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召對便殿。
道貌奇偉。
敬之曰。
山林之高人也。
即於扇上。
書賜曉舜依舊為僧。
再住栖賢寺。
賜紫衣銀缽。
皇佑五年。
西天沙門智吉祥等來朝進梵經。
各賜紫服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至和元年。
勅賜諸僧号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至和元年。
勅三藏法護戒德高勝。
可特賜六字師号。
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上夢至景德寺門。
見龍蟠地。
上驚而寤。
遣使往視之。
見一僧卧門外。
其名道隆。
明日召見。
奏對詳敏。
賜号明悟禅師。
勅曹門外建華嚴院以居之。
嘉佑元年。
乾元節。
勅開寶寺福勝塔院。
建大齋。
施僧袈裟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嘉佑三年。
西夏國奏。
國内新建伽藍。
乞賜大藏經典。
诏許之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年。
以歲度僧太多。
始三分減一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張洞傳。
洞判祠部。
時天下戶口日蕃。
民去為僧者衆。
洞奏。
至和元年。
勅增歲度僧。
舊勅諸路三百人。
度一人。
後率百人度一人。
又文武官内臣墳墓得置寺撥放。
近歲滋廣。
若以勳勞宜假之者。
當依古給戶守冢。
禁勿樵采而已。
今祠部帳至三十餘萬僧。
失不裁損。
後不勝其币。
朝廷用其言。
始三分減一。
英宗治平四年。
神宗即位。
給陝西轉運司度僧牒。
令籴谷赈旱。
賜天下寺院額 按宋史神宗本紀。
治平四年正月。
帝即位。
冬十月庚戌。
給陝西轉運司度僧牒。
令籴谷赈霜旱州縣 按佛祖統紀。
四年勅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間者。
并賜壽聖之額。
神宗熙甯元年。
始鬻僧度牒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熙甯元年七月。
司谏錢公輔言。
祠部遇歲饑河決。
乞鬻度牒。
以佐一時之急。
自今聖節恩賜并與裁損。
鬻牒自此始。
是歲。
天下僧二十二萬六百六十人。
尼三萬四千三十人。
熙甯三年。
夏四月丁卯。
給兩浙轉運司度僧牒。
募民入粟 按宋史神宗本紀雲雲。
熙甯五年。
勅錢唐天竺觀音院。
歲度一僧。
以奉香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熙甯七年。
八月丁醜。
賜環慶安撫司度僧牒。
以募粟振漢蕃饑民 按宋史神宗本紀雲雲。
元豐三年。
勅設千僧齋。
改賜譯經僧試少卿者。
為三藏法師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豐三年正月。
勅大内設千僧齋。
施袈裟金剛經。
為慈聖太後追福。
詳定官制朝儀。
以自唐至本朝。
譯經僧官。
皆授試光祿卿。
或鴻胪卿。
今後改賜譯經三藏法師。
試少卿者。
賜三藏法師。
革江州東林律院為禅席。
命常總禅師居之。
元豐五年。
诏僧宗本入對延和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豐五年。
诏相國寺。
辟六十四院。
為八禅二律。
以東西序為慧林智海二巨剎。
诏淨慈宗本禅師住慧林。
東林常總禅師住智海。
總固辭許之。
本入對延和殿。
山呼即就榻加趺。
侍衛驚顧。
師方自若。
賜茶舉盞撼蕩之。
上問受業。
對曰承天永安。
上大喜。
語論久之。
既退。
上目之曰。
僧中寶也。
侍者問。
主上何語。
曰吃茶閑話耳 按可談。
元豐間。
诏僧慈本住慧林禅院。
召見賜茶。
以為榮遇。
先公侍上見宣谕慈本。
上雲京師繁盛。
細民逐末。
朕要卿來勸人作善。
别無他語。
元豐七年。
王安石請以江甯府園廬為僧寺。
賜額報本禅院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雲雲 按熙豐日曆。
王安石劄子奏。
幸遇聖運。
超拔等夷。
知獎眷憐。
逮兼父子。
戴天負地。
感涕難勝。
顧迫衰殘。
糜損何補。
不勝蝼蟻微願。
臣今所居江甯府上元縣園屋。
為僧寺一所。
永遠祝延聖壽。
如蒙矜許。
特賜名額。
廣昭希曠。
榮遇一時。
仰憑威神。
誓報無已。
取進止。
奉聖旨依所乞。
以報本禅寺為名額。
元豐八年。
皇太子手寫佛書。
為帝祈福 按宋史哲宗本紀。
元豐八年二月。
神宗寝疾。
宰相王珪乞早建儲。
為宗廟社稷計。
又奏請皇太後權同聽政。
神宗首肯。
三月甲午朔。
皇太後垂簾於福甯殿。
谕珪等曰。
皇子性莊重。
從學颕悟。
自皇帝服藥。
手寫佛書。
為帝祈福。
因出以示珪等。
所書字極端謹。
珪等稱賀。
遂奉制立為皇太子。
哲宗元佑元年。
高麗僧義天來朝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佑元年高麗王子佑世僧統義天來朝。
勅禮部蘇轼館伴。
有司供帳甚設。
義天四上表。
乞傳華嚴教。
乃勅主客楊傑送至錢唐。
受法於慧因淨源法師。
複往天竺。
谒慈辯谏法師。
傳天台教。
見靈芝照律師。
請戒法及資持記。
至金山谒佛印元禅師。
坐納其禮。
楊傑驚問其故。
元師曰。
義天異域僧耳。
若屈道徇俗。
何以示華夏師法。
朝廷聞之。
以師為知大體。
義天既還國。
乃建剎傳教。
奉慈辯為始祖。
複寄金書華嚴經新舊三譯於慧因。
建閣以藏。
元佑三年。
勅内侍赍黃金。
往東林。
妝飾神運五殿佛像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元佑五年。
诏賜僧升号曰神智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佑五年神智升法師來。
居越之興福。
時趙清戲公。
抃為師。
适亢旱大疫。
久禱不應。
遂請師迎大士入府治。
懇禱一夕。
雨如澍。
疫病亦息。
抃奏於朝。
賜所居曰圓通。
錫師号曰神智。
元佑七年。
诏賜佛陀波利塔院額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佑七年。
颍川守臣蘇轼言。
佛陀波利塔院。
祈禱屢驗。
乞降勅額。
诏賜光梵之院。
波利在唐。
儀鳳初。
複回西竺。
取尊勝咒經。
再來譯傳。
後至颍而亡。
裡人漆其身造塔。
以嚴事之。
紹聖元年。
召僧於禁中。
為宣仁作小祥道場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道山清話。
紹聖改元九月。
禁中為宣仁。
作小祥道場。
宣隆報長老升座。
上設禦幄於旁以聽其僧祝曰。
伏願皇帝陛下愛國如身。
視民如子。
每念太皇之保佑。
常如先帝之憂勤。
庶尹百僚。
謹守漢家之法度。
四方萬裡。
永為趙氏之封疆。
既而有僧問話雲。
太皇今居何處。
答雲身居佛法龍天上。
心在兒孫社稷中。
當時傳播。
人莫不稱歎。
於戲太皇之聖。
華夷稱為女堯舜。
方其垂簾。
每有号令。
天下人。
謂之快活條貫。
元符三年。
徽宗即位。
诏修嵩高少陵道場 按宋史徽宗本紀。
元符三年正月。
帝即位 按佛祖統紀。
元符三年。
诏治泰陵登封令樓升請。
因餘力修嵩高少林道場。
官民同役。
一朝而具。
名曰面壁蘭若。
既而林中産芝草十二本。
雨甘露於池上。
夜有光屬於天。
後山陳無巳為之記。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召僧詣禁中講經 按宋史徽宗本紀。
不載 按可談。
建中靖國元年。
召僧詣禁中講經。
賜十禅師号。
及禦制僧惟白續燈錄序。
釋徒尤以為盛事。
崇甯二年。
勅天下建崇甯寺。
賜諸僧谥 按宋史徽宗本紀。
崇甯二年九月癸巳。
令天下郡。
皆建崇甯寺 按佛祖統紀。
二年賜終南山唐澄照律師道宣谥法慧大師。
天竺山
道貌奇偉。
敬之曰。
山林之高人也。
即於扇上。
書賜曉舜依舊為僧。
再住栖賢寺。
賜紫衣銀缽。
皇佑五年。
西天沙門智吉祥等來朝進梵經。
各賜紫服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至和元年。
勅賜諸僧号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至和元年。
勅三藏法護戒德高勝。
可特賜六字師号。
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上夢至景德寺門。
見龍蟠地。
上驚而寤。
遣使往視之。
見一僧卧門外。
其名道隆。
明日召見。
奏對詳敏。
賜号明悟禅師。
勅曹門外建華嚴院以居之。
嘉佑元年。
乾元節。
勅開寶寺福勝塔院。
建大齋。
施僧袈裟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嘉佑三年。
西夏國奏。
國内新建伽藍。
乞賜大藏經典。
诏許之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年。
以歲度僧太多。
始三分減一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張洞傳。
洞判祠部。
時天下戶口日蕃。
民去為僧者衆。
洞奏。
至和元年。
勅增歲度僧。
舊勅諸路三百人。
度一人。
後率百人度一人。
又文武官内臣墳墓得置寺撥放。
近歲滋廣。
若以勳勞宜假之者。
當依古給戶守冢。
禁勿樵采而已。
今祠部帳至三十餘萬僧。
失不裁損。
後不勝其币。
朝廷用其言。
始三分減一。
英宗治平四年。
神宗即位。
給陝西轉運司度僧牒。
令籴谷赈旱。
賜天下寺院額 按宋史神宗本紀。
治平四年正月。
帝即位。
冬十月庚戌。
給陝西轉運司度僧牒。
令籴谷赈霜旱州縣 按佛祖統紀。
四年勅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間者。
并賜壽聖之額。
神宗熙甯元年。
始鬻僧度牒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熙甯元年七月。
司谏錢公輔言。
祠部遇歲饑河決。
乞鬻度牒。
以佐一時之急。
自今聖節恩賜并與裁損。
鬻牒自此始。
是歲。
天下僧二十二萬六百六十人。
尼三萬四千三十人。
熙甯三年。
夏四月丁卯。
給兩浙轉運司度僧牒。
募民入粟 按宋史神宗本紀雲雲。
熙甯五年。
勅錢唐天竺觀音院。
歲度一僧。
以奉香火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熙甯七年。
八月丁醜。
賜環慶安撫司度僧牒。
以募粟振漢蕃饑民 按宋史神宗本紀雲雲。
元豐三年。
勅設千僧齋。
改賜譯經僧試少卿者。
為三藏法師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豐三年正月。
勅大内設千僧齋。
施袈裟金剛經。
為慈聖太後追福。
詳定官制朝儀。
以自唐至本朝。
譯經僧官。
皆授試光祿卿。
或鴻胪卿。
今後改賜譯經三藏法師。
試少卿者。
賜三藏法師。
革江州東林律院為禅席。
命常總禅師居之。
元豐五年。
诏僧宗本入對延和殿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豐五年。
诏相國寺。
辟六十四院。
為八禅二律。
以東西序為慧林智海二巨剎。
诏淨慈宗本禅師住慧林。
東林常總禅師住智海。
總固辭許之。
本入對延和殿。
山呼即就榻加趺。
侍衛驚顧。
師方自若。
賜茶舉盞撼蕩之。
上問受業。
對曰承天永安。
上大喜。
語論久之。
既退。
上目之曰。
僧中寶也。
侍者問。
主上何語。
曰吃茶閑話耳 按可談。
元豐間。
诏僧慈本住慧林禅院。
召見賜茶。
以為榮遇。
先公侍上見宣谕慈本。
上雲京師繁盛。
細民逐末。
朕要卿來勸人作善。
别無他語。
元豐七年。
王安石請以江甯府園廬為僧寺。
賜額報本禅院 按宋史神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雲雲 按熙豐日曆。
王安石劄子奏。
幸遇聖運。
超拔等夷。
知獎眷憐。
逮兼父子。
戴天負地。
感涕難勝。
顧迫衰殘。
糜損何補。
不勝蝼蟻微願。
臣今所居江甯府上元縣園屋。
為僧寺一所。
永遠祝延聖壽。
如蒙矜許。
特賜名額。
廣昭希曠。
榮遇一時。
仰憑威神。
誓報無已。
取進止。
奉聖旨依所乞。
以報本禅寺為名額。
元豐八年。
皇太子手寫佛書。
為帝祈福 按宋史哲宗本紀。
元豐八年二月。
神宗寝疾。
宰相王珪乞早建儲。
為宗廟社稷計。
又奏請皇太後權同聽政。
神宗首肯。
三月甲午朔。
皇太後垂簾於福甯殿。
谕珪等曰。
皇子性莊重。
從學颕悟。
自皇帝服藥。
手寫佛書。
為帝祈福。
因出以示珪等。
所書字極端謹。
珪等稱賀。
遂奉制立為皇太子。
哲宗元佑元年。
高麗僧義天來朝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佑元年高麗王子佑世僧統義天來朝。
勅禮部蘇轼館伴。
有司供帳甚設。
義天四上表。
乞傳華嚴教。
乃勅主客楊傑送至錢唐。
受法於慧因淨源法師。
複往天竺。
谒慈辯谏法師。
傳天台教。
見靈芝照律師。
請戒法及資持記。
至金山谒佛印元禅師。
坐納其禮。
楊傑驚問其故。
元師曰。
義天異域僧耳。
若屈道徇俗。
何以示華夏師法。
朝廷聞之。
以師為知大體。
義天既還國。
乃建剎傳教。
奉慈辯為始祖。
複寄金書華嚴經新舊三譯於慧因。
建閣以藏。
元佑三年。
勅内侍赍黃金。
往東林。
妝飾神運五殿佛像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元佑五年。
诏賜僧升号曰神智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佑五年神智升法師來。
居越之興福。
時趙清戲公。
抃為師。
适亢旱大疫。
久禱不應。
遂請師迎大士入府治。
懇禱一夕。
雨如澍。
疫病亦息。
抃奏於朝。
賜所居曰圓通。
錫師号曰神智。
元佑七年。
诏賜佛陀波利塔院額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元佑七年。
颍川守臣蘇轼言。
佛陀波利塔院。
祈禱屢驗。
乞降勅額。
诏賜光梵之院。
波利在唐。
儀鳳初。
複回西竺。
取尊勝咒經。
再來譯傳。
後至颍而亡。
裡人漆其身造塔。
以嚴事之。
紹聖元年。
召僧於禁中。
為宣仁作小祥道場 按宋史哲宗本紀。
不載 按道山清話。
紹聖改元九月。
禁中為宣仁。
作小祥道場。
宣隆報長老升座。
上設禦幄於旁以聽其僧祝曰。
伏願皇帝陛下愛國如身。
視民如子。
每念太皇之保佑。
常如先帝之憂勤。
庶尹百僚。
謹守漢家之法度。
四方萬裡。
永為趙氏之封疆。
既而有僧問話雲。
太皇今居何處。
答雲身居佛法龍天上。
心在兒孫社稷中。
當時傳播。
人莫不稱歎。
於戲太皇之聖。
華夷稱為女堯舜。
方其垂簾。
每有号令。
天下人。
謂之快活條貫。
元符三年。
徽宗即位。
诏修嵩高少陵道場 按宋史徽宗本紀。
元符三年正月。
帝即位 按佛祖統紀。
元符三年。
诏治泰陵登封令樓升請。
因餘力修嵩高少林道場。
官民同役。
一朝而具。
名曰面壁蘭若。
既而林中産芝草十二本。
雨甘露於池上。
夜有光屬於天。
後山陳無巳為之記。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召僧詣禁中講經 按宋史徽宗本紀。
不載 按可談。
建中靖國元年。
召僧詣禁中講經。
賜十禅師号。
及禦制僧惟白續燈錄序。
釋徒尤以為盛事。
崇甯二年。
勅天下建崇甯寺。
賜諸僧谥 按宋史徽宗本紀。
崇甯二年九月癸巳。
令天下郡。
皆建崇甯寺 按佛祖統紀。
二年賜終南山唐澄照律師道宣谥法慧大師。
天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