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

關燈
助嚴真心。

    自他兩利。

    則為中道正信。

    有人得此了妄無生。

    全是性起。

    真性不生不滅。

    則一切法當下亦皆不生不滅。

    真性具一切法。

    造一切法。

    一切法亦皆具一切法。

    造一切法。

    遂見法法互融互具。

    互徧互周。

    雖複重重融具徧周。

    亦無所在。

    雖無所在。

    而無盡無盡。

    法法宛然。

    是謂具縛凡夫。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是肉眼。

    卽名佛眼。

    從始至終。

    以此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直至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中閑永無諸委曲相。

    沩山雲。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仔細用心。

    可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此之謂也。

    豈似後世講士。

    妄計積功累行。

    不明平等法性。

    又豈似今時狂禅。

    妄計卽心卽佛。

    不知差别義門者邪。

    然欲發妙悟。

    或從思入。

    或從聞入。

    事非一槩。

    但先滌舊時知見。

    令淨盡無餘。

    方堪有新益耳。

    (其一) 狂言駭聽。

    乃蒙嘉納。

    且承不棄。

    賜以忠告。

    字字金錍。

    可銘可戴。

    嗟乎。

    惺兄逝後。

    久不聞直諒之言矣。

    今何幸得此于老居士哉。

    雖習氣深重。

    當數數念此良藥。

    漸有瘳也。

    生平過失多端。

    不止動氣輕喜二種。

    尤望不恡直言。

    令我改革。

    但動氣一事。

    有大不得已處。

    夫五百弟子。

    各說身因。

    雖皆非佛意。

    而各稱善說者。

    以入門不同。

    到家則一。

    又未知佛實意。

    皆順佛權門。

    故不妨也。

    傥如楊墨充塞仁義。

    則孟子必為之懼。

    遑恤好辯之譏哉。

    所以慈明慢罵諸方。

    大慧痛诃暗證。

    罹大禍而不敢避。

    是或别有一道。

    不可以雲栖竹林之法例之也。

    雖然。

    不肖力學不怒之威。

    居士深諒折肱之苦。

    庶幾允當也乎。

     【寄達月法主】 尊者台宗獨步。

    不唯近接幽溪之緒。

    實遠繼荊溪之教。

    非同臯亭一派。

    有名無實也。

    曾聞台門多順子。

    乃卽中之門。

    何以有躍冶之金邪。

    憶甲戌春。

    見金若采法華百問。

    時一笑置之。

    不意歴年七周。

    未摧斧钺。

    今且梓成。

    何肆無忌憚至此。

    雖鄙陋淺惡。

    亦有一輩生盲。

    辄從其教。

    在尊者已不屑誨。

    其如害愚小何。

    昔世尊于提婆達多之逆。

    必遣舍利弗。

    廣向王臣說其過罪。

    尊能獨默然邪。

    某覩茲僭竊。

    悲出肺肝。

    自附于沐浴請讨之科。

    姑直批彼邪問。

    呈諸方丈。

    法道陵夷。

    斯時為甚。

    壞正教者。

    不止一金氏。

    尊者向現居士身。

    已作人天重望。

    況今俨然沙門儀表。

    釋迦智者荊溪。

    實式臨之。

    何容诿其責也。

     【與見月律主】 律學之譌。

    将及千載。

    義淨懷素二師旣沒。

    能知開遮持犯輕重緩急者。

    絕無其人。

    近世愍忠大慧律主。

    頗糾正小半。

    猶未複佛世芳規。

    旭又薄德尠福。

    不足取信于人。

    寤寐永歎。

    涕淚交流。

    大廈将傾。

    決非一木所支。

    迩聞座下。

    奮金剛志。

    秉智慧炬。

    革弊遵古。

    喜而不寐。

    冀獲良晤。

    盡獻片長。

    以益明聖。

    塵歸大地。

    水入滄溟。

    座下旣得盡善盡美。

    旭亦無遺珠刖璞之憾矣。

    今夏細商集要一徧。

    遂重治成稾。

    卷帙較舊不多。

    而删繁補要。

    頗為精煉。

    幷聞之具眼者。

     【與劉純之】 此一大事因緣。

    積譌已久。

    伶俐人往往意見湊泊。

    氣魄承當。

    如餘集翁輩。

    可為殷鑒。

    五燈花一書。

    豈不為千古具眼者笑邪。

    陳旻翁。

    深心弘護。

    肉身韋馱。

    但本分中事。

    有時精細巧妙。

    不愧古人。

    有時粗疎抹過。

    尚不堪與座主提草鞋。

    亦未經陶煉耳。

    渠于法門極為在行。

    絕不承當悟字。

    甚讨便宜。

    然微窺其意。

    遠不如做秀才時之虛心矣。

    世閑科第。

    果能埋沒賢豪者邪。

    可畏也。

     【複張中柱(二)】 承谕世俗通病。

    唯喜熱鬧道場。

    誠當世師資。

    頂門一針。

    晨昏佛号悲呪。

    便是宦海慈航。

    自利利他。

    法皆具足。

    隻恐含元殿裡。

    更覓長安。

    然丈室畱心圓頓教法。

    決不同近日伶俐士夫。

    得便宜處失便宜也。

     【寄錢牧齋】 今夏兩番大病垂死。

    季秋閱藏方竟。

    仲冬一病。

    更甚。

    七晝夜不能坐卧。

    不能飲食。

    不可療治。

    無術分解。

    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

    求生淨土而已。

    具縛凡夫。

    損己利人。

    人未必利。

    己之受害如此。

    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

    尚不得力。

    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

    出生死成菩提。

    殊非易事。

    非丈室。

    誰知此實語也。

     【複錢牧齋】 濟雲鬬诤。

    不啻小兒戲。

    閱儒釋宗傳竊議。

    可付一笑矣。

    續燈事。

    徧集明朝語錄。

    乃可成之。

    非朝夕能辦。

    未填溝壑。

    當以三四年為期也。

    著述須實從自己胸中流出。

    方可光前絕後。

    設非居安資深。

    左右逢源。

    縱博極群書。

    徧采衆長。

    終是義襲而取。

    不可謂集大成也。

    大菩薩乘願力闡正法。

    須如馬鳴龍樹。

    智者清涼。

    立極千古。

    若圭峰長水輩。

    雖各有所得。

    猶未免為明眼簡點。

    況其餘哉。

    乞丈室裁之。

    憨大師性相通說。

    久為教家嗤笑無能為害。

    達大師以能所八法所成釋性境二字。

    不過承魯庵之譌。

    習而不察。

    白璧微瑕耳。

    交光用根一語。

    毒流天下。

    遺禍無窮。

    非一言可罄。

    宗鏡對畢。

    乞寄還山中。

    所許通翼。

    亦乞慨付。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論】 【參究念佛論】 【慈悲緣苦衆生論】 【非時食戒十大益論】 【念佛卽禅觀論】 【辯】 【戒衣辯譌】 【法派稱呼辯】 【議】 【儒釋宗傳竊議(有序)】 【記】 【介石居記】 【遊鴛湖寶壽堂記】 【端氏往生記】 【祖堂幽栖禅寺大悲壇記(并銘)】 【祖堂幽栖禅寺藏經閣記】 【明慶寺重建殿閣碑記】 【論】 【參究念佛論】 原夫本覺妙明。

    真如法界。

    智理無能所之分。

    依正絕自他之量。

    秖因迷妄。

    徧計橫生。

    背覺性而九界襍陳。

    昧真境而三土幻現。

    勞我世尊。

    垂慈設教。

    随衆生根性。

    示無量法門。

    或顯了說。

    或隐覆談。

    或曲接偏機。

    漸令入道。

    或直投圓種。

    頓使開明。

    或從一法中。

    分别說為無量。

    或以異方便。

    善巧助顯一乘。

    雖複教綱萬殊。

    無非醒九界長夢。

    令複還元覺。

    了三土幻翳。

    令冥契寂光耳。

    然了義中最了義。

    圓頓中極圓頓。

    方便中第一方便。

    無如淨土一門。

    何以言之。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見思淨超同居。

    塵沙淨超方便。

    無明淨超實報。

    故曰。

    唯佛一人居淨土。

    尚何不了之義。

    衆生心念佛時。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以一念頓入佛海。

    故曰。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專念彌陀佛。

    是名無上深妙禅。

    豈不至圓至頓。

    果德願力不可思議。

    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議。

    感應道交。

    文成印壞。

    以凡夫而階不退。

    未斷惑而得橫超。

    又複三根普被。

    四土橫該。

    五濁輕淨在同居。

    體空巧淨在方便。

    三觀圓淨在實報。

    究竟覺淨在寂光。

    尚無等者。

    矧或過之。

    是名不可思議功德。

    世閑難信之法也。

    總其大要。

    須具信願行三。

    信則信事信理。

    信自信他。

    信因信果。

    知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

    性外無佛。

    佛外無性。

    因必該果。

    果必徹因。

    願則念念回向。

    心心趨往。

    行則無量法門。

    會歸一緻。

    而淨土正行。

    尤以念佛為首。

    顧念佛一行。

    乃有多塗。

    小經重持名。

    棱嚴但憶念。

    觀經主于觀境。

    大集觀佛實相。

    後世智徹禅師。

    複開參究一路。

    雲栖大師極力主張淨土。

    亦不廢其說。

    但法門雖異。

    同以淨土為歸。

    獨參究之說。

    旣與禅宗相濫。

    不無淆譌可商。

    嘗試論之。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果能谛信。

    斯直知歸。

    未了之人。

    不妨疑著。

    故誰字公案。

    曲被時機。

    有大利亦有大害。

    言大利者。

    以念或疲緩。

    令彼深追力究。

    助發良多。

    又未明念性本空。

    能所不二。

    藉此為敲門瓦子。

    皆有深益。

    必淨土為主。

    參究助之。

    徹與未徹。

    始不障往生。

    言大害者。

    旣涉參究。

    便單恃己靈。

    不求佛力。

    但欲現世發明。

    不複願往。

    或因疑生障。

    謂不能生。

    甚則廢置萬行。

    棄舍經典。

    古人本意。

    原欲攝禅歸淨。

    于禅宗開此權機。

    今人錯會。

    多至舍淨從禅。

    于淨宗飜成破法。

    全乖淨業正因。

    安冀往生彼國。

    問。

    淨土為主。

    參究可當念佛否。

     答。

    參念皆屬行攝。

    切則參亦往生。

    不切則念亦不生。

    又雖有切行。

    若信願為導則往生。

    無信願為導則不生也。

    問。

    徹悟人還須往生否。

     答。

    普賢願王。

    導歸極樂。

    初地至十地。

    皆雲不離念佛。

    怡山發願。

    承事十方諸佛。

    無有疲勞。

    百丈清規。

    課誦送亡等事。

    無不指歸淨土。

    故天如雲。

    若果悟道。

    淨土之生。

    萬牛莫挽。

    雲栖雲。

    悟後不願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

    是知凡言不必生淨土者。

    皆是增上慢人。

    非真入菩薩位者也。

    問。

    念佛兼參究。

    可為助行。

    參禅兼願往。

    非偷心欤。

     答。

    無禅之淨土。

    非真淨土。

    無淨土之禅。

    非真禅。

    然淨土之禅。

    本不須參究。

    但一心不亂卽靜。

    名号歴然卽慮。

    若夫禅之淨土。

    必須證極淨心。

    非可以理奪事。

    從上諸祖。

    凡情己盡。

    聖解未忘。

    不妨随機埽執。

    後世學人。

    雖有幹慧。

    染習未枯。

    自非發願往生。

    依舊随業輪轉。

    永明四料簡。

    楚石十念不缺等。

    正所謂有褝有淨。

    豈偷心也。

    問。

    參究念佛。

    與止觀法門為同為異。

    答。

    理則互融。

    門實有異。

    止觀以信入。

    參究以疑入。

    止觀雖三根普被。

    而上根方真得明了。

    參究雖亦被三根。

    而上根始獲大總持。

    且如下根之人。

    或念佛。

    或參究。

    雖未達止觀深理。

    然理無不具。

    以置心一處卽止。

    用心參念卽觀。

    故中根之人。

    或借解而起念行。

    或塞解而發參情。

    雖随機緻用不同。

    亦皆不失止觀大義。

    惟上根之士。

    直下相應。

    境智一如。

    觀谛不二。

    斯時念與不念。

    皆得而究竟。

    更無可參。

    何以故。

    言前薦得。

    屈我宗風。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故知參究念佛之說。

    是權非實。

    是助非正。

    雖不可廢。

    尤不可執。

    廢則缺萬行中一行。

    執則以一行而礙萬行也。

    高明學道之士。

    試熟計而力行之。

     【慈悲緣苦衆生論】 自佛性之理不明。

    同體之誼斯晦。

    但知好善惡惡。

    罔知與樂拔苦。

    異類傍生。

    藐若草芥。

    囹圄罪苦。

    視作當然。

    誰知蠢蠢含生。

    知覺無别。

    貿貿惡黨。

    人類是齊。

    迷性靈而有意招愆。

    已為可憫。

    因夙障而無端罹網。

    尤屬堪哀。

    乃有目睹凄惶。

    耳聆哀呌。

    不惟漠不關懷。

    方且快稱應爾。

    嗚呼。

    悲名拔苦。

    舍此輩以何緣。

    慈名與樂。

    向善趣而奚益。

    戒本經雲。

    菩薩于惡人所。

    起慈悲心。

    深于善人。

    良有以也。

    未探斯旨。

    借口懲非。

    自恃暫居福報。

    邪慢盈懷。

    慶他劇受苦輪。

    羅刹無異。

    豈有稍悟常住慈心。

    而無同體切膚之痛者邪。

    或曰。

    慈悲與拔。

    乃果上之功能。

    慙愧勸懲。

    實因中之妙行。

    故尊崇賢善。

    名之為慙。

    輕拒暴惡。

    名之為愧。

    慙愧自嚴。

    方能斷惡修善。

    慈悲利物。

    乃是接世度生。

    何得初心。

    借口大聖。

    噫。

    誤矣。

    夫慈悲慙愧。

    同稱善心。

    因中乃可同修。

    果上方能同滿。

    若如子論。

    則菩薩不修四無量心。

    佛果。

    不名具足慙愧。

    失旣非細。

    罪乃彌天。

    讵知慈悲慙愧。

    恰恰相成。

    有慙愧者。

    方有慈悲。

    無慈悲者。

    卽無慙愧。

    蓋由了達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觀佛卽心。

    是生慙愧。

    觀生卽佛。

    是起慈悲。

    尊崇本有賢善之性。

    随願與一切衆生性德之樂。

    輕拒迷真暴惡之習。

    随願拔一切衆生性德之苦。

    有一分慙愧。

    方有一分慈悲。

    有十分慈悲。

    方為十分慙愧。

    汝今見此同禀血氣。

    同抱靈覺之流。

    背自真心。

    枉受困苦。

    不思拯拔。

    反起傲心。

    不惟無慈悲。

    正屬無慙愧耳。

    傥悟明心性。

    确知生佛體同。

    見此未來諸佛。

    枉堕三塗八難。

    便當惕目傷心。

    胼手胝足。

    如饑食渴飲。

    欲罷不能。

    何忍視作泛常。

    反以救援為迂務邪。

    隻恐前生之善報有限。

    他世之苦果無窮。

    旣永隔于圓悲。

    諸佛亦難授手。

    今日所以笑傲苦倫者。

    他日複為苦倫所笑傲也。

    悲夫。

     【非時食戒十大益論】 客問杜多子曰。

    吾聞殺盜淫妄。

    名為性罪。

    飲酒昏迷。

    失智慧種。

    食衆生肉。

    斷大慈悲。

    是以如來制戒。

    七衆同遵。

    固無惑焉。

    至于常食養身。

    有何過咎。

    而非時食戒。

    如此嚴邪。

    願聞其旨。

    杜多子曰。

    吾正欲申齋法之要。

    以軌行人。

    時哉問也。

    夫齋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弟子。

    通行大道。

    出生死法之要津也。

    愚夫逐逐口腹。

    甘為飲食之人。

    旣畏此律檢。

    豈辨其利益。

    今原如來立制本意。

    盡善盡美。

    何能殚述。

    略而舉之。

    大益有十。

    一斷生死緣。

    經雲。

    一切衆生。

    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又雲。

    三界衆生。

    皆依飲食而得存活。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由此觀之。

    淫欲固生死正因。

    飲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緣也。

    均為五欲所攝。

    特資此毒身。

    借之修道。

    不能全斷。

    然設得時食。

    尚作曠野食子肉想。

    何容恣意于非時邪。

    二表中道義。

    台宗雲。

    午前進食。

    表方便道。

    猶似有法可得。

    過中不食。

    表除中道外。

    更無所需。

    此之理觀。

    全托事境。

    傥粗戒尚不自持。

    非同俗人。

    夜猶飲食。

    放縱之不及。

    卽同外道。

    日啖一麻一麥之太過。

    行不适中。

    妙理何由契會。

    三調身少病。

    脾主信。

    數數食。

    最能傷脾。

    故玄門以戒晚食為養生善術。

    豈名忍餓。

    四道業尊崇。

    趙州雲。

    二時粥飯。

    是襍用心處。

    二時已襍。

    況三四邪。

    儒曰。

    飲食之人。

    則人賤之。

    今恪守齋法。

    專精辦道。

    道業自隆。

    五堅固戒品。

    晚食助火助氣。

    增長淫心。

    今寂爾清淨。

    戒體堅牢。

    六堪能修定。

    斷其襍食亂想。

    身心輕利。

    取定不難。

    七出生智慧。

    晚飡助昏蓋。

    今清淨惺寂。

    不障觀慧。

    又于四種食。

    如法作厭離想。

    卽能斷三界惑。

    八離鬼畜業。

    畜生午後食。

    鬼夜食。

    不持齋法。

    鬼畜無異。

    牽入其類。

    持此齋法。

    遠離二趣生緣。

    九不惱檀信。

    謂長乞食者。

    設午後更複持鉢。

    則終日但見沙門往還。

    必令施主生惱。

    今午後惟晏坐修道。

    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擾行人。

    今時叢林晚飡。

    廚人惟事炊爨。

    終身碌碌。

    不異傭工。

    齋法若明。

    則無此煩擾。

    共修道業。

    是以諸佛出世。

    必立此制。

    乃至在家居士。

    猶令于月六齋日。

    受八關齋法。

    以種永出因緣。

    況沙彌比丘。

    可無慙無愧。

    非時受食邪。

    設有病苦因緣。

    佛自立非時漿。

    七日藥以濟之。

    斷無以晚食為藥石之理也。

    願高明者。

    深信而力行之。

     【念佛卽禅觀論】 或問蕅益子曰。

    參禅教觀。

    與念佛法門。

    同邪異邪。

    答。

    曰。

    同異皆戲論也。

    卽亦同亦異。

    非同非異。

    亦戲論也。

    以三種法門。

    無不離四句故。

    若知一切法。

    無非卽心自性。

    仍可四句而诠顯之。

    何者。

    梵語禅那。

    此雲靜慮。

    靜卽是定。

    慮卽是慧。

    靜卽止。

    慮卽觀。

    靜卽寂。

    慮卽照。

    是故定慧也。

    止觀也寂照也。

    皆一體而異名也。

    或謂寂照約性。

    餘二約修。

    止觀約因。

    定慧約果。

    不過一往語耳。

    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雖昏迷倒惑。

    靈知終不可滅。

    雖流轉紛擾。

    本體終未嘗動。

    此豈非寂照真源。

    止觀血脈。

    定慧根據乎。

    究此現前一念心性。

    名為參禅。

    達此現前一念心性。

    名為止觀。

    思惟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

    名為念佛。

    蓋念者始覺之智。

    佛者本覺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門。

    有念自佛。

    他佛。

    自他佛之不同。

    若單念自佛。

    與參禅止觀全同。

    若單念他佛。

    與參禅止觀。

    亦異亦同。

    若雙念自他佛。

    與參禅止觀。

    非異非同。

    夫念自佛者。

    是四念處觀。

    所謂觀身。

    觀受。

    觀心。

    觀法。

    若一切法門。

    不為四念處所攝。

    卽外道法。

    故知與禅觀同也。

    夫念他佛者。

    或念相好。

    或法門。

    或實相。

    或不能作此三種念者。

    則但持名号。

    若念相好。

    一往似與禅觀異。

    然必止息異緣。

    專觀彼佛。

    則仍與止觀同。

    亦仍與靜慮同也。

    念法門者。

    例此可知。

    若念實相。

    雖托他果佛為異。

    然終無兩種實相。

    究竟是同。

    若持名号。

    一往亦與禅觀異。

    然無論解與不解。

    而所持之名。

    當體無非一境三谛。

    能持之心。

    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故曰。

    明珠投于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亂心。

    亂心不得不一。

    是則心無異緣卽是靜是止。

    名号歴歴卽是慮是觀。

    亦究竟同也。

    夫雙念自他佛者。

    了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乃托他佛。

    助顯本性。

    由悟本性。

    故與禅觀非異。

    由托他佛。

    故與禅觀非同。

    是謂勝異方便。

    無上法門。

    文殊般若經。

    般舟三昧經。

    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

    而妙宗鈔申之為詳。

    凡栖心淨土之士。

    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辯】 【戒衣辯譌】 出家有戒衣。

    猶居官有公服也。

    戒旣七衆不同。

    衣豈一槩無别。

    佛為比丘。

    則制三衣。

    一僧伽梨本宜九條。

    或十二條。

    貧窭無措。

    事不獲已。

    乃用二十五條。

    名後後品。

    非上上品也。

    二郁多羅僧。

    惟用七條。

    三安陀會。

    惟用五條。

    此三皆名袈裟。

    以是壞色。

    非彩色故。

    亦名田衣。

    以其形似水田。

    又僧為人世福田也。

    為比丘尼。

    則制五衣。

    三衣如上。

    加掩腋衣。

    浴衣也。

    為沙彌。

    則制二衣。

    一上衣。

    卽無縫袈裟。

    亦名缦條衣。

    色與比丘同。

    制與比丘異。

    但直縫之。

    不許剌葉。

    故律部雲。

    求寂之徒。

    缦條是服。

    辄披五條。

    深為罪濫。

    蓋沙彌雖已出家。

    尚未入僧寶數。

    是故五條。

    猶不許披。

    況七條九條等乎。

    二内衣。

    卽掩腋衣之類。

    梵稱僧腳崎也。

    為菩薩優婆塞。

    則令畜無縫三衣。

    制與沙彌同。

    入壇行道。

    方許披之。

    平日不得披著所以與沙彌别也。

    今時衣制。

    大違律法。

    其譌有十。

    請僃陳之。

    受沙彌戒。

    便令具足三衣。

    一譌也。

    沙彌擅披七條。

    竟與比丘無别。

    二譌也。

    前人無知妄作。

    辄令優婆塞得披三衣。

    後人矯枉過正。

    幷禁優婆塞不畜缦衣。

    三譌也。

    一切衣制。

    皆以豎三肘橫五肘為度。

    縱稍稍增減。

    鹹須随身随臂。

    今豎三橫六。

    謬雲折時取方。

    四譌也。

    田衣但取形似畦畔。

    今謬雲須通水路。

    五譌也。

    五條七條等。

    不過割截使異俗服。

    今謬雲表于須彌日月四天王等。

    六譌也。

    僧伽梨。

    本飜大衣。

    今謬稱祖衣。

    七譌也。

    三衣之制。

    千佛所同。

    故卽名千佛衣。

    正譌集中已辯。

    今尚有繡佛在衣者。

    八譌也。

    一切出家所用衣服卧具。

    以壞色故。

    總名袈裟。

    今返以五彩為之。

    九譌也。

    佛與大迦葉以衣貿衣。

    所以彰其頭陀勝德。

    令持衣遠待彌勒。

    所以助成龍華佛事。

    達磨傳衣二祖。

    所以表信。

    令人不疑。

    今有。

    不受戒律。

    但付衣者。

    進無正法眼藏心印可傳。

    退無比丘沙彌名位可守。

    不惟僅成世谛流布。

    亦且大亂聖賢幢相。

    十譌也。

    嗚呼。

    僅一戒衣。

    其譌若此。

    柰何正法不淪替邪。

    有志之士。

    請頭頭法法。

    鹹遵佛制。

    期于自利利他。

    勿謂此是著相。

    躲身于無相坑中也。

     【法派稱呼辯】 客問蕅益子曰。

    出家法派。

    族姓宗譜也。

    子為不然。

    何邪。

    答曰。

    世閑至親。

    莫如滴血。

    出世至親。

    莫如法道。

    法道本離名相。

    豈以名字為派哉。

    佛雖曰。

    四河入海。

    皆失本名。

    四姓出家。

    同稱釋子。

    此但一其姓耳。

    豈必更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