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二卷)。

    《閱藏知津》(四十四卷)。

    《法海觀瀾》(五卷)。

    《旃珊錄》(一卷)。

    《選佛譜》(六卷)。

    《重訂諸經日誦》(二卷)。

    《周易禅解》(十卷)。

    《辟邪集》(二卷)。

    共四十七種。

    (闆俱在嘉興府棱嚴寺)是為靈峰二論目錄。

    (大記明呪行法四書蕅益解未行) 宗論全部。

    可取其中贊戒者。

    别為戒波羅密之書。

    贊淨土者。

    别為秘藏指南之書。

    或合上二者。

    别為不昧因果之書。

    傥能盡美盡善。

    則有大利而無害。

    未遑别刻。

    附記于此。

     靈峰蕅益大師自傳(前後有門人私識三則附記一通) (先大師生平。

    不曾乞缁素一字。

    不唯佛法難言。

    知己難得。

    亦鑒尚虛名之陋習。

    而身為砥也。

    西逝時。

    誡勿乞言。

    徒增诳誤。

    嗚呼。

    冰操如彼。

    治命如此。

    安敢不遵。

    今刻老人自傳一通。

    述其意于首。

    門人靈晟稽首。

    ) (先師壬辰秋。

    決志肥遁。

    缁素遮道不得。

    請述行腳。

    冬憩長水營泉寺。

    念行腳未盡緻。

    複述茲傳。

    癸巳春。

    過古吳。

    有老人二三舊友。

    或謂傳旣寓名。

    則宗譜法号可弗出。

    或謂一生心迹可述。

    夢感等嫌自言。

    老人一笑。

    慨然删改。

    時從古吳。

    傳至畱都。

    與長水本。

    數處不同。

    後堅密子成時。

    謂傳收著述未盡。

    請補。

    于是與古吳本。

    又增數句矣。

    今同門刻傳。

    命南酌同異。

    南思老人一生苦心。

    唯佛祖知之。

    餘難知者。

    至不獲已述傳。

    令後裔有聞。

    此四宏法門。

    三祇誓海。

    可以古人自作别傳之例例之也邪。

    允宜從營泉本。

    照第三番補遺書。

    閑字不妨互證。

    佥日善。

    錄定本如左。

    門人照南稽首。

    ) 【八不道人傳】(老人親筆評語三處附。

    ○取中論八不。

    梵網八不之旨。

    ) 八不道人。

    震旦之逸民也。

    古者有儒。

    有禅。

    有律。

    有教。

    道人旣蹵然不敢。

    今亦有儒。

    有禅。

    有律。

    有教。

    道人又艴然不屑。

    故名八不也。

    俗姓鐘。

    名際明。

    又名聲。

    字振之。

    先世汴梁人。

    始祖南渡。

    居古吳木渎。

    母金氏。

    以父岐仲公。

    持白衣大悲呪十年。

    夢大士送子而生。

    蓋萬歴二十七年己亥。

    五月三日亥時也。

    七歲茹素。

    十二歲就外傅。

    聞聖學。

    卽千古自任。

    誓滅釋老。

    開腪酒。

    作論數十篇辟異端。

    夢與孔顔晤言。

    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

    及竹窻随筆。

    乃不謗佛。

    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二十歲。

    诠論語。

    至天下歸仁。

    不能下筆。

    廢寝忘飡三晝夜。

    大悟孔顔心法。

    冬喪父。

    聞地藏本願。

    發出世心。

    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

    盡焚窻稾二千餘篇。

    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

    謂世界在空。

    空生大覺。

    遂疑何故有此大覺。

    緻為空界張本。

    悶絕無措。

    但昏散最重。

    功夫不能成片。

    因決意出家。

    體究大事。

    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

    哭恨緣悭。

    相見太晚。

    師雲。

    此是苦果。

    應知苦因。

    語未竟。

    遽請曰。

    弟子志求上乘。

    不願聞四谛法。

    師雲。

    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雖然。

    不能如黃蘖臨濟。

    但可如岩頭德山。

    心又未足。

    拟再問。

    觸聲而醒。

    因思古人安有高下。

    夢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

    三夢憨師。

    師往曹溪。

    不能遠從。

    乃從雪嶺師剃度。

    命名智旭。

    雪師。

    憨翁門人也。

    夏秋作務雲栖。

    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

    一聽了了。

    疑與佛頂宗旨矛盾。

    請問。

    師雲。

    性相二宗。

    不許和會。

    甚怪之。

    佛法豈有二岐邪。

    一日問古師雲。

    不怕念起。

    隻怕覺遲。

    且如中陰入胎。

    念起受生。

    縱令速覺。

    如何得脫。

    師雲。

    汝今入胎也未。

    道人微笑。

    師雲。

    入胎了也。

    道人無語。

    師雲。

    汝謂隻今此身。

    果從受胎時得來者邪。

    道人流汗浃背。

    不能分曉。

    竟往徑山坐禅。

    次年夏。

    逼拶功極。

    身心世界。

    忽皆消殒。

    因知此身。

    從無始來。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

    刹那刹那。

    念念不住。

    的确非從父母生也。

    從此性相二宗。

    一齊透徹。

    知其本無矛盾。

    但是交光邪說。

    大誤人耳。

    是時一切經論。

    一切公案。

    無不現前。

    旋自覺悟。

    解發非為聖證。

    故絕不語一人。

    久之則胷次空空。

    不複畱一字腳矣。

    二十六歲。

    受菩薩戒。

    二十七歲。

    徧閱律藏。

    方知舉世積譌。

    二十八歲。

    母病笃。

    四刲肱不救。

    痛切肺肝。

    (旣悟此身非父母生。

    何故又刲肱救母。

    參。

    )葬事畢。

    焚棄筆硯。

    矢往深山。

    道友鑒空。

    畱掩關于松陵。

    關中大病。

    乃以參禅工夫。

    求生淨土。

    三十歲。

    出關朝海。

    将往終南。

    道友雪航。

    願傳律學。

    畱住龍居。

    始述《毗尼事義集要》。

    及《梵室偶談》。

    是年遇惺谷。

    歸一兩友。

    最得交修之益。

    三十一歲。

    送惺谷至博山剃發。

    随無異禅師至金陵。

    盤桓百有十日。

    盡谙宗門近時流弊。

    乃決意宏律。

    然律解雖精。

    而煩惱習強。

    躬行多玷。

    故誓不為和尚。

    (三業未淨。

    謬有知律之名。

    名過于實。

    此道人生平之恥。

    )三十二歲。

    拟注梵網。

    作四阄問佛。

    一曰宗賢首。

    二曰宗天台。

    三曰宗慈恩。

    四曰自立宗。

    頻拈得台宗阄。

    于是究心台部。

    而不肎為台家子孫。

    以近世台家。

    與禅宗。

    賢首。

    慈恩。

    各執門庭。

    不能和合故也。

    (時人以耳為目。

    皆雲道人獨宏台宗。

    謬矣。

    謬矣。

    )三十三歲秋。

    惺谷。

    壁如二友去世。

    始入靈峰過冬。

    為作請藏因緣。

    三十五歲。

    造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