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二

關燈
於奘師寺。

    授歸戒 按唐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

    元年夏四月戊申。

    禦安福門。

    觀僧元奘。

    迎禦制拜書慈恩寺碑文。

    導從以天竺法儀。

    其徒甚盛 按方技傳。

    高宗東宮。

    為文德太後追福。

    造慈恩寺。

    及翻經院。

    内出大幡。

    勅九部樂。

    及京城諸寺幡蓋衆伎。

    送元奘及所翻經像。

    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

    顯慶元年。

    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甯。

    侍中許敬宗。

    中書令來濟。

    李義府。

    杜正倫。

    黃門侍郎薛元超。

    共潤色元奘所定之經。

    國子博士範義頵。

    太子洗馬郭瑜。

    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

    助加翻譯。

    成七十五部上之。

    後以京城人衆。

    競來禮谒。

    元奘乃奏請逐靜翻譯。

    勅移於宣君山故玉華宮六年。

    卒時年五十六。

    歸葬於白鹿原。

    士女送葬者數萬人 按佛祖統紀。

    元年十一。

    月武皇後生皇子。

    神光滿室。

    賜名佛光王。

    踰月诏於奘法師寺。

    出家落發。

    授歸戒。

     龍朔元年。

    幸天宮寺。

    度僧二十人 按唐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

    龍朔元年九月。

    幸天宮寺。

    是高祖潛龍時舊宅。

    上周曆殿宇。

    感怆久之。

    度僧二十人。

     中宗嗣聖六年(即太後永昌元年)。

    五月己巳。

    白馬寺僧薛懷義。

    為新平道行軍總管。

    以系突厥 按唐書武後本紀雲雲。

     嗣聖七年(即太後天授元年)。

    頒大雲經於天下。

    令諸州各置大雲寺 按唐書武後本紀。

    天授元年七月。

    頒大雲經於天下 按舊唐書武後本紀。

    有沙門十人。

    僞撰大雲經。

    表上之。

    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制頒於天下。

    令諸州各置大雲寺。

    總度僧千人。

     嗣聖十七年(即太後久視元年)。

    斂天下僧錢為佛祠大像。

    以張廷珪谏罷役 按唐書武後本紀。

    久視元年八月庚申。

    斂天下僧錢作大像 按張廷珪傳。

    武後稅天下浮屠錢。

    營佛祠於白司馬坂。

    作大像。

    廷珪谏以為。

    傾四海之财。

    殚萬民之力。

    窮山之木為塔。

    極冶之金為象。

    然猶有為之法。

    不足高也。

    填塞澗穴。

    覆壓蟲蟻。

    且巨億計工員窮窭。

    驅役為勞。

    饑渴所緻。

    疾疹方作。

    又僧尼乞丐自贍。

    而州縣督輸。

    星火迫切。

    鬻賣以充。

    非浮屠所謂随喜者。

    今天下虛竭。

    蒼生雕弊。

    謂宣先邊境實府庫。

    養人力。

    後善之。

    召見長生殿。

    賞慰良厚。

    因是罷役。

     景龍□年。

    盛興佛寺 按唐書中宗本紀。

    不載 按辛替否傳。

    景龍中。

    盛興佛寺。

    公私疲匮。

    替否上疏曰。

    今疆場危駭。

    倉廪空虛。

    卒輸不充。

    士賞不及。

    而大建寺宇。

    廣造第宅。

    伐木空山。

    不給棟梁。

    運土滿路。

    不充牆壁。

    所謂佛者。

    清淨慈悲。

    體道以濟物。

    不欲利以損人。

    不榮身以害教。

    今三時之月。

    掘山穿地。

    損命也。

    殚府虛帑。

    損人也。

    廣殿長廊。

    榮身也。

    損命則不慈悲。

    損人則不愛物。

    榮身則不清淨。

    甯佛者之心乎。

    昔夏為天子。

    二十餘世。

    而商受之。

    商二十餘世。

    而周受之。

    周三十餘世。

    而漢受之。

    由漢而後。

    歲代可知已。

    鹹有道之長。

    無道之短。

    豈窮金玉修塔廟。

    享久長之祚乎。

    臣以為減雕琢之費。

    以赒不足。

    是有佛之德。

    息穿掘之苦。

    以全昆蟲。

    是有佛之仁。

    罷營構之直。

    以給邊垂。

    是有湯武之功。

    回不急之祿。

    以購廉清。

    是有唐虞之治。

    陛下緩其所急。

    急其所緩。

    親未來。

    疏見在。

    失真實。

    冀虛無。

    重俗人之所為。

    而輕天子之業。

    臣竊痛之。

    今出财依勢。

    避役亡命。

    類度為沙門。

    其未度者。

    窮民善人耳。

    拔親樹知。

    豈離朋黨。

    畜妻養孥。

    非無私愛。

    是緻人毀道。

    非廣道求人也。

    陛下常欲填池塹。

    捐苑囿。

    以赈貧人。

    今天下之寺無數。

    一寺當陛下一宮壯麗。

    用度尚或過之。

    十分天下之财。

    而佛有七八。

    陛下何有之矣。

    雖役不食之人。

    不衣之士。

    猶尚不給。

    況必待天生地養。

    威動雨潤。

    而後得之乎。

    臣聞國無九年之儲。

    曰非其國。

    今計倉廪。

    度府庫。

    百僚共給。

    萬事用度。

    臣恐不能卒歲。

    假如兵旱相乘。

    則沙門不能擐甲冑。

    寺塔不足禳饑馑矣。

    帝不省。

     睿宗先天元年。

    西天沙門婆羅。

    請然燈供佛。

    帝臨觀燈輪 按唐書睿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睿宗先天元年。

    西天沙門婆羅。

    請然燈供佛。

    帝禦延熹門。

    臨觀燈輪。

    高二十丈。

    點金銀燈五百盞。

    望之若華樹元宗開元二年。

    诏檢責天下僧尼 按唐書元宗本紀。

    不載 按姚崇傳。

    元宗時。

    崇封梁國公。

    遷紫微令。

    中宗時。

    近戚奏度僧尼。

    溫戶強丁。

    因避賦役。

    至是崇建言。

    佛不在外。

    悟之於心。

    行事利益。

    使蒼生安穩。

    是謂佛理。

    烏用奸人。

    以汩真教。

    帝善之。

    诏天下汰僧。

    僞濫發而農者二萬餘人 按舊唐書。

    元宗本紀。

    開元二年春正月丙寅。

    紫微令姚崇上言。

    請檢責天下僧尼。

    以僞濫還俗者。

    二萬餘人。

     肅宗至德元載。

    诏沙門。

    諷頌祈福 按唐書肅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肅宗至德元載。

    帝在靈武。

    以軍需不足。

    宰相裴冕請鬻僧道度牒。

    謂之香水錢。

    時宼難方盛。

    或勸帝宣憑佛佑。

    诏沙門百人。

    入行宮朝夕諷呗。

    帝一夕夢沙門身金色。

    誦寶勝如來。

    以問左右。

    或對曰。

    賀蘭白草谷。

    有新羅僧無漏。

    常誦此名。

    召見行在。

    既而不空至。

    遂并留之。

    托以祈福。

     上元二年。

    皇後以帝不康。

    刺血寫佛經。

    百僚複於佛寺。

    齋僧 按唐書肅宗本紀。

    不載 按舊唐書肅宗本紀。

    上元二年正月甲午。

    上不康。

    皇後張氏。

    刺血寫佛經。

    九月上不康。

    百僚於佛寺齋僧。

     □□□年。

    以南陽為國師 按唐書肅宗本紀。

    不載 按學佛老訓。

    唐肅宗。

    志慕禅宗。

    禮南陽。

    為國師。

    晨夕問道。

     代宗永泰元年九月。

    命百官。

    觀浮圖像於光順門。

    複勅於資聖西明二寺。

    講仁王佛經。

    閏十月。

    斂民赀。

    作浮圖供 按唐書代宗本紀。

    永泰元年九月庚寅。

    命百官觀浮圖像於光順門。

    閏十月癸醜。

    斂民赀。

    作浮圖供 按王缙傳。

    缙素奉佛。

    不茹葷食肉。

    晚節亢謹。

    妻死以道政裡第。

    為佛祠。

    諸道節度觀察使來朝。

    必邀至其所。

    諷令出财佐營作。

    初代宗喜祠祀。

    而未重浮屠法。

    每從容問所以然。

    缙與元載盛陳福業報應。

    帝意向之由。

    是禁中祀佛。

    諷呗齋熏。

    号内道場。

    引内沙門日百餘。

    馔供珍滋。

    出入乘廐馬。

    度支具廪給。

    或夷狄入宼。

    必合衆沙門誦護國仁王經為禳厭。

    幸其去則橫加錫與。

    不知紀極。

    胡人官至卿監封國公者。

    着籍禁省。

    勢傾公王。

    群居賴寵。

    更相陵奪。

    凡京畿上田美産。

    多歸浮屠。

    雖藏奸宿亂。

    踵相逮。

    而帝終不悟。

    诏天下官司。

    不得棰辱僧尼。

    初五台山祠鑄銅為瓦。

    金塗之。

    費億萬計。

    缙給中書符。

    遣浮屠數十輩。

    行州縣。

    斂丐赀貨。

    缙為上言國家慶祚靈長。

    福報所馮。

    雖時多難。

    無足道者。

    祿山思明。

    毒亂文煽。

    而皆有子禍。

    仆固懷恩。

    臨亂而踣。

    西戎内宼。

    未及擊輙去。

    非人事也。

    故帝信愈笃。

    七月望日。

    宮中造盂蘭盆。

    綴飾镠琲。

    設高祖以下七聖位。

    幡節衣冠皆具。

    各以帝号識其幡。

    自禁内分詣道佛祠。

    铙吹鼓舞。

    奔走相屬。

    是日立仗。

    百官班光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