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四

關燈
入對内殿。

    進宗門直指。

    上問浙東名山。

    太白玉幾之外。

    以何為勝。

    師曰保國護聖國清萬年。

    上悅。

    當時侍臣鹹皆歎賞以為名對。

     淳熙五年。

    禦書太白名山。

    賜住山了樸禅師 按宋史孝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淳熙七年。

    召僧雪窦等。

    入對内殿 按宋史孝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熙七年。

    召明州雪窦寶印禅師入見。

    上問曰。

    三教聖人。

    本同此理。

    師曰。

    譬如虛空。

    初無南北。

    上曰。

    但所立門戶異耳。

    故孔子以中庸設教。

    師曰。

    非中庸何以立世問。

    華嚴有雲。

    不壞世間相。

    而成出世間法。

    上曰今時學者。

    祗觀文字。

    不識夫子心。

    師曰。

    非獨今之學者。

    當時顔子為具體。

    祇說得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如有所立卓爾。

    亦未足以識夫子心。

    夫子亦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以此而觀。

    當時弟子。

    尚不識夫子心。

    況今人乎。

    張商英有雲。

    唯吾學佛。

    然後能知儒上曰。

    朕意常作此見。

    上又問曰。

    老莊之教何如。

    師曰。

    可比佛門中小乘人耳。

    小乘厭身如桎梏。

    棄智如雜毒。

    化火焚身。

    入無為界。

    正如莊子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老子曰。

    吾有大患。

    為吾有身。

    大乘人則不然。

    度衆生盡。

    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謂子天民之先覺者也。

    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如有一夫不被其澤者。

    若己推而内之溝中也。

    上大悅。

    即日诏住徑山。

    又诏佛照禅師德光住阿育王山。

    十一月召對内殿。

    賜妙勝之殿四字。

    為釋迦舍利殿額。

     淳熙十年。

    上親注圓覺經。

    賜徑山寶印禅師。

    刊行於世 按宋史孝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淳熙十一年。

    僧錄若讷請試經以行古道。

    貴牒以限常人。

    诏下僧司具格式。

    以供申不明不果行 按宋史孝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熙十一年。

    上竺左街僧錄若讷劄子。

    洪惟聖朝遵用唐制。

    立試經度僧之科。

    竊詳大宋高僧傳洪覺範僧寶傳所載。

    自建隆開國。

    至於南渡。

    名德高行。

    皆先策試法華。

    然後得度。

    以由此經是如來出世一化之妙唱。

    群生之宗趣。

    [失/衣]惟七卷。

    繁簡。

    适中。

    故學者誦習。

    無過與不及之患。

    自唐至今五百年來。

    昭乖令典。

    雖下及萬世。

    可舉而行。

    唐世之世遠矣。

    及我朝而甚詳。

    如文瑩湘山錄載。

    國初潭州僧童試經。

    此州郡比試也。

    歐陽歸田錄。

    載。

    執政宋绶夏竦同試童行。

    此朝廷開試也。

    若僧史略載。

    朱梁時不許私度。

    願出家者。

    入京比試。

    竊詳三書之意。

    當是天下童行。

    先就州郡。

    試中然後入京。

    執政開場。

    親監覆試。

    第名奏上。

    乃下祠部給牒。

    若特诏疏恩如建隆八千僧。

    太平普度十七萬。

    則又不在試經之限。

    或謂有虧國用者。

    則将對之曰。

    但於每歲以幹牒為試經之拟。

    即以千牒之資。

    均於餘牒。

    俾不能誦經。

    而裕於财者。

    亦得求度。

    厥今天下僧冗矣。

    試經以行古道。

    貴牒以限常人。

    誠足以複祖宗之成法。

    救未流之冗弊也。

    上可其奏。

    付執政。

    下僧司。

    具格式。

    以供申不明竟為中書所沮。

     淳熙十六年。

    光宗即位。

    尊孝宗号壽皇。

    壽皇召慧光若讷法師。

    注金剛般若經按宋史光宗本紀。

    淳熙十六年。

    二月壬戌。

    孝宗行内禅禮。

    帝上尊号曰至尊壽皇聖帝按佛祖統紀。

    壽皇召慧光若讷法師。

    入内殿。

    注金剛般若經。

    書成。

    上積日披覽。

    益有省發。

     光宗紹熙二年十月。

    慧光法師入寂。

    谥宗教廣慈法師。

    塔曰普照 按宋史光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甯宗慶元三年。

    勅加封隋僧智者為靈惠大師 按宋史甯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慶元三年。

    荊門軍申忠翊郎趙善瑩狀。

    當陽縣玉泉山景德禅寺。

    為隋智者禅師開山道場。

    蜀将軍關王奉智者為師。

    祈禱屢應。

    乞賜加封勅。

    宜賜靈惠大師。

     嘉定十一年。

    正月乙未。

    以度僧牒千。

    給四川軍費 按宋史甯宗本紀雲雲。

     理宗寶慶二年。

    勅天申萬壽圓覺寺。

    改為天台教。

    以師贊法師主之 按宋史理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淳佑六年。

    勅以僧澄照諸記。

    附入大藏 按宋史理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佑六年十一月。

    臨安明慶聞思律師奏。

    南山澄照律師。

    戒疏。

    業疏。

    事鈔等。

    并大智律師述三部諸記。

    共七十三卷。

    乞附入大藏。

    制可。

    續據省部。

    下諸郡經坊。

    镂闆頒行。

     淳佑十年。

    勅指占有額寺院。

    充守墳功德者。

    并與追正 按宋史理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佑十年三月。

    臣寮上言。

    國家優禮元勳大臣近貴戚裡。

    聽陳乞守墳寺額。

    蓋謂自造屋宇。

    自置田産。

    欲以資薦祖父。

    因與之額。

    故大觀降旨。

    不許近臣指射有額寺院。

    充守墳功德。

    及紹興新書不許指射有額寺院。

    着在令甲。

    凡勳臣戚裡。

    有功德院。

    止是賜額。

    蠲免科敷之類。

    聽從本家請僧住持。

    初非以國家有額寺院與之。

    迩年士夫一登政府。

    便萌規利。

    指射名剎。

    改充功德。

    侵奪田産。

    如置一莊。

    子弟無狀。

    多受庸僧财賄。

    用為住持。

    米鹽薪炭随時供納。

    以一寺而養一家。

    其為汗辱祖宗多矣。

    況宰執之家。

    所在為多。

    若人占數寺。

    則國家名剎。

    所餘無幾。

    官中一有科需。

    則必均諸人戶。

    豈不重為民害。

    臣愚欲望睿旨申嚴舊制。

    應指占勅額寺院。

    并與追正。

    仍從官司請僧。

    庶以杜絕私家交通寺院賄貨之弊。

    制可。

     度宗鹹淳九年。

    五月丁卯。

    申禁奸民妄立經會。

    私創庵舍。

    以避征徭。

    保伍容庇不覺察坐之 按宋史度宗本紀雲雲。

     金 太宗天會元年。

    十月己亥。

    上京慶元寺。

    僧獻佛骨。

    卻之 按金史太宗本紀雲雲。

     海陵貞元三年。

    以張浩張晖見僧法寶失大臣體命各杖之 按金史海陵本紀。

    貞元三年三月壬子。

    以左丞相張浩。

    平章政事張晖每見僧法寶。

    必坐其下。

    失大臣體。

    各杖二十。

    僧法寶妄自尊大。

    杖二百。

    乙卯命以大房山雲峰寺為山陵。

    建行宮其麓。

     正隆元年。

    二月庚辰。

    禦宣華門觀迎佛。

    賜諸寺僧絹五百匹。

    彩五十段。

    銀五百兩。

    十一月癸巳。

    禁二月八日迎佛 按金史海陵本紀雲雲。

     世宗大定二年。

    正月甲戌。

    除迎賽神佛禁令 按金史世宗本紀雲雲。

     大定十四年。

    谕民無建佛寺 按金史世宗本紀。

    大定十四年四月乙醜。

    上谕宰臣曰。

    聞愚民祈福。

    多建佛寺。

    雖已條禁。

    尚多犯者。

    宜申約束。

    無令徒費财用。

     大定二十六年。

    幸諸佛寺 按金史世宗本紀。

    大定二十六年三月癸巳。

    香山寺成。

    幸其寺。

    賜名大永安。

    給田二千畝。

    粟七千株。

    錢二萬貫。

    九月辛醜幸仙洞寺。

    壬寅幸香林淨名二寺。

    甲辰朔幸盤山上方寺。

    因徧曆中盤天香感化諸寺。

     章宗承安四年。

    二月庚午。

    禦宣華門觀迎佛 按金史章宗本紀雲雲。

     宣宗貞佑三年。

    五月壬戌。

    降空名宣勅紫衣師德号度牒。

    以補軍儲。

    八月丙申。

    谕樞密院。

    撒合辇所簽軍。

    有具戒僧人。

    可罷遣之 按金史宣宗本紀雲雲。

     (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