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亦的确不謬也。
問曰。
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
所持之佛名。
無論悟與不悟。
無非一境三谛。
能持之念心。
無論達與不達。
無非一心三觀。
隻為衆生妄想執著。
情見分别。
所以不契圓常。
殊不知能持者。
卽是始覺。
所持者卽是本覺。
今直下持去。
持外無佛。
佛外無持。
能所不二。
則始覺合乎本覺。
名究竟覺矣。
問曰。
旣始覺合本。
則當下卽常寂光。
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
若達當下卽常寂光。
又何妨說個往生。
蓋往卽非往。
非往而往。
生卽無生。
無生而生。
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
此也。
咄哉男子。
無措思惟。
【文】 【戒淫文】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
不知邪淫業尤慘也。
人知殺生之報最酷。
不知邪淫報尤酷也。
蓋種種受生。
肇端淫欲。
種種造罪。
托因有生。
淫為生本。
生為罪本。
是故三塗劇苦。
人世餘殃。
淫意才萌。
一切俱起。
淫習難斷。
如火燎原。
于極臭處。
謬為香美。
于極穢處。
謬為潔淨。
随處苟合。
何異畜生。
非道染觸。
過于雞犬。
此在稍有良心者。
便應痛絕。
柰何聰明學識之士。
甘此喪心無恥邪。
一念欲心。
是鐵牀銅柱因。
一念愛心。
是積寒堅冰因。
況具行非法。
滅理亂常。
塵沙劫數。
不足盡其辜。
千萬億言。
不足數其惡。
須發大慚懼。
大誓願。
寕火炙刀剜。
終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
寕碎身粉骨。
終不與一切男女污穢交遘。
設忘正念。
更犯前非。
必遭毒害橫災。
生身陷入地獄。
以茲猛決。
善自要心。
時時忏除往業。
切切悔過自新。
庶白法可修。
而又勤觀經論格言。
以策廢忘。
精修對治觀行。
以除毒本。
不然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必落魔道。
永無出期。
矧世智辯聰。
曾非大器。
随業直墜。
百劫千生。
受諸燒煮。
尚不成魔。
安能成佛。
尚失人道。
安能往生。
請于靜時。
仔細思之。
于對境努力防之。
不然。
諸佛無下手處。
善友其柰爾何哉。
【勸戒殺文】 自佛法東流。
人知殺生為首戒。
垂為勸誡。
充楹積棟矣。
而猶多未悟者。
冤業虛妄結集。
不能頓解也。
經雲。
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
不可除滅。
嗚呼。
懵懵斯世。
将何抵極。
殺業旣厚。
劫成刀兵。
寇賊紛然。
幹戈不息。
釋迦往矣。
彌勒未生。
設欲拯救。
惟力修奢摩他耳。
奢摩他此翻妙止。
止一切惡。
從止殺始。
若能止殺。
卽是止一切惡。
又止有三義。
一體真止。
觀此身惟四大合成。
毫無實我可得。
我旣無實。
何得殺彼生以養之。
彼我皆無實。
卽是同體。
何忍殺之。
二方便随緣止。
觀一切靈蠢無始以來。
恒與我互作父母妻子親緣眷屬。
随業改形。
所以不識。
若殺害之。
是殺我過去六親也。
安得不種種方便而救護之。
三息二邊分别止。
若但觀生空。
悲心不熾。
但觀緣屬。
慈心未周。
今直觀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皆得作佛。
無論大小升降。
本覺平等。
終無有二。
豬牙中現化佛。
蛤蜊中現大士。
毒蛇聞偈而轉身證果。
鹦鹉念佛而焚得舍利。
當知蜎飛蠕動。
鱗甲羽毛。
或是過去諸佛。
或現在如來。
或未來世尊。
那有可殺之理。
能修此三止。
卽成三慈。
三慈旣成。
名佛出世。
一人修之。
轉化多人。
多人修之。
轉化無盡。
傳傳廣化。
普徧十方。
庶最慘殺業可停。
刀兵劫濁可救也。
修元性沙彌。
幼持齋戒。
癸酉忽萌一食肉想。
夢至陰府。
僃見殺生者受報楚毒。
歴歴分明。
乃革心自矢。
蓋以深知過患。
方敢孜孜勸人。
予為申其說而獎助之。
普願仁人君子。
體天地好生之德。
推聖賢恻隐之心。
必使殺機永斷。
天下歸仁。
而又念娑婆之苦空。
企樂邦之常淨。
一念十念。
鹹彰三觀妙修。
自戒戒他。
悉合三慈妙行。
止觀不二。
福慧俱崇。
虛妄結業。
如湯消雪。
則釋迦含笑于寂光。
彌勒授手于兜率。
無量壽在其頂門。
觀世音為其勝友矣。
【惠應寺放生社普勸戒殺念佛文】 夫物雖至微。
未有不貪生惡死者。
此貪生惡死之心。
全是煩惑。
亦全是靈知靈覺所發現也。
吾人貪生惡死。
情與物同。
苟充此情。
所欲與共。
所惡勿施。
安得不是靈知靈覺。
苟昧此情但知我生可貪。
不知他亦貪生。
我死可惡。
不知他亦惡死。
安得不是煩惑。
是故若欲放生。
先須戒殺。
欲拔生死煩惑。
必須深心念佛。
深心者。
自救救他之心。
佛者靈知靈覺之極緻。
深心念佛者。
以自救救他之心。
契于靈知靈覺之極緻。
令若自若他。
念念解脫者也。
以此為正行。
以不殺大悲放生大慈助嚴之。
必生極樂。
蓮華化現。
永脫輪回之苦。
所以修昙禅友。
公路居士等。
盡心竭力。
普皆勸請也。
有緣遇此佛圖。
便請專精受持。
展轉勸人。
功德尤為不可思議。
當知生佛同體。
佛者無上衆生。
衆生者卽未來諸佛。
一念一切念。
一切念一念可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偶錄一】 【梵室偶談(共五十五條)】 【偶書二則】 【閱陽明全集畢偶書二則】 【偶書二則】(二) 【山客問答病起偶書】 【解】 【緻知格物解(約佛法為唐宜之說)】 【藏性解難五則】 【偶錄一】 【梵室偶談(共五十五條)】 隻貴子見地。
不貴子行履。
謂有見地。
必有行履。
有行履。
未必有見地也。
今負狂解。
而蕩德喪檢。
痛哉。
因戒生定。
定生而戒愈完。
因定發慧。
慧發而戒定愈勝。
故名三無漏學也。
今甫習定。
戒先蕪矣。
甫學慧。
定先汩矣。
以後後廢前前。
猶豎梁掘圮基址。
覆椽截去梁柱也。
欲優遊寝處其下。
得乎。
夫惟得其神者。
能遺其迹。
亦惟失其要者。
必染其病。
故今之持律者十人九陡。
演教者十人九流。
弘宗者十人九妄。
得神遺迹。
百無一矣。
戒定慧三學。
佛法大綱。
出苦要徑也。
今也見律師陡遂廢戒。
見法師流遂棄教。
見宗師妄遂置禅。
何因噎廢飯。
甘守餓而死也。
有戒無定慧。
有定無戒慧。
有慧無戒定。
非真戒定慧也。
有戒無定慧。
堕欲天。
有戒定無慧。
堕色無色天。
有定無戒慧。
堕土木金石。
或空散銷沉。
有定慧無戒。
堕邪魔神鬼。
有慧無戒定。
不免三惡道苦。
或曰。
若是。
則古人取乘急戒緩何居。
答曰。
緩之雲。
非無也。
且豪傑之士。
與其急乘緩戒。
堕惡道而方升。
何如乘戒俱急。
常近佛而無退。
又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急戒卽急乘之階梯。
若藉經教為名利本。
托話頭為優免牌。
戒不唯緩而且廢。
乘雖名急而實緩。
甚非古人料揀之心也。
予居徑山。
始受一食法。
有禅者曰。
定共戒。
道共戒是務。
茲在所緩矣。
予不屑答也。
嗚呼。
儱侗瞞盰。
病通斯世。
解文識義。
能複幾人。
若在所緩。
應雲定奪戒。
道奪戒。
共之一字雲何通。
古之受戒者。
修心之基也。
今受戒者。
我慢幟也。
古之習教者。
學道之戶也。
今習教者。
破戒由也。
古之參禅者。
增上之要行也。
今參禅者。
舍戒别名。
謗教塗轍也。
革弊防非。
在豪傑士矣。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何謂也。
方受戒。
志為律師矣。
方聽經。
志為法師矣。
方參禅。
志為宗師矣。
不為律師。
法師。
宗師。
無所用其受戒聽教參禅也。
猶應院不為[貝*親]施。
無用經忏。
俗儒不為作宦。
無用舉業。
娼優隸卒不為利。
無用眩色俳演。
承迎趨走也。
雖然。
以世法圖利。
事雖卑無大過也。
讀書規富貴。
得罪宣尼矣。
佛法博虛名。
玷污正教矣。
古者透最後關之謂宗匠。
博通三藏之謂法師。
塵業不侵之謂持律。
今也稍解粗淺機緣。
則以宗自鳴。
略知流通教典。
則以教自負。
但護根本四重。
則以戒自滿。
根器狹劣如此。
誰與荷擔正法。
予寓龍居有老僧看寶積經雲。
若先看此經。
和尚做不成。
予曰。
若不看此經。
和尚做不成。
謂不成和尚法故。
謂無所取于為和尚故。
噫。
可為知者道。
難與俗人言也。
予甫受菩薩戒。
發心看律藏。
阇黎古師試曰。
汝已受大。
何更習小。
對曰。
重樓四級。
上級旣造。
下級可廢邪。
師曰。
身旣到上層。
目豈緣下級。
對曰。
雖升他化。
佛元不離寂場。
一花拈于三藏旣說之後。
達磨來自佛法盛行之時。
龍畫就。
一點睛則飛去也。
今龍影尚無。
睛何處點。
迩來宗教大失。
在為正法之心不切。
為門庭之見熾然。
讵知為正法。
門庭不期高而自莫及。
為門庭。
正法以争抗而愈玷污也。
古者大宗匠之埽教為義學。
認指為月。
不見真月也。
彼已具通教理。
但不能親證親到。
故奪其依解。
俾入真通。
今之學者。
尚未夢見教理。
何所用埽。
不幾謗法之罪乎。
如來應世。
教随機設。
故大小兩乘。
竝行不悖。
其小乘者。
出家受具。
先以學戒為基。
次讀誦坐禅。
随修一法。
不必兼行。
其大乘者。
亦必以戒為基。
次讀誦坐禅。
雖随根各分主助。
而要兼修。
決無一往禅思不通了義。
一往持說不事觀心者。
不通了義。
味禅之犯必成。
不事觀心。
說食之譏何濟。
迨夫末法三學。
分張屍羅。
僅成人天之福。
而持犯未達。
猶未保其人天。
禅思每堕無聞之诮。
而戒慧兩荒。
多見淪于惡取。
持說每為名利之媒。
而戒定俱廢。
罕不落于空談。
噫。
安得豪傑士。
一振其頹者乎。
身為牀座。
所深願焉。
末法衰敗。
良以邪正不分。
丁斯時者。
未暇較深淺。
急須甄邪正。
如以深淺。
則如來三昧。
迦葉不知。
迦葉三昧。
阿難不知。
乃至六群比丘。
猶勝馬鳴龍樹。
正法尚爾。
末法可求全責僃乎。
如以邪正。
則頻伽在[谷禾+卵]。
已勝餘鳥。
砒毒少許。
便能傷命。
安得不辨于幾微乎。
故其人正。
淺亦可依。
其人邪。
深愈當斥。
正人雖淺。
必害少而利多。
邪人雖深。
必害多而利少。
欲辨邪正之緻。
未有出于教理二種定量者也。
宗者無言之教。
教者有言之宗。
至言也。
三藏十二部。
默契之皆宗也。
旣無言矣。
安得謂之教。
千七百公案。
舉揚之皆教也。
旣有言矣。
安得謂之宗。
故不以說證分宗教。
第以門庭施設者。
噇糟漢也。
數見教病則思禅。
數見禅病則思教。
然有當互救者。
亦有可各自救者。
良以病在當人。
非法門咎也。
何謂各自救。
實義虎。
決不以畫餅充饑。
真禅人。
決不堕惡取空見。
三藏十二部。
無一法不勸修行。
今之不修行者。
皆叛教人。
非學教人也。
西來大意。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今之不務見性成佛。
而妄逞邪解者。
皆謗禅人。
非參禅人也。
旣雲見性。
安得撥教律于性外。
旣成覺者。
安得置教律于不覺。
卽或未能。
且以一句話頭作見性成佛方便。
權置萬行門頭。
必須信得及。
守得定。
是非莫管。
身世俱忘。
憤同殺父。
急似燒眉。
寒暑饑渴。
尚無暇知。
律檢教門。
又何暇謗。
直以一門深入。
未及兼修。
亦以一鏡旣懸。
能含多影。
故舉起話頭。
萬緣俱舍卽檀。
十惡俱息卽戒。
境風不動卽忍。
綿密不斷卽進。
更無異緣卽禅。
真疑歴歴。
窮義路之淵源。
詣離絕之境界。
尋伺無栖。
能所雙絕卽慧。
若不能舍緣息惡。
不動綿密。
更無異緣。
真疑歴歴者。
當知不名真提話頭也。
旣不真提。
獨以之為優免牌。
且為邪見本。
豈法門咎哉。
故知教禅。
法無優劣。
特因地不真。
利名奪志。
不免作獅子身蟲耳。
果求其本。
則禅亦無病。
何求救于教。
教亦無病。
何求救于禅。
又學人因地雖或不真。
若遇正師。
自能中養不中。
才養不才。
唯師匠自眼未明。
自事未了。
盲引深坑。
雖正因之士。
猶被其荼毒。
況适相叩者哉。
吾故曰。
法門之壞。
撐法門者壞之也。
唯真宗匠。
可呵教家空言。
唯真義虎。
可斥宗乘儱侗。
否則自救不暇。
何堅固鬬诤為哉。
今人患不在提話頭。
患不知所以提耳。
患不在廢萬緣。
患廢不盡耳。
亦不患教人提話頭。
患不知所以教耳。
且萬緣旣廢。
身心世界何以依然不廢。
廢惡不廢善。
猶在人天。
廢善不廢惡。
報必三惡。
舍人天而趣三惡。
謂之有智可乎。
又身心世界。
旣不能全體放下。
則真實話頭。
必不能直下承當。
以悠悠泛泛心。
而提儱侗話頭。
自诳也。
于悠悠泛泛人。
而儱侗教提一話頭。
诳人也。
以诳人之師。
诳自诳之弟子。
法門抑何罪乎。
故雲栖曰。
人以為佛法複興。
吾以為宗風大壞也。
唯三種人可參話頭。
一者。
夙具靈根。
著手便判。
身心世界。
全體放下。
金剛寶劔。
當下提起。
直待大事了畢。
然後或見知識。
或觀契經。
印證自心。
接引後學。
二者。
雖道路未甚明白。
能依真實具眼宗匠。
死心參究。
到歧塗處。
自能為我指點。
到根節處。
自能為我解辟。
到轉關處。
自能為我拶入。
三者。
旣未深明道路。
又無真師。
必洞徹教理。
方死心參究。
雖不能通三藏衆典。
棱嚴一部。
不可不精熟也。
譬如獨自遠行。
若不預問路程。
斷斷必有錯誤。
除此三種。
其餘悠悠泛泛之徒。
欲參禅悟道。
敢保十個。
錯有五雙。
憨大師。
以話頭喻敲門瓦子。
至言也。
識得本無實法。
方能用法。
而不被法縛。
或有病其說破。
令不生切心。
則金剛筏喻。
圓覺标指。
亦有過邪。
且惟說破。
知瓦非寶。
亟在敲門。
若不說破。
必忘敲門。
終日玩瓦。
救病神丹。
而人顧病之。
得無愚且狂乎。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然則參禅念佛止觀。
皆方便也。
旣謂之門。
安得同。
若知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則三皆一緻。
安得異。
故真修止貴就路還家。
說同說異。
增益戲論。
憨大師方便語。
曲為末世開助道門。
契理契機。
善之又善者也。
或非之曰。
正道不得力。
更修助道。
教門則可。
宗乘斷不可。
噫。
若論向上一著。
話頭亦用不著。
旣許話頭。
已屬方便。
安得獨廢助道。
必不許持呪為助。
先不許提持話頭。
以話頭為宗而許。
是謗宗。
以持呪等為教而不許。
是輕教。
輕教謗宗。
何止得罪憨師。
三世佛冤耳。
今之知識。
每于利者令參禅。
鈍者教念佛。
是參禅唯被上機。
念佛唯為中下也。
夫禅不曲被中下則謗禅。
念佛不被上機則謗教。
禅教俱謗。
扇以成風。
遂令禅作虛名。
念無實行。
可悲也。
讵知參禅念佛及修教觀。
各有夙根。
一一根性。
各分三品。
禅門第一品人。
觸著便了。
更無餘事。
夙具靈根。
如時雨化。
第二品人。
直下不疑。
深藏密養。
直待瓜熟蒂落。
大用現前。
龍天推出。
任運利生。
第三品人。
具大疑憤。
如殺父怨。
判盡平生。
究明此事。
念佛第一品人。
頓悟自心是佛。
念念圓明。
第二品人。
深信自心作佛。
念念入理。
第三品人。
深信佛力無量。
念念滅惡。
此複四種。
謂念佛自性。
念佛相好功德。
念佛名号。
念佛形像。
此四各通三品也。
教觀第一品人。
創聞圓理。
頓發初心。
成正覺于刹那。
示八相于百界。
第二品人。
信一境三谛。
淨生身六根。
伏住地無明。
摧見思塵垢。
第三品人。
發圓覺于聞經。
修五品之觀行。
習三觀以成熏。
伏五住而趣覺。
由此言之。
法無優劣。
應病則是藥皆靈。
機有淺深。
執方則因藥成病。
身病知憂。
家不給知憂。
年不熟知憂。
方隅不靖知憂。
獨大事未了則不憂。
佛法将澌則不憂。
衆生業重則不憂。
或雖憂而不知所以憂。
或複倍增其可憂。
噫。
憂寕有時也。
宗乘所以超勝者。
具諸功德而無所住故也。
若以不具為不住。
何異家無斛米兩金。
而曰超勝千金之子。
古者相宗易。
性宗難。
故玄奘舍性習相。
演教易。
證宗難。
故神光立雪斷臂。
今也不然。
以宗自鳴者。
教茫然也。
以教自負者。
相宗紊然也。
嗚呼。
難其所易。
而易其所甚難。
不能舉一羽而能舉百鈞。
不能見輿薪而能察秋毫。
五尺童子。
不為所欺矣。
予遊歴諸山。
僃覽人情物态。
颠倒最多。
卒難悉舉。
且如飲食衣服。
塵勞也。
惟恐不勤。
持誦禮拜。
勝業也。
惟恐不惰。
三聚淨戒。
出世正因也。
深厭煩瑣。
百年活計。
生死根本也。
常虞缺略。
為佛法慢幢高起。
求貨利體面頓忘。
乃至同一語也。
謂出某經論。
則棄如怨敵。
謂出某語錄。
則愛如珍寶。
世緣中事。
與道無妨。
律檢教門。
有違向上。
嘻。
吾不知其所趣矣。
何謂教。
何謂宗。
語言施設之謂教。
忘情默契之謂
問曰。
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
所持之佛名。
無論悟與不悟。
無非一境三谛。
能持之念心。
無論達與不達。
無非一心三觀。
隻為衆生妄想執著。
情見分别。
所以不契圓常。
殊不知能持者。
卽是始覺。
所持者卽是本覺。
今直下持去。
持外無佛。
佛外無持。
能所不二。
則始覺合乎本覺。
名究竟覺矣。
問曰。
旣始覺合本。
則當下卽常寂光。
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
若達當下卽常寂光。
又何妨說個往生。
蓋往卽非往。
非往而往。
生卽無生。
無生而生。
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
此也。
咄哉男子。
無措思惟。
【文】 【戒淫文】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
不知邪淫業尤慘也。
人知殺生之報最酷。
不知邪淫報尤酷也。
蓋種種受生。
肇端淫欲。
種種造罪。
托因有生。
淫為生本。
生為罪本。
是故三塗劇苦。
人世餘殃。
淫意才萌。
一切俱起。
淫習難斷。
如火燎原。
于極臭處。
謬為香美。
于極穢處。
謬為潔淨。
随處苟合。
何異畜生。
非道染觸。
過于雞犬。
此在稍有良心者。
便應痛絕。
柰何聰明學識之士。
甘此喪心無恥邪。
一念欲心。
是鐵牀銅柱因。
一念愛心。
是積寒堅冰因。
況具行非法。
滅理亂常。
塵沙劫數。
不足盡其辜。
千萬億言。
不足數其惡。
須發大慚懼。
大誓願。
寕火炙刀剜。
終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
寕碎身粉骨。
終不與一切男女污穢交遘。
設忘正念。
更犯前非。
必遭毒害橫災。
生身陷入地獄。
以茲猛決。
善自要心。
時時忏除往業。
切切悔過自新。
庶白法可修。
而又勤觀經論格言。
以策廢忘。
精修對治觀行。
以除毒本。
不然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必落魔道。
永無出期。
矧世智辯聰。
曾非大器。
随業直墜。
百劫千生。
受諸燒煮。
尚不成魔。
安能成佛。
尚失人道。
安能往生。
請于靜時。
仔細思之。
于對境努力防之。
不然。
諸佛無下手處。
善友其柰爾何哉。
【勸戒殺文】 自佛法東流。
人知殺生為首戒。
垂為勸誡。
充楹積棟矣。
而猶多未悟者。
冤業虛妄結集。
不能頓解也。
經雲。
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
不可除滅。
嗚呼。
懵懵斯世。
将何抵極。
殺業旣厚。
劫成刀兵。
寇賊紛然。
幹戈不息。
釋迦往矣。
彌勒未生。
設欲拯救。
惟力修奢摩他耳。
奢摩他此翻妙止。
止一切惡。
從止殺始。
若能止殺。
卽是止一切惡。
又止有三義。
一體真止。
觀此身惟四大合成。
毫無實我可得。
我旣無實。
何得殺彼生以養之。
彼我皆無實。
卽是同體。
何忍殺之。
二方便随緣止。
觀一切靈蠢無始以來。
恒與我互作父母妻子親緣眷屬。
随業改形。
所以不識。
若殺害之。
是殺我過去六親也。
安得不種種方便而救護之。
三息二邊分别止。
若但觀生空。
悲心不熾。
但觀緣屬。
慈心未周。
今直觀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皆得作佛。
無論大小升降。
本覺平等。
終無有二。
豬牙中現化佛。
蛤蜊中現大士。
毒蛇聞偈而轉身證果。
鹦鹉念佛而焚得舍利。
當知蜎飛蠕動。
鱗甲羽毛。
或是過去諸佛。
或現在如來。
或未來世尊。
那有可殺之理。
能修此三止。
卽成三慈。
三慈旣成。
名佛出世。
一人修之。
轉化多人。
多人修之。
轉化無盡。
傳傳廣化。
普徧十方。
庶最慘殺業可停。
刀兵劫濁可救也。
修元性沙彌。
幼持齋戒。
癸酉忽萌一食肉想。
夢至陰府。
僃見殺生者受報楚毒。
歴歴分明。
乃革心自矢。
蓋以深知過患。
方敢孜孜勸人。
予為申其說而獎助之。
普願仁人君子。
體天地好生之德。
推聖賢恻隐之心。
必使殺機永斷。
天下歸仁。
而又念娑婆之苦空。
企樂邦之常淨。
一念十念。
鹹彰三觀妙修。
自戒戒他。
悉合三慈妙行。
止觀不二。
福慧俱崇。
虛妄結業。
如湯消雪。
則釋迦含笑于寂光。
彌勒授手于兜率。
無量壽在其頂門。
觀世音為其勝友矣。
【惠應寺放生社普勸戒殺念佛文】 夫物雖至微。
未有不貪生惡死者。
此貪生惡死之心。
全是煩惑。
亦全是靈知靈覺所發現也。
吾人貪生惡死。
情與物同。
苟充此情。
所欲與共。
所惡勿施。
安得不是靈知靈覺。
苟昧此情但知我生可貪。
不知他亦貪生。
我死可惡。
不知他亦惡死。
安得不是煩惑。
是故若欲放生。
先須戒殺。
欲拔生死煩惑。
必須深心念佛。
深心者。
自救救他之心。
佛者靈知靈覺之極緻。
深心念佛者。
以自救救他之心。
契于靈知靈覺之極緻。
令若自若他。
念念解脫者也。
以此為正行。
以不殺大悲放生大慈助嚴之。
必生極樂。
蓮華化現。
永脫輪回之苦。
所以修昙禅友。
公路居士等。
盡心竭力。
普皆勸請也。
有緣遇此佛圖。
便請專精受持。
展轉勸人。
功德尤為不可思議。
當知生佛同體。
佛者無上衆生。
衆生者卽未來諸佛。
一念一切念。
一切念一念可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偶錄一】 【梵室偶談(共五十五條)】 【偶書二則】 【閱陽明全集畢偶書二則】 【偶書二則】(二) 【山客問答病起偶書】 【解】 【緻知格物解(約佛法為唐宜之說)】 【藏性解難五則】 【偶錄一】 【梵室偶談(共五十五條)】 隻貴子見地。
不貴子行履。
謂有見地。
必有行履。
有行履。
未必有見地也。
今負狂解。
而蕩德喪檢。
痛哉。
因戒生定。
定生而戒愈完。
因定發慧。
慧發而戒定愈勝。
故名三無漏學也。
今甫習定。
戒先蕪矣。
甫學慧。
定先汩矣。
以後後廢前前。
猶豎梁掘圮基址。
覆椽截去梁柱也。
欲優遊寝處其下。
得乎。
夫惟得其神者。
能遺其迹。
亦惟失其要者。
必染其病。
故今之持律者十人九陡。
演教者十人九流。
弘宗者十人九妄。
得神遺迹。
百無一矣。
戒定慧三學。
佛法大綱。
出苦要徑也。
今也見律師陡遂廢戒。
見法師流遂棄教。
見宗師妄遂置禅。
何因噎廢飯。
甘守餓而死也。
有戒無定慧。
有定無戒慧。
有慧無戒定。
非真戒定慧也。
有戒無定慧。
堕欲天。
有戒定無慧。
堕色無色天。
有定無戒慧。
堕土木金石。
或空散銷沉。
有定慧無戒。
堕邪魔神鬼。
有慧無戒定。
不免三惡道苦。
或曰。
若是。
則古人取乘急戒緩何居。
答曰。
緩之雲。
非無也。
且豪傑之士。
與其急乘緩戒。
堕惡道而方升。
何如乘戒俱急。
常近佛而無退。
又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急戒卽急乘之階梯。
若藉經教為名利本。
托話頭為優免牌。
戒不唯緩而且廢。
乘雖名急而實緩。
甚非古人料揀之心也。
予居徑山。
始受一食法。
有禅者曰。
定共戒。
道共戒是務。
茲在所緩矣。
予不屑答也。
嗚呼。
儱侗瞞盰。
病通斯世。
解文識義。
能複幾人。
若在所緩。
應雲定奪戒。
道奪戒。
共之一字雲何通。
古之受戒者。
修心之基也。
今受戒者。
我慢幟也。
古之習教者。
學道之戶也。
今習教者。
破戒由也。
古之參禅者。
增上之要行也。
今參禅者。
舍戒别名。
謗教塗轍也。
革弊防非。
在豪傑士矣。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何謂也。
方受戒。
志為律師矣。
方聽經。
志為法師矣。
方參禅。
志為宗師矣。
不為律師。
法師。
宗師。
無所用其受戒聽教參禅也。
猶應院不為[貝*親]施。
無用經忏。
俗儒不為作宦。
無用舉業。
娼優隸卒不為利。
無用眩色俳演。
承迎趨走也。
雖然。
以世法圖利。
事雖卑無大過也。
讀書規富貴。
得罪宣尼矣。
佛法博虛名。
玷污正教矣。
古者透最後關之謂宗匠。
博通三藏之謂法師。
塵業不侵之謂持律。
今也稍解粗淺機緣。
則以宗自鳴。
略知流通教典。
則以教自負。
但護根本四重。
則以戒自滿。
根器狹劣如此。
誰與荷擔正法。
予寓龍居有老僧看寶積經雲。
若先看此經。
和尚做不成。
予曰。
若不看此經。
和尚做不成。
謂不成和尚法故。
謂無所取于為和尚故。
噫。
可為知者道。
難與俗人言也。
予甫受菩薩戒。
發心看律藏。
阇黎古師試曰。
汝已受大。
何更習小。
對曰。
重樓四級。
上級旣造。
下級可廢邪。
師曰。
身旣到上層。
目豈緣下級。
對曰。
雖升他化。
佛元不離寂場。
一花拈于三藏旣說之後。
達磨來自佛法盛行之時。
龍畫就。
一點睛則飛去也。
今龍影尚無。
睛何處點。
迩來宗教大失。
在為正法之心不切。
為門庭之見熾然。
讵知為正法。
門庭不期高而自莫及。
為門庭。
正法以争抗而愈玷污也。
古者大宗匠之埽教為義學。
認指為月。
不見真月也。
彼已具通教理。
但不能親證親到。
故奪其依解。
俾入真通。
今之學者。
尚未夢見教理。
何所用埽。
不幾謗法之罪乎。
如來應世。
教随機設。
故大小兩乘。
竝行不悖。
其小乘者。
出家受具。
先以學戒為基。
次讀誦坐禅。
随修一法。
不必兼行。
其大乘者。
亦必以戒為基。
次讀誦坐禅。
雖随根各分主助。
而要兼修。
決無一往禅思不通了義。
一往持說不事觀心者。
不通了義。
味禅之犯必成。
不事觀心。
說食之譏何濟。
迨夫末法三學。
分張屍羅。
僅成人天之福。
而持犯未達。
猶未保其人天。
禅思每堕無聞之诮。
而戒慧兩荒。
多見淪于惡取。
持說每為名利之媒。
而戒定俱廢。
罕不落于空談。
噫。
安得豪傑士。
一振其頹者乎。
身為牀座。
所深願焉。
末法衰敗。
良以邪正不分。
丁斯時者。
未暇較深淺。
急須甄邪正。
如以深淺。
則如來三昧。
迦葉不知。
迦葉三昧。
阿難不知。
乃至六群比丘。
猶勝馬鳴龍樹。
正法尚爾。
末法可求全責僃乎。
如以邪正。
則頻伽在[谷禾+卵]。
已勝餘鳥。
砒毒少許。
便能傷命。
安得不辨于幾微乎。
故其人正。
淺亦可依。
其人邪。
深愈當斥。
正人雖淺。
必害少而利多。
邪人雖深。
必害多而利少。
欲辨邪正之緻。
未有出于教理二種定量者也。
宗者無言之教。
教者有言之宗。
至言也。
三藏十二部。
默契之皆宗也。
旣無言矣。
安得謂之教。
千七百公案。
舉揚之皆教也。
旣有言矣。
安得謂之宗。
故不以說證分宗教。
第以門庭施設者。
噇糟漢也。
數見教病則思禅。
數見禅病則思教。
然有當互救者。
亦有可各自救者。
良以病在當人。
非法門咎也。
何謂各自救。
實義虎。
決不以畫餅充饑。
真禅人。
決不堕惡取空見。
三藏十二部。
無一法不勸修行。
今之不修行者。
皆叛教人。
非學教人也。
西來大意。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今之不務見性成佛。
而妄逞邪解者。
皆謗禅人。
非參禅人也。
旣雲見性。
安得撥教律于性外。
旣成覺者。
安得置教律于不覺。
卽或未能。
且以一句話頭作見性成佛方便。
權置萬行門頭。
必須信得及。
守得定。
是非莫管。
身世俱忘。
憤同殺父。
急似燒眉。
寒暑饑渴。
尚無暇知。
律檢教門。
又何暇謗。
直以一門深入。
未及兼修。
亦以一鏡旣懸。
能含多影。
故舉起話頭。
萬緣俱舍卽檀。
十惡俱息卽戒。
境風不動卽忍。
綿密不斷卽進。
更無異緣卽禅。
真疑歴歴。
窮義路之淵源。
詣離絕之境界。
尋伺無栖。
能所雙絕卽慧。
若不能舍緣息惡。
不動綿密。
更無異緣。
真疑歴歴者。
當知不名真提話頭也。
旣不真提。
獨以之為優免牌。
且為邪見本。
豈法門咎哉。
故知教禅。
法無優劣。
特因地不真。
利名奪志。
不免作獅子身蟲耳。
果求其本。
則禅亦無病。
何求救于教。
教亦無病。
何求救于禅。
又學人因地雖或不真。
若遇正師。
自能中養不中。
才養不才。
唯師匠自眼未明。
自事未了。
盲引深坑。
雖正因之士。
猶被其荼毒。
況适相叩者哉。
吾故曰。
法門之壞。
撐法門者壞之也。
唯真宗匠。
可呵教家空言。
唯真義虎。
可斥宗乘儱侗。
否則自救不暇。
何堅固鬬诤為哉。
今人患不在提話頭。
患不知所以提耳。
患不在廢萬緣。
患廢不盡耳。
亦不患教人提話頭。
患不知所以教耳。
且萬緣旣廢。
身心世界何以依然不廢。
廢惡不廢善。
猶在人天。
廢善不廢惡。
報必三惡。
舍人天而趣三惡。
謂之有智可乎。
又身心世界。
旣不能全體放下。
則真實話頭。
必不能直下承當。
以悠悠泛泛心。
而提儱侗話頭。
自诳也。
于悠悠泛泛人。
而儱侗教提一話頭。
诳人也。
以诳人之師。
诳自诳之弟子。
法門抑何罪乎。
故雲栖曰。
人以為佛法複興。
吾以為宗風大壞也。
唯三種人可參話頭。
一者。
夙具靈根。
著手便判。
身心世界。
全體放下。
金剛寶劔。
當下提起。
直待大事了畢。
然後或見知識。
或觀契經。
印證自心。
接引後學。
二者。
雖道路未甚明白。
能依真實具眼宗匠。
死心參究。
到歧塗處。
自能為我指點。
到根節處。
自能為我解辟。
到轉關處。
自能為我拶入。
三者。
旣未深明道路。
又無真師。
必洞徹教理。
方死心參究。
雖不能通三藏衆典。
棱嚴一部。
不可不精熟也。
譬如獨自遠行。
若不預問路程。
斷斷必有錯誤。
除此三種。
其餘悠悠泛泛之徒。
欲參禅悟道。
敢保十個。
錯有五雙。
憨大師。
以話頭喻敲門瓦子。
至言也。
識得本無實法。
方能用法。
而不被法縛。
或有病其說破。
令不生切心。
則金剛筏喻。
圓覺标指。
亦有過邪。
且惟說破。
知瓦非寶。
亟在敲門。
若不說破。
必忘敲門。
終日玩瓦。
救病神丹。
而人顧病之。
得無愚且狂乎。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然則參禅念佛止觀。
皆方便也。
旣謂之門。
安得同。
若知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則三皆一緻。
安得異。
故真修止貴就路還家。
說同說異。
增益戲論。
憨大師方便語。
曲為末世開助道門。
契理契機。
善之又善者也。
或非之曰。
正道不得力。
更修助道。
教門則可。
宗乘斷不可。
噫。
若論向上一著。
話頭亦用不著。
旣許話頭。
已屬方便。
安得獨廢助道。
必不許持呪為助。
先不許提持話頭。
以話頭為宗而許。
是謗宗。
以持呪等為教而不許。
是輕教。
輕教謗宗。
何止得罪憨師。
三世佛冤耳。
今之知識。
每于利者令參禅。
鈍者教念佛。
是參禅唯被上機。
念佛唯為中下也。
夫禅不曲被中下則謗禅。
念佛不被上機則謗教。
禅教俱謗。
扇以成風。
遂令禅作虛名。
念無實行。
可悲也。
讵知參禅念佛及修教觀。
各有夙根。
一一根性。
各分三品。
禅門第一品人。
觸著便了。
更無餘事。
夙具靈根。
如時雨化。
第二品人。
直下不疑。
深藏密養。
直待瓜熟蒂落。
大用現前。
龍天推出。
任運利生。
第三品人。
具大疑憤。
如殺父怨。
判盡平生。
究明此事。
念佛第一品人。
頓悟自心是佛。
念念圓明。
第二品人。
深信自心作佛。
念念入理。
第三品人。
深信佛力無量。
念念滅惡。
此複四種。
謂念佛自性。
念佛相好功德。
念佛名号。
念佛形像。
此四各通三品也。
教觀第一品人。
創聞圓理。
頓發初心。
成正覺于刹那。
示八相于百界。
第二品人。
信一境三谛。
淨生身六根。
伏住地無明。
摧見思塵垢。
第三品人。
發圓覺于聞經。
修五品之觀行。
習三觀以成熏。
伏五住而趣覺。
由此言之。
法無優劣。
應病則是藥皆靈。
機有淺深。
執方則因藥成病。
身病知憂。
家不給知憂。
年不熟知憂。
方隅不靖知憂。
獨大事未了則不憂。
佛法将澌則不憂。
衆生業重則不憂。
或雖憂而不知所以憂。
或複倍增其可憂。
噫。
憂寕有時也。
宗乘所以超勝者。
具諸功德而無所住故也。
若以不具為不住。
何異家無斛米兩金。
而曰超勝千金之子。
古者相宗易。
性宗難。
故玄奘舍性習相。
演教易。
證宗難。
故神光立雪斷臂。
今也不然。
以宗自鳴者。
教茫然也。
以教自負者。
相宗紊然也。
嗚呼。
難其所易。
而易其所甚難。
不能舉一羽而能舉百鈞。
不能見輿薪而能察秋毫。
五尺童子。
不為所欺矣。
予遊歴諸山。
僃覽人情物态。
颠倒最多。
卒難悉舉。
且如飲食衣服。
塵勞也。
惟恐不勤。
持誦禮拜。
勝業也。
惟恐不惰。
三聚淨戒。
出世正因也。
深厭煩瑣。
百年活計。
生死根本也。
常虞缺略。
為佛法慢幢高起。
求貨利體面頓忘。
乃至同一語也。
謂出某經論。
則棄如怨敵。
謂出某語錄。
則愛如珍寶。
世緣中事。
與道無妨。
律檢教門。
有違向上。
嘻。
吾不知其所趣矣。
何謂教。
何謂宗。
語言施設之謂教。
忘情默契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