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關燈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示印海方丈】 【示法源】 【示初平】 【示陳受之】 【示羅性嚴】 【示沈驚百】 【示沈清彥】 【示範明啟】 【示王穉炎】 【示無雲】 【示夢西】 【示方晖元】 【示攝三】 【示律堂大衆】 【示存樸】 【示真學】 【示萬韫玉】 【示王簡在】 【示王心葵】 【示廣戒】 【示慧含】 【示定西】 【示一念】 【示元白】 【示法雨】 【示西瞻】 【示費智瀾】 【示慈門】 【示彭雙泉】 【示象岩】 【示韫之】 【示閱藏四則】 【示朗融】 【示三止】 【示文約】 【示慧幢】 【示未能】 【示慈昱】 【示迦提】 【示乳生】 【示懸鏡】 【法語一】 【示印海方丈】 先開見地。

    後可言修證。

    欲開見地。

    不得姑待異日。

    夫決擇身心。

    無過師友商确。

    經論尋讨。

    今商确僅作言談會尋讨僅作文字會。

    必待冷坐。

    方名工夫成片。

    縱得成片。

    動淨依然兩橛。

    況動旣不能随處體會。

    靜又安保成片哉。

    真工夫不然。

    無論世法佛法。

    動靜順逆語默。

    但發慧眼。

    镕習氣。

    磨砺身心。

    增益我所不到者。

    卽實工夫。

    隻期本分相應。

    更無動靜之别。

    傥不向本分會取。

    徒謝絕人事。

    枯守蒲團。

    敢保驢年無相應分。

    況塵緣無盡邪。

    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

    常念時不待人。

    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輕忽心。

    一言有益于己。

    便應著眼銘心。

    以深廣心治将就心。

    期待誓同先哲。

    舉措莫類時流。

    三若缺一。

    學道難矣。

     【示法源】 念佛工夫。

    秖貴真實信心。

    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彌陀是已成之佛。

    其體無二。

    次信娑婆的是苦。

    安養的可歸。

    熾然欣厭。

    次信現前一舉一動。

    皆可回向西方。

    若不回向。

    雖上品善。

    亦不往生。

    若知回向。

    雖誤作惡行。

    速斷相續心。

    起殷重忏悔。

    忏悔之力。

    亦能往生。

    況持戒修福。

    種種勝業。

    豈不足莊嚴淨土。

    隻為信力不深。

    勝業淪于有漏。

    又欲舍此别商。

    誤之矣。

    但加真信。

    一切行履。

    更不須改也。

     【示初平】 人知宗者佛心。

    教者佛語。

    不知戒者佛身也。

    盧舍那佛。

    以戒為體。

    惡無不止故淨。

    善無不行故滿。

    傥身旣不存。

    心将安寄。

    語将安宣。

    縱透千七百公案。

    通十二部了義。

    止成依草附木無主孤魂而已。

     【示陳受之】 聖賢皆以同體大悲。

    為學問綱宗。

    儒謂萬物皆僃于我。

    釋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推恻隐之心。

    可保四海。

    極大悲之量。

    徧周法界。

    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傥殺戒不持。

    豈名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乎。

    願卽向儒門實究。

    必能奮然頓決于一日。

    位天地。

    育萬物。

    取諸片念而有餘矣。

     【示羅性嚴】 剃發染衣。

    會有良時。

    歸戒聞修。

    不勞诹日。

    非歸戒無以為出要之本。

    非聞修無以開出要之門。

    佛法染神旣深。

    解脫機緣自湊。

    否則前牽後引。

    歲複一歲。

    淨信初心。

    漸至牿亡。

    非丈夫所以自奮也。

     【示沈驚百】 世出世固不可判作兩橛。

    亦不可混作一事。

    蓋儒佛下手同要歸異。

    雖從真儒下手處下手。

    學道有基。

    不向真佛要歸處要歸。

    真性不顯。

    東坡學佛。

    然後知儒。

    以宣聖出春秋世。

    衆生根性機緣未熟。

    一往且就倫常指點。

    五乘格之。

    僅屬人乘。

    閑露極談。

    終不彰著。

    複被宋儒知見覆蔽。

    遂使道脈湮埋。

    非藉三藏十二部教。

    求開眼目。

    不唯負己靈。

    宣尼亦受屈多矣。

     【示沈清彥】 人不知本地風光。

    天地萬物俱成刍狗。

    位育事業。

    徒有虛名。

    凡夫如井蛙夏蟲。

    豈信大海非诳。

    永劫不誣。

    欲入此信門。

    應觀現前一念。

    前不得其始。

    後不得其終。

    現莫窮涯際。

    設追尋。

    絕無蹤迹。

    言其無。

    不可斷滅。

    禅家謂之淨裸裸。

    赤灑灑。

    尚冤不少。

    況紫陽謂虛靈不昧。

    禀得于天。

    非戲論妄想邪。

    急從良師友。

    快讀了義經。

    薦取本來面目。

    掀飜流俗知見。

    勉之。

     【示範明啟】 三寶深理。

    非庸儒所知。

    大智丈夫。

    乃能谛信。

    餘少時亦拘虛于程朱。

    後廣讀内典。

    稍窺涯畔。

    莫窮源底。

    方知有真實心性之學。

    唯以超方眼。

    觀究竟理庶不堕井蛙夏蟲之诮也。

     【示王穉炎】 喻義喻利。

    在心術不在形骸。

    果聖賢自期。

    功名亦道德之用。

    傥志在目前。

    不求上達。

    雖駕言理學。

    止富貴之媒而已。

    今以孝父母和兄弟緻君澤民三種心。

    持準提呪。

    豈非大乘願力。

    精勤一緻。

    始終不渝。

    君子喻于義。

    利亦化為義矣。

     【示無雲】 舉手低頭。

    皆成佛道。

    開示悟入。

    妙在不别覓玄奧。

    無相不離有相。

    解脫不離文字。

    究竟不異初心。

    若以生滅心觀一切法。

    設有一法過涅槃者。

    亦是生滅數。

    若以不生滅心會一切法。

    是法住法位。

    世閑相常住。

    豈得漫雲塔是土木。

    經是紙墨邪。

    急薦取可也。

     【示夢西】 欲坐斷凡聖情解。

    頓明佛祖心源。

    不可絲毫夾襍。

    然所謂夾襍。

    正不在看經尋論。

    乃在世閑利名煩惱我慢悭嫉放不下。

    嘗見主宗乘者動以經論為襍毒。

    反置習氣于不诃。

    豈知古英傑凡情先盡。

    故但埽其聖解。

    今人濁智流轉。

    不向痛處加錐。

    雲何出得生死。

    且如婆子燒庵公案。

    須向自己腳跟下理會。

    可笑世人欲代轉語。

    望婆子供養。

    面皮厚多少哉。

    須不欺心。

    的的覻破那僧及婆子落處。

    卽自己落處。

    便是出生死真實路頭。

    切不可向解路蔔度。

    失卻自己鼻孔。

    其二六時中。

    用心方便。

    妙在從緣薦得。

    不宜固守枯寂。

    塞妙悟門。

    直拶碎虛空。

    再來理會。

     【示方晖元】 浩然之氣。

    人皆性具。

    雖雲襍義所生。

    實非有生。

    但念念以聖賢自期。

    則本性日顯。

    氣自充矣。

    若一念餒。

    便名自棄。

    所貴豪傑之士。

    無待而興也。

     【示攝三】 聽講不得徒事口耳。

    先應谛思。

    佛為何事說經。

    我為何事學經。

    若知佛所為何事。

    則不耽著文言。

    若知我當為何事。

    則不貪逐名利。

    不逐名利。

    則杜外謗。

    不著文言。

    則善悟理。

    悟理則本立而道生。

    杜謗則德孚而物化。

    可以自利。

    可以利他。

    不然。

    學問愈多。

    去道愈遠。

    學人愈盛。

    法門愈衰。

    師蟲之記。

    良足畏也。

     【示律堂大衆】 流俗知見。

    不可入道。

    我慢習氣。

    不可求道。

    未會先會。

    不可語道。

    宴安怠惰。

    不可學道。

    顧是惜非。

    不可謀道。

    自信己意。

    不可問道。

    舍動求靜。

    不可養道。

    棄教參禅。

    不可得道。

    依文解義。

    不可會道。

    欲速喜近。

    不可悟道。

    隔小于大。

    不可見道。

    執穢為淨。

    不可知道。

    厭常喜新。

    不可趨道。

    樂簡畏繁。

    不可明道。

    将就苟且。

    不可修道。

    得少為足。

    不可證道。

    惟超群拔俗。

    謙己虛心。

    忍苦捍勞。

    親近知識。

    觸處體會。

    以教印心。

    廣大悠久。

    事理雙僃。

    栖神淨域。

    履蹈典型。

    博通古今。

    特達勇銳。

    深心無極。

    誓窮法海源底。

    乃真實男子。

    出世丈夫。

     【示存樸】 夫比丘者。

    體預僧寶之尊。

    職紹佛法之種。

    須超群拔俗。

    迥脫流俗知見。

    方無愧厥名。

    傥故轍不改。

    則一舉一動。

    罪案如山。

    一旦業風吹去。

    袈裟下失卻人身。

    苦中之苦。

    人閑五十年。

    四王天一晝夜。

    有何實法可戀。

    若不急尋出要。

    寕唯一錯百錯。

    塵沙劫數。

    未有了期。

    血性漢子。

    能勿悚然在念乎。

     【示真學】 真學以解行雙到為宗趣。

    非開解無以趨道。

    非力行無以證道。

    而解行又有大小漸頓不同。

    若但求一出生死法門自度脫者。

    小解小行也。

    若徧通一切法門自利利他者。

    大解大行也。

    若先解後行者。

    漸也。

    若知解行同時。

    随文入觀。

    不離語言而得解脫者。

    頓也。

    如兵卒習一伎。

    可殺一賊。

    取一賞。

    糊數口。

    又市醫僅知一方。

    可療一病。

    取一直。

    資厥身。

    則聲聞緣覺是也。

    若任大将。

    作大醫者。

    必盡知韬略。

    徧達方味。

    然後向無不克。

    治無不驗。

    圓頓行人。

    通達萬法。

    圓悟一心。

    自行則無惑不破。

    化他則無機不接。

    今欲徧通一切法門。

    雖三藏十二部。

    言言互攝互融。

    然必得其要緒。

    方能勢如破竹。

    為聖賢者。

    以六經為楷模。

    而通六經。

    必藉注疏開關[門@龠]。

    為佛祖者。

    以華嚴法華棱嚴唯識為司南。

    而通此諸典。

    又藉天台賢首慈恩為準繩。

    蓋悉教網幽緻。

    莫善玄義。

    而釋簽輔之。

    闡圓觀真修。

    莫善止觀。

    而輔行成之。

    極性體雄诠。

    莫善襍華。

    而疏鈔懸談悉之。

    辨法相差别。

    莫善唯識。

    而相宗八要佐之。

    然後融入宗鏡。

    變極諸宗。

    并會歸于淨土。

    以此開解。

    卽以此成行。

    教觀齊彰。

    禅淨一緻。

    遠離擔闆之病。

    不堕數寶之譏。

    可謂慶快生平。

    卓絕千古者矣。

     【示萬韫玉】 受一非餘。

    固為魔攝。

    無端泛涉。

    不入聞持。

    旣知心學淵源。

    工夫次第。

    則随閱一書。

    必徹頭徹尾。

    巨細畢明。

    庶無擇不精語不詳之患。

    仍須舍盡舊時知見。

    方有格外新得。

    唯道集虛。

    虛乃心齋。

    傥陳見橫于意中。

    一芥翳天。

    一塵覆地矣。

     【示王簡在】 有出格見地。

    方有千古品格。

    有千古品格。

    方有超方學問。

    有超方學問。

    方有蓋世文章。

    今文章學問不從立品格始。

    品格不從開見地始。

    是之楚而北其轅也。

    嗚呼。

    習俗移人。

    賢知不免。

    狃一時耳目。

    忘曠劫因緣。

    非以理奪情。

    以性違習。

    安能洞開見地。

    使文章事業。

    一以貫之也哉。

     【示王心葵】 法華一經。

    殷勤稱歎方便。

    須知有世閑方便。

    布施愛語。

    孝悌忠信等。

    是也。

    有出世閑方便。

    苦空無常。

    無我不淨。

    數息因緣。

    遠離知足等法門。

    是也。

    有出世上上方便。

    十波羅密。

    四攝四辯。

    八萬四千三昧。

    總持等。

    是也。

    有不思議勝異方便。

    信自性中實有西方。

    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

    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

    深心弘願。

    決志求生。

    不唯上上方便。

    是其資糧。

    将世出世一切方便。

    無非往生左券。

    此法門中點鐵成金手段。

    不歴僧祇。

    頓階不退。

    名絕待妙法也。

     【示廣戒】 無量法門。

    不出三學。

    一往戒定屬緣因。

    慧學為了因。

    實三學之中。

    三因圓具。

    又次第則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後後勝前。

    推本則戒無定慧。

    猶尅善果。

    定慧無戒。

    必落魔邪。

    思之思之。

     【示慧含】 習氣不除。

    無出生死分。

    然習氣熏染。

    非一朝一夕之故。

    不痛加錐拶。

    何由頓革。

    須猛念身世無常。

    幻緣虛假。

    人道難生。

    佛乘難遇。

    失此不求度脫。

    千生萬劫何期。

    便将是非人我。

    體面界牆。

    身見慢幢。

    愛染情性。

    全體放下。

    不複躊躇。

    将如來出世要法。

    徹底承當。

    愛樂受持。

    精勤趨向。

    自然福慧增長。

    日造深微。

    而出要無奇。

    正在平常日用閑。

    切不可離事覓理。

    舍粗求精。

    厭動求靜。

    喜順惡逆。

    或鑽他故紙。

    認指為月。

    或枯守蒲團。

    釘椿搖橹。

    此近世禅講學人。

    膏肓痼疾。

    習氣最惡毒者。

    設不深自省察。

    力加尅除。

    愈趨愈下。

    無救無歸。

    當知此輩。

    若劣有微福必作魔家眷屬。

    萬行若荒。

    直感三塗劇苦。

    吾人暗識相傳。

    長夜不曉。

    今得人身。

    不值正法。

    魔外充斥。

    無從問津。

    幸善根未絕。

    獲聞遺教。

    何容更悠悠視作等閑生大慚愧。

    嘗膽卧薪。

    念便應決斷。

    想道不由别人也。

     【示定西】 儒者民胞物與。

    盡此身命。

    尚不可不弘毅。

    況塵刹不隔毫端。

    十世不離當念者乎。

    夫真弘者。

    聲聞緣覺。

    權乘果位。

    猶不足挂懷。

    安問世閑名利。

    真毅者。

    百劫千生。

    不生一念退失。

    安問現在境緣。

    今時釋子。

    隻圖作宗法律師。

    設無出頭一著。

    雖頓超佛地者。

    亦不顧矣。

    本發心。

    原非為菩提大道。

    曠劫遠猷。

    故一受戒。

    兢兢鉢杖表相。

    一聽講。

    孜孜消文為事。

    一參禅。

    念念機鋒是務。

    至應期禁足閉關等。

    皆百年活計。

    人世公案。

    本分事千萬重矣。

    彼于微妙佛道。

    僅從經本上依稀聞解。

    未嘗親知灼見。

    終屬半信半疑。

    于眼前活計。

    未嘗谛觀三界空苦無常。

    終覺放他不下。

    雖學成語。

    陵駕佛祖。

    實一時高興。

    或初生牛犢不畏虎。

    或童豎戲劇自稱天王。

    未嘗以佛祖自期也。

    閑有發勝志者。

    不能到底唯為菩提一事。

    或被名利改節。

    雖雲漸變初心。

    仍是因中夾帶。

    不可不慎思而痛勵也。

     【示一念】 不可不趨向者。

    中行之道。

    不可稍夾帶者。

    鄉願之心。

    然狂狷似與中行遠。

    而實不遠。

    鄉願似與中行近。

    而實天懸。

    良以學道所最嚴者。

    在毫厘心術之辨。

    佛法中。

    亦有狂狷中行鄉願。

    創自凡夫。

    始聞妙法。

    直下以諸佛自期。

    乃至權乘小道。

    亦所不願。

    是名真狂。

    旣趨佛乘九界事業。

    皆所不屑。

    是名真狷。

    了達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以心卽佛故。

    上求無厭。

    與大智相應。

    以生同佛故。

    下化無疲。

    與大悲相應。

    念念悲智。

    随四悉檀。

    善自護。

    亦善護他。

    是名真實中行。

    傥名關未破。

    利鎖未開。

    藉言弘法利生。

    止是眼前活計。

    一點偷心。

    萬劫纏繞。

    縱透盡千七百公案。

    講盡三乘十二分教。

    興崇梵刹如給孤獨園。

    廣收徒衆如無相好佛。

    無明業識不斷。

    俱為自诳自欺。

    況一知半解。

    沾沾自足。

    是望鄉願為極果。

    僅成鄉願真因而已。

     【示元白】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

    二要具足剛骨。

    三要開發見識。

    無真實為生死心。

    饒你有志氣力量。

    隻作世閑豪傑。

    斷不能為出世聖賢。

    無真實剛骨。

    饒你要出生死。

    決被情欲牽。

    熟境迷。

    利名移奪。

    魔患埋沒去。

    無真正見識。

    饒你怖生死。

    勇猛直前。

    必被邪師惡友引誘。

    輕安少得萦惑。

    或堕光影門頭。

    或坐知見窠臼。

    乃至或以味禅為功德。

    或以空寂為家鄉。

    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

    無由直趨菩提。

    良由衆生心性雖與佛等。

    無始迷妄積習深厚。

    欲返本源殊非容易。

    果能念念觀察世閑苦空無常無我不淨。

    下從地獄。

    上至非非想。

    總非究竟安寕地。

    傥不誓求出要。

    三界流轉。

    有甚了期。

    生不知來處。

    死不知去處。

    茫茫苦海。

    言之痛心。

    豈容為生死心不切。

    旣生死心切。

    視世閑一切事。

    那件出得生死。

    那件稍有真實。

    便痛發省悟。

    向千纏萬繞中努力一踴。

    直得殺父淫母他家活計。

    将無始恩愛眼前活計。

    盡情割斷。

    如悉達初出家卽誓雲。

    設骸骨枯腐。

    不盡生老病死之源。

    終不返還。

    如此志氣。

    方不被一切業境奪去。

    方名具大剛骨。

    旣離愛網專求出要。

    必應甄别邪正。

    洞明權實。

    了悟頓漸。

    若不遇真師匠。

    唯應讀誦大乘。

    深求至理。

    不依文解義。

    不離經穿鑿。

    法法會歸自己。

    處處體認心性。

    自于真宗。

    漸堪趨入。

    傥遇明師良友。

    不問聖凡。

    但具正見知如來秘密藏者。

    卽可依之人。

    放下身心。

    不惜體面。

    不辭勞苦。

    不畏饑寒。

    乃至不吝身命。

    畢生服役。

    咨禀法要。

    自然福至心靈。

    感應交徹。

    如螟蛉克肖。

    時雨化生。

    以得親近善知識故。

    則能親近最上妙乘。

    以得習學上乘法故。

    則能出生廣大圓滿智慧。

    切莫高推聖境。

    自處凡愚。

    戀刹那幻境。

    忘曠劫遠猷。

    自暴自棄。

    非才之罪也。

    重說偈曰。

    佛性衆生性。

    一性無二性。

    迷之沈六道。

    悟之為三乘。

    迷雖無量惑。

    厥病唯有三。

    一者戀世閑。

    不知世閑苦。

    二者雖知苦。

    苟且自因循。

    三者雖勇猛。

    得少便為足。

    以此三病故。

    長夜在生死。

    或複出生死。

    亦堕權小乘。

    我依諸佛語。

    為設三妙藥。

    一者怖生死。

    對治根本病。

    念念如救頭。

    莫複存餘想。

    二者奮剛勇。

    降伏愛見魔。

    五欲不能牽。

    八風不能動。

    三者開正見。

    遠離諸邪曲。

    根選擇圓通。

    現生成正覺。

    此三或自具。

    或複藉餘緣。

    唯有明師友。

    名為真實救。

    策發生死心。

    鍛煉純剛骨。

    開示真實乘。

    令行稱性修。

    修性不相離。

    斯名正覺印。

    迷性言修習。

    修堕有為功。

    廢修談法性。

    自然外道同。

    是故佛與祖。

    垂訓鹹雙顯。

    雖或性奪修。

    而非不修習。

    雖或不言性。

    而性在修中。

    性非修不顯。

    修非性不立。

    但以生死心。

    勇孟不退心。

    廣大弘遠心。

    親師習正法。

    必能親悟入。

    知我言不誣。

     【示法雨】 悲智相應。

    名菩提心。

    發此心已。

    方得無作戒。

    又須二六時。

    常自省察。

    念念相應。

    卽念念成佛。

    稍不合。

    便于菩薩戒得失意罪。

    在慎思而力行之。

     【示西瞻】 有三障。

    能敗戒德。

    使信心退沒。

    一嗔恚。

    橫于自他而惱害。

    二我慢。

    于諸僧寶而生輕忽。

    三懈怠。

    于諸妙法不肎學習。

    三法有一。

    牽入惡道。

    忘失信心。

     【示費智瀾】 學不難努力自修。

    難親近知識。

    不難高談名理。

    難實踐躬行。

    蓋單恃己靈。

    錯修多端。

    尊師取友。

    熏習成性。

    空談玄妙。

    畫餅不益饑腸。

    尅實行持。

    觸處無非緣了。

    願以放生寡欲為要。

    長壽之因。

    養身之道。

    能達無緣大慈。

    成清淨梵行。

    以此銘心。

    久久自成法種。

     【示慈門】 達磨一宗。

    超情離見迥出格量。

    近世各立門庭。

    競生窠臼。

    認話頭為實法。

    以棒喝作家風。

    穿鑿機緣。

    杜撰公案。

    謗讟古人。

    增長戲論。

    不唯承虛接響。

    且類優人俳說。

    言之可恥。

    思之可傷。

    唯憨翁具金剛眼。

    鑒時流弊。

    說方便語。

    作救病藥。

    寕注經造論以觸時諱。

    終不據曲盝木。

    弄鬼眼睛。

    使狂穢借口。

    噫。

    此大菩薩護法苦心也。

    開士侍大師。

    又遊雲門博山閑。

    夫識取綱宗。

    本無實法。

    藥非定藥。

    病非定病。

    善用諸方。

    短處皆成長。

    不善用大師。

    長處亦成短。

    學人不具參方眼。

    才除一病。

    一病旋生。

    須脫流俗窠臼。

    的向腳跟下打透。

    真禅真教真律。

    方不負為大師親侍也。

     【示彭雙泉】 旣具生死心。

    參方眼。

    不可不及時努力。

    随事著眼。

    從緣薦取。

    夫本地風光。

    雖沉埋。

    而處處迸露。

    隻為眼遲腳慢。

    錯過多端。

    能向塵勞輕輕覻破。

    菩提涅槃。

    正在煩惱生死中全身顯現。

    若的見菩提涅槃正因真性。

    便能稱性起緣了二修。

    今于緣了二因。

    拈出最要二種。

    為出生死方便。

    一發菩提心。

    受菩薩戒。

    二熾然作福。

    于正因拈出最實一事。

    為歸趨之方。

    所謂淨土。

    以二要行。

    趨一實地。

    随觀行淺深。

    任運淨于四土。

    至三惑盡。

    二死亡。

    則究竟寂光上上品也。

     【示象岩】 如來謂出家三種事業。

    坐禅。

    讀誦。

    營衆福業。

    随修一種。

    皆超生脫死。

    成就菩提。

    而修必随機。

    藥病不投。

    徒增穴結。

    或一門到底。

    或展轉助成。

    然自無道眼須善友教。

    如重病者。

    須信良醫。

    若信己意。

    應服不服。

    應忌不忌。

    小疾尚緻死。

    痼疾寕有瘳。

    今時喪心病狂無恥禅和。

    影響竊掠。

    聽其言超佛祖之先。

    稽其行落狗彘之下。

    複有一輩怯弱之人。

    我相習氣放不下。

    名利關鎖打不開。

    希望讨一适性便宜的路頭。

    不肎徹底向一門中透去。

    禅不禅。

    教不教。

    律不律。

    行門不行門。

    依稀仿佛。

    将就苟且。

    混過一生。

    毫無實益。

    百千萬劫。

    依然還在生死。

    若的确求出生死證菩提。

    先将近時禅講流弊。

    盡情識破。

    自己從來杜撰主意。

    盡情放舍。

    軟暖習氣。

    盡情打埽幹淨。

    夢幻身命。

    盡情拌得抛得。

    種種惡逆境界。

    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

    名利聲色。

    飲食衣服。

    贊譽供養。

    種種順情境界。

    盡情看作毒藥毒箭。

    能如此降伏。

    不坐一炷香。

    看一句經。

    保出生死有分。

    傥不痛處加錐。

    欲向法邊起見。

    假饒坐斷八萬四千劫。

    通盡三藏十二部經。

    隻好向無事中過日。

    一遇順緣。

    依舊牽去。

    一遇逆緣。

    依舊打失。

    一不覺察。

    依舊落在無記。

    如何出得生死。

    到得西方。

    成無上菩提。

    圓覺經雲。

    末世衆生。

    無令求悟。

    唯益多聞。

    增長我見。

    但當精勤。

    降伏煩惱。

    須知坐禅。

    讀誦。

    作福。

    皆可增長我見。

    可降伏煩惱。

    但審自己何事最切近。

    最對病根。

    今在汝數年作學問不成。

    一旦願齋僧而就便。

    是夙緣有在。

    又身見重者。

    宜苦行消之。

    貪愛強者。

    宜苦境煉之。

    人我山高者。

    逆緣挫之。

    體面心重者。

    忍辱治之。

    一意向此門打徹。

    自能遊戲百千三昧。

    通達無量法門。

    較枯守蒲團。

    咿唔章句。

    不可同劫語矣。

     【示韫之】 讨究佛法。

    第一要務。

    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

    況弟子乎。

    雖勝義法性。

    貴在親證。

    傥非黃卷赤牍。

    作标月指。

    示真實修行出要。

    何由得證勝義。

    試觀外道。

    亦出家求出生死。

    不知正法。

    求升反墜。

    故不畱心教典。

    饒勇猛精進。

    定成魔外。

    脇尊八十出家。

    晝觀三藏。

    夜習禅思。

    乃有濟。

    有謬雲。

    年少力強。

    宜習教典。

    年衰力弱。

    隻堪念佛。

    豈年少不必念佛。

    年老不可習教。

    将謂如來教法。

    僅同舉子業。

    博名利于半生者乎。

    一歴耳根。

    永為道種。

    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今佛法流布。

    賴迦葉阿難二祖。

    徹底悲心。

    人皆視作等閑。

    殊不知恒沙世界。

    無量劫中。

    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示閱藏四則】 一須體如來說法本意。

    要人超生脫死。

    非為口耳活計。

    句句消歸自心。

    如說修行。

    方不受說食數寶之诮【其一】。

    一學問之道。

    貴下學上達。

    所以如來施教。

    必有次第。

    今人空腹高心。

    但圖圓頓之名。

    無力飲河。

    讵能吞海。

    必先閱律藏。

    稔知佛世芳規。

    深煉為僧要務。

    次閱四阿含。

    了正因緣境。

    為圓妙三觀之本。

    次畱心台教。

    深知如來說法所以然之妙。

    及四悉檀巧被之緻。

    然後将此法界匙鑰。

    徧開不思議經論之鎖。

    勢如破竹矣【其二】。

    一閱律。

    首四分。

    次僧祇。

    次十誦。

    次根本。

    次五分。

    次及善見毗尼母等。

    諸家傳受不同。

    各有源委線索。

    須細尋之。

    無執一非餘。

    亦無猶豫兩楹。

    在得意善用。

    大意如問辯所明。

    莫謂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畱心。

    當舍之别參上乘。

    是末世癡人邪慢惡見。

    牽人堕惡道深坑。

    不可信也【其三】。

    一大小經律論。

    雖字字明珠。

    言言見谛。

    然各就習氣所重。

    對治所宜。

    或随時弊不同。

    救拯有異不妨摘出要語。

    期自利利他。

    如雪山無非藥。

    采者期于對病。

    寶山無非寶。

    取之先擇摩尼。

    隻此成錄。

    足驗手眼【其四】。

     【示朗融】 萬法本融。

    由迷情執而成礙。

    如一指能蔽山嶽。

    認漚必遺大海。

    不惟埋沒己靈。

    亦冤屈六塵境界。

    讵思六塵。

    非能惑人。

    人自妄惑。

    根根幻馳。

    識識紛動。

    仔細推求。

    塵旣不居其咎。

    根亦豈職其愆。

    識寕獨當其罪。

    三科分析。

    旣無真主。

    縱令共合。

    那有實法。

    而于此虛妄法中。

    著我著人。

    分取分舍。

    猶如捏目。

    亂華發生。

    更欲分别花相。

    妍醜大小。

    不益惑乎。

    惟将身心世界。

    全體放下。

    作一超方特達之觀。

    譬如為天下者不顧家。

    則智眼昭明。

    一切境界。

    無非真實受用處矣。

     【示三止】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妄想惺惺非。

    此四語。

    叢席争誦。

    然悟惺寂源頭。

    方不堕守精魂窠臼。

    如儒亦言明鏡止水。

    豈慎獨便是奢摩他妙修行路邪。

    祖雲。

    觀者何人。

    心是何物。

    此二語。

    直得徧計妄想百襍粉碎。

    以此體真。

    以此方便随緣。

    以此息二邊分别。

    一句中有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喚甚磨作獨。

    将誰去慎。

    不惟妄想無記無容身。

    惺寂亦幷無處著落。

    非惺非寂。

    是謂寂寂惺惺。

    惺惺寂寂。

    喚作不二。

    早已二也。

    況雙修并運哉。

    悟此成修。

    是一心三止。

     【示文約】 做工夫人。

    每被昏散所擾。

    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

    全由迷己作物。

    棱嚴經雲。

    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

    乃至昏擾擾相。

    以為心性。

    夫昏障慧。

    擾障定。

    定慧旣障。

    則睡眠與散亂襍呈。

    若欲去其根源。

    須識取心性本體。

    從來明靜。

    諸佛證之為定慧。

    行人修之為止觀。

    止觀之功。

    全卽明靜之體。

    惟靜故明。

    惟明故靜。

    旣非二緻。

    豈有前後。

    但約對治法門。

    昏重者觀起之。

    散多者止息之。

    然息散之止非無觀。

    起昏之觀非無止。

    止觀不二。

    勤修不息。

    自然本體漸露。

    客塵漸銷。

    者著工夫。

    大段閑斷不得。

    性急不得。

    然欲除昏蓋。

    直須打起精神。

    不可貪戀蒲團穩坐。

    欲除散亂。

    正不必厭惡妄想。

    直須覻破妄想無性。

    僧問岩頭。

    起滅不停時如何咄。

    是誰起滅。

    此明心見性者第一先鋒也。

     【示慧幢】 予讀子輿氏書。

    至舜盡事親之道。

    而瞽瞍底豫。

    見圓頓觀心要旨焉。

    夫父雖至頑。

    不可别覓他父。

    又不可如傲象之順命為惡。

    現前介爾一念無明頑父。

    卽法性真父。

    順無明流。

    造業流轉。

    則是傲象。

    舍妄覓真。

    别觀法性。

    又成背父逃逝。

    善惡稍殊。

    均為不孝。

    六道凡夫。

    順無明而為惡者也。

    藏通别三種行人。

    舍無明逃逝者也。

    若知焚廪掩井之瞽瞍。

    卽允若底豫之瞽瞍。

    則必盡事親之道于己躬。

    肎作順逆兩法以虧天性邪。

    所謂盡事親之道者。

    亦隻深信父實生我。

    除此父外。

    别無真父。

    然斷不可從命為惡。

    須竭怨慕之誠以格之。

    則頑如瞽瞍。

    亦可回心。

    況未必如瞽瞍者哉。

    觀心亦爾。

    深信現前一念。

    全體法界。

    離波覓水。

    終不可得。

    然斷不可随其生滅。

    不事觀察。

    須以不思議一心三觀。

    深體達之。

    則惡無記心。

    尚成不思議境。

    況善心哉。

    知一念圓具三德。

    事理兩重三千。

    互徧互融。

    深生信解。

    名為慕。

    此境不現。

    是止觀力微。

    發勤精進。

    誓以十法成乘。

    名為怨。

    如此努力。

    鈍逾般陀。

    發明有日。

    傥悠悠忽忽。

    縱利如藍弗。

    敏過達多。

    無濟也。

     【示未能】 夫幻境侵奪。

    不惟順流俗而俱化也。

    卽厭流俗而切思遠離。

    亦名侵奪。

    以一切境界。

    全是無明變現。

    無明變現之性。

    全卽法性。

    由不達故。

    橫生欣厭。

    趨無上菩提者。

    不得随順幻境。

    亦不得厭離幻境。

    但了幻境卽法性。

    悲長夜之在迷。

    以悲迷故。

    起無作二誓。

    欲拔性德之苦。

    以了性故。

    起無作二誓。

    欲與性德之樂。

    發此心已。

    則一切不如法境界。

    觸目警心。

    無非助發菩薩資糧。

    起信論雲。

    菩薩見法欲滅。

    護正法故。

    發菩提心。

    有見衆生苦。

    而發菩提心。

    正謂此也。

     【示慈昱】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信如堅舟。

    智如柁師。

    餘五度萬行。

    皆舟中器具也。

    須時時念生死苦。

    警悟無常。

    不得沉迷五欲。

    執著世情。

    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

    五欲定牽入放逸坑。

    堕惡道苦。

    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

    發此心已。

    急求智慧以為導師。

    第一親近明師良友。

    第二讀誦方等大乘。

    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

    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

    人有信心而無智慧。

    則能增長煩惱。

    有智慧而無信心。

    則能增長邪見。

    故知船及柁師。

    相須度險。

    缺一不可。

    況俱乏邪。

     【示迦提】 法華妙旨。

    惟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知見。

    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是也。

    現前介爾一念。

    不自生。

    不他生。

    不共生。

    不無因生。

    未生無潛處。

    欲生無來處。

    正生無住處。

    生已無去處。

    心無心相。

    其性無生。

    無生故無住。

    無異無滅。

    無生住異滅。

    卽真法性。

    橫遍豎窮。

    不可思議。

    若于此無相妙心。

    妄謂有心相可得。

    則佛知見便成衆生知見。

    若卽妄相幻心。

    達其本非有相。

    則衆生知見。

    便成佛之知見。

    心性旣舉體全空。

    亦複卽假卽中。

    以三谛宛然。

    故三觀法爾。

    以法爾之三觀。

    照宛然之三谛。

    能所不二。

    境智互融。

    于此信解。

    名為随喜。

    解義觀文。

    名讀誦。

    轉示他人。

    名講說。

    歴事煉心。

    名兼修正修。

    有相無相二安樂行。

    一串穿卻。

    秖貴笃信力行。

    别無奇巧方便也。

     【示乳生】 夫置身海州。

    而伯牙善琴。

    其情移也。

    望似木雞。

    而餘雞卻走。

    其神全也。

    世閑小技。

    尚非聊爾。

    況學出世大道。

    仔肩如來正法者乎。

    圓頓十乘觀法。

    必先以二十五前方便。

    所謂具五緣。

    诃五欲。

    棄五蓋。

    調五事。

    修五法。

    就二十五事。

    各具表法。

    及觀心法門。

    然後正助合行。

    事理雙僃。

    足目并運。

    安隐入清涼池。

    後來隻士講徒。

    率情任意。

    逞一得之見。

    罔達大方軌則。

    以此蔑裂學問。

    求世伎術。

    戛戛乎難之。

    投足宗教兩塗。

    思自利利他。

    誠奚望也。

    真正學人。

    必先移夙情。

    則神自全。

    情之所牽。

    雖萬别千差。

    總不出色聲香味觸五種。

    神之所虧。

    雖受病不等。

    總不外貪嗔睡掉疑五種。

    急須诃棄。

    則聖賢可階梯而至矣。

     【示懸鏡】 奮發之心。

    人皆有之。

    不能不藉于外緣。

    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

    不能不汨于惡習。

    嗚呼。

    善友罕逢。

    惡緣偏盛。

    非咬釘嚼鐵。

    刻骨镂心。

    何以自拔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示靖玄】 【示玄闇二則】 【示惟淡】 【示惟默】 【示晦涵】 【示未一】 【示汛如】 【示庸庵】 【示密詣】 【示元印】 【示念日】 【示非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