論通經。
亦唯此一大事。
故雲。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縱曲為群機。
從實施權。
說種種道。
如三草二木。
受潤不同。
而能潤之雨。
原隻一味。
故雲。
如食石蜜。
中邊皆甜。
又雲。
粗言及細語。
皆歸第一義。
豈應封文失旨。
橫執名相。
剖判虛空也哉。
且如彌勒世尊。
迹居補處。
本必難思。
無著天親。
旣是龍華輔弼。
與文殊普賢何異。
至馬鳴龍樹。
并金口授記。
傳佛心宗。
其所著述。
定不互相乖異。
乃後世講師。
辄妄判曰。
天親識論。
立相始教。
龍樹中論。
破相始教。
馬鳴起信。
終教兼頓。
并未是圓。
嗚呼。
其亦不思甚矣。
夫天親宗瑜伽。
而立唯識。
先以唯識破我法二執。
次明識亦如幻。
非真實有。
故亦名破色心論。
目之為立相教可乎。
龍樹依甚深般若。
徧蕩四性情執。
以顯法性。
故曰。
欲具足一切佛法者。
當學般若。
又曰。
若以無此空。
一切無所作。
以有空義故。
一切皆得成。
目之為破相教可乎。
馬鳴以一心真如門。
顯甚深般若随智說。
以一心生滅門。
顯瑜伽八識随情說。
真如卽一真法界。
統事理而泯絕事理者也。
生滅卽全理所成之事。
全事無性之理也。
二門不離一心。
無一生滅非全體真如。
無一真如不全具生滅。
卽事事無礙法界也。
謂其不同唯識中論。
仍非圓極一乘可乎。
況經論中。
并謂真如與一切法。
如水與波。
不一不異。
誠證具在。
何容偏執。
蓋若言定一。
則真如不生滅。
應一切法亦不生滅。
或一切法生滅。
應真如亦生滅。
固不可。
若言定異。
則真如非卽一切法之實性。
應在一切法外。
别有方隅。
不常不徧。
尤為不可。
故起信謂真如受熏者。
譬觸波時。
卽觸于水。
所以破定異之執。
初未嘗言真如随熏轉變也。
唯識謂真如不受熏者。
譬波動時。
濕性不動。
所以破定一之執。
初未嘗言别有凝然真如也。
(唯識論雲不同餘宗。
離色心等。
有實常法。
名曰真如。
又雲。
真如。
卽是唯識實性。
明文彰灼若此。
後人乃以凝然真如。
誣謗唯識。
罪何如哉。
)然則唯識所謂真故相無别。
卽起信一心真如門也。
俗故相有别。
卽起信一心生滅門也。
棱伽經雲。
諸識有三種相。
謂轉相。
業相。
真相。
宗鏡釋雲。
起心名轉。
八俱起故。
皆有生滅故。
名轉相。
動則是業。
八識皆動。
盡名業相。
八之真性。
盡名真相。
由此觀之。
起信唯識。
皆宗棱伽明矣。
宗本旣同。
則諸名義自不相違。
注疏家。
不能以義定名。
漫爾依名定義。
緻令二論。
乖同水火。
可不哀哉。
此大乘起信論。
藏有二本。
唐本更文顯義順。
舊旣流通梁本。
私心弗敢自專。
敬以阄決于佛。
拈得宜解唐本。
遂殚一隙微明。
剖盡兩宗迷執。
門人成時。
請名為裂網疏。
【幻遊襍集自序】 癸巳之春。
單丁行腳。
戒子堅蜜。
邀入新安結夏。
冬于歙浦。
覽湯泉白嶽之勝。
于深秋。
甲午春。
從武林菰城。
而入靈峰。
屈指帀一歲中。
大半禁絕應酬。
唯今春筆墨汗漫。
而存稾十不及三。
旣卧藏堂。
偶一簡視。
不滿四十紙。
故不複分門别類。
唯依時之先後以為次第。
名幻遊襍集雲。
【閱藏知津自序】 心外無法。
祖師所以示卽法之心。
法外無心。
大士所以闡卽心之法。
并傳佛命。
覺彼迷情。
斷未有欲弘佛語。
而可不知深究佛心。
亦未有旣悟佛心。
而仍不能妙達佛語者也。
今之文字阿師。
拍盲禅侶。
竟何如哉。
嗚呼。
吾不忍言之矣。
昔世尊示涅槃。
初祖大迦葉白衆雲。
如來舍利。
非我等事。
我等宜先結集三藏。
勿令佛法速滅。
嗟嗟。
傥三藏果不足傳佛心。
初祖何以結集為急務邪。
竊謂禅宗有三藏。
猶奕秋之有棋子也。
三藏須禅宗。
猶棋子之須活眼也。
均一棋子也。
善奕者著著皆活。
不善奕者著著皆死。
均此三藏也。
知佛心者。
言言皆了義。
不知佛意者。
字字皆瘡疣。
然為懲随語生見。
遂欲全棄佛語。
又何異因噎廢飯哉。
夫三藏不可棄。
猶飲食之不可廢也。
不調飲食。
則病患必生。
不閑三藏。
則智眼必昧。
顧歴朝所刻藏乘。
或随年次編入。
或約重單分類。
大小混襍。
先後失準。
緻展閱者。
茫然不知緩急可否。
故諸刹所供大藏。
不過僅存名句文身。
封緘保護而已。
無由令閱者。
達其旨歸。
辨其權實。
佛祖慧命。
真不啻九鼎一絲之懼。
唯宋有王古居士。
創作法寶标目。
明有蘊空沙門。
嗣作彚目義門。
并稱良苦。
然标目僅順宋藏次第。
略指端倪。
固未盡美。
義門創依五時教味。
粗陳梗槩。
亦未盡善。
旭年三十。
發心閱藏。
次年晤壁如鎬兄。
于博山。
諄諄以義類诠次為囑。
于是每展藏時。
随閱随錄。
凡歴龍居九華。
霞漳。
溫陵。
幽栖。
石城。
長水。
靈峰。
八地。
歴年二十七禩。
始獲成稾。
終不敢剖判虛空。
但藉此稍辨方位。
俾未閱者。
知先後所宜。
已閱者。
達權實所攝。
義持者。
可卽約以識廣。
文持者。
可會廣以歸約。
若權若實。
不出一心。
若廣若約。
鹹通一相。
名為閱藏知津雲。
【法海觀瀾自序】 子輿氏曰。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況大藏法海。
甚深無量。
不得其術。
何以觀之哉。
統論修證法門。
浩若塵沙。
非止八萬四千而已。
然五門收之。
罄無不盡。
何者。
欲遊佛海。
先資戒航。
戒淨則解行可遵。
行圓則秘密斯證。
證入則依果自嚴。
故首律宗。
明造修之始。
次諸教。
明開解之塗。
次禅觀。
明實踐之行。
繼密宗。
明感應之微。
終淨土。
明自他同歸之地也。
中峰本公。
謂密呪如春。
教乘如夏。
南山律宗如秋。
禅宗如冬。
一往似當。
再研未必盡然。
尅論諸宗。
當究旨歸。
不取迹象。
禁呪秘密如冬。
令生意含于未發。
豈全似春。
戒為佛法初門。
儒不學禮無以立。
釋不受戒不許聽教參禅。
如春令草木萌甲。
安得似秋。
豈謂佛制毗尼。
似蕭何制律。
遂拟以肅殺之氣邪。
禅于無修證中妙論修證。
無證而證。
則體含萬用。
可拟冬。
無修而修。
則刊華就實。
正似秋耳。
教乘如夏。
吾無閑然。
隻此四門。
罔不以淨土為歸。
亦猶土之寄王四時也。
夫大小兩乘。
皆首戒律而大必兼小。
小不兼大。
南山不敢自稱大乘。
不應以南山名宗。
但雲律宗如春可矣。
教亦自有大小兩乘。
西土每分。
此土晉魏以來。
或分或兼。
今皆獨弘大乘。
複有三家。
一天台宗。
二賢首宗。
三慈恩宗。
天台教觀齊舉。
教可如夏。
觀卽如秋。
賢首教多觀少。
清涼收禅為頓教。
圭峰自立三教以對三宗。
則三教如夏。
三宗如秋。
慈恩弘唯識。
自修兜率觀門。
基公略示唯識五觀。
未嘗尅實勸修。
然夏後定有秋。
是在學者自知領會而已。
故且雲諸教如夏也。
禅亦自有大小兩門。
于大乘中。
複分頓漸。
小及大漸。
此所不論。
達磨承佛教盛行之後。
特來指示心要。
如畫龍點睛。
令其飛去。
乃至六祖。
無不皆然。
雖藉棱伽金剛印心。
未嘗廢教。
而貴行起解絕。
不許坐在知解窠臼。
故與台宗圓妙止觀同如秋也。
密宗唯大乘法身。
入壇結密印。
口誦密言。
意專密觀。
名三密法門。
若論初修之者。
必先持淨戒。
發菩提心。
解法界理。
方許入壇。
尅期取證。
亦由春夏而入秋。
今約諸佛所說神呪。
不許飜譯。
唯令持者。
立地證入。
又令聞者。
乃至遇影蒙塵。
皆成究竟解脫種子。
故但雲密宗如冬也。
淨土者。
三德秘藏。
常樂我淨。
究竟安隐之處。
所謂常卽法身。
寂卽解脫。
光卽般若。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不可思議。
不二而二。
故全依卽正名為佛身。
全正卽依名為淨土。
秖此常寂光法性身土。
全體迷之。
而為三界六道。
偏證取之。
而為聲聞緣覺。
權位菩薩随分悟之。
而為三賢十聖。
所以諸佛為實施權。
不動法性。
垂下三土為接三賢十聖。
示實報淨土。
為接聲聞緣覺權位菩薩。
示方便淨土。
為接三界六道凡夫。
示同居淨土。
而諸衆生。
根性不同。
樂欲亦異。
或因持三聚戒。
而淨四土。
或因習教解甚深義。
而淨四土。
或因禅觀直悟自心。
而淨四土。
或因專修三密傳持呪印。
而淨四土。
或唯一門而淨四土。
或二門三門四門而淨四土。
如世閑草木華果。
或生長熟脫于冬。
或唯經一時卽熟脫。
或經二時三時。
乃至具經四時得熟脫。
故須雲淨土如土。
王四時也。
夫八萬四千。
乃至塵沙法門。
未有不具戒者。
未有不正解者。
未有不笃行者。
未有不證密者。
未有不歸淨土者。
故曰。
五門收之。
罄無不盡也。
然則無解行之戒。
非戒也。
無戒行之教。
非教也。
無戒教之禅。
非禅也。
無戒行及禅之密。
非密也。
非戒非教非禅非密。
則非淨土真因也。
非有四種淨土。
則戒教禅密無實果也。
非真因實果。
則不顯非因非果之心性也。
不顯心性。
則無以觀法海甚深無量。
而徹其涯底。
故以五門之瀾。
為觀法海之術。
願與同志者共之。
【幻住襍編自序】 憶自辛未冬初。
入靈峰。
今閱二十四載矣。
幻緣不定。
出入多番。
僅于此結辛未冬。
壬申夏。
癸未夏。
甲申冬。
己醜冬。
庚寅夏耳。
癸酉甲申之春。
及辛卯冬。
皆暫入旋出。
席不暇暖。
不亦深負山靈也乎。
甲午仲春晦日。
從新安歸。
始克痛謝他緣。
畢志安卧。
客歲名幻遊。
今應名為幻住也。
偶有所述。
名幻住襍編。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