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寄母】
【寄剃度雪嶺師】
【上阇梨古德師】
【答茂林律主】
【答志隆】
【答博山無異師伯】
【答水林二書】
【寄了因】
【與曹源三書】
【答曹源二書】
【寄壁如兄】
【寄歸一兄】
【與瑩然】
【寄不忘】
【與攝三】
【與如是兄】
【寄陳旻昭二書】
【與韓蓮洲】
【寄修雅法主】
【答程季清】
【複圓聞】
【寄萬韫玉】
【寄王簡在】
【寄潘戒如】
【與胡遠志】
【寄金台師】
【與戒明】
【複靈隐兄】
【複錢元沖】
【囑徹因比丘】
【複胡善住】
【複卓左車】
【複陳旻昭二書】
【複智龍】
【寄徐雨海】
【寄靈隐兄】
【複項淨性】
【寄徐雨海】【二】
【寄徹因大德】
【寄恒如】
【與非幻】
【複淨禅】
【寄王東裡】
【寄雪航法主】
【複鄧靖起】
【寄程用九】
【與行恕】
【與緒竺】
【複王思鼓】
【與永覺禅師】
【與周洗心】
【書一】
【寄母】
甲子正月三日。
方外男智旭。
敬然臂香剌舌血。
白母親大人膝下。
男幼蒙庭訓。
少長便道學自任。
寕不知父宜葬。
母宜養。
但生死一事。
人人有之。
靜夜深思。
真可怖畏。
如大母舅宦正濃而忽殒。
虞表侄年未。
壯而早亡。
身命無常如朝露。
大限至老少莫逃。
苦海茫茫。
誰能免者。
念及自身。
已覺酸鼻。
更念亡父老母。
倍覺傷神。
親身旣然。
衆生寕異。
傥不早圖出世。
正恐追悔無及。
男憶二十一。
至星家問母壽。
言六十二三。
必有節限。
遂于佛前立深誓。
唯願減我算。
薄我功名。
必冀母臻上壽。
今旣切思離俗。
傥萌一待心。
豈是求益母壽之念。
男又安能保無中夭邪。
生育一事。
世閑苦本。
況與功名。
皆有定數。
且青雲得志。
難敵生死。
大母舅卽是殷鑒。
何如地藏大士。
目連尊者。
累劫親恩。
皆蒙度脫之為孝也。
男少年诟大士。
賴母痛下鉗錘。
今得改過從善。
志在出世。
恐母愛情難割。
不得不硬卻心腸。
潛行方便。
又恐母日夜懸念。
故于三寶前然香剌血。
寄書遠達。
伏祈勿事勞心。
惟努力念佛。
求出輪回。
親屬可化者。
皆以此意示之。
【寄剃度雪嶺師】 别忽三載。
反躬無似。
莫報師恩。
方今像季。
有三可痛哭。
三可哀愍。
毗尼法。
三學初基。
出世根本。
僧寶所由得名。
正法賴以住世。
而罕有師承。
多諸譌謬。
遂令正法墜地。
僧倫斷絕。
一可痛也。
三藏教。
修行之徑。
出苦之要。
而依文解義。
罔知觀心。
廢先哲舊章。
塗一時口耳。
遂令禅門诃為葛藤糟粕。
二痛也。
宗門一著。
本為上上根點鐵成金。
今但作門庭施設。
道理商量。
不堕狂罔無知。
便堕襍毒知見。
更有去施設埽道理者。
多落闇證窠臼。
盲修瞎煉。
實是險塗。
無上妙法。
流弊至此。
三痛也。
第一可哀愍者。
借佛法圖名利。
無實為人之心。
二者。
但知己長。
不知人長。
但見人短。
不見己短。
株守一得。
向無佛處稱尊。
不能放下面皮。
打破局量。
從千萬人腳跟下穿過。
三者。
但為大以欺佛。
不思三界無安。
言淨土不必生。
彌陀不必念。
中郎判為唯心堕。
圓實堕。
确論也。
時丁末運。
非具大忍力。
大願大智大巧便力。
歡虞小補。
何當至治。
博山老師。
雖見處未徹源底。
實有苦功操履。
不肖與互感得益。
然不服其藥。
大忍願智。
便竢當請益也。
【上阇梨古德師】 五夏以前。
專精戒律。
專精者。
豈徒著衣持鉢而已。
律中第一要務。
在常一其心。
念無錯亂。
謂依四念處行道也。
四念處慧。
佛法總關。
無念處慧。
著袈裟如木頭幡。
禮拜如碓上下。
六度萬行。
皆同外道苦行。
無與真修。
若依念處行道。
則持戒功德。
現能獲四沙門果。
乃至圓十地。
尅獲無難。
第二要務。
在洞明二百五十戒開遮持犯之緻。
否則二六時。
旣挂比丘名。
當結無量罪。
言之駭聞。
思之喪膽。
此二不明。
與邪戒何異。
末世流弊。
非有力大人。
不能挽回。
吾師德盛名顯。
僧俗同欽。
吾知諸佛所付托矣。
【答茂林律主】 經論二藏。
說通五人。
戒經如來自說。
等覺猶非所堪。
譬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迦葉白椎雲。
是佛所制者。
不應卻。
非佛所制者。
不應制。
千古不易之典也。
承問逐人受戒。
大難方許三人。
過四便不得戒。
不惟僧祇根本四分等皆有文。
且得戒不得戒關系非小。
敢憚繁邪。
三衣止長三肘。
闊五肘。
過是步步結等流罪。
若與佛衣等量。
便結第三篇罪。
今豎三橫六。
緻左臂疊作三重。
又與迦絺那衣自不相幹。
功德衣五條十隔。
受舍各有定時。
豈可但持此衣。
永當三衣。
非時食戒。
本無開聽。
今稱七不過午。
全無出處。
律中八種十種開聽。
謂展轉食。
别衆食。
及不作餘食法而食。
皆上午。
豈非時也。
時懷非想。
猶結吉羅。
服吐下藥。
止許煮麥。
不令頭破。
漉汁飲之。
不聞權開也。
又離衣宿。
結罪有文。
不持鉢。
結罪五部不載。
又皮革氊毳。
他經充類至盡之言。
非為破戒。
可不稱為大端。
而過午之中受食。
咽咽結第三篇。
未便稱為小節。
渡海浮囊。
芥子不舍。
況第三篇喻如手掌。
可以為小邪。
又五百問一書。
與五百餘卷律藏全反。
用五百問。
必廢五百卷。
遵五百卷。
五百問不得不阙。
若謂佛說。
無容緻議。
則受生血盆高王等。
不亦稱佛說邪。
律學之譌。
已非一日。
宣公亞聖。
為懷素所嫌。
義淨大賢。
受飜譯名義彈駁。
故知如來以降。
等覺猶未稱一切智也。
俗不合聞比丘軌式。
一出根本薩婆多部。
一出戒因緣經。
序根本部因緣。
乃迦葉佛時外道子。
欲破法。
假就比丘學。
比丘告以俗得聞經論。
毗柰邪教俗不合聞。
外子權出家學習。
然後破之。
若俗不合聞。
謂半月誦戒。
則三藏具在。
自可展閱。
何待出家而學之。
若謂出薩婆多。
不出僧祇。
則五百問。
又豈出僧祇部也。
【答志隆】 不諱疾忌醫。
誠末法優昙。
旣自知病。
又知流俗之病。
惟勇于自療。
而卽以療人。
便是真實修行。
否則知病不療。
病源正在此耳。
人必有超群拔俗手段。
方有出離生死機括。
人世愛見。
稍或未忘。
無上白法。
如何希冀。
紫柏大師雲。
情之所有者理必無。
理之所有者情必無。
古人雲。
識得一尺。
不如行得一寸。
夫閉戶看尊宿語以自警。
難敵現境熟識。
傥安守故轍。
可坐進此道。
豈五十三參之計拙。
而三登九上亦唐勞邪。
【答博山無異師伯】 梵網戒本。
是界外别圓二教。
獨菩薩法。
其界内藏通二教出家菩薩。
無别戒法。
同秉比丘律儀。
但發心自度卽名二乘。
發心度人。
斯名菩薩耳。
然界内之機。
不得舍本位而空希界外。
界外大士。
必須秉權法而遊于界中。
故菩薩比丘。
迥與菩薩士女不同。
近世鹹謂小乘所制。
大乘悉開。
比丘所執。
菩薩悉融。
皆屬流言。
竝非實義。
【答水林二書】 旣值事緣。
又生厭苦。
不免添一重公案。
不涉本頭。
加以幽憤。
又是第三重公案。
欲舍此刻念彌陀。
四重公案。
旣雲直往無算。
又欲拂散疑雲。
五重公案。
公案愈多。
相去益遠矣。
識論雲。
一切唯有識。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若識所變。
不應自識逼苦自識。
經雲。
阿彌陀佛。
是法界身。
則事緣非彌陀身中事邪。
卽此彌陀。
卽此念彌陀。
胡彌陀身中抱一舍一。
舍決不可舍。
抱決不可抱。
向不可舍抱處會取。
則皎日當空。
疑霧消散矣[其一]。
全身放下。
蕩蕩空空。
似則固似。
是則未是。
離生喜樂。
初禅之全身放下也。
定生喜樂。
二禅之全身放下也。
舍念清淨。
四禅之全身放下也。
不恒行心心所滅。
無想外道之全身放下也。
恒行心心所滅。
滅盡定聖人之全身放下也。
視那伽大定。
尚不啻螢火日光。
足下希心。
當在何境。
傥亦幸而妄想亂思遮障。
使不堕坑落壍。
如果蓦直去。
恐諸佛亦救不得矣。
此事非一言可盡。
能虛心意。
不妨有相商分。
【寄了因】 年未壯。
世态惡。
不可輕為去就。
往往好心行腳。
高者退道心。
卑與俗俱化。
非大智慧。
大力量。
罕能出類拔萃也。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
身心皆是無明。
欲求智慧。
須親善友。
然求善友于末世。
亦甚難言。
有少多行門者。
智眼昏昧。
有少多學識者。
行業荒蕪。
于中棄短取長。
須自眼正。
否則無不愦愦耳。
【與曹源三書】 所謂直下承當者。
須置身千古聖賢之列。
不屑為随波逐浪之人。
言行相顧。
心迹相符。
方終始不二。
幽明無閑。
憨翁雲。
學道第一要骨氣剛。
次識量大。
次生死心切。
夫剛則不為情欲所靡。
大則不被目前所轉。
切則不順習氣所趨。
卽靈源禅師易世俗所難。
而緩時流之急。
此第一良藥。
幸時服之。
勿懼苦口。
使積劫沉疴終不療也。
新師識論。
獨有苦心。
幸潛玩領其長處。
能劖妄習。
便是深妙。
傥決定收功心。
未若農夫望秋。
雖析義如繭絲牛毛。
秖粗淺耳。
人不解此意。
多堕數寶之诮。
惟自勖[其一]。
不虞之譽。
君子不喜。
求全之毀。
達人不辭。
自反有愧。
無怨于他人。
自反無愆。
更何嫌衆口。
以此持心。
不論時古時今也[其二]。
人不難有志。
難有忍。
事不難有察。
難有容。
故曰。
有容德乃大。
有忍乃有濟。
【答曹源二書】 忏悔殷勤。
感佛光現。
雖僅二寸。
亦得戒前茅也。
嗣嬰貴恙。
是夙習交加。
及向來口腹犯戒所緻。
然法華一部。
悲忏二時。
尚終不替。
猛丈夫矣[其一]。
圓教從名字初心。
便用佛知佛見修行。
豪傑丈夫。
具一切無明煩惱。
偏向冰淩劔鋒上行。
非冰淩劔鋒。
不能鑄無明煩惱成菩提般若故也。
天降大任。
必先苦勞拂亂。
令動心忍性。
頑鐵不煉不成鋼。
美玉不治不精瑩。
松柏不歴歲寒不挺秀。
孤臣孽子不厲熏不達。
豈有粥飯習氣。
暖輭形态。
可坐進此道者。
夫小小境緣。
便成事障。
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
果達妙理。
則現前極惡逆事。
第一玄妙。
為第一明師良友。
若舍此等境界。
何法可修。
可悟可頓邪。
兄平日學問。
大率向語言文字上著眼。
不向義理上體會。
躬行處較勘。
轉得此關棙子。
方是大乘淨土因也。
【寄壁如兄】 知參究無緣。
便向有緣處入。
歸元無二。
方便多門。
入手不同。
到家則一。
均佛祖法門。
有何進退勝負。
可愛憎取舍。
必區區博一丈夫名邪。
兄雲栖法系。
曾事幽溪。
雲栖教律兼修。
幽溪教觀并舉。
斯并津梁。
寕非直指。
特人心不了。
願不大耳。
生西方者。
貴大菩提心寶。
心寶若在。
帶惑亦可往生。
心寶若迷。
參禅早已兩橛。
若飜轉此關棙。
真實不欺。
正好真實參悟。
若飜不轉。
為舊習所汨。
必須就教律大開慧眼。
煉就鋼骨。
方始相應。
請急著眼。
又末世禅人病膽大。
老兄病膽小。
膽大肆無忌憚。
直向泥犁。
膽小顧後瞻前。
不得自在。
善惡雖殊。
不能打徹一也。
欲徹體清涼。
将定散淨穢情見。
全體放下。
始得。
【寄歸一兄】 鳥必學飛也。
而後毛羽成。
舟必學操也。
而後江河濟。
松柏必歴歲寒也。
而後貞幹堅。
行人必以佛祖自期也。
而後成佛祖。
若以狐疑鼠竄之因。
希獅行象顧之果。
恐不可得。
發大菩提心。
使悲智調停可也。
【與瑩然】 豪傑立身。
決以破我法二執為準的。
我執不破。
定不能作千古至人。
法執不破。
定不能弘如來正法。
才魄橫一世者。
須開千古眼界。
成千古學識。
方不負己靈。
否則僅同春草之榮。
終非松柏之幹。
【寄不忘】 學人第一要務。
在克除習氣。
誠以圓頓法淨治夙習。
猛風吹沙。
實無艱險。
傥習染不除。
則談玄說妙。
有名無義。
天台荊溪之道。
恐不如斯。
苦口良藥。
同病皆堪服之。
勿使如來慧命夭喪也。
【與攝三】 每見多人于勝事種種障難。
俗累病苦。
親長眷屬。
無量纏繞。
阻斷良緣。
空具信慕。
莫遂雅懷。
而得無障難者。
反信慕浮淺。
衣衫不整。
觸手捉經。
如措大對舉業相似。
又複惟記名言。
專喜貼句。
依文解義。
其為三世佛冤。
釣利沽名永背一乘出要。
不惟寶山空回。
正恐袈裟難複。
好因緣是惡因緣。
此之謂也。
如來說教。
諸祖弘經。
并開衆生眼目。
作劫濁津梁。
不向此中著眼。
便是盲修瞎煉。
今欲不犯末世惡習。
不負往因現緣。
一要信諸佛境界。
吾人各具。
本無差别。
不生退怯。
二要仰企諸佛。
慙愧己靈。
句句會歸自己。
不可說食數寶。
三要虛心樂善。
稍有長者。
皆師友之。
四要悲愍一切。
凡堪以此意相警者。
不惜苦口。
五要恕人厚已。
凡不如法。
生哀愍心。
勿見其過。
近時學者。
見他放逸。
不與随流。
則生憍慢。
皆增長生死。
可懼也。
【與如是兄】 兄斷欲去愛。
固有辣手。
調身護物。
尚乏方便。
望内則放開懷抱以養神。
外則體察世情而惜福。
此一病。
未必非二利之緣也。
【寄陳旻昭二書】 八月惺谷師西歸。
九月壁如師辭世。
一月奪二碩交。
皆法門梁棟也。
痛哉。
每思大事因緣。
非定慧莊嚴。
悲智雙運。
誠難一生了當。
惺師慧力有餘。
定力不足。
壁師定慧調适。
悲願未深。
俱未免遺下公案。
目下同袍。
鮮有生死心者。
況菩提心。
天人減少。
三惡充滿。
将何底極邪。
大廈将傾。
一木難支。
惟人定可勝天。
誓當易世俗所難。
緩時流之急。
棄名利。
絕嚣喧。
持以深心。
要以弘願。
操以恒久不變之力。
庶無忝于嬰杵。
願居士斷泛涉之心。
省不急之務。
笃志近思。
深造自得。
以圖共報佛恩。
無以寶劔切泥。
隋珠彈雀。
是鄙衷所惓惓耳[其一]。
一芥翳天。
一塵覆地。
字經三寫。
烏鸢成馬。
佛法之蝕。
由來漸矣。
非外道天魔能破。
壞周室者齊桓晉文也。
治世嚴王霸之辨。
操心分義利之關。
視聽言動之複禮不真。
克伐怨欲之不行何得。
隐居求志。
人定勝天。
此實字字血淚。
【與韓蓮洲】 韋提以逆子起淨業正因。
慶喜以染緣為棱嚴弄引。
惡因緣是好因緣。
轉禍為福。
在人著眼。
傥随徧計分别。
雪上加霜。
冤結有何了期。
若達曠劫因果。
則現在冤親。
總非天降地出。
以慈忍心調停解釋。
以夢幻觀消遣情懷。
未必非煉磨心性。
透露真常之一助也。
語雲。
跌法從他得。
燈不剔不明。
鐘不擊不鳴。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污泥生蓮華。
神奇出臭腐。
夫吾人本地風光。
埋藏蘊宅。
潛伏根門。
無時不煞煞欲現。
稍藉外緣一擊。
便當迸裂騰輝。
傥不肎向此際薦取。
佛界便為魔界。
如霜雪寒冰。
松柏增妍。
凡卉失色。
咎在己不在境也。
又仁者。
雖舍比丘沙彌律儀。
而大士木叉。
自宜固守。
仗此菩提戒光。
方可禦侮消難。
其說似迂。
其事實迩。
幸精思力行之。
【寄修雅法主】 雲栖大師雲。
古人著述。
多在晚年。
良以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上代疏論家。
殚一生精神。
博綜内外學問。
得一二帙垂世。
尚不免後賢彈駁。
況一時口耳草料。
欲流布人閑邪。
須見到養到。
從居安資深流出。
則輝天燭地。
照古騰今。
非分外耳。
毗尼尤不容片言隻字有作。
譬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稍或僭竊。
厥罪不小。
傳佛心印記注。
附呈清覽。
此翁學識俱富。
解行兩優。
堪為近日作家。
虛心玩味。
知未易及耳。
【答程季清】 法門不衰于無外護。
衰于無内守。
主持法門。
先盤星立正。
然後随時随力。
興隆幻事。
皆屬普賢行門。
稍涉世閑名利心。
佛法止成世法。
深可悲也。
【複圓聞】 如來最後以扶律談常為宗。
苟廢事談理。
理成烏有。
智者荊溪諸老。
無不戒行冰霜。
方堪垂範千古。
豈可以毒器令貯醍醐。
不肖始雖染指宗門。
亦旣遊心教苑。
今不得不以持戒為第一急務。
又見律學之譌。
較禅教更多。
爰為集要。
以便訓蒙。
舍舉世共趨之轍。
遵時豪恥問之塗。
知我苦心者。
惟如來耳。
仁者乘戒并急。
當是如來所使。
法運可回。
喜不寐也。
【寄萬韫玉】 貴地久乏聞熏。
囿聞見。
傥宋儒陳腐見識。
一毫未淨。
未可深談佛法。
況坐陳腐障中。
欲商真正宗教。
誠難誠難。
寕以百千刃刀剌其耳根。
終不忍聞佛是方便說诳語人。
寕百千刃刀斷其舌。
終不肎言佛肎方便說诳語法。
寕百千刃刀割裂心胸。
終不可作佛經同寓言解。
此言傥一字不從真心中出。
不但死堕拔舌。
現世舌當爛壞。
當知宣尼大聖。
若比于佛。
的如小星比滿月。
爝火比燎原。
川渎比大海。
中尊比朝廷。
若不能信此語。
是謗佛人。
不可謂信佛也。
【寄王簡在】 古之君子。
為立六合内事。
尚一家非之不顧。
乃至天下非之不顧。
況圖出世大法。
塵劫遠猷。
可近囿一時耳口。
曲狥流俗人情邪。
居士非無志願。
直欠。
識力。
欲開千古識力。
決須視歸戒如泰山。
視世故如鴻毛。
庶作中流砥柱。
不然。
未可稱豪傑也。
【寄潘戒如】 财色嗔慢。
清濁稍殊。
同為十習因。
同感六交報。
若别配因果。
慢屬修羅。
嗔屬地獄。
尤可畏。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雪浪大師雲。
不可以聖賢律人。
不可以率性自任。
此皆居士對症良藥。
幸時時服之。
作蓮邦左券。
【與胡遠志】 為禅林求主人者。
弘護之願為一身商出處者。
自知之明。
竊以鮑老當場。
不若舉賢相副。
有季賢老師。
雲栖嫡子。
年德俱隆。
慈願并廣。
以禮敦迎。
或當俞允。
貧納與歸師。
拈阄洞庭。
旣許安居。
律不容改。
又己躬下事。
靜動無妨。
著書立言。
必須靜境。
納長于著述。
短于應酬。
傥從舍失措。
則長短互乖。
況律學之譌。
已将千載。
革非矯弊。
與俗相違。
僅可僻處深山。
鸠真同志。
作傳火計。
卽欲行之天下。
以觸時諱。
禍且不測。
夫大乘弘誓。
以寬成大。
住持僧寶。
以局表尊。
旣痛有名無實之弊。
必守貴精不貴多之箴。
設居勝刹。
求戒必多。
嚴擇則招怨之端。
濫許則壞法之始。
進退維谷。
其何以堪。
嗚呼。
今天下稱圓稱頓稱大乘者。
徧滿域中。
獨聲聞一脈。
不惟置諸高閣。
亦且藐若草芥。
抑思世尊拈花時。
破顔微笑者。
果誰人邪。
靈源清禅師雲。
易世俗所難。
緩時流之急。
納銘心此語久矣。
愁人莫向愁人說。
說與愁人愁殺人。
居士具金剛眼。
探法海源。
當亦為斯言肎首也。
【寄金台師】 呪壇火浴。
缁素之口。
其緻非
方外男智旭。
敬然臂香剌舌血。
白母親大人膝下。
男幼蒙庭訓。
少長便道學自任。
寕不知父宜葬。
母宜養。
但生死一事。
人人有之。
靜夜深思。
真可怖畏。
如大母舅宦正濃而忽殒。
虞表侄年未。
壯而早亡。
身命無常如朝露。
大限至老少莫逃。
苦海茫茫。
誰能免者。
念及自身。
已覺酸鼻。
更念亡父老母。
倍覺傷神。
親身旣然。
衆生寕異。
傥不早圖出世。
正恐追悔無及。
男憶二十一。
至星家問母壽。
言六十二三。
必有節限。
遂于佛前立深誓。
唯願減我算。
薄我功名。
必冀母臻上壽。
今旣切思離俗。
傥萌一待心。
豈是求益母壽之念。
男又安能保無中夭邪。
生育一事。
世閑苦本。
況與功名。
皆有定數。
且青雲得志。
難敵生死。
大母舅卽是殷鑒。
何如地藏大士。
目連尊者。
累劫親恩。
皆蒙度脫之為孝也。
男少年诟大士。
賴母痛下鉗錘。
今得改過從善。
志在出世。
恐母愛情難割。
不得不硬卻心腸。
潛行方便。
又恐母日夜懸念。
故于三寶前然香剌血。
寄書遠達。
伏祈勿事勞心。
惟努力念佛。
求出輪回。
親屬可化者。
皆以此意示之。
【寄剃度雪嶺師】 别忽三載。
反躬無似。
莫報師恩。
方今像季。
有三可痛哭。
三可哀愍。
毗尼法。
三學初基。
出世根本。
僧寶所由得名。
正法賴以住世。
而罕有師承。
多諸譌謬。
遂令正法墜地。
僧倫斷絕。
一可痛也。
三藏教。
修行之徑。
出苦之要。
而依文解義。
罔知觀心。
廢先哲舊章。
塗一時口耳。
遂令禅門诃為葛藤糟粕。
二痛也。
宗門一著。
本為上上根點鐵成金。
今但作門庭施設。
道理商量。
不堕狂罔無知。
便堕襍毒知見。
更有去施設埽道理者。
多落闇證窠臼。
盲修瞎煉。
實是險塗。
無上妙法。
流弊至此。
三痛也。
第一可哀愍者。
借佛法圖名利。
無實為人之心。
二者。
但知己長。
不知人長。
但見人短。
不見己短。
株守一得。
向無佛處稱尊。
不能放下面皮。
打破局量。
從千萬人腳跟下穿過。
三者。
但為大以欺佛。
不思三界無安。
言淨土不必生。
彌陀不必念。
中郎判為唯心堕。
圓實堕。
确論也。
時丁末運。
非具大忍力。
大願大智大巧便力。
歡虞小補。
何當至治。
博山老師。
雖見處未徹源底。
實有苦功操履。
不肖與互感得益。
然不服其藥。
大忍願智。
便竢當請益也。
【上阇梨古德師】 五夏以前。
專精戒律。
專精者。
豈徒著衣持鉢而已。
律中第一要務。
在常一其心。
念無錯亂。
謂依四念處行道也。
四念處慧。
佛法總關。
無念處慧。
著袈裟如木頭幡。
禮拜如碓上下。
六度萬行。
皆同外道苦行。
無與真修。
若依念處行道。
則持戒功德。
現能獲四沙門果。
乃至圓十地。
尅獲無難。
第二要務。
在洞明二百五十戒開遮持犯之緻。
否則二六時。
旣挂比丘名。
當結無量罪。
言之駭聞。
思之喪膽。
此二不明。
與邪戒何異。
末世流弊。
非有力大人。
不能挽回。
吾師德盛名顯。
僧俗同欽。
吾知諸佛所付托矣。
【答茂林律主】 經論二藏。
說通五人。
戒經如來自說。
等覺猶非所堪。
譬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迦葉白椎雲。
是佛所制者。
不應卻。
非佛所制者。
不應制。
千古不易之典也。
承問逐人受戒。
大難方許三人。
過四便不得戒。
不惟僧祇根本四分等皆有文。
且得戒不得戒關系非小。
敢憚繁邪。
三衣止長三肘。
闊五肘。
過是步步結等流罪。
若與佛衣等量。
便結第三篇罪。
今豎三橫六。
緻左臂疊作三重。
又與迦絺那衣自不相幹。
功德衣五條十隔。
受舍各有定時。
豈可但持此衣。
永當三衣。
非時食戒。
本無開聽。
今稱七不過午。
全無出處。
律中八種十種開聽。
謂展轉食。
别衆食。
及不作餘食法而食。
皆上午。
豈非時也。
時懷非想。
猶結吉羅。
服吐下藥。
止許煮麥。
不令頭破。
漉汁飲之。
不聞權開也。
又離衣宿。
結罪有文。
不持鉢。
結罪五部不載。
又皮革氊毳。
他經充類至盡之言。
非為破戒。
可不稱為大端。
而過午之中受食。
咽咽結第三篇。
未便稱為小節。
渡海浮囊。
芥子不舍。
況第三篇喻如手掌。
可以為小邪。
又五百問一書。
與五百餘卷律藏全反。
用五百問。
必廢五百卷。
遵五百卷。
五百問不得不阙。
若謂佛說。
無容緻議。
則受生血盆高王等。
不亦稱佛說邪。
律學之譌。
已非一日。
宣公亞聖。
為懷素所嫌。
義淨大賢。
受飜譯名義彈駁。
故知如來以降。
等覺猶未稱一切智也。
俗不合聞比丘軌式。
一出根本薩婆多部。
一出戒因緣經。
序根本部因緣。
乃迦葉佛時外道子。
欲破法。
假就比丘學。
比丘告以俗得聞經論。
毗柰邪教俗不合聞。
外子權出家學習。
然後破之。
若俗不合聞。
謂半月誦戒。
則三藏具在。
自可展閱。
何待出家而學之。
若謂出薩婆多。
不出僧祇。
則五百問。
又豈出僧祇部也。
【答志隆】 不諱疾忌醫。
誠末法優昙。
旣自知病。
又知流俗之病。
惟勇于自療。
而卽以療人。
便是真實修行。
否則知病不療。
病源正在此耳。
人必有超群拔俗手段。
方有出離生死機括。
人世愛見。
稍或未忘。
無上白法。
如何希冀。
紫柏大師雲。
情之所有者理必無。
理之所有者情必無。
古人雲。
識得一尺。
不如行得一寸。
夫閉戶看尊宿語以自警。
難敵現境熟識。
傥安守故轍。
可坐進此道。
豈五十三參之計拙。
而三登九上亦唐勞邪。
【答博山無異師伯】 梵網戒本。
是界外别圓二教。
獨菩薩法。
其界内藏通二教出家菩薩。
無别戒法。
同秉比丘律儀。
但發心自度卽名二乘。
發心度人。
斯名菩薩耳。
然界内之機。
不得舍本位而空希界外。
界外大士。
必須秉權法而遊于界中。
故菩薩比丘。
迥與菩薩士女不同。
近世鹹謂小乘所制。
大乘悉開。
比丘所執。
菩薩悉融。
皆屬流言。
竝非實義。
【答水林二書】 旣值事緣。
又生厭苦。
不免添一重公案。
不涉本頭。
加以幽憤。
又是第三重公案。
欲舍此刻念彌陀。
四重公案。
旣雲直往無算。
又欲拂散疑雲。
五重公案。
公案愈多。
相去益遠矣。
識論雲。
一切唯有識。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若識所變。
不應自識逼苦自識。
經雲。
阿彌陀佛。
是法界身。
則事緣非彌陀身中事邪。
卽此彌陀。
卽此念彌陀。
胡彌陀身中抱一舍一。
舍決不可舍。
抱決不可抱。
向不可舍抱處會取。
則皎日當空。
疑霧消散矣[其一]。
全身放下。
蕩蕩空空。
似則固似。
是則未是。
離生喜樂。
初禅之全身放下也。
定生喜樂。
二禅之全身放下也。
舍念清淨。
四禅之全身放下也。
不恒行心心所滅。
無想外道之全身放下也。
恒行心心所滅。
滅盡定聖人之全身放下也。
視那伽大定。
尚不啻螢火日光。
足下希心。
當在何境。
傥亦幸而妄想亂思遮障。
使不堕坑落壍。
如果蓦直去。
恐諸佛亦救不得矣。
此事非一言可盡。
能虛心意。
不妨有相商分。
【寄了因】 年未壯。
世态惡。
不可輕為去就。
往往好心行腳。
高者退道心。
卑與俗俱化。
非大智慧。
大力量。
罕能出類拔萃也。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
身心皆是無明。
欲求智慧。
須親善友。
然求善友于末世。
亦甚難言。
有少多行門者。
智眼昏昧。
有少多學識者。
行業荒蕪。
于中棄短取長。
須自眼正。
否則無不愦愦耳。
【與曹源三書】 所謂直下承當者。
須置身千古聖賢之列。
不屑為随波逐浪之人。
言行相顧。
心迹相符。
方終始不二。
幽明無閑。
憨翁雲。
學道第一要骨氣剛。
次識量大。
次生死心切。
夫剛則不為情欲所靡。
大則不被目前所轉。
切則不順習氣所趨。
卽靈源禅師易世俗所難。
而緩時流之急。
此第一良藥。
幸時服之。
勿懼苦口。
使積劫沉疴終不療也。
新師識論。
獨有苦心。
幸潛玩領其長處。
能劖妄習。
便是深妙。
傥決定收功心。
未若農夫望秋。
雖析義如繭絲牛毛。
秖粗淺耳。
人不解此意。
多堕數寶之诮。
惟自勖[其一]。
不虞之譽。
君子不喜。
求全之毀。
達人不辭。
自反有愧。
無怨于他人。
自反無愆。
更何嫌衆口。
以此持心。
不論時古時今也[其二]。
人不難有志。
難有忍。
事不難有察。
難有容。
故曰。
有容德乃大。
有忍乃有濟。
【答曹源二書】 忏悔殷勤。
感佛光現。
雖僅二寸。
亦得戒前茅也。
嗣嬰貴恙。
是夙習交加。
及向來口腹犯戒所緻。
然法華一部。
悲忏二時。
尚終不替。
猛丈夫矣[其一]。
圓教從名字初心。
便用佛知佛見修行。
豪傑丈夫。
具一切無明煩惱。
偏向冰淩劔鋒上行。
非冰淩劔鋒。
不能鑄無明煩惱成菩提般若故也。
天降大任。
必先苦勞拂亂。
令動心忍性。
頑鐵不煉不成鋼。
美玉不治不精瑩。
松柏不歴歲寒不挺秀。
孤臣孽子不厲熏不達。
豈有粥飯習氣。
暖輭形态。
可坐進此道者。
夫小小境緣。
便成事障。
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
果達妙理。
則現前極惡逆事。
第一玄妙。
為第一明師良友。
若舍此等境界。
何法可修。
可悟可頓邪。
兄平日學問。
大率向語言文字上著眼。
不向義理上體會。
躬行處較勘。
轉得此關棙子。
方是大乘淨土因也。
【寄壁如兄】 知參究無緣。
便向有緣處入。
歸元無二。
方便多門。
入手不同。
到家則一。
均佛祖法門。
有何進退勝負。
可愛憎取舍。
必區區博一丈夫名邪。
兄雲栖法系。
曾事幽溪。
雲栖教律兼修。
幽溪教觀并舉。
斯并津梁。
寕非直指。
特人心不了。
願不大耳。
生西方者。
貴大菩提心寶。
心寶若在。
帶惑亦可往生。
心寶若迷。
參禅早已兩橛。
若飜轉此關棙。
真實不欺。
正好真實參悟。
若飜不轉。
為舊習所汨。
必須就教律大開慧眼。
煉就鋼骨。
方始相應。
請急著眼。
又末世禅人病膽大。
老兄病膽小。
膽大肆無忌憚。
直向泥犁。
膽小顧後瞻前。
不得自在。
善惡雖殊。
不能打徹一也。
欲徹體清涼。
将定散淨穢情見。
全體放下。
始得。
【寄歸一兄】 鳥必學飛也。
而後毛羽成。
舟必學操也。
而後江河濟。
松柏必歴歲寒也。
而後貞幹堅。
行人必以佛祖自期也。
而後成佛祖。
若以狐疑鼠竄之因。
希獅行象顧之果。
恐不可得。
發大菩提心。
使悲智調停可也。
【與瑩然】 豪傑立身。
決以破我法二執為準的。
我執不破。
定不能作千古至人。
法執不破。
定不能弘如來正法。
才魄橫一世者。
須開千古眼界。
成千古學識。
方不負己靈。
否則僅同春草之榮。
終非松柏之幹。
【寄不忘】 學人第一要務。
在克除習氣。
誠以圓頓法淨治夙習。
猛風吹沙。
實無艱險。
傥習染不除。
則談玄說妙。
有名無義。
天台荊溪之道。
恐不如斯。
苦口良藥。
同病皆堪服之。
勿使如來慧命夭喪也。
【與攝三】 每見多人于勝事種種障難。
俗累病苦。
親長眷屬。
無量纏繞。
阻斷良緣。
空具信慕。
莫遂雅懷。
而得無障難者。
反信慕浮淺。
衣衫不整。
觸手捉經。
如措大對舉業相似。
又複惟記名言。
專喜貼句。
依文解義。
其為三世佛冤。
釣利沽名永背一乘出要。
不惟寶山空回。
正恐袈裟難複。
好因緣是惡因緣。
此之謂也。
如來說教。
諸祖弘經。
并開衆生眼目。
作劫濁津梁。
不向此中著眼。
便是盲修瞎煉。
今欲不犯末世惡習。
不負往因現緣。
一要信諸佛境界。
吾人各具。
本無差别。
不生退怯。
二要仰企諸佛。
慙愧己靈。
句句會歸自己。
不可說食數寶。
三要虛心樂善。
稍有長者。
皆師友之。
四要悲愍一切。
凡堪以此意相警者。
不惜苦口。
五要恕人厚已。
凡不如法。
生哀愍心。
勿見其過。
近時學者。
見他放逸。
不與随流。
則生憍慢。
皆增長生死。
可懼也。
【與如是兄】 兄斷欲去愛。
固有辣手。
調身護物。
尚乏方便。
望内則放開懷抱以養神。
外則體察世情而惜福。
此一病。
未必非二利之緣也。
【寄陳旻昭二書】 八月惺谷師西歸。
九月壁如師辭世。
一月奪二碩交。
皆法門梁棟也。
痛哉。
每思大事因緣。
非定慧莊嚴。
悲智雙運。
誠難一生了當。
惺師慧力有餘。
定力不足。
壁師定慧調适。
悲願未深。
俱未免遺下公案。
目下同袍。
鮮有生死心者。
況菩提心。
天人減少。
三惡充滿。
将何底極邪。
大廈将傾。
一木難支。
惟人定可勝天。
誓當易世俗所難。
緩時流之急。
棄名利。
絕嚣喧。
持以深心。
要以弘願。
操以恒久不變之力。
庶無忝于嬰杵。
願居士斷泛涉之心。
省不急之務。
笃志近思。
深造自得。
以圖共報佛恩。
無以寶劔切泥。
隋珠彈雀。
是鄙衷所惓惓耳[其一]。
一芥翳天。
一塵覆地。
字經三寫。
烏鸢成馬。
佛法之蝕。
由來漸矣。
非外道天魔能破。
壞周室者齊桓晉文也。
治世嚴王霸之辨。
操心分義利之關。
視聽言動之複禮不真。
克伐怨欲之不行何得。
隐居求志。
人定勝天。
此實字字血淚。
【與韓蓮洲】 韋提以逆子起淨業正因。
慶喜以染緣為棱嚴弄引。
惡因緣是好因緣。
轉禍為福。
在人著眼。
傥随徧計分别。
雪上加霜。
冤結有何了期。
若達曠劫因果。
則現在冤親。
總非天降地出。
以慈忍心調停解釋。
以夢幻觀消遣情懷。
未必非煉磨心性。
透露真常之一助也。
語雲。
跌法從他得。
燈不剔不明。
鐘不擊不鳴。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污泥生蓮華。
神奇出臭腐。
夫吾人本地風光。
埋藏蘊宅。
潛伏根門。
無時不煞煞欲現。
稍藉外緣一擊。
便當迸裂騰輝。
傥不肎向此際薦取。
佛界便為魔界。
如霜雪寒冰。
松柏增妍。
凡卉失色。
咎在己不在境也。
又仁者。
雖舍比丘沙彌律儀。
而大士木叉。
自宜固守。
仗此菩提戒光。
方可禦侮消難。
其說似迂。
其事實迩。
幸精思力行之。
【寄修雅法主】 雲栖大師雲。
古人著述。
多在晚年。
良以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上代疏論家。
殚一生精神。
博綜内外學問。
得一二帙垂世。
尚不免後賢彈駁。
況一時口耳草料。
欲流布人閑邪。
須見到養到。
從居安資深流出。
則輝天燭地。
照古騰今。
非分外耳。
毗尼尤不容片言隻字有作。
譬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稍或僭竊。
厥罪不小。
傳佛心印記注。
附呈清覽。
此翁學識俱富。
解行兩優。
堪為近日作家。
虛心玩味。
知未易及耳。
【答程季清】 法門不衰于無外護。
衰于無内守。
主持法門。
先盤星立正。
然後随時随力。
興隆幻事。
皆屬普賢行門。
稍涉世閑名利心。
佛法止成世法。
深可悲也。
【複圓聞】 如來最後以扶律談常為宗。
苟廢事談理。
理成烏有。
智者荊溪諸老。
無不戒行冰霜。
方堪垂範千古。
豈可以毒器令貯醍醐。
不肖始雖染指宗門。
亦旣遊心教苑。
今不得不以持戒為第一急務。
又見律學之譌。
較禅教更多。
爰為集要。
以便訓蒙。
舍舉世共趨之轍。
遵時豪恥問之塗。
知我苦心者。
惟如來耳。
仁者乘戒并急。
當是如來所使。
法運可回。
喜不寐也。
【寄萬韫玉】 貴地久乏聞熏。
囿聞見。
傥宋儒陳腐見識。
一毫未淨。
未可深談佛法。
況坐陳腐障中。
欲商真正宗教。
誠難誠難。
寕以百千刃刀剌其耳根。
終不忍聞佛是方便說诳語人。
寕百千刃刀斷其舌。
終不肎言佛肎方便說诳語法。
寕百千刃刀割裂心胸。
終不可作佛經同寓言解。
此言傥一字不從真心中出。
不但死堕拔舌。
現世舌當爛壞。
當知宣尼大聖。
若比于佛。
的如小星比滿月。
爝火比燎原。
川渎比大海。
中尊比朝廷。
若不能信此語。
是謗佛人。
不可謂信佛也。
【寄王簡在】 古之君子。
為立六合内事。
尚一家非之不顧。
乃至天下非之不顧。
況圖出世大法。
塵劫遠猷。
可近囿一時耳口。
曲狥流俗人情邪。
居士非無志願。
直欠。
識力。
欲開千古識力。
決須視歸戒如泰山。
視世故如鴻毛。
庶作中流砥柱。
不然。
未可稱豪傑也。
【寄潘戒如】 财色嗔慢。
清濁稍殊。
同為十習因。
同感六交報。
若别配因果。
慢屬修羅。
嗔屬地獄。
尤可畏。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雪浪大師雲。
不可以聖賢律人。
不可以率性自任。
此皆居士對症良藥。
幸時時服之。
作蓮邦左券。
【與胡遠志】 為禅林求主人者。
弘護之願為一身商出處者。
自知之明。
竊以鮑老當場。
不若舉賢相副。
有季賢老師。
雲栖嫡子。
年德俱隆。
慈願并廣。
以禮敦迎。
或當俞允。
貧納與歸師。
拈阄洞庭。
旣許安居。
律不容改。
又己躬下事。
靜動無妨。
著書立言。
必須靜境。
納長于著述。
短于應酬。
傥從舍失措。
則長短互乖。
況律學之譌。
已将千載。
革非矯弊。
與俗相違。
僅可僻處深山。
鸠真同志。
作傳火計。
卽欲行之天下。
以觸時諱。
禍且不測。
夫大乘弘誓。
以寬成大。
住持僧寶。
以局表尊。
旣痛有名無實之弊。
必守貴精不貴多之箴。
設居勝刹。
求戒必多。
嚴擇則招怨之端。
濫許則壞法之始。
進退維谷。
其何以堪。
嗚呼。
今天下稱圓稱頓稱大乘者。
徧滿域中。
獨聲聞一脈。
不惟置諸高閣。
亦且藐若草芥。
抑思世尊拈花時。
破顔微笑者。
果誰人邪。
靈源清禅師雲。
易世俗所難。
緩時流之急。
納銘心此語久矣。
愁人莫向愁人說。
說與愁人愁殺人。
居士具金剛眼。
探法海源。
當亦為斯言肎首也。
【寄金台師】 呪壇火浴。
缁素之口。
其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