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永拔。
未犯聞之。
永不複犯。
譬如靈丹一粒。
不論有病無病。
但肎服之。
可輕身遐舉。
何止延年益壽而已。
傥讀此經。
不永離淫殺等事。
與不讀一般。
如遇靈丹不服。
身嬰重病。
豈靈丹卻緻病邪。
設無慙人。
欲援為例。
請語曰。
汝犯戒。
亦如二比丘出不得已乎。
旣犯後。
如二比丘恐怖發露。
急切求哀乎。
縱求哀如二比丘。
遇佛菩薩為說法乎。
縱聞此法。
如二比丘随文入觀。
頓悟無生。
淫心永斷乎。
彼達法空已。
淫習永除。
一成佛于未來。
一成佛于現在。
然殺人之報。
或因中卽償。
或成佛方受。
如金槍頭痛。
理必有之。
善夫古人曰如何是本來空。
業障是。
如何是業障。
本來空是。
故知大徹悟人。
但可不堕地獄。
決無不償夙債之理。
師子尊者。
神光大師。
僧肇岩頭等。
歴歴可據。
非徧閱大藏。
深明教眼宗眼。
未可輕議也。
至現在無垢光比丘。
偶與過去無垢光佛同名。
如觀世音菩薩。
與古觀音佛同名。
迦葉比丘。
與古迦葉佛同名。
柰何混而一之。
所雲開元附秦錄者。
唐開元重叙藏目。
偶失譯師之名。
相傳姚秦時譯。
仍附秦錄。
藏經失譯名者頗多。
未必皆僞。
不當以此為責。
嗚呼。
末世狂禅。
罕知教典。
依文解義法師。
又無真正手眼。
鼠唧鳥空。
徧于寰宇。
居士能如此畱心。
可謂優昙鉢華矣。
然真正經王。
須闡幽旨。
以示未聞。
方見維摩大士作略。
傥粗浮涉獵。
辄雲可疑。
魔王聞之。
踴躍歡喜。
關系亦不小也。
【與忍草】 身病易治。
心病難遣。
古雲。
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将去。
慈雲大師亦雲。
行人各有無始惡習。
速求舍離。
當自觀察。
何習偏重。
诃棄調停。
取令平複。
勿使行法。
唐喪其功。
夫惡習豈惟殺盜淫妄而已。
二六時中。
四威儀内。
苟可動人念頭者。
最能折福損壽也。
【複吳聿修】 青龍鈔。
豈可與妙蓮玄文同年而語。
蓋未悟時。
搜索拟議。
決無當大道。
故德山雲。
窮諸玄辯。
似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壑。
丈夫出詞吐氣。
真實不欺如此。
可謂太煞明白。
何反代為瞞昧。
妄拟于如虛空如大海之玄文。
且疑一燒一不燒邪。
末世迷人看語錄。
往往有此等惡習。
不思比拟稍失當。
金剛法華皆可燒矣。
謗法之罪。
亦大可畏哉。
請燒卻德山手中陳腐枯藤。
此一言之失。
不難知也。
【複閻淨土】 文字性空。
故淹貫三藏。
元無一字。
非以不識一丁為無字也。
末世無聞比丘。
借達磨不立文字。
以掩其拙。
亦可嗤矣。
非知之艱。
行之維艱。
固然。
又複應知非行之艱。
知之更艱。
不知而行。
堕坑落壍。
佛頂十卷。
最勖修行。
而以先開圓解為最初方便。
圓覺經。
文殊普賢二章。
亦先開解。
大乘止觀。
摩诃止觀等書。
無不皆然。
參于學問思辨笃行之旨。
若合符節矣。
修行之法。
如調琴弦。
緩則不鳴。
急則聲絕。
勿忘勿助。
庶循循進道也。
正修行路。
必以空觀為主。
痛快直捷。
莫若毗舍浮佛半偈。
熟讀默思。
使淪骨浃髓。
紫柏全集。
幸覓觀之。
得此法印。
可辨邪正。
不被今時邪師所誤矣。
【與智龍】 颠沛患難。
是煆煉佛祖英靈漢一大爐鞴。
能受煆煉。
便如松柏歴歲寒而逾堅。
不受則如夏草春花。
甫遇風霜頹靡無似矣。
夫松柏花草。
禀質不同。
不可強也。
現前一念靈明心性。
豈有定質。
隻貴當念自立。
将身心世界一眼覰破。
平日晏安粥飯習氣一力放下。
便向刀山劔樹遊戲出沒。
有何艱險。
縱身心世界情見放不下。
而身心世界未嘗不是空花。
縱晏安粥飯習氣除不得。
而業運臨頭。
何處保得晏安粥飯如意。
千經萬論皆磨礲習氣之具。
習氣不除。
學問何益。
不能親明師良友。
受惡辣鉗錘。
徒覓幾部好佛法。
靜靜閑坐。
燒香啜茗。
而披閱之。
此措大學問。
尚不可為世閑聖賢。
況佛祖哉。
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
善财常啼。
真千古極拙人矣。
何為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與體境】 出家大丈夫事。
非王侯将相所能。
然不難有始。
難于有終。
故因果之邪正。
必四句料簡。
應日慎一日。
臨深履薄。
期到真實受用處。
萬勿大膽粗心。
中塗狂惑。
從袈裟下失人身也。
切囑切囑。
【寄丁蓮侶】 淨土一門。
有名無義久矣。
居士躬行實踐。
為缁素标榜。
此阿彌願光所映發也。
但末世往往視作曲為中下。
不知其至圓至頓。
普被三根。
須将妙宗鈔。
及西方合論二書。
深玩熟思。
庶可破邪計耳。
【複轉依】 指戒生來。
具見接引。
然納是嶽武穆。
非淮陰侯也。
用九一向粗浮。
堕時文惡窠臼裡。
大乘性相。
都作語言文字會去。
待被禅宗菲薄。
方思結制觀心。
觀心之法。
甚不易言。
近代宗門。
多發足問津。
唯台衡知津發足。
修證塗轍。
不啻什伯相倍。
隻恐不是教下真種草。
真種豈被禅宗菲薄。
亦豈畏菲薄者。
若是台宗真種。
世語外籍。
皆不相違。
豈有輕唯識而不屑學者。
可憐衆生情見封迷。
絕無超方手眼。
才入台宗。
便染台宗重病。
才入禅門。
便染禅門重病。
未得清。
先得隘。
未得和。
先得不恭。
求不沒于時流者幾何人。
大丈夫出家。
不拌二三生埋頭徹底。
辄希十年二十年後弘教揚宗。
修天爵以邀人爵。
終必亡而已矣。
【複程用九】 圓頓行人。
春夏秋冬。
無非觀心之期。
晝夜六時。
無非觀心之會。
行住坐卧。
無非觀心之事。
說法聽法。
無非觀心之緣。
若必待冬期結制。
而後觀心。
則三時講演。
仍說食數寶矣。
講聽時不與心觀相應。
觀心時亦決不與教理相應。
若是。
縱百春夏秋講經。
百冬觀心。
到底是兩橛事。
書生粗浮領略。
無超方出格知見。
出言鄙陋。
從來可歎。
經雲。
人命在呼吸閑。
儒雲。
才說姑待明日。
便不可也。
唯居士一向不肎當下随文入觀。
妄謂一切人皆不能當下随文入觀耳。
當痛思力改。
莫作矮子看戲文句當也。
【寄善超】 世出世法。
孝慈第一。
以慈心而修孝行。
可順父母。
格鬼神。
況出世師長乎。
勉旃。
無任情率意也。
【寄王古學】 丈夫不難高明。
難于精細。
苟精細則儒理釋理。
可分剖同異之緻。
宗眼教眼。
可坐證合一之源矣。
【與沈甫受甫敦】 占察行法。
蒙昆玉梓梵冊。
而不肖屢結壇。
俱不獲清淨輪相。
此可信天下後世邪。
今誓作背水陣。
掩死關禮之。
十二頭陀經。
竢後或敢著筆。
今沉船破釜時。
未暇作空頭話也。
【與聖可】 不肖三業罪過不少。
襍亂垢心。
豈緻清淨輪相。
爰發慙愧。
退作但三歸人。
誓不為師作範。
誓不受人禮拜。
誓不出山。
誓得清淨輪相。
不論百日千日。
六年九年。
畢死為期。
辭嘉興事竟。
嗣當辭畱都事也。
【與了因及一切缁素】 宋儒雲。
才過德者不祥。
名過實者有殃。
文過質者莫之與長。
旭一人。
犯此三病。
無怪久滞凡地。
不登聖階也。
旭十二三時。
因任道學而謗三寶。
此應堕無閑獄。
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
善根未殒。
密承觀音地藏二大士力。
轉疑得信。
轉邪歸正。
二十年來。
力弘正法。
冀消謗法之罪。
柰煩惱深厚。
于諸戒品。
說不能行。
癸酉中元拈阄。
退作菩薩沙彌。
蓋以為今比丘則有餘。
為古沙彌則不足。
寕舍有餘企不足也。
夙障深重。
病魔相纏。
從此為九華之隐。
以為可終身矣。
半年餘。
又漸流布。
浸假而新安。
而閩地。
而苕城。
槜李畱都。
虛名益盛。
實德益荒。
今夏感兩番奇疾。
求死不得。
平日慧解雖了了。
實不曾得大受用。
且如占察行法一書。
細玩精思。
方敢遵古式述成仔細簡點。
并無違背經宗。
乃西湖禮四七。
不得清淨輪相。
去年禮二七不得。
今入山禮一七。
又一日仍不得。
禮忏時煩惱習氣現起。
更覺異常。
故發決定心。
盡舍菩薩沙彌所有淨戒。
作一但三歸弟子。
待了因進山。
作千日關房。
邀佛菩薩慈悲拔濟。
不然者。
寕粉此骨于關中矣。
【與沈敬園】 聞楊乘乘與笑禅師龃龉。
夫參知識。
須領其所長。
不責其所短。
法門深遠。
等覺未盡。
況今時知識邪。
法中起過。
福反成罪。
幸同往釋此芥蒂。
法門幸甚。
【複韓朝集】 境苦生厭。
此苦谛慧也。
厭苦則不敢造業。
此集谛慧也。
因不生則果不生。
此滅谛慧也。
殷勤知悔。
卽道谛慧也。
須陀洹所見。
見此而已。
阿羅漢所證。
證此而已。
舍戒不如法。
不必疑。
已舍矣。
但有世閑性罪。
安更有犯法罪。
受戒不如法。
舉世皆然。
亦不必疑。
但如法行一日。
便有一日功德。
瑜伽師地論。
言之甚詳。
時當末世。
不可以正法為例故也。
夫犯戒造惡。
固有罪矣。
念佛書經。
獨無福乎。
均是佛言。
何一信一不信。
甘堕憂疑坑中邪。
悔得當。
則名勝行。
過其宜。
則成悔蓋。
千經萬論。
隻要人直下安心。
安心無術。
隻知法無性而已。
般若謂過現未來心。
不可得。
華嚴雲。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于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仁者聞之熟矣。
胡不時時觀察乎。
淨土痛快直捷。
廣大圓融。
至頓至易。
無機不收。
無罪不滅。
仁初發心。
便知歸向。
胡三十餘年。
猶半半疑。
特錄往生公案二則。
以助信力。
萬勿更躊蹰也。
但觀察現前一念緣起無生。
罪源自涸。
此事甚不難。
人看得難耳。
【複唐宜之】 妙宗鈔一書。
不可動一字。
葢大小彌陀經。
普被三根。
注須通淺深。
此經專被韋提希等圓頓大根。
令現悟無生忍。
傥作是一心之旨未徹。
斷無依事修觀之理。
雲栖謂心粗境細。
妙觀難成。
本諸善導等諸大祖師。
信非臆說。
旭謂宋時根性稍利。
四明發揮猶略。
若今大師複作。
隻可詳釋。
何容節要。
大匠不為拙工。
改廢繩墨。
羿不為拙射。
變其彀率。
此系不小。
傥圓解不十二分透徹。
便欲作觀。
未有不招魔事者。
唯持名一法。
千穩百當。
而圖經及妙宗鈔。
姑與人結圓頓種。
或衆生根性不可妄測。
亦自有能解者。
若解決不嫌多。
若未解删之于彼何益。
且删淺存深。
初機益不能解。
若删深存淺。
大違經宗。
進退思之。
萬勿萌此念也。
【答蓮勺】 翁出家。
當紹蓮大師法脈。
往者雪公。
不耐鉗錘。
甘心小就。
楊生志大才美。
因地欠真。
皆作古人。
良可歎悼。
旭福尠障深。
聊作村學究句當。
賴二三童蒙。
未染近時惡态。
僅種金剛種子。
傥先有成見者。
任掉頭不顧而已。
自愧百煉千磨。
終未斷惑證果。
而具縛凡夫。
以肉眼作佛眼用。
若教若宗。
得無纖毫疑滞。
故著述甚多。
皆可考諸佛祖而俟百世。
此真自信。
非天下能瞞盰也。
承示心經口義。
别具見學富才華。
傥欲壽梓。
不妨再酌。
法門至誼。
無容獻谀。
知不見罪耳。
【答韓服遠】 尊恙郁痰所緻。
郁又從勘境不破所緻也。
種種逆境。
可動心忍性。
增益不能。
皆所以成就自己而已。
世道交喪。
儒門久已無人。
願足下矢志為君子儒。
近世學佛人。
才聽講隻思做法師。
才不思做法師。
便不肎究心佛法。
學儒人。
才讀書隻思中進士。
才不思中進士。
便不讀書。
殊不知讀書。
是為聖賢正路。
研究佛法。
是成菩提。
生西方正路也。
哀哉。
然佛門猶有一二知成佛者。
儒門絕無一人思為聖賢。
世安得不亂。
亂安得複治邪。
足下果發起決定為聖賢心。
而釋迦不暗中摩頂。
孔子不晝夜擁護。
無有是處。
【複張中柱】 儒釋二學。
到家雖别。
入門大同。
若雲尊德性而道問學。
卽全性起修之謂也。
若雲下學而上達。
卽全修顯姓之謂也。
未有不圓悟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可言修證工夫者。
亦未有不深修十乘妙觀。
可階究竟極果者。
是故近世苟簡法門。
最易湊泊。
最難到家。
佛祖無上心印。
最難入手。
最易成辦。
沩山雲。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仔細用心。
可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上古宗匠之言。
類皆斟酌穩重若此。
豈以一棒一喝。
一句一偈。
謬作極則者邪。
承問諸書。
大乘止觀。
性相總持。
實與佛頂玄文。
唯識心要二書。
相為表裡。
苟畱心旣久。
得其血脈。
一代時教。
思過半矣。
小止觀。
可依行持。
摩诃止觀。
淵深宏博。
須輔行并觀。
禅波羅密門。
所诠禅法。
工夫稍得力。
卽取看之可也。
六妙門。
維摩疏二書。
久锢海東。
傥仗鼎力。
複照此地。
乃千古奇事。
日夜祝之。
【複陳旻昭】 力疾草法華會義。
七旬告成。
然每一念及佛道深遠。
未嘗不涕淚交流。
昔沩山三作國王。
遂忘宿命。
戒老一念偶誤。
複為坡仙。
證斷之難。
固不待言矣。
又憶經中阿難白佛。
十二因緣。
特易解耳。
佛語阿難。
莫作是說。
除佛一人。
餘不能盡因緣性海也。
遂舉往事以诃之。
昔有阿修羅子。
語其父曰。
大海特淺淺耳。
父曰。
我身長七千由旬。
以幻術故。
變為十六萬八千由旬。
乃窮其底。
汝年幼。
身僅七百由旬。
又未有幻術。
何藐視此海邪。
子不信。
投身入海。
沒溺洪波。
幾至喪命。
父以幻力接出。
喘息僅存。
佛語阿難。
往昔阿修羅王。
卽我身是。
阿修羅子。
卽汝身是。
汝昔輕視大海。
而受疲苦。
今複于我法中。
輕視十二因緣甚深法海。
當招惡報。
于是阿難慙愧改悔。
誓不于法起輕易想。
至如來滅後。
方辦大事。
傳佛心宗。
此解悟之難。
又豈容藐忽哉。
念此二難。
方切悲痛。
謬辱獎譽。
以為義句兼到。
解行雙圓。
不益令我置顔無地邪。
【複導關】 吾人本分中事。
如飲水冷暖自知。
然有先飲水知冷暖者。
分毫瞞他不得。
所以十乘觀法。
須知次位。
傥有觀無教。
未有不堕增上慢者。
旣四棱塌地。
不同迷時法華轉。
便可恒轉是經。
随文入證。
方名不襍用心。
傥不看一字。
則此一字仍是礙心之物。
豈虛空已碎。
一字尚未碎。
大地已沉。
一字尚未沉。
看則便被他襍。
不成一片邪。
幸細思之。
當噴飯滿案也。
【複達戒】 勤心作福。
不可但貪清閑。
少年清閑。
是不祥事。
非折壽則損福。
于清閑二字作毒藥想。
方有少分出生死路。
背經雖好。
非出家正務。
周利不誦半偈。
深證二種解脫。
提婆在家。
通十二韋陀。
出家通八萬法藏。
無救阿鼻地獄。
三大劫苦。
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成毒。
智學成見提。
愚學成生死。
不可不深思也。
【複松溪法主】 癸亥春。
拜見幽溪尊者時。
正堕禅病。
未領片益。
戊辰冬。
遇歸一兄。
方悔向日當面錯過。
曾剌血書一然香供師伯文。
寄至台嶺。
屈指二十二年矣。
台宗一脈。
我兄勇猛仔肩。
次達月管公。
亦複半壁。
觀彼會合玄簽。
一字弗敢稍易。
知不墜家風也。
如劣弟者。
少年誤中宗門惡毒。
放恣之習。
淪骨浃髓。
今雖痛革。
餘習難除。
故私淑台宗。
不敢冒認法派。
誠恐著述。
偶有出入。
反招山外背宗之诮。
近述法華會義。
因畱都久染知音大窾酸臭氣味。
絕不知權實本迹綱宗。
況得觀心悉檀四益。
語以三大五小。
甫展卷。
無不望洋而退。
不得已。
竊取文句妙樂之旨。
别抒平易顯豁之文。
聊作引誘童蒙方便耳。
消文分句。
不無小殊。
教部時味。
敢有他議哉。
然置弟門外。
不妨稱為功臣。
收弟室中。
則不免為逆子。
知我罪我。
聽之而已。
【與唐宜之】 讀修行會義序。
知有卓見。
但曰修行須修般若。
般若以實相為體。
觀照為宗。
無住生心為因。
究竟種智為果。
經雲。
于法實無所得。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無有法得菩提。
故然燈授記。
皆指示初下手時。
以無所得為方便之觀門。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也。
居士反判作第一義谛。
一可商也。
論雲。
不離佛世住。
供給如來住。
求佛教授住。
皆點明菩薩位中。
分得真實受用。
所謂漸住究竟種智者也。
居士反判作忠恕之語。
二可商也。
請以喻明。
黃帝失珠。
罔象得之。
今于法實無所得等。
皆罔象之求也。
可竟喚作第一義谛乎。
不離佛世。
供給如來。
求佛教授。
皆玄珠之異名也。
可喚作切實功夫乎。
雖王文成雲。
喚戒慎恐懼作本體亦得。
喚不睹不聞作工夫亦得。
然戒慎恐懼畢竟是達本體之工夫。
猶所謂于法實無所得等。
不覩不聞畢竟是工夫所顯之本體。
猶所謂不離佛世住等。
若直以實無所得等。
為第一義谛。
何異偏空。
不離佛世等為工夫。
何異著相。
以著相工夫。
求偏空義谛。
是背般若。
豈修行般若哉。
此等關系。
迷悟攸分。
傥肎細細理會一番。
不唯更有一番真實受用。
卽古人鼻孔。
亦決不向文字同異中蔔度矣。
納近重閱大般若六百卷。
見其義趣愈博愈約。
無法不從此出。
無法不歸于此。
六祖所謂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
而無一法可得者。
正以無一法可得。
故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也。
無一法可得。
最上乘下手工夫。
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
最上乘圓滿本體也。
設有一法可得。
則被此一法所礙。
不能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矣。
如唐太宗。
設不拌喪家亡身。
何得富有天下。
直至富有天下。
卽以天下為家。
天下為身。
亡身家者。
為莫大身家。
是故于法實無所得。
則恒不離佛世。
不以相見如來。
則恒供給如來。
無有法得菩提。
則能求佛教授。
如此方名修行般若。
方可降伏其心。
方為住所應住。
不然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縱行六波羅密。
百千萬劫。
以有所得為方便。
終名遠離甚深般若而已。
向謬述破空論。
破今人之得空故也。
若無所得。
則不得有。
亦不得空。
亦不得無所得。
何所可破哉。
【答唐宜之二書】 問意。
請直言之。
紫柏之問。
為要問。
切問。
妙問。
坐斷咽喉問。
立斷命根問。
向彼問處著眼。
十個有五雙悟道。
居士之問。
為呆問。
迂問。
戲問。
不達理路問。
佛所不答問。
若向此胡思亂想。
十個有五雙發邪。
經明不應思而思。
不應問而問。
反成毒智也。
夫六百卷般若。
心經該之。
心經二三百言。
照見五蘊一語該之。
照見一語。
色心二字該之。
凡所照者。
無非色攝。
凡能照者。
無非心攝。
而能所無性。
由妄念立故。
瞥爾一念。
則為色心本源。
究此一念瞥起。
起處無從。
全依真性。
然真非妄因。
何因起妄。
真非有外。
妄豈外來。
展轉簡責。
畢竟此妄。
從何瞥起。
此銀牆鐵壁真疑情。
真話頭也。
不論年月時劫。
隻有此個疑團。
眉毛與大地厮結。
會須讨個分曉。
老鼠入牛角尖。
定有倒斷處。
又如鼠咬棺材。
不穿不歇。
如此疑去。
勿忘勿助。
機緣到時。
噴地悟去。
方知世界身心。
本是翳眼空花。
本來不生。
不複更滅。
那得更有無始劫前。
最初起念之由可問。
如癡人說夢也。
就此噴地悟門。
複分淺深邪正。
須略言之。
有人得此坐斷兩頭消息。
便謂一空永空。
無複修證可論。
則為惡取空見。
反堕大坑。
有人得此了知身心世界皆如夢影。
執著漸輕。
修行漸進。
則為幹慧。
有人得此知身心世界雖如幻影。
唯有真心不生不滅。
為一切生滅所依。
由是雲興六度萬行。
未犯聞之。
永不複犯。
譬如靈丹一粒。
不論有病無病。
但肎服之。
可輕身遐舉。
何止延年益壽而已。
傥讀此經。
不永離淫殺等事。
與不讀一般。
如遇靈丹不服。
身嬰重病。
豈靈丹卻緻病邪。
設無慙人。
欲援為例。
請語曰。
汝犯戒。
亦如二比丘出不得已乎。
旣犯後。
如二比丘恐怖發露。
急切求哀乎。
縱求哀如二比丘。
遇佛菩薩為說法乎。
縱聞此法。
如二比丘随文入觀。
頓悟無生。
淫心永斷乎。
彼達法空已。
淫習永除。
一成佛于未來。
一成佛于現在。
然殺人之報。
或因中卽償。
或成佛方受。
如金槍頭痛。
理必有之。
善夫古人曰如何是本來空。
業障是。
如何是業障。
本來空是。
故知大徹悟人。
但可不堕地獄。
決無不償夙債之理。
師子尊者。
神光大師。
僧肇岩頭等。
歴歴可據。
非徧閱大藏。
深明教眼宗眼。
未可輕議也。
至現在無垢光比丘。
偶與過去無垢光佛同名。
如觀世音菩薩。
與古觀音佛同名。
迦葉比丘。
與古迦葉佛同名。
柰何混而一之。
所雲開元附秦錄者。
唐開元重叙藏目。
偶失譯師之名。
相傳姚秦時譯。
仍附秦錄。
藏經失譯名者頗多。
未必皆僞。
不當以此為責。
嗚呼。
末世狂禅。
罕知教典。
依文解義法師。
又無真正手眼。
鼠唧鳥空。
徧于寰宇。
居士能如此畱心。
可謂優昙鉢華矣。
然真正經王。
須闡幽旨。
以示未聞。
方見維摩大士作略。
傥粗浮涉獵。
辄雲可疑。
魔王聞之。
踴躍歡喜。
關系亦不小也。
【與忍草】 身病易治。
心病難遣。
古雲。
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将去。
慈雲大師亦雲。
行人各有無始惡習。
速求舍離。
當自觀察。
何習偏重。
诃棄調停。
取令平複。
勿使行法。
唐喪其功。
夫惡習豈惟殺盜淫妄而已。
二六時中。
四威儀内。
苟可動人念頭者。
最能折福損壽也。
【複吳聿修】 青龍鈔。
豈可與妙蓮玄文同年而語。
蓋未悟時。
搜索拟議。
決無當大道。
故德山雲。
窮諸玄辯。
似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壑。
丈夫出詞吐氣。
真實不欺如此。
可謂太煞明白。
何反代為瞞昧。
妄拟于如虛空如大海之玄文。
且疑一燒一不燒邪。
末世迷人看語錄。
往往有此等惡習。
不思比拟稍失當。
金剛法華皆可燒矣。
謗法之罪。
亦大可畏哉。
請燒卻德山手中陳腐枯藤。
此一言之失。
不難知也。
【複閻淨土】 文字性空。
故淹貫三藏。
元無一字。
非以不識一丁為無字也。
末世無聞比丘。
借達磨不立文字。
以掩其拙。
亦可嗤矣。
非知之艱。
行之維艱。
固然。
又複應知非行之艱。
知之更艱。
不知而行。
堕坑落壍。
佛頂十卷。
最勖修行。
而以先開圓解為最初方便。
圓覺經。
文殊普賢二章。
亦先開解。
大乘止觀。
摩诃止觀等書。
無不皆然。
參于學問思辨笃行之旨。
若合符節矣。
修行之法。
如調琴弦。
緩則不鳴。
急則聲絕。
勿忘勿助。
庶循循進道也。
正修行路。
必以空觀為主。
痛快直捷。
莫若毗舍浮佛半偈。
熟讀默思。
使淪骨浃髓。
紫柏全集。
幸覓觀之。
得此法印。
可辨邪正。
不被今時邪師所誤矣。
【與智龍】 颠沛患難。
是煆煉佛祖英靈漢一大爐鞴。
能受煆煉。
便如松柏歴歲寒而逾堅。
不受則如夏草春花。
甫遇風霜頹靡無似矣。
夫松柏花草。
禀質不同。
不可強也。
現前一念靈明心性。
豈有定質。
隻貴當念自立。
将身心世界一眼覰破。
平日晏安粥飯習氣一力放下。
便向刀山劔樹遊戲出沒。
有何艱險。
縱身心世界情見放不下。
而身心世界未嘗不是空花。
縱晏安粥飯習氣除不得。
而業運臨頭。
何處保得晏安粥飯如意。
千經萬論皆磨礲習氣之具。
習氣不除。
學問何益。
不能親明師良友。
受惡辣鉗錘。
徒覓幾部好佛法。
靜靜閑坐。
燒香啜茗。
而披閱之。
此措大學問。
尚不可為世閑聖賢。
況佛祖哉。
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
善财常啼。
真千古極拙人矣。
何為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與體境】 出家大丈夫事。
非王侯将相所能。
然不難有始。
難于有終。
故因果之邪正。
必四句料簡。
應日慎一日。
臨深履薄。
期到真實受用處。
萬勿大膽粗心。
中塗狂惑。
從袈裟下失人身也。
切囑切囑。
【寄丁蓮侶】 淨土一門。
有名無義久矣。
居士躬行實踐。
為缁素标榜。
此阿彌願光所映發也。
但末世往往視作曲為中下。
不知其至圓至頓。
普被三根。
須将妙宗鈔。
及西方合論二書。
深玩熟思。
庶可破邪計耳。
【複轉依】 指戒生來。
具見接引。
然納是嶽武穆。
非淮陰侯也。
用九一向粗浮。
堕時文惡窠臼裡。
大乘性相。
都作語言文字會去。
待被禅宗菲薄。
方思結制觀心。
觀心之法。
甚不易言。
近代宗門。
多發足問津。
唯台衡知津發足。
修證塗轍。
不啻什伯相倍。
隻恐不是教下真種草。
真種豈被禅宗菲薄。
亦豈畏菲薄者。
若是台宗真種。
世語外籍。
皆不相違。
豈有輕唯識而不屑學者。
可憐衆生情見封迷。
絕無超方手眼。
才入台宗。
便染台宗重病。
才入禅門。
便染禅門重病。
未得清。
先得隘。
未得和。
先得不恭。
求不沒于時流者幾何人。
大丈夫出家。
不拌二三生埋頭徹底。
辄希十年二十年後弘教揚宗。
修天爵以邀人爵。
終必亡而已矣。
【複程用九】 圓頓行人。
春夏秋冬。
無非觀心之期。
晝夜六時。
無非觀心之會。
行住坐卧。
無非觀心之事。
說法聽法。
無非觀心之緣。
若必待冬期結制。
而後觀心。
則三時講演。
仍說食數寶矣。
講聽時不與心觀相應。
觀心時亦決不與教理相應。
若是。
縱百春夏秋講經。
百冬觀心。
到底是兩橛事。
書生粗浮領略。
無超方出格知見。
出言鄙陋。
從來可歎。
經雲。
人命在呼吸閑。
儒雲。
才說姑待明日。
便不可也。
唯居士一向不肎當下随文入觀。
妄謂一切人皆不能當下随文入觀耳。
當痛思力改。
莫作矮子看戲文句當也。
【寄善超】 世出世法。
孝慈第一。
以慈心而修孝行。
可順父母。
格鬼神。
況出世師長乎。
勉旃。
無任情率意也。
【寄王古學】 丈夫不難高明。
難于精細。
苟精細則儒理釋理。
可分剖同異之緻。
宗眼教眼。
可坐證合一之源矣。
【與沈甫受甫敦】 占察行法。
蒙昆玉梓梵冊。
而不肖屢結壇。
俱不獲清淨輪相。
此可信天下後世邪。
今誓作背水陣。
掩死關禮之。
十二頭陀經。
竢後或敢著筆。
今沉船破釜時。
未暇作空頭話也。
【與聖可】 不肖三業罪過不少。
襍亂垢心。
豈緻清淨輪相。
爰發慙愧。
退作但三歸人。
誓不為師作範。
誓不受人禮拜。
誓不出山。
誓得清淨輪相。
不論百日千日。
六年九年。
畢死為期。
辭嘉興事竟。
嗣當辭畱都事也。
【與了因及一切缁素】 宋儒雲。
才過德者不祥。
名過實者有殃。
文過質者莫之與長。
旭一人。
犯此三病。
無怪久滞凡地。
不登聖階也。
旭十二三時。
因任道學而謗三寶。
此應堕無閑獄。
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
善根未殒。
密承觀音地藏二大士力。
轉疑得信。
轉邪歸正。
二十年來。
力弘正法。
冀消謗法之罪。
柰煩惱深厚。
于諸戒品。
說不能行。
癸酉中元拈阄。
退作菩薩沙彌。
蓋以為今比丘則有餘。
為古沙彌則不足。
寕舍有餘企不足也。
夙障深重。
病魔相纏。
從此為九華之隐。
以為可終身矣。
半年餘。
又漸流布。
浸假而新安。
而閩地。
而苕城。
槜李畱都。
虛名益盛。
實德益荒。
今夏感兩番奇疾。
求死不得。
平日慧解雖了了。
實不曾得大受用。
且如占察行法一書。
細玩精思。
方敢遵古式述成仔細簡點。
并無違背經宗。
乃西湖禮四七。
不得清淨輪相。
去年禮二七不得。
今入山禮一七。
又一日仍不得。
禮忏時煩惱習氣現起。
更覺異常。
故發決定心。
盡舍菩薩沙彌所有淨戒。
作一但三歸弟子。
待了因進山。
作千日關房。
邀佛菩薩慈悲拔濟。
不然者。
寕粉此骨于關中矣。
【與沈敬園】 聞楊乘乘與笑禅師龃龉。
夫參知識。
須領其所長。
不責其所短。
法門深遠。
等覺未盡。
況今時知識邪。
法中起過。
福反成罪。
幸同往釋此芥蒂。
法門幸甚。
【複韓朝集】 境苦生厭。
此苦谛慧也。
厭苦則不敢造業。
此集谛慧也。
因不生則果不生。
此滅谛慧也。
殷勤知悔。
卽道谛慧也。
須陀洹所見。
見此而已。
阿羅漢所證。
證此而已。
舍戒不如法。
不必疑。
已舍矣。
但有世閑性罪。
安更有犯法罪。
受戒不如法。
舉世皆然。
亦不必疑。
但如法行一日。
便有一日功德。
瑜伽師地論。
言之甚詳。
時當末世。
不可以正法為例故也。
夫犯戒造惡。
固有罪矣。
念佛書經。
獨無福乎。
均是佛言。
何一信一不信。
甘堕憂疑坑中邪。
悔得當。
則名勝行。
過其宜。
則成悔蓋。
千經萬論。
隻要人直下安心。
安心無術。
隻知法無性而已。
般若謂過現未來心。
不可得。
華嚴雲。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于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仁者聞之熟矣。
胡不時時觀察乎。
淨土痛快直捷。
廣大圓融。
至頓至易。
無機不收。
無罪不滅。
仁初發心。
便知歸向。
胡三十餘年。
猶半半疑。
特錄往生公案二則。
以助信力。
萬勿更躊蹰也。
但觀察現前一念緣起無生。
罪源自涸。
此事甚不難。
人看得難耳。
【複唐宜之】 妙宗鈔一書。
不可動一字。
葢大小彌陀經。
普被三根。
注須通淺深。
此經專被韋提希等圓頓大根。
令現悟無生忍。
傥作是一心之旨未徹。
斷無依事修觀之理。
雲栖謂心粗境細。
妙觀難成。
本諸善導等諸大祖師。
信非臆說。
旭謂宋時根性稍利。
四明發揮猶略。
若今大師複作。
隻可詳釋。
何容節要。
大匠不為拙工。
改廢繩墨。
羿不為拙射。
變其彀率。
此系不小。
傥圓解不十二分透徹。
便欲作觀。
未有不招魔事者。
唯持名一法。
千穩百當。
而圖經及妙宗鈔。
姑與人結圓頓種。
或衆生根性不可妄測。
亦自有能解者。
若解決不嫌多。
若未解删之于彼何益。
且删淺存深。
初機益不能解。
若删深存淺。
大違經宗。
進退思之。
萬勿萌此念也。
【答蓮勺】 翁出家。
當紹蓮大師法脈。
往者雪公。
不耐鉗錘。
甘心小就。
楊生志大才美。
因地欠真。
皆作古人。
良可歎悼。
旭福尠障深。
聊作村學究句當。
賴二三童蒙。
未染近時惡态。
僅種金剛種子。
傥先有成見者。
任掉頭不顧而已。
自愧百煉千磨。
終未斷惑證果。
而具縛凡夫。
以肉眼作佛眼用。
若教若宗。
得無纖毫疑滞。
故著述甚多。
皆可考諸佛祖而俟百世。
此真自信。
非天下能瞞盰也。
承示心經口義。
别具見學富才華。
傥欲壽梓。
不妨再酌。
法門至誼。
無容獻谀。
知不見罪耳。
【答韓服遠】 尊恙郁痰所緻。
郁又從勘境不破所緻也。
種種逆境。
可動心忍性。
增益不能。
皆所以成就自己而已。
世道交喪。
儒門久已無人。
願足下矢志為君子儒。
近世學佛人。
才聽講隻思做法師。
才不思做法師。
便不肎究心佛法。
學儒人。
才讀書隻思中進士。
才不思中進士。
便不讀書。
殊不知讀書。
是為聖賢正路。
研究佛法。
是成菩提。
生西方正路也。
哀哉。
然佛門猶有一二知成佛者。
儒門絕無一人思為聖賢。
世安得不亂。
亂安得複治邪。
足下果發起決定為聖賢心。
而釋迦不暗中摩頂。
孔子不晝夜擁護。
無有是處。
【複張中柱】 儒釋二學。
到家雖别。
入門大同。
若雲尊德性而道問學。
卽全性起修之謂也。
若雲下學而上達。
卽全修顯姓之謂也。
未有不圓悟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可言修證工夫者。
亦未有不深修十乘妙觀。
可階究竟極果者。
是故近世苟簡法門。
最易湊泊。
最難到家。
佛祖無上心印。
最難入手。
最易成辦。
沩山雲。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仔細用心。
可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上古宗匠之言。
類皆斟酌穩重若此。
豈以一棒一喝。
一句一偈。
謬作極則者邪。
承問諸書。
大乘止觀。
性相總持。
實與佛頂玄文。
唯識心要二書。
相為表裡。
苟畱心旣久。
得其血脈。
一代時教。
思過半矣。
小止觀。
可依行持。
摩诃止觀。
淵深宏博。
須輔行并觀。
禅波羅密門。
所诠禅法。
工夫稍得力。
卽取看之可也。
六妙門。
維摩疏二書。
久锢海東。
傥仗鼎力。
複照此地。
乃千古奇事。
日夜祝之。
【複陳旻昭】 力疾草法華會義。
七旬告成。
然每一念及佛道深遠。
未嘗不涕淚交流。
昔沩山三作國王。
遂忘宿命。
戒老一念偶誤。
複為坡仙。
證斷之難。
固不待言矣。
又憶經中阿難白佛。
十二因緣。
特易解耳。
佛語阿難。
莫作是說。
除佛一人。
餘不能盡因緣性海也。
遂舉往事以诃之。
昔有阿修羅子。
語其父曰。
大海特淺淺耳。
父曰。
我身長七千由旬。
以幻術故。
變為十六萬八千由旬。
乃窮其底。
汝年幼。
身僅七百由旬。
又未有幻術。
何藐視此海邪。
子不信。
投身入海。
沒溺洪波。
幾至喪命。
父以幻力接出。
喘息僅存。
佛語阿難。
往昔阿修羅王。
卽我身是。
阿修羅子。
卽汝身是。
汝昔輕視大海。
而受疲苦。
今複于我法中。
輕視十二因緣甚深法海。
當招惡報。
于是阿難慙愧改悔。
誓不于法起輕易想。
至如來滅後。
方辦大事。
傳佛心宗。
此解悟之難。
又豈容藐忽哉。
念此二難。
方切悲痛。
謬辱獎譽。
以為義句兼到。
解行雙圓。
不益令我置顔無地邪。
【複導關】 吾人本分中事。
如飲水冷暖自知。
然有先飲水知冷暖者。
分毫瞞他不得。
所以十乘觀法。
須知次位。
傥有觀無教。
未有不堕增上慢者。
旣四棱塌地。
不同迷時法華轉。
便可恒轉是經。
随文入證。
方名不襍用心。
傥不看一字。
則此一字仍是礙心之物。
豈虛空已碎。
一字尚未碎。
大地已沉。
一字尚未沉。
看則便被他襍。
不成一片邪。
幸細思之。
當噴飯滿案也。
【複達戒】 勤心作福。
不可但貪清閑。
少年清閑。
是不祥事。
非折壽則損福。
于清閑二字作毒藥想。
方有少分出生死路。
背經雖好。
非出家正務。
周利不誦半偈。
深證二種解脫。
提婆在家。
通十二韋陀。
出家通八萬法藏。
無救阿鼻地獄。
三大劫苦。
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成毒。
智學成見提。
愚學成生死。
不可不深思也。
【複松溪法主】 癸亥春。
拜見幽溪尊者時。
正堕禅病。
未領片益。
戊辰冬。
遇歸一兄。
方悔向日當面錯過。
曾剌血書一然香供師伯文。
寄至台嶺。
屈指二十二年矣。
台宗一脈。
我兄勇猛仔肩。
次達月管公。
亦複半壁。
觀彼會合玄簽。
一字弗敢稍易。
知不墜家風也。
如劣弟者。
少年誤中宗門惡毒。
放恣之習。
淪骨浃髓。
今雖痛革。
餘習難除。
故私淑台宗。
不敢冒認法派。
誠恐著述。
偶有出入。
反招山外背宗之诮。
近述法華會義。
因畱都久染知音大窾酸臭氣味。
絕不知權實本迹綱宗。
況得觀心悉檀四益。
語以三大五小。
甫展卷。
無不望洋而退。
不得已。
竊取文句妙樂之旨。
别抒平易顯豁之文。
聊作引誘童蒙方便耳。
消文分句。
不無小殊。
教部時味。
敢有他議哉。
然置弟門外。
不妨稱為功臣。
收弟室中。
則不免為逆子。
知我罪我。
聽之而已。
【與唐宜之】 讀修行會義序。
知有卓見。
但曰修行須修般若。
般若以實相為體。
觀照為宗。
無住生心為因。
究竟種智為果。
經雲。
于法實無所得。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無有法得菩提。
故然燈授記。
皆指示初下手時。
以無所得為方便之觀門。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也。
居士反判作第一義谛。
一可商也。
論雲。
不離佛世住。
供給如來住。
求佛教授住。
皆點明菩薩位中。
分得真實受用。
所謂漸住究竟種智者也。
居士反判作忠恕之語。
二可商也。
請以喻明。
黃帝失珠。
罔象得之。
今于法實無所得等。
皆罔象之求也。
可竟喚作第一義谛乎。
不離佛世。
供給如來。
求佛教授。
皆玄珠之異名也。
可喚作切實功夫乎。
雖王文成雲。
喚戒慎恐懼作本體亦得。
喚不睹不聞作工夫亦得。
然戒慎恐懼畢竟是達本體之工夫。
猶所謂于法實無所得等。
不覩不聞畢竟是工夫所顯之本體。
猶所謂不離佛世住等。
若直以實無所得等。
為第一義谛。
何異偏空。
不離佛世等為工夫。
何異著相。
以著相工夫。
求偏空義谛。
是背般若。
豈修行般若哉。
此等關系。
迷悟攸分。
傥肎細細理會一番。
不唯更有一番真實受用。
卽古人鼻孔。
亦決不向文字同異中蔔度矣。
納近重閱大般若六百卷。
見其義趣愈博愈約。
無法不從此出。
無法不歸于此。
六祖所謂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
而無一法可得者。
正以無一法可得。
故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也。
無一法可得。
最上乘下手工夫。
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
最上乘圓滿本體也。
設有一法可得。
則被此一法所礙。
不能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矣。
如唐太宗。
設不拌喪家亡身。
何得富有天下。
直至富有天下。
卽以天下為家。
天下為身。
亡身家者。
為莫大身家。
是故于法實無所得。
則恒不離佛世。
不以相見如來。
則恒供給如來。
無有法得菩提。
則能求佛教授。
如此方名修行般若。
方可降伏其心。
方為住所應住。
不然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縱行六波羅密。
百千萬劫。
以有所得為方便。
終名遠離甚深般若而已。
向謬述破空論。
破今人之得空故也。
若無所得。
則不得有。
亦不得空。
亦不得無所得。
何所可破哉。
【答唐宜之二書】 問意。
請直言之。
紫柏之問。
為要問。
切問。
妙問。
坐斷咽喉問。
立斷命根問。
向彼問處著眼。
十個有五雙悟道。
居士之問。
為呆問。
迂問。
戲問。
不達理路問。
佛所不答問。
若向此胡思亂想。
十個有五雙發邪。
經明不應思而思。
不應問而問。
反成毒智也。
夫六百卷般若。
心經該之。
心經二三百言。
照見五蘊一語該之。
照見一語。
色心二字該之。
凡所照者。
無非色攝。
凡能照者。
無非心攝。
而能所無性。
由妄念立故。
瞥爾一念。
則為色心本源。
究此一念瞥起。
起處無從。
全依真性。
然真非妄因。
何因起妄。
真非有外。
妄豈外來。
展轉簡責。
畢竟此妄。
從何瞥起。
此銀牆鐵壁真疑情。
真話頭也。
不論年月時劫。
隻有此個疑團。
眉毛與大地厮結。
會須讨個分曉。
老鼠入牛角尖。
定有倒斷處。
又如鼠咬棺材。
不穿不歇。
如此疑去。
勿忘勿助。
機緣到時。
噴地悟去。
方知世界身心。
本是翳眼空花。
本來不生。
不複更滅。
那得更有無始劫前。
最初起念之由可問。
如癡人說夢也。
就此噴地悟門。
複分淺深邪正。
須略言之。
有人得此坐斷兩頭消息。
便謂一空永空。
無複修證可論。
則為惡取空見。
反堕大坑。
有人得此了知身心世界皆如夢影。
執著漸輕。
修行漸進。
則為幹慧。
有人得此知身心世界雖如幻影。
唯有真心不生不滅。
為一切生滅所依。
由是雲興六度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