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關燈
于今。

    考于人。

    不信于意。

    說我過者如良醫。

    譽我善者如鸩酒。

    千古道脈期我者。

    為明師良友。

    眼前活計誘我者。

    為惡友魔黨。

    看一經思與身心當下相應。

    覩一事思與本分有何損益。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内自省。

    是賢與不賢皆能益我矣。

    傥見善不能随喜修學。

    見惡輕慢毀侮。

    是善惡皆能損我矣。

    嗟嗟。

    善取益者。

    無往非益。

    甘自損者。

    無往非損。

    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

    愚人治境不治心。

    柰何不深思哉。

    予生過失最多。

    未能寡過。

    安能策人。

    然法友果能自策。

    予之過。

    卽法友藥也。

    予惟實無片長。

    故無可自炫。

    今法友縱有長處。

    亦當學予之不炫。

    予自省。

    真不如一切人。

    故斷不敢輕一切人。

    今法友縱勝一切人。

    亦斷不可輕一切人。

    予惟無所不師。

    故無偏師。

    今法友縱偏師予。

    亦宜學予無所不師。

    至若專研教觀。

    事忏摩。

    送想安養。

    不求名聞。

    不志利養。

    皆本分當然。

    無一可表異者。

    傥一念表異。

    隻此一念。

    便與教觀不相應。

    亦與忏摩不相應。

    安養不相應。

    亦是名根。

    亦是利薮。

    此予所以念念自訟。

    的知寡過之難。

    未審法友果能自訟。

    能寡過否也。

    嗚呼。

    世衰道微。

    師資誼喪。

    相縻以名。

    相羁以勢。

    誰複知有出生死成菩提事。

    口雲為生死。

    培生死者有之。

    口雲求菩提。

    背菩提者有之。

    總由不破我法二執故也。

    然此二執。

    潛伏藏識。

    遊戲諸根。

    日夜流注。

    曾無閑斷。

    舍此不究。

    而别究教觀。

    舍此不忏。

    而别修忏摩。

    舍此不淨。

    而别求淨土。

    豈自覺覺他之道哉。

     【示朱震旸】 金剛般若。

    不出應住降心二問。

    而非兩事也。

    能降伏。

    則能如所教住。

    住六塵。

    則為不降伏心。

    是故西土菩薩。

    以四心釋降伏。

    義無不盡。

    一廣大心。

    謂所緣境徧。

    不隔三界四生。

    降伏無始區局六塵之心。

    二第一心。

    謂所發誓深令得無餘涅槃。

    降伏無始于下劣六塵喜足之心。

    三常心。

    謂衆生卽自心。

    心外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降伏無始于六塵隔越妄計彼我之心。

    四不颠倒心。

    謂達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降伏無始于虛妄六塵計我我所之心。

    當知念念與四心相應。

    卽為如所教住。

    傥一念住六塵。

    卽為非住。

    以色聲香味觸法區局不廣大。

    下劣非第一。

    遷變非真常。

    颠倒非正智。

    故不住六塵。

    亦不住于不住。

    故雲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蓋住六塵。

    固名凡夫外道。

    住于不住。

    秖名聲聞緣覺。

    仍住出世微細法塵。

    不名真正無住。

    故亦為區局下劣遷變颠倒。

    而非廣大第一真常正智。

    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大菩薩。

    了知現前一念心。

    本自廣大第一真常本無颠倒。

    是以住于廣大第一真常正智。

    而修六度萬行。

    不同凡夫之住有。

    二乘之住空也。

    吾人見此。

    便可直下修行。

    傥起一念。

    若區局心。

    若下劣。

    若隔别。

    若颠倒心。

    卽以廣大心第一常正智心而降伏之。

    亦複不取廣大乃至正智之相。

    以四心本非色聲香味觸法境故。

    如此功夫。

    甚痛快。

    甚直捷。

    盡未來際如此應住。

    如此降伏。

    可謂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者矣。

     【示西池】 經雲。

    得遇道。

    興信心難。

    旣信心。

    發菩提心難。

    旣發心。

    無修無證難。

    嗟乎。

    此至言也。

    然不達無修無證之體。

    不名真菩提心。

    不發真菩提心。

    亦不名真信。

    信豈易言哉。

    馬鳴立論。

    直名起信。

    三祖作銘。

    直名信心。

    不似後世。

    妄以信解修證。

    強分淺深次第也。

    西池賢者。

    同子妾女俱出家。

    昔龐居士。

    夫婦同居。

    男不婚。

    女不嫁。

    且雲。

    但願空諸所有。

    切勿實諸所無。

    其契無修無證之旨不甚明白邪。

    今近住戒。

    正無修無證妙法。

    傥不向此著眼。

    拟于何處覓玄。

    且如不殺殺業空。

    不偷盜業空。

    不淫相生業空。

    不妄語相惱業空。

    不飲酒癡暗業空。

    然不殺不取長壽報。

    不盜不取富饒報。

    不淫不取梵世報。

    不妄不取信重報。

    不飲不取聰利報。

    豈非但空所有不實所無之妙行乎。

    以此清淨三業。

    普與衆生同歸寂光真性。

    豈非無修無證大菩提心乎。

    若不能于戒中徹見性修不二宗旨。

    何名真信。

    故三祖曰。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馬鳴曰。

    自心起信。

    還信自心也。

     【示何德坤】 善學佛法者。

    不難通文難達義。

    不難達義難入理。

    又不難入理難忘情。

    夫情苟未忘。

    所入理決不瑩徹。

    理不瑩徹。

    所達義。

    決不無礙。

    義未無礙。

    所通文決非總持。

    是以性相分河。

    宗教别戶。

    末法之蔽。

    非情為之累乎。

    然情非僅色聲香味觸法牽動六根已也。

    非僅富貴功名道德羁系生平已也。

    縱全體放下。

    渾身拶入。

    而學天台者。

    有天台當情。

    學賢首慈恩者。

    有賢首慈恩當情。

    參曹洞者。

    有曹洞當情。

    參臨濟者。

    有臨濟當情。

    一法當情。

    便成理障。

    理障則義局。

    義局則文脈死矣。

    文脈死尚不可為文宣子孫。

    況迦文真[胤L]乎。

    故吾每謂真不負己靈者。

    須盡飜近時宗教窠臼。

    方可徧入古來宗教堂奧。

    夫堂奧豈有他哉。

    不過發明吾人本有心性而已。

    心性無法不具。

    無法不造。

    而所具所造一切諸法。

    皆悉無性。

    明此無性之法。

    一一皆非實我實法者。

    謂之慈恩宗。

    明此諸法無性。

    一一皆能徧具徧造者。

    謂之法性宗。

    直指現前妄法妄心。

    悉皆無性。

    令見性成佛者。

    謂之禅宗。

    是故臨濟痛快直捷。

    未嘗不精微。

    曹洞精細嚴密。

    未嘗不簡切。

    唯識存依圓。

    未嘗不破徧計。

    般若破情執。

    未嘗不立谛理。

    護法明真如不受熏。

    未嘗謂與諸法定異。

    馬鳴明真如無明互熏。

    未嘗謂其定一。

    乃至教乘。

    雖借語言。

    未嘗不契實相之體。

    禅宗雖埽文字。

    未嘗或堕暗證之愆。

    良由古人真能忘情。

    所以入理。

    今人多分泥理。

    所以添情也。

     【示念佛社】 吾人從無始來。

    直至盡未來際。

    決無不起念時。

    縱心慮灰凝。

    入無想定。

    仍堕八萬四千枯稿亂想。

    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

    念餓鬼則餓鬼界人。

    乃至念佛。

    則為佛界人耳。

    此理至明。

    故宗鏡雲。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若更問念佛是誰。

    頭上安頭。

    騎驢覓驢。

    明眼為之噴飯。

    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

    反以話頭為奇特。

    名号為尋常。

    棄如意珠王。

    競取瓦礫。

    可哀矣。

    晟溪諸善友。

    獨能結社念佛。

    盡一日中。

    出聲一炷香。

    默持一炷香。

    循環無閑。

    必以一心不亂為期。

    此簡巧之行。

    須深信勿疑。

    久久勿替。

    自當圓超五濁。

    圓淨四土。

    更莫向含元殿裡問長安也。

     【示闵周挻】 信願如目。

    衆行如足。

    信願如牛。

    衆行如車。

    信願如棋之有眼。

    衆行如棋之有子。

    故信願行三。

    雖缺一不可。

    而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

    蓋信願旣專。

    凡種種諸善。

    皆淨土資糧。

    縱萬不幸。

    誤作諸惡。

    誠心忏悔。

    斷相續心。

    亦足為往生妙行。

    苟無信願。

    則戒感人天。

    定感色無色界.慧尅二乘權果而已。

     【示闵大飛二則】 佛法貴精不貴多。

    精貫多。

    多不能專精。

    故提綱挈領之道。

    不可不急講也。

    綱領者。

    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心性不在内外中閑。

    不屬過現未來。

    不可以色聲香味觸法求。

    不可以有無雙亦雙非取。

    心性旣爾。

    一切法性亦如是。

    故曰因緣所生法。

    卽空卽假卽中。

    中者性體。

    空者性量。

    假者性具也。

    迷此性量。

    名見思惑。

    迷此性具。

    名塵沙惑。

    迷此性體。

    名無明惑。

    三惑皆迷中翳妄。

    非有實體。

    故三觀起。

    三惑随消。

    由吾人迷有厚薄。

    緻如來教有頓漸。

    是知頓漸諸教。

    皆為了悟心性而設。

    若了心性。

    教綱在我不在佛矣。

    然須先破我法二執。

    是故唯識初二卷言之獨詳。

    學者果能随文會理。

    将無始名言。

    戲論我法習氣。

    當下剗除則真空理顯。

    此之空理不當有無。

    有無自爾。

    無者無彼徧計。

    有者有彼依圓。

    圓成實者。

    唯識實性。

    名中道第一義谛。

    依他起者。

    唯識假相。

    名為俗谛。

    此二皆非實我實法。

    但衆生徧計執情名為我法。

    我法本空。

    名為真谛。

    三谛不一異。

    不縱橫。

    真中為理如水。

    俗谛為事如波。

    藏通二教。

    僅诠真理。

    以六凡為俗。

    别圓二教。

    正诠中理。

    以十界為俗。

    先于現前一念心性。

    達三谛已。

    則知一代教法。

    或頓诠此心性。

    或漸诠此心性。

    或诠心性少分。

    或诠心性全體。

    不啻持一鑰開衆鎖也。

    豈于千經萬論興望洋之歎哉。

    (其一) 般若非他。

    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心性本自豎窮橫徧故廣大。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則狹小矣。

    本自微妙寂絕故第一。

    妄貪三界有漏因果。

    二乘偏真因果。

    則下劣矣。

    本自生佛體同故常。

    亦名愛攝。

    妄計内外彼此不同。

    則厭怠矣。

    本離我法二執。

    故不颠倒。

    亦名正智。

    妄計我人衆生壽者諸相。

    則颠倒矣。

    然雖迷此心性為狹小下劣厭怠颠倒。

    如水成冰。

    實廣大第一愛攝正智之體。

    依然如故。

    毫無缺減。

    如冰之濕性。

    仍卽水之濕性。

    苟遇暖緣。

    未有不應念成水者也。

    故善學般若菩薩。

    莫貴觀察現前一念心之實性。

    此心體本離過絕非。

    不堕諸數。

    至尊至貴。

    名實相般若。

    譬如金剛。

    為無價寶。

    此心覓之了不可得。

    靈明洞徹。

    泛應曲當。

    名觀照般若。

    譬如金剛。

    堅利不壞。

    此心炳現根身器界。

    百界千如。

    森羅昭布。

    名文字般若。

    譬如金剛。

    普雨衆寶。

    秖此一心。

    卽三般若。

    三世諸佛。

    不能增一絲毫。

    蜎飛蠕動。

    不能減一絲毫。

    但迷之舉體為惑業苦三障。

    悟之舉體為般若解脫法身三德。

    三德如水外無冰。

    故雲三千果成。

    鹹稱常樂。

    三障如冰外無水。

    故雲三千在理。

    同名無明。

    如此達得。

    則但有泮冰法。

    别無覓水法。

    有去翳法。

    無與明法。

    但願空諸所有。

    切勿實諸所無。

    所以熾然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乃至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

    修行五悔。

    習學諸禅。

    廣學多聞。

    研究法義。

    皆泮冰去翳。

    空諸所有。

    至冰執盡消。

    幻翳盡去。

    所有盡空。

    适複本有一念心性之全體大用。

    而别無心外一法可得。

    故曰。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又曰。

    以無我人衆生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曰。

    法法皆通。

    法法皆僃。

    而無一法可得。

    名最上乘。

    此卽金剛正印。

    佛祖傳心要訣也。

    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公案。

    乃至天台三大五小。

    皆發明此理而已。

    此理不明。

    徒學佛法。

    徒參公案。

    竟有何益。

    此理旣明。

    一切宗教皆吾心注腳。

    豈異說所能簧鼓。

    以此圓解。

    淨除無始妄惑種子。

    若觀行淨。

    則同居土淨。

    相似淨。

    方便土淨。

    分證淨。

    實報土淨。

    究竟淨。

    寂光土淨。

    故曰。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當知華藏莊嚴無邊刹海。

    皆我淨心所感依報。

    皆第八識所現相分。

    豈别有心外之土。

    又豈别有土外之心也。

     【示戒心】 欲使悲智恒得相應。

    必須谛觀現前一念。

    此一念心。

    不在内外中閑。

    不在去來現在。

    非青黃赤白。

    非長短方圓。

    欲言其有。

    毫無朕迹。

    欲言其無。

    不可斷滅。

    三世諸佛所證。

    證此也。

    一切衆生所迷。

    迷此也。

    證時不增。

    迷時不減。

    故曰。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然證雖不增。

    恒受法性真常之樂。

    為求此樂。

    故名為智。

    迷雖不減。

    枉受颠倒輪回之苦。

    為拔此苦。

    故名為悲。

    非大智不運大悲。

    非大悲不圓大智。

    一念觀心。

    卽一念返迷歸悟。

    念念觀心。

    卽念念返迷歸悟。

    返迷是卽智之悲。

    歸悟是卽悲之智。

    卽智之悲。

    所以遊行四方。

    卽悲之智。

    所以承事諸佛。

    佛及衆生。

    總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

    持戒者。

    瑩治此也。

    作福者。

    莊嚴此也。

    忍辱者。

    體達此也。

    精進者。

    顯發此也。

    坐禅者。

    映徹此也。

    看經者。

    照了此也。

    見佛菩薩善知識者。

    印契此也。

    立大願行。

    盡未來際。

    度脫有情者。

    完滿此也。

    觀一念心中十界假名。

    而興與拔。

    為平等生緣慈悲。

    觀一念心中十界五陰而興與拔。

    為平等法緣慈悲。

    觀一念心中十界體性而興與拔。

    為平等無緣慈悲。

    一切時中觀心為主讀誦了義大乘。

    而助顯之。

    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之。

    勿令此心堕在無記不善境界。

    勿貪世閑文字詩詞而礙正法。

    勿逐悭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日新其德以詣于成。

    一生如此。

    則生生亦複如是。

    得生淨土。

    永無退轉。

    百劫千生。

    大事因緣。

    隻在現前一念。

    此念若正。

    無不是正。

    此念若邪。

    無不是邪也。

     【示吳景文】 無法不從心造。

    無法不卽心具。

    識取自心。

    佛祖道盡矣。

    心造者。

    卽理恒事也。

    心具者。

    卽事恒理也。

    卽理而事。

    謂之百法。

    卽事而理。

    謂之大乘。

    百法是理家之事。

    全事卽理。

    故雲一切法無我。

    無我卽二空真如。

    欲不謂之大乘。

    不可得也。

    大乘是事家之理。

    全理成事。

    故以止觀所依等五番建立。

    攝盡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欲不謂之百法。

    不可得也。

    故欲透唯識玄關。

    須善台衡宗旨。

    欲得台衡心髓。

    須從唯識入門。

    未有日用尋常分劑頭數。

    尚未了了分明。

    而漫拟玄妙者。

    法華諸法如是相。

    如是性。

    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最在初。

    以其攬而可别故也。

    設現前心起之相。

    尚不知是王是所。

    是善不善。

    有覆無覆。

    于三量中為是何量。

    于三境中為緣何境。

    彼若性若體。

    乃至果報。

    何由洞然明白。

    設于事造一界十如。

    尚未能了。

    又何由卽事造而達理具之百界千如。

    又何由卽事造之理具。

    遂洞照了達卽理具之事造百界千如。

    嗚呼。

    台衡心法不明久矣。

    彼蓋不知智者淨名疏。

    純引天親釋義故也。

    疏流高麗。

    莫釋世疑。

    而南嶽大乘止觀。

    亦約八識辨修證門。

    正謂舍現前王所。

    别無所觀之境。

    所觀旣無。

    能觀安寄。

    辨境方可修行止觀是台衡真正血脈。

    不同他宗泛論玄微。

    法爾之法。

    道不可離。

    彼拒法相于山外。

    不知會百川歸大海者。

    誤也。

     【示如母】 道不在文字。

    亦不在離文字。

    執文字為道。

    講師所以有說食數寶之譏也。

    執離文字為道。

    禅士所以有暗證生盲之禍也。

    達磨大師以心傳心。

    必藉棱伽為印。

    誠恐離經一字。

    卽同魔說。

    智者大師九旬談妙。

    随處結歸止觀。

    誠恐依文解義。

    反成佛冤。

    少室天台。

    本無兩緻。

    後世禅旣謗教。

    教亦謗禅。

    良可悲矣。

    予二十三歲。

    卽苦志參禅。

    今辄自稱私淑天台者。

    深痛我禅門之病。

    非台宗不能救耳。

    柰何台家子孫。

    猶固拒我禅宗。

    豈智者大師本意哉。

    憾予為虛名所累。

    力用未充。

    不能徹救兩家之失。

    但所得名字位中圓融佛眼。

    的可考古佛不謬。

    俟百世不惑。

    願如母但學予解。

    勿學予之早為人師。

    庶法門有賴乎。

     【示用晦二則】 弟之從予遊。

    啟之者松蘿令師。

    成之者。

    如母乃兄也。

    令師謂弟堪作法廈一椽。

    蓋謙詞也。

    亦實語也。

    然材之大小何可定。

    雖有大木。

    匠人斫而小之。

    則不勝其任矣。

    拱把之桐梓。

    能善養之。

    則漸成合抱矣。

    今天下之匠。

    未有不以名利斫人者也。

    汝固能不受其斫。

    所以善自養者。

    不可不急講也。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夫法界含生為己任。

    任乃重矣。

    盡未來際無已時。

    時乃遠矣。

    任雖重。

    不可他诿也。

    時雖遠。

    不可中止也。

    知不可诿。

    不期弘而自弘。

    知不可止。

    不期毅而自毅。

    以此自養。

    雖天魔外道不能斫令小也。

    陰涼大樹。

    深為弟望之。

    (其一) 法身之性。

    本無差别。

    佛異衆生。

    修德有功而已。

    修德亦皆性具。

    衆生日用不知者。

    癡愛異見。

    為之障也。

    欲彰修德。

    莫先除障。

    修德有二。

    一般若。

    二解脫。

    欲證般若。

    須勤聞思修三慧。

    欲證解脫。

    須勤施戒心三福。

    施除貧乏。

    得大助道。

    戒除垢染。

    成就法器。

    心除散亂。

    能引實慧。

    所以福慧二輪。

    不可暫廢。

    廢則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矣。

    嗚呼。

    末世求真修福慧者。

    厥唯艱哉。

    或師心任意。

    或縱恣宿習。

    或精勤不得其門。

    唐捐苦行。

    或知路不肎舉足。

    坐待日暮。

    或甫欲入路。

    外魔内障。

    順逆境緣。

    紛紛競作。

    有志不展。

    可痛哭流涕者。

    不止一二事也。

    彼發心不真正。

    志願不遠大。

    誓力不勇猛者。

    俱不足論。

    且如朽人。

    二十四歲出家。

    父未葬。

    母乏養。

    毅然剃發染衣。

    作務雲栖。

    坐禅雙徑。

    住靜天台。

    心真正。

    志遠大。

    誓勇猛。

    将出家。

    先發三願。

    一未證無生法忍。

    不收徒衆。

    二不登高座。

    三寕凍餓死。

    不誦經禮忏。

    及化緣以資身口。

    又發三拌。

    拌得餓死。

    拌得凍死。

    拌與人欺死。

    終不出一言理是非。

    競得失。

    何況有報怨複仇之事。

    故數年行腳。

    不敢亂走一步。

    輕發一言。

    動大衆念頭。

    特因少年。

    稍通文墨。

    未幾為道友所逼。

    辄為商究佛法。

    遂緻虛名日彰。

    于三願中違卻不高座願。

    又因初出家時。

    急要工夫成片。

    不曾依剃度師作務三年之訓。

    始意工夫成片。

    仍可作務。

    豈料虛名所誤。

    竟無處可讨務單。

    一蹉百蹉。

    福輪欠缺。

    三十年來。

    自利旣不究竟。

    利他又無所成。

    雖種種著述。

    僅與天下後世結般若緣。

    而重興正法之志。

    付諸無可柰何矣。

    豈不大可恸哉。

    汝志兼修福。

    甚慊予願。

    但汝資雖穎。

    質雖誠。

    志雖正。

    而禀氣柔弱。

    短于人情世故。

    旣柔弱短智。

    莫若一筆句倒。

    作一癡呆漢好。

    若不能涉入。

    又不能句倒。

    反多一種。

    不覺福慧俱受傷矣。

    孔子謂邦家必達者貴質直好義。

    察言觀色。

    此雙修二輪之秘訣也。

    夫質直者。

    正念真如也。

    好義者。

    樂集功德也。

    二者皆以察言觀色為進修方便。

    蓋修此二輪。

    必須親近知識。

    儒所謂親仁也。

    必須随順衆生。

    儒所謂泛愛衆也。

    夫親愛之道。

    非察言觀色。

    則我法熾然。

    我法熾然。

    不唯不能升堂入室。

    竭力盡誠。

    恐不至深獲戾于仁衆不止。

    良由智光未露。

    則福德全傷。

    福德全傷。

    則智種滅沒。

    是修惑業。

    非修福慧也。

    汝欲修此觀察妙法。

    請從一筆句倒始。

    内不見有我。

    則我無能。

    外不見有人。

    則人無過。

    一味癡呆。

    深自慚愧。

    劣智慢心。

    痛自改革。

    逮積福多。

    善根湻厚。

    隻此疑呆漢子。

    卻能如水之随處流行。

    泛應曲當。

    若坐立去來。

    悉不逆前人意。

    如須菩提是相似癡呆。

    亦相似察言觀色。

    若觀十法界衆生。

    稱汝名者之音。

    令彼前人悉得解脫。

    如觀世音。

    是分真癡呆。

    亦分真察言觀色。

    若外道婆羅門懷善惡心而來。

    莫不悅可其意。

    乃至随緣赴感靡不周。

    如釋迦牟尼。

    則究竟癡呆。

    亦究竟察言觀色。

    身證二嚴。

    号稱兩足。

    邦家必達。

    義極于此。

    嗚呼。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梓匠輪輿。

    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

    一個荔枝。

    殼剝了。

    核去了。

    放在你口裡。

    隻代咽不得。

    用晦其深思之。

     【示明記】 佛法衰由出家人見地不明。

    見不明。

    又由因地不真。

    使發心真為生死大事。

    定知三界生死無不是苦。

    旣知三界總是苦谛。

    決不起三界内心。

    是謂斷集知苦斷集之智。

    便是道谛。

    更無二道。

    修道永斷苦集便是滅谛。

    更無他滅。

    自苦如此。

    他苦亦然。

    故發誓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

    自集應斷他亦然。

    故發誓雲。

    煩惱無盡誓願斷。

    自須修道他亦然。

    故發誓雲。

    法門無量誓願學。

    自期證滅他亦然。

    故發誓雲。

    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之謂因地真。

    見地自明白也。

    今人不然。

    才說為生死。

    便置法門于度外。

    惟思獨善。

    才說為法門。

    便置生死于度外。

    惟競世情。

    夫思獨善者。

    不失為人天二乘種子。

    競世情者。

    鮮不堕修羅魔外窠臼。

    撐法門者益多。

    而正法益壞。

    可勝悼哉。

    予别無長處。

    但深知菩提大心。

    決與為生死心不二。

    今特為汝徹底道破。

    能信此語。

    則念念與四谛四弘相應矣。

     【示馬太昭】 予向拈周易禅解。

    信無十一。

    疑逾十九。

    嗟嗟。

    我誠過矣。

    然察疑者之情。

    謂儒自儒。

    佛自佛。

    欲明佛理。

    佛經可解。

    何亂我儒宗。

    易果有禅乎。

    四大聖人豈無知者。

    易果無禅乎。

    爾何人斯。

    敢肆異說。

    噫。

    予是以笑而不答也。

    昔陸象山。

    始疑天地何所窮際。

    逮豁悟後。

    不過曰。

    東海有聖人出焉。

    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

    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

    此心此理。

    亦莫不然。

    更不複談及天地。

    豈非以無窮無盡之天地。

    總不出此心此理。

    故不複生有邊無邊諸戲論哉。

    易曰。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夫易旣範圍曲成矣。

    何無體。

    旣無體矣。

    以何物範圍天地曲成萬物。

    噫。

    試深思之。

    可謂易無禅邪。

    可謂聖人不知禅邪。

    且聖人明言。

    陰陽不測之謂神。

    又言神無方矣。

    後儒必以幹陽配天配君。

    坤陰配地配臣。

    則廣八卦所雲。

    幹為寒為冰為瘠馬等。

    坤為吝啬為文為墨等。

    果何謂邪。

    聖人明言。

    易無體矣。

    後儒必以易定是易。

    尚不可推諸詩書禮樂。

    況可推三寶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

    是四聖之心邪。

    非四聖之心邪。

    至動莫若幹。

    晝反奇。

    恐動或非動也。

    至靜莫若坤。

    晝反偶。

    恐靜或非靜也。

    艮山兌澤。

    皆不動之物也。

    何得稱鹹也。

    巽風震雷。

    皆不停之象也。

    何反稱恒也。

    坎中男也。

    何水至冷也。

    離中女也。

    何火至熱也。

    水降滅火也。

    火然竭水也。

    何以稱旣濟也。

    水潤得所也。

    火炎上而順性也。

    何以稱未濟也。

    故曰。

    不可為典要。

    惟變所适。

    胡後儒之執為典要。

    不知變通也。

    馬太昭。

    自幼畱心易學。

    獨不以先入之言為主。

    客冬聞台宗一切皆權。

    一切皆實。

    一切皆亦權亦實。

    一切皆非權非實之語。

    方知周易亦權亦實。

    亦兼權實。

    亦非權實。

    又聞現前一念心性。

    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之妙。

    方知不易之為變易。

    變易之終不易。

    夫所謂不易者。

    惟無方無體故耳。

    使有方有體。

    則是器非道。

    何名神。

    何名易哉。

    又不達無方無體。

    不惟陰陽是器。

    太極亦器也。

    苟達無方無體。

    不惟太極非器。

    陰陽乃至萬物亦非器也。

    周子曰。

    太極本無極也。

    亦可曰。

    陽本無陽也。

    陰本無陰也。

    八卦本無卦也。

    六爻本無爻也。

    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也。

    陰陽設有方體。

    安得名不測也。

    論雲。

    諸法無自性。

    無他性。

    無共性。

    無無因性。

    無性亦無性。

    無性之性。

    乃名諸法實性。

    噫。

    此易邪。

    禅邪。

    亦易亦禅邪。

    非易非禅邪。

    居士必能默識之矣。

     【示六正】 戒者佛身。

    律者佛行。

    禅者佛心。

    教者佛語。

    有身行。

    無心語。

    木偶傀儡而已。

    有心無身語。

    無主孤魂而已。

    有語無身心。

    風鳴谷響而已。

    又有身心無語。

    嬰孩孺子而已。

    有身語無心。

    鹦鹉百舌而已。

    有心語無身行。

    癞人賣藥而已。

    由是觀之。

    三宗果可分乎。

    然自行斷不可分。

    化他又不必合。

    迦葉未嘗不持戒精嚴。

    愽通佛法也。

    以禅名。

    阿難未嘗不深證六通。

    嚴持妙戒也。

    以教名。

    優波離。

    未嘗不廣解佛法。

    深入禅思也。

    以律名。

    又此土律師。

    如昙無谶等。

    何嘗不僃禅教。

    法師如智者荊溪清涼等。

    何嘗不僃禅律。

    禅師如六祖南嶽百丈沩山等。

    何嘗不僃教律。

    末世不求其實。

    求其名。

    識短智闇。

    志小慮近。

    旣乏大菩提種。

    又無真實為生死心。

    一味随波逐浪。

    争趨百年活計。

    做成一律師法師宗師。

    哄愚夫愚婦禮拜供養。

    苟且混過此生。

    豈複思有塵劫大事。

    其根稍利者。

    欲徧襲禅教律皮膚糟粕。

    妄謂能集大成。

    殊不知為三教帽子。

    反不如專一法者。

    尚有小受用也。

    嗚呼。

    欲速則不達。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眼前名聞利養。

    不啻白駒過隙。

    乃不能全體放下。

    深求出要。

    欺人隻成自欺。

    吾所以目不忍見。

    耳不忍聞。

    惟畢命深山。

    早生淨土耳。

    六正數千裡來。

    求示三學不一不異之旨。

    必已知生死大事。

    的确可痛。

    律師法師禅師虛名。

    的确不出生死。

    反增長生死。

    從此便應埋頭苦志。

    力學三法。

    一一徹其源底。

    勿更覆時轍哉。

     【示清源】 乙酉。

    紫竹林颛愚大師。

    遣七人來學。

    清源容阇梨而為上首。

    丙戌。

    颛師逝。

    庚寅。

    紫竹林萬白公去世。

    命延清源繼主戒場。

    僧使捧缁素簡至靈峰跪懇。

    予亦勸駕。

    清源痛哭。

    辭欲作他方萍梗。

    予及僧使。

    并鑒其誠不敢強。

    嗚呼近世輕薄少年。

    毫無實德。

    好為人師。

    稱律主法主宗主者徧域中。

    诳彼生盲以耳為目。

    如清源識法者懼。

    豈初生牛犢所能企哉。

    清源。

    充此不敢謬為人師一念。

    養至極純粹。

    俾三學圓明。

    萬行具足。

    發菩提心者。

    以未來際為一刹那。

    豈似短見人。

    惟圖眼前活計。

    将來三塗劇苦。

    一總不顧。

    不亦大可哀哉。

    成佛作祖。

    堕坑落塹。

    所争隻一念閑。

    故儒雲。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聖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聖。

    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

    利與善之閑也。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

    聽教看經。

    參宗坐禅。

    但夾帶利名心。

    便是三塗種子。

    但執著取相。

    便是人天魔外種子。

    但一味出離生死。

    便是二乘種子。

    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

    便是菩薩種子。

    但從自覺聖趣。

    光明發輝。

    徹其源底。

    共回向淨土。

    普與衆生同登極樂。

    便是無上菩提種子。

    故曰一切法正。

    一切法邪。

    清源信此。

    但向現前一念讨取禅教律源頭。

    不堕今時禅教律流弊。

    亦不因咽廢飯。

    妄埽禅教律法門。

    則不負颛師命汝從予遊之盛心矣。

     【示九牧法主】 台宗雲。

    研真斷惑名之為學。

    真窮惑盡名為無學。

    儒者雲。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

    心者覓之了不可得而非無。

    豎窮橫遍而非有。

    本離四句。

    如何可放。

    本無可放。

    如何可求。

    以不達離過絕非之體。

    妄認緣影。

    或肉團為心。

    如認一浮漚。

    棄百千大海。

    名之為放。

    若能四性四運推簡此心。

    觀其無生無住。

    名之為求。

    是故無生無住之體。

    究竟現前乃名真窮。

    肉團緣影之執。

    究竟蕩盡。

    乃名惑盡。

    未登佛地。

    皆名學人。

    學不求心。

    徒增虛妄。

    千經萬論。

    少室天台。

    真實指歸。

    唯此一事而已。

    觀此者。

    名觀不思議境。

    發此者。

    名發真菩提心。

    安此者。

    名安圓頓止觀。

    但向此中破一切惑。

    卽塞成通。

    自然道品調适。

    事理悉僃。

    不被名利所牽。

    得少為足。

    自當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也。

     【示吳允平】 佛祖心印。

    超情離見。

    不落窠臼。

    謂之向上一著。

    可心思拟議。

    道理湊泊。

    是向下非向上矣。

    般若如大火聚。

    四邊皆不可觸。

    觸則被燒。

    分明不離教乘。

    教乘決收不得。

    故名教外别傳。

    夫如來聖教。

    尚收不得。

    世閑典籍。

    可比況邪。

    堪嗟末季。

    正見衰微。

    每有竊據祖位妄稱知識者。

    敢于诃诋佛言。

    偏欲牽合儒典。

    其诋佛言。

    是諸侯惡王制害已。

    而去其籍也。

    其牽儒典。

    是儀衍投時君之好。

    而以順為正也。

    不思達磨以棱伽印心。

    五祖以金剛印心。

    安公讀棱嚴悟道。

    普庵閱華嚴合論悟道。

    則佛言豈可诋乎。

    無心猶隔一重關。

    儒乃妄認六塵緣影為心。

    謂有存有亡。

    有在不在。

    何啻迷頭認影。

    則世典可牽合乎。

    欲了當大事。

    須真參實悟。

    徹底打破情識意見道理窠臼。

    如大死再蘇相似。

    又将了義大乘。

    一一印過。

    始不堕邪曲蹊徑也。

     【示吳劬庵】 五戒卽五常。

    不殺卽仁。

    不盜卽義。

    不邪淫卽禮。

    不妄言卽信。

    不飲酒卽智。

    所以在天為五星。

    在地為五嶽。

    在時為五行。

    在人為五髒。

    天有五星。

    地有五嶽。

    時有五行。

    方生育萬物。

    人有五髒。

    方成立色體。

    然五常秪能為世閑聖賢。

    維世正法。

    而五戒則超生脫死。

    乃至成就無上菩提。

    以儒門但總明戒相。

    未的确全示戒體故也。

    何名戒體。

    謂吾人現前一念良知之心。

    覺了不迷為佛寶。

    佛者覺也。

    儒亦雲明明德。

    而未知明德。

    卽現前一念本覺之體。

    明明德卽現前一念始覺之智。

    依于本覺而有始覺。

    以此始覺契乎本覺。

    始本不二名究竟覺。

    故此心性卽佛也。

    吾人現前一念所知之境為法寶。

    儒亦雲。

    範圍天地。

    曲成萬物。

    而未顯言。

    内而根身種子。

    外而山河國土。

    天地虛空。

    乃至百界千如。

    種種差别。

    皆是現前一念所現。

    故此心相。

    盡名法也。

    如此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于其中閑。

    無是非是。

    心境和合。

    從來不二。

    名和合僧也。

    儒亦雲。

    萬物皆僃于我。

    而未了物我同源。

    故此三義。

    皆未的确。

    況圓顯無剩哉。

    十方三世一切常住諸佛。

    無不徹證我一心三寶而成正覺。

    所說一切常住法藏。

    無不诠顯我一心三寶而成真軌。

    所化一切常住聖賢。

    無不觀察我一心三寶。

    而成二利。

    一心是理。

    常住是事。

    一心是性。

    常住是修。

    性修不二。

    理事不二。

    三寶圓顯。

    的示知歸。

    一心旣彰。

    五戒斯具。

    所謂現前一念。

    能緣一切正報。

    而悲愍仁慈卽是佛。

    所緣之正報卽是法。

    心境不二卽僧。

    故不殺。

    方為歸依三寶也。

    現前一念。

    能緣一切依正。

    而奉公守義卽佛。

    所緣之依正卽法。

    心境不二卽僧。

    故不盜。

    方為歸依三寶也。

    現前一念。

    能緣一切正報而清心寡欲卽佛。

    所緣卽法。

    不二卽僧。

    故不邪淫。

    方為歸依三寶也。

    現前一念。

    能緣一切正報。

    而誠實無妄卽佛。

    所緣卽法。

    不二卽僧。

    故不妄語。

    方為歸依三寶也。

    現前一念能緣一切旨酒。

    深恐昏迷卽佛。

    所緣酒卽法。

    不二卽僧。

    故不飲酒。

    方為歸依三寶也。

    若以歸望戒。

    三歸為能持。

    五戒為所持。

    若以戒望歸。

    三寶為所歸。

    五戒為能歸。

    念念之閑。

    圓顯法身向上。

    如如不動。

    則端拱太平。

    若動著則禍生不測矣。

    蕅益道人。

    已為劬庵徹底拈示了也。

    還信否。

    信則穩步歸舍。

    疑則一任别參。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