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四

關燈
宋二 仁宗天聖元年。

    勅内侍降香。

    入天竺靈山。

    為國祈福。

    南海駐辇國。

    進金葉天竺梵經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聖元年勅内侍楊懷古。

    降香入天竺靈山。

    為國祈福。

    慈雲式法師。

    複以天台教文入藏為請。

    懷古為奏上知。

    南海駐辇國遣使進金葉天竺梵經。

    诏三藏法護譯之。

     天聖二年。

    诏賜天台教文入藏。

    及賜白金百兩。

    飯靈山千衆。

    西天沙門愛賢護賢來進貝葉梵經。

    诏賜紫服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天聖三年。

    夏竦等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

    诏不許收度曾犯真刑及文身者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聖三年翰林學士夏竦。

    同三藏惟淨等。

    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

    判都省馬亮言。

    佛道貴重。

    人天所師。

    請無得收度曾犯真刑及文身者。

    诏從之天聖五年。

    西域僧獻梵書。

    惟淨進大藏經目錄。

    賜名天聖釋教錄 按宋史仁宗本紀。

    天聖五年二月丁醜。

    西域僧法吉祥等來獻梵書 按佛祖統紀。

    五年三藏惟淨進大藏經目錄二裘。

    賜名天聖釋教錄。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天聖六年。

    罷兩川歲貢織佛禦制三寶贊 按宋史仁宗本紀。

    天聖六年春正月己酉。

    罷兩川乾元節歲貢織佛 按佛祖統紀。

    天聖六年禦制三寶贊。

    以賜宰輔及譯經院。

     天聖七年。

    勅建慈化寺。

    為先帝薦福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聖七年。

    勅於京師。

    大建慈化寺。

    謂宰臣曰。

    此蓋為先帝薦福之舉。

    今後毋得無故擅興力役。

     天聖九年。

    勅迎六祖衣缽。

    奉安大内清淨堂。

    诏僧懷問往西天建塔。

    迎開寶寺佛牙置禁中。

    尋奉還寺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聖九年。

    勅韶州守臣。

    詣寶林山南華寺。

    迎六祖衣缽。

    入京阙供養。

    及至。

    奉安大内清淨堂。

    勅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缽記。

    傳法院言。

    沙門懷問嘗往天竺。

    為真宗皇帝。

    建塔於佛金剛座之側。

    今欲再往為皇太後今上。

    更建二塔。

    乞賜先朝聖教序。

    皇太後發願文。

    聖上三寶贊。

    刊石塔下。

    及制袈裟奉釋迦像。

    诏可。

    仍令詞臣撰沙門懷問三往西天記。

    初太祖疑。

    宣律師佛牙非真。

    遣使取自洛。

    烈火煅之色不變。

    心敬神異。

    遂制發願文。

    太宗朝複取驗以火。

    制偈贊以申敬。

    因奉安大相國寺法華院。

    真宗嘗迎供開寶寺靈感塔下。

    瞻拜之夕。

    神光洞發。

    遂制偈贊。

    上以三朝敬事。

    遂迎置禁中。

    以薔薇水灌之。

    忽於穴中。

    得舍利一。

    五色映人。

    因為制贊以金[豕/皿]二重藏之。

    奉以還寺。

     景佑元年。

    毀天下無額寺院。

    賜趙元昊佛經。

    诏試童行誦法華經。

    中選者始得度 按宋史仁宗本紀。

    景佑元年閏六月乙亥。

    毀天下無額寺院。

    十二月癸酉。

    賜西平王趙元昊佛經 按佛祖統紀。

    景佑元年。

    诏試天下童行。

    誦法華經。

    中選者得度。

    命參政宋绶夏竦同監試。

    有童行。

    誦經不過。

    問習業幾年。

    對曰十年矣。

    二公笑且闵之。

    約歸各取經誦。

    绶十日。

    竦七日。

    不遺一字。

    是歲天下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

    尼四萬八千七百四十人。

     寶元二年。

    僧懷問等。

    自中天竺還。

    召見慰勞。

    賜号及紫衣金币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寶元二年五月。

    三往西天懷問。

    同沙門得濟永定得安。

    自中天竺摩竭陀國還。

    進佛骨舍利貝葉梵經。

    貝多子菩提樹葉。

    無憂樹葉。

    菩提子念珠。

    西天碑十九本。

    召見慰勞。

    賜号顯教大師紫衣金币。

     慶曆元年。

    僧惟淨。

    中丞孔輔道。

    請罷譯經。

    不許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慶曆元年。

    三藏法師惟淨言。

    西土進經。

    新舊萬軸。

    鴻胪之設。

    有費廪祿。

    欲乞停罷譯經。

    上曰三聖舊谟。

    焉敢即廢。

    且琛貢之籍。

    非鴻胪則不可識。

    未幾中丞孔輔道上疏。

    請罷譯經。

    上出淨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輙廢。

     慶曆二年。

    賜僧本如号及紫方袍。

    又賜白蓮社額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慶曆二年。

    初東掖山本如法師。

    結百僧修法華長忏一年。

    是年七月驸馬都慰李遵助以聞於朝。

    賜号神照。

    紫方袍。

    嘗於山西南。

    見一虎卧。

    以杖擊之。

    曰非汝住處也。

    虎俛首而去。

    後於虎卧處。

    結屋為庵。

    以是年歸閑此中。

    慕廬山之風。

    與郇公章得象諸賢。

    結白蓮社。

    六七年間。

    寖成巨剎。

    主上素聞道風。

    因賜白蓮之額。

     慶曆三年。

    诏迎佛牙入内殿禱雨。

    作金殿奉藏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慶曆三年六月久旱。

    诏迎相國寺佛牙。

    入内殿躬禱。

    須臾雨大注。

    乃作金殿四門。

    以象天宮。

    用以奉藏。

    複制發願文。

    以見歸敬。

    宰相章得象兼譯經潤文使 按學佛考訓。

    三年诏迎佛牙於禁中禱雨。

    以海上薔薇水灌之。

    得舍利一顆。

    貯琉璃瓶中。

    七寶嚴飾。

    藉以白[疊*毛]。

    覆以璎珞龍鳳衣。

    供奉踰月。

     慶曆四年。

    靈感塔災。

    勅取塔基舍利。

    入内供養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慶曆四年六月。

    開寶寺靈感塔災。

    勅中使取塔基所藏舍利多。

    入内供養。

    将事再建。

    谏臣餘靖力谏。

    上不說。

     慶曆七年。

    诏封紫服神僧。

    為慈忍甯濟大師。

    禦制譯經頌。

    賜僧法護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慶曆七年春不雨。

    遣使往随州大洪山祈雨。

    使人晨興叩殿。

    遇紫服神僧。

    以目視之。

    翌日大雨。

    诏封慈忍甯濟大師。

    禦制譯經頌賜三藏法護。

     慶曆八年。

    诏請僧法華於化成殿齋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谏臣司馬光屢疏。

    乞立儲嗣。

    上聞開寶寺法華有異行。

    夜焚香默祝。

    翌日請法華大士於化成殿齋。

    暨旦上道衣凝伫。

    俄内侍奏言。

    法華自右掖門趨入。

    将至寝殿。

    诃不能止。

    上笑曰。

    朕召之耳。

    至則徑升禦榻。

    趺坐受齋。

    上問儲嗣事。

    索紙連書十三十三字。

    後英宗繼統。

    乃濮王第十三子皇佑元年。

    诏再建靈感塔。

    勅中使往陳留八關寺。

    迎佛指舍利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皇佑元年。

    诏再建靈感塔。

    奉藏舍利。

    勅中使往陳留八關寺。

    迎佛指舍利。

    或以為僞。

    上命試以烈火。

    擊以金椎。

    了無所損。

    俄而舍利流迸光照西方。

    上曰功德欲歸闡教乎。

    乃以水晶寶匣盛之。

    禦制發願文奉迎歸寺。

    初是陳留邑人。

    為沙門義津建寺。

    請額為闡教。

    俄有梵僧至。

    曰我自天竺攜佛指舍利。

    欲求吉祥處奉安。

    非師不能護。

    施之而去。

    既而瑞光屢發。

    祈禱頻應。

     皇佑二年。

    以宰相文彥博兼譯經潤文使。

    诏僧懷琏等入對化成殿。

    賜舜老夫依舊為僧 按宋史仁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皇佑二年。

    宰相文彥博兼譯經潤文使。

    彥博在京師。

    與淨嚴禅師。

    結僧俗十萬人念佛。

    為往生淨土之願。

    诏左街淨因禅寺懷琏禅師。

    入對化成殿。

    升座。

    右街僧錄智林等問話。

    奏對稱旨。

    賜号大覺。

    初舜老夫住廬山栖賢。

    南康守以私忿民其衣。

    大覺迎至淨因。

    居以正室。

    上每召師入内。

    未嘗言之。

    一日嘉王至寺。

    見大覺侍立舜旁甚恭。

    怪問左右。

    知大覺曾入舜室。

    歸以奏上。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