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

關燈
宗。

    故宗也者。

    雖雲教外别傳。

    實卽教内真傳也。

    如以指指月。

    認指為月。

    不可也。

    謂所指非月。

    亦不可也。

    且諸佛言教。

    皆指。

    諸祖語錄。

    寕獨非指。

    不認佛指作月。

    何獨認祖指也。

    又祖所指是月。

    佛所指寕非月。

    言祖之所指。

    何獨不信佛所指也。

    甚矣人之颠倒也。

     發大心猶易。

    具正見更難。

    具正見猶易。

    勤修習更難。

    勤修習猶易。

    除心病更難。

    然心病不除。

    安事修習。

    修習不勤。

    安取正見。

    正見不具。

    豈真大心。

    則直謂之發大心難。

     利關不破。

    得失驚之。

    名關不破。

    毀譽動之。

    旣為得失毀譽所轉。

    猶以禅道佛法鳴乎。

     不見己短。

    愚也。

    見而護。

    愚之愚也。

    不見人長。

    惡也。

    見而掩。

    惡之惡也。

     或問予。

    汝何願。

    願生西方。

    更何願。

    願入地獄。

    曰。

    是何心哉。

    曰。

    西方則上事諸佛。

    地獄則下度衆生。

    佛從彌陀始。

    願王勝故。

    生從地獄始。

    悲心切故。

     有禅者問予。

    作何功夫。

    曰。

    念佛。

    曰。

    念佛何為。

    曰。

    求生西方。

    禅者嗤曰。

    何不薦取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用是妄念妄求為。

    予曰。

    汝謂阿彌陀佛在性外。

    極樂國土在心外邪。

    心性亦太局隘矣。

    卽汝所謂不念不求者。

    非惡取空邪。

     善知識者。

    猶良醫乎。

    良醫能兼療諸病。

    亦有專治一病者。

    兼療則應病與藥。

    專治非其病不醫。

    故皆能壽夭而生死也。

    若伎倆唯一。

    欲衆疾普收。

    其傷害多矣。

    況一伎未精哉。

     語雲。

    真人前說不得假。

    今也假人前說不得真。

    悲夫。

     語雲。

    三日賣不得一擔真。

    一日賣得三擔假。

    吾曰。

    寕使千日賣不得一擔真。

    不願一日賣得千擔假。

     人謂參禅則悟道。

    不必求生西方。

    念佛則生西。

    未必卽能悟道。

    不知悟後。

    尚不可不生西方。

    況未必悟邪。

    又禅者欲生西方。

    不必改為念佛。

    但具信願。

    則參禅卽淨土行也。

    又念佛至一心不亂。

    能所兩忘。

    卽得無生法忍。

    豈非悟道。

    故參禅念佛。

    俱能悟道。

    俱能生西也。

    但有疑則參。

    無疑則念。

    在人下手時自酌耳。

     古人自牧愈卑。

    品愈高。

    今人自視愈高。

    品愈卑。

    古人自處愈小。

    道愈大。

    今人自視愈大。

    道愈小。

    古人自考愈歉。

    德愈完。

    今人自恃愈完。

    德愈歉。

    是謂不揣其本。

    而齊其末。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

    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

    為己之過。

    每反躬而責己。

    夫不謂人過謂己過。

    有四觀焉。

    眼見惡色。

    耳聞惡聲等。

    皆自業所感。

    非關他事故。

    惡境紛紛。

    皆唯識所現。

    虛幻不實故。

    衆生煩惱無量。

    應度應斷。

    己分事故。

    衆生修惡。

    卽是性惡。

    衆生性惡。

    卽己性惡故。

     法性本常住。

    雲何分正像。

    正像之分。

    全在人耳。

    嗚呼。

    時丁末季。

    去聖時遙。

    為利者十之九。

    為名者十之一。

    為己生死發二乘心者百千中一。

    為大地衆生發無上心者。

    萬萬中一。

    此止就禅和料簡耳。

    應院及俗人。

    又不必言矣。

    佛法将安恃邪。

     生西方以三種心。

    至誠心。

    深心。

    回向發願心。

    此三直至成佛。

    流俗人亦三種心。

    輕心。

    忽心。

    将就心。

    此三常遊五趣。

    嗚呼。

    前三百千中或一有。

    後三百千中或一無。

    奚怪口言求生者多。

    真實往生者少也。

     末法中病。

    有三不可救。

    喜守不喜攻。

    喜略不喜廣。

    喜同不喜異。

    交友有三大惡。

    喜順不喜逆。

    喜口是而心非。

    喜不如不喜勝。

    學問有三大錯。

    好多不好精。

    逐末不求本。

    求解不求證。

     古人疏經論。

    必為發幽微。

    示指歸。

    出綱要。

    明修法。

    故随依一典。

    可了生死。

    上弘下化。

    後世畏其繁而廢棄焉。

    雖似善變通。

    實大傷教眼。

    如五霸尊周。

    周益受削。

    嗚呼。

    攀枝忘幹。

    罪元不在先賢。

    因噎廢飯。

    訓豈可遺後裔。

    扶教者曷深思之。

     予見學士堂與務下互輕也。

    學士曰。

    彼不知教。

    不知理。

    貿貿然勤作而已。

    非我等叢林無光輝。

    缙紳莫酬對矣。

    務下曰。

    我竭力而作。

    彼袖手而食。

    戒德不守。

    學業不成。

    安用是浪蕩子為哉。

    予傷之。

    私念曰。

    彼學士。

    胡不念務下之勞。

    實我外護。

    我無實行。

    坐亯難消。

    卽一切作普賢想。

    彼務下。

    胡不念我等障重。

    無聞熏種。

    彼等聰利。

    皆由夙因。

    卽一切作導師想。

    叢林不幾盛乎。

    複見禅堂與藏堂相輕也。

    禅輕藏曰。

    彼鑽故紙。

    圖[貝*親]施耳。

    使進而坐香。

    安可得。

    亦安可能哉。

    藏輕禅曰。

    彼坐食而身不勞。

    守癡而心不用。

    叩以了義。

    茫無所知。

    警其昏沉。

    嗔心震發。

    悟道無人。

    著魔接踵。

    何如看經種般若因。

    作務得人天福邪。

    予倍傷之。

    複代念曰。

    我堂大事未了。

    滴水難消。

    彼應和有外護功。

    閱藏為思修本。

    設我念念親切。

    法行亦無超幹信行。

    傥悠悠自縱。

    禅誦反高出于坐禅。

    而藏堂人。

    胡不念明理不修行。

    說食終不飽。

    發心欲坐禅。

    勝十方論師。

    況謝絕萬緣。

    并除昏散。

    專心向上。

    窮究本參。

    我等散心。

    豈能仿佛。

    則法門不亦光乎。

    唯貢高各蘊于懷。

    忌尅每形于吻。

    緻令是非蜂起。

    體段兩傷。

    皆獅子身蟲矣。

     凡智利宜慧行。

    力強宜定行。

    亦各有二種。

    慧行二者。

    一單從慧入。

    明極則誠。

    不煩修定而自得定。

    此夙因深厚。

    習氣微薄故也。

    二能發聞解。

    不能卽證。

    必依解起行。

    行起解絕。

    若不猛做一番。

    不能親證親到。

    故須定力濟之也。

    定行二者。

    一單刀直入。

    便能徹法源底。

    此亦夙因深厚正見力強故也。

    二但能死守。

    不能權變。

    每堕空見。

    或耽味禅。

    求脫反縛。

    求升反墜。

    必慧行濟之。

    方免堕坑落壍也。

    複有智力并僃定慧雙圓者。

    如佛在世時。

    聞法得道。

    及六祖等是也。

    若夫借宗教資牙後慧。

    托話頭為優免牌。

    慧行定行。

    兩無所當。

    皆獅子身中蟲矣。

     雲栖大師發揮念佛法門曰。

    有事一心不亂。

    理一心不亂。

    說者謂持名号是事一心。

    參誰字是理一心。

    亦何譌也。

    夫事一心者。

    歴歴分明。

    不昏不散是也。

    理一心者。

    默契無生。

    洞明自性是也。

    是參時話頭純熟。

    猶屬事門〝念時心佛兩忘〞。

    卽歸理域。

    安得事獨指念。

    理獨指參也。

    又參誰字。

    謂之究理則可。

    謂理一心不可。

    然非其人。

    卽究理亦未可輕易。

    何以故。

    事有挾理之功。

    理無隻立之能。

    幸審思之。

     甚矣二見之為害也。

    煩惱菩提。

    生死涅槃。

    同依于一心。

    而判然為二。

    宗乘教乘。

    同傳于一佛。

    而判然為二。

    法性法相。

    同秉于一音。

    而判然為二。

    慧解行門。

    同诠于一教。

    而判然為二。

    二見紛然。

    正見滅矣。

     坐禅名一。

    實則有六。

    謂圓頓禅。

    次第禅。

    利慧禅。

    鈍修禅。

    世俗禅。

    假名禅也。

    圓頓禅者。

    創聞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不可思議。

    微妙理性。

    而發其心。

    此複四。

    一者。

    乍聞卽悟。

    頓證自心。

    不落階級。

    具足智德。

    二者。

    以未頓證。

    便大疑憤。

    畟塞虛空。

    當下依正兩忘。

    凡聖坐斷。

    昏散無栖泊處。

    智理無湊合處。

    俨如有氣死人。

    直待冷灰豆爆。

    三者。

    未能直下成片。

    實信得及。

    疑得定。

    雖被無始業力所纏。

    種種昏散障緣。

    不退初心。

    或一向單提。

    或道品助成。

    畢生不起名利心。

    不起餘乘心。

    約機卽鈍。

    約根亦名圓頓種子。

    四者。

    先于教典畱心。

    讨明理性。

    随起觀行。

    名為幹慧。

    次得相似理水。

    名入信心。

    次乃發心。

    名入正位。

    卽與頓悟同一智德。

    須知頓悟。

    本多生熏習。

    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種子也。

    次第禅者。

    先以空慧修一切智。

    觀一切法無不皆空。

    次以假慧修道種智。

    觀一切法從空建立。

    後以中慧修一切種智。

    觀一切法非空非假。

    卽第一義心。

    利慧禅者。

    達一切法如幻如夢。

    當體全空。

    非空故空。

    鈍修禅複四。

    一者。

    為得神足行菩薩道。

    修根本四禅。

    依之發通。

    二者。

    深觀十二因緣。

    坐斷無明。

    三者深觀四谛。

    刹那斷惑證真。

    四者。

    雖深知苦谛。

    必九次第定。

    漸次斷惑證真。

    世俗禅複二。

    一者。

    凡夫以欣厭心。

    修上八定。

    二者外道計彼涅槃。

    修習彼定。

    假名禅複三。

    一者。

    雖聞圓頓名言。

    慕名不會義。

    強提一話頭。

    尚未解盡話頭義路。

    況義路窮處。

    是人以一句話。

    作優免牌。

    盡廢他善。

    死在系驢橛上。

    雖稍卻昏散。

    且未得世俗禅定。

    安望圓頓。

    雖無大害。

    卻失聞熏無量功德。

    二者。

    于諸祖機緣。

    深求道理。

    廢寝忘餐。

    或得一義路入處。

    辄認為有所醒發。

    便作得本不愁末想。

    是人雖不撥萬行。

    常躲身無事甲裡。

    且以解行分作兩橛。

    是名謗真般若。

    三者。

    但好虛名。

    以機緣資牙慧。

    胡說亂說。

    自害害人。

    或挂虛名。

    言參話頭。

    偷安藏拙。

    昏散不除。

    憎愛恒熾。

    空消檀施。

    敗壞法門。

    已上六種中。

    共成十有五等。

    若再料簡。

    差降更多。

    嗟哉末季。

    徒取其名。

    莫稽其實。

    奈何宗教不埽地也。

     古謂虛舟飄瓦。

    則不生嗔。

    今亦生嗔矣。

    鵲噪鴉鳴則不分别。

    今亦分别矣。

    逆順境緣。

    安望其脫然邪。

     法門有七壞相。

    六興相。

    何謂七壞相。

    一懼命夭。

    知命孤。

    以家貧故。

    令出家。

    二避難無聊。

    激氣求安樂故自出家。

    三求清高故自出家。

    四以好名故受戒。

    五好名故聽經。

    六藏拙故參禅。

    七好名故參禅。

    七種雖高低不等。

    優劣判然。

    同為因地不真。

    壞法門一也。

    何謂六興相。

    一為生死故出家。

    二為大菩提故出家。

    三為修行基本故受戒。

    四為修行門路故聽經。

    五為了生死故參禅。

    六為得種智故參禅。

    六種雖大小不等。

    偏圓有殊。

    同為因地真正。

    能興正法一也。

    噫。

    凡吾同類。

    尚自考之。

    傥因地真。

    幸善自保持。

    俾終正而不入于邪。

    或因地未真。

    則痛自改悔。

    速反真而無溺于僞。

    庶幾自救。

    亦救法門耳。

     正人觀邪法。

    邪法亦成正。

    邪人觀正法。

    正法亦成邪。

    深人觀淺法。

    淺法亦成深。

    淺人觀深法。

    深法亦成淺。

    圓人觀偏法。

    偏法亦成圓。

    偏人觀圓法。

    圓法亦成偏。

    道人觀俗法。

    俗法亦成道。

    俗人觀道法。

    道法亦成俗。

    嗚呼。

    今之正成邪。

    深成淺。

    圓成偏。

    道成俗。

    往往矣。

    試各自簡點。

    苟知其病。

    必知其藥。

    深望之。

     有名同而實異者。

    如佛言道。

    謂三種菩提。

    老言道。

    謂虛無自然。

    儒言道。

    謂五常五倫。

    未可同語也。

    有名異實同者。

    如台宗謂之一心三觀。

    賢首謂之一真法界。

    相宗謂之勝義唯識。

    禅宗謂之向上一著。

    未始少異也。

    譬一帝都曰北京。

    曰燕都。

    曰順天府。

    有盛譚北京。

    鄙燕都為陋劣。

    或譚燕都。

    鄙順天為陋劣。

    吾知其必被嗤也。

    彼性相分河。

    南北豎黨。

    何以異此。

     松江李居士。

    寓天封寺。

    猛欲出家。

    予問汝欲出家。

    曾看經否。

    未也。

    看語錄否。

    稍看。

    何以看語錄不看經。

    曰。

    經則煩細。

    語錄爽快可觀。

    予曰。

    爽快可觀。

    無如水浒傳。

    三國志矣。

     【偶書二則】 諸佛修稱性之善。

    故能化身千百億。

    自在度衆生。

    衆生造稱性之惡。

    故能一一身徧滿八萬四千大地獄。

    一日一夜具受八萬生死之苦。

    然則佛境界不可思議。

    衆生境界亦不可思議。

    秖由現前一念。

    本自不可思議耳。

    有智者宜安從邪。

     四兇居堯舜之世。

    而不能自安其生。

    孔孟丁春秋戰國之亂。

    而不足以改其樂。

    故知得失全由自心。

    外境何與焉。

    今人不治心而問境。

    無乃惑乎。

     【閱陽明全集畢偶書二則】 君子小人。

    良知之體。

    未始不同也。

    一蔽于私而不能緻。

    遂嫉功忌能。

    誣忠陷良。

    無所不至。

    籲。

    可哀矣。

    唯君子昭曠如太虛空。

    絕不與較是非。

    辯得失。

    故小人卒無所騁其毒。

    而陷溺未深者。

    猶可化為君子。

    一與之抗。

    則其去小人不能以寸。

    而玉與石角。

    玉必先敝矣。

    通此佛氏二無我觀。

    妙旨泠然。

    孰謂世閑大儒。

    非出世白茅哉。

    或病陽明有時辟佛。

    疑其未忘門庭。

    蓋未論其世。

    未設身處其地耳。

    嗚呼。

    繼陽明起諸大儒。

    無不醉心佛乘。

    夫非煉酥為酒之功也哉。

     學無論儒釋。

    其貴真賤僞一也。

    學果真。

    雖一時受讒被抑。

    精光終不可掩。

    學苟僞。

    雖一時欺世盜名。

    醜态終亦必露。

    故曰斯民也。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

    夫直道卽良知本體而已。

    緻此本體。

    可建天地。

    質鬼神。

    竢百世。

    況斯世之民哉。

    顧斯世之民信之。

    而權奸獨誣陷之。

    俗儒獨排斥之。

    彼權奸俗儒獨無良知邪。

    特有以蔽之弗能緻之耳。

    嗚呼。

    均此本體。

    但弗緻則與瑾彬同惡。

    能緻則與陽明同善。

    讀聖賢書者。

    宜何如慎其獨也。

    今世佛門。

    陷足于僞者亦多矣。

    吾為此懼。

    欲閑之而未能。

    閱此書。

    不覺感憤流淚雲。

     【偶書二則】(二) 唯識以徧破我法二執為宗趣。

    故借立法為遣情之門。

    般若以會一切法無非妙理為宗趣。

    故借破執為立理之門。

    然則唯識宜名破相。

    般若宜名立法。

    而相傳反稱唯識為相宗。

    般若為空宗者。

    謬也。

     鳥窠禅師為侍者吹布毛。

    止是初入信門方便。

    世多認為極則事。

    其為白香山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二語。

    正是徹骨徹髓。

    原始要終法門。

    世多認為淺近事。

    無怪乎解行分張。

    不達實相正印。

     【山客問答病起偶書】 靈峰有五美四惡。

    何謂五美。

    一者泉甘且多。

    二者黜陟不聞。

    三者暑不酷。

    四者寒燒柴火。

    五者蟁少。

    何謂四惡。

    一者病時醫藥難。

    二者貧時借貸難。

    三者大風能飄瓦。

    四者地瘠多砂。

    所生谷菜味皆劣。

    客曰。

    敢問四惡亦可屏乎。

    山曰。

    可。

    客曰。

    請聞厥方。

    山曰。

    節口腹。

    慎寒暑。

    則少病。

    斯屏醫藥矣。

    少欲知足。

    則不貧。

    斯屏借貸矣。

    緊覆茅。

    泥治壁。

    糊窻閉戶。

    斯屏風矣。

    依佛教戒。

    于美惡食勿妄分别。

    趣療形枯。

    斯屏劣味矣。

    客拜曰善哉受教。

    請畢世依君住。

     【解】 【緻知格物解(約佛法為唐宜之說)】 知者。

    明德之本體。

    乃中道第一義谛妙心。

    非空非假而實離一切相。

    卽一切法者也。

    緻者。

    一心三觀。

    了達此一谛而三谛也。

    物者。

    迷此知體。

    而幻現之身心家國天下。

    如水所結之冰也。

    格者。

    推究此身心家國天下。

    皆如幻影。

    并非實我實法。

    如以暖氣銷堅冰也。

    欲得水。

    莫若泮冰。

    欲緻知。

    莫若格物。

    冰泮水現。

    物格知緻矣。

    物者。

    所觀之境也。

    格者。

    能觀之智也。

    知者。

    所顯之谛也。

    一心三觀名格物。

    一境三谛不令隐晦名緻知。

    不可以緻知為空觀。

    格物為假觀也。

    (唐謬分故破之)了知五位百法皆無實我實法為物格。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為知緻。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為意誠。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為心正。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為身修。

    一身清淨故。

    多身清淨。

    乃至一世界清淨故。

    一切世界清淨。

    為家齊國治天下平。

    隻一物格工夫到底。

    緻知之學。

    始無虧欠。

    是謂究竟不離于初步也。

     【藏性解難五則】 随緣那名不變。

    不變那得随緣(一難)。

    非不變之體。

    安有随緣之用。

    非随緣之用。

    安顯不變之體(一解)。

     不變體常。

    随緣用無常。

    還是一分無常。

    一分常(二難)。

    體不變故。

    妙用不變。

    體常用亦常。

    用随緣故。

    舉體随緣。

    用無常體亦無常。

    常與無常。

    二鳥雙遊(二解)。

     正随緣時。

    不變安在。

    悟不變後。

    豈更随緣(三難)。

    正随緣。

    随緣卽不變。

    别無不變所在。

    如二月外無真月。

    二月卽是真月。

    悟不變。

    不變随悟緣。

    了了常無迷惑。

    如淨眼見真月。

    更不見二月(三解)。

     月是能随邪。

    見是所随邪(四難)。

    就月為喻。

    真月不變。

    一二皆随緣。

    真月随人見一見二。

    不變常自随緣。

    見一見二。

    實無他月。

    随緣常自不變。

    就見為論。

    見性不變。

    見一見二皆随緣。

    見一是真見。

    見二是妄見。

    隻一見體。

    而有真妄。

    不變常随緣。

    真見妄見總是見。

    随緣常不變(四解)。

     月是能随。

    卽是所見。

    見是能見。

    卽是所随。

    名不二邪(五難)。

    此非不二。

    須知月不在天。

    見不在目。

    月在天。

    見在目。

    二物相遠。

    如何成見。

    又複月不來目。

    見不往天。

    月來目。

    天則無月。

    見往天。

    目則無見。

    然非月何見。

    非見何月。

    月若是見。

    複何名月。

    月若非見。

    雲何見月。

    見若是月。

    複何名見。

    見若非月。

    月雲何見。

    從此體會。

    方知能所不二。

    不二之性。

    卽是不變。

    迷者謂二。

    悟知不二。

    總号随緣。

    一性随迷悟兩緣。

    迷悟總不改一性也(五解)。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三 p1:疑為于字,注明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