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五

關燈
月辛亥。

    幸壽安山寺。

    賜監役官鈔人五千貫。

    丙寅西僧班吉疾。

    賜鈔五萬貫。

    十一月括江南僧有妻者為民。

    乙卯遣西僧高主瓦。

    迎帝師宣德府十二月西僧灌頂疾請釋囚。

    帝曰釋囚祈福。

    豈為師惜。

    朕思惡人屢赦。

    反害善良。

    何福之有。

     至治三年。

    建佛寺。

    勅金書藏經。

    又勅天下諸司。

    命僧誦經十萬部。

    又勅釋囚放生。

    是年泰定帝即位。

    大作佛事 按元史英宗本紀。

    至治三年春正月壬寅。

    命太仆寺僧給牝馬百匹。

    供世祖仁宗禦容殿祭祀。

    二月癸亥朔。

    作上都華嚴寺八思巴帝師寺。

    及拜住第役軍六千二百人。

    丁亥勅金書藏經二部。

    命拜住等總之夏四月壬戌朔。

    勅天下諸司。

    命僧誦經十萬部。

    甲戌勅都功德使闊兒魯。

    至京師。

    釋囚大辟三十一人。

    杖五十七以上者六十九人。

    放籠禽十萬。

    令有司償其直。

    勅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

    揚子江金山寺。

    五台萬聖佑國寺。

    作水陸佛事。

    七晝夜 按泰定。

    帝本紀。

    至治三年八月即位。

    冬十月癸亥。

    修佛事於大明殿。

    十一月車駕次於中都修佛事於昆剛殿。

    十二月丙子。

    命嶺北守邊諸王徹徹秃月修佛事。

    以卻宼兵。

    己卯命僧作佛事於大内。

    以厭雷。

    塑馬哈吃剌佛像於延春閣之徽清亭下。

     泰定帝泰定元年。

    大作佛事。

    受戒於帝師。

    又繪帝師像。

    頒各行省。

    俾塑祀之。

    是歲宋本等請罷僧濫爵張珪等請罷功德使司稅僧田遣僧有妻者為民不聽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

    泰定元年春正月。

    命僧諷西番經於光天殿二月己未。

    修西番佛事於壽安山寺。

    曰星吉思吃剌。

    曰闊兒魯弗蔔。

    曰水朵兒麻。

    曰飒間十裡喃家經僧四十人。

    三年乃罷。

    甲子作佛事命僧百八人及倡優百戲導帝師遊京城。

    癸未宣谕也裡可溫。

    各如教具戒。

    三月監察禦史宋本李嘉賓傳岩起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職。

    濫假僧人。

    及會福殊祥二院。

    并辱名爵。

    請罷之。

    不報。

    夏四月。

    修佛事於壽昌殿。

    甲戌命咒師作佛事厭雷。

    六月丁卯。

    大幄殿成作。

    鎮雷坐靜佛事。

    辛未修黑牙蠻答哥佛事於水晶殿。

    癸酉帝受佛戒於帝師。

    秋七月丙午。

    以畏兀字驿西番經置長慶寺。

    以宦者阿亦伯為寺卿。

    八月辛未。

    繪帝師八思色像十一。

    頒各行省俾塑祀之。

    九月乙巳。

    昭獻元聖皇後忌日修佛事。

    飯僧萬萬人。

    冬十月丙子。

    命帝師作佛事於延春閣。

    辛醜造金寶蓋飾。

    以七寶。

    貯佛舍利 按張珪傳。

    泰定元年六月。

    車駕在上都。

    先是帝以災異。

    诏百官集議珪。

    乃與樞密院。

    禦史台。

    翰林集賢兩院官。

    極論當世得失。

    與左右司員外郎宋文瓒詣上都奏之。

    其議曰累朝斡耳朵所立。

    長秋承徽長甯寺。

    及邊鎮屯戍。

    别議處之。

    自古聖君。

    惟誠於治政。

    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初未嘗徼福於僧道。

    以厲民病國也。

    且以至元三十年言之。

    醮祠佛事之目。

    止百有二。

    大德七年。

    再立功德使司。

    積五百有餘。

    今年一僧其目。

    明年即指為例。

    已倍四之上矣。

    僧徒又複營幹近侍。

    買作佛事。

    指以算卦。

    欺昧奏請。

    增修布施莽齋。

    自稱特奉。

    傳奉所司。

    不敢較問。

    供給恐後。

    況佛以清淨為本。

    不奔不欲。

    而僧徒貪慕貨利。

    自違其教。

    一事所需金銀鈔币。

    不同數計。

    歲用鈔數千萬錠。

    數倍於至元間矣。

    凡所供物。

    悉為己有。

    布施等鈔。

    複出其外。

    生民脂膏縱其所欲。

    取以自利。

    畜養妻子。

    彼既行不修潔。

    适足亵慢天神。

    何以要福。

    比年佛事愈繁。

    累朝享國不永。

    緻災愈速。

    事無應驗。

    斷可知矣。

    臣等議宜罷功德使司。

    其在至元三十年以前。

    及累朝忌日醮祠佛事名目。

    止令宣政院主領修舉。

    餘悉減罷。

    近侍之屬。

    并不得巧計壇奏。

    妄增名目。

    若有特奉傳奉從中書。

    複奏乃行。

     泰定二年。

    诏僧寺續置田與民均役。

    罷西僧修佛事。

    及金書藏經。

    是歲帝與皇後。

    俱受佛戒於帝師。

    濮州鄄城縣。

    請徒堯冢上佛寺。

    禦史乞更正僧人給驿法。

    俱不報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

    泰定二年正月。

    中書省臣言。

    江南民貧僧富。

    諸寺觀田土。

    非宋舊置。

    并累朝所賜者。

    請仍舊制。

    與民均役。

    從之。

    二月己亥。

    命西僧作燒壇佛事於延華閣。

    四月丁酉。

    濮州鄄城縣言。

    城西堯冢上有佛寺。

    請徙之。

    不報。

    七月癸亥。

    修大乾元寺。

    庚午以國用不足。

    罷書金字藏經。

    壬申禦史台臣言。

    西僧修佛事。

    所費不赀。

    於國無益。

    宜除罷。

    從之。

    冬十月乙未。

    皇後亦憐真八剌。

    受佛戒於帝師。

    丁巳幸大承華普慶寺。

    祀昭獻元聖皇後於影堂。

    賜僧鈔千錠。

    十二月乙酉。

    帝複受佛戒於帝師 按帝師八思巴傳。

    泰定二年。

    西台禦史李昌言。

    嘗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

    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

    馳騎累百。

    傳舍至不能容。

    則假館民舍。

    因迫逐男子奸污女婦。

    奉元一路。

    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

    百八十五次用馬至八百四十餘匹。

    較之諸王行省之使。

    十多六七。

    驿戶無所控訴。

    台察莫得誰何。

    且國家之制圓符。

    本為邊防警報之虞。

    僧人何事而輙佩之。

    乞更正僧人給驿法。

    且令台憲得以糾察。

    不報。

     奉定三年。

    大修佛事。

    建寺書經鑄銅佛像。

    以帝師兄尚公主錫王爵。

    賜帝師金銀鈔币以萬計。

    又賜諸寺鈔及土田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

    泰定三年春二月乙未。

    修佛事厭雷於崇天門。

    丙申建顯宗神禦殿於慮師寺。

    賜額曰大天源延壽寺。

    勅以金書西番字藏緣。

    甲戌建殊祥寺於五台山。

    賜田三百頃。

    三月甲子。

    命功德使司簡。

    歲修佛事。

    一百二十七。

    遣僧修佛事於臨洮鳳翔星吉兒宗山等處。

    五月乙巳。

    修鎮雷佛事三十一所。

    乙卯以帝師兄鎖南藏蔔。

    領西番三道宣慰司事。

    尚公主。

    錫王爵。

    秋七月壬子。

    皇後受牙蠻答哥戒於水精殿。

    甲寅幸大乾元寺。

    勅鑄五方佛銅像九月辛亥。

    命帝師還京。

    修灑淨佛事於大明興聖隆福三宮。

    冬十月壬午帝師以疾還撤思加之地。

    賜金銀鈔币萬計。

    勅中書省。

    遣官從行備供億。

    賜大天源延聖寺鈔二萬錠。

    吉安臨江二路田千頃。

    中書省臣言養給軍民必藉地利。

    世祖建大宣文弘教等寺。

    賜永業。

    當時已号虛費。

    而成宗複構天壽萬甯寺。

    較之世祖。

    用增倍半。

    若武宗之崇恩福元仁。

    宗之承華普慶。

    租榷所入。

    益又甚焉。

    英宗鑿山開寺。

    損兵傷農。

    而卒無益。

    夫土地祖宗所有。

    子孫當共惜之。

    臣恐茲後藉為口實。

    妄興工役。

    徼福利以逞私欲。

    惟陛下察之。

    帝嘉納焉。

    十一月癸卯中書省臣言。

    西僧每假元辰。

    疏釋重囚。

    有乖政典。

    請罷之。

    有旨。

    自今當釋者。

    勅宗正府審覆。

    以皇子小薛夜啼。

    命帝師修佛事。

    釋重囚三人。

    置大承華普慶寺總管府。

    罷規運提點所 按帝師八思巴傳。

    元起朔方。

    固已崇尚釋教。

    及得西域。

    世祖以其地廣而險。

    遠民犷而好鬥。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縣土番之地。

    設官分職而領之於帝師。

    乃立宣政院。

    其為使位居第二者。

    必以僧為之。

    出帝師所辟舉。

    而總其政於内外者。

    師臣以下。

    亦必僧俗并用。

    而軍民通攝於是帝師之命。

    與诏勅并行於西土。

    百年之間。

    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

    無所不用其至。

    雖帝後妃主。

    皆因受戒。

    而為之膜拜。

    正衙朝會。

    百官班列。

    而帝師亦或專席於坐隅。

    且每帝即位之始。

    降诏褒護。

    必勅章佩監絡珠為字以賜。

    蓋其重之如此。

    其未至而迎之。

    則中書大臣。

    馳驿累百騎以往。

    所過供億送迎。

    比至京師。

    則勅大府。

    假法駕半仗。

    以為前導。

    诏省台院官以及百司庶府。

    并服銀鼠質孫。

    用每歲二月八日迎佛威儀往迓。

    且命禮部尚書郎中。

    專督迎接。

    及其卒而歸葬舍利。

    又命百官。

    出郭祭餞。

    大德九年。

    專遣平章政事鐵木兒。

    乘傳護送。

    赙金五百兩。

    銀千兩。

    币帛萬匹。

    鈔三千錠。

    皇慶二年。

    加至赙金五千兩。

    銀一萬五千兩。

    錦绮雜彩。

    共一萬七千匹。

    雖其昆弟子姓之往來。

    有司亦供億無乏。

    泰定間。

    以帝師弟公哥亦思監将至。

    诏中書持羊酒郊勞。

    而其兄瑣南藏蔔遂尚公主封白蘭王。

    賜金印。

    給圓符。

    其弟子之号司空司徒國公。

    佩金玉印章者。

    前後相望。

    為其徒者。

    怙勢恣睢。

    日新月盛。

    氣焰熏灼。

    延於四方。

    為害不可勝言。

     泰定四年。

    皇子受佛戒於智果寺。

    以西僧為帝師。

    賜玉印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

    泰定四年春正月庚申。

    皇子允丹藏蔔。

    受佛戒於智果寺。

    二月帝師參馬亦思吉思蔔長出亦思宅蔔卒。

    命塔失鐵木兒紐澤。

    監修佛事。

    三月命西僧作止風佛事。

    夏四月甲午。

    以西僧公哥列思巴沖納思監藏班藏蔔為帝師。

    賜玉印。

    仍诏谕天下僧。

    冬十月癸卯。

    命帝師作佛事於大天源延聖。

     緻和元年。

    作佛事。

    帝受佛戒於帝師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

    緻和元年春正月。

    命帝師修佛事於禁中。

    三月乙卯。

    帝禦興聖殿。

    受無量壽佛戒於帝師。

    庚辰命僧千人。

    修佛事於鎮國寺。

    丙戌诏帝師。

    命僧修佛事於鹽官州。

    仍造浮屠二百一十六。

    以厭海溢。

     文宗天曆元年。

    大作佛寺 按元史文宗本紀。

    天曆元年秋九月。

    命高昌僧。

    作佛事於延春閣。

    又命也裡可溫。

    於顯懿莊聖皇後神禦殿。

    作佛事。

    冬十月己醜朔。

    命西僧作佛事。

    十一月辛未。

    遣西僧作佛事於興和新内。

    戊寅作佛事於五台寺。

    十二月丙午。

    幸大崇恩福元寺。

    谒武宗神禦殿。

    分命諸僧。

    於大明殿延春閣興聖宮隆福宮萬歲山。

    作佛寺。

    又命西僧百人。

    作佛事於徽猷閣。

    七日。

     天曆二年。

    建佛寺置總管府。

    及營繕提點。

    總其工役。

    并給以永業。

    又大作佛事。

    受佛戒於帝師。

    給金銀鈔币。

    送故帝師舍利還其國。

    免僧尼一切徭役 按元史文宗本紀。

    天曆二年。

    春正月丙寅。

    帝幸大崇恩福元寺。

    己巳賜内外軍士四萬二千二百七十人。

    鈔各一錠。

    作佛事。

    中書省臣言。

    佛事歲費。

    以今較舊增多。

    金千一百五十兩。

    銀六千二百兩。

    鈔五萬六千二百錠。

    币帛三萬四千餘匹。

    請悉減汰。

    從之。

    二月建遊皇城佛事。

    三月己巳。

    命改集慶潛邸。

    建大龍翔集慶寺。

    夏四月丁酉。

    給鈔萬錠。

    為集慶大龍翔寺。

    置永業。

    河南廉訪司言。

    河南府路。

    以兵旱民饑。

    乞括江淮僧道餘糧以赈。

    從之。

    五月以儲慶司所貯金三千錠。

    銀百錠。

    建大承天護聖寺。

    乙亥幸大聖壽萬安寺。

    作佛事於世祖神禦殿。

    又於玉德殿及大天源延聖寺作佛事。

    秋八月庚子。

    命阿榮趙世安。

    督造建康龍翔集慶寺。

    甲寅置隆祥總管府。

    秩正三品。

    總建大承天護聖寺工役。

    九月乙卯朔。

    作佛事於大明殿興聖隆福諸宮。

    市故宋太後全氏田。

    為大承天護聖寺永業。

    己未立龍翔萬壽營繕提點所。

    海南營繕提點所。

    并秩正四品。

    隸龍翔總管府。

    冬十月己醜。

    立大承天護聖寺營繕提點所。

    秩正五品。

    甲辰畏兀僧百八人。

    作佛事於興聖殿。

    戊申作佛事於廣寒殿。

    庚戌以親祀太廟禮成。

    诏天下罷大承天護聖寺工役。

    十一月乙卯。

    以立皇後诏天下。

    受佛戒於帝師。

    作佛事六十日。

    後八不沙請為明宗資冥福。

    命帝師率群僧作佛事。

    七日於大天源延聖寺。

    皇後以銀五萬兩。

    助建大承天護聖寺。

    西夏僧總統封國公。

    沖蔔卒。

    其弟監藏班臧蔔襲職。

    仍以玺書印章與之。

    丙寅改普慶修寺人匠提舉司。

    為營繕提點所。

    秩從五品。

    隸隆祥總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