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六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緣起】
【毗尼事義集要緣起】
【靈峰寺淨業緣起】
【八關戒齋勝會緣起】
【退戒緣起幷囑語】
【化持地藏菩薩名号緣起】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
【序一】
【尚友錄序】
【廣孝序】
【長幹寶塔放光序】
【沙彌持犯考序】
【大比丘持犯考序】
【刻淨土忏序】
【雲麓居士持金剛經序】
【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印禅人閱台藏序】
【寓庵序】
【修淨土忏幷放生社序】
【聞修社序】
【淨信堂初集自序】
【刻三千有門頌解後序】
【四書蕅益解自序】
【緣起】
【毗尼事義集要緣起】
毗尼藏者。
佛法紀綱。
僧伽命脈。
苦海津梁。
涅槃要道也。
粵自雞園初唱。
召善來而戒體斯成。
迨夫鶴樹潛晖。
申顧命而木叉是重。
必因犯以乃遮。
體則葉于無作。
若緣開與随制。
用複契乎妙圓。
實大小之通塗。
讵聲聞之獨轍。
堪嗟像季。
罕達真宗。
愚者昧于罔聞。
狂者置諸弗屑。
以禅機而巧遁。
或方廣為駕言。
并屬依文。
誰思實義。
且如能師旣佩心印。
胡闡化曹溪。
猶用登壇受具。
觀師大弘華嚴。
胡範模朝野。
必須十誓律身。
蓋大雄禦極。
法僧二寶。
鹹由正覺揚輝。
而善逝藏機。
佛法二尊。
同藉僧伽建立。
傥惟十重衆輕。
卽與在家奚别。
自非五篇七聚。
安知離俗高标。
是知梵網戒經。
五道齊收。
但除地獄。
則以通而成其大。
毗尼法藏。
止許人倫。
猶遮諸難。
正以局而成其尊。
必使仰慕大乘。
不甘小節。
自可畜發舍衣。
作火中優鉢。
如或情悲末法。
有志住持。
豈得恣情蕩檢。
為師子身蟲。
智旭。
自念障深。
複悲生晚。
痛隙駒莫贖。
舍慈母以披缁。
思樂土可歸。
羨蓮師而私淑。
綱宗急辨。
每懷紫柏之風。
護法忘身。
願續匡山之派。
睹時流以長歎。
讀遺教以增哀。
爰于甲子季冬。
禮無量光塔。
倍複發增上心。
乞古德阇梨。
證明學菩薩戒。
次卽僃閱大小二律。
辄宗四分。
幷采餘家。
錄為事義要略。
漫率愚蒙鄙見。
難似大方。
拟作岩谷資糧。
無心兼利。
戊辰春。
遇雪航檝公。
有志嚴淨因念。
向以入山心迫。
所錄猶多疎漏。
乃就龍居。
再檢藏文。
本部他宗。
凡切要者。
悉皆錄出。
深詳輕重之宜。
僃顯開遮之準。
兼參大律。
委示别同。
俾畏拘執者。
不招謗小之殃。
喜儱侗者。
難開藉大之口。
考訂成帙。
更名為毗尼事義集要。
複同壁如歸一二友。
商确參訂。
僃闡其緻。
嗚呼。
斯集也。
雖于妙高之體。
不啻微塵。
其在驽劣之資。
已稱竭力。
所憾解慧疎庸。
躬行缺略。
仰愧往哲。
俯怍後賢。
惟願同學善友。
鑒我苦心。
愍我不逮。
一意秉持。
共扶法運。
庶報佛恩于萬一爾。
【靈峰寺淨業緣起】 嘗觀淨土之為勝異。
正不在寂光實報方便。
而在同居。
蓋三土斷惑乃生。
惟同居直以信願相導。
感應道交。
五濁之習稍輕。
三界之苦斯脫。
而又卽此西方極樂。
豎徹方便實報寂光。
故下愚皆可登其阈。
上智終莫逾其阃。
三根普資。
四悉鹹僃。
正法住世。
諸祖已共弘揚。
末運迷津。
四依能無獨贊。
乃世之駕言直指者。
以西方為鈍置。
學語大乘者。
以淨土為退休。
不思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安有如斯曲徑。
妙華盛祴。
徧供億方。
安有如斯小乘。
且旣悟直指。
是名見性成佛。
何故拒彌陀于自性之外。
旣乘大願。
必須嚴淨佛國。
何故揀極樂于刹海之中。
夫聲聞權教。
不聞他方佛名。
四果神力。
僅周三千界内。
彼十萬遐方。
尊特善逝。
非勝進大士。
勇猛丈夫。
孰能親近承事。
甫育蓮台。
便階跋緻。
較矢心參究。
期尅三生。
已悟心宗。
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者。
難易遲速。
皎然可知。
六方調禦。
同口贊揚。
徧吉文殊。
誠心勸發。
豈欺我哉。
法流震旦。
禅律性相。
皆法久弊生。
勢窮須變。
惟茲玄猷。
始匡嶽。
訖五雲。
或刻蓮漏于六時。
或發妙宗于三觀。
或導萬善以同歸。
或融一心于事理。
法無不收。
機無不攝。
故得法流益久。
法道愈光。
聲化所洽。
遠及山谷。
鄣南靈峰講寺。
石峩颀公。
講雪航檝公結社茲山。
複有抱一粹沙彌。
季清程居士。
共禀彌陀弘願。
同闡勢至法門。
佛聲浩浩。
偕松風鳥語并顯圓通。
僧德雍雍。
率牧豎耕夫同入三昧。
橫超三界。
無煩九次第修。
豎徹寂光。
不竢三僧祇證。
誠劫濁津梁昏衢寶炬也。
【八關戒齋勝會緣起】 祖意不明。
出世無正眼。
教法不講。
修行無正路。
齋戒不持。
踐履無正功。
末法通弊。
其來久矣。
予嘗謂有志之士。
非明祖意。
不足與論教法。
非精教法。
不足與課戒齋。
此理悟事修之說也。
若夫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如來一代教門。
不由斯戶。
終難入室。
槜李善信。
仿佛制作六齋會。
六日各修一行。
初八放生。
先充同體大悲。
十四禮忏。
其淨自他三障。
十五誦經。
種圓頓之聞熏。
廿三究義。
開自心之覺路。
廿九坐禅。
悟一心之本源。
三十念佛。
淨唯心之四土。
終而複始。
永矢弗谖。
未種善根者。
今當令種。
已種善根者。
今令增長。
展轉誘化。
漸次深入。
熟于斯。
脫于斯。
原始要終。
未嘗離此八戒齋法。
庶幾末運為之一轉已。
【退戒緣起幷囑語】 智旭。
生于萬歴己亥。
二十四歲壬戌。
為天啟二年。
痛念生死事大。
父未葬。
母不養。
決志出家。
時紫柏尊者已寂圜中。
雲栖老人亦遷安養。
憨山大師遠遊曹溪。
力不能往。
其餘知識。
非予所好。
乃作務雲栖。
坐禅雙徑。
訪友天台。
念念趨向宗乘。
教律鹹在所緩。
後因幾番逼拶。
每至工夫将得力時。
必被障緣侵擾。
因思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然竟不知受戒事。
何為如法。
何為不如法。
但以雲栖有學戒科。
遂從天台。
蹑冰冒雪。
來趨五雲。
苦到懇古德法師為阿阇梨。
向蓮池和尚像前。
頂受四分戒本。
此二十五歲。
癸亥臘月初八也。
甲子臘月二十一。
重到雲栖。
受菩薩戒。
乙醜春。
就古吳閱律藏四旬餘。
錄出事義要略一本。
此後仍一心參究宗乘矣。
戊辰春。
雪航檝公。
畱住龍居。
再閱律藏一徧。
始成集要四本。
己巳春。
送惺谷壽公至博山剃發。
無異禅師。
見而喜之。
卽欲付梓。
予曰。
未可也。
是冬同歸一籌師。
結制龍居。
更閱律一徧訂成。
庚午正月初一。
然臂香剌舌血。
緻書惺谷。
三月盡。
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
至龍居。
請季賢師為和尚。
新伊法主為羯磨阇梨。
覺源法主為教授阇梨。
受比丘戒。
予三閱律。
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
彼學戒法。
固必無此理。
但見聞諸律堂。
亦并無一處如法者。
是夏為二三友盡力講究。
不意或尋枝逐葉。
不知綱要。
或東扯西拽。
絕不畱心。
或頗欲畱心。
身嬰重恙。
聽不及半。
其餘緣衆。
無足責者。
予大失所望。
解夏後。
結壇持大悲呪。
惺谷以此書呈金台法主。
随付梓人。
次年予入壇持大悲呪十萬加被之。
然已發念退休。
越二年癸酉。
安居作八阄供佛像前。
然香十炷。
一夏持呪加被。
自恣日更然頂香六炷。
拈得菩薩沙彌阄。
深自慶快。
願永作外護。
奉事如法比丘。
孰意末運決難挽回。
正法決難久住。
予又病苦日增。
死将不久。
追思出家初志。
分毫未酬。
數年苦心。
亦付唐喪。
撫躬自責。
哀哉痛心。
恐混迹故鄉。
虛生浪死。
故決志行遁。
畢此殘生。
以手書集要全帙。
謹付徹因海比丘。
仍涕泣而囑曰。
嗚呼。
佛法下衰。
斯時為盛。
毗尼一脈。
不絕如絲。
教道禅宗。
尤為混亂。
予數年苦心。
未能砥狂瀾于萬一。
僅成此書。
幷問辯音義各二卷。
一文一字。
罔敢師心。
一義一法。
鹹符聖教。
蓋不惟律部精髓。
亦禅教綱維。
由斯戶可升堂入室。
執斯鏡可照膽辨邪。
惜公根性稍鈍。
僅知開遮持犯條目。
未達三學一貫源委。
且福相未純。
智慧力薄。
缺于辯才。
短于學問。
豈能卽弘傳斯道。
但念公之從予遊者五夏。
有三事足取焉。
幾番惡辣鉗錘。
難堪難忍。
絕無退心。
縱未頓改舊觀。
番番略有進益。
有人如法受具。
未肎細心行持。
惟公聽集要後。
輕重諸戒。
悉思躬行。
予癸酉甲戌。
匍匐苦患。
公獨盡心竭力相濟于颠沛中。
毫無二心。
充此三善之緻。
何必不可荷擔正法。
但須解行雙修。
戒乘俱急。
虛其心。
實其志。
擴其眼界。
牢其腳跟。
盡在我修持。
任外緣自集。
萬勿輕舉妄動。
贻羞法門。
傥煩惱未伏。
慧眼未開。
辯才未具。
學問未充。
縱有福運。
須力卻之。
況作意邀求邪。
苦身形。
堅願力。
依念處而精進行道。
以律藏為法身父母。
臨深履薄。
守茲一脈。
傥遇英哲。
當殷重付囑之。
無其人。
寕供塔廟尊像中。
慎莫授非人也。
天定能勝人。
人定亦能勝天。
予運無數苦思。
發無數弘願。
用無數心力。
不能使五比丘如法同住。
此天定也。
然此思此願此心此力。
豈遂唐捐。
公若善繼吾志。
敬守之。
以竢後賢。
庶幾亦可稱人定乎。
始終不忘吾囑。
千裡同風。
否則塵劫永隔矣。
勉哉。
【化持地藏菩薩名号緣起】 吾人最切要者。
莫若自心。
世閑善明心要者。
莫若佛法。
然佛法非僧不傳。
僧寶非戒不立。
戒也者。
其佛法綱維。
明心要徑乎。
慨自正教日替。
習俗移人。
髡首染衣。
不知比丘戒為何事。
一二弘律學者。
世谛流布。
開遮持犯。
茫無所曉。
況增上威儀。
增上淨行。
增上波羅提木叉乎。
又況依四念處行道。
增心增慧。
以成三聚五支者乎。
嗟嗟。
三聚五支不明。
謂大乘僧寶。
吾不信也。
僧旣有名無義。
謂傳持佛法。
明了自心。
吾尤不信也。
堅淨信菩薩憫之以問釋尊。
釋尊倍憫之委責地藏大士。
大士更深憫之。
爰說占察善惡業報經。
經曰。
惡業多厚者。
不得卽學定慧。
當先修忏法。
所以者何。
此人宿習惡心猛利。
現在必多造惡。
毀犯重禁。
若不忏淨。
而修定慧。
則多障礙。
不能尅獲。
或失心錯亂。
或外邪所惱。
或納受邪法。
增長惡見。
故先修忏悔。
若戒根清淨。
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
則離諸障。
又曰。
雖學信解。
修唯心識觀。
真如實觀。
而善根業薄。
未能進趨。
諸惡煩惱。
不得漸伏。
其心疑怯怖畏。
及種種障礙。
應一切時處。
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若得一心。
善根增長其意猛利。
當觀我及諸佛法身。
與已自身。
體性平等。
無二無别。
不生不滅。
常樂我淨。
功德圓滿。
是可歸依。
又觀自身心相。
無常苦無我不淨。
如幻如化。
是可厭離。
如是觀者。
速得增長淨信之心。
所有諸障。
漸漸捐減。
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
若襍亂垢心。
誦我名字。
不名為聞。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
但獲世閑善報。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嗟嗟。
由此觀之。
戒不清淨。
二觀決不易修。
二觀不修。
一實何由證契。
而欲戒根清淨。
舍忏悔持名。
豈更有方便哉。
且持名一法。
自其淺近言之。
愚夫愚婦。
孰不能矢口。
自其深遠言之。
不達法身平等。
襍亂垢心。
不得名為聞矣。
故知以二觀為指南。
能修二觀。
方為聞菩薩名。
以聞名為方便。
真實持名。
便是圓攝二觀。
故名聞障淨。
障淨戒得。
戒得定慧發生。
定慧而一實證入矣。
明心見性。
是真僧寶。
真傳佛法。
吾輩生末葉。
聞此真法。
宜何如努力以自勉也。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 夫萬法唯識。
驅烏亦能言之。
逮深究其旨歸。
耆宿尚多貿貿。
此無他。
依文解義。
有教無觀故也。
然觀心之法。
實不在教外。
試觀十卷論文。
何處不明心外無法。
卽心之法。
是所觀境。
了法唯心。
非卽能觀智乎。
能觀智起。
則二執空而真性現。
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
皆名唯識。
而五位五觀。
一以觀之。
紛而不襍。
赜而不亂者也。
慨自古疏失傳。
人師異解。
文義尚譌。
理觀奚賴。
鈍者旣望洋而退。
利者複蔑裂而求。
四分之旨未谙。
一心之宗徒設。
三性之理未究。
二谛之緻安歸。
賴有開蒙問答。
楩槪僅存。
大鈔宗鏡。
援引可據。
而遡流窮源。
則瑜伽顯揚諸論。
尤黃河之有宿海。
于是紹覺法師音義。
一雨法師集解。
宇泰居士證義。
無不殚精竭思。
極深研幾。
然教道已明。
觀道未顯。
嗣有新伊法師。
為之合響。
力陳五觀。
冠罩諸家。
尚未刊行。
僅獲染指。
适二三同志。
拟從能變所變差别之塗。
以開性具性遍圓融之鑰。
漫爾饒舌。
兼命管城。
不敢更衍繁文。
秖圖直明心觀。
随講随錄。
用質大方。
【序一】 【尚友錄序】 予十二三。
卽思尚友。
廿四出家。
益願得同學善知識。
然但以直諒多聞為貴。
正不念中孚之在虛。
而夬履之貞厲也。
碌碌七年。
我不知人。
人亦不知我。
麗澤之懷。
且為豐蔀所蔽。
幾不自覺矣。
舊歲夏初。
惺谷壽公。
見予白牛十頌。
遂傾締千古。
而予罔知有惺公也。
半年餘每發诤論。
我不能受益。
公亦無由益我。
仲冬再遇歸一籌師。
方能照我所短。
而奪我所守。
然後日有開發。
及新正又遇雪航檝公。
我三人見其有可切磋處。
遂力屈其我慢。
拔其谄曲。
頓令知有正修行路。
彼益旣大。
我益倍深。
歸惺二師。
受益亦甚。
從此始知友朋真樂。
嗟乎。
友道豈易得哉。
惟心虛則明。
明則能知人之長。
知人而後直相與。
諒相信。
多聞相熏。
傥陳見橫于胷中。
人不能益我。
我亦不能益人。
僅可作悠悠泛泛之交。
安所得直諒多聞之實也。
且如雪公與我久盟交五雲。
歸師與我向識荊台嶽。
惺公與我亦旣辯論于夏秋。
而締盟雅契。
皆竢今日始定。
豈非昔者不虛為咎邪。
然非歸師。
不能令惺公益我。
非惺公。
亦不能令歸師益我。
而非我。
亦不能令歸惺二師互相得益。
非我等三人。
不能大益雪公。
而非雪公。
又不能令我三人皆得大益。
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讵不信然。
今以往樂多賢友。
更可容生厭足心。
是以錄唱和願文諸稾。
用作尚友前茅。
凡欲為千古極則人者。
當不以辭之拙。
而忽其心之苦也。
【廣孝序】 舜孝稱大。
武周孝稱達。
大以德為聖人。
達以繼志述事。
此世閑孝之極緻也。
引而伸之。
觸類長之。
可論出世孝矣。
出世孝。
非聖中聖不能盡。
惟大雄世尊。
從初發心。
深達曠劫因緣。
觀六道衆生。
皆我無始以來父母。
而迷暗輪回。
頑嚚何止倍于瞽妪。
故僧祇妙行。
直欲盡衆生界令其底豫。
無不允若。
則夔夔齋栗。
又何止倍于大舜。
是以正覺初成。
木叉首唱。
必以孝順為宗。
此出世第一大孝也。
次地藏大士。
目連尊者。
發僧那願。
地獄頓同解脫。
設盂蘭供。
亡母卽得生天。
繼先人未有之志。
述先人必應之事。
此出世第一達孝也。
我等旣已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緬思各各生身父母。
或生時不聞三寶。
或雖聞不信。
或雖信不解。
或雖解不修。
迨生從緣謝。
報逐業遷。
升沉九有。
歴嘗三苦。
斯時舍拔濟。
更何所志。
舍歸依。
更何所事。
繼之述之。
責在當人。
旻昭陳居士。
廣修孝思。
以真釋心行。
作真儒事業。
為二先大人。
設妙供。
行放救。
取法名。
求法語。
此之薦度。
豈僅一生七生父母得解脫。
将盡法界一一塵中有一切世界海。
一一世界一切衆生海。
一一衆生一切眷屬海。
無不解脫者。
何以故。
以同體故。
此同體法性。
悟之以為放生主。
以報受生恩。
以說無生話。
迷之不克自全。
而乞恩于賢達善信。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
豈欺我哉。
言念昔者。
喪慈父而舍悲母。
迹固異。
心實同。
覩茲勝舉。
怆然在懷。
有廣孝一偈。
不免為居士拈出。
空中幻色惟蝴蝶。
靜裡閑聲有竹雞。
莫道故園消息斷。
落花流水滿前溪。
【長幹寶塔放光序】 世固有極真之事。
僞士疑之。
則竟成僞矣。
亦有極僞之事。
真士信之。
則竟成真矣。
真僞本無實法。
唯是當人自心現量。
試觀四果證于沙彌之戲擲。
空法悟于乞士之默逃。
學道之于真信尚矣。
末世衆生。
濁智熾然。
偷心常轉。
旣不自信。
亦且疑他。
談人過則神動色飛。
稱人善則反唇露齒。
無惑乎念與悲隔。
愈趨愈冥也。
大報恩塔。
莊嚴為天下第一。
天龍所翼。
衆生善根所依持。
故落成而顯奇瑞。
載諸國史。
随感而舒寶光。
傳諸耆老。
本非怪誕。
安所狐疑。
獨于碧輝上人。
求光得光一事。
則群然诽之。
夫上人見光。
有同見者。
藉曰大衆共感。
不應獨擅。
豈不知同體法性。
如鏡光相攝。
互入互融。
世尊處衆會。
人人各對于佛。
鹹謂如來獨與說法。
上人謂塔獨與放光。
亦何過焉。
複有舉上人生平以議者。
予曰。
得見塔光。
卽夙因深厚。
設欲疑上人。
柰何幷疑塔乎。
予則以信塔。
而幷信上人。
偈曰。
佛光本常住。
如月在虛空。
衆生心水淨。
随方影現中。
信為水清珠。
能清濁智水。
忏悔旣深誠。
感應無方軌。
善哉碧輝公。
心通妙窣堵。
燈像現如雲。
蓮花下如雨。
此名真實光。
此名常寂光。
未明真幻義。
安事漫籌量。
我知一切法。
無假亦無真。
但願信得及。
攜手光中行。
【沙彌持犯考序】 楚生員署冥府第七殿。
閱冊。
見妻盜鄰雞。
急令相還。
罪款遂失。
夫俗人造罪。
是其分内。
猶莫逃陰鑒如此。
況沙彌随佛出家。
同僧利養。
十種淨戒。
盡壽誓持。
柰何不時時自考。
乃令冥府司權邪。
然則斯格也。
上士雖不必記。
正不妨記。
中士必勤記之。
下士實不能記。
乃借口于不必記。
夫烏知有記之者矣。
【大比丘持犯考序】 浮囊五喻。
正喻比丘五篇。
是宜輕重等護。
而世顧藐為小乘。
戒身旣損。
定慧何從。
無惑乎行果俱喪。
竟成末運也。
經雲。
持者不作像法法滅盡想。
能令正法永不斷滅。
豪傑之士。
無待而興。
佛旣不以遠近論親疎。
又豈以先後分時劫。
願我同志。
各念比丘體尊。
毗尼難值。
幸獲堂堂僧相。
應遵别别木叉。
先悔過。
後誦戒。
方合長淨之科。
僧輪增盛。
佛法得弘矣。
但比丘戒相獨繁。
且罪名罪種。
并不合與未受人知。
故秖列篇次數目。
其持者自應熟四分戒本。
及律藏全書。
茲不詳。
【刻淨土忏序】 無淨無穢。
儱侗真如。
卽穢卽淨。
颟顸佛性。
信釋迦之誠語。
悟法藏之願輪。
始知若律若教若禅。
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
無不還歸淨土法門。
予初志宗乘。
苦參力究者數年。
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
而下手工夫得力。
便謂淨土可以不生。
逮一病濱死。
平日得力處。
分毫俱用不著。
方乃一意西歸。
然猶不舍本參。
拟附有禅有淨之科。
至見博山後。
稔知末代禅病。
索性棄禅修淨。
雖受因噎廢飯之诮。
弗恤也。
于今專事淨業。
複逾三載。
熾然舍穢取淨。
與不取舍元非異轍。
較西來祖意。
豈不更直捷邪。
每痛末世狂禅。
鳥空鼠卽。
不惟撥無淨土。
亦乃謗讟宗風。
季清居士。
因佛日寺。
刻六宗。
遂任淨土一門。
卽從忏儀始。
此書十科行道。
五悔練心。
徹事理之源。
極性修之緻。
如然和香一丸。
飲海水一滴。
何香不具。
何水不沾。
爰為之序。
【雲麓居士持金剛經序】 五度如盲。
般若如導。
行如足。
慧如目。
目足并運。
入清涼池。
此金剛般若經。
所以為萬行司南。
大乘正戶也。
世不達實相印。
妄談無相宗。
謬執卽非一語。
罔識是名指歸。
萬行旣無。
正解亦喪。
讀誦講說。
皆為诽謗。
可歎矣。
譬自刖其足。
緻遠何由。
遺棄衆盲。
導師何用。
于法不說斷滅相。
佛語昭然。
胡弗思也。
夫色卽是空。
非撥色覓空。
無有法得菩提。
而授記作佛。
四句百非。
直下頓絕。
奚勞用龜毛帚。
埽虛空花影邪。
持戒修福。
于此章句。
方能生信心。
後五百歲。
如是受持讀誦始得。
【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
為如來勝異方便。
凡聖均收。
利鈍悉被。
以一念直歸佛海。
至圓至頓。
第一了義故也。
而迷義狥名者。
見五逆衆惡十念往生。
反以為專攝凡劣。
但化鈍根。
可謂昧佛妙旨。
謗讟深經矣。
予慨末世行人。
多疑多障。
難悟難開。
于深妙法門。
非著事忘理。
必執理撥事。
著事者猶堪下品生因。
執理者竟淪惡取空見。
至此而直指之道。
飜成斷滅深坑。
非藉金錍。
誰抉翳膜。
妙葉導師。
法紹宗乘。
教興蓮社。
應永明角虎之記。
暢寶王三昧之談。
境觀并彰。
纖疑悉破。
闡唯心之緻。
依正宛然。
示自性之源。
感應不忒。
俾達者以理融事。
而理非事外。
愚者因事入理。
而事挾理功。
誠除惑前茅。
生西左券也。
二百餘年。
流通機塞。
蓮大師欲見未能。
而願力不磨。
韓居士從萬融禅師處得之。
予獲借讀。
如饫醍醐。
悲劫濁方殷。
喜津梁有在。
急謀付梓。
以廣厥傳。
普願見聞随喜。
種樂土圓因。
讀誦思惟。
證寶王法印。
轉相曉悟。
共脫沉淪。
庶不負希有良緣已。
【印禅人閱台藏序】 教觀之道難言矣。
尚慧辯者。
汪洋若大海。
其流弊也逐流忘源。
令鈍根增望洋之歎。
崇修證者。
緻精如鐵橛。
其失意也守株待兔。
令無聞招暗證之譏。
惟智者悟法華三昧。
得旋陀羅尼。
九旬談妙。
極教網之幽深。
十乘修心。
僃觀門之攸緻。
燈燈相續。
祖祖相傳。
駕賢首慈恩而獨盛。
并黃梅少室而争芳。
心印昭于日月。
傳習徧于華夷。
而部帙最大者有三。
曰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
摩诃止觀。
玄義文句。
教正觀傍。
止觀一書。
教傍觀正。
永無說食數寶之愆。
高超暗證無聞之禍。
荊溪大師闡揚之。
翼玄義曰釋簽。
翼文句曰妙樂。
翼止觀曰輔行。
誠佛祖慧命。
衆生眼目。
古雲台教存。
則佛法存。
台教亡。
則佛法亡。
非欺我也。
末世行人。
障深根鈍。
學淺志劣。
鹵莽滅裂。
僅塗口耳。
惟消文貼句。
将就苟且。
作名利資糧。
語佛法淵源。
聖賢道脈。
咄嗟曰。
人生幾何。
能作窮年皓首活計邪。
不思隙駒幻影。
名利何裨。
苟可契于真源。
尚當矢之永劫。
況法無繁簡。
迷悟在人。
一句不了。
勞匍匐于千山。
曠劫緣臻。
得總持于瞬息。
稍有血性者。
決不忍自暴棄。
失此甘露門也。
【寓庵序】 聲聞四枯。
菩薩四榮。
正眼觀之。
名為八倒。
有句無句。
雙亦雙非。
悉檀說之。
名為四門。
通此可論六合之内。
議六合之外矣。
法華經雲。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又雲。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靈鹫一峰。
果在三界外。
抑在三界内邪。
是故四依大士。
具論四種淨土。
必先明橫豎之緻。
豎則土土相殊。
橫則土土相卽。
惟其殊也。
故見思未盡。
不離同居。
塵沙未盡。
不離方便。
無明未盡。
不離實報。
惟其卽也。
故九界衆生。
應念能覩佛境。
圓滿妙覺。
時時應現十方。
應地獄以惡逆。
有閑無閑是其寓。
應餓鬼以悭貪。
曠野山澤是其寓。
應畜生以愚癡。
水陸空界是其寓。
應修羅以憍慢。
須彌大海是其寓。
應人道以五戒。
四洲諸處是其寓。
應欲天以十善。
地居空居是其寓。
應色無色以禅定。
四禅四空是其寓。
應聲聞以谛智。
應緣覺以還滅。
方便有餘是其寓。
應菩薩以六度萬行。
實報無障是其寓。
彼能應者。
随寓而安。
乃所應者。
則随寓皆著。
是故凡夫永劫沈三界。
二乘恒堕無為坑。
地前大士。
同滞有餘。
入聖高流。
猶在果報。
方其寓也。
不知其寓也。
嗟嗟。
故鄉之夢。
尚未全醒。
客次之居。
寕為究竟。
惟有秉随智教。
作稱性觀。
悟寂光于介爾。
始可辨寓義之真實矣。
夫謂之寓。
則一切法趣寓。
身土一如。
理事平等。
斯亦究竟寓也。
一究竟一切究竟。
實報方便同居無非真淨。
降此而分證。
而相似觀行名字。
淺深之緻異。
所達之理同。
苟昧此理。
則誤認真實。
固屬凡情。
了知如幻。
終名偏解。
豈有當于寓義耶。
映渤開士。
名其室曰寓庵。
毗邪丈室。
佛法紀綱。
僧伽命脈。
苦海津梁。
涅槃要道也。
粵自雞園初唱。
召善來而戒體斯成。
迨夫鶴樹潛晖。
申顧命而木叉是重。
必因犯以乃遮。
體則葉于無作。
若緣開與随制。
用複契乎妙圓。
實大小之通塗。
讵聲聞之獨轍。
堪嗟像季。
罕達真宗。
愚者昧于罔聞。
狂者置諸弗屑。
以禅機而巧遁。
或方廣為駕言。
并屬依文。
誰思實義。
且如能師旣佩心印。
胡闡化曹溪。
猶用登壇受具。
觀師大弘華嚴。
胡範模朝野。
必須十誓律身。
蓋大雄禦極。
法僧二寶。
鹹由正覺揚輝。
而善逝藏機。
佛法二尊。
同藉僧伽建立。
傥惟十重衆輕。
卽與在家奚别。
自非五篇七聚。
安知離俗高标。
是知梵網戒經。
五道齊收。
但除地獄。
則以通而成其大。
毗尼法藏。
止許人倫。
猶遮諸難。
正以局而成其尊。
必使仰慕大乘。
不甘小節。
自可畜發舍衣。
作火中優鉢。
如或情悲末法。
有志住持。
豈得恣情蕩檢。
為師子身蟲。
智旭。
自念障深。
複悲生晚。
痛隙駒莫贖。
舍慈母以披缁。
思樂土可歸。
羨蓮師而私淑。
綱宗急辨。
每懷紫柏之風。
護法忘身。
願續匡山之派。
睹時流以長歎。
讀遺教以增哀。
爰于甲子季冬。
禮無量光塔。
倍複發增上心。
乞古德阇梨。
證明學菩薩戒。
次卽僃閱大小二律。
辄宗四分。
幷采餘家。
錄為事義要略。
漫率愚蒙鄙見。
難似大方。
拟作岩谷資糧。
無心兼利。
戊辰春。
遇雪航檝公。
有志嚴淨因念。
向以入山心迫。
所錄猶多疎漏。
乃就龍居。
再檢藏文。
本部他宗。
凡切要者。
悉皆錄出。
深詳輕重之宜。
僃顯開遮之準。
兼參大律。
委示别同。
俾畏拘執者。
不招謗小之殃。
喜儱侗者。
難開藉大之口。
考訂成帙。
更名為毗尼事義集要。
複同壁如歸一二友。
商确參訂。
僃闡其緻。
嗚呼。
斯集也。
雖于妙高之體。
不啻微塵。
其在驽劣之資。
已稱竭力。
所憾解慧疎庸。
躬行缺略。
仰愧往哲。
俯怍後賢。
惟願同學善友。
鑒我苦心。
愍我不逮。
一意秉持。
共扶法運。
庶報佛恩于萬一爾。
【靈峰寺淨業緣起】 嘗觀淨土之為勝異。
正不在寂光實報方便。
而在同居。
蓋三土斷惑乃生。
惟同居直以信願相導。
感應道交。
五濁之習稍輕。
三界之苦斯脫。
而又卽此西方極樂。
豎徹方便實報寂光。
故下愚皆可登其阈。
上智終莫逾其阃。
三根普資。
四悉鹹僃。
正法住世。
諸祖已共弘揚。
末運迷津。
四依能無獨贊。
乃世之駕言直指者。
以西方為鈍置。
學語大乘者。
以淨土為退休。
不思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安有如斯曲徑。
妙華盛祴。
徧供億方。
安有如斯小乘。
且旣悟直指。
是名見性成佛。
何故拒彌陀于自性之外。
旣乘大願。
必須嚴淨佛國。
何故揀極樂于刹海之中。
夫聲聞權教。
不聞他方佛名。
四果神力。
僅周三千界内。
彼十萬遐方。
尊特善逝。
非勝進大士。
勇猛丈夫。
孰能親近承事。
甫育蓮台。
便階跋緻。
較矢心參究。
期尅三生。
已悟心宗。
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者。
難易遲速。
皎然可知。
六方調禦。
同口贊揚。
徧吉文殊。
誠心勸發。
豈欺我哉。
法流震旦。
禅律性相。
皆法久弊生。
勢窮須變。
惟茲玄猷。
始匡嶽。
訖五雲。
或刻蓮漏于六時。
或發妙宗于三觀。
或導萬善以同歸。
或融一心于事理。
法無不收。
機無不攝。
故得法流益久。
法道愈光。
聲化所洽。
遠及山谷。
鄣南靈峰講寺。
石峩颀公。
講雪航檝公結社茲山。
複有抱一粹沙彌。
季清程居士。
共禀彌陀弘願。
同闡勢至法門。
佛聲浩浩。
偕松風鳥語并顯圓通。
僧德雍雍。
率牧豎耕夫同入三昧。
橫超三界。
無煩九次第修。
豎徹寂光。
不竢三僧祇證。
誠劫濁津梁昏衢寶炬也。
【八關戒齋勝會緣起】 祖意不明。
出世無正眼。
教法不講。
修行無正路。
齋戒不持。
踐履無正功。
末法通弊。
其來久矣。
予嘗謂有志之士。
非明祖意。
不足與論教法。
非精教法。
不足與課戒齋。
此理悟事修之說也。
若夫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如來一代教門。
不由斯戶。
終難入室。
槜李善信。
仿佛制作六齋會。
六日各修一行。
初八放生。
先充同體大悲。
十四禮忏。
其淨自他三障。
十五誦經。
種圓頓之聞熏。
廿三究義。
開自心之覺路。
廿九坐禅。
悟一心之本源。
三十念佛。
淨唯心之四土。
終而複始。
永矢弗谖。
未種善根者。
今當令種。
已種善根者。
今令增長。
展轉誘化。
漸次深入。
熟于斯。
脫于斯。
原始要終。
未嘗離此八戒齋法。
庶幾末運為之一轉已。
【退戒緣起幷囑語】 智旭。
生于萬歴己亥。
二十四歲壬戌。
為天啟二年。
痛念生死事大。
父未葬。
母不養。
決志出家。
時紫柏尊者已寂圜中。
雲栖老人亦遷安養。
憨山大師遠遊曹溪。
力不能往。
其餘知識。
非予所好。
乃作務雲栖。
坐禅雙徑。
訪友天台。
念念趨向宗乘。
教律鹹在所緩。
後因幾番逼拶。
每至工夫将得力時。
必被障緣侵擾。
因思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然竟不知受戒事。
何為如法。
何為不如法。
但以雲栖有學戒科。
遂從天台。
蹑冰冒雪。
來趨五雲。
苦到懇古德法師為阿阇梨。
向蓮池和尚像前。
頂受四分戒本。
此二十五歲。
癸亥臘月初八也。
甲子臘月二十一。
重到雲栖。
受菩薩戒。
乙醜春。
就古吳閱律藏四旬餘。
錄出事義要略一本。
此後仍一心參究宗乘矣。
戊辰春。
雪航檝公。
畱住龍居。
再閱律藏一徧。
始成集要四本。
己巳春。
送惺谷壽公至博山剃發。
無異禅師。
見而喜之。
卽欲付梓。
予曰。
未可也。
是冬同歸一籌師。
結制龍居。
更閱律一徧訂成。
庚午正月初一。
然臂香剌舌血。
緻書惺谷。
三月盡。
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
至龍居。
請季賢師為和尚。
新伊法主為羯磨阇梨。
覺源法主為教授阇梨。
受比丘戒。
予三閱律。
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
彼學戒法。
固必無此理。
但見聞諸律堂。
亦并無一處如法者。
是夏為二三友盡力講究。
不意或尋枝逐葉。
不知綱要。
或東扯西拽。
絕不畱心。
或頗欲畱心。
身嬰重恙。
聽不及半。
其餘緣衆。
無足責者。
予大失所望。
解夏後。
結壇持大悲呪。
惺谷以此書呈金台法主。
随付梓人。
次年予入壇持大悲呪十萬加被之。
然已發念退休。
越二年癸酉。
安居作八阄供佛像前。
然香十炷。
一夏持呪加被。
自恣日更然頂香六炷。
拈得菩薩沙彌阄。
深自慶快。
願永作外護。
奉事如法比丘。
孰意末運決難挽回。
正法決難久住。
予又病苦日增。
死将不久。
追思出家初志。
分毫未酬。
數年苦心。
亦付唐喪。
撫躬自責。
哀哉痛心。
恐混迹故鄉。
虛生浪死。
故決志行遁。
畢此殘生。
以手書集要全帙。
謹付徹因海比丘。
仍涕泣而囑曰。
嗚呼。
佛法下衰。
斯時為盛。
毗尼一脈。
不絕如絲。
教道禅宗。
尤為混亂。
予數年苦心。
未能砥狂瀾于萬一。
僅成此書。
幷問辯音義各二卷。
一文一字。
罔敢師心。
一義一法。
鹹符聖教。
蓋不惟律部精髓。
亦禅教綱維。
由斯戶可升堂入室。
執斯鏡可照膽辨邪。
惜公根性稍鈍。
僅知開遮持犯條目。
未達三學一貫源委。
且福相未純。
智慧力薄。
缺于辯才。
短于學問。
豈能卽弘傳斯道。
但念公之從予遊者五夏。
有三事足取焉。
幾番惡辣鉗錘。
難堪難忍。
絕無退心。
縱未頓改舊觀。
番番略有進益。
有人如法受具。
未肎細心行持。
惟公聽集要後。
輕重諸戒。
悉思躬行。
予癸酉甲戌。
匍匐苦患。
公獨盡心竭力相濟于颠沛中。
毫無二心。
充此三善之緻。
何必不可荷擔正法。
但須解行雙修。
戒乘俱急。
虛其心。
實其志。
擴其眼界。
牢其腳跟。
盡在我修持。
任外緣自集。
萬勿輕舉妄動。
贻羞法門。
傥煩惱未伏。
慧眼未開。
辯才未具。
學問未充。
縱有福運。
須力卻之。
況作意邀求邪。
苦身形。
堅願力。
依念處而精進行道。
以律藏為法身父母。
臨深履薄。
守茲一脈。
傥遇英哲。
當殷重付囑之。
無其人。
寕供塔廟尊像中。
慎莫授非人也。
天定能勝人。
人定亦能勝天。
予運無數苦思。
發無數弘願。
用無數心力。
不能使五比丘如法同住。
此天定也。
然此思此願此心此力。
豈遂唐捐。
公若善繼吾志。
敬守之。
以竢後賢。
庶幾亦可稱人定乎。
始終不忘吾囑。
千裡同風。
否則塵劫永隔矣。
勉哉。
【化持地藏菩薩名号緣起】 吾人最切要者。
莫若自心。
世閑善明心要者。
莫若佛法。
然佛法非僧不傳。
僧寶非戒不立。
戒也者。
其佛法綱維。
明心要徑乎。
慨自正教日替。
習俗移人。
髡首染衣。
不知比丘戒為何事。
一二弘律學者。
世谛流布。
開遮持犯。
茫無所曉。
況增上威儀。
增上淨行。
增上波羅提木叉乎。
又況依四念處行道。
增心增慧。
以成三聚五支者乎。
嗟嗟。
三聚五支不明。
謂大乘僧寶。
吾不信也。
僧旣有名無義。
謂傳持佛法。
明了自心。
吾尤不信也。
堅淨信菩薩憫之以問釋尊。
釋尊倍憫之委責地藏大士。
大士更深憫之。
爰說占察善惡業報經。
經曰。
惡業多厚者。
不得卽學定慧。
當先修忏法。
所以者何。
此人宿習惡心猛利。
現在必多造惡。
毀犯重禁。
若不忏淨。
而修定慧。
則多障礙。
不能尅獲。
或失心錯亂。
或外邪所惱。
或納受邪法。
增長惡見。
故先修忏悔。
若戒根清淨。
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
則離諸障。
又曰。
雖學信解。
修唯心識觀。
真如實觀。
而善根業薄。
未能進趨。
諸惡煩惱。
不得漸伏。
其心疑怯怖畏。
及種種障礙。
應一切時處。
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若得一心。
善根增長其意猛利。
當觀我及諸佛法身。
與已自身。
體性平等。
無二無别。
不生不滅。
常樂我淨。
功德圓滿。
是可歸依。
又觀自身心相。
無常苦無我不淨。
如幻如化。
是可厭離。
如是觀者。
速得增長淨信之心。
所有諸障。
漸漸捐減。
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
若襍亂垢心。
誦我名字。
不名為聞。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
但獲世閑善報。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嗟嗟。
由此觀之。
戒不清淨。
二觀決不易修。
二觀不修。
一實何由證契。
而欲戒根清淨。
舍忏悔持名。
豈更有方便哉。
且持名一法。
自其淺近言之。
愚夫愚婦。
孰不能矢口。
自其深遠言之。
不達法身平等。
襍亂垢心。
不得名為聞矣。
故知以二觀為指南。
能修二觀。
方為聞菩薩名。
以聞名為方便。
真實持名。
便是圓攝二觀。
故名聞障淨。
障淨戒得。
戒得定慧發生。
定慧而一實證入矣。
明心見性。
是真僧寶。
真傳佛法。
吾輩生末葉。
聞此真法。
宜何如努力以自勉也。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 夫萬法唯識。
驅烏亦能言之。
逮深究其旨歸。
耆宿尚多貿貿。
此無他。
依文解義。
有教無觀故也。
然觀心之法。
實不在教外。
試觀十卷論文。
何處不明心外無法。
卽心之法。
是所觀境。
了法唯心。
非卽能觀智乎。
能觀智起。
則二執空而真性現。
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
皆名唯識。
而五位五觀。
一以觀之。
紛而不襍。
赜而不亂者也。
慨自古疏失傳。
人師異解。
文義尚譌。
理觀奚賴。
鈍者旣望洋而退。
利者複蔑裂而求。
四分之旨未谙。
一心之宗徒設。
三性之理未究。
二谛之緻安歸。
賴有開蒙問答。
楩槪僅存。
大鈔宗鏡。
援引可據。
而遡流窮源。
則瑜伽顯揚諸論。
尤黃河之有宿海。
于是紹覺法師音義。
一雨法師集解。
宇泰居士證義。
無不殚精竭思。
極深研幾。
然教道已明。
觀道未顯。
嗣有新伊法師。
為之合響。
力陳五觀。
冠罩諸家。
尚未刊行。
僅獲染指。
适二三同志。
拟從能變所變差别之塗。
以開性具性遍圓融之鑰。
漫爾饒舌。
兼命管城。
不敢更衍繁文。
秖圖直明心觀。
随講随錄。
用質大方。
【序一】 【尚友錄序】 予十二三。
卽思尚友。
廿四出家。
益願得同學善知識。
然但以直諒多聞為貴。
正不念中孚之在虛。
而夬履之貞厲也。
碌碌七年。
我不知人。
人亦不知我。
麗澤之懷。
且為豐蔀所蔽。
幾不自覺矣。
舊歲夏初。
惺谷壽公。
見予白牛十頌。
遂傾締千古。
而予罔知有惺公也。
半年餘每發诤論。
我不能受益。
公亦無由益我。
仲冬再遇歸一籌師。
方能照我所短。
而奪我所守。
然後日有開發。
及新正又遇雪航檝公。
我三人見其有可切磋處。
遂力屈其我慢。
拔其谄曲。
頓令知有正修行路。
彼益旣大。
我益倍深。
歸惺二師。
受益亦甚。
從此始知友朋真樂。
嗟乎。
友道豈易得哉。
惟心虛則明。
明則能知人之長。
知人而後直相與。
諒相信。
多聞相熏。
傥陳見橫于胷中。
人不能益我。
我亦不能益人。
僅可作悠悠泛泛之交。
安所得直諒多聞之實也。
且如雪公與我久盟交五雲。
歸師與我向識荊台嶽。
惺公與我亦旣辯論于夏秋。
而締盟雅契。
皆竢今日始定。
豈非昔者不虛為咎邪。
然非歸師。
不能令惺公益我。
非惺公。
亦不能令歸師益我。
而非我。
亦不能令歸惺二師互相得益。
非我等三人。
不能大益雪公。
而非雪公。
又不能令我三人皆得大益。
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讵不信然。
今以往樂多賢友。
更可容生厭足心。
是以錄唱和願文諸稾。
用作尚友前茅。
凡欲為千古極則人者。
當不以辭之拙。
而忽其心之苦也。
【廣孝序】 舜孝稱大。
武周孝稱達。
大以德為聖人。
達以繼志述事。
此世閑孝之極緻也。
引而伸之。
觸類長之。
可論出世孝矣。
出世孝。
非聖中聖不能盡。
惟大雄世尊。
從初發心。
深達曠劫因緣。
觀六道衆生。
皆我無始以來父母。
而迷暗輪回。
頑嚚何止倍于瞽妪。
故僧祇妙行。
直欲盡衆生界令其底豫。
無不允若。
則夔夔齋栗。
又何止倍于大舜。
是以正覺初成。
木叉首唱。
必以孝順為宗。
此出世第一大孝也。
次地藏大士。
目連尊者。
發僧那願。
地獄頓同解脫。
設盂蘭供。
亡母卽得生天。
繼先人未有之志。
述先人必應之事。
此出世第一達孝也。
我等旣已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緬思各各生身父母。
或生時不聞三寶。
或雖聞不信。
或雖信不解。
或雖解不修。
迨生從緣謝。
報逐業遷。
升沉九有。
歴嘗三苦。
斯時舍拔濟。
更何所志。
舍歸依。
更何所事。
繼之述之。
責在當人。
旻昭陳居士。
廣修孝思。
以真釋心行。
作真儒事業。
為二先大人。
設妙供。
行放救。
取法名。
求法語。
此之薦度。
豈僅一生七生父母得解脫。
将盡法界一一塵中有一切世界海。
一一世界一切衆生海。
一一衆生一切眷屬海。
無不解脫者。
何以故。
以同體故。
此同體法性。
悟之以為放生主。
以報受生恩。
以說無生話。
迷之不克自全。
而乞恩于賢達善信。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
豈欺我哉。
言念昔者。
喪慈父而舍悲母。
迹固異。
心實同。
覩茲勝舉。
怆然在懷。
有廣孝一偈。
不免為居士拈出。
空中幻色惟蝴蝶。
靜裡閑聲有竹雞。
莫道故園消息斷。
落花流水滿前溪。
【長幹寶塔放光序】 世固有極真之事。
僞士疑之。
則竟成僞矣。
亦有極僞之事。
真士信之。
則竟成真矣。
真僞本無實法。
唯是當人自心現量。
試觀四果證于沙彌之戲擲。
空法悟于乞士之默逃。
學道之于真信尚矣。
末世衆生。
濁智熾然。
偷心常轉。
旣不自信。
亦且疑他。
談人過則神動色飛。
稱人善則反唇露齒。
無惑乎念與悲隔。
愈趨愈冥也。
大報恩塔。
莊嚴為天下第一。
天龍所翼。
衆生善根所依持。
故落成而顯奇瑞。
載諸國史。
随感而舒寶光。
傳諸耆老。
本非怪誕。
安所狐疑。
獨于碧輝上人。
求光得光一事。
則群然诽之。
夫上人見光。
有同見者。
藉曰大衆共感。
不應獨擅。
豈不知同體法性。
如鏡光相攝。
互入互融。
世尊處衆會。
人人各對于佛。
鹹謂如來獨與說法。
上人謂塔獨與放光。
亦何過焉。
複有舉上人生平以議者。
予曰。
得見塔光。
卽夙因深厚。
設欲疑上人。
柰何幷疑塔乎。
予則以信塔。
而幷信上人。
偈曰。
佛光本常住。
如月在虛空。
衆生心水淨。
随方影現中。
信為水清珠。
能清濁智水。
忏悔旣深誠。
感應無方軌。
善哉碧輝公。
心通妙窣堵。
燈像現如雲。
蓮花下如雨。
此名真實光。
此名常寂光。
未明真幻義。
安事漫籌量。
我知一切法。
無假亦無真。
但願信得及。
攜手光中行。
【沙彌持犯考序】 楚生員署冥府第七殿。
閱冊。
見妻盜鄰雞。
急令相還。
罪款遂失。
夫俗人造罪。
是其分内。
猶莫逃陰鑒如此。
況沙彌随佛出家。
同僧利養。
十種淨戒。
盡壽誓持。
柰何不時時自考。
乃令冥府司權邪。
然則斯格也。
上士雖不必記。
正不妨記。
中士必勤記之。
下士實不能記。
乃借口于不必記。
夫烏知有記之者矣。
【大比丘持犯考序】 浮囊五喻。
正喻比丘五篇。
是宜輕重等護。
而世顧藐為小乘。
戒身旣損。
定慧何從。
無惑乎行果俱喪。
竟成末運也。
經雲。
持者不作像法法滅盡想。
能令正法永不斷滅。
豪傑之士。
無待而興。
佛旣不以遠近論親疎。
又豈以先後分時劫。
願我同志。
各念比丘體尊。
毗尼難值。
幸獲堂堂僧相。
應遵别别木叉。
先悔過。
後誦戒。
方合長淨之科。
僧輪增盛。
佛法得弘矣。
但比丘戒相獨繁。
且罪名罪種。
并不合與未受人知。
故秖列篇次數目。
其持者自應熟四分戒本。
及律藏全書。
茲不詳。
【刻淨土忏序】 無淨無穢。
儱侗真如。
卽穢卽淨。
颟顸佛性。
信釋迦之誠語。
悟法藏之願輪。
始知若律若教若禅。
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
無不還歸淨土法門。
予初志宗乘。
苦參力究者數年。
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
而下手工夫得力。
便謂淨土可以不生。
逮一病濱死。
平日得力處。
分毫俱用不著。
方乃一意西歸。
然猶不舍本參。
拟附有禅有淨之科。
至見博山後。
稔知末代禅病。
索性棄禅修淨。
雖受因噎廢飯之诮。
弗恤也。
于今專事淨業。
複逾三載。
熾然舍穢取淨。
與不取舍元非異轍。
較西來祖意。
豈不更直捷邪。
每痛末世狂禅。
鳥空鼠卽。
不惟撥無淨土。
亦乃謗讟宗風。
季清居士。
因佛日寺。
刻六宗。
遂任淨土一門。
卽從忏儀始。
此書十科行道。
五悔練心。
徹事理之源。
極性修之緻。
如然和香一丸。
飲海水一滴。
何香不具。
何水不沾。
爰為之序。
【雲麓居士持金剛經序】 五度如盲。
般若如導。
行如足。
慧如目。
目足并運。
入清涼池。
此金剛般若經。
所以為萬行司南。
大乘正戶也。
世不達實相印。
妄談無相宗。
謬執卽非一語。
罔識是名指歸。
萬行旣無。
正解亦喪。
讀誦講說。
皆為诽謗。
可歎矣。
譬自刖其足。
緻遠何由。
遺棄衆盲。
導師何用。
于法不說斷滅相。
佛語昭然。
胡弗思也。
夫色卽是空。
非撥色覓空。
無有法得菩提。
而授記作佛。
四句百非。
直下頓絕。
奚勞用龜毛帚。
埽虛空花影邪。
持戒修福。
于此章句。
方能生信心。
後五百歲。
如是受持讀誦始得。
【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
為如來勝異方便。
凡聖均收。
利鈍悉被。
以一念直歸佛海。
至圓至頓。
第一了義故也。
而迷義狥名者。
見五逆衆惡十念往生。
反以為專攝凡劣。
但化鈍根。
可謂昧佛妙旨。
謗讟深經矣。
予慨末世行人。
多疑多障。
難悟難開。
于深妙法門。
非著事忘理。
必執理撥事。
著事者猶堪下品生因。
執理者竟淪惡取空見。
至此而直指之道。
飜成斷滅深坑。
非藉金錍。
誰抉翳膜。
妙葉導師。
法紹宗乘。
教興蓮社。
應永明角虎之記。
暢寶王三昧之談。
境觀并彰。
纖疑悉破。
闡唯心之緻。
依正宛然。
示自性之源。
感應不忒。
俾達者以理融事。
而理非事外。
愚者因事入理。
而事挾理功。
誠除惑前茅。
生西左券也。
二百餘年。
流通機塞。
蓮大師欲見未能。
而願力不磨。
韓居士從萬融禅師處得之。
予獲借讀。
如饫醍醐。
悲劫濁方殷。
喜津梁有在。
急謀付梓。
以廣厥傳。
普願見聞随喜。
種樂土圓因。
讀誦思惟。
證寶王法印。
轉相曉悟。
共脫沉淪。
庶不負希有良緣已。
【印禅人閱台藏序】 教觀之道難言矣。
尚慧辯者。
汪洋若大海。
其流弊也逐流忘源。
令鈍根增望洋之歎。
崇修證者。
緻精如鐵橛。
其失意也守株待兔。
令無聞招暗證之譏。
惟智者悟法華三昧。
得旋陀羅尼。
九旬談妙。
極教網之幽深。
十乘修心。
僃觀門之攸緻。
燈燈相續。
祖祖相傳。
駕賢首慈恩而獨盛。
并黃梅少室而争芳。
心印昭于日月。
傳習徧于華夷。
而部帙最大者有三。
曰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
摩诃止觀。
玄義文句。
教正觀傍。
止觀一書。
教傍觀正。
永無說食數寶之愆。
高超暗證無聞之禍。
荊溪大師闡揚之。
翼玄義曰釋簽。
翼文句曰妙樂。
翼止觀曰輔行。
誠佛祖慧命。
衆生眼目。
古雲台教存。
則佛法存。
台教亡。
則佛法亡。
非欺我也。
末世行人。
障深根鈍。
學淺志劣。
鹵莽滅裂。
僅塗口耳。
惟消文貼句。
将就苟且。
作名利資糧。
語佛法淵源。
聖賢道脈。
咄嗟曰。
人生幾何。
能作窮年皓首活計邪。
不思隙駒幻影。
名利何裨。
苟可契于真源。
尚當矢之永劫。
況法無繁簡。
迷悟在人。
一句不了。
勞匍匐于千山。
曠劫緣臻。
得總持于瞬息。
稍有血性者。
決不忍自暴棄。
失此甘露門也。
【寓庵序】 聲聞四枯。
菩薩四榮。
正眼觀之。
名為八倒。
有句無句。
雙亦雙非。
悉檀說之。
名為四門。
通此可論六合之内。
議六合之外矣。
法華經雲。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又雲。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靈鹫一峰。
果在三界外。
抑在三界内邪。
是故四依大士。
具論四種淨土。
必先明橫豎之緻。
豎則土土相殊。
橫則土土相卽。
惟其殊也。
故見思未盡。
不離同居。
塵沙未盡。
不離方便。
無明未盡。
不離實報。
惟其卽也。
故九界衆生。
應念能覩佛境。
圓滿妙覺。
時時應現十方。
應地獄以惡逆。
有閑無閑是其寓。
應餓鬼以悭貪。
曠野山澤是其寓。
應畜生以愚癡。
水陸空界是其寓。
應修羅以憍慢。
須彌大海是其寓。
應人道以五戒。
四洲諸處是其寓。
應欲天以十善。
地居空居是其寓。
應色無色以禅定。
四禅四空是其寓。
應聲聞以谛智。
應緣覺以還滅。
方便有餘是其寓。
應菩薩以六度萬行。
實報無障是其寓。
彼能應者。
随寓而安。
乃所應者。
則随寓皆著。
是故凡夫永劫沈三界。
二乘恒堕無為坑。
地前大士。
同滞有餘。
入聖高流。
猶在果報。
方其寓也。
不知其寓也。
嗟嗟。
故鄉之夢。
尚未全醒。
客次之居。
寕為究竟。
惟有秉随智教。
作稱性觀。
悟寂光于介爾。
始可辨寓義之真實矣。
夫謂之寓。
則一切法趣寓。
身土一如。
理事平等。
斯亦究竟寓也。
一究竟一切究竟。
實報方便同居無非真淨。
降此而分證。
而相似觀行名字。
淺深之緻異。
所達之理同。
苟昧此理。
則誤認真實。
固屬凡情。
了知如幻。
終名偏解。
豈有當于寓義耶。
映渤開士。
名其室曰寓庵。
毗邪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