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

關燈
師之謹嚴缜靜。

    無盡師之弘揚教觀者乎。

    又況湛明師引進雪嶺師剃度。

    戒宗師授沙彌戒。

    古德師授菩薩戒。

    乃至憨大師之書問慰誘。

    夢寐神交。

    頻相策發者乎。

    若同行善知識。

    生平止得一人。

    壁如鎬兄是也。

    外護善知識。

    于松陵得一人。

    曰鑒空寕公。

    于吳門得一人。

    日竺璠淨公。

    今丹霞得一人。

    曰純如白公。

    寕公之護予默關也。

    身為侍者。

    不令缁素一人。

    辄來擾予。

    淨公之護予結壇也。

    百一所需。

    無不畢具。

    然猶曰孑爾微軀。

    主道尚易易耳。

    今同志數人。

    結夏岱山。

    相與專辦己躬下事。

    二時課誦。

    亦不應酬。

    令我同志無不優遊坐進斯道。

    較前二公。

    已為大難。

    且淨公僻在密滲之禅。

    寕公雖趨向持戒。

    力所贍者不過營福一塗。

    公則尊賢容衆。

    雅量沖懷。

    已足補吾所短。

    而虛心樂善。

    雅慕佛法。

    尚可慰吾同行之思。

    豈寕淨二公所能及哉。

    昔楊歧直院十年。

    兒孫滿地。

    四明一學人。

    請教觀于法智大師。

    命理常住事三載畢。

    重申前問。

    師震威一喝。

    頓悟性具圓宗。

    實力比丘。

    迦葉佛所。

    願于釋迦佛時。

    知僧卧具第一。

    乘本願力。

    以童子出家祇園。

    見客比丘來去紛襍。

    重發願雲我年二十進具戒後。

    當理此事。

    及進具證果。

    念空無相無作三昧。

    此願将息。

    佛以夙願責之。

    遂畢世知僧卧具。

    客比丘來。

    皆親授房舍。

    初更時到。

    放一指光。

    二更時到。

    放二指光。

    乃至五更時到。

    放五指光。

    普為十方大衆諸佛菩薩之所稱歎。

    念念入定放光。

    念念出定慰客。

    所謂善入出住諸禅三昧者也。

    然如此神通作用。

    究竟豈離吾人現前一念。

    故雲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純公于此。

    蓦然薦取。

    則實力四明楊歧鼻孔。

    乃至三世諸佛鼻孔。

    俱可一串穿卻矣。

     【刻惺谷禅師筆語序】 語曰。

    衆惡之。

    必察焉。

    人雖至愚。

    苟顧名圖利。

    亦何肎以一人招衆惡。

    至招衆惡弗恤。

    則别有苦心可知矣。

    吾友惺谷壽師。

    廣參博訪。

    足迹幾半天下。

    凡所住處。

    愛而畏之者十一。

    厭而疑之者十九。

    雖接物失于方便。

    然鐵石心腸。

    真欲自他同跻正覺。

    斷斷乎不可泯也。

    今觀其遺書。

    攻人短。

    不掩人長。

    用己長。

    不諱己短。

    直抒血誠。

    無所避忌。

    亦無所文飾。

    苦口良藥。

    固末世所不能服。

    寕非末世所急當服哉。

    壽師旣沒。

    惟誦帚昉師。

    佩其嚴憚切磋之恩。

    舉生平往來手劄。

    輯為筆語。

    方欲繡梓。

    昉師複沒。

    高足還一本公。

    力謀剞劂。

    嗟乎。

    以壽師一生苦心。

    惟昉師能知恩報恩。

    以昉師半世勤懇。

    又惟本公為繼志述事。

    然則壽師固藉昉師以不朽。

    昉師亦得本公以終傳也。

    孝順者必食其報。

    讵不信然。

    予與壽師交最厚。

    互相益處最多。

    而今而後。

    真不可複得矣。

    爰涕泣而序之。

     【閩遊集自序】 自丙子卧病九華。

    無複人世閑想。

    戊寅秋。

    踐吾友帚師之約。

    幻遊閩南。

    拟掩關靜座耳。

    讵意鼓兩片皮。

    作坐主活計邪。

    流浪溫陵霞漳閑。

    幾及四載。

    種種家醜。

    播揚略盡。

    二三同志。

    苦欲災木。

    餘惟賦性僻拗。

    不近人情。

    所有言句。

    多觸時諱。

    流通之者。

    殆非愛我者也。

    然業将身命。

    付諸龍天。

    誠複不敢自愛。

    遂弁數語。

    以聽知我罪我于天下後世雲。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入法界序(贈程季清)】 【贈調香居士序】 【觀泉開士化萬人畢生念佛同生淨土序】 【能乘所乘序】 【惠應寺放生蓮社序】 【重刻破空論自序】 【楊輔之乞金剛集解序】 【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 【刻大乘止觀釋要自序】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願經兼勸人序】 【贈石淙掩關禮忏占輪相序】 【緣居序】 【蓮漏清音序】 【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 【廬山香爐峰重結蓮社序】 【勸念豆兒佛序】 【放生社序】 【刻重訂諸經日誦自序】 【悲華經序】 【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 【孟景沂重刻醫貫序】 【淨信堂續集自序】 【序三】 【入法界序(贈程季清)】 夫法界者。

    不思議解脫境界也。

    法華雲。

    治世語言。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皆不可思議矣。

    學者以思議心入之。

    何以通達法界哉。

    然不通法界。

    未嘗不卽法界也。

    何以故。

    思議心。

    本不可思議也。

    知一切思議心。

    本卽不思議心。

    則一切思議境界。

    本卽不思議境界。

    達思議卽不思議。

    乃可與發菩提。

    發此真正大菩提心。

    乃可與入法界。

    不觀華嚴乎。

    善财參知識也。

    必雲我已發菩提心。

    知識示善财也。

    必說所證解脫境界。

    德雲等無論已。

    婆羅門之刀山火聚也。

    長者之調和香也。

    船師乘船入海。

    女人借欲離貪。

    童子之菩薩字智也。

    何嘗離思議境界。

    别有不思議解脫。

    又何能于不思議境界。

    強置思議乎。

    十願居士程季清。

    久發菩提心者也。

    其自入法門也。

    始參徑山禅。

    旣習唯識教。

    嗣修佛身觀。

    逮和光利物。

    護法道而誘群靈也。

    惟指示風水。

    決判陰陽而已。

    夫風水陰陽則非邪因緣無因緣也明矣。

    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

    風自始也。

    寶明生潤。

    火光上蒸。

    水自出也。

    是故華藏莊嚴世界海。

    一絕大風水也。

    動為陽。

    靜為陰。

    動靜相乘。

    物有生成變化。

    動靜相奪。

    界有成住壞空。

    統而論之。

    不過吾人心識之相分耳。

    全體虛妄。

    而全妄依真。

    因緣生法。

    卽空假中。

    故璢璃光。

    觀風動性。

    合十方佛。

    傳一妙心。

    月光習水觀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蓋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雖随心應量。

    循業發現。

    各各不同。

    未嘗不卽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也。

    夫堪輿綱要。

    莫若二十四山。

    傥就蓮華台藏而觀。

    歡喜國為震。

    安樂國為兌。

    寶相午位。

    成就子宮。

    乃一娑婆界。

    複具二十四山。

    此四天下。

    在華藏東。

    卯位也。

    約四天下。

    南閻浮提。

    離位也。

    複就一閻浮提。

    仍具二十四山。

    震旦在南洲東北隅。

    蓋震艮閑耳。

    而兩京十三省。

    又自論二十四山。

    且就一省中一府。

    府一縣。

    縣一家。

    家一室。

    乃至室中一坐具。

    罔不各具二十四山也。

    則罔不各具天地盤諸吉兇神曜也。

    又此一坐具。

    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

    從彼彼坐具。

    互互視之。

    無一毛頭許。

    不具二十四山。

    全體大用。

    此毛頭二十四山。

    卽華藏界二十四山。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

    所以雲。

    一微塵之法界不小。

    法界之法界不大。

    是可思議不可思議邪。

    不變随緣。

    舉法界為一毛頭。

    随緣不變。

    一毛頭全具法界。

    如此方知可思議之風水。

    本不可思議。

    季清本證此現量。

    不離風水陰陽之說。

    具說一切法門。

    不知者。

    以為風水也。

    孰知以大菩提心。

    觀不思議境。

    卽以此滿菩薩行。

    趨入普賢道乎。

    他日佛坐道場。

    有南詢者。

    十願居士當告之曰。

    我惟知此風水善巧法門。

    如諸菩薩摩诃薩。

    智慧如大海。

    願力如虛空。

    具證法界差别性相。

    徧知一切無差别法。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汝當次第參請。

    乃至得見一生補處時。

    蕅益道人伸右手摩其頂矣。

     【贈調香居士序】 蕅益子曰。

    六塵之體。

    無非法界。

    可熏發菩提心者尤莫若香。

    然香卽法界。

    何止熏發菩提。

    直謂菩提可也。

    又旣謂菩提。

    亦可謂十界染淨百界千如。

    又旣謂百界千如。

    則不必更謂之香。

    又不謂香。

    亦何必謂百界千如。

    香也。

    百界千如也。

    皆名字也。

    名字性空。

    一名一切名。

    一義一切義。

    何所謂行布。

    何所謂圓融。

    而行布圓融二義。

    不期成而自成。

    所以總别同異。

    成壞六相法門。

    直向一塵中辨取。

    如一香塵。

    一切諸塵。

    一切諸法無不爾。

    通此可入鬻香長者解脫門矣。

    世衰道微。

    魔外充斥。

    舉凡戒香禅香慧香。

    乃至淨土香王。

    盡埋沒于鮑肆。

    而裨販之徒。

    競自标榜。

    刻人糞為栴檀。

    顧安得超方士。

    一辨其真赝者。

    然真香王。

    決非伊蘭能混。

    一任颠倒鼻根。

    舍此取彼。

    曾何減于馥郁。

    所痛久安溷厠者。

    無出離想耳。

    苕水茂贻居士憫之。

    欲與優華長者同出一手。

    遂号調香居士。

    夫象藏十香王。

    各各名字。

    各各形相。

    各各生起。

    及各各根本。

    随舉一種。

    可燒可塗。

    亦可為末。

    奚竢調和。

    方稱異美。

    然分擅其芳。

    合乃益妙。

    傥朽木合腐材。

    多徒增臭。

    又多香襍臭木。

    并香亦臭。

    夫香且臭。

    況實無香者乎。

    古律學之盛也。

    律儀戒。

    定共戒。

    道共戒。

    舉一全收。

    不必别求禅教。

    禅教全在其中。

    謂自性成就固可。

    謂和合所成亦可。

    禅教亦然。

    教雲身口意淨。

    随文入觀。

    非卽律與禅乎。

    禅雲。

    法法皆通。

    法法皆備而無一法可得。

    非統律與教乎。

    今也不然。

    持律者不惟禅教茫然。

    扣以三千八萬。

    亦茫然也。

    演教者。

    不惟禅律缺然。

    責以依教觀心。

    亦缺然也。

    參禅者。

    不惟教律未通未備。

    核以無實法之綱宗。

    仍作實法死法會也。

    若然。

    支那國裡。

    安所得妙香而調和之。

    而十大香王。

    元未嘗不在娑婆國土。

    隻今現前身口。

    卽戒香種。

    心知寂然之體。

    卽定香種。

    覺了靈明之念。

    卽慧香種。

    戒定慧之種備。

    則禅教律之本得矣。

    居士試取而調之。

    使馨芬郁發。

    一人清淨故。

    多人清淨。

    一世界清淨故。

    多世界清淨。

    俾此五濁惡世。

    人人得無根信。

    如伊蘭木出栴檀香。

    誰謂苕水非熙連河。

    長者非卽毗盧遮那法界藏哉。

     【觀泉開士化萬人畢生念佛同生淨土序】 出世之要。

    莫尚願力。

    願者。

    信所鐘。

    行所出也。

    無信則無願。

    不願可雲信乎。

    無願則無行。

    願相續。

    非卽行相續乎。

    所以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旣發。

    阿彌陀佛四種淨土斯嚴。

    從是以來。

    願願相續。

    卽是燈燈無盡。

    蓮宗諸祖。

    堪為左券。

    觀泉一法友。

    剌血書法華。

    翹勤禮大悲行法。

    畢生日念佛萬聲。

    今欲化他。

    謂萬聲局難取必。

    無論千百十。

    下至一聲。

    但終身不替。

    便決定橫超。

    寶王三昧。

    謂一念得生。

    不我欺也。

    餘嘉其說。

    卽此是往生公據。

    佛祖階梯。

    弁語以勸登斯籍者。

    便作标名蓮蘂想。

    不必别求圓頓。

    一念已超佛地矣。

     【能乘所乘序】 夫性修之旨不明。

    由惑于忘能所之雄談。

    未達能所實義故也。

    有善禦者。

    駕千裡之馬。

    服千裡之服。

    而纆牽長。

    不取千裡矣。

    設纆牽不長。

    不善禦者禦之。

    可取千裡哉。

    然禦無他術。

    惟車馬相忘而已。

    人不忘馬不禦馬。

    馬不忘車不運車。

    謂人忘車馬。

    馬忘人車可也。

    謂無人無車無馬可乎哉。

    圓頓行人。

    知正因真性軌之為車體。

    了因觀照軌之為良馬。

    緣因資成軌之為具度也。

    此三不一不異。

    故相須而相忘。

    遂舉性三。

    以為修三。

    能乘聞慧。

    所乘教乘。

    能乘思慧。

    所乘行乘。

    能乘修慧。

    所乘理乘。

    從性訖修。

    能所歴然。

    而相忘于不二。

    是謂全性成修。

    全修卽性者也。

    菰城楊智琴。

    潛心台教。

    号乘乘居士。

    夫教行理乘。

    如上古瑤琴。

    若無妙指。

    妙音不發。

    必以三慧乘之。

    方知教觀不二也。

     【惠應寺放生蓮社序】 能儒氏之為教也。

    大而博。

    深而不可晦。

    極六合内外不為迂。

    餘昔拘虛程朱之學。

    不惟望洋。

    複興斥鷃。

    今乃骎骎然。

    入于其中。

    異哉能儒如來觀音地藏巧以勝異方便。

    轉我邪心。

    令生正信也。

    予因得仰承如來威力。

    作師子吼。

    徧破一切外道邪心。

    夫物雖微。

    誰不愛命。

    隻此愛命之心。

    便是真常佛性。

    此心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閑。

    非過去。

    非現在。

    非未來。

    非有。

    非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無。

    本自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迷此心性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是故于中分人分物。

    起愛起憎。

    惑業苦輪。

    循環不息。

    若能直下谛觀現前一念心性。

    似局四大緣影中。

    實非四大緣影所能區局。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便知心佛衆生。

    的的三無差别。

    殺生卽殺自心未來諸佛。

    放生卽放自心未來諸佛。

    若放自心未來諸佛。

    卽真念佛三昧。

    修此念佛三昧。

    是恒轉妙法華經。

    百千萬億部也。

    我釋迦如來之道。

    未墜于地。

    良由含靈抱識。

    無不各具全體大用。

    今舉此全體大用。

    而為社。

    為文。

    為詩。

    為種種法語。

    豈複有文獻不足征之歎哉。

    故題其編曰。

    能儒文獻。

    而為之序。

     【重刻破空論自序】 經雲。

    寕起有見如須彌山。

    勿起惡取空見如芥子許。

    蓋空見撥無因果。

    能斷五乘善根故也。

    然般若如大火聚。

    四邊不可觸。

    觸則被燒。

    苟不取著。

    則溫身熟食除冥。

    以喻四門皆可入道。

    又何為獨破空哉。

    須知空句破。

    則四句皆破。

    破空句。

    正所以顯空門。

    空門顯。

    則四門皆顯。

    菩薩欲具一切佛法。

    當學般若。

    般若何止破相始教而已。

    且如此經。

    一則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再則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生無所住心。

    繼又雲。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雲。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是豈非實相大乘之正印乎。

    此論初發意于武水。

    次成稾于霞漳。

    一刻溫陵。

    再刻苕城。

    茲複刻諸畱都。

    予喜王城缁素。

    鹹于甚深般若有大因緣也。

    弁數語于首。

     【楊輔之乞金剛集解序】 一代時教。

    皆生死海中廣大津梁。

    而般若尤為迅航。

    菩薩未有不學般若。

    成無上菩提者。

    般若一十六會。

    會一切皆摩诃衍。

    共則三乘同進。

    不共菩薩獨修。

    惟第九金剛之會。

    直指無住生心妙旨。

    故雲為發大乘最上乘者說。

    蓋圓頓極談。

    實相正印。

    所以黃梅印心。

    六祖悟道也。

    世之解者。

    僅以無住無相為其宗體。

    豈知般若如大火聚。

    四邊皆不可取。

    四門皆可入乎。

    嘗玩經中較福。

    每舉舍财舍身。

    頗似般若功勝。

    布施功劣。

    乃經初雲。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又雲。

    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由此言之。

    布施卽般若。

    非離布施别談般若也。

    彌勒無著天親功德施。

    四大菩薩造論。

    皆謂布施具三檀。

    三檀攝六度。

    後人縱有注釋。

    豈能過四大菩薩。

    更出奇見哉。

    宣聖雲。

    有德者必有言。

    予亦雲。

    修般若者必修布施。

    今人不然。

    高談般若。

    無不點胷。

    語以修舍。

    則心驚怖。

    反駕言不必著相。

    讵知不著布施相。

    早著悭貪相矣。

    設悭貪無悭貪相。

    何不布施無布施相之為妙也。

    經雲。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著布施是著法。

    著悭貪豈不著非法邪。

    此所謂無德無言者也。

    然佛法如栴檀林。

    入者有心無心。

    皆染香氣。

    古今諸解。

    雖未必盡當。

    亦無不有般若妙香存焉。

    此集解之所為作欤。

     【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 性相二宗。

    猶波與水。

    不可分隔。

    其流弊也。

    至分河飲水。

    此豈文殊彌勒之過。

    亦豈馬鳴護法之旨哉。

    謂真如受熏。

    譬劫火洞然。

    虛空安得獨冷。

    謂真如不受熏。

    譬劫火洞然。

    虛空何嘗爛壞。

    故知得其語。

    合則雙美。

    失其宗。

    離則兩傷。

    大佛頂雲。

    虛空體非群相。

    不拒諸相發揮。

    隻此一言。

    兩疑冰釋。

    善夫智者大師有言。

    偏執法性生一切法。

    何異自生。

    偏執黎邪生一切法。

    何異他生。

    例而推之。

    縱謂法性黎邪和合生一切法。

    何異共生。

    非法性非黎邪生一切法。

    何異無因緣生。

    此之四句。

    無非是謗。

    傥妙達無生。

    不起性計。

    四句雖不可說。

    有四悉檀因緣。

    亦可得說。

    謂真如不思議熏生一切法。

    黎邪是可熏性生一切法。

    皆無不可。

    乃知智者。

    真悟權實秘要。

    于經未來。

    懸合旨趣若此。

    經來智者不可作。

    習台宗者昧唯識。

    習法相者迷圓理。

    所以衆解。

    鹹失綱要。

    究義理之攸歸。

    蚊咬鐵橛。

    判文字之下落。

    鑿孔栽須。

    旭未剃發。

    曾研此典。

    每飜舊注。

    迷悶實多。

    後因雙徑坐禅。

    始解文字之縛。

    複因數番講演。

    深理葛藤之根。

    并探二宗。

    融以心鏡。

    直至溫陵弘法。

    方得取筆疾書。

    脫稾未幾。

    剞劂旋畢。

    闆畱甘露戒壇。

    不能攜至江外。

    茲遊普德。

    略露贓私。

    諸友重刻。

    複述片言。

    剖千古未破之藩籬。

    犯從來嚴設之禁忌。

    位卑言高。

    安免于罪。

    然出世君子。

    諒不以人廢言也。

     【刻大乘止觀釋要自序】 大乘者。

    心性之異名也。

    止觀者。

    寂照之異名也。

    世顧離心性别覓大乘。

    離止觀别談寂照。

    何異騎牛覓牛。

    丙丁童子求火乎。

    儒者之道。

    有見而知之。

    有聞而知之。

    佛道亦然。

    北齊大師。

    悟中論四句偈義。

    直接龍樹心印。

    一傳南嶽。

    再傳天台。

    天台述為摩诃止觀等書。

    由是止觀法門。

    盛聞于世。

    頓漸不定。

    三法并圓。

    乃南嶽所示。

    曲授心要。

    世皆罔聞。

    今試細讀。

    實為圓三止觀總綱。

    文不繁而義已備。

    獨慈雲忏主。

    五百年後。

    序而行之。

    迄今又将五百餘年。

    微言将絕。

    予愧不敏。

    未能聞道。

    姑效盲人摸象。

    述為釋要。

    以助其傳。

    李石蘭張孺含二居士。

    集衆緣付梓。

    大乘緣起。

    為弁簡端。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願經兼勸人序】 惟聖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聖。

    此危微的傳也。

    佛法亦爾。

    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獄。

    一念悟阿鼻地獄便是常寂光土。

    所以地藏本願。

    直與華嚴同一血脈。

    試觀華嚴世界。

    卽空卽假卽中。

    不可思議。

    地獄衆苦。

    亦卽空卽假卽中。

    不可思議。

    華嚴明自心本具之淨土。

    令人知歸。

    地藏明自心本具之苦輪。

    令人知避。

    一歸一避。

    旨趣永殊。

    而歸亦唯心。

    避亦唯心。

    心外決無别法。

    儒所謂道二。

    仁與不仁而已。

    危乎微乎。

    善利分舜跖之關。

    去存為人禽之别。

    熟讀本願經。

    不思自覺覺他出地獄歸華藏者。

    必不仁之甚者也。

    警心居士憫之。

    遂畢世受持。

    兼以勸人。

    予謂适發此心。

    地獄苦輪。

    便當頓息。

    歡喜為序。

    代法界衆生普勸雲。

     【贈石淙掩關禮忏占輪相序】 佛法無他。

    與世情相反而已。

    心觀無他。

    與妄想計著相反而已。

    今學佛法者。

    率借佛法以助世情。

    說觀心者。

    率因心觀而益想著。

    正法埽地。

    僧輪轉絕。

    可痛也。

    近代傳孔顔心法者。

    惟陽明先生一人。

    傳佛祖心法者。

    惟紫柏大師一人。

    旭生也晚。

    習儒時。

    不得親炙陽明。

    後學佛不得躬承紫柏。

    所以雖于儒釋源流。

    略窺一線。

    知與世谛流布之理學禅機。

    迥然不同。

    而障厚慧弱。

    福薄習強。

    遂爾半生誤于虛名。

    罔臻實詣。

    曩覺比丘多慚。

    退為求寂。

    今更愧沙彌真義。

    僅稱但三歸矣。

    敢更以空言贈人。

    然竊玩占察善惡業報一經。

    原屬釋迦大聖徹底悲心。

    地藏菩薩格外方便。

    三種輪相。

    巧示業報因緣。

    無疑不決。

    二種觀道。

    深明進趣方便。

    大乘可登。

    以五悔稱名為發轫先容。

    以一實境界為平等歸趣。

    夫五悔者。

    敵體反世情者也。

    二觀者。

    敵體反妄想計著者也。

    忏悔發露。

    永斷相續。

    滅業障。

    勸請說法。

    滅魔障。

    随喜功德。

    滅嫉妒障。

    善巧回向。

    滅著有障。

    發堅固願。

    滅退忘障。

    唯心識觀。

    先知外境本虛。

    皆心所現。

    次達内心如幻。

    了無真實。

    真如實觀。

    深達若境若心。

    統惟法性。

    法性不生不滅。

    故諸法皆當體不生不滅。

    如千漚萬波。

    統惟濕性。

    千器萬像。

    統惟金性。

    五悔飜破無始事障。

    二觀飜破無始理障。

    二障旣淨。

    成真應二身。

    三聚淨戒。

    一念圓發。

    而三輪清淨之相。

    特表示取信。

    以顯住持僧寶。

    絕仍可續。

    孟轲所謂豪傑之士。

    無文王猶興。

    聞而知之。

    不異見而知之雲爾。

    嗟乎。

    予能知占察大旨。

    依經立忏。

    而未能自得輪相。

    人誰信之。

    此實說藥不服。

    咎不在藥也。

    良方良藥。

    昭昭具在。

    地藏菩薩。

    決不我欺。

    我已知不服之咎。

    誓将服之。

    而石淙法友。

    先得我心。

    亦将掩關。

    以祈清淨。

    願各努力。

    日夜塗抹。

    幷慎藥忌。

    避風寒。

    他日紹舍那真[胤丿]。

    靈峰片石。

    當與靈鹫第一峰。

    同時點首矣。

     【緣居序】 世出世法。

    皆緣生也。

    緣生無性。

    故惟至人。

    能随緣而不失其真。

    真也者。

    卽緣非緣。

    非緣而不礙諸緣者也。

    善夫李方山之言曰。

    一念頓悟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蓋凡夫貪著幻緣。

    不能舍離。

    二乘厭離生緣。

    不能遊戲出沒。

    皆由未了無生。

    妄成取舍。

    若谛觀染淨緣起。

    四性無生。

    無生則無滅。

    無滅則無聚無散。

    何法可欣。

    何法可厭。

    是以素位而行。

    無入而不自得。

    經雲。

    極樂修行一劫。

    不如娑婆修行一日。

    吾亦雲。

    出家修行一劫。

    不如在家修行一日。

    在家多惡因緣纏繞。

    而能不忘三寶。

    不舍正念。

    是火中蓮花。

    希有難得。

    出家離于塵坌。

    安處林野。

    上者耽空滞寂。

    不念人世之苦。

    下者靜極思動。

    反羨市朝之榮。

    豈若濁水摩尼。

    任汨流而清光如故者哉。

    冶堂居士。

    易讀書禅。

    曰緣居。

    知緣斷不作實想。

    知不實斷無貪著。

    亦無厭絕。

    惟随緣消舊業而可矣。

    蕅益子。

    枯坐北天目之藏堂。

    聞而随喜。

    漫書此以相印。

    居士當為再撫掌也。

     【蓮漏清音序】 經雲。

    若欲淨土。

    先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此事理因果并彰之旨。

    自他權實不二之談也。

    而昧者一迷緣影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

    是故西方極樂世界。

    卽唯心淨土。

    現在樂邦教主。

    卽自性彌陀。

    四明妙宗鈔雲。

    應佛顯。

    本性明。

    托外義成。

    唯心觀立。

    豈似愚人。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遂置十萬億刹于心性之外哉。

    顧惟現前一念心性。

    覓不可得。

    是卽空義。

    炳現萬法。

    是卽假義。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是卽中義。

    迷心卽空。

    名見思惑。

    迷心卽假。

    号塵沙惑。

    迷心卽中。

    稱無明惑。

    三惑旣熾。

    四土斯穢。

    今一心念佛。

    不計我我所。

    卽空義顯。

    随念佛時。

    佛随心現。

    便知十界皆惟心造。

    卽假義顯。

    不惟是心作佛。

    亦且是心是佛。

    卽中義顯。

    一心三義旣顯。

    便能圓破三惑。

    圓淨四土。

    仍于無次第中。

    假說次第。

    觀行破惑。

    同居土淨。

    相似破惑。

    方便土淨。

    分證破惑。

    實報土淨。

    究竟破惑。

    常寂光土永得清淨。

    卽中故常。

    卽假故寂。

    卽空故光。

    又複三谛皆常。

    三惑皆寂。

    三智皆光。

    此一非一。

    舉一卽三。

    此三非三。

    言三卽一。

    不縱橫。

    不并别。

    不可思議。

    名秘密藏。

    阿彌陀佛先證此也。

    一切衆生久迷此也。

    吾人現前注念此也。

    是謂念佛三昧。

    是謂心淨土淨。

    先悟後修。

    名理一心。

    理一事亦一矣。

    先修後悟。

    名事一心。

    事一理亦一矣。

    文殊一行三昧。

    普賢十大願王。

    遠公刻蓮漏于東林。

    雲栖号蓮池以明志。

    皆歸極于此也。

    丁蓮侶老居士。

    深信笃行之餘。

    徧閱古今淨土法要。

    摘最警者。

    目為蓮漏清音。

    始法勝。

    終現應。

    凡二十五章。

    條理井然。

    群疑冰釋。

    夫疑非可強釋也。

    由本無可疑故也。

    因僭為序如此。

     【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此性相二宗。

    所由立也。

    說者謂一心真如。

    故号性宗。

    八識生滅。

    故稱相宗。

    獨不曰。

    心有真心妄心。

    識有真識妄識乎。

    馬鳴依一心造起信論。

    立真如生滅二門。

    生滅何嘗離真心别有體也。

    天親依八識造三十頌。

    明真如卽識實性。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真如何嘗離妄識别有相也。

    龍樹中論。

    指因緣生法。

    卽空假中。

    是生滅外無真如。

    棱伽雲。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

    相所相無故。

    是真如生滅非一異。

    而護法菩薩于識論中最出手眼。

    直雲為遣妄執心心所外。

    實有境故。

    說唯有識。

    若執唯識真實有者。

    如執外境。

    亦是法執。

    噫。

    苟得此意。

    何至分河飲水哉。

    嘗論之。

    性随相轉。

    何性不相。

    設不徧達諸相。

    無量差别。

    安知妙性具足如斯染淨功能。

    相本性融。

    何相不性。

    設不深知一性圓頓滿足。

    安知諸相無非事事無礙法界。

    故台宗劇談實相。

    必約百界千如。

    夫五位百法。

    獨非百界千如之性相邪。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