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七

關燈
佛國記 鄯善國 其國王奉法。

    可有四千餘僧。

    悉小乘學。

    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

    但有精粗。

    從此西諸國。

    類皆如是。

    惟國國胡語不同。

    然出家人。

    皆習天竺書天竺語。

     [仁-二+烏]夷國 其國僧有四千餘人。

    皆小乘學。

    法則齊整。

    秦土沙門。

    至彼都不預其僧例。

     于阗國 其國人民盡皆奉法。

    以法樂相娛。

    衆僧乃數萬人。

    多大乘學。

    皆有衆食。

    彼國人民星居家家門前。

    皆起小塔。

    最小者可高二丈許。

    作四方僧房。

    供給客僧。

    其國僧伽藍名瞿摩帝。

    是大乘學。

    國中十四大僧伽藍。

    不數小者。

    從四月一日。

    城裡便灑掃道路。

    莊嚴巷陌。

    其城門上張大帏幕事事嚴飾。

    王及夫人采女。

    皆住其中。

    瞿摩帝僧是大乘學。

    王所敬重。

    最先行像。

    離城三四裡。

    作四輪像車。

    高三丈餘。

    狀如行。

    殿七寶莊校懸缯幡蓋。

    像立車中。

    二菩薩侍。

    作諸天侍從。

    皆金銀雕瑩。

    懸於虛空。

    像去門百步。

    王脫天冠。

    易着新衣。

    徒跣持華香。

    翼從出城迎像。

    頭面禮足。

    散華燒香。

    像入城時。

    門樓上夫人采女。

    搖散衆華。

    紛紛而下。

    如是莊嚴供具。

    車車各異。

    一僧伽藍則一日行像。

    四月一日為始。

    至十四日行像乃訖。

    行像訖。

    王及夫人。

    乃還宮耳。

    其城西七八裡。

    有僧伽藍。

    名王新寺。

    作來八十年。

    經三王方成。

    可高二十五丈。

    雕文刻镂。

    金銀覆上。

    衆寶合成。

    塔後作佛堂。

    莊嚴妙好。

    梁柱戶扇窗牖。

    皆以金薄。

    别作僧房。

    亦嚴麗整飾。

    非言可盡。

    嶺東六國諸王所有上價寶物。

    多作供養。

     子合國 其國王精進。

    有千餘僧。

    多大乘學。

     竭叉國 其國王作般遮越師。

    般遮越師。

    漢言五年大會也。

    會時請四方沙門皆來雲集。

    莊嚴衆僧坐處。

    懸缯旛蓋。

    作金銀蓮華着缯座後。

    鋪淨坐具。

    王及群臣。

    如法供養。

    或一月二月或三月。

    多在春時。

    王作會已。

    複勸諸群臣設供供養。

    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

    供養都畢。

    王以所乘馬鞍勒自副使國中貴重臣騎之。

    并諸白[疊*毛]種種珍寶。

    沙門所須之物。

    共諸群臣。

    發願布施。

    布施已還從僧贖。

    其地山寒不生餘谷。

    唯熟麥耳。

    衆僧受歲已。

    其晨輙霜故。

    其王每贊衆僧令麥熟然後受歲。

    其國中有佛唾壺。

    以石作。

    色似佛缽。

    又有佛一齒。

    國人為佛齒起塔。

    有千餘僧。

    盡小乘學。

     陀曆國 其國有衆僧。

    皆小乘學。

     烏苌國 其國佛法甚盛。

    名衆僧住止處為僧伽藍。

    凡有五百僧伽藍。

    皆小乘學。

    若有客比丘到。

    悉供養三日。

    三日過已。

    乃令自求所安。

     弗樓沙國 其國佛昔将諸弟子遊行。

    佛缽即在此。

    月氏王。

    大興兵衆。

    來伐此國。

    欲取佛缽。

    既伏此國已。

    月氏王笃信佛法。

    欲持缽去。

    故興供養。

    供養三寶畢。

    乃校飾大象。

    置缽其上。

    象便伏地。

    不能得前。

    更作四輪車載缽。

    八象共牽。

    複不能進。

    王知與缽緣未至。

    深自愧歎。

    即於此處起塔。

    及僧伽藍。

    并留鎮守種種供養。

    可有七百餘僧。

    日将中。

    衆僧則出缽。

    與白衣等種種供養。

    然後中食。

    至暮燒香時複爾。

    可容二鬥許。

    雜色而黑多。

    四際分明。

    厚可二分。

    瑩徹光澤。

    貧人以少華投中便滿。

    有大富者。

    欲以多華而供養。

    正複百千萬斛終不能滿。

     那竭國 其國酰羅城中。

    有佛頂骨精舍。

    盡以金薄七寶校飾。

    國王敬重頂骨。

    慮人抄奪。

    乃取國中豪姓八人。

    人持一印。

    印封守護。

    清晨八人俱到。

    各視其印然後開戶。

    開戶已以香汁洗手。

    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

    以七寶圓砧。

    砧下琉璃鐘覆上。

    皆珠玑校飾。

    骨黃白色。

    方圓四寸。

    其上隆起。

    每日出後。

    精舍人則登高樓。

    擊大鼓。

    吹螺。

    敲銅钹。

    王聞已則詣精舍。

    以華香供養。

    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

    從東門入。

    西門出。

    王朝朝如是。

    供養禮拜。

    然後聽國政。

    居士長者。

    亦先供養乃修家事。

    日日如是。

    初無懈倦。

    供養都訖。

    乃還頂骨於精舍。

    中有七寶解脫塔。

    或開或閉。

    高五尺許。

    以盛之。

    精舍門前朝朝恒有賣華香人。

    凡欲供養者。

    種種買焉。

    諸國王亦恒遣使供養精舍處方四十步。

    雖複天震地裂。

    此處不動。

     羅夷國 其國近有三千僧。

    兼大小乘學。

     跋那國 其國亦有三千許僧。

    皆小乘學。

     毗茶國 其國佛法興盛。

    兼大小乘學。

    見秦道人往。

    乃大憐憫。

    作是言。

    如何邊地人。

    能知出家為道。

    遠求佛法。

    悉供給所須。

    待之如法。

    東南諸寺甚多。

    僧衆萬數。

     摩頭羅國 其國捕那河邊左右。

    有二十僧伽藍。

    可有三千僧。

    佛法轉盛。

    凡沙河以西天竺諸國國王。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