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七

關燈
笃信佛法。

    供養衆僧。

    時則脫天冠。

    共諸宗親群臣。

    手自行食。

    行食已鋪氈於地。

    對上座前坐。

    於衆僧前。

    不敢坐床。

    佛在世時。

    諸王供養法式相傳。

    至今。

    從是以南名為中國。

    中國寒暑調和。

    無霜雪。

    人民殷樂。

    無戶籍官法。

    唯耕王地者。

    乃輸地利。

    欲去便去。

    欲住便住。

    王治不用刑罔。

    有罪者但罰錢。

    随事輕重。

    雖複謀為惡逆。

    不過截右手而已。

    王之侍衛左右。

    皆有供祿。

    舉國人民。

    悉不殺生。

    不飲酒。

    不食蔥蒜。

    唯除旃荼羅旃荼羅。

    名為惡人。

    與人别居。

    若入城市。

    則擊木以自異。

    人則識而避之。

    不相唐突。

    國中不養豬雞。

    不賣生口。

    市無屠行及酤酒者。

    貨易則用貝齒。

    唯旃荼羅獵師賣肉耳。

    自佛般泥洹後。

    諸國王長者居士。

    為衆僧起精舍供養。

    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劵書錄。

    後王王相傳無廢。

    至今不絕。

    衆僧住止房舍。

    床缛飲食衣服。

    都無缺乏。

    處處皆爾。

    衆僧常以作功德無業。

    及誦經坐禅。

    客僧往到。

    舊僧迎逆。

    代擔衣缽。

    給洗足水塗足油。

    與非時漿。

    須臾息已。

    複問其臘數次第。

    得房舍卧具種種如法。

    衆僧住處。

    作舍利佛塔。

    目蓮阿難塔并阿毗昙律經塔。

    安居後一月。

    諸希福之家。

    勸化供養。

    僧作非時漿。

    衆僧大會說法。

    說法已供養舍利佛塔。

    種種香華。

    通夜然燈。

    使彼人作舍利弗本婆羅門時。

    詣佛求出家。

    大目蓮大迦葉亦如是。

    諸比丘尼。

    多供養阿難塔。

    以阿難請世尊聽女人出家故。

    諸沙彌多供養羅雲。

    阿毗昙師者供養阿毗昙。

    律師者供養律。

    年年一供養。

    各自有日。

    摩诃衍人則供養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

    觀世音等。

    衆僧受歲竟。

    長者居士婆羅門等。

    各持種種衣物沙門所須。

    以布施僧衆。

    僧亦自各布施。

    佛泥洹已來。

    聖衆所行威儀法則。

    相承不絕。

     拘薩羅國 其國城南門。

    千二百步。

    道西長者須達起祗洹精舍。

    佛上忉利天。

    為母說法。

    波斯匿王思見佛。

    即刻牛頭栴檀。

    作佛像。

    置佛坐處。

    祗洹精舍。

    木有七層。

    諸國王人民。

    競興供養。

    懸缯旛蓋。

    散華燒香然燈續明。

    日日不絕。

    鼠銜燈炷。

    燒花旛蓋。

    遂及精舍。

    七重都盡。

    諸國王人民。

    皆大悲惱。

    謂栴檀像已燒。

    卻後四五日。

    開東小精舍戶。

    忽見本像。

    皆大歡喜。

    共治精舍。

    得作兩重。

    遂移像本處。

     摩竭提國 其國昔阿育王作小兒時。

    當道戲遇釋迦佛行乞食。

    小兒歡喜。

    即以一掬土施佛。

    佛持還泥經行地。

    因此果報。

    作鐵輪王。

    王閻浮提。

    乘鐵輪案行閻浮提。

    見鐵圍兩山間地獄治罪人。

    即問群臣此是何等。

    答言是鬼王閻羅治罪人。

    王自念言。

    鬼王尚能作地獄治罪人。

    我是人主。

    何不作地獄治罪人耶。

    即問臣等。

    誰能為我作地獄主治罪人者。

    臣答言。

    唯有極惡人能作耳。

    王即遣臣遍求惡人。

    見洩水邊。

    有一長壯黑色發黃眼青。

    以腳鈎兼魚口哹禽獸。

    禽獸來便射殺。

    無得脫者。

    得此人已将來與王。

    王密勅之。

    汝作四方高牆。

    内植種種華果。

    并好谷池。

    莊嚴校飾令人渴仰。

    牢作門戶。

    有人入者辄捉種種治罪莫使得出。

    設使我入亦治罪莫放。

    今拜汝作地獄主。

    有比丘。

    次第乞食入其門。

    獄卒見之。

    便欲治罪。

    比丘惶怖。

    求請須臾聽我中食。

    俄頃得有人入。

    獄卒内置碓臼中搗之赤沫出。

    比丘見已。

    思惟此身無常苦空如泡如沫。

    即得阿羅漢。

    既而獄卒捉内镬湯中。

    比丘心顔欣悅。

    火滅湯冷。

    中生蓮華。

    比丘坐上。

    獄卒即往白王。

    獄中奇怪。

    願王往看。

    王言我前有要。

    今不敢往。

    獄卒言此非小事。

    王宜疾往。

    更改先要。

    王即随入。

    比丘為說法。

    王得信解。

    即壞地獄。

    悔前所作衆惡。

    由是信重三寶。

    常至貝多樹下。

    悔過自責。

    受八齋。

    王夫人問王常遊何處。

    群臣答言。

    恒在貝多樹下。

    夫人伺王不在時。

    遣人伐其樹倒。

    王來見之。

    迷悶躄地。

    諸臣以水灑面。

    良久乃蘇。

    王即以磚累四邊。

    以百罂牛乳灌樹根。

    身四布地作是誓言。

    若樹不生。

    我終不起。

    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

    以至於今。

    今高減十文。

     師子國 其國王遣使中國。

    取貝多樹子於佛殿旁種之。

    高可二十丈。

    其樹東南傾。

    王恐倒故。

    以八九圍柱柱樹。

    樹當拄處心生。

    遂穿柱而下。

    入地成根。

    大可四圍許。

    柱雖中裂。

    猶裡在其外。

    人亦不去。

    樹下起精舍。

    中有坐像。

    道俗敬仰無倦。

    城中又起佛齒精舍。

    皆七寶作。

    王淨修梵行。

    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笃。

    其國立治以來。

    無有饑荒喪亂。

    衆僧庫藏多有珍寶無價摩尼。

    其王入僧庫遊觀。

    見摩尼珠。

    即生貪心欲奪取之。

    三日乃悟。

    即詣僧中稽首悔前罪心。

    告白僧言。

    願僧立制。

    自今已後勿聽王入其庫看。

    比丘滿四十臘。

    然後得入。

    其城中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