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藕益大師宗論卷第一

關燈
識。

    不求人天僞樂。

    亦不希求偏真涅槃。

    不貪權位因果。

    亦不别緣事外理性。

    惟發廣大菩提心。

    速趣究竟等正覺。

    又複以此功德。

    當體融入不思議理。

    伏願忏文宣處。

    卽作法。

    卽取相。

    卽無生。

    三障圓消于片念。

    佛号稱時。

    卽假名。

    卽報化。

    卽法身。

    四德圓顯于刹那。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十界同飽醍醐。

    如行說者亦如說行。

    教行同歸理性。

    了知自他。

    從來惟一真如。

    徹悟果因。

    始終罔非實相。

    又願我等。

    于事事念念中。

    具條如上三種大回向已。

    所生功德。

    仰冀四海享太平之休。

    六合沾出世之化。

    從今以去。

    盡于未來。

    紹隆三寶。

    使不斷絕。

    弘通大乘。

    令無壅蔽。

    折攝無私。

    慈威并運。

    于善不善。

    平等濟度。

    日照海納。

    地載天涵。

    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四 【鐵佛寺禮忏文(壬午)】 【甲申七月三十日願文】 【佛菩薩上座忏願文】 【大悲行法道場願文(乙酉五月初三日)】 【禮千佛告文】 【祖堂結大悲壇忏文】 【占察行法願文(丙戌)】 【大悲壇前願文】 【閱藏畢願文(甲午九月初一日)】 【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十二月十三日)】 願文四 【鐵佛寺禮忏文(壬午)】 菩薩戒沙彌智旭。

    自惟障重不逢盛時。

    目擊時艱。

    倍增愀怆。

    鬥米幾及千錢。

    已歎民生之苦。

    病死日以千計。

    尤驚業報之深。

    良由同分惡緣。

    感此非常幻相。

    了知心外無法。

    何容坐視漠然。

    茲遇盂蘭道場。

    然香五炷。

    供養法界三寶。

    發五種願。

    一願當今皇帝。

    寬裕溫柔。

    尊賢容衆。

    視臣猶如手足。

    膏澤徹于寰區。

    用慈心三昧。

    降伏魔軍。

    以無作四弘。

    紹隆佛種。

    二願檀越道府某某。

    廣及當朝宰輔。

    海内群臣。

    各得仕學無虞。

    明威有實。

    三願苕溪境内。

    震旦國中。

    疾疫消除。

    刀兵寝息。

    風雨順時。

    谷稼豐稔。

    廣興法化。

    同出苦輪。

    四願我等各各師僧父母。

    歴劫親緣。

    善惡知識。

    同學眷屬。

    造寺檀越。

    十方信施。

    無不超越四流。

    圓證三德。

    自利究竟。

    利他徧周。

    五願盡虛空界。

    抱識含靈。

    等悟真因。

    鹹成妙果。

    空九界之夢幻。

    歸一心之本源。

    塵塵物物。

    無非寂光。

    法法頭頭。

    顯發妙行。

    徧微塵國。

    不聞魔外之名。

    盡未來時。

    不起愛見之濁。

    恭惟法界三寶。

    證知護念。

     【甲申七月三十日願文】 歸命能仁無上尊。

    大孝大慈真法性。

    三乘權實衆威神。

    願賜哀憐垂攝受。

    弟子智旭。

    自惟夙障。

    纏此幻形。

    複以深愆。

    丁茲劫濁。

    三寫烏焉。

    悲佛法之衰亂。

    五逆橫作。

    痛國步之艱難。

    朝野無改過之心。

    缁素争覆轍之踐。

    良由共識相種。

    惡業同牽。

    同分妄見。

    眚緣共起。

    徹底思惟。

    決無心外實境。

    由衷悔憾。

    須勤體内漚和。

    爰與同行。

    幷集檀那。

    普為國王帝主。

    父母親緣。

    土境萬民。

    法界含識。

    頂禮慈悲道場忏法。

    供養歴代知識道容。

    然香三炷。

    供常住三寶。

    又三炷。

    奉供幽冥教主。

    地藏慈尊。

    伏願大行皇帝。

    滅毀像之重尤。

    解殺戮之積怨。

    頓蒙解脫。

    速悟無生。

    今日主臣。

    進賢遠佞。

    發真實悲救兆民之心。

    捐利去名。

    竭真實不顧身家之悃。

    次願我等各各生身父母。

    歴劫親緣。

    師友知識。

    眷屬檀護等。

    已命過者。

    長辭八難。

    托質九蓮。

    今現在者。

    不受兵祲。

    永離驚懾。

    又願執勞運力助營福業者。

    一念無私。

    共轉國家之禍亂。

    三輪不昧。

    等消君父之愆亡。

    又願見聞随喜。

    廣及法界衆生。

    普植良因。

    等成妙種。

    空五濁之幻染。

    證三德之性真。

    盡虛空界。

    悉悟圓常。

    智旭乃當。

    成等正覺。

     【佛菩薩上座忏願文】 頂禮十方大威德。

    五分嚴身慈勇王。

    以不思議本誓願。

    同賜哀憐拔濟我。

    弟子智旭。

    敬然頂香三炷。

    供養十方法界。

    去來現在無窮無盡一切三寶。

    剖瀝肝心而自責曰。

    嗚呼。

    從古解超佛祖之前。

    行落凡庸之後。

    殆未有甚于罪旭者也。

    智旭。

    于未識佛時。

    未識法時。

    未識僧時。

    誤聽邪師。

    妄以千古理學自任。

    造無量謗三寶罪。

    應堕阿鼻大地獄中。

    具受阿僧祇劫劇苦。

    蒙觀音地藏二大士力。

    種種感觸。

    拔我邪心。

    令得歸向佛法。

    正信出家。

    不謂出家後。

    仍被夙業所障。

    僅發解慧。

    不沾法流。

    複因損己利人。

    遂緻心欲定而反亂。

    念欲淨而偏染。

    二十餘年。

    略無實詣。

    今者反躬無似。

    内省多愆。

    念及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真堪恸地号天。

    追思剃染初心。

    離俗本志。

    何啻斷腸裂膽。

    外無化他之實。

    内妨自行之功。

    在世旣溺邪見濁流。

    出家又為法門污道。

    進退失措。

    慚憾何窮。

    竊思向年力诟大士。

    大士尚自哀憐。

    今已深信三寶。

    三寶寕弗攝受。

    秖由無始障濃。

    自隔同體悲應。

    然障無實法。

    惟心所生。

    旣從心生。

    還從心滅。

    而理障必須理除。

    事障應須事遣。

    自惟多生以來。

    急乘緩戒。

    薄事尚理。

    久堕三塗。

    偶獲暫出。

    所以一聞宗教。

    徹底知歸。

    力學毗尼。

    偏多違犯。

    圓頓妙理。

    無精細而不入。

    相好觀門。

    雖少分而罔成。

    旣揣病源。

    理須良藥。

    曾聞造像功德。

    最能滅罪除愆。

    禮拜忏摩。

    實可洗心滌慮。

    爰發虔誠。

    集資改造一佛二菩薩像。

    仍發誓願。

    恒禮占察行法。

    不論年月。

    專祈純善輪相。

    衆生雖垢重。

    諸佛不厭舍。

    必以大慈悲。

    哀愍度脫我。

    使我從今以後。

    心無掉舉。

    身得輕安。

    護口過而勿出绮語惡言。

    淨意地而不起襍思欲覺。

    速得清淨三輪。

    克臻自他二利。

    普化衆生。

    同生淨土。

     【大悲行法道場願文(乙酉五月初三日)】 頂禮真實大悲心。

    究竟分證二覺者。

    我無始來堕虛妄。

    循環生死靡暫停。

    失本性樂枉受苦。

    今欲與拔自無力。

    願大威神同禮緣。

    不舍本誓垂哀濟。

    弟子智旭。

    自惟曠大劫來。

    言不顧行。

    口與心違。

    今雖幸厠缁流。

    仍不能忘故轍。

    簡點一生。

    有六大罪。

    而小過蓋無數焉。

    明知向上一路。

    而不能親到佛祖真受用處。

    明知圓頓教觀。

    而不能登五品以淨六根。

    明知大小毗尼。

    而不能清淨性遮諸業。

    明知殺業是刀兵劫因。

    而殺機尚未永忘。

    明知偷盜是饑馑劫因。

    而偷心尚未全斷。

    明知淫欲是疫病劫因。

    而淫機尚自熾然。

    是以别業資乎同分。

    現行感于共種。

    覩三災之洊臻。

    悲四生之無賴。

    徒懷曠濟之心。

    反受俱溺之害。

    扪心自憾。

    血淚何裨。

    今幸遇濟生禅院大悲心呪行法道場。

    發心随衆熏修。

    願滌自他塵垢。

    适值母難之辰。

    敬然頂香六炷。

    供十方法界佛法僧寶。

    極樂教主阿彌陀佛。

    大悲心呪。

    總持秘要。

    千手千眼觀音大士。

    發六種願。

    一幹戈永息。

    二五谷豐稔。

    三兆民正信三寶。

    四靈峰古刹複興。

    五六智旭多生惡習。

    速得尅除。

    煩惱脂消。

    功德圓滿。

    及永無意外逆順二緣。

    早完閱藏著述二願。

    又然臂香十炷。

    供十方三寶。

    發十種願。

    一期主淨障。

    二同行成器。

    三香燈侍者事理齊修。

    四外壇同行戒乘俱急。

    五常住一切職事執勞運力助緣營福者。

    不落有漏。

    六一切護法宰官舍财檀越。

    深悟解脫。

    七一切見聞随喜。

    若缁若素遇影蒙塵。

    功無虛棄。

    永為道種。

    速證圓常。

    八靈峰住山沙門。

    及某等早得清淨輪相。

    圓成福慧二嚴。

    深念苦空。

    專求出要。

    九三塗息苦。

    八難超升。

    蠕動蜎飛。

    均沾勝益。

    十以前功德。

    回向西方。

    普與含靈。

    同生淨土。

     【禮千佛告文】 弟子智旭。

    與法界含識。

    自從無始至于今生。

    昧我法本空。

    起徧計情執。

    具迷事迷理二種無明。

    作分段變易二死根本。

    貪嗔癡慢。

    邪見紛纭。

    殺盜淫欺。

    飲啖颠倒。

    依于三業六根。

    廣造五逆十重。

    緻使三塗鼎沸。

    八苦雲攢。

    乃至幸獲人身。

    仍遭劫濁。

    疾疫饑荒洊至。

    已足寒心。

    幹戈兵革頻興。

    尤堪喪膽。

    父母妻孥莫保。

    骨肉身首分離。

    百骸潰散。

    誰思一性常靈。

    萬鬼聚号。

    肎信三緣自召。

    悠悠長夜。

    淚與血而俱枯。

    漠漠荒郊。

    魂與魄而奚泊。

    哀哉同體之痛。

    慘矣切膚之悲。

    憾道力未全。

    徒懷凄怆。

    思拯援無策。

    秖裂肺肝。

    爰鸠同志。

    五體投誠。

    代為大地被難衆生。

    頂禮三劫三千諸佛。

    臂然香炷。

    心發菩提。

    仰願大悲拔苦。

    大慈鑒機。

    大智慧光。

    爍群盲之積闇。

    大神通力。

    出苦海之沉淪。

    令今日海内海外。

    江北江南。

    已命過者。

    速脫九橫之城。

    徑超九蓮之土。

    未命過者。

    卽離驚竄之怖。

    永享太平之安。

    又願諸佛菩薩。

    興慈運悲。

    憫此劫波。

    來膺衆許。

    又願遇影蒙塵。

    蜎飛蠕動。

    廣及法界一切有情。

    從今已去。

    乃至菩提。

    常知警悟。

    不構惡緣。

    永滅三塗。

    頓消八苦。

    卽同居而橫徹寂光。

    不僧祇而圓登妙覺。

     【祖堂結大悲壇忏文】 頂禮大悲尊。

    及法界三寶。

    不厭垢衆生。

    始終垂哀拯。

    智旭。

    自惟無始來。

    至于今日。

    積惡逾于須彌。

    招苦浮于大地。

    雖蒙諸佛菩薩。

    種種提攜。

    薄解真乘。

    無柰夙業煩惱。

    淵淵深厚。

    時牽現行。

    葢無論未歸信前。

    厥罪無量。

    卽追思旣出家後。

    愆累尤多。

    如大悲行法道場。

    業五與勝會。

    乃襍亂障垢。

    終不與三昧相應。

    虛消檀信脂膏。

    辜負人天屬望。

    撫心扼腕。

    慚懼何窮。

    茲又恭遇幽栖禅寺。

    建清淨壇。

    施主竭供養之誠。

    期主極殷重之悃。

    智旭以下劣凡夫。

    沙門污道。

    不惟叨陪法席。

    兼複謬主行儀。

    反躬無似。

    驚悚彌增。

    爰于方便結界之始。

    敬然臂香三炷。

    奉供大悲同體三寶。

    又三炷。

    供九位同行忏師。

    伏願同體三寶。

    憫智旭之沉淪。

    速垂拔濟。

    同行九人。

    憫智旭之不逮。

    鹹賜匡扶。

    俾一期中。

    内障外擾以潛消。

    理觀事儀皆成就。

    智旭又于十方三世三寶前。

    現在同行九人前。

    胡跪合掌。

    剖肝瀝血。

    作如是白。

    智旭從無始來。

    至于前世。

    所有種種煩惱惡業苦報。

    無明覆故。

    已不自憶。

    今悉忏悔。

    願盡消除。

    智旭少年謗三寶業。

    今尚憶知。

    誠心忏悔。

    願盡消除。

    智旭出家已來。

    挂菩薩比丘虛名。

    不能如法行持。

    所有性遮諸罪。

    若憶不憶。

    無量無邊。

    今悉忏悔。

    願盡消除。

    智旭于四十六歲。

    自反多愧。

    退作但三歸人。

    勤禮千佛萬佛。

    及占察行法。

    幸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

    于今年正月元旦。

    錫以清淨輪相。

    稍自慰安。

    無柰夙習根深。

    不能自拔。

    出壇後又起種種身口意業。

    乃至濟生庵修大悲行法。

    然香忏悔以後。

    默簡長夏初秋。

    仍複多諸違犯。

    嗚呼。

    佛稱二種健兒。

    一自不作罪。

    二作已能悔。

    夫作已能悔者。

    必悔已不更作。

    故可稱健兒也。

    數數悔。

    又數數犯。

    豈健兒乎。

    智旭。

    今猶墜厠人。

    身口耳鼻。

    皆陷糞中。

    獨明信因果。

    不謗大乘。

    清淨正眼。

    未沒溺耳。

    設諸佛菩薩。

    現前善友。

    不乘此時力拯拔之。

    正恐淹漬日久。

    清淨正眼。

    幷從淪隐。

    可不哀哉。

    智旭反覆自思。

    本以真實為生死心。

    決定大菩提心。

    絕不夾帶利名。

    亦不牽染恩愛如法出家。

    因地頗正。

    胡為堕落至此。

    久滞凡地。

    不預聖流。

    卽欲逃名晦迹。

    獨往深山。

    筋力漸衰。

    不堪行邁。

    且愛見慈悲。

    漫萦纏于婆和學侶。

    緻使枉尋直尺。

    擔麻棄金。

    如此痛傷。

    惟諸佛菩薩能知。

    亦唯有諸佛菩薩能救耳。

    且向年力诋三寶。

    惟有罪障。

    諸佛菩薩尚自矜憐。

    今日宏通大乘。

    亦有微善。

    諸佛菩薩豈反終棄邪。

    是以披揭愚衷。

    仍求加被。

    願我煩惱脂消。

    功德肉肥。

    三學圓明。

    二嚴滿足。

    舍此幻軀。

    決生極樂。

    盡未來際。

    廣度群迷。

    又願同行九人。

    各各尅除習氣。

    成就總持。

    自利利他。

    棟梁法廈。

    又願期主福慧增長。

    檀越信行堅固。

    乃至随喜缁素。

    執勞運力。

    見影聞聲。

    悉悟顯密圓通。

    鹹了性修不二。

    直至菩提。

    不遭岐曲。

    又願風調雨順。

    物阜民安。

    幹戈息而烽火無驚。

    疾疫除而醫藥無用。

    菽粟如水火。

    陌路猶至親。

    挽末劫頹風。

    不異正法住世。

    超娑婆濁惡。

    同歸安養蓮胎。

     【占察行法願文(丙戌)】 歸命慈威無等尊。

    拔苦與樂真出要。

    定力能除三劫災。

    救世真士垂悲拯。

    弟子智旭。

    痛念劫濁難逃。

    刀兵競起。

    雖雲同分妄見。

    實非無因誤招。

    往業莫追。

    來事可谏。

    爰偕同志某等(十人)各捐淨資。

    營修供養。

    三日方便。

    七日正修。

    如法結清淨壇。

    頂禮占察行法。

    六時行道。

    五悔煉心。

    哀籲同體大悲。

    懇乞無緣拔濟。

    伏念衆生障垢。

    雖至重至深。

    三寶洪慈。

    終不厭不舍。

    苟一念知改過。

    必随許以自新。

    況釋迦本師。

    勇猛稱最。

    地藏大士。

    誓願無忘。

    子幼弱父愛偏強。

    兒不肖母憐益甚。

    憫茲匍匐入井之愚。

    賜以身手衣裓之用。

    俾毫光照處。

    消兵戈為瑞日祥雲。

    法雨沾時。

    轉邪蘖為道芽靈種。

    所願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正教流通。

    魔邪竄絕。

    次祈比丘智旭。

    身無病苦。

    心脫結纏。

    定與慧而等持。

    戒并乘而悉淨。

    期主某法社雖複三年。

    攝護願如一日。

    某等各各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尅除習氣。

    臻修法門。

    三學圓成。

    二嚴克備。

    續佛慧命。

    普利人天。

    又祈外壇随喜缁素。

    悟知一實。

    開顯三因。

    二觀圓修。

    三忍圓證。

    又祈外護助緣。

    廣及法界含識。

    若見若聞。

    若不聞見。

    等植良因。

    均沾勝益。

    又祈江北江南。

    乃至震旦域内。

    近日遭兵難者。

    種種債負消除。

    一一怨嫌解釋。

    脫幽冥之劇苦。

    胎蓮蕚以超升。

    恭幹法界三寶。

    地藏聖師。

    真實證知。

    真實攝受。

     【大悲壇前願文】 歸命頂禮十方常住三寶。

    大悲觀世音菩薩。

    地藏菩薩摩诃薩。

    伏祈同賜哀憐。

    俯垂拔濟。

    切惟智旭。

    向于九華拈得閱藏著述一阄。

    遂複安心。

    重理筆硯。

    适于祖堂輪現。

    所患命盡之語。

    理應并意。

    徑馳樂邦。

    獨可痛者。

    閱藏未完。

    則私願未滿。

    教觀無繼。

    則法輪無傳。

    且梵網佛頂。

    雖已竭一隙之明。

    如塵培嶽。

    而棱伽唯識。

    猶複锢繁言之障。

    如霧迷空。

    自非假我數年。

    何以了茲陳債。

    自非洪慈庇護。

    安能不擾他緣。

    敬然臂香十炷。

    供養十方慈父。

    大悲觀音。

    地藏本尊。

    法界三寶。

    伏願智旭。

    從今以去。

    永離違緣。

    決定閱完大藏。

    得成閱藏知津。

    法海觀瀾二書。

    決能撰述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及相宗八要直解決能解釋棱伽尊經。

    乃占察十輪度世要典。

    決能闡明無量壽會。

    彌陀賢護。

    淨土津梁。

    決能發暢大般涅槃。

    扶律談常。

    最後垂範。

    又願學侶。

    乃至現在未來諸有志者。

    決能戒根永淨。

    福慧圓成。

    壽命延長。

    解行雙到。

    又願智旭。

    煩惱冰镕。

    智慧火熾。

    十惡根枯。

    六情性露。

    又願萬民無三災之苦。

    四姓伐邪見之林。

    又願以此功德。

    普施法界衆生。

    臨命終時。

    決定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親承供養大悲觀音。

    得無量無邊三昧神通。

    總持智慧。

    同地藏慈尊。

    普入法界諸大地獄。

    救度一切苦惱衆生。

    乃至分形散體。

    橫徧豎窮。

    十界現身。

    三輪施化。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閱藏畢願文(甲午九月初一日)】 敬禮無邊際。

    去來現在佛。

    等空不動智。

    救世大悲尊。

    弟子智旭。

    敬然臂香四炷。

    供養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尊法。

    一切菩薩。

    一切聖賢。

    痛念智旭。

    年三十幻寓龍居。

    第二閱律。

    遂複發心徧閱大藏。

    于一夏中。

    僅閱千卷。

    旋以事阻。

    至三十三歲。

    甫進靈峰。

    結冬時山中無藏。

    癸酉春藏至未裝。

    丙子季春遁迹九華。

    于彼抱病。

    閱千餘卷。

    壬午山中藏裝成。

    癸未結制。

    簡閱僅千餘卷。

    又被他緣所牽。

    幻寓祖堂。

    及石城北。

    共閱二千餘卷。

    己醜歸山。

    因注法華占察二經。

    改治律要。

    未遑展閱。

    壬辰秋。

    拟進山畢茲夙願。

    又值幻緣牽至長水。

    借閱千卷。

    直至今甲午春。

    方獲歸卧林泉。

    又以一夏病緣居半。

    乃于仲秋月畢。

    僅獲完滿。

    竊計發心看藏。

    已經二十七年。

    出入茲山。

    亦匝二十三載。

    凡歴龍居。

    九華。

    漳州。

    泉州。

    祖堂。

    石城。

    長水。

    靈峰八處。

    方獲竣事。

    于中前後閱律三遍。

    大乘經兩遍。

    小乘經及大小論。

    兩土撰述。

    各止一遍而已。

    嗚呼。

    緬想法緣不易。

    可勝涕泗滂沱。

    今幸仗三寶力。

    已畢微願。

    是以然香更求加被。

    一者竊見南北兩藏。

    并皆馍糊失次。

    或半滿不辨。

    或經論互名。

    或真僞不分。

    或巧拙無别。

    雖有宋朝法寶标目。

    明朝彚目義門。

    并未盡美盡善。

    今辄不揣。

    謬述閱藏知津。

    法海觀瀾二書。

    傥不背佛旨。

    乞得成就流通。

    二者如圓覺維摩彌陀地藏。

    乃至大涅槃經。

    夙有微願。

    再加解釋。

    幷僧史寶訓。

    亦願增修。

    仰求庇護。

    令得速成。

    三者大殿半傾。

    前殿盡倒。

    觸目傷心。

    實難為力。

    今以付與天龍。

    願蚤成就。

    四者念此荒野之地。

    久不聞佛法名。

    實賴大檝法主。

    大粹靜主。

    大颀期主。

    以創其端。

    至于請藏。

    則戒周首發大心。

    道晉如源等。

    助成其美。

    印刷則受籌之功。

    裝潢則心見之力。

    苦守不墜。

    則成瓊為最。

    助緣成就。

    則善信是資。

    伏願已上過去者。

    以今然香功德。

    三障頓消。

    四生永脫。

    蓮開上品之華。

    佛授一生之記。

    現在者道心堅固。

    福德增長。

    壽命延長。

    智慧開發。

    又願學人。

    (六人)及堂内堂外上下靜室一切法眷。

    各各尅除習氣。

    趣向菩提。

    戒定慧以增明。

    福壽康而如意。

    又願智旭。

    從今以去。

    病苦消除。

    煩惱冰釋。

    不遭逆順兩魔。

    恒得安心著述。

    以茲法施功德。

    回向西方淨土。

    普與法界衆生。

    同生極樂世界。

     【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十二月十三日)】 甲午十二月十有三日。

    菩薩戒弟子智旭。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觀世音大勢至清淨海衆。

    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

    痛念智旭。

    本為生死大事。

    二十四歲出家。

    絕無半點好為人師之念。

    不意幻緣所逼。

    謬為人師。

    二十餘年。

    雖有弘法微善。

    而虛名所累。

    觀行荒疎。

    弗能折伏煩惱。

    以登五品。

    今病患纏身。

    心雖明了。

    力不自由。

    痛哭号呼。

    罔知攸措。

    幸仗佛慈。

    殘喘未絕。

    設非急勖淨業。

    何以永脫苦輪。

    爰發虔心。

    敬就靈峰藏堂。

    邀同志法侶。

    (十人)及外護菩薩沙彌。

    (五人)和合一心。

    結社三載。

    每日三時課誦。

    稱禮洪名。

    二時止靜。

    研窮大藏。

    教觀雙修。

    戒乘俱急。

    願與法界衆生。

    決定同生極樂。

    智旭從今以去。

    誓不登座說法。

    除同志執經問義不敢倦答。

    若敷文演義。

    自有照南靈晟性旦。

    略可宣傳。

    誓不背佛平坐。

    除稍偏及對像坐。

    誓不登壇授戒。

    若授戒學律。

    自有照南等慈可以教授。

    誓不應在家人請齋。

    除寺院靜室中。

    仰乞三寶證明攝受。

    令智旭諸緣未盡。

    早就輕安。

    大限難逃。

    徑歸安養。

    生則念佛兼著述。

    死則不堕亦不退。

    又願同行法侶。

    無論旭存與否。

    堅志同修。

    有始有卒。

    又願外護沙彌。

    無論旭存與否。

    誠心營事。

    勿懈勿失。

    以此殊勝淨因。

    回向無上極果。

    普與含生。

    鹹歸秘藏。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