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

關燈
名。

    是故憍陳如。

    大迦葉。

    目犍連等。

    皆俗氏也。

    阿難陀。

    莎伽陀。

    阿那律等。

    皆俗名也。

    出家證果。

    當時鹹以此稱之。

    後世亦以此傳之。

    然則别命法名。

    已非律制矣。

    況法派乎。

    其在東土。

    五祖下出二人。

    南曰惠能。

    北曰神秀。

    馬祖下出三人。

    西堂曰智藏。

    百丈曰懷海。

    南泉曰普願。

    且南嶽旣名懷讓。

    百丈為其嫡孫。

    未嘗避之。

    宗門果有派乎。

    北齊師也。

    南嶽徒也。

    師名慧文。

    徒名慧思。

    慈雲四明。

    同師寶雲。

    一名遵式。

    一名知禮。

    天台果有派乎。

    又宗門有大本小本。

    天台有大威小威。

    法名果足論乎。

    降而近世。

    雖法派之說已行。

    高尚者。

    猶然弗屑。

    如密藏名道開。

    介山名傳如。

    對峰名真弘。

    澹居名法铠。

    寒灰名如奇。

    皆不失為紫柏弟子。

    善知識果有派乎。

    巢松名慧浸。

    一雨名通潤。

    蘊璞名如愚。

    皆不失為雪浪弟子。

    法師果有派乎。

    惟其道無足傳。

    法無足授。

    不知戒律之當尊。

    不知紹繼之正務。

    為師者但貪眷屬。

    為徒者專附勢利。

    遂以虛名互相羁系。

    師資實義埽地矣。

    豈不痛哉。

    客曰。

    法派之非。

    旣聞命矣。

    法門兄弟。

    缁素無閑邪。

    答曰。

    同門列為兄弟。

    豈惟不知出世法。

    亦不知世法者也。

    且如公卿也。

    百寮也。

    胥吏也。

    萬民也。

    皆天子臣庶也。

    然百寮不得呼公卿為兄弟。

    乃至萬民不得呼吏胥為兄弟。

    何也。

    分異故也。

    佛法亦爾。

    比丘之法。

    多已十夏者。

    為與和尚等。

    多已五夏者。

    為阿阇黎等。

    比丘尼之奉八敬法也。

    雖百夏。

    禮初學比丘足。

    夫比丘尼。

    已入僧寶數。

    特以比丘為上衆。

    尼為下衆。

    其禮數懸絕如此。

    況式叉摩那。

    但學法。

    未預衆僧法事者乎。

    又況沙彌。

    沙彌尼。

    但同僧利養。

    未入僧數者乎。

    欲稱比丘為兄弟。

    何異有司稱宰輔為兄弟也。

    又況優婆塞等。

    幷無僧相。

    不得同僧利養者乎。

    欲稱沙彌為兄弟。

    何異民庶稱有司為兄弟也。

    且佛之初出世也。

    提謂長者。

    先受五戒。

    稱佛為師矣。

    五比丘後方師佛。

    提謂非兄。

    五比丘非弟乎。

    乃佛之授與三歸也。

    則曰。

    歸依未來僧。

    是不惟不敢以五比丘為弟。

    幷不敢以五比丘為兄。

    以其歸依僧。

    則一切僧皆我師也。

    乃至最後須跋陀羅。

    亦我師也。

    今世俗士。

    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

    竊竊然矜曰。

    吾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

    彼知識法師者。

    亦竊竊然矜曰。

    彼某居士某宰官歸依于我者也。

    噫。

    果若此。

    則應曰。

    歸依佛。

    歸依法。

    結交一大德可也。

    可雲歸依僧也。

    與哉。

    須達多之初聞佛名。

    夜趨見佛也。

    甫聞說法。

    卽證三果。

    已入勝義僧寶數矣。

    旣而造精舍于隻桓。

    供佛及僧。

    凡新出家未知佛法者。

    須達多日為教授。

    必禮出家人足已。

    然後說法。

    寕惟不敢以教授師自居。

    不敢以兄自居。

    幷不敢以弟自居。

    而兄視新出家人也。

    羅睺羅之出家也。

    以舍利弗為和尚。

    均提之出家也。

    亦以舍利弗為和尚。

    羅睺為比丘。

    均提尚為沙彌。

    不聞其稱羅睺為兄也。

    則住持三寶之體最嚴。

    亦猶朝廷之禮故也。

    朝廷無禮法。

    上下不辨。

    而天下亂。

    佛法無律儀。

    七衆不辨。

    而化道絕。

    可弗辯乎。

     【議】 【儒釋宗傳竊議(有序)】 大道之在人心。

    古今唯此一理。

    非佛祖聖賢所得私也。

    統乎至異。

    彙乎至同。

    非儒釋老所能局也。

    尅實論之。

    道非世閑。

    非出世閑。

    而以道入真。

    則名出世。

    以道入俗。

    則名世閑。

    真與俗皆迹也。

    迹不離道。

    而執迹以言道則道隐。

    故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又曰。

    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

    嗚呼。

    今之求道于迹者。

    烏能下學而上達。

    直明心性。

    迥超異同窠臼也。

    夫嘗試言之。

    道無一。

    安得執一以為道。

    道無三。

    安得分三教以求道。

    特以真俗之迹。

    姑妄拟焉。

    則儒與老。

    皆乘真以禦俗。

    令俗不逆真者也。

    釋乃卽俗以明真。

    真不混俗者也。

    故儒與老主治世。

    而密為出世階。

    釋主出世。

    而明為世閑祐。

    至于内丹外丹。

    本非老氏宗旨。

    不足辯。

    然則言儒。

    而老與孔皆在其中矣。

    言釋而禅與教皆在其中矣。

    故但雲儒釋宗傳竊議。

     儒之于道學也久矣。

    上古無文字無可征。

    可征始于堯舜。

    堯允執厥中。

    舜危微精一。

    皆心外無法。

    故天地賴以位。

    萬物賴以育。

    貫徹古今萬世。

    不能逾其道也。

    嗣禹臯陶之見知。

    湯之聞知。

    不過還知此心此理而已。

    知之則近見亦可。

    遠聞亦可。

    不以遠近為親疎也。

    乃韓愈雲。

    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

    嗟嗟。

    是何物也。

    可互相傳乎。

    譬諸射樹的而專注之。

    先有巧力者先中。

    後有巧力者後中。

    或在同時。

    或在異世。

    貴各中的而已矣。

    的非可傳也。

    巧非可傳也。

    力非可傳也。

    謂之日見知聞知則可。

    謂以是相傳可乎哉。

     見知不唯禹臯也。

    凡稷契伯益等皆見而知之者也。

    聞知不唯湯也。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樂堯舜之道則于湯為見知。

    于堯舜禹等亦為聞而知之者也。

     文王旣沒。

    武周又逝。

    柱下史聞而知之。

    孔子問禮。

    歎為猶龍。

    則于老聃又為見而知之。

    門人推崇厥師。

    不複齒及老氏。

    孟子亦蹈其舊轍耳。

     顔于孔。

    誠見知也。

    但繼孔學。

    又先孔亡。

    不同太公之于文王。

    伊尹之于湯。

    禹之于舜也。

    故孟子不言之。

     顔淵死。

    子哭之恸。

    再歎今也則亡。

    故古人雲。

    顔子沒。

    而聖學亡。

    非虛語也。

    孟子曰。

    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蓋亦不敢虛妄承當者欤。

     老氏之學。

    蓋公等得其少分以治漢。

    漢則大治。

    孔孟之學。

    漢代絕響。

     北宋周濂溪定性書雲。

    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太極圖說雲。

    太極本無極也。

    細玩二語。

    真得孔顔心法者也。

    後儒紛紛解釋。

    罕有知其語脈者。

    且雲。

    定性書可以不作。

    噫。

    可哀矣。

    卽及門之士。

    明道似曾子子思。

    伊川似子夏而已。

     南宋陸象山。

    先立乎其大者。

    乃得孟氏心法者乎。

    然不信太極無極。

    展轉撥之。

    紫陽又展轉救之。

    吾觀撥者救者。

    皆非實知周子也。

     王陽明龍場大悟。

    提緻良知三字。

    為作聖真訣。

    雖曰顔子複生。

    不亦可乎。

     釋之于道學也。

    十方三世無不徹也。

    此界此時。

    則始于釋迦。

    繼于迦葉難陀等也。

    其在震旦。

    則遠公造法性論。

    羅什歎其未見佛經。

    能知佛理。

    北齊慧文大師。

    讀龍樹中論。

    悟圓頓心宗。

    二并可稱聞而知之。

    菩提達磨大師。

    受記東化。

    可稱見而知之。

     遠公後。

    凡修淨業得往生者。

    皆見知聞知之流類也。

    有人僅立蓮宗七祖。

    但約行化最專者耳。

    然四明尊者。

    慈雲忏主等。

    何嘗不以淨土行化。

    而智者大師十疑論。

    飛錫法師寶王論。

    天如禅師淨土或問。

    楚石禅師懷淨土詩。

    妙葉法師念佛直指。

    尤于淨土法門有功。

    至若近世則幽溪師生無生論。

    袁中郎西方合論。

    皆遠公之的裔也。

     達磨傳至六祖。

    乃有南嶽青原二甘露門。

    門似二。

    道無二也。

    二則毒藥。

    非甘露也。

    又數傳而為五宗。

    人有五。

    宗非五也。

    五則枝條。

    非宗本也。

    譬如阿耨達池。

    一水流為四河。

    歸于大海。

    河有四。

    水無四也。

    今不知池之一。

    不知水之一。

    不知海之一。

    獨從四河闊狹曲直遠近起見。

    互相是非。

    可謂智乎。

     繼北齊者。

    有南嶽思大師。

    出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真圓頓心要也。

    次有天台顗大師。

    出三種止觀。

    法華玄義文句。

    及維摩仁王金光明普門品十六觀等疏。

    于是教觀大僃。

    歴五傳至荊溪。

    其道中興。

    又八傳至四明。

    道乃重振。

    此後裂為三家。

    漸式微矣。

     唐玄裝法師。

    徧遊天竺。

    學唯識宗于戒賢法師。

    盡其所知。

    旁[扌*叜]其所未知。

    廣大精微。

    真彌勒天親之子。

    釋迦文佛之遠孫也。

    慈恩基師。

    雖實繼之。

    然觀所撰法華贊玄。

    則靈山法道恐未全知。

    無怪乎唯識一書。

    本是破二執神劔。

    反流為名相之學。

    亦可悲矣。

     賢首法藏國師。

    得武後為其門徒。

    聲名借甚。

    疏晉譯華嚴經。

    經旣未僃。

    疏亦草略。

    故不複傳。

    所傳起信論疏。

    淺陋支離。

    甚失馬鳴大師宗旨。

    殊不足觀。

    方山李長者有新華嚴經論。

    頗得大綱。

    清涼觀國師。

    複出疏鈔。

    綱目并舉。

    可謂登襍華之堂矣。

    後世缁素。

    往往獨喜方山。

    大抵是心粗氣浮故耳。

    不知清涼。

    雖遙嗣賢首。

    實青出于藍也。

    圭峰則是荷澤知見宗徒。

    支離矛盾。

    安能光顯清涼之道。

     禅宗自楚石琦大師後。

    未聞其人也。

    庶幾紫柏老人乎。

    壽昌無明師。

    亦不愧古人風格。

     台宗絕響已久。

    百松覺公稱為鳴陽孤鳳。

    僅出三千有門頌略解。

    及棱嚴百問耳。

    幽溪繼之。

    一時稱盛。

    然唯生無生論。

    足稱完璧。

    而自所最得意圓通疏。

    殊為不滿人意。

    何哉。

    但能趺坐書空。

    作妙法蓮華經字。

    脫然西逝。

    則誠蓮華國裡人矣。

     雲栖宏大師。

    極力主張淨土。

    贊戒贊教贊禅。

    痛斥口頭三昧。

    真救世菩薩也。

    憨山清大師。

    擴複曹溪祖庭。

    晚年掩關念佛。

    晝夜課六萬聲。

    故坐逝後。

    二十餘年。

    開龛視之。

    全身不散。

    遂與六祖同畱肉身。

    人天瞻仰。

    得非蓮宗列祖乎。

     或曰。

    佛祖之道。

    必師資授受。

    方有的據。

    否。

    則法嗣未詳。

    終難取信。

    無名子應之曰。

    譬諸世主。

    桀非傳自大禹。

    纣非傳自成湯者乎。

    身苟無道。

    天子而不若匹夫矣。

    今之雖有師承。

    颠覆如來教戒者。

    何以異此。

    漢之高祖。

    明之太祖并起草莽。

    誰授以帝位乎。

    苟得其道。

    匹夫而竟開大統矣。

    今之雖乏師承。

    能自契合佛祖心印者。

    亦奚不然。

    必如子論。

    是但許有見而知之。

    不許有聞而知之者矣。

    可乎哉。

    且子又不聞。

    有師資具足。

    皆不足齒及者乎。

    譬如俳優及相搏者。

    豈無師資授受。

    然不過戲劇及鬬诤法耳。

    吾故曰。

    執迹以言道。

    則道隐。

    譬諸射者。

    期各中的焉耳。

    十方三世。

    唯此一的。

    常住不變。

    何竢于傳。

    巧之與力。

    存乎其人。

    父不能傳之子。

    子不能得之父。

    有何所傳。

    或見而知之。

    或聞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正知其不可傳者也。

    謂有可傳。

    則不至於戲劇鬬诤不止。

    非佛祖聖賢之道也已。

     【記】 【介石居記】 自寂光之性。

    翳于五住塵勞。

    一切含識。

    鮮有恒居。

    雖四禅四空。

    及方便土。

    亦屬旅泊。

    然以正法眼觀。

    則世閑相卽常住相。

    妙在不為物轉。

    便能轉物。

    故棱嚴雲。

    見與見緣。

    幷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蓋惟達無所有。

    方契菩提。

    傥逐境生情。

    流轉從茲相續矣。

    予讀豫之六二曰。

    介于石。

    不終日。

    未嘗不掩卷太息也。

    夫六道豫有。

    二乘豫空。

    藏通菩薩豫于度幻。

    别教大士豫于但中。

    皆未了法界随無明流。

    豈若圓頓初心。

    悟因緣卽空假中。

    法本無住。

    物亦不遷。

    是則幾之微也不容一瞬。

    況終日乎。

    無生刹那。

    名之為介。

    常自寂滅。

    喻之以石。

    融刹土于毫端。

    會古今于當念。

    以三無差别。

    而獲二殊勝。

    不谄不渎。

    義極于此。

    誰謂宣尼心學僅在六合内。

    而牟尼法要不在日用閑哉。

    權可居士。

    額其居曰介石。

    因記之。

     【遊鴛湖寶壽堂記】 甲申中秋前四日。

    廣若姚居士。

    邀予遊于别室。

    室在鴛湖濱。

    去五龍橋數武。

    其地幽勝。

    紅蓼夾徑。

    無階砌排耦之繁。

    荷葉滿池。

    蓮香尚馥。

    池北屋宇。

    皆樸素古簡。

    循廊而東。

    則寶壽堂在焉。

    廣若語予曰。

    此堂。

    昔本僧居。

    先君時淪為俗舍。

    後因重事覆苫。

    于梁閑得金剛經一卷。

    工人異之。

    持以告予。

    予先夜曾得夢。

    夢至一破廳。

    有僧募予三百金。

    予未許。

    僧雲。

    當以事證。

    遂指其地。

    忽有塔從地湧出。

    告予雲。

    汝本欠此塔緣三百金。

    須填還也。

    次日忽聞梁中得經。

    遂往視之。

    蹑梯而上。

    觌面真如塔随身湧現。

    宛同夢中所見。

    故今複為僧舍。

    以奉吾母。

    幷淨侶數十人。

    鹹此熏修焉。

    予嘗謂夢之一法。

    至幻而至靈。

    一夕中普能現三世事。

    試觀法華安樂行品。

    始初心終妙覺。

    總不出如夢三昧。

    故知三界諸法。

    誠無非夢也。

    成佛之夢。

    豈真夢幻也哉。

    廣若居士。

    信夢醒無二。

    便能踐夢中諾。

    而舍園為庵。

    且成出世大孝。

    今日遊此堂聞此語者。

    皆印入于廣若之一夢。

    而予複夢為之記如此。

     【端氏往生記】 乙酉冬。

    全城章潔之。

    以二先人行實乞言。

    予拈念佛三昧印之。

    今居士追憶二先人之信佛。

    實由乃室端氏。

    更乞一言表彰。

    兼欲決其所疑。

    蕅益道人。

    生平不浪為人作傳。

    獨往生傳。

    則不待請。

    然必見聞彰灼乃作。

    予與潔之交未久。

    此山去全成(城)遠。

    予又未履其處。

    似未可附見聞彰灼之科。

    但潔之笃信謙謹。

    非肎诳語者。

    且于大法有疑。

    可不為決。

    請卽其言而導其意。

    其言曰。

    亡室端氏。

    年十七适某家。

    卽與某同志茹素。

    好惠施。

    無私積。

    不喜珍飾绮服。

    不恚罵給侍人。

    孝事翁姑恐不逮。

    知不生育。

    遂買妾事某。

    專心持珠念佛。

    一載有餘。

    病笃。

    請姑同聲念佛。

    欲辭去。

    姑高喚令住。

    竢胞弟端尚卿相會。

    乃延至次日。

    與弟訣别。

    聲如男子。

    劇談禮義孝友大節。

    半日不倦。

    至暮複請姑助念佛。

    三日不沾飲食。

    不發餘言。

    以崇祯癸未八月二十九日。

    吉祥而逝。

    某父因此感發。

    越七日坐逝。

    次年秋某母複秉歸戒而終。

    适聞觀經疏鈔。

    謂臨終十念成就。

    亦得往生。

    未審亡室。

    獲往生邪。

    蕅益道人。

    聞而歎曰。

    甚矣。

    心力不可思議。

    佛力不可思議。

    夙世善根信根不可思議也。

    鹦鹉鸜鹆。

    猶得往生。

    謂念佛人不得往生。

    可乎。

    吾輩生于末世。

    旣無天眼。

    又無宿命智通。

    佛語不信。

    更信何語。

    苟于佛語谛信無疑。

    則裟婆何啻旅邸。

    淨土何啻家鄉。

    獨怪夫聰明伶俐納子。

    曾女流之弗若。

    深可悲耳。

    予少年猛志參究。

    視佛祖果位。

    猶掇之。

    冀欲以此報父母不報之恩。

    中歲多障多病。

    今乃一意西馳。

    而散心弘法。

    計功定位。

    僅堪下品下生。

    每一念及法界父母。

    不禁血淚交流。

    反不如端氏女。

    先享蓮宮之樂。

    且拔其舅姑同出苦輪。

    成出世大孝。

    居士但求之己。

    若不疑己心卽是佛心。

    卽更不疑佛語。

    若于佛語不疑。

    卽于善女之生淨土。

    亦不疑矣。

    嗟乎。

    此事潔之家事。

    此語潔之親語。

    而得生不得生之疑。

    尚征于予乃信。

    後之讀斯記者。

    可不速谛信自心。

    如端氏女之操往生左券于不忒哉。

     【祖堂幽栖禅寺大悲壇記(并銘)】 如來顯密二教。

    并具四種悉檀。

    而密教尤重檀儀。

    蓋全理成事。

    全事攝理。

    直以事境為谛觀。

    本非僅托事表法而已。

    觀世音菩薩。

    慈徧刹海。

    于娑婆世界更有大因緣。

    其所說呪。

    藏中最多。

    唯大悲心呪。

    流通獨盛。

    有宋四明尊者。

    法智大師。

    佛子羅睺再來。

    專修密行。

    依天台教觀。

    創立大悲三昧行法。

    十科行道。

    十乘觀心。

    并是佛祖秘要。

    萬法總持。

    豈徒以音聲色相為觀美哉。

    近世武林流通特廣謬亂多端。

    予不得已。

    特為之辯譌矣。

    祖堂湛持如公為遠痕禅師高足。

    雪浪大師法孫。

    曩在真寂。

    躬修此行。

    凡歴四期。

    次住匡山豆葉坪。

    奉為日課。

    後因師兄如幻行公。

    偕護法二白蔡居士。

    登山邀請主幽栖事。

    遂發願雲。

    設欲某服役禅堂。

    必建大悲忏壇。

    以踐聞熏聞修實益。

    于是拮據七年。

    始獲就緒。

    壇在藏經閣右。

    佛像南向。

    大悲像東向。

    壇右為觀堂。

    及齋堂浴室侍者寮等。

    大功旣竣。

    請予為記。

    令後裔有聞。

    予惟湛公。

    久參耆宿。

    不主先入之言。

    毅然聽予改正積譌。

    真大豪傑。

    而公且囑予曰。

    某生平精力。

    竭在茲壇。

    恐後裔無知浸假。

    又譌而為逸老堂也。

    亦必藉一言預為之正。

    予懼。

    爰秉筆勒詞曰。

    大悲三昧。

    含靈本具。

    曠劫迷之。

    輪回諸趣。

    菩薩弘慈。

    方便巧度。

    文字性空。

    演妙章句。

    如法誦持。

    靡不感赴。

    四明行儀。

    萬古流布。

    久而失真。

    吾為此懼。

    辨譌初宣。

    群小争怒。

    勇矣湛公。

    不迷岐路。

    築此淨壇。

    龍天呵護。

    維此壇室。

    千秋一日。

    齋法肅恭。

    食時勿失。

    禅侶熏修。

    勿令老逸。

    冬夏安居。

    春秋努力。

    行願相資。

    同歸淨域。

    虛空可盡。

    弘誓不息。

    若有違者。

    法門敗德。

    持呪神王。

    必相排殛。

    仰乞威靈。

    證茲真實。

    百億其年。

    永垂芳式。

     【祖堂幽栖禅寺藏經閣記】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卽同魔說。

    宗教不容兩分彰矣。

    摩诃迦葉。

    西土初祖也。

    佛示寂。

    不供養舍利。

    惟事結集法藏。

    菩提達磨。

    東土初祖也。

    力埽依文解義之習。

    仍以棱伽印心。

    豈似後世僭竊位号。

    争去王室典籍。

    恣其吞并暴虐哉。

    祖堂幽栖寺。

    本融祖習坐觀心地。

    後得四祖點悟。

    遂傳大法。

    其道遠播雙徑。

    芙蓉峰下。

    寥寥久矣。

    正德年閑。

    有臨濟子孫。

    号海天者。

    來居此地。

    嗣有雪浪大師。

    乃慈恩再來。

    于時受法者。

    為瑞麟諸公。

    而紫柏大師亦會杖笠相訪。

    蓋自有唐以來。

    未有盛于斯際者也。

    雪師寂。

    高足遠痕法主繼守叢席。

    遠公逝。

    高足如幻法主又繼守之。

    以授乃弟湛持如公。

    浩公久參真寂聞谷老人。

    隐居匡嶽。

    旣應講。

    遂放下身心。

    專營佛事。

    七八年來。

    未有閑。

    今諸願已畢。

    惟藏閣功僅将半。

    适予應請弘演法華。

    湛公謂宜一言以紀其事。

    予于大悲忏壇。

    先有記銘。

    今藏閣雖未告成。

    實予心所最急者。

    蓋佛祖慧命。

    全賴三藏始傳。

    緬惟宋朝藏闆有十餘部。

    今僅存南北二藏。

    頗馍糊。

    嘉興書本藏經。

    猶未全足。

    真九鼎一絲之懼。

    且鼠卽鳥空輩。

    視經典如怨家。

    傥不力為護持。

    将有不忍言者。

    湛公之急急以此為務。

    其如來所使。

    行如來事者邪。

    請卽以此語。

    告我同仁。

    必當共發勝心。

    請卽畱此語。

    勒之堅石。

    必當竢百世不惑也。

     【明慶寺重建殿閣碑記】 像教之設。

    肇自佛世。

    來自漢時。

    大盛于南北六朝。

    歴唐宋來。

    未嘗稍替。

    故琳宮梵刹。

    星布九州。

    凡名山勝地。

    無不有住持三寶為世福田者。

    由覺法和合之義。

    民之秉彜。

    非可泯也。

    然住持三寶。

    本從一體三寶建立。

    而一體三寶。

    必藉住持三寶顯明。

    明則成己成物。

    自慶慶他。

    所以暫廢還興。

    無非全性起修之妙應耳。

    松陵西南隅。

    七十餘裡。

    有麻溪焉。

    溪南為明慶寺。

    宛在水中。

    形如菡萏。

    背缥渺。

    面曠野。

    左右兩漾。

    群流合襟。

    開山者。

    為晚唐智诜禅師。

    宋乾符閑。

    有秘谧師。

    建益友堂。

    其言曰。

    凡三藏之士。

    斂迹于斯。

    皆我益友也。

    則尊賢取善之風可想矣。

    宣德年。

    納子廣善。

    擴其址。

    規模弘敞。

    萬歴甲戌。

    殿閣禅堂。

    一夕灰燼。

    歴四十餘年。

    僅覩瓦礫。

    逮戊午年。

    本寺順蒼郁公。

    矢志恢複。

    身董其役。

    不辭勞苦。

    于是蓮宇松澗等。

    竭誠助之。

    一時缁素響應。

    财施力施。

    勸贊随喜。

    未幾。

    大殿鼎新。

    山門廊庑。

    香積僧寮。

    漸次畢舉。

    其閑輸粟布金者。

    未易悉數。

    而仲繼峰居士為最。

    書本大藏。

    則寓中念公獨成之。

    自是安居者。

    有尊像瞻禮。

    有法寶展玩。

    雲水者夜可息。

    晝可啜。

    俨複唐宋舊觀。

    永甲松陵衆刹矣。

    竊思創業難于勇進。

    守成利于堅貞。

    非勇進莫能為先。

    非堅貞無以善後。

    今之片瓦一椽。

    莖薪粒米。

    無非前人捍勞忍苦所緻。

    檀信減割身口所成。

    是宜記厥始末。

    以告未聞。

    庶幾善繼善述。

    久久勿替者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