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

關燈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答卓左車彌陀疏鈔三十二問[原問附)】 【答印生四問[原問附)】 【代答劉心城又上博山四問[原問博山書附)】 【拟答忘所上博山書問[原問博山柬附)】 【拟答白居易問寂音禅師書[問在林閑錄)】 【答人問參究初心方便說】 【答菩薩戒九問[原問附)】 【答黃樨谷三問[原問附)】 【答陳弘衮二問[原問附)】 【答元赓問】 【答鄧靖起三問】 【答淨性三問[原問附)】 【答淨塵問[原問附)】 【答問一】 【答卓左車彌陀疏鈔三十二問[原問附)】 [問。

    華嚴雖二乘盲聾。

    亦兼攝聲聞。

    以含無量乘故。

    此經雖二乘種不生。

    乃道品大小互通。

    正與華嚴四聖谛品不異。

    故有生彼經劫方證小果者。

    大智度論雲。

    彌陀亦以三乘度生。

    自應二藏五教總攝。

    何雲不攝小乘。

    且旣通襍華。

    複不能通襍華所攝無量乘邪。

    ) ﹝答。

    ﹞疏主判經。

    以頓通圓。

    不以圓攝頓。

    又約道品。

    卽小成大。

    小果暫有終無之義。

    謂不互攝。

    豈一句彌陀。

    不橫羅諸教。

    圓契五宗。

    不全體華嚴。

    全攝諸乘也。

     [問。

    餘門豎出。

    念佛橫出。

    餘門正指教中觀行。

    故禅稱别傳。

    淨雲徑路。

    皆以超越觀行故。

    今雲觀卽是念。

    念卽是觀。

    直以台觀當之。

    不反鈍置念佛邪。

    ) ﹝答。

    ﹞此之橫豎。

    約自力他力斷惑帶業而論。

    不約境谛觀智。

    故念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亦不可以參禅為例。

    若論谛智。

    四教觀行。

    有析空體空次第一心之不同。

    謂前三豎出三界則可。

    謂非橫非豎之一心三觀。

    亦為豎出可乎。

    況觀經以如來勝異方便。

    攝衆生性具觀門。

    同宗一心。

    同歸淨土。

    觀念相卽。

    何名鈍置。

    但辯持名。

    不惟散善。

    非妙觀便不捷徑也。

    别傳之旨。

    尤不容剩言滞句。

    末法之中。

    有名無義。

    果令四教不收。

    便成離經魔說。

    烏在其為超越也。

     [問。

    天台三觀。

    得攝法界觀否。

    ) ﹝答。

    ﹞華嚴法界。

    生佛同源。

    以收機不盡。

    不免現權隐實。

    則阿含乃至涅槃。

    皆華嚴阃外。

    所以驅率土盡令臣服也。

    法華實相。

    本迹同印。

    以說時未至。

    不免為實施權。

    則般若乃至華嚴。

    皆法華前茅。

    所以會甸荒同令執玉也。

    一名從本垂末。

    一名攝末歸本。

    非一心三觀。

    何得事事無礙。

    非事事無礙。

    何名一心三觀。

     [問。

    合論判極樂淨土是權。

    淨名唯心淨土是實。

    然菩薩成佛。

    衆生來生。

    明言攝受往生之事。

    與彌陀無二。

    疏言此指事一心者。

    豈事一心。

    便不名唯心邪。

    ) ﹝答。

    ﹞合論以不斷惑生同居。

    乃如來權巧之力。

    非謂法藏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亦非實也。

    淨名心淨土淨。

    正同法藏往因。

    至于菩薩成佛。

    衆生來生。

    何妨從實垂權。

    若念佛人。

    因事入理。

    又何妨卽權卽實。

    權實事理。

    總屬一心。

    雖分不分。

    古人判釋。

    皆當作如是觀。

     [問。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何故鈔隻通普觀。

    為助因邪。

    ) ﹝答。

    ﹞念佛觀佛。

    歸趣同。

    入門異。

    初心行人。

    襍則不成三昧。

    故唯稱萬德洪名。

    便為多善根。

    然正助兼修。

    本無定法。

    如行舟然。

    揚帆扯纜撐篙搖橹。

    各随其便可也。

     [問。

    大本言生彼國者。

    皆當一生遂補佛處。

    然中下胎生。

    豈等覺菩薩邪。

    ) ﹝答。

    ﹞非等覺。

    而可稱一生補處。

    以不更歴生死。

    必圓無上菩提故。

    小本衆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緻。

    亦指此生必補佛處而言。

    不以常塗三不退論。

    下又雲。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則别指現證等覺者。

    亦以此生必補。

    故得雲。

    其中多有也。

    所以極樂凡聖同居土。

    與常塗教意迥别。

    常塗不過暫時同居。

    此與一切等覺。

    同淨寂光。

    故雲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諸上二字。

    不槩指無量聲聞菩薩。

    單指多有一生補處而言。

    又常塗約感應。

    及聖者過去有漏業。

    得與權實聖人同居。

    此則同一無漏不思議業感生。

    俱會一處。

    故又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少字揀至别教地前。

    幷豎揀至圓教住前。

    以住前皆仗自力登住。

    入同生性。

    方蒙諸佛護念故。

    吾每謂淨土大教。

    圓收一切教。

    超出一切教。

    正謂此也。

     [問。

    單念佛人。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

    卽是多善多福。

    今念佛所證。

    止素法身邪。

    已具萬行莊嚴邪。

    ) ﹝答。

    ﹞三身一體。

    普賢行門。

    不外毗盧性海。

    是以初心雖不修餘行。

    令三昧易成。

    而三昧旣成。

    三因圓顯。

    豈有已證法身。

    莊嚴終缺。

    亦何未證法身。

    預恐不具足邪。

    然或一門深入。

    或餘行助成。

    未許執一。

    一行三昧。

    一卽是多。

    萬善同歸。

    多卽是一。

     [問。

    念佛的是誰。

    與别則公案無二。

    鈔雲。

    體究念佛。

    與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

    然四種念佛。

    未列體究一法。

    經文本無此意。

    不應入淨業門。

    今兩路雙征。

    若參此不悟亦不失往生。

    此為參門畱一退步。

    正堕偷心。

    若此疑不破。

    便不得生。

    此為念門啟一疑情。

    卻成異說。

    智徹慈照天奇毒峰諸師。

    皆主此說。

    何所本邪。

    雲栖若祖諸師。

    何不直拈誰字。

    若隻相似而已。

    願聞不全是處。

    ) ﹝答。

    ﹞因念佛人不見佛性。

    偷心不死。

    故以此語昭告之。

    令直下相應。

    卽于一念中圓見三身。

    圓淨四土。

    階理一心。

    此一門深入一心不亂之前茅也。

    後人聞此誠言。

    無論悟與不悟。

    便可死心念佛。

    更何用參此段公案。

    直須如此了得。

    當知昔人下此語時。

    絕無禅淨之分。

    後祖收之但入本宗。

    非入淨業。

    何以故。

    公案現在故。

    今疏主收入淨業。

    仍為禅宗。

    何以故。

    救有禅無淨土之病故。

    然則若信得及。

    以悟為則。

    以淨土為歸。

    真實不欺。

    不畱退步。

    卽此似處。

    卽已全是。

    若信不及。

    死我偷心。

    而偷心轉甚。

    正好實念。

    而念反狐疑。

    隻此似處。

    卽全不是。

    故曰。

    學道須是鐵漢。

    著手心頭便判。

    有疑則參。

    雖罷參而不能。

    無疑則念。

    欲起疑而何自。

    如是則直念苦參。

    亦無非往生正行也。

     [問。

    如子憶母。

    必想儀容。

    今但念聲相續。

    不取相貌。

    易馳散否。

    或依出入諸息。

    得非小乘法邪。

    ) ﹝答。

    ﹞子之憶母。

    或善想儀容。

    或呼号血淚。

    觀經雲。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此指觀想)。

    善友教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此指稱名)。

    夫三界無非劇苦。

    何止臨命終時。

    以畏苦心呼号求救。

    馳散何從。

    否則攝心調息諸法。

    亦自不惡。

    圓人受法。

    無法不圓。

    豈有定屬小乘者。

    試問記珠定香鳴魚擊磬等。

    大乘邪。

    小乘邪。

     [問。

    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

    疏中不及。

    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

    故揀去刹那生滅之一念邪。

    若釋一以義不以數。

    大本不應系十念後。

    若止如經文。

    作一念喜愛。

    何不動如來佛刹。

    不以愛戀得生。

    ) ﹝答。

    ﹞按寶王論。

    利根之士。

    元隻一念往生。

    鈍根之人。

    臨終十念脫苦。

    一念者。

    一心不亂之一念也。

    當知十念。

    七日。

    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

    究竟亦唯一念。

    此一念。

    斷非刹那生滅之散心。

    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

    故雲一念喜愛。

    阿閦經。

    喜戀心。

    本指欲染。

     [問。

    七日後。

    若永不複亂。

    不應隻名七日。

    若更亂者。

    已經退轉。

    何能感佛。

    ) ﹝答。

    ﹞前此若無真實意樂。

    則七日決不能一心不亂。

    後此若無真實受用。

    又安見七日功成邪。

     [問。

    鈔謂理一心。

    為觀力成就。

    則體究全屬觀門。

    然前言妙觀難成。

    故顯持名殊勝。

    今又通觀法。

    不仍觀勝持邪。

    若參誰字是體究。

    又全屬宗門。

    正參話時。

    不應有如智不二。

    寂照難思等理路可傍。

    ) ﹝答。

    ﹞事理二塗。

    混不得。

    分不開。

    疏主一往以稱名為事持。

    體究為理持。

    仍雲機亦互通。

    不必疑阻。

    謂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事持能成就理一心也。

    又謂體究之極。

    于自本心。

    忽然契合。

    名理一心。

    則未契時。

    體究無閑。

    止名究理。

    正是事功。

    然體究一門。

    與近時禅宗相合。

    實與台宗妙觀不同。

    台觀必圓解了了。

    全性起修。

    随舉一觀。

    無非不思議境。

    體究以未明心性。

    鞫其根源。

    契合之後。

    達如智不二。

    寂照一心。

    方與台宗圓解肳合。

    非正參話時。

    有理路可傍也。

    初學妙理旣未精通。

    不可仿佛相傍。

    心粗境細。

    妙觀難成。

    以此。

     [問。

    疏鈔大意。

    全重理持。

    則所明持法。

    最為要害。

    今旣持名。

    複雲理觀。

    旣是理觀。

    複拈話頭。

    禅淨止觀。

    三法混淆。

    行人念不歸一。

    将何為宗。

    與一門深入專修無閑之旨。

    何複不侔。

    ) ﹝答。

    ﹞疏主欲卽事入理。

    非以理奪事。

    當知持名是正行。

    理觀是所通。

    話頭是持名轉局也。

    序雲。

    著事而念能相繼。

    不虛入品之功。

    執理而心實未明。

    反受落空之禍。

    亦未專重理持。

    所以處處明理者。

    恐狂罔謗為凡愚之行耳。

    後裔無知。

    反執理輕事。

    以遭落空之記。

    哀哉。

     [問。

    疏言一心。

    卽達磨直指之禅。

    又雲六祖斥無。

    乃門庭施設不同。

    假使才弘直指。

    複贊西方。

    則直指之意。

    終無由明。

    旣言卽是直指。

    複言為門不同。

    是少林曹溪亦不同邪。

    ) ﹝答。

    ﹞心地法門。

    包含無際。

    總不外一心。

    門庭施設不同。

    一心旨歸不異。

    今一心卽直指之禅。

    言其指歸也。

    六祖斥無。

    是老婆罵婢子。

    隻圖齒切耳。

    非謂但是宗門。

    便須撥淨土也。

    永明雲。

    有禅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中峰雲。

    禅者淨土之禅。

    淨土者禅之淨土。

    豈贊西方。

    直指便不明邪。

    若言六祖定作是語。

    莫謗六祖好。

     [問。

    疏指至心念佛一聲。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屬理一心。

    又釋佛名經。

    一聞佛名。

    滅無量劫生死之罪。

    雲一聞。

    不待憶念。

    無量。

    不但八十億劫。

    則何獨理一心也。

    又此經聞經聞名。

    皆得不退。

    事邪理邪。

    ) ﹝答。

    ﹞觀經十念除罪往生。

    由怖苦心切。

    善友緣強。

    一念猛利。

    過百年悠悠。

    非必有究理之行。

    然勝于尋常事持。

    疏主或借顯事功極者。

    卽不違理乎。

    若佛名經所言。

    以彼佛具無量威德願力。

    故聞者獲如是益。

    聞不信。

    亦獲無量罪。

    要非少善根福德衆生。

    所能得聞也。

    不退亦不一等。

    随聞證者。

    有位行念三不退。

    僅歴耳根者。

    如食少金剛。

    究竟不消。

    為遠因終不退也。

     [問。

    棗柏言。

    華嚴一乘大道。

    非往生菩薩境界。

    何故華嚴長子。

    十願導歸極樂邪。

    生公說闡提有佛性。

    則後出涅槃為證。

    今後出行願。

    全與棗柏不符。

    宗旨竟将安歸。

    ) ﹝答。

    ﹞淨土豎該橫徧。

    寂光惟佛土。

    實報乃法身大士所居。

    方便攝三乘權位。

    同居則凡夫皆與。

    合論指大心凡夫。

    回心羅漢。

    出五濁。

    生同居方便二淨土。

    未悟毗盧性海。

    入因陀羅網法界也。

    普賢十願導歸極樂。

    正不思議解脫境界。

    徹果徹因。

    通凡通聖。

    聖全法界入一塵。

    凡從一塵通法界。

    棗柏但言一乘大道。

    非往生菩薩境界。

    不謂往生菩薩。

    非一乘大道法門也。

    若雲華藏大。

    極樂小。

    大小之見未忘。

    未夢華嚴法界在。

     [問。

    旣以事持屬定。

    理持屬慧。

    而雲事持未能破妄。

    利根徑就理持。

    将事不顯理。

    慧不由定邪。

    ) ﹝答。

    ﹞三無漏學。

    後必具前。

    故理一心。

    或從體究。

    忽然契合。

    或從念佛。

    自得心開。

    皆由定來。

    今重悟理。

    不止除散。

    雖體究無閑時。

    便可名事一心。

    亦有定力。

    而仍屬慧門。

    實則定慧二門。

    各有利鈍。

    疏主略未言耳。

     [問。

    決志求驗。

    正在平時。

    經胡止言臨終佛現。

    ) ﹝答。

    ﹞行人見佛。

    随淨業淺深。

    經明往生。

    故言接引耳。

    今隻在執持名号處努力加鞭。

    無論見與未見。

    但得信願行成就。

    往生自可無疑。

    慎勿生僥幸退息心也。

     [問。

    心不颠倒。

    故能預知時至。

    乃雲死時何苦欲先知。

    何邪。

    ) ﹝答。

    ﹞不貴預知。

    正欲令其心不颠倒。

    頗有因欲先知而愈重其颠倒者。

     [問。

    大本十念。

    不言臨終。

    此與觀經。

    為同為别。

    ) ﹝答。

    ﹞大本雲。

    志心信樂。

    乃至十念。

    觀志心信樂。

    何等深切。

    不必在臨終時。

    實與臨終同一猛利。

    後世祖師。

    因立晨朝十念行門。

    畢生不缺。

    亦決往生。

     [問。

    文殊亦發願往生。

    何反揀去勢至。

    鈔言耳根不攝念佛。

    念佛能攝耳根。

    又何邪。

    ) ﹝答。

    ﹞法無優劣。

    機有抑揚。

    無煩戲論。

    觀音六根中。

    從耳根入。

    勢至七大中。

    從根大入。

    論入門。

    耳根此方獨利。

    論收機。

    淨念三根普通。

    又圓人法法貫徹。

    耳根淨念。

    互攝互融。

    初機耳唯一根。

    念乃都攝。

    亦可抑揚。

     [問。

    用攀緣心為自性。

    如煮沙成馔。

    今念佛心。

    是攀緣邪。

    非攀緣邪。

    若是則一切覺觀思惟。

    皆生死根本。

    若非。

    又何言念性生滅。

    因果殊感邪。

    若生滅卽不生滅。

    何雲煮沙。

    此與波水之喻。

    當自不倫。

    波卽是水。

    沙非是馔。

    然法華若人散亂心。

    南能不斷百思想者。

    又非卽用此生滅心邪。

    ) ﹝答。

    ﹞錯不在用攀緣心。

    在以之為自性。

    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

    便成沙馔之喻。

    若識得攀緣心。

    本無自性。

    則能用攀緣。

    不被攀緣用。

    所謂家賊難防時。

    識得不為怨。

    便合波水之喻。

    況勢至一門。

    本屬根大。

    意根為主。

    五根從之。

    故曰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意根卽第七識。

    七識無始來。

    念念執我。

    今以妙觀察智力。

    令直下念佛。

    甜瓜換苦瓠。

    非尋常攀緣心比。

    尋常眼識緣色。

    乃至意識緣法。

    皆順生死法。

    念佛時佛非色非非色。

    乃至非法。

    非非法。

    超世閑法。

    離語言道。

    但可淨念憶持。

    原非情量所行境界。

    豈念佛心是攀緣邪。

    且以攀緣六塵增長生死者。

    轉攀緣慈父。

    永脫苦輪。

    亦自不惡。

    安得一槩論邪。

    又娑婆根性。

    唯耳根易顯圓常。

    念性猶屬生滅。

    非已悟如來藏性者。

    終不達念性本圓通也。

    末世學人。

    鮮登圓解。

    耳根入道。

    亦甚難言。

    傥不能向佛頂前四卷。

    痛思深義。

    窮源徹底。

    則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工夫。

    畢竟如何理會。

    圓頓法門。

    非小根劣智所能拟議。

    無米索炊。

    畫空成繪。

    反不若因果殊感者。

    自得心開耳。

     [問。

    經末先言不退。

    後明往生。

    正以現生取辦。

    超乎餘教。

    何反開少壽多障。

    不克往生。

    來世得生一路。

    ) ﹝答。

    ﹞真念佛。

    決無不生淨土。

    退菩提者。

    第恐障深慧淺之流。

    見自他未效。

    不罪工力淺。

    肉眼眯。

    反疑佛法無靈。

    現生退惰。

    故曲顯勝益。

    策令現生取辦也。

     [問。

    顯密并圓。

    何雲持名勝準提。

    ) ﹝答。

    ﹞極準提神力。

    肉身往詣十方淨土。

    極念佛三昧。

    肉眼等見十方如來。

    誠無勝劣。

    然約生佛因緣。

    法門所被。

    通塗教意。

    理應獨顯今宗。

     [問。

    參究念佛。

    謂向上一著。

    千聖不傳。

    必從參究方得。

    旣一代時教。

    皆屬他寶。

    何禅門公案。

    便屬家珍。

    若雲禅是教之綱領。

    何故世尊不說。

    若雲經文亦可參究。

    又何勞千七百則邪。

    參話一節。

    迦文旣未拈示。

    西來亦無此門。

    若謂門庭旣熟。

    便成窠臼。

    故換此法。

    今參話亦成熟路。

    更換一法何如。

    ) ﹝答。

    ﹞向上一著。

    千聖不傳。

    可雲必從參究得邪。

    然亦一種方便。

    本無實法綴人。

    故古稱敲門瓦子。

    何嘗以公案作家珍。

    苟昧綱宗。

    死在句下。

    謂參話方能悟道。

    病參話亦成門庭。

    皆益戲談。

    何關宗教。

    當知舉一明三。

    目機铢兩之士。

    随拈一法。

    透一切法。

    盡屬家珍。

    誰為他寶。

    若緣木求魚。

    守株待兔。

    三藏十二部。

    是拭瘡疣紙。

    千七百公案。

    亦陳腐葛藤。

    法無得失。

    得失在人。

    但當因言會心。

    何得迷心逐語。

    果契心源。

    知佛祖皆無一法與人。

    将以何法換去何法邪。

     [問。

    五逆可以往生。

    佛何不能滅定業邪。

    又造業人。

    若借此自寬。

    寕不入地獄如箭射邪。

    ) ﹝答。

    ﹞千年暗室。

    一燈能破。

    忏力旣殷。

    業便無定。

    若頑愚迷津。

    得船不上。

    牽裳作筏。

    抱石為舟。

    旣無回轉之力。

    是真定業難逃矣。

     [問。

    涅槃法師。

    以未誦彌陀經。

    不得往生。

    法華雲聞此經。

    如說修行。

    命終生安樂世界。

    何不同邪。

    ) ﹝答。

    ﹞淨土一門。

    願為前導。

    未誦彌陀。

    卽平日願樂不深。

    若法華所雲。

    是世尊直以妙經為蓮邦左券。

    勸願明矣。

    法華卽是彌陀。

    妙經勸願。

    卽是彌陀勸願。

    卽是涅槃勸願。

    亦卽是一切諸經勸願。

    無不同也。

     [問。

    彼土為人天錯居。

    為各分九品。

    佛浴池及菩薩聲聞為在天上。

    在人閑。

    旣注彼境。

    應令依正條然。

    ) ﹝答。

    ﹞淨土純樂。

    天人豈應迢絕。

    九品往生。

    未判人天。

    或皆九華化生。

    或天不須托質。

    皆未可知。

    大本謂宮殿樓閣。

    有在池者。

    在空者。

    觀經謂樹上寶網。

    妙華宮殿。

    諸天童子。

    自然在中。

    然則淨界莊嚴。

    豈可凡情測量。

    俾其條然邪。

     [問。

    淨土旣宣道品。

    何觀經止言讀誦大乘。

    不及小乘。

    又淨業門。

    有不禮餘佛不誦餘經者。

    不并違觀經邪。

    ) ﹝答。

    ﹞般若每列三十七品。

    随結雲。

    乃至一切智智清淨。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道品豈非大乘法門邪。

    淨業古宿。

    有一門深入者。

    乃圓人禮一佛。

    卽禮一切佛。

    誦一經。

    卽誦一切經。

    恒沙寶性。

    無量法藏。

    一齊委付。

    一時領知。

    大乘方等經典。

    須如是讀誦始得。

     [問。

    一句彌陀。

    若不通種種法門。

    莫罄其緻。

    乃雲。

    修餘法門。

    便屬二心。

    豈非受一非餘邪。

    ) ﹝答。

    ﹞不知一切法卽一法。

    廣修誠屬二心。

    若一法中透一切法。

    專習卽是總持。

    佛行魔行。

    豈在法也。

     [問。

    奘師以兜率近。

    判内院易生。

    鈔以論因不論地揀之。

    後言勝蓮雖超極樂。

    然樂邦近。

    何又論地邪。

    ) ﹝答。

    ﹞皆論因也。

    勝蓮境界。

    去博地凡夫甚遠。

    不同彌陀。

    近垂方便。

    十念便可成因。

    未有不能生極樂。

    而能生勝蓮者。

    但深信佛語。

    入淨土玄阃。

    極樂未必不卽勝蓮。

    如情生徧計。

    疑極樂為權施。

    則勝蓮遠矣。

     [問。

    鈔中蓮台二義。

    今金剛台。

    紫金台。

    為是房台。

    是基台。

    ) ﹝答。

    ﹞泛言二義。

    若托質金台。

    本在花内。

    基台非所論也。

     【答印生四問[原問附)】 [問。

    未得戒時。

    以何法攝心。

    十戒有犯。

    許忏悔否。

    忏悔後。

    卽許進具否。

    作何忏法。

    方名得戒。

    ) ﹝答。

    ﹞得戒須具殷重心。

    清淨心。

    希求勝法。

    忏悔須具慚愧心。

    決斷心。

    飜前惡境。

    卽此為攝心法。

    卽此是得戒因。

    十戒有犯。

    誓不更造。

    律許進具。

    應鄭重。

    不宜欲速。

     [問。

    一代時教。

    初心許徧閱否。

    參禅許看教否。

    若悟後方看。

    此生恐難保任。

    若粗了卽參。

    又恐知解纏繞。

    ) ﹝答。

    ﹞看教貴精不貴多。

    一部中精研妙義。

    徹骨徹髓。

    自然旁通衆典。

    勢如破竹。

    欲徹骨髓。

    必須看時。

    卽是觀心。

    旣曰觀心。

    功同參悟。

    原非尋言逐句。

    有何相礙。

    教理資神。

    如膏助火。

    是在精了其義。

    不應粗了。

    未能精了。

    而曰知解纏繞。

    何異戰敗之士。

    咎武藝太多邪。

     [問。

    黃蘖已前無話頭。

    未審何法得悟。

    我今當從何入門下手邪。

    作何主宰。

    不被境奪邪。

    何時當見人。

    何地方究竟邪。

    幸詳示之。

    ) ﹝答。

    ﹞直下知歸。

    那有實法。

    參話本後世方便。

    死人偷心耳。

    從上諸祖。

    但向本分中畱心。

    隻今學人。

    須向本分中下手。

    一切時。

    一切處。

    隻為此本分事。

    自不見有境。

    豈為所奪。

    善知識者。

    時時當見。

    決擇身心。

    直至圓滿菩提。

    方為究竟。

    是在當人發大勇猛。

    擴大虛懷。

    啟迪大智。

    長養大悲。

    舍一切愛見。

    修一切方便。

    乃不堕外道二乘權教諸境界耳。

     [問。

    參究念佛之說。

    當得話頭否。

    旣恐今生不悟。

    來生難保。

    故用此法。

    以攝往生。

    然又恐為參禅開一退步。

    當作何融通邪。

    一生參禅。

    臨終發願何如。

    ) ﹝答。

    ﹞衆生颠倒。

    轉說轉疑。

    吾今徹底道破。

    亦令當來諸有志者。

    毋泣岐路。

    旣一門深入。

    何須疊牀架屋。

    更涉參究。

    但觀蓮宗諸祖。

    便知淨不須禅。

    若為大事因緣。

    有疑未破。

    欲罷不能。

    而行參究。

    正應殷勤回向西方。

    但觀永明等諸大祖師。

    便知禅決須淨。

    本分中事了然可辨。

    何須曲為融通也。

    信則便信。

    疑則别參。

     【代答劉心城又上博山四問[原問博山書附)】 [蒙示。

    卽今若有取舍。

    同之一字。

    卽是妄言。

    然妙宗雲。

    取舍若極。

    與不取舍亦非異轍。

    正謂取舍愈有愈無。

    斯為圓妙。

    若無之始無。

    不落小乘邪。

    ) ﹝答。

    ﹞極者。

    謂取至無可取處。

    舍至無可舍處。

    恰與不取舍合。

    非僅以取舍作無取舍會也。

    正欲極之。

    不欲無之。

    若未緻其極。

    便欲無之。

    且堕惡取。

    便拟欲同。

    正屬妄言。

     [蒙示。

    以葛藤埽葛藤。

    與不絆葛藤者。

    優劣若何。

    夫台宗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正争此葛藤之有無。

    則教理不廢葛藤。

    葛藤無非圓頓。

    ) ﹝答。

    ﹞文字性離。

    非離文字。

    未達斯旨。

    謾雲不立。

    隻此不立。

    便是文字。

    悟時轉法華。

    此不絆葛藤也。

    誰為所埽。

    誰為能埽。

    智者九旬談妙。

    字字從秘藏流出。

    字字能含攝秘藏。

    豈似尋章逐句。

    入海算沙。

    全堕葛藤窠臼。

    乃雲葛藤埽葛邪。

     [蒙示。

    多句不如一句。

    須得水源。

    若尋枝蔓。

    妄雲句歸何處。

    不太蚤計邪。

    竊聞台宗。

    專用六識。

    謂伐樹得根。

    灸病得穴。

    旣得其本。

    卽蔓是本。

    旣得其源。

    卽流是源。

    ) ﹝答。

    ﹞定穴定根。

    所以待灸待伐。

    故曰須得水源。

    若培業根而不伐。

    護膏肓而不灸。

    則錯認源流。

    倒置本末。

    悖台宗奧旨。

    入生死迅流矣。

     [蒙示。

    一念識心保無失腳。

    未知用那個心保得。

    若用識心。

    隔陰不知宿命。

    然台宗專用六識。

    為圓頓無上止觀。

    懸合棱嚴。

    棱嚴雲。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憶念非用六識邪。

    教中明用六識。

    六識明知位次。

    若能依教修學。

    教理可作保人。

    ) ﹝答。

    ﹞台宗觀一念識心。

    卽不思議境者。

    以圓解之人。

    旣達如來藏性。

    故卽流是源也。

    若謂專用六識。

    是以攀緣為自性。

    乃生死根本。

    正棱嚴所诃。

    猥雲懸合。

    不幾謗止觀邪。

    又勢至圓通。

    屬七大中根大。

    故曰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意根為主。

    五根從之。

    以根為識。

    确為有過。

    台宗雲。

    觀心若起。

    本迹俱絕。

    從此方能斷惑證理。

    安立位次。

    若六識明知位次。

    便屬法塵分别影事。

    何名圓頓法門。

    旣畱心台教。

    藉為保人。

    未識保人作何面孔。

    能決定相保邪。

    果然識得保人。

    管取亦能自保。

     【拟答忘所上博山書問[原問博山柬附)】 [法久逾衰。

    非時使然。

    授受濫觞。

    不可援耳。

    且以學人論之。

    根之利鈍。

    誰免相生住滅。

    及流注生住滅。

    縱不落識情。

    分别迥絕。

    相許言斷。

    流注能截然乎。

    卽使截然。

    尚名真如流注。

    夫衆生妄想執著。

    世尊四十九年剗刷。

    令執著遣盡。

    然後拈花示衆。

    此一拈花。

    豈非佛四十九年說的。

    衆生積劫迷的。

    以迷則不敢拈。

    非佛不能作捷徑法。

    最初了此一大事也。

    今于善知識棒喝機鋒能如是承當否。

    複以師範言之。

    達磨西來。

    正為此方。

    名言習氣沸盛。

    别投一劑無意路還元丹也。

    至曹溪分衍。

    仍恐又堕言說。

    所以五家各立門戶。

    借賓主君臣玄要。

    以探虛實。

    古人于此事。

    真劔刃上行。

    乃今之宗乘。

    又為昔之教法。

    安得再有一達磨來。

    藥病俱埽。

    埽亦不畱面少林九年壁乎。

    不爾。

    亦當如趙州黃蘖之大用。

    其餘又不勝數。

    要皆以新法勝人也。

    此新法正是無師智。

    自然智。

    佛不能傳。

    語所不載。

    如大将軍臨敵。

    韬略俱舍。

    以敵亦熟明此法故。

    然亦離此韬略一字不得。

    以韬略正載此活法。

    人自死耳。

    得之者死語拈來皆活。

    不得者活句拈來皆死。

    無法無新。

    新在自得。

    語不出人意表。

    何以解人無始黏縛。

    點鐵成金乎。

    ) 從上佛祖。

    本無實法與人。

    拈花微笑。

    乃至達磨初來。

    雖雲傳佛心印。

    豈離衆生心外更有佛心可傳。

    不過為人解黏去縛。

    令達妄想無性耳。

    達得妄想無性。

    二種生住滅當下寂然。

    若欲向生住滅處截斷。

    正恐一番剗刷。

    倍增一番執著。

    且達磨單傳之旨。

    如畫龍點晴。

    令其飛去。

    非離文字。

    說于解脫。

    則昔日之教法。

    本未嘗埽。

    今日之宗乘。

    又何用新。

    謂一切知識皆以新法勝人。

    幸莫謗知識也。

    且旣知離卻舊法。

    别無新法。

    豈不知欲作新法。

    便成舊法。

    死語活句。

    亦複如是。

    當今學者。

    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