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士長者。
薩薄商人。
屋宇嚴麗。
巷陌平整。
四衢道頭。
皆作說法堂。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鋪施高座。
道俗四衆。
皆集聽法。
其國人雲。
都可五六萬僧。
悉有衆食。
王别於城内。
供五六千人。
衆須食者。
則持本缽往取。
随器所容。
皆滿而還。
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
未出十日。
王莊校大象。
使一辯說人。
着王衣服。
騎象上。
擊鼓唱言。
菩薩從三阿僧祇劫。
苦行不惜身命。
以國妻子。
及挑眼與人。
割肉貿鴿。
截頭布施。
投身餓虎。
不吝髓腦。
如是種種苦行。
為衆生故。
成佛在世。
四十九年說法教化。
令不安者安。
不度者度。
衆生緣盡乃般泥洹。
泥洹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年。
世間衆生長悲。
卻後十日佛齒當出。
至無畏山精舍。
國内道俗。
欲植福者。
各各平治道路。
嚴飾巷陌。
辦衆華香供養之具。
如是唱已。
王便夾道兩邊。
作菩薩五百身。
種種變現。
或作須大拿。
或作睒變。
或作象王。
或作鹿馬。
如是形像。
皆彩畫莊校。
狀若生人。
然後佛齒乃出。
中道而行。
随路供養。
到無畏精舍佛堂上。
道俗雲集。
燒香然燈。
種種法事。
晝夜不息。
滿九十日乃還城内精舍。
城内精舍至齋日。
則開門戶。
禮敬如法。
無畏精舍東四十裡。
有一山。
山中有精舍。
名跋提。
可有二千僧。
僧中有一大德沙門。
名達摩瞿谛。
其國人民。
皆共宗仰。
住一石室中。
四十許年。
常行慈心。
能感蛇鼠。
使同止一室。
而不相害。
城南七裡。
有一精舍。
名摩诃毗诃羅。
有三千僧住。
有一高德沙門。
戒行清潔。
國人鹹疑是羅漢。
臨終之時。
王來省視。
依法集僧而問。
比丘得道耶。
便以實答言。
是羅漢。
既終。
王即案經律以羅漢法葬之於精舍東四五裡。
積好大薪。
縱廣可三丈餘。
高亦爾。
近上着栴檀沈水諸香木。
四邊作階。
上持淨好白[疊*毛]。
周匝蒙[廿/積]。
上作大輿床。
似此間輲車。
但無龍魚耳。
當阇維時。
王及國人。
四衆鹹集。
以華香供養。
從輿至墓所。
王自華香供養。
供養訖。
輿着[廿/積]上。
蘇油遍灌。
然後燒之。
火然之時。
人人敬心。
各脫上服及羽儀傘蓋。
遙擲火中。
以助阇維。
阇維已。
即檢取骨。
以起塔。
王笃信佛法。
欲為衆僧作新精舍。
先設大會飯食僧供養已。
乃選好上牛一雙。
金銀寶物莊校角上。
作好金犁。
王自耕四邊。
然後割給民戶田宅。
書以鐵劵。
自是已後。
代代相承。
無敢廢易。
續博物志 釋氏之源 秦二十一年。
鑄金狄十二。
釋氏之源。
本霍去病讨休屠王。
獲其祭天金人。
武帝以為神。
列於甘泉宮。
魏黃初元年。
徙長安銅狄。
重不可緻。
或言金狄泣。
因留霸城南。
人有見薊子訓與父老。
共摩銅狄曰。
正見鑄此時計爾日已近五百年矣。
董卓毀其九為錢。
苻堅毀其二為錢。
其一。
百姓推置陝北河中。
或雲翁仲頭髻常出。
晉軍至。
髻不複出。
野客叢談 佛入中國 傅奕韓退之皆言。
佛自後漢明帝時。
始入中國。
此蓋論其顯然者。
不知佛法之入中國。
其來久矣。
觀魏略西戎傳曰。
昔漢哀元壽元年。
博士景慮。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傳浮屠經。
又觀劉向列仙序曰。
得仙者百四十六人。
其七十四人。
已在佛經。
則知漢成哀間。
已有佛經矣。
觀漢武故事。
昆邪王殺休屠王。
以其衆降。
得金人之神。
上置之甘泉宮。
金人皆長丈餘。
其祭不用牛羊。
惟燒香禮拜。
上使依其國俗。
又元狩三年。
穿昆明池。
底得黑灰。
帝問東方朔。
朔曰。
可問西域道人。
知是劫灰。
又知佛法自武帝時已入中國矣。
今人惟知佛法入中國。
自明帝始。
不知自武帝始也。
薛正已記。
仲尼師老聃。
老聃師竺乾。
審是則佛入中國。
又不止於武帝。
墨池浪語 佛法入中國 佛法入中國。
不始於漢明帝。
列子西方有聖人。
老子師竺乾可證。
蓋周穆王時。
文殊目連來化穆王。
即列子所謂化人也。
化人示穆王雲。
高四台是迦葉佛說法處。
因造三會道場。
至秦穆公時。
扶風獲一石佛。
穆公不識。
棄馬坊中。
公疾令由餘往視之。
曰此真佛神也。
公取像澡浴。
安清淨處。
像遂放光。
公宰牲祭之。
神擎棄遠處。
由餘又曰。
臣聞佛清淨。
所有供養。
燒香而已。
公遂欲造佛像。
由餘於高四台南村。
得一老人姓王名安。
年百八十。
自雲曾於三會道場。
見人造之。
臣老無力。
村北有兄弟四人。
曾於道場内。
為諸匠執作。
今請共造成一銅像。
相好圓備。
公悅大賞赉之。
彼人於土台上。
造重閣。
高三百尺。
時人号為高四台。
其人姓高。
兄弟四人同立故也。
故名高四。
然則秦穆公時。
佛法已入中國矣。
(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七(終)
薩薄商人。
屋宇嚴麗。
巷陌平整。
四衢道頭。
皆作說法堂。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鋪施高座。
道俗四衆。
皆集聽法。
其國人雲。
都可五六萬僧。
悉有衆食。
王别於城内。
供五六千人。
衆須食者。
則持本缽往取。
随器所容。
皆滿而還。
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
未出十日。
王莊校大象。
使一辯說人。
着王衣服。
騎象上。
擊鼓唱言。
菩薩從三阿僧祇劫。
苦行不惜身命。
以國妻子。
及挑眼與人。
割肉貿鴿。
截頭布施。
投身餓虎。
不吝髓腦。
如是種種苦行。
為衆生故。
成佛在世。
四十九年說法教化。
令不安者安。
不度者度。
衆生緣盡乃般泥洹。
泥洹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年。
世間衆生長悲。
卻後十日佛齒當出。
至無畏山精舍。
國内道俗。
欲植福者。
各各平治道路。
嚴飾巷陌。
辦衆華香供養之具。
如是唱已。
王便夾道兩邊。
作菩薩五百身。
種種變現。
或作須大拿。
或作睒變。
或作象王。
或作鹿馬。
如是形像。
皆彩畫莊校。
狀若生人。
然後佛齒乃出。
中道而行。
随路供養。
到無畏精舍佛堂上。
道俗雲集。
燒香然燈。
種種法事。
晝夜不息。
滿九十日乃還城内精舍。
城内精舍至齋日。
則開門戶。
禮敬如法。
無畏精舍東四十裡。
有一山。
山中有精舍。
名跋提。
可有二千僧。
僧中有一大德沙門。
名達摩瞿谛。
其國人民。
皆共宗仰。
住一石室中。
四十許年。
常行慈心。
能感蛇鼠。
使同止一室。
而不相害。
城南七裡。
有一精舍。
名摩诃毗诃羅。
有三千僧住。
有一高德沙門。
戒行清潔。
國人鹹疑是羅漢。
臨終之時。
王來省視。
依法集僧而問。
比丘得道耶。
便以實答言。
是羅漢。
既終。
王即案經律以羅漢法葬之於精舍東四五裡。
積好大薪。
縱廣可三丈餘。
高亦爾。
近上着栴檀沈水諸香木。
四邊作階。
上持淨好白[疊*毛]。
周匝蒙[廿/積]。
上作大輿床。
似此間輲車。
但無龍魚耳。
當阇維時。
王及國人。
四衆鹹集。
以華香供養。
從輿至墓所。
王自華香供養。
供養訖。
輿着[廿/積]上。
蘇油遍灌。
然後燒之。
火然之時。
人人敬心。
各脫上服及羽儀傘蓋。
遙擲火中。
以助阇維。
阇維已。
即檢取骨。
以起塔。
王笃信佛法。
欲為衆僧作新精舍。
先設大會飯食僧供養已。
乃選好上牛一雙。
金銀寶物莊校角上。
作好金犁。
王自耕四邊。
然後割給民戶田宅。
書以鐵劵。
自是已後。
代代相承。
無敢廢易。
續博物志 釋氏之源 秦二十一年。
鑄金狄十二。
釋氏之源。
本霍去病讨休屠王。
獲其祭天金人。
武帝以為神。
列於甘泉宮。
魏黃初元年。
徙長安銅狄。
重不可緻。
或言金狄泣。
因留霸城南。
人有見薊子訓與父老。
共摩銅狄曰。
正見鑄此時計爾日已近五百年矣。
董卓毀其九為錢。
苻堅毀其二為錢。
其一。
百姓推置陝北河中。
或雲翁仲頭髻常出。
晉軍至。
髻不複出。
野客叢談 佛入中國 傅奕韓退之皆言。
佛自後漢明帝時。
始入中國。
此蓋論其顯然者。
不知佛法之入中國。
其來久矣。
觀魏略西戎傳曰。
昔漢哀元壽元年。
博士景慮。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傳浮屠經。
又觀劉向列仙序曰。
得仙者百四十六人。
其七十四人。
已在佛經。
則知漢成哀間。
已有佛經矣。
觀漢武故事。
昆邪王殺休屠王。
以其衆降。
得金人之神。
上置之甘泉宮。
金人皆長丈餘。
其祭不用牛羊。
惟燒香禮拜。
上使依其國俗。
又元狩三年。
穿昆明池。
底得黑灰。
帝問東方朔。
朔曰。
可問西域道人。
知是劫灰。
又知佛法自武帝時已入中國矣。
今人惟知佛法入中國。
自明帝始。
不知自武帝始也。
薛正已記。
仲尼師老聃。
老聃師竺乾。
審是則佛入中國。
又不止於武帝。
墨池浪語 佛法入中國 佛法入中國。
不始於漢明帝。
列子西方有聖人。
老子師竺乾可證。
蓋周穆王時。
文殊目連來化穆王。
即列子所謂化人也。
化人示穆王雲。
高四台是迦葉佛說法處。
因造三會道場。
至秦穆公時。
扶風獲一石佛。
穆公不識。
棄馬坊中。
公疾令由餘往視之。
曰此真佛神也。
公取像澡浴。
安清淨處。
像遂放光。
公宰牲祭之。
神擎棄遠處。
由餘又曰。
臣聞佛清淨。
所有供養。
燒香而已。
公遂欲造佛像。
由餘於高四台南村。
得一老人姓王名安。
年百八十。
自雲曾於三會道場。
見人造之。
臣老無力。
村北有兄弟四人。
曾於道場内。
為諸匠執作。
今請共造成一銅像。
相好圓備。
公悅大賞赉之。
彼人於土台上。
造重閣。
高三百尺。
時人号為高四台。
其人姓高。
兄弟四人同立故也。
故名高四。
然則秦穆公時。
佛法已入中國矣。
(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