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

關燈
彌勒寶樓。

    予拭目竢之矣。

     【修淨土忏幷放生社序】 淨土法門。

    原為衆生迷本自性。

    不知常寂光理。

    生死浩然。

    無有休息。

    故藉彌陀勝願為增上緣。

    因其淨土。

    有寂光實報方便同居四種。

    而上三土。

    非斷惑不生。

    還同豎出三界之義。

    故特指西方安養同居。

    使利根卽此頓淨四土。

    鈍根亦依此先脫苦輪。

    雖誠簡易。

    亦非草草。

    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一日乃至七日。

    執持名号。

    一心不亂。

    卽得往生。

    夫一心不亂。

    縱未斷惑。

    可不伏惑邪。

    傥娑婆事業。

    在在牽系。

    遇五欲時。

    如膠如漆。

    遇逆緣時。

    結恨懷冤。

    而欲命終彌陀接引。

    此決不可得之數也。

    又觀經雲。

    逆惡之人。

    臨終十念皆得往生。

    夫臨終十念。

    必深植善根。

    今逆順境緣。

    便不複有正念。

    何況臨終。

    且臨終苦現。

    止藉善友提撕。

    今青天白日。

    尚不能于明師友真實格言。

    信受奉行。

    當臨終時。

    安保善友現前。

    設現全開示。

    神識昏迷。

    而欲求其信解。

    此又決不可得之數也。

    至五悔法。

    本為無知造罪。

    無可柰何。

    教以發露披忱。

    修來改往。

    逆順十心。

    痛切懇到。

    非可視為悠悠泛泛者。

    兼以四法助成此行。

    勸請滅謗法魔障。

    随喜滅嫉妒重障。

    回向滅悭貪著三有障。

    發願滅退失喜忘誤障。

    更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忏義。

    作法依律所說。

    對首忏悔。

    取相嚴淨道場。

    專求感應。

    無生深觀實相。

    斷煩惱源。

    傥旋忏旋犯。

    作法之所不許。

    旣不能依律作法。

    必不招賢感聖。

    旣不睹聖賢一色一相。

    又何能頓證聖賢清淨法身。

    故三種法。

    前前不兼後。

    而能通後。

    後後必具前。

    而不廢前也。

    由此觀之。

    淨土法門。

    藥也。

    娑婆愛嗔。

    忌也。

    五悔法門。

    藥也。

    不斷相續。

    忌也。

    甫服其藥。

    又觸其忌。

    可乎。

    慈雲大師。

    合此二種巧妙方便。

    述為往生忏儀。

    且雲行人各有無始惡習。

    速求舍離。

    勿使行法唐喪其功。

    藥忌昭然。

    亦可思矣。

    或謂聞白毫名字。

    功德不可限量。

    聞一佛二菩薩名。

    滅無數劫罪。

    豈現前惡法所能較敵。

    噫。

    誤矣。

    不觀占察經邪。

    經稱地藏菩薩大悲願力。

    諸大菩薩皆不能及。

    其言曰。

    能聞我名字。

    謂得決定信。

    利益行故。

    若襍亂垢心。

    稱誦我名字。

    不名為聞。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故。

    蓋襍亂則無定。

    不與奢摩他相應。

    垢則無慧。

    不與毗婆舍那相應。

    不與二觀相應。

    則不知地藏法身。

    諸佛法身與自己身。

    無二無别。

    故不名為聞也。

    智者大師釋十六觀經題。

    必約三德秘藏釋法華經題。

    乃以九旬談妙。

    故曰若聞首題名字。

    所得功德。

    不可限量。

    若不如所解釋。

    安獲無量功德。

    今襍亂垢心。

    聞猶不聞。

    現行煩惱。

    熾然不息。

    以此脫苦。

    杯水投車。

    逮臨終無驗。

    飜疑佛法不靈。

    自誤誤他。

    堕謗法罪。

    如服藥食忌。

    反緻喪身。

    遂謂醫王殺人。

    颠倒至此極矣。

    獨放生一事。

    捐所愛資财。

    以贖彼命。

    弊端略少。

    然或重視大形。

    于微細蛆蟲邊。

    生下劣想。

    或多視微物。

    于現前屠宰者。

    起悭吝心。

    或畱意異類。

    偏于人中妄隔怨親。

    愛憎不息。

    旣昧平等慈心。

    無以為念佛禮忏之本。

    智者大師雲。

    雖入道場忏悔。

    惡心不轉。

    惡業不轉。

    無益苦行。

    唐喪劬勞。

    碓臼上下。

    竟有何益。

    雖舉手低頭。

    皆成佛道。

    戲著袈裟。

    猶為遠因。

    豈六時勤苦。

    全無功用。

    但緣因力弱。

    不能敵現業流注耳。

    象岩開士。

    結往生忏社。

    買放生命。

    悲智并運。

    将此菩提心。

    為往生正行。

    予申其說而示之。

     【聞修社序】 麗澤之誼不壞。

    性命之學必荒。

    儒重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佛稱善知識者。

    是得道大因緣。

    全梵行。

    世出世法。

    未有不以友朋為急務者。

    時之衰也。

    社以詩酒登臨。

    縱耳目之欲。

    長放逸之門。

    不惟懦者為然矣。

    嗟嗟。

    剃發染衣。

    群居終日。

    将欲何為。

    縱不至耽花嗜酒。

    而尋章摘句。

    僅塗口耳。

    幾時識心達本源邪。

    或者因噎廢飯。

    遂單尚蒲團活計。

    未明道眼。

    又乏切磋。

    設非釘樁搖橹。

    空喪天日。

    必至起見起慢。

    落塹堕坑。

    暗證邪禅。

    病尤甚于說食數寶。

    自非真實有智慧。

    徹底為生死者。

    孰能出此二種牢關。

    别作一番究竟也。

    一乘開士。

    法海求寂。

    目擊流弊。

    心切遠憂。

    締一法社。

    每季三日。

    導以忏摩。

    質以經論。

    目足并運。

    速入清涼。

    向予問名征序。

    予合掌随喜。

    目曰聞修。

    聞生實慧。

    如膏助火。

    聞法不修行。

    如聾奏音樂。

    今自修于九旬。

    互聞于三日。

    三日猶不廢修。

    九旬自不缺聞。

    從聞起修。

    思不待言矣。

    三慧自淑。

    三慧相勉。

    以三慧堅其志。

    虛其心。

    實其腳跟。

    防其流弊。

    正法再朗。

    此一舉也。

     【淨信堂初集自序】 丙寅夏。

    先慈捐世。

    卽焚棄筆硯。

    後因閱藏暫開。

    荏苒複經八載。

    日積月累。

    狼藉遂多。

    門人好事辄随錄之。

    不足存。

    亦不足毀也。

    夫羺羊茹退。

    物之至賤。

    隔日瘧者。

    塞鼻便痊。

    今天下寒熱于愛見者多矣。

    予言無似。

    安知不可與羊矢同奏功乎。

    乃删蘩蕪。

    始未出家一二殘稾。

    止丙子入山前。

    名淨信堂初集。

    傥以耆婆眼視。

    亦當置藍空回。

    曾何非藥之可采哉。

     【刻三千有門頌解後序】 北齊大師。

    得龍樹中論之道。

    一傳南嶽。

    再傳智者。

    而教觀始著。

    權實理明。

    解行俱妙。

    真傳佛心印。

    冠罩群宗者矣。

    唐荊溪。

    宋四明。

    鹹稱中興教主。

    故使火宅蓮華。

    同服甘露。

    梁肅陳瓘。

    皆其人也。

    元明以來。

    此道不振。

    或有教無觀。

    如貧數寶。

    或有觀無教。

    以凡濫聖。

    神廟初年。

    妙峰老人。

    起而唱之。

    一齊衆楚。

    傳不勝咻。

    開之馮居士。

    乃力請解有門頌以為士君子風。

    師辭達理瑩。

    缁素翕然向化。

    于今又六十年。

    古闆不複覩矣。

    予念重辟草萊。

    實賴妙師開之二大士。

    故複較梓。

    以報法恩。

    幷附瑩中上明智書。

    互相發明。

    讀者苟知介爾有心。

    卽是不思議有。

    卽是妙假。

    卽是圓教初門。

    卽是法界。

    具足三千諸法無欠無餘。

    豈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豈非不思議境。

    圓具九法。

    成一大乘。

    不生退屈。

    不生上慢者邪。

    噫。

    苟不讀此。

    安知三大五小之妙。

    苟不精熟三大五小。

    亦安知此頌此解之妙也哉。

     【四書蕅益解自序】 蕅益子。

    年十二談理學。

    而不知理。

    年二十習玄門。

    而不知玄。

    年二十三叅禅。

    而不知禅。

    年二十七習律。

    而不知律。

    年三十六演教。

    而不知教。

    逮大病幾絕。

    歸卧九華。

    腐滓以為馔。

    糠秕以為糧。

    忘形骸。

    斷世故。

    萬慮盡灰。

    一心無寄。

    然後知儒也。

    玄也。

    禅也。

    律也。

    教也。

    無非楊葉與空拳也。

    随嬰孩所欲而誘之。

    誘得其宜。

    則啞啞而笑。

    不得其宜。

    則呱呱而泣。

    泣笑自在嬰孩。

    于父母奚加損焉。

    顧兒笑則父母喜。

    兒泣則父母憂。

    天性相關。

    有欲罷不能者。

    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

    今之誘于人者。

    卽後之誘人者也。

    傥猶未免随空拳黃葉而泣笑。

    其可以誘他乎。

    維時徹因比丘。

    相從于患難颠沛。

    律學頗谙。

    禅觀未了。

    屢策發之。

    終隔一膜。

    爰至誠請命于佛。

    阄得須藉四書助顯第一義谛。

    遂力疾為拈大旨。

    筆而置諸笥中。

    屈指十餘年。

    徹因且長往矣。

    嗟嗟。

    事邁人遷。

    身世何實。

    見聞如故。

    今古何殊。

    變者未始變。

    不變者亦未始不變。

    尚何一分無常。

    一分常之邊執也哉。

    今夏述成唯識心要。

    偶以餘力閱舊稿。

    改竄未妥。

    增補未僃。

    首論語。

    次中庸。

    次大學。

    後孟子。

    論語孔氏書故居首。

    中庸大學皆子思所作居次。

    子思先作中庸。

    戴禮列為第三十一。

    後作大學。

    戴禮列為第四十二。

    大學章首在明明德。

    承前章末予懷明德而言。

    本非一經十傳。

    舊本亦無錯簡。

    王陽明居士已辨之矣。

    孟子學于子思。

    故居後。

    解論語曰點睛。

    開出世光明也。

    解庸學曰直指。

    談不二心源也。

    解孟子曰擇乳。

    飲其醇存其水也。

    佛祖聖賢皆無實法綴人。

    但為人解粘去縛。

    今亦不過用楔出楔。

    助發聖賢心印而已。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梵網合注自序】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 【安居止觀山房序】 【絕餘編自序】 【勸持大佛頂經序】 【勸持梵網心地品】 【化持大佛頂神呪序】 【周易禅解自序】 【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 【悅初開士千人放生社序】 【贈衍如兄序】 【贈純如兄序】 【刻惺谷禅師筆語序】 【閩遊集自序】 【序二】 【梵網合注自序】 大哉梵網經心地品之為教也。

    指點真性淵源。

    确示妙修終始。

    戒與乘并急。

    頓與漸同收。

    約本迹橫豎俱開。

    兼華嚴法華之奧旨。

    約觀行事理俱僃。

    攬五時八教之大綱。

    文雖僅傳一品。

    義實統貫全經。

    緬惟智者大師之時。

    人根尚利。

    旣廣宣教觀法門。

    乃僅疏下卷戒法。

    大師精谙律宗。

    文約義廣。

    點示當年之明律者則易。

    開悟今時之昧律者則難。

    千有餘年。

    久成秘典。

    雲栖為之發隐。

    于疏仍多阙疑。

    又下卷雖獲流通。

    上卷猶未開闡。

    鳴呼。

    四依大士。

    于法豈有吝心。

    衆生緣薄。

    罕遘希有法門耳。

    智旭。

    幼崇理學。

    千古為任。

    但恨障深慧劣。

    執東魯而謗西幹。

    後聞自知錄序。

    幷良知寂感之談。

    始發信心。

    嗣聞地藏本願。

    聽大佛頂。

    猛圖出世。

    矢志參禅。

    逃家行腳。

    雖數發悟解。

    尅證無期。

    賴有慚愧正因。

    不敢錯下承當。

    生增上慢。

    以蹈迩來大妄語之覆轍。

    爰念宿因力薄。

    應兼戒兼教以自熏修。

    于是探法華玄義。

    摩诃止觀等書。

    私淑台家教觀。

    而毗尼一藏。

    細閱三番。

    梵網一經。

    奉為日課。

    遂于發隐阙疑。

    渙然冰釋。

    卽上卷文古義幽。

    昔稱不能句讀者。

    妙旨泠然現前。

    因拟合注。

    補前人之缺。

    此志雖發。

    緣障多端。

    六七年來。

    悠悠未遂。

    客歲大病。

    方遁入山。

    适如是昉公。

    從閩來尋。

    為其先師。

    請講此經。

    同志歡喜。

    由是力疾敷演。

    不覺心華開發。

    義泉沸湧。

    急秉筆而随記之。

    共玄義一卷。

    合注七卷。

    注成。

    序本末以告來哲。

    蓋夙有微因。

    今複久誦。

    半生淹洽。

    不無千慮一得。

    故于理觀事相。

    不惜一一指陳。

    誠可勷開解笃行者之半臂也。

    後之覽者。

    勿以繁瑣而厭忽之。

    竢解行雙圓。

    歸諸筏喻可耳。

     【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 大法久湮。

    人多謬解。

    執大謗小。

    舉世皆然。

    然地獄衆苦。

    已随其後。

    喑啞餘報。

    複更難窮。

    故地藏慈尊。

    大集會中。

    現聲聞相。

    世尊廣歎勝德。

    且較雲。

    假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殑伽沙等大菩薩所。

    百劫至心歸依。

    稱念禮供。

    求諸所願。

    不如一食頃。

    歸依稱念禮供地藏菩薩。

    以久修堅固大願大悲。

    勇猛精進。

    過諸菩薩故也。

    蓋末世駕言大乘甚易。

    躬行僧行實難。

    寕知廢小談大。

    幷大亦非。

    悟大用小。

    卽小本勝。

    故法華誡弘經者。

    必依四安樂行。

    涅槃極談常住佛性。

    尤扶戒律。

    大士功德獨盛。

    得非亦在此乎。

    智旭。

    深憾夙生惡習。

    少年力诋三寶。

    造無閑罪。

    賴善根未殒。

    得聞本願尊經。

    知出世大孝。

    乃轉邪見而生正信。

    仍以謗法餘業。

    辛勤修證。

    不登法忍。

    每展讀大士三經。

    辄不禁涕泗橫流。

    悲昔日之無知。

    感大士之拯拔也。

    因念濁智流轉之日。

    同此過者不少。

    敬宗十輪幷本願占察二典。

    述此儀法。

    庶幾共滌先愆。

    尅求後果。

    不終為無依行乎。

    未登無生正位。

    皆可修之。

    無論初心久學也。

     【安居止觀山房序】 予商大佛頂經。

    至五卷雲。

    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閑和合粗相。

    頓悟法華佛法從緣之旨。

    二經妙指。

    何巧出一轍也。

    智者證法華三昧。

    攬本迹十妙。

    圓歸介爾一心。

    示摩诃止觀法門。

    與今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若合符節。

    後箋斯典者。

    無慮數十百家。

    舍摩诃止觀。

    别立宗塗。

    轉趨轉遠。

    良以摩诃止觀。

    的是如來大事因緣。

    非世閑和合粗相。

    請言之。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非止觀不二之真源乎。

    迷此真源。

    寂體成昏。

    照體成散。

    是不變之性随染緣而成九界。

    悟此昏散。

    散旣本寂。

    昏亦本照。

    是不變之性随淨緣而成佛界。

    雖成佛界。

    真源不增。

    雖成九界。

    真源無減。

    是随緣之理。

    歴染淨而終不變。

    夫随緣卽不變大事之因也。

    不變卽随緣大事之緣也。

    故曰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知其義者。

    方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亦知六而常卽。

    修非性外。

    卽而常六。

    性不廢修。

    修非性外。

    不堕因緣。

    性不廢修。

    不堕自然。

    世有徒聞止觀之名者。

    妄謂但屬修成。

    豈識性修不二真趣邪。

    予出家行腳。

    取益無方。

    于此經不曾挂一字腳。

    不曾離卻一字。

    後讀台教。

    每引占察經。

    占察示一實境。

    則一大事因。

    示二種觀。

    則一大事緣。

    愈信如來密因。

    菩薩萬行。

    一門超出。

    無二無三。

    誠不我欺。

    每拈此義。

    點示未聞。

    随其根性。

    各獲法喜。

    噫。

    傥吾與諸友不同具此因。

    則法性了不相關。

    不久種此緣。

    則說聽豈能投契。

    智者遙禮此經。

    十八年不獲見。

    後百餘年。

    般刺密谛剖膊傳來。

    二大士苦心。

    豈為行墨者添葛藤哉。

    必教觀齊彰。

    因指見月。

    由斯典而通止觀。

    由止觀而徹信吾言不誣。

    則今九旬結夏。

    真塵劫緣因矣。

    更拈一頌。

    以裨妙觀。

    頌曰。

    未歇狂心頭亦在。

    已瞻華屋戶寕窮。

    密因徹悟無生滅。

    萬行方知究竟同。

     【絕餘編自序】 生平行履。

    百無一長。

    獨大菩提心。

    忘身為法。

    舍己從人。

    則堪質三世慈尊者也。

    自庚午至甲戌。

    五年中。

    幾經困衡無退。

    迨乙亥仲秋。

    志終不伸。

    丙子春乃遁。

    塗中大病。

    逗[辶@畱]九華。

    哀禱地藏本師。

    仍得閱藏著述之決。

    嗟乎。

    文字性空。

    性空卽是實相。

    實相離一切相。

    卽一切法。

    豈離文字而解脫哉。

    昔棄筆硯絕而不絕。

    今也不絕而絕矣。

    姑名絕餘。

     【勸持大佛頂經序】 三因性德。

    絕待徧常。

    悟性成修。

    名為圓通。

    現在惑業苦三。

    便是教行理經正體。

    而迷強者日用不知。

    故依實相而垂文字。

    依文字而資觀照。

    觀照文字。

    皆實相也。

    實相觀照。

    皆文字也。

    文字實相。

    皆觀照也。

    當體實相。

    當體文字。

    當體觀照。

    實相常。

    文字觀照亦常。

    實相徧。

    文字觀照亦徧。

    實相覺。

    文字觀照亦覺。

    實相尊。

    文字觀照亦尊。

    實相不可見。

    文字觀照亦不可見。

    實相不可無。

    文字觀照亦不可無。

    嗚呼。

    已悟實相者。

    容可不藉文字。

    未達實相者。

    寕容不勤觀照哉。

    已深觀照者。

    知無實相外之文字。

    未精觀照者。

    安知文字中之實相哉。

    然雖不知文字之實相。

    而實相未嘗不卽文字也。

    大佛頂經。

    智者大師拜之以畢身。

    般刺尊者傳之以剖膊。

    非以實相觀照。

    均藉文字為緣邪。

    或曰。

    聖人與其不可傳者往矣。

    所傳者糟粕耳。

    則未達實相觀照文字互卽互徧之旨者也。

    昔算師以訣授子。

    子誦不能用。

    有人從學句讀。

    算與父勒。

    謂訣有巧乎。

    何子誦弗知。

    謂訣無巧乎。

    何人學能算。

    且無子之誦之。

    人又烏從學之。

    吾固不願人厥子若也。

    然若厥子猶勝于不誦者也。

    況法力不可思議。

    佛力不可思議。

    性覺之力不可思議。

    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

    其為成佛真因。

    豈算訣所能喻哉。

     【勸持梵網心地品】 夫有心者皆得作佛。

    則皆為佛戒所攝。

    旣為佛戒所攝。

    胡容不誦此戒法。

    此戒法名為心地品者。

    心外無法。

    法外更無心也。

    故又雲。

    不受戒者。

    如木石無心。

    名為外道。

    噫。

    可思矣。

    今人高談心性。

    妄謂戒不必受。

    逮肎受者。

    又茫不知心性為何物。

    一義甫晦。

    兩病旋生。

    狂談之心。

    固非真心。

    愚禀之戒。

    亦豈真戒。

    但事能挾理。

    戒善猶可遠作緣因。

    理不孤立。

    空談适為邪見張本。

    所以涅槃後唱。

    扶律為宗。

    梵網初成。

    木叉先結。

    心地一品。

    尤末劫津梁。

    昏衢寶炬哉。

    予憫了因果沙彌。

    福慧俱缺。

    勵以日課斯品。

    稍沾法喜。

    思勸同仁。

    經雲。

    菩薩常應化一切發菩提心。

    若不發教化衆生心者。

    犯輕垢罪。

    果也勉之。

    堅其神。

    強其志。

    恒其操。

    笃其行。

    盡大地有情。

    鹹歸心地法門。

    莫以三千為畢竟也。

     【化持大佛頂神呪序】 摩诃悉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呪。

    旣入支那。

    習為日課。

    此方大乘緣種。

    可謂強矣。

    但積譌相傳。

    有稱悉怛多般怛啰六字為呪心者。

    有謂此是呪名。

    别取哆侄他以下數句。

    為呪心者。

    杜撰無據。

    抗佛慈旨。

    均可痛也。

    經極談呪心功德。

    而謂昏未能誦者。

    當書供禅堂。

    或帶身上。

    初不聞以數句為呪心也。

    傥僅數句。

    何至心昏不憶。

    以書寫供佩為佛事邪。

    蓋十卷明文。

    顯示如來藏心。

    五會神呪密诠如來藏心。

    顯密雖殊。

    心性理一。

    全心成呪。

    全呪傳心。

    故名心呪。

    亦名呪心耳。

    解天禅人。

    廣勸真信力行之士。

    或全持。

    或全寫。

    以自供佩及轉施人。

    期借神力顯發自心一振末世之譌。

    同登灌頂之記。

    阿難為衆重請。

    如來放光重說。

    護法述願請加。

    金剛藏王曠劫随逐。

    收功皆在此矣。

     【周易禅解自序】 蕅益子結冬月台。

    禅誦之餘持韋編而箋之。

    或問曰。

    子所解是易邪。

    餘曰然。

    複有視而問曰。

    子解非易邪。

    餘曰然。

    又有視而問曰。

    子解亦易亦非易邪。

    餘曰然。

    更有視而問曰。

    子解非易非非易邪。

    餘曰然。

    侍者笑曰。

    若是乎堕在四句中也。

    餘曰。

    汝不聞四句皆不可說。

    有因緣故皆可說乎。

    因緣者。

    四悉檀也。

    人謂我釋子也。

    通儒能解易。

    則歡喜焉。

    故謂易者吾然之世界悉檀也。

    或謂釋子何解易以同俗儒。

    知所解之非易則善心生焉。

    故謂非易者吾然之。

    為人悉檀也。

    或謂儒釋殆無分也。

    若知易與非易。

    必有差别。

    雖異而同。

    雖同而異。

    則儱侗之病不得作焉。

    故謂亦易亦非易者吾然之。

    對治悉檀也。

    或謂儒釋必有實法也。

    若知非易。

    則儒非定儒。

    知非非易。

    則釋非定釋。

    但有名字而無實性頓見不思議理焉。

    故謂非易非非易者吾然之。

    第一義悉檀也。

    侍者曰。

    不然。

    若所解是易。

    人謂易可助出世法。

    成增益謗。

    若非易。

    人謂師自說禅。

    何嘗知易。

    成減損謗。

    若亦易亦非易。

    人謂儒原非禅。

    禅亦非儒。

    成相違謗。

    若非易非非易。

    人謂儒不成儒。

    禅不成禅。

    成戲論謗。

    烏見其為四悉檀也。

    餘曰是固然。

    汝不聞人參善補。

    而氣喘者服之立斃乎。

    大黃最損而中滿者服之立瘥乎。

    春之育萬物也。

    物固有遇春而爛者。

    夏之長養庶品也。

    草亦有夏枯者。

    秋之肅殺也。

    而菊有花。

    冬之閉藏也。

    而松柏青。

    梅英馥。

    如必擇有利無害者而後為之。

    天地不能無憾矣。

    且佛以慈眼視大千。

    群機已熟。

    然後示生。

    猶有魔波旬亂之。

    九十五種妒之。

    提婆達多思中害之。

    豈惟堯舜稱猶病哉。

    吾所由解易者無他。

    以禅入儒。

    誘儒知禅耳。

    縱不得四益。

    起四謗。

    如從地倒。

    還從地起。

    置毒乳中。

    轉至醍醐。

    厥毒仍在。

    徧行為外道師。

    薩遮為尼犍主。

    意在斯也。

    侍者再拜謝曰。

    此非弟子所及也。

    請筆而存之。

     【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 至矣哉。

    大佛頂經之為教也。

    依妙性而開妙悟。

    起妙行而歴妙位。

    成妙果而歸妙性。

    永超七趣沉淪。

    不堕修心歧徑。

    戒乘俱急。

    頓漸兩融。

    顯密互資。

    事理不二。

    誠教海司南。

    宗乘正眼也。

    旭年二十三。

    歲在辛酉。

    創獲聞熏。

    決志離俗。

    次年剃染。

    坐禅雙徑。

    每遇靜中諸境。

    罔不藉此金錍。

    乙醜丙寅兩夏。

    為二三友人逼演二徧。

    實多會心。

    願事闡發。

    以志在宗乘。

    未暇筆述。

    己巳春。

    與博山無異師伯盤桓百日。

    深痛末世禅病。

    方一意研窮教眼。

    用補其偏。

    雖徧閱大藏。

    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越七年丙子。

    抱病竄居九華。

    次年有同志數人。

    樂聞此經要旨。

    一番商究。

    會心更多。

    戊寅結夏新安。

    重拈妙義。

    加倍精明。

    今夏弘法溫陵。

    誦帚昉師。

    及一切知己。

    堅請疏解。

    發前人未發。

    予謂此經。

    舊解多矣。

    多指益複眩眼耳。

    昉曰。

    不然。

    藥無貴賤。

    起病者良。

    法無精粗。

    救時為要。

    痛茲末世。

    宗教分河。

    盡謂别傳實在教外。

    孰知教内自有真傳。

    縱令截去指頭。

    依舊不曾見月。

    每聆吾師豎義。

    痛快直截。

    實與本分宗旨相應。

    并不蹈襲前人窠臼。

    始信不離文字而說解脫。

    非欺我也。

    何忍秘此妙悟。

    不以全體示人。

    吾師于法有悭心乎。

    于時複有修白慕公。

    若水輪公。

    極力勸成。

    予感其意。

    兼理夙願。

    述為玄義二卷。

    文句十卷。

    固不敢矯古人而立異。

    亦不敢殉古人而強同。

    知我罪我。

    聽諸高明而已。

     【悅初開士千人放生社序】 予幼崇理學。

    知天地之大德曰生。

    恻隐為仁之端。

    飜疑釋氏。

    侈談無生。

    不近人情。

    稍長見儒者雖言民胞物與。

    及其恣口肥甘。

    則競托遠庖廚為仁術。

    曾不能思刀砧号叫之苦也。

    雖不忍一念。

    必不可滅。

    然為貪忍異說所蔽。

    終不能伸。

    而放生嘉會。

    每創自釋子。

    且推歴劫親緣。

    視以同體四大。

    究極以皆有佛性。

    其為好生懿德。

    必使大地含靈。

    盡證無生而後已。

    噫嘻。

    由此言之。

    非達無生。

    曷能好生。

    非真好生。

    曷證無生也哉。

    從此不顧名教。

    飄然剃發。

    蓋誠有見于出世大慈大悲。

    方是大忠大孝。

    大仁大智。

    故不肎以夜郎自封也。

    悅初開士。

    誓勸千人放生。

    同修慈心三昧。

    予謂此三昧。

    當使刹塵共證。

    何止千人。

    千人雲者。

    且就凡夫現前。

    分量所及而已。

    千數旣畢。

    頂禮千佛。

    俾六道悲仰。

    與諸佛慈力。

    果徹因該。

    供養千僧。

    俾悟事理和融。

    生佛不二。

    好生無生。

    若事若理。

    皆已豎窮橫徧矣。

     【贈衍如兄序】 嘗慨末世士。

    機械日深。

    去道日遠。

    名相之心日以重。

    取益之方日以微。

    求忘機械。

    略名相。

    熙怡自得。

    不為習俗所染者。

    衍如琳公。

    其庶幾乎。

    公鄣南名族顔氏子。

    剃染于虎硿。

    遂舉千古垂廢之道場。

    而鼎新之。

    住持十五載。

    百務俱僃。

    乃發足操方。

    初至武林。

    參似空金台諸法主。

    次至吳中。

    晤漢月頂目等諸禅德。

    禀沙彌戒。

    次達畱都。

    詣古林庵圓戒。

    理歸裝。

    邂逅雪關訚公。

    登黃蘖山谒隐元琦公。

    最後乃師事聞谷老宿。

    定法名。

    習禅坐。

    重證戒品。

    而挂錫開元之甘露戒壇。

    适餘至。

    公大慶。

    為餘率衆解制。

    餘到岱山。

    公先往。

    竢講事完。

    力拂虎硿仙亭諸子之請。

    仍與予岱山結夏。

    每觀世人。

    稍營一窟。

    便欲作久安計。

    今虎硿仙亭。

    皆表表名刹。

    公飄然不以系心。

    豈無所見而然哉。

    然遊戲解脫。

    蕭然物外。

    僅可自利。

    未可利人。

    且公廣參知識以聞谷老宿為宗。

    又憾晤餘之晚。

    餘無似。

    姑置。

    公試思。

    今時學人。

    罔不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而聞老偏把定要津。

    坐斷狂禅舌頭。

    故智者有言曰。

    真寂之于雲栖。

    譬有若之于孔子也。

    公何不紹其芳規。

    兼律兼教。

    以念佛求生淨土為指歸。

    設有宗門種草。

    不妨令其苦參實究。

    但痛戒其捕影掠虛。

    漳南佛國。

    深望公一振其頹。

    寕直作散聖家風。

    圖無事累心而已。

     【贈純如兄序】 衆祐有言曰。

    善知識者。

    得道大因緣。

    是全梵行。

    夫随其所修一種法門。

    自利成就。

    足範後昆者。

    教授善知識也。

    辦真實出世心。

    修三乘出世法。

    所志無乖。

    所見無戾者。

    同行善知識也。

    善護三業。

    克供四事。

    俾行人得安心辦道者。

    外護善知識也。

    予自壬戌出家。

    于今十九年矣。

    學無常師。

    交無常友。

    根鈍力微。

    每藉境緣自煉。

    見善思企而罔及。

    見惡内省而多慚。

    于三種善知識中。

    惟教授最多。

    蓋三人行必有我師。

    況世出世法各有所長者乎。

    又況久相結契。

    如曹源之勤學。

    雪航之婆心。

    惺谷兄之辣手。

    誦帚師之笃信。

    歸一師之孤峭。

    修雅師之恬退者乎。

    又況會事參谒。

    如無異師之慈悲廣大。

    聞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