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分。
終不得不合。
勢也。
今輯七稾為一。
作者海印炳現。
讀者古鏡全收。
庶天朝采錄。
無零落割裂之虞矣。
大卷唯十。
避繁也。
一一卷中。
複開子卷。
僃梵冊也。
文以類出。
取便耳。
非以文體也。
見文則昧道。
因文則明道。
達文則證道。
證道。
而後知文無體也。
不肖戊子歲。
始晤大師。
師一日顧予曰。
吾昔年。
念念思複比丘戒法。
迩年念念求西方耳。
時大駭。
何不力複佛世芳規邪。
久之。
始知師在家發大菩提願以為之本。
出家一意宗乘。
徑山大悟後。
徹見近世禅者之病。
在絕無正知見。
非在多知見。
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
非在著戒相也。
故抹倒禅之一字。
力以戒教匡救。
尤志求五比丘。
如法共住。
令正法重興。
後決不可得。
遂一意西馳。
冀乘本願輪。
仗諸佛力。
再來與拔。
至于随時著述。
竭力講演。
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
非法界衆生。
一時成佛。
直下相應。
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佛法有偏痛快。
偏精細者。
則性快心細之人各偏好之。
唯此論快性者。
必失粗淺。
細心者。
必失廉纖。
縱高明不敢昧綱宗。
不敢輕名相。
而綱宗隻作綱宗會。
名相隻作名相會。
終為俗學。
若能知非綱宗。
非名相。
而粗淺廉纖二病頓超者。
雖為執鞭。
所欣慕焉。
自人不悟圓宗。
諸佛願海無能随順修學者。
不知非真實發大菩提心。
一切盡成虛解。
縱有為生死志。
亦必入小乘權曲境界。
若并無此志。
直成修羅魔外。
何疑。
老人一生于法界三寶前。
緣法界衆生殷勤發願。
今願文一卷。
直顯不思議境界。
真無上醍醐也。
吾見有憎者。
謂為繁瑣。
有贊歎者。
讀其文惟恐卧。
有感動流淚者。
然亦未遑直下承當徹悟性修之緻。
嗟乎。
何真法之不易讀若此。
小子時。
敬然臂香四十八炷。
普為法界衆生。
等供安養願王。
乞吾師願文。
于一切世閑。
大作佛事。
願遇者興起感觸。
徹悟諸佛。
卽自心本性。
庶不令一切願王。
久淪于異生界也。
淨土一門。
真參禅學教持戒者所共趨。
夫彌陀寂光。
卽自心理智。
由不悟故。
橫生邪慢。
取笑識者。
讀宗論。
幸徹底薦取。
則無邊法藏。
一以貫之矣。
棒打石人頭。
暴暴論實事。
八十翁入場。
不是小兒戲。
是之謂乎。
學佛僻謬者。
皆法外取心。
世之本來面目。
向上一著是也。
計此必成惡取空見。
佛目此病。
為不可救。
《圓覺經》誡取圓覺。
《大乘止觀》誡先觀真如。
諸祖深诃邪禅暗證。
意皆在此。
今論示第一義心。
圓妙明快。
千古未有。
讀者谛審谛觀。
字字從繩。
言言破的。
或得之。
先師自行。
不過破流俗知見。
于現前一念。
了一切法而已。
法語中。
亦唯以此剖心膽。
傾腸腹。
而發明介爾一念。
在續集寱餘尤詳。
鼓兩片皮旣久。
唯覺此話。
大神至明也。
雖然。
失之亦成話柄。
得之不外言诠。
吾雖不敢謂有是語。
尤不敢謂無是語也。
法語書柬中。
諸名公钜卿。
遵大師原稾。
但書姓氏。
槩不書尊稱。
以末法。
道則僧體日卑。
争務乞靈人爵。
俗則我相日重。
終難覻破浮雲。
兩者皆生死根株。
于道何啻霄壤。
若非各懋盛德。
安能共扇真風。
今唯重道誼。
以副護法天龍之望。
儒宗隐覆之說。
非深契法華三昧。
及華嚴事事無礙法界。
未易拈提。
求曲盡同異之緻。
彙歸一實。
千百世來。
大師一人而已。
孔子。
顔子。
文中子後。
陽明子。
處隐顯閑。
蕅益子繼之。
大闡開顯之道。
緬想時會。
應非偶然。
今而後庶吾人一實事。
會其有極。
歸其有極也夫。
雖然。
蕅益子雲。
非行之艱。
知之尤艱。
敢告。
忠孝至佛始極。
不知其極。
或以愛論俗典揀之。
竟成無君無父。
全違金口誠言。
或以至德要道收之。
又堕有漏有為。
全乖出世正軌。
一大事之乖張僻謬久矣。
讀宗論。
但貴用極。
不貴株守。
守則揀。
不守則收。
子臣弟友。
丘未能一。
嗚呼。
一大事之彰明會一久矣。
先師著述。
除宗論外。
其釋論。
則有《阿彌陀要解》(一卷)。
《占察玄疏》(三卷)。
《棱伽義疏》(十卷)。
《盂蘭新疏》(一卷)。
《大佛頂玄文》(十二卷)。
《準提持法》(一卷)。
《金剛破空論。
附觀心釋》(二卷)。
《心經略解》(一卷)。
《法華會義》(十六卷)。
《妙玄節要》(二卷)。
《法華綸貫》(一卷)。
《齋經科注》(一卷)。
《遺教解》(一卷)。
《梵網合注》(八卷)。
後附《授戒法。
學戒法。
梵網忏法問辯》(共一卷)。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
《羯磨文釋》(一卷)。
《戒本經箋要》(一卷)。
《毗尼集要》(十七卷)。
《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
《戒消災經略釋》(一卷)。
《五戒相經略解》(一卷)。
《沙彌戒要》(一卷)。
《唯識心要》(十卷)。
《八要直解》(八卷)。
《起信裂網疏》(六卷)。
《大乘止觀釋要》(四卷)。
《大悲行法辯譌》(一卷)。
附《觀想偈略釋》。
《法性觀》。
《忏壇軌式》(三種)。
《四十二章經解》(一卷)。
《八大人覺經解》(一卷)。
《占察行法》(一卷)。
《禮地藏儀》(一卷)。
《教觀綱宗。
并釋義》
終不得不合。
勢也。
今輯七稾為一。
作者海印炳現。
讀者古鏡全收。
庶天朝采錄。
無零落割裂之虞矣。
大卷唯十。
避繁也。
一一卷中。
複開子卷。
僃梵冊也。
文以類出。
取便耳。
非以文體也。
見文則昧道。
因文則明道。
達文則證道。
證道。
而後知文無體也。
不肖戊子歲。
始晤大師。
師一日顧予曰。
吾昔年。
念念思複比丘戒法。
迩年念念求西方耳。
時大駭。
何不力複佛世芳規邪。
久之。
始知師在家發大菩提願以為之本。
出家一意宗乘。
徑山大悟後。
徹見近世禅者之病。
在絕無正知見。
非在多知見。
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
非在著戒相也。
故抹倒禅之一字。
力以戒教匡救。
尤志求五比丘。
如法共住。
令正法重興。
後決不可得。
遂一意西馳。
冀乘本願輪。
仗諸佛力。
再來與拔。
至于随時著述。
竭力講演。
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
非法界衆生。
一時成佛。
直下相應。
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佛法有偏痛快。
偏精細者。
則性快心細之人各偏好之。
唯此論快性者。
必失粗淺。
細心者。
必失廉纖。
縱高明不敢昧綱宗。
不敢輕名相。
而綱宗隻作綱宗會。
名相隻作名相會。
終為俗學。
若能知非綱宗。
非名相。
而粗淺廉纖二病頓超者。
雖為執鞭。
所欣慕焉。
自人不悟圓宗。
諸佛願海無能随順修學者。
不知非真實發大菩提心。
一切盡成虛解。
縱有為生死志。
亦必入小乘權曲境界。
若并無此志。
直成修羅魔外。
何疑。
老人一生于法界三寶前。
緣法界衆生殷勤發願。
今願文一卷。
直顯不思議境界。
真無上醍醐也。
吾見有憎者。
謂為繁瑣。
有贊歎者。
讀其文惟恐卧。
有感動流淚者。
然亦未遑直下承當徹悟性修之緻。
嗟乎。
何真法之不易讀若此。
小子時。
敬然臂香四十八炷。
普為法界衆生。
等供安養願王。
乞吾師願文。
于一切世閑。
大作佛事。
願遇者興起感觸。
徹悟諸佛。
卽自心本性。
庶不令一切願王。
久淪于異生界也。
淨土一門。
真參禅學教持戒者所共趨。
夫彌陀寂光。
卽自心理智。
由不悟故。
橫生邪慢。
取笑識者。
讀宗論。
幸徹底薦取。
則無邊法藏。
一以貫之矣。
棒打石人頭。
暴暴論實事。
八十翁入場。
不是小兒戲。
是之謂乎。
學佛僻謬者。
皆法外取心。
世之本來面目。
向上一著是也。
計此必成惡取空見。
佛目此病。
為不可救。
《圓覺經》誡取圓覺。
《大乘止觀》誡先觀真如。
諸祖深诃邪禅暗證。
意皆在此。
今論示第一義心。
圓妙明快。
千古未有。
讀者谛審谛觀。
字字從繩。
言言破的。
或得之。
先師自行。
不過破流俗知見。
于現前一念。
了一切法而已。
法語中。
亦唯以此剖心膽。
傾腸腹。
而發明介爾一念。
在續集寱餘尤詳。
鼓兩片皮旣久。
唯覺此話。
大神至明也。
雖然。
失之亦成話柄。
得之不外言诠。
吾雖不敢謂有是語。
尤不敢謂無是語也。
法語書柬中。
諸名公钜卿。
遵大師原稾。
但書姓氏。
槩不書尊稱。
以末法。
道則僧體日卑。
争務乞靈人爵。
俗則我相日重。
終難覻破浮雲。
兩者皆生死根株。
于道何啻霄壤。
若非各懋盛德。
安能共扇真風。
今唯重道誼。
以副護法天龍之望。
儒宗隐覆之說。
非深契法華三昧。
及華嚴事事無礙法界。
未易拈提。
求曲盡同異之緻。
彙歸一實。
千百世來。
大師一人而已。
孔子。
顔子。
文中子後。
陽明子。
處隐顯閑。
蕅益子繼之。
大闡開顯之道。
緬想時會。
應非偶然。
今而後庶吾人一實事。
會其有極。
歸其有極也夫。
雖然。
蕅益子雲。
非行之艱。
知之尤艱。
敢告。
忠孝至佛始極。
不知其極。
或以愛論俗典揀之。
竟成無君無父。
全違金口誠言。
或以至德要道收之。
又堕有漏有為。
全乖出世正軌。
一大事之乖張僻謬久矣。
讀宗論。
但貴用極。
不貴株守。
守則揀。
不守則收。
子臣弟友。
丘未能一。
嗚呼。
一大事之彰明會一久矣。
先師著述。
除宗論外。
其釋論。
則有《阿彌陀要解》(一卷)。
《占察玄疏》(三卷)。
《棱伽義疏》(十卷)。
《盂蘭新疏》(一卷)。
《大佛頂玄文》(十二卷)。
《準提持法》(一卷)。
《金剛破空論。
附觀心釋》(二卷)。
《心經略解》(一卷)。
《法華會義》(十六卷)。
《妙玄節要》(二卷)。
《法華綸貫》(一卷)。
《齋經科注》(一卷)。
《遺教解》(一卷)。
《梵網合注》(八卷)。
後附《授戒法。
學戒法。
梵網忏法問辯》(共一卷)。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
《羯磨文釋》(一卷)。
《戒本經箋要》(一卷)。
《毗尼集要》(十七卷)。
《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
《戒消災經略釋》(一卷)。
《五戒相經略解》(一卷)。
《沙彌戒要》(一卷)。
《唯識心要》(十卷)。
《八要直解》(八卷)。
《起信裂網疏》(六卷)。
《大乘止觀釋要》(四卷)。
《大悲行法辯譌》(一卷)。
附《觀想偈略釋》。
《法性觀》。
《忏壇軌式》(三種)。
《四十二章經解》(一卷)。
《八大人覺經解》(一卷)。
《占察行法》(一卷)。
《禮地藏儀》(一卷)。
《教觀綱宗。
并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