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二

關燈
北齊 北齊置昭元寺。

    設大統諸員。

    以掌佛教 按隋書百官志後。

    齊昭元寺。

    掌諸佛教。

    置大統一人。

    統一人。

    都維那三人。

    亦置功曹。

    主簿員。

    以管諸州郡縣沙門曹顯祖天保二年。

    诏稠禅師至邺都。

    建寺居之。

    帝請受菩薩戒 按北齊書顯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北齊文宜帝天保二年。

    诏稠禅師。

    至邺都。

    建雲門寺以居之。

    師宴坐一室。

    未嘗送迎。

    帝至弟子勸之。

    師曰。

    賓頭盧迎王七步。

    緻王失國。

    吾德雖不逮。

    儀相似之。

    所以不敢自欺。

    冀緻福於帝耳。

    帝惑左右。

    以師慢己。

    欲躬加害。

    師但出寺二十裡。

    拱立道旁。

    帝怪問之。

    師曰。

    恐血污伽藍耳。

    帝即悔謝。

    謂仆射楊遵彥曰。

    如此真人。

    何可謗耶。

    遂同辇還宮。

    問曰。

    弟子前身何人。

    師曰。

    曾作羅剎王。

    今猶好殺。

    祝盆水使視之。

    見群剎在後。

    帝大敬信。

    請受菩薩戒。

    永不食肉。

    盡停五坊鷹犬傷生之具。

    及境内屠殺。

     天保十年。

    帝如甘露寺禅居深觀 按北齊書顯祖本紀。

    天保十年春正月甲寅。

    帝如遼陽甘露寺。

    二月丙戌。

    帝於甘露寺。

    禅居深觀。

    惟軍國大政。

    奏聞。

     世祖大甯二年。

    夏五月壬午。

    诏以城南雙堂閏位之苑。

    回造大總持寺。

    秋八月辛醜。

    诏以三台宮。

    為大興聖寺 按北齊書世祖本紀雲雲。

     後主天統二年。

    春三月乙巳。

    太上皇帝诏以三台施興聖寺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雲雲。

     天統三年。

    太上皇诏。

    悉蠲諸寺雜戶。

    一準平人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

    天統三年秋九月己酉。

    太上皇帝诏諸寺署所绾雜保戶姓高者。

    天保之初。

    雖有優勅。

    權假力用。

    未免者。

    今可悉蠲雜戶。

    任屬郡縣。

    一準平人。

     天統五年。

    春正月辛亥。

    诏以金鳳等三台未入寺者。

    施大興聖寺。

    夏四月甲子。

    诏以并州尚書省。

    為大基聖寺。

    晉祠為大崇皇寺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雲雲幼主承光元年。

    鑿晉陽西山。

    為大佛像。

    又起大寶林寺 按北齊書幼主本紀。

    帝每災異寇盜水旱亦不貶損。

    惟諸處設齋。

    以此為修德。

    嘗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

    一夜然油萬盆。

    光照宮内。

    又為胡昭儀。

    起大慈寺。

    未成。

    改為穆皇後大寶林寺。

    窮極工巧。

    運石填泉。

    勞費億計。

    人牛死者。

    不可勝紀。

     隋 高祖開皇四年。

    建興善寺。

    居僧靈藏。

    勅仆射參起居 按隋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隋開皇四年。

    靈藏律師。

    始與帝為布衣交。

    及即位。

    建大興善寺以居之。

    勅左右仆射。

    每旦參問起居。

    嘗陪駕洛州。

    歸之者衆。

    帝手勅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是道人天子。

    有欲離俗者。

    任師度之。

    由是度人至數萬。

    有疑之者。

    帝曰。

    律師化人為善。

    朕禁人為惡。

    意則一也。

     仁壽元年夏六月。

    頒舍利於諸州 按隋書高祖本紀雲雲。

     炀帝大業二年。

    诏沙門緻敬王者。

    以僧明膽等不從而止 按隋炀帝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業二年。

    诏沙門道士。

    緻敬王者。

    沙門明膽等。

    抗诏不從。

    帝诘之。

    對曰陛下若使準制罷道。

    則不敢不奉。

    如知大法可崇。

    則法服之下。

    僧無敬俗之典。

    帝默然而止。

     唐 高祖武德七年。

    傅奕上疏。

    極诋佛法。

    帝善之 按唐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傅奕傳。

    高祖拜奕太史令。

    武德七年上疏。

    極诋浮圖法。

    曰西域之法。

    無君臣父子。

    以三塗六道。

    [日*赫]愚欺庸。

    追既往之罪。

    窺将來之福。

    至有身陷惡逆。

    獄中禮佛。

    口誦梵言。

    以圖偷免。

    且生死壽夭。

    本諸自然。

    刑德威福。

    系之人主。

    今其徒矯托。

    皆雲由佛。

    攘天理。

    竊主權。

    書曰。

    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

    惟辟玉食。

    臣有作福作威玉食。

    害于而家。

    兇于而國。

    五帝三王。

    未有佛法。

    君明臣忠。

    年祚長久。

    至漢明帝。

    始立胡祠。

    然惟西域桑門。

    自傳其教。

    西晉以上。

    不許中國髡發事胡。

    至石苻亂華。

    乃弛厥禁。

    主庸臣佞。

    政虐祚短。

    事佛緻然。

    梁武齊襄。

    尤足為戒。

    昔褒姒一女。

    營惑幽王。

    能亡其國。

    況今僧尼十萬。

    刻繪泥像。

    以惑天下。

    有不亡乎。

    陛下以十萬之衆。

    自相夫婦。

    十年滋産。

    十年教訓。

    兵農兩足。

    利可勝既邪。

    昔高齊章仇子他言。

    僧尼塔廟。

    外見毀宰臣。

    内見嫉妃嫱。

    陽讒隐謗。

    卒死都市。

    周武帝入齊。

    封寵其墓。

    臣竊賢之。

    又上十二論。

    言益痛切。

    帝下奕議。

    有司唯道源佐其請。

    中書令蕭瑀曰。

    佛聖人也。

    非聖人者無法。

    請誅之。

    奕曰。

    禮始事親。

    終事君。

    而佛逃父出家。

    以匹夫抗天子。

    以繼體悖所親。

    瑀非出空桑。

    乃尊其言。

    蓋所謂非孝者無親。

    瑀不答但合爪曰。

    地獄正為是人設矣。

    帝善奕對。

    未及行。

    會傳位止。

    太宗即位。

    常問奕。

    卿拒佛法奈何。

    奕曰。

    佛西胡黠人爾。

    欺訹夷狄以自神。

    至入中國。

    而孅兒幻夫。

    摸象莊老以文飾之。

    有害國家。

    而無補百姓也。

    帝異之。

     太宗貞觀十六年。

    幸弘福寺。

    為穆太後追福 按唐書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貞觀十六年。

    上幸弘福寺。

    為穆太後追福。

    自制疏稱皇帝菩薩戒弟子。

    謂寺主道懿曰。

    朕頃以老子是朕先宗。

    故令居釋氏先。

    卿等能無憾乎。

    對曰。

    陛下尊祖宗。

    降成式。

    讵敢有怨。

    上曰。

    佛老尊卑。

    通人自鑒。

    豈一時在上。

    即以為勝朕宗自柱下。

    故先老子。

    凡有功德。

    佥向釋門。

    往日所在戰場。

    皆立佛寺。

    太原舊第。

    亦以奉佛。

    初未嘗創立道觀。

    存心若此。

    卿等應知。

     貞觀十九年。

    沙門元奘等。

    自西域歸京師。

    诏於弘福寺。

    翻譯諸經 按唐書太宗本紀。

    不載 按舊唐書方技傳。

    僧元奘。

    姓陳氏。

    大業末。

    出家博涉經論。

    嘗謂翻譯者。

    多有訛謬。

    故就西域。

    廣求異本。

    以參驗之。

    貞觀初。

    随商人往遊西域。

    元奘既辯博出群。

    所在必為講釋論難。

    番人遠近鹹尊服之。

    在西域十七年。

    經百餘國。

    悉解其國之語。

    仍采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

    撰西域記十二卷。

    貞觀十九年。

    歸至京師。

    太宗見之大悅。

    與談論。

    於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

    於弘福寺翻譯。

    仍勅右仆射房元齡。

    太子左庶子許敬宗。

    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

    相助整比。

     貞觀二十二年。

    勅有司寫元奘新譯佛經。

    禦制序文。

    頒賜九道總管 按唐書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貞觀二十二年。

    上幸坊州玉華宮。

    召奘法師。

    既至。

    上曰。

    朕在京苦熱。

    故就此山泉石之涼。

    憶見法師。

    故遣相屈。

    此日所翻何經。

    奘曰。

    近譯彌勒瑜伽師地論。

    帝宣論親覽。

    謂侍臣曰。

    佛教廣大。

    猶瞻天瞰海。

    莫極高深。

    九流典籍。

    猶汀滢方溟渤耳。

    世言三教齊緻者。

    此妄談也。

    因勅有司。

    寫新譯經論。

    頒賜九道總管禦制大唐三藏聖教序。

    以冠其首。

    诏皇太子。

    撰菩薩藏經後序。

    上自是平章法義。

    不辍於口。

    敬侍法師。

    親於家人。

     高宗永徽二年。

    九月癸巳。

    廢玉華宮。

    以為佛寺 按唐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雲雲。

     顯慶元年。

    诏左仆射于志甯等。

    潤色元奘所定之經。

    禦安福門。

    觀元奘迎禦制慈恩寺碑文。

    诏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