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關燈
心性照而常寂名止。

    寂而常照名觀。

    故稱性而修止觀。

    全修在性。

    非造作也。

    末世不能通達文字。

    被文字縛。

    如癡狗吠聲。

    才聞止觀二字。

    便謂是工夫。

    不是本體。

    讵思離本體外。

    那有工夫。

    離工夫外。

    那顯本體。

    本體工夫。

    不一不異。

    寂照定慧。

    何性何修。

    況谛觀一念昏散之性。

    畢竟是誰昏散。

    則終日昏散而未嘗昏散者。

    卽終日圓覺。

    而未嘗圓覺者也。

    未嘗昏散而終日昏散者。

    卽未嘗圓覺而終日圓覺者也。

    夫昏擾擾相。

    與寂照違。

    猶不離本體。

    止觀可雲非本體乎。

     【示恒素】 時人有二患。

    一作辍有始無終。

    二矯飾外美内弊。

    然外美者誣世。

    是尤足患也。

    夫二旣是患。

    則恒與素。

    真良藥矣。

    亘古今而一如曰恒。

    統十界惟實相曰素。

    由素而恒。

    此又入手最要之門。

    一洗假宗假教假律之弊。

    千古有一人知其解者。

    旦暮遇之矣。

     【示見徹】 法法頭頭。

    無非至道。

    人見不徹耳。

    今受根本五戒。

    秖須住于戒中。

    明見佛性。

    五戒之體。

    固是無作法身。

    五戒之相。

    一一無非法界。

    慈良清直。

    正見昭明。

    念念圓滿無上功德。

    奚必吹毛拈拂。

    方稱向上哉。

     【示淨鄉】 四不壞信。

    尤從戒始。

    蓋昏塗寶炬。

    示人以何路可行。

    何路不可行。

    何路超生脫死。

    何路堕坑落塹。

    凡發心起行。

    親師取友。

    擇法眼目。

    看教指歸。

    工夫要訣。

    巨細精粗。

    無不從學戒而辨。

    故從上佛祖。

    雖教觀有偏圓權實種種不同。

    未有不以戒為初基。

    以戒辨邪正者。

    清淨明誨。

    的是樂邦左券。

    此信不可壞也。

     【示劉詣昭】 學道不難伶俐。

    難于慎重。

    發心不難勇銳。

    難于堅久。

    涉世不難矯俗。

    難于自持。

    作事不難敏達。

    難于深忍。

    研義不難領解。

    難于精确。

    夫豪傑者。

    聖賢之基址也。

    聖賢者。

    佛祖之階梯也。

    不能為豪傑。

    而能為聖賢。

    吾所不信。

    不能為聖賢。

    而能為佛祖。

    吾尤不信。

    然真豪傑。

    決不以豪傑自局。

    真聖賢。

    決不以聖賢自滿。

    真佛祖。

    豈複以佛祖自命哉。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

    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計輕一分。

    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此事秖問心。

    不必問知識也。

    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

    專修出要耳。

    天平一頭低。

    一頭必昂。

    雖巧識強撚。

    不得腰纏十萬貫。

    騎鶴上揚州。

    漢武秦皇。

    不能扭作一句。

    況下者乎。

     【示如白】 學道莫若專精。

    有分嗜利。

    智亦罕能詣法源底。

    況中人哉。

    吾人無始來。

    于三界六道中。

    何事不歴。

    何藝不習。

    獨不曾修四念處。

    明四谛理。

    證四果。

    及四智耳。

    已歴已習者無救生死。

    奚勞更歴更習。

    而脫苦法要。

    茫未有得。

    三年艾。

    安得不從今日畜邪。

    念處慧熟。

    聖谛理明。

    然後出真照俗。

    遊戲百千技藝。

    非為分外。

    若不向根本讨線索。

    饒法法專精力學。

    學到百千萬劫。

    術術巧妙。

    仍是生死岸邊事。

    一随業轉。

    旋歸廢忘。

    豈非枉用心機。

    思之擇之。

    無俟朽人之苦誡矣。

     【示莫允臣】 世出世事。

    莫不成于慈忍。

    敗于忿躁。

    故君子以慈育德。

    以忍養情。

    德育。

    天地萬物皆歸我春風和氣之中。

    情養。

    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

    然後以之自成。

    則為淨滿自尊。

    以之成物。

    則為慈力悲仰。

    傥一念嗔起。

    百萬障生。

    小不能忍。

    大謀斯亂。

    況今刀兵劫濁。

    不過積恚所招。

    世局土崩。

    皆無遠慮所緻。

    士生斯世。

    宜何如努力。

    以障狂瀾也。

     【示朝徹】 佛法中行佛法。

    非難也。

    世法中行佛法。

    乃為難事。

    又佛法。

    仍不壞世法。

    名難中之難。

    然第患認佛法不真不親切耳。

    世法佛法。

    何嘗不同一緣起哉。

    讀世主妙嚴品。

    及入法界品。

    可悟如來境界矣。

     【示雪林】 學道與學好不同。

    學好秖得世閑虛名。

    學道貴得出世實益。

    學好隻顧眼前局面。

    學道須明塵劫遠猷。

    塵劫遠猷。

    不離眼前。

    而戀卻眼前頓昧塵劫。

    惟達士直觀眼前一刹那性。

    非生滅無去來了不可得。

    安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戀。

    然後觀同體積迷。

    興無緣弘誓。

    苟不足自利利他者。

    舉世趨之弗屑為。

    果為自利利他。

    世共非之弗敢怨。

    是謂學道。

    亦真學好者矣。

     【示王亦含】 修身以俟。

    不計近功。

    此造命之術也。

    惟後天而奉天時。

    始先天而天弗違。

    小水長流。

    則能穿石。

    鑽木未熱火難可得。

    是以學道不難一時勇猛。

    難永久弗替。

    觀世音菩薩求男得男。

    如因病求得仙丹。

    兼得輕身遐舉。

    吾願居士。

    因求子而力行衆善。

    惟廣惟大。

    愈久愈堅。

    則證入一子地。

    視法界衆生。

    皆是吾子。

    振振麟趾。

    不待蔔而可必矣。

     【示六度】 衆生無始來。

    不知一切惟心。

    妄計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故佛頂約七處征之。

    中論約四性推之。

    智者約四運觀之。

    無非破緣影妄計而已。

    但不執緣影。

    則現前介爾一念。

    本自離過絕非。

    清淨周徧。

    百界千如。

    海印炳現矣。

    欲破緣影妄執。

    或就七處徧征。

    或就四性橫簡。

    或就四運豎破。

    皆可。

    随病服藥。

    法無一定。

    思而修之。

    存乎其人。

     【示養德】 學道之人。

    骨宜剛。

    氣宜柔。

    志宜大。

    膽宜小。

    心宜虛。

    言宜實。

    慧宜增。

    福宜惜。

    慮宜遠。

    思宜近。

    事上宜虔。

    接下宜謙。

    處同輩宜退讓。

    得意勿恣意奢侈。

    失意勿抑郁失措。

    作福莫如惜福。

    悔過莫如寡過。

    應念身世苦空。

    切莫随流逐隊。

    衣取蔽形。

    莫貪齊整。

    食取克餒。

    莫嗜美味。

    嘗省此世。

    前生作何功行。

    可坐享檀施。

    十二時恒簡點身口意業。

    善多邪。

    惡多邪。

    無記多邪。

    堪消四事邪。

    不堪邪。

    如此慚愧覺悟修省。

    自然習氣漸消。

    智光漸露。

    祖意佛意。

    顯于一念清淨心中矣。

     【示予正】 研真窮妄名之為學。

    蓋能深造自得。

    則左右逢其源。

    故愈博而愈約。

    否則愈博愈無頭緒。

    去道亦愈遠矣。

    古人發心出家。

    必矢志參學。

    由痛念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所以三登九上。

    百城煙水。

    不憚其勞。

    念念了當大事。

    豈肎著相計名。

    尋行數墨。

    附葉攀枝。

    以徒資口耳哉。

    末世不然。

    名為欲續如來慧命。

    撐如來法門。

    而不知痛為生死。

    惟積學問。

    廣見聞。

    冀可登座揮塵而已。

    嗟嗟。

    不與菩提大心相應。

    雲代佛揚化。

    吾不信也。

    不與為生死心相應。

    雲大菩提心。

    尤不信也。

    勝負情見不忘。

    僅成阿修羅法界。

    名利眷屬意念不忘。

    僅成三塗魔羅種子。

    随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

    不能舍棄名言習氣。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不知種種四悉因緣。

    僅成凡外戲論窠窟。

    學問益多。

    害心益甚。

    學人益盛。

    正法益衰。

    吾所以每一念及。

    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

     【示庸庵】 千裡之行。

    始于一步。

    一步未足。

    不名到家。

    謂千裡隻一步。

    可也。

    謂一步卽千裡。

    可乎。

    夫以佛道為千裡者。

    戒是最初一步。

    從此至成佛總不出此一步。

    而決不容守而不進。

    蓋進則此一步念念保全。

    止則此一步當下衰息。

    然進步之法。

    不過舍無始故步。

    故步各有偏滞。

    而最障道。

    莫若嗔慢。

    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慢如高山。

    法水不停。

    又非理嗔粗而易除。

    執理嗔細而難斷。

    慢過慢顯而易見。

    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難知。

    知所難知。

    斷所難斷。

    是謂能離退緣矣。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

    有橫豎兩塗。

    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

    名豎出三界。

    事難功漸。

    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

    名橫超三界。

    事易功頓。

    遠祖雲。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經雲。

    末世億億人修行。

    罕一成道。

    惟依念佛可得度脫。

    如趁船渡海。

    不勞功力。

    夫能笃信西方捷徑。

    至誠發願。

    一心念佛求往生者。

    真大丈夫矣。

    傥信不真。

    願不切。

    行不力。

    佛雖大慈為舟。

    如衆生不肎登舟何哉。

     【示謝在之】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

    現在無際。

    覓之了不可得。

    而不可謂無。

    應用千變萬化。

    而不可謂有。

    三世諸佛。

    一切衆生。

    從無二體。

    十方虛空。

    刹塵差别。

    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

    是故四種淨土。

    皆不在心外。

    乃名唯心。

    謂極樂不卽唯心。

    則西方豈在心外。

    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

    人謂諸有為法。

    皆如夢幻。

    不知心性。

    不可喚作有為。

    不可喚作無為。

    因迷故卽無為成有為。

    有三界輪回因果。

    喻如夢幻泡影露電。

    若返迷歸悟。

    則又卽有為成無為。

    如夢得醒。

    幻複本。

    泡歸水。

    影歸質。

    露不異濕性。

    電不異常光。

    今念佛求生淨土。

    正返迷歸悟。

    至圓至頓。

    槪以夢幻埽之。

    可乎哉。

    今人于夢幻妻子家緣。

    不能當下割舍。

    夢幻功名富貴。

    不能當下遠離。

    夢幻苦樂寒暑。

    不能當下覻破。

    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

    不能當下唾棄。

    獨于夢幻西方。

    則不求生。

    亦大惑矣。

    夫依對待而論。

    娑婆活計。

    添夢者也。

    求生淨土。

    醒夢者也。

    不可不求生也。

    依絕待而論。

    惑業感于三界。

    惡夢也。

    念佛生于淨土。

    好夢也。

    亦不可不求生也。

    惑者又曰。

    當下卽是淨土。

    何必西方。

    問曰。

    當下卽飽暖。

    何必吃飯穿衣。

    當下卽富貴。

    何必貨殖科甲。

    當下是學問。

    何必讀書。

    當下是帝京。

    何必北上。

    旣世閑法毫不可廢。

    何獨于出世法而廢之。

    苟深思此理。

    淨土之生。

    萬牛莫挽矣。

    天如大祖師雲。

    悟後不願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

    釋迦複起。

    不易斯言。

     【示昝慧】 學道貴有品格。

    有識量。

    而文字記問不與焉。

    有品格無識量。

    不足曠超千古。

    猶無品格也。

    有識量無品格。

    不足砥柱中流。

    猶無識量也。

    品格識量旣具。

    則不被眼前活計所局。

    時流習氣所遷。

    縱鈍若般陀。

    而拂塵除垢四字義熟。

    便堪證沙門果。

    發無礙辯。

    況本解文義者哉。

    嗚呼。

    法門之衰。

    至今日。

    不忍言矣。

    剝必複。

    否必泰。

    若要梅花香撲鼻。

    還他徹骨一番寒。

    豪傑之士。

    宜何如動心忍性。

    以無負己靈也。

     【示不岐】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不過了妄想無性。

    悟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而已。

    欲悟真性。

    貴直心正念真如。

    欲作真如實觀。

    先修惟心識觀。

    強觀諸法無實。

    惟心所現。

    則心外無法。

    次觀心無心相。

    覓之了不可得。

    則法外無心。

    旣心法兩亡。

    能所性絕。

    不謂之真如實觀。

    不可得矣。

    設不正念真如。

    妄計有心有法。

    有能有所。

    則自生岐隔。

    堕委曲相。

    隻此委曲。

    亦無别體。

    元攬真如為體。

    如狂花以空為體。

    波浪以水為體。

    故曰此想不真。

    知想不真。

    則不随虛妄生死相續。

    而佛祖傳授心法。

    極盡于此。

    以此心法。

    往印千經萬論。

    列祖公案。

    不啻閉門造車。

    出門合轍。

    若不向此門打徹。

    别商學問工夫。

    總之多岐亡羊。

    非大佛頂首棱嚴三昧。

    欲修三昧。

    尤須事理并進。

    顯密互資。

    除助因。

    刳正性。

    違現業。

    誓于現生取辦可也。

     【示爾介】 介爾有心。

    三千具足。

    此圓人稱性而觀。

    稱性而悟。

    彈指超無學。

    一路涅槃門也。

    今有志之士。

    不能一超直入者。

    秖由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不肎直下谛觀介爾之心。

    本自了不可得故也。

    如肎直觀。

    則知心無心相。

    旣不認緣影為心。

    則虛空山河大地。

    鹹吾介爾心中所現物矣。

    能緣旣無。

    所緣安有。

    一空一切空。

    而非斷滅。

    所現窮互。

    能現亦然。

    一假一切假。

    而皆如幻。

    不可以空名。

    不可以假名。

    強名為中。

    中亦不在空假之外。

    空假無體。

    全以中道為體。

    言空則三千悉空。

    言假則三千并假。

    言中則三千并中。

    故得互互具足。

    無欠無餘。

    如此則一塵中剖出大千經卷。

    有何正像末之可分别。

    此則不唯為佛祖出氣。

    亦可為予一洗句讀先生之恥矣。

     【示夏荩臣】 聖賢固不擇地。

    不擇時生。

    然往往生于山谷亂世者。

    蓮出污泥。

    珠生濁水。

    非苟然也。

    蓮在泥泥不能染。

    珠在濁濁不能混。

    聖賢之在山谷亂世。

    山谷豈能局之。

    亂世豈能易之。

    夫山谷不能局。

    亂世不能易者。

    寕唯聖賢有之。

    聖賢能勿喪耳。

    堯舜心法。

    不過危微二字。

    操則存。

    舍則亡。

    伯玉寡過未能。

    子路聞過則喜。

    孔子五十學易。

    文王望道未見。

    皆危微心印也。

    是故不以求放心為學問。

    而徒事口耳。

    異乎聖賢所謂學問矣。

    顧心是何物。

    雲何名放。

    雲何而求。

    若放則馳散六合。

    求則還歸一腔。

    此緣影耳。

    風大耳。

    過去未來現在。

    心不可得。

    設有可得。

    與雞犬同是一物。

    而心豈一物哉。

    真求放心者。

    必須覓心了不可得。

    惟心了不可得。

    方知天地日月山河國土。

    皆妙明心中所現物。

    亦無能現所現之分。

    是謂天下歸仁。

    是謂明明德于天下。

    是謂山谷所不能局。

    亂世所不能易。

    故陸象山雲。

    東南西北海。

    有聖人出焉。

    此心此理同也。

    悟此決不更問天地何所窮際。

    以心外無天地。

    天地止是心之相分耳。

    棱嚴雲。

    十方虛空。

    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

    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

    在虛空邪。

    知此則儒與佛。

    均不足以名之。

    一任名儒與佛。

    無所不可。

    努力求焉。

     【示蔡二白】 天地萬物。

    皆有始終。

    有形象。

    有方隅。

    有分劑。

    唯心識無始終形象方隅分劑。

    故曰覓心了不可得。

    心了不可得。

    而天地萬物無一不唯心矣。

    然我法二執不破。

    則唯心唯識之理不彰。

    心識之理未明。

    則因果感應之妙。

    不能如指諸掌。

    故華嚴雲。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觀經雲。

    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夫心猶金也。

    十法界因果。

    猶種種莊嚴器具也。

    然天下容有不造器之頑金。

    斷無不造十法界之頑心。

    縱一念不生。

    仍造成無想外道矣。

    故大智慧人。

    深悟唯心。

    必勤念佛。

    所謂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此唯二白居士可承當之。

     【示李剖藩】 善學聖人之道。

    貴得其神。

    不可泥其迹。

    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故曰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然神豈迥在迹外哉。

    特不泥于迹耳。

    不泥迹故。

    堯舜揖讓。

    湯武征誅。

    武周治世。

    夷齊高隐。

    比幹谏死。

    微箕奴去。

    孔不俟駕。

    孟不可召。

    泰伯斷發文身。

    曾子啟足啟手。

    禹稷過門不入。

    顔子箪瓢陋巷。

    不唯并行不悖。

    亦可易地皆然。

    如以迹而已矣。

    則子莫執中。

    不幾濫大舜之用中乎。

    嗟乎。

    盈天地閑。

    凡可睹聞。

    何莫非迹。

    惟視之而弗見。

    聽之而弗聞者。

    乃為神。

    而求道者。

    往往局視聽所及。

    鮮能求于不睹不聞之真源。

    其何以當吾世而見知。

    越百世而聞知。

    故曰。

    顔子沒而聖學亡。

    良足悲已。

    顧聖學雖亡。

    有不可亡者。

    特患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百姓日用而不知耳。

    王陽明奮二千年後。

    居夷三載。

    頓悟良知。

    一洗漢宋諸儒陋習。

    直接孔顔心學之傳。

    予年二十時所悟。

    與陽明同。

    但陽明境上煉得。

    力大而用廣。

    予看書時解得。

    力微而用弱。

    由此悟門。

    方得為佛法階漸。

    今于佛法所窺。

    較昔所悟。

    猶海若之于河伯。

    而佛法海中。

    尚未盡一滴之量。

    道之無窮。

    其緻若此。

    傥不剖開人世籓籬。

    何由到此海闊天空境界。

    孔子答善人之道。

    謂不踐迹。

    又雲善人吾不得而見。

    甚矣不踐迹之難也。

    下學而上達。

    斯不踐迹而入室者乎。

    上達為君子。

    下達為小人。

    汝為君子儒。

    毋為小人儒。

    當知四科六藝皆迹。

    而三綱五常亦迹也。

    天地日月兩儀太極無非迹也。

    皆形而下者也。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形而上者。

    乃謂之道。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

    非剖籓是望而誰望。

     【示石耕】 佛法之盛衰。

    由儒學之隆替。

    儒之德業學問。

    實佛之命脈骨髓。

    故在世為真儒者。

    出世乃為真佛。

    以真儒心行而學佛。

    則不學世之假佛。

    何謂假佛。

    立門庭。

    尚施設。

    取悅耳目。

    不究極于心源。

    以衣鉢為持律。

    消文貼句為演教。

    機鋒偈頌為禅宗。

    名利存懷。

    偷心見刺。

    魔王長歡。

    大聖永歎。

    壞周室者齊桓晉文耳。

    何謂真佛。

    破我法二執。

    觀二空真如。

    自見其過。

    憫他犯過。

    舉心動念。

    舉足動步。

    皆為自出生死成菩提。

    亦令衆生同出生死成菩提。

    是故持律。

    則開遮持犯。

    洞了分明。

    性業遮業。

    誓求清淨。

    閱教則辨體明宗。

    識用知相。

    若權若實。

    深達指歸。

    參禅則截斷偷心。

    直明本性。

    識取綱宗。

    不存軌則。

    雖三學圓明。

    仍能不知不愠。

    決不炫玉求售。

    決不執己律人。

    惟随順物宜。

    應病與藥。

    漚和般若。

    雙照并行。

    斯乃不負堂堂僧相。

    堪稱出世丈夫。

    佛恩旣報。

    則宣聖之恩。

    君父檀信之恩亦報矣。

     【示語幻】 法門之衰。

    已非一日。

    而緻衰之故。

    由因地不真。

    今人發心參學。

    罔不以扶持法門為志。

    及察其所謂扶持者。

    不過曰開叢林。

    建梵刹。

    攢指五千一萬。

    災梨殺青無虛日。

    嗣子皆才華名世。

    美豐神。

    座下戒子。

    鉢杖圍繞數十匝。

    剃度徒衆。

    環裡市而處如錯星。

    乃至紫绶金魚。

    乘高車肥馬。

    往來山林閑。

    絡繹不絕而已。

    故下手時。

    便從世谛流布中著眼。

    便向門庭施設處安排。

    而佛祖真命脈。

    遂為此等人埋沒殆盡。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

    諒哉。

    何謂佛祖真命脈。

    破我相。

    蕩法執。

    尅除習氣。

    涕唾利名。

    時自簡點過失。

    決不一言一事欺心。

    師正法不師像法。

    學古人不學時人。

    自己死盡偷心。

    然後能死學人偷心。

    自己透盡佛祖心奧。

    亦不輕以佛祖心奧強示于人。

    何故。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

    中人以下。

    不可語上。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民可使由之。

    遁世不見。

    知而不悔。

    如釋尊之脫珍禦敝。

    能為下劣忍于斯事。

    四十餘年。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凡佛祖聖賢出世。

    止循循誘衆生。

    非賣自己風光。

    何須汲汲炫其所長。

    惟恐門庭或卑。

    名位之或下邪。

    才有一念争門庭。

    分高下心。

    便是生死根本。

    以此撐持。

    則法門日陋。

    直至不可複救而後已。

    痛哉痛哉。

    予于此夢寐永泣。

    無可輕與言者。

    法友或能信此。

    為一拈之。

     【示聖可】 千經萬論。

    求之語言文字。

    則轉多轉遠。

    求之現前一念。

    則愈約愈親。

    蓋一切經論。

    不過現前一念心之注腳。

    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

    然心性難明。

    故藉千經萬論互相發明。

    今舍現前心性。

    而泛求經論。

    不啻迷頭認影矣。

    真明心性者。

    知經論是明心性之要訣。

    必不棄舍。

    但看時知無一文一字不是指點此理。

    就所指處。

    直下從身心理會清楚。

    如破我法二執。

    的的破盡。

    不畱分毫。

    辨種現根随。

    則使自心種現根随。

    歴如指掌。

    不使家賊作崇。

    是謂不離文字。

    而得觀照。

    不作文字解。

    不作道理解。

    便是真參實究。

    不論年月生劫。

    将三藏十二部。

    都盧作一話頭。

    看來看去。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看到牛皮穿破。

    眼睛突出。

    忽然無心契悟。

    方知與麻三斤。

    乾矢橛。

    同是敲門方便。

    那時若不透盡千七百公案。

    不攝盡十方三世一切佛法。

    無有是處。

     【示證心】 證心大德。

    問心要于予。

    予曰。

    心要莫若念佛。

    壽昌雲。

    念佛心卽是佛。

    蓋現前一念之心。

    無性緣生。

    緣生無性者也。

    惟其無性緣生。

    故念名滿腔是名。

    念利滿腔是利。

    乃至晝所為。

    夜所夢。

    無不趨歸于一念之專注。

    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

    惟其緣生無性。

    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

    蓦地放下。

    則一切法了不可得。

    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

    則堕無為深坑。

    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

    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

    故須念佛求生淨土。

    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

    夫念佛者。

    豈有他哉。

    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

    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

    佛名旣是無性緣生。

    則緣生亦仍無性。

    是故念一聲。

    有一聲佛名顯現。

    念十百千萬聲。

    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

    而不念時便寂然矣。

    念性旣是緣生無性。

    則無性不礙緣生。

    傥不念佛。

    正恐又生種種襍念。

    縱不生襍念。

    亦恐堕在無生窠臼。

    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

    使我念念不離佛号。

    此乃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謂之以佛證心可也。

    謂之以心證心佛可也。

    謂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

    至直捷穩當。

    至圓頓了義。

    不可思議。

    不可将餘一切法門比量。

    果如此信得及。

    直下念去。

    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

    若人專念彌陀佛。

    号曰無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見佛時。

    卽是不生不滅法。

    金口誠言。

    可不信哉。

     【示靈奕】 壽者。

    福之本也。

    福者慧之基也。

    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

    而福與壽之源也。

    故曰常想病時。

    則塵心漸滅。

    常想死時。

    則道念自生。

    夫病死正現前時。

    有何我相可恃。

    五欲可貪。

    有何名可戀。

    古董之可攜去。

    不恃我相。

    我見伏矣。

    不貪五欲。

    煩惱降矣。

    不戀虛名。

    體面可放下矣。

    知古董之不可攜去。

    則不越分以求之。

    縱先有者。

    亦可舍之以作福矣。

    苟能離我我所。

    見執煩惱。

    則視缁素靈蠢無一非未來佛。

    旣所見無非未來佛。

    則凡可以供養恭敬未來佛者。

    無弗為也。

    凡可以損惱忤觸未來佛者。

    無弗止也。

    如此而福不增。

    壽不永。

    蕅益舌當堕落。

    傥不能一切時念未來佛。

    則不能一切時積集福慧。

    福慧不積。

    雖僥幸活至百年。

    亦終與草木同腐而已。

     【示講堂大衆幷注】 一切(通指八心王五十一心所)。

    相分。

    皆是心影(喻如鏡像)。

    一切見分。

    皆是心光(喻如鏡明)。

    一切自證分。

    皆是心體(喻如鏡質)。

    一切證自證分。

    皆是心性(喻如鏡銅。

    此四并是依他起性)。

    光影妄。

    則體性亦妄(此妄含兩重義。

    一若于光影計有實我實法。

    則為徧計所執性。

    旣執光影為我法。

    則幷體性亦為我法。

    是四分皆成徧計也。

    二雖不妄計我法。

    猶見光影二分之異。

    不了唯是一心。

    則堕依他起性。

    不惟光影是依他。

    幷體性亦是依他。

    所以四分皆為依他性也)。

    體性真。

    則光影亦真(此真不是離依他四分而别有真。

    秖達得光之與影。

    實非有二。

    惟是一心。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則不但體性卽圓成實。

    而光影亦圓成實。

    故四分無非圓成實性也)。

    譬如計繩為蛇。

    則麻亦成蛇(亦如計鏡像為實人。

    旣迷依他之相。

    必迷圓成之體)。

    了繩卽麻。

    則蛇亦是麻(亦如了像與明。

    總隻是鏡。

    旣悟依他非有。

    自知徧計本空)。

    是故見蛇者。

    不見繩與麻(此喻一切凡夫外道)。

    是謂一徧計一切徧計(十界皆為所徧計境)。

    而非無繩。

    非不卽麻也(可見徧計不離依圓。

    故空觀但空徧計。

    而依圓元不可空。

    縱除滅三性。

    入三無性。

    乃名一空一切空。

    亦隻是除其定有三性之執。

    仍但空彼依圓上之徧計執情耳)。

    見繩者。

    不計蛇。

    亦不見麻(此喻三乘權智)。

    是謂一依他。

    一切依他(十界無非依他起性)。

    而未嘗不卽麻。

    亦未嘗礙彼癡者之計蛇也(可見依他。

    亦不離徧圓。

    故假觀。

    但立依他。

    而徧計無可立。

    圓成不須立。

    縱成立三性緣起。

    乃名一假一切假。

    亦隻是約悟名圓成。

    約迷名徧計。

    仍但發明三性無非依他起耳)。

    見麻者。

    了知非蛇。

    亦非繩(此喻圓人實慧)。

    是謂一圓成。

    一切圓成(十界無非圓成實性)。

    而不礙愚者之計實繩。

    實蛇也(計實繩是三乘愚。

    計實蛇是凡外愚。

    可見圓成亦不離徧依。

    故中觀但顯圓成。

    而徧依元無可顯。

    縱圓統三性。

    乃名一中。

    一切中。

    亦隻顯彼徧依無體。

    體卽圓成。

    仍但顯彼徧依。

    統一圓成實性耳)。

    但能如是觀察自心境界(一切境界。

    皆惟心現。

    皆卽是心。

    故名自心境界)。

    不著語言文字(聖賢造論。

    随意取譬。

    以曉蒙童。

    原無死法。

    且如鏡可譬于依他四分。

    亦可加一認有實人。

    而譬三性。

    謂鏡卽圓成實性。

    像卽依他起性。

    愚小無知。

    計有實人。

    卽徧計執性也。

    又如繩可譬于迷悟三性。

    亦可除卻妄計為蛇而譬四分。

    謂繩二股。

    可譬見相二分。

    麻可譬自證分。

    四微可譬證自證分也。

    以喻通喻。

    理最易明。

    若死死執定。

    不知變通。

    是謂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矣)。

    亦不背語言文字(華嚴偈雲。

    文随于義義随文。

    古人雲。

    離經一字。

    卽同魔說)。

    則若宗若教。

    一以貫之矣。

    又複應知。

    衆生起過。

    隻由見相二分。

    決不由自證及證自證分。

    以内二分。

    終日在妄。

    終日恒真。

    且衆生日用不知。

    無由起過。

    故相宗明其皆是現量。

    皆是挾帶。

    隻因舉體成用。

    用旣依他。

    體必同成依他。

    故四分皆屬依他。

    不許單立見相為依他性。

    以用外别無體故。

    若了知全用卽體。

    則體旣圓成。

    用亦當下圓成。

    故四分皆卽圓成。

    不許單立内之二分為圓成實。

    以體外别無用故。

    今人不達。

    若執四分皆是依他。

    于四分之外别立圓成實性。

    而雲真如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是猶舍彼已成繩之麻。

    而别求未成繩之麻。

    與繩相對。

    乃雲不一不異也。

    但不一耳。

    豈真不異也哉。

    嗚呼。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不變随緣随緣不變之旨。

    幾為蝕書蠹魚之見所亂。

    吾安能已于辯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示王夢回名淨醒】 【示範得先】 【示葉天紀】 【示巨方】 【示蒼雲】 【示朱震旸】 【示西池】 【示何德坤】 【示念佛社】 【示闵周挻】 【示闵大飛二則】 【示戒心】 【示吳景文】 【示如母】 【示用晦二則】 【示明記】 【示馬太昭】 【示六正】 【示清源】 【示九牧法主】 【示吳允平】 【示吳劬庵】 【法語五】 【示王夢回名淨醒】 心性意知夢具也。

    天地萬物夢境也。

    古今治亂夢所幻現也。

    惟能做夢者。

    終日在夢。

    終日不壞。

    夫做夢者。

    不惟不可喚作古今治亂。

    天地萬物。

    且不可喚作心性意知。

    通此者。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矣。

     【示範得先】 惟得天下之最後者。

    能得天下之最先。

    惟知天下之最先者。

    能得天下之最後。

    故曰幹知大始。

    坤作成物。

    豈自強載物有二體哉。

    顔子沒。

    聖學亡。

    知行分張。

    朱陸競異。

    參以功利之心。

    襍以人我之見。

    飾以掠虛捕影之禅。

    而天下無真儒矣。

    顔氏有不善。

    未嘗不知。

    可謂知其最先。

    知之未嘗複行。

    可謂得其最後。

    然孔子極力發明。

    惟不遷怒不貳過六字而已。

    無怒無過心之體。

    有怒有過意之動。

    知怒知過是良知。

    不遷不貳是格物。

    向此薦得。

    真得先矣。

     【示葉天紀】 有心而後有天地萬物。

    聖賢傳授。

    不過以心印心。

    故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心豈有二哉。

    迷其本一。

    故人心惟危。

    如水成冰也。

    悟其無二。

    故道心惟微。

    如冰還成水也。

    返迷歸悟。

    故名惟精。

    如湯消冰也。

    迷悟性空。

    故名惟一。

    如冰水同一濕性也。

    熾然迷悟。

    體元不屬迷悟兩端。

    故名厥中。

    卽惟一之體也。

    從迷得悟。

    一悟永不複迷。

    故名允執。

    卽惟精之功也。

    堯以此心學立其極。

    了知心外别無天地萬物。

    所以天與之。

    人歸之。

    草木瑞應之。

    梧桐紀閏。

    蓂莢紀月。

    豈離心性外别有感應乎哉。

    唐虞三代雖往。

    而吾人心性元未嘗往。

    春秋之時有孔顔。

    六朝之末有王通。

    宋有陸象山。

    明有王文成。

    後之學者。

    苟契于心性之源。

    謂堯舜孔顔至今未亡可也。

    然堯舜孔顔不過達心外無法。

    故物格而良知自緻。

    知至而意誠心正。

    修齊治平。

    不勞功力。

    何嘗以八條目。

    三綱領。

    亂此一以貫之之傳也。

    周濂溪發悟于東林總。

    欲剃落。

    總公囑以扶植儒學。

    遂為宋儒鼻祖。

    吾于天紀。

    有厚望焉。

     【示巨方】 天台接龍樹聞知之傳。

    闡鹫峰開顯之妙。

    權實同彰。

    教觀幷舉。

    如三代禮樂。

    超卓萬古。

    非漢唐襍霸襍夷之治。

    能仿佛萬一也。

    後世逐流忘源。

    漸成繁蕪。

    而矯枉過正者。

    又複束置高閣。

    适令諸侯之惡其害己者。

    益無忌憚。

    公然以疏抗經。

    祖抗佛。

    噫。

    可悲甚矣。

    妙峰老人。

    出月亭之門。

    而力弘台旨。

    紹覺老人。

    私讀大覺遺籍。

    而徧演三宗。

    紹師襍無的傳。

    妙師專傳無盡師。

    于是世閑複知有台宗名字。

    逮今日又未免名盛實衰矣。

    予本宗門種草。

    因感法道陵夷。

    鑒近時禅病。

    思所以救療之者。

    請決于佛。

    拈得依台宗注梵網阄。

    始肎究心三大五小。

    愧無實德。

    不克以身弘道。

    然于古之妙。

    今之弊。

    頗辨端的。

    蓋台宗發源法華。

    法華開權顯實。

    則無所不簡。

    無所不收。

    今之弘台宗者。

    旣不能徧收禅律法相。

    又何以成絕待之妙。

    旣獨負一台宗為勝。

    又豈不成對待之粗。

    是故台旣拒禅宗法相于山外。

    禅亦拒台于單傳直指之外矣。

    夫拒台者。

    固不止于不知台者也。

    拒禅與法相者。

    又豈止于不知禅與法相而已哉。

    寕學聖人未至。

    不願以一善成名。

    噫。

    果不以一善成名。

    聖人亦無不可學至之理矣。

     【示蒼雲】 學道别無實法。

    變化氣質。

    尅除習氣而已。

    氣質變。

    品格不期超而自超。

    習氣除。

    佛法不求透而自透。

    金以煉而精。

    鏡以磨而淨也。

    今之學者吾惑焉。

    任鹵莽之質而不知革。

    益骛外之習而不知返。

    投鉛鐵于真金。

    求斤兩之多。

    不知其襍僞不堪也。

    用白墠塗鏡。

    欲光明潔白。

    不知其埋沒愈甚也。

    真有志聖賢佛祖之學。

    必先易衆人所難。

    緩時流所急。

    師于古。

    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