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

關燈
不令質礙也。

    于一心中。

    旣妄成三惑。

    了彼三惑。

    卽成妙三止矣。

    體真止者。

    了知十界無非一心。

    能融界内界外見思之惑。

    方便随緣止者。

    了知一心具足十界。

    能融界内界外塵沙之惑。

    息二邊分别止者。

    了知一心十界十界一心不可思議。

    能融根本無明之惑。

    由能融惑也。

    三止皆有止息義焉。

    由能了知也。

    三止皆有停止義焉。

    由惑與理無二體。

    能融所融。

    能知所知。

    無二緻也。

    三止皆有不止止義焉。

    三止各具三義。

    則是九義。

    九義秖是三止。

    三止秖是一心。

    一心本無能洗所洗。

    而能洗所洗宛然不濫。

    易傳曰。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義極于此。

    大經曰。

    三德若縱。

    亦不名妙。

    三德若橫。

    亦不名妙。

    三德不縱不橫。

    名秘密藏。

    乃名為妙。

    契此妙密。

    功在于智。

    發此妙智。

    不離于心。

    心智旣發。

    則三惑融泮。

    如湯消冰。

    假名為洗。

    請更以佛頂證之。

    經雲。

    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此明妙心離一切相。

    體真止也。

    又雲。

    微細發明。

    無非見者。

    此明妙心卽一切法。

    方便随緣止也。

    又雲。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此明妙心離卽離非。

    是卽非卽。

    息二邊分别止也。

    卽此一章。

    宛具三止。

    卽彼三止。

    各含三義。

    若向此處真實體會。

    不泥語言文字。

    亦不悖語言文字。

    從見色聞聲處分疎得下。

    從語言文字中照剖得來。

    方知一代時教。

    千七百公案。

    說來說去。

    無不是者個道理。

    千變萬化。

    總是一條線索。

    一條線索。

    具足千變萬化。

    便可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剖一塵。

    出大千經卷。

    以大千經卷。

    收入一塵。

    亦不見有大千相。

    亦不見有一塵相。

    亦能使大千一塵。

    各各宛然。

    不相妨礙。

    不相映奪。

    是謂至顯至露。

    至微至密。

    是謂非顯非密。

    亦顯亦密。

    是謂無可洗而洗。

    是謂若欲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矣。

     【慈濟說】 佛道曠濟。

    以孝為宗。

    孝該萬行。

    以慈為要。

    慈心三昧之力。

    毒藥可為甘露。

    刀杖化為天華。

    誠救劫濁之良藥。

    解冤業之神呪也。

    嗚呼。

    四大同體。

    覺性無差。

    何彼何我。

    孰怨孰親。

    由迷強故。

    橫計是非。

    由執重故。

    妄成憎愛。

    愛則相生不斷。

    憎則相害不息。

    順則憎複成愛。

    逆則愛複成憎。

    憎愛遞來。

    怨親互作。

    别業同造。

    劫感刀兵。

    設不修行大慈。

    何以濟茲大難。

    誠能設七境以系心。

    施三樂而調意。

    乃至上怨緣中。

    與以上樂。

    心生喜悅。

    無複嫉惱。

    以此定向刀山。

    刀山必折。

    以此定向火湯。

    火湯必滅。

    故知普門究竟無畏神力。

    不離吾人現前一念慈心也。

    設滿閻浮人。

    盡修此慈心三昧。

    娑婆不卽轉為淨土者。

    三世諸佛卽為诳語。

    縱大地造殺。

    一人獨修此。

    一人未嘗不獨得清泰也。

    唯智者能深信之。

     【念佛三昧說】 全城章潔之。

    述乃翁宇衡。

    生平實行。

    臨終念佛坐逝。

    及其先慈武碩人。

    得秉歸戒。

    正念善終因緣。

    乞予一言。

    莊嚴淨土。

    淨名經雲。

    若欲淨土。

    當淨其心。

    二先尊心旣淨矣。

    土安得不淨乎。

    且居士孝思不匮。

    深向法門。

    心又淨矣。

    土安得不加淨乎。

    是何竢予言。

    而予始可以言也。

    妙宗鈔雲。

    五濁輕則同居土淨。

    體空巧方便土淨。

    圓三觀實報土淨。

    究竟證寂光土淨。

    夫淨土之道。

    若大路然。

    固不難知。

    淨土之理。

    若大海然。

    豈一蹴盡乎。

    令先人五濁習輕。

    同居之淨。

    蓋可必也。

    至于淨方便實報寂光。

    善繼善述。

    全賴君之孝思。

    居士但谛審谛觀此一念孝思。

    在内邪。

    在外在中閑邪。

    過去邪。

    現在未來邪。

    青黃赤白邪。

    長短方圓邪。

    自生邪。

    他生共生無因生邪。

    有邪。

    無邪。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邪。

    如是觀己。

    于心無所取。

    于法無所著。

    了知孝思。

    當體卽空卽假卽中。

    卽空故見思淨。

    卽假故塵沙淨。

    卽中故無明淨。

    三惑淨故。

    三土亦淨。

    自心三土淨。

    故父母三土随淨。

    以無心外之父母故。

    如觀一念孝思。

    任運能淨三惑。

    觀一切善念。

    一切惡念。

    一切無記念。

    亦複如是。

    是名覺意三昧。

    亦名念佛三昧。

    以知自心卽空。

    得見化身佛。

    知自心卽假。

    得見報身佛。

    知自心卽中。

    得見法身佛。

    如觀自心。

    能見三佛。

    則念三佛。

    亦卽顯發自心三德。

    故曰。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觀佛實相。

    觀身亦然。

    生佛不二。

    父子一體。

    能度所度。

    俱不思議。

    慎毋曰。

    但向父母未生前薦取也。

    饒你說個父母未生。

    早已有無邊生死。

    而隻向現前一念觑破。

    何嘗是父母生的。

    故曰。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了卻目前。

    更無剩法。

    深思之。

     【孕蓮說(亦名求生淨土訣)】 癸未冬。

    予弘法華于普德。

    李石蘭居士。

    忘其齒爵。

    最先皈依。

    時有求子凡情。

    予名曰淨育。

    越三年。

    則轉其求子之心。

    塑佛像朝夕戀慕。

    一意求生淨土矣。

    予語之曰。

    世閑生育。

    膿血襍亂。

    安得稱淨。

    唯蓮華化生。

    乃真淨育。

    居士當别号孕蓮。

    予更請以要訣券焉。

    古人謂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

    居士旣不求子。

    則愛已輕。

    又能塑佛。

    則念已一。

    乃更有要訣者。

    蓋莫切于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二語也。

    夫栴檀不過世閑木耳。

    燒則成灰。

    雕則成像。

    豈非随心所作乎。

    旣成像矣。

    朝夕禮拜瞻對。

    朝夕在心目中。

    心外無佛。

    豈非卽心而是乎。

    若知所雕佛像。

    的的心作心是。

    則知極樂彌陀。

    亦的的心作心是也。

    若知極樂彌陀。

    心作心是。

    則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亦的的心作心是也。

    若知一切諸佛心作心是。

    則知一切淨土。

    亦的的心作心是也。

    以唯心淨因。

    育唯心淨果。

    無生而生。

    生卽無生。

    操此券而猶堕疑城。

    斷不可得。

    悟此訣而猶謂淨土法門。

    不至圓頓。

    尤不可得矣。

     【陳子法名真朗法号自昭說】 詩曰。

    旣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夫身非七尺肉團之謂也。

    聖人以天下為一身。

    以萬古為一息。

    故必天地位。

    萬物育。

    而後謂之保身。

    大學明明德于天下。

    論語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皆此理也。

    王陽明超漢宋諸儒。

    直接孔顔心學。

    一生示人。

    唯有緻良知三字。

    良知者。

    性德靈明之體。

    大學之所謂明德。

    論語之所謂己。

    詩之所謂身也。

    緻者。

    稱性圓照之功。

    大學之所謂明。

    論語之所謂克。

    詩之所謂保也。

    苟不悟良知。

    則何所用其緻。

    苟不用緻之之功。

    則良知何由全體顯現。

    得大受用。

    故吾命汝名曰真朗。

    卽直指汝良知本體。

    欲汝全性起修也。

    又命号曰自昭。

    欲汝念念緻其良知。

    不向外求。

    全修在性也。

    果能顧名思義。

    何難憲章姚江。

    祖述洙泗。

    又何難遠遡熙河。

    朝宗于香水大海也哉。

     【法器說】 盈天地閑。

    皆器也。

    天為覆器。

    地為載器。

    日月為照明之器。

    虛空為容受之器。

    夫誰為不器者。

    其唯形而上者乎。

    然形而上者。

    使離于天地日月虛空萬物。

    不幾為兔角龜毛哉。

    縱天地日月虛空萬物外。

    果别有一法。

    名之曰道。

    其誰見聞之。

    設可見聞。

    又一器而已矣。

    何名不器。

    吾是以知形而上者謂器卽不器。

    器卽不器。

    乃可稱法器耳。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文行忠信。

    古之學者以之為道。

    今之學者以之為器。

    顔子博文約禮。

    而欲從末由。

    則何器非道。

    由求赤各得其偏。

    而富強禮樂。

    則何道非器。

    惟吾佛門亦然。

    三藏十二部。

    佛之以文教也。

    四等六度。

    佛之以行教也。

    至誠心深心。

    回向發願心。

    佛之以忠信教也。

    文為般若德。

    行為解脫德。

    忠信為法身德。

    般若有三。

    謂文字。

    觀照。

    實相。

    亦三德也。

    解脫有三。

    謂性淨。

    圓淨。

    方便淨。

    亦三德也。

    法身有三。

    謂自性。

    受用。

    變化。

    亦三德也。

    三三不為多。

    一三不為少。

    不縱橫。

    不竝别。

    随拈一法。

    諸法頓彰。

    何器而非道。

    何道而不具足一切器。

    先儒謂物物一太極。

    太極本無極。

    庶幾近之。

    蓋以太極為太極。

    則太極亦一器矣。

    知太極之本無極。

    而物物無非太極。

    則物物無非道矣。

    以此持戒。

    名無上戒。

    以此念佛。

    名無上禅。

    以此閱教。

    名甚深般若。

    以此禮拜持誦作諸善事。

    名普賢行門。

    将此随類度生。

    名遊戲神通。

    若未悟此。

    而勤修行門。

    秖名有漏有為。

    若離諸行門。

    而别求向上一著。

    秖名龜毛兔角。

    亦名捉影捕虛。

    故不曰不器。

    而曰法器。

    夫器以法稱。

    不逃空于器外。

    不局有于器中。

    非有非空。

    超諸戲論。

    真儒邪。

    真佛邪。

    吾不得而區局之矣。

     【聖學說】 佛祖聖賢之學無他求盡其心而已。

    盡其心者。

    不于心外别立一法。

    不于心内欠缺一法。

    是故為子臣弟友。

    止孝忠順信。

    充恻隐辭讓羞惡是非之心。

    而仁義禮智不可勝用。

    造次颠沛必于是。

    可以久處約。

    長處樂。

    皆由了達心外無法故也。

    六祖雲。

    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

    而無一法可得。

    名最上乘。

    今人甫欲通僃一切法。

    必舍自心而求諸外。

    甫說法皆無實。

    必固守癡頑。

    而不知藉境煉心。

    無怪乎不堕枝離之學。

    便落暗證之坑也。

    夫不知萬法唯心。

    泛求諸事事物物。

    安得不罔。

    不知心具萬法。

    獨取一昭昭靈靈。

    安得不殆。

    嗟嗟。

    昭昭靈靈。

    尚不可取。

    況昏昏墨墨哉。

    真志佛祖聖賢者。

    素位而行。

    不願乎外。

    凡富貴貧賤種種境緣。

    皆大爐鞴。

    一切時中。

    動心忍性。

    增益不能。

    然後富貴不淫。

    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

    如松柏亭亭獨秀于霜雪閑。

    而天地之心賴此見矣。

    吾悲儒釋真風。

    今日盡皆埽地。

    良由學儒者急富貴。

    學佛者在利名。

    元無佛祖聖賢襟期。

    故學問操履行門。

    皆适助其虛妄。

    如良田然。

    種未植。

    莠未芸。

    而灌以糞膩。

    益增蕪薉而已。

    學者但向心田中保護菩提嘉苗。

    芟刈名利莠草。

    随時溉灌。

    勿助勿忘。

    守到白露秋分。

    自見秀而且實。

    至于旱則車水。

    潦則開渠。

    雖神農複興。

    亦不能使歲時無旱潦也。

    以此方便。

    自養善根。

    令成熟度脫。

    便堪以四悉檀益物。

    令其番番種熟脫。

    盡未來際。

    無所不度。

    而吃緊關要。

    隻在今日最初一步。

    蓋南其轅則步步近楚。

    北其轅則愈趨愈遠。

    縱能久後覺悟改轍。

    不唯所傷旣多。

    亦枉卻多少功夫。

    豈不可惜。

    此苦口良藥。

    勿但作文字看過。

    道理解過。

    直滴滴入口。

    從咽喉灌入髒腑。

    三百六十骨節。

    八萬四千毛竅。

    皆為藥味所透。

    庶幾也已。

     【文最說】 天下不治。

    由人心不明。

    人心不明。

    由聖學不講。

    聖學不講。

    由功利不忘。

    功利不忘。

    由自待菲薄。

    君子莫貴厚自期待也。

    誠念念自厚。

    則大行不加。

    窮居不損。

    有何功利不忘。

    功利旣忘。

    凡接對師友。

    誦讀詩書。

    專為身心性命。

    有何聖學不講。

    聖學旣講。

    行一不義。

    殺一不辜。

    而得天下不為。

    有何人心不明。

    人心旣明。

    正己而物正。

    有何天下不平治也哉。

    今之文學。

    吾惑焉。

    不求于自心。

    不合于聖學。

    惟趨時襲取科甲為志。

    苟遂厥志。

    則恣其人欲之私而莫知返。

    無怪乎世道人心大壞。

    而不可救也。

    雖然。

    非文之咎。

    文不知其最者之咎也。

    出世之文。

    迦文為最。

    治世之文。

    文宣為最。

    迦文舍身求得半偈。

    文宣遇難曰。

    文王旣沒。

    文不在茲乎。

    此皆于文而知其最者也。

    文之最者。

    始于大聖大賢。

    極于諸佛菩薩。

    誠以聖賢佛菩薩自厚。

    舉凡道德文章功名富貴。

    皆非五霸假之。

    皆非義襲而取。

    吾所以勖文最者無他。

    惟以文最厚自期待而已。

     【藏野說】 易曰。

    聖人以此洗心。

    退藏于密。

    吉兇與民同患。

    又曰。

    同人于野亨。

    蓋不藏不足以緻用。

    而不于野。

    不能為大同。

    幹之初九日。

    潛龍勿用。

    潛卽藏也。

    藏者。

    道之體也。

    歴見惕躍飛而不改其本體。

    故曰不變塞焉。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

    世但謂幹為陽物。

    坤為陰物而已。

    孰知一陰一陽之謂道。

    卽形而下是形而上。

    其君之也。

    卽所以藏之。

    其藏之也。

    卽所以君之。

    元非偏屬者乎。

    故又曰。

    乾坤其易之蘊邪。

    蘊卽藏也。

    藏乾坤于易。

    易外無乾坤。

    藏易于乾坤。

    乾坤外亦無易。

    又以易與坤而藏于幹。

    幹外無坤與易也。

    以幹與易而藏于坤。

    坤外無易與幹也。

    斯之謂物物一太極。

    太極本無極也。

     【恥庵說】 恥者心耳。

    心之精神是謂聖。

    聖人不過有恥而已。

    富貴庸人所嗜也。

    豪傑恥之。

    功名豪傑所矜也。

    聖人恥之。

    恥至聖賢。

    大行不加。

    窮居不損。

    能以道援天下。

    禹稷顔子。

    易地皆然。

    此世閑之行已有恥也。

    出世之道。

    何莫不然。

    人天五欲。

    色無色定。

    凡外所嗜。

    三乘賢聖恥之。

    偏真涅槃。

    二乘所尚。

    諸大菩薩恥之。

    出假神通。

    菩薩所宗。

    圓頓行人恥之。

    故世出世最有恥者。

    莫尚圓頓行人矣。

    名字以未登五品為恥。

    觀行以未淨六根為恥。

    相似以未證法性為恥。

    分真以未滿本體為恥。

    所以立跻妙覺。

    而不見其功也。

    恥之于人大矣。

    信哉。

     【柴立說】 一切名号。

    無不性空。

    性空之義。

    則不可盡。

    不可盡空。

    卽是第一義空。

    故一一号。

    體卽法界。

    不當以世出世事局取之也。

    然惟超越世閑出世閑。

    則能徧入世閑出世閑。

    世閑柴者。

    孔子所謂柴也愚也。

    世閑立者。

    孔子所謂立于禮也。

    子羔足不履影。

    啟蟄不殺。

    方長不折。

    避難而行。

    不徑不窦。

    乃能見恩于被刖之人。

    非所謂其愚不可及乎。

    出世柴者。

    釋迦為降苦行外道。

    示現雪山苦行六年。

    其骨柴現。

    而不颠仆。

    故名柴立。

    夫苦行雖非正道。

    然借此降伏外人。

    則自立立他。

    皆在此矣。

    今居士欲為世閑聖賢。

    當學子羔。

    欲為出世佛祖。

    當學釋迦。

    苟能學此世出世閑之道。

    則能超越世出世閑獲二殊勝。

    你有拄杖子。

    與你拄杖子。

    你無拄杖子。

    奪卻拄杖子。

    縱橫殺活。

    無不自在。

    喚作柴立亦得。

    不喚作柴立亦得。

    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盡向柴立二字中炳然齊現。

    柴立為法界。

    一切法趣柴立。

    是趣不過。

    柴立尚不可得。

    何況更有趣與非趣。

    迷此柴立法界。

    則無始流轉生死。

    悟此柴立法界。

    則速證安樂妙常。

    故知六凡法界。

    原在居士身中自取輪回。

    四聖法界。

    亦在居士身中放光動地。

    居士會麼。

    堂堂獨露無他物。

    莫認摩尼作水晶。

     【荼毗說】 人之受生。

    識壽暖三而已。

    識業所牽也。

    壽暖識所變之相也。

    依出入息名之為壽。

    卽風大。

    暖卽火大。

    識外無壽暖。

    業外無識。

    妄想外無業。

    業為受生之因。

    識壽暖三為受生之果。

    因果總不外于妄想。

    妄想無性。

    則因果亦竝無性明矣。

    衆生于無性因果法中。

    慣起妄想。

    種種計著。

    謂有實我實法。

    枉受輪回。

    大覺愍之。

    為設方便。

    生則教以觀我法空。

    令永斷苦因。

    死則教作茶毗佛事。

    令速脫冥滞。

    蓋火葬者。

    所以裨二空觀慧也。

    凡夫執情重。

    見理不分明。

    語以茶毗。

    則詫為不情。

    楚石大師。

    示寂于洪武三年。

    時禁火葬。

    師欲遵佛制。

    太祖特為開例。

    噫。

    聖賢明達若此。

    複何疑哉。

    宜之老居士。

    舍所蔔兆宅。

    入栖霞常住。

    發願必遵火葬。

    非深觀我法二空者。

    不能也。

     【持名念佛歴九品淨四土說】 若欲速脫輪回之苦。

    莫如持名念佛。

    求生極樂世界。

    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又莫如以信為前導。

    願為後鞭。

    信得決。

    願得切。

    雖散心念佛。

    亦必往生。

    信不真。

    願不猛。

    雖一心不亂。

    亦不得生。

    雲何為信。

    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

    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

    三者信六方諸佛贊歎。

    夫世閑正人君子。

    便無妄語。

    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

    豈有妄語。

    此而不信。

    真不可救。

    故須先生深信。

    勿起疑惑。

    雲何為願。

    一切時中。

    厭惡娑婆生死之苦。

    欣慕淨土菩提之樂。

    随有所作。

    若善若惡。

    善則回向求生。

    惡則忏願求生。

    更無二志。

    是名為願。

    信願旣具。

    則念佛方為正行。

    改惡修善皆為助行。

    随功力之淺深。

    以分九品四土。

    纖毫不濫。

    隻須自己簡察。

    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

    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

    卽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

    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

    卽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

    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

    卽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

    不起貪嗔癡者。

    卽是中三品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

    任運先斷見思塵沙。

    亦能伏斷無明者。

    卽是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念佛。

    能歴九品。

    的确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

    消伏業障。

    帶惑往生者。

    卽是凡聖同居淨土。

    信願持名持見思斷盡而往生者。

    卽是方便有餘淨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

    卽是實報莊嚴淨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

    無明斷盡而往生者。

    卽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