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卷下

關燈
天台智者大師說 章安尊者灌頂記 蕅益比丘智旭節 第六明感應妙者。

    上來四妙。

    名為圓因。

    三法秘藏。

    名為圓果。

    境妙究竟顯。

    名毗盧遮那。

    智妙究竟滿。

    名盧舍那。

    行妙究竟滿。

    名釋迦牟尼。

    三佛不一異。

    不縱橫。

    故名妙果。

    果智寂照。

    有感必彰。

    故明感應妙也。

    感屬于機。

    機有三義。

    微義。

    關義。

    宜義。

    應屬于聖。

    亦有三義。

    赴義、對義。

    應(平聲)義。

    若微釋機。

    赴釋應。

    即世界悉檀也。

    關釋機。

    對釋應。

    即對治悉檀也。

    宜釋機。

    應釋應。

    即為人第一義二悉檀也。

    生事善是為人。

    生理善是第一義。

    約善惡明機相。

    約慈悲論應相。

    通論。

    三世善惡皆得為機。

    别論。

    但取未來善惡以為正機。

    何者。

    過去已謝。

    現在已定。

    秖為拔未來惡。

    生未來善耳。

    略言為四。

    一冥機冥應。

    若過去善修三業。

    現在未運身口。

    藉往善力。

    名為冥機。

    雖不現見靈應。

    而密為法身所益。

    不見不聞。

    而覺而知。

    是為冥益。

    二冥機顯應。

    過去植善。

    冥機已成。

    便得值佛聞法。

    現前獲利。

    是為顯益。

    如佛初出世。

    最初得度之人。

    現前何嘗修行。

    諸佛照其宿機。

    自往度之。

    即其義也。

    三顯機顯應。

    現在身口精勤不懈。

    而能感降。

    如須達長跪。

    佛往祇洹。

    月葢曲躬。

    聖居門阃。

    乃至行人道場禮忏。

    能感靈瑞也。

    四顯機冥應。

    如人雖一世勤苦。

    現善濃積。

    而不顯感。

    但冥有共利。

    若解四意。

    一切低頭舉手。

    福不虛棄。

    終日無感。

    終日無悔。

    設見喜殺長壽。

    好施貧乏。

    不生邪見。

    若不解此者。

    謂其徒功喪計。

    憂悔失理。

    釋論雲。

    今我疾苦。

    皆由過去。

    今生修福。

    報在将來。

    正念無僻。

    得此四意也。

    略舉四句如此。

    若具足辨者。

    用四機為根本。

    所謂冥機。

    顯機。

    亦冥亦顯機。

    非冥非顯機。

    冥是過去。

    顯是現在。

    冥顯是過現。

    非冥非顯是未來。

    于一句中。

    複為四句。

    所謂冥機冥應。

    冥機顯應。

    冥機亦冥亦顯應。

    冥機非冥非顯應。

    餘三機亦如是。

    成十六句。

    機既召應。

    應亦有十六句。

    一機而感四應。

    一應而赴四機。

    機應各為十六。

    合成三十二句。

    就前根本四句。

    便是三十六句機應也。

    又約一人。

    身業機具三十六。

    三業即有一百八機。

    約三世三業。

    則有三百三十四。

    一界既爾。

    十法界即有三千二百四十機應不同。

    自行既爾。

    化他亦然。

    合六千四百八十機應。

    若就十界交互。

    則增九倍。

    都六萬四千八百機應也。

    粗妙者。

    機有粗妙。

    且如阿鼻得具十機。

    九界機為粗。

    佛界機為妙。

    餘例可知。

    應有粗妙。

    三藏通教等聖。

    但是作意神通。

    無常住本。

    約何起應。

    若别接通。

    别惑未斷。

    亦不得應。

    縱令赴物。

    皆名粗應。

    若别圓兩教初心伏惑。

    未能有應。

    初地初住。

    三觀現前。

    證二十五王三昧。

    法身清淨。

    無染如虛空。

    湛然應一切。

    無思無念。

    随機即對。

    如月現百水。

    鏡寫千像。

    是名妙應。

    開顯者。

    若九界機粗。

    佛界機妙。

    未得法身應粗。

    得法身應妙者。

    諸大乘經。

    華嚴等明粗妙相隔。

    二乘不聞不解。

    如瘂如聾。

    無量義經明粗妙。

    從一理出生無量粗妙機應。

    一理為妙。

    出生無量為粗。

    此則從妙出粗。

    隔而未合。

    今經無量還為一。

    此則開權顯實。

    秖粗是妙。

    何者。

    本顯一理。

    作諸方便。

    方便即是真實。

    故雲。

    凡有所作。

    惟為一事。

    未曾暫廢。

    譬如三草二木。

    秖是一地所生。

    即是同源機一。

    一雨所潤。

    即是同受應一。

    愚者未解。

    謂草木四微。

    永非是地。

    智者了達四微生秖是地變。

    四微滅秖是地還。

    豈有草木而非于地耶。

    此即開權而顯實。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九法界機。

    皆佛界機。

    四聖之應。

    無非妙應也。

    釋簽雲。

    觀心感應妙者。

    境如感。

    智如應。

    境智和合。

    即感應道交。

    具如止觀煩惱境中諸法般若三十六句。

    智照于境一十六句。

    如四應赴機。

    境發于智一十六句。

    如四機感應。

    應中一切智如冥。

    道種智如顯。

    兩智并為亦冥亦顯。

    一切種智如非冥非顯。

    境中真境如冥。

    俗境如顯。

    兩境如亦冥亦顯。

    第一義如非冥非顯。

    境之與智。

    不出色心。

    色心淨故。

    般若亦淨。

    色心秖是三業。

    三業為境。

    用智觀之。

    是故亦可對前三業機感。

    又三谛之境。

    不出十界。

    界必交互及以自他。

    故亦對前十界自他。

    故知觀心。

    感應義足。

     第七神通妙者。

    前論機應。

    止是辨其可生可赴之相。

    若正論化用益他。

    即是三輪不思議化。

    謂身輪。

    口輪。

    他心輪。

    普門品但有二文。

    而兼得三意。

    遊于娑婆世界。

    即身輪。

    而為說法。

    即口輪。

    如見蓮華大。

    知池水深。

    若見說法大。

    則知智慧大。

    故兩輪兼示他心輪也。

    示身輪者。

    即是示藥樹王身。

    如意珠王身。

    示口輪者。

    即是示毒鼓。

    天鼓。

    此是慈悲熏于身口。

    則有二身示現。

    二鼓宣揚。

    若示心輪。

    即是随自意随他意等。

    亦是同于病。

    行嬰兒行也。

    上辨機感相關。

    而妙理難顯。

    應須神通發動。

    現于瑞相。

    密表乎理。

    稱神通者。

    璎珞雲。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性。

    通達無礙。

    地持雲。

    神。

    謂難測知。

    通。

    謂無壅礙。

    天心即是難測知義。

    慧性即是無壅礙義。

    不同者。

    鬼道報得通。

    人能服藥亦得通。

    外道依根本禅亦發通。

    諸天報得通。

    二乘依背舍勝處一切處修十四變化。

    發得神通。

    六度菩薩因禅得五通。

    坐道場時能得六通。

    通教菩薩因禅得五通。

    依體法慧得無漏通。

    别教地前依禅發五通。

    登地正發無漏通。

    任運常照。

    不以二相見諸佛土。

    圓教通者。

    依今經及普賢觀。

    以鼻舌兩根以為六數。

    他心宿命。

    入意根攝。

    六根之通。

    不依事禅而發。

    此乃中道之真。

    真自有通。

    任運成就。

    名無記化化禅。

    不别作意。

    故名無記。

    任運常明。

    如阿修羅琴。

    化複作化。

    故言化化。

    中道真通。

    任運如此。

    與餘通異。

    論其修習。

    皆緣實相常住之理。

    文雲。

    得是常眼根清淨。

    央掘雲。

    所謂彼眼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耳鼻舌身意。

    皆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聞知等。

    彼者于佛為自。

    于衆生為彼。

    衆生謂為無常。

    于如來是常也。

    依禅而修。

    名為減修。

    依實相修。

    名無減修。

    不見佛性。

    名不了了見。

    若見佛性。

    名了了見。

    又見實相理。

    名了了。

    識法界事。

    名分明也。

    見有二種。

    一相似見。

    如六根清淨中辨。

    二真見。

    如華嚴所明佛眼耳鼻舌身意也。

    此經中亦明真身通相。

    所謂普現色身。

    示一切衆生所喜見身。

    即是外身通也。

    現身如琉璃。

    十方諸佛悉于中現。

    即是内現身通。

    餘根内外示現。

    亦可例知。

    是則圓教神通。

    異于前辨。

    然神通度物。

    非但變己身同其正報。

    亦變己國土同其依報。

    如璎珞雲。

    起一切國土應。

    一切衆生應也。

    應同正報者。

    即是示為十法界像。

    應同依報者。

    即是同十法界所依處也。

    若應同四惡趣身者。

    用觀惡業慈悲。

    熏無記化化禅。

    應作地獄等形。

    乃至修羅等像。

    各各皆見同其事業。

    若應人天身者。

    是用觀善業慈悲。

    熏無記化化禅。

    作善道身。

    乃至各見同其事業。

    若應作三藏二乘者。

    用析空慈悲熏無記化化禅。

    起老比丘像。

    共僧布薩等。

    若應通教者。

    用即空慈悲熏。

    應别教者。

    用即假即中慈悲熏。

    應圓教者。

    用即中慈悲。

    熏無記化化禅。

    乃至各見同其事業。

    如是應同正報。

    不可稱記。

    可以意知。

    不可言盡。

    若得此意。

    往望五味教中。

    乳教所用神力若多若少。

    但表兩意。

    一粗。

    一妙。

    三藏用神力若多若少。

    但為一粗。

    方等。

    三粗一妙。

    般若。

    二粗一妙。

    此經惟為一妙。

    所以序品中瑞相有十。

    鹹皆表妙。

    地皆嚴淨。

    表理妙。

    放眉間光。

    表智妙。

    入于三昧。

    表行妙。

    天雨四華。

    表位妙。

    旃檀香風。

    表乘妙。

    四衆鹹有疑。

    表機。

    見萬八千土。

    表應。

    此二是感應妙。

    地六種震動。

    表神通妙。

    天鼓自鳴。

    及而為說法。

    表說法妙。

    天龍大衆歡喜。

    表眷屬妙。

    又見佛子種種修行。

    表利益妙。

    若應同依報者。

    有兩意。

    若國土苦樂。

    由于衆生。

    非佛所作。

    佛但應同而已。

    若作折伏攝多者。

    佛鑒機緣。

    或作苦國。

    或作樂國。

    苦樂由佛。

    不關衆生。

    初意可知。

    若作伏攝義者。

    佛以觀惡慈悲。

    與無記化化禅合。

    起于穢國。

    折伏攝受四趣衆生。

    乃至以即中慈悲。

    與無記化化禅合。

    或起淨國。

    或起穢國。

    折伏攝受圓教菩薩衆生。

    如是種種轉變。

    為國不同。

    皆由如來神力轉變。

    今将此依正轉變。

    待三教作意神通悉名為粗。

    又就無記化化禅所作神變。

    自論粗妙。

    若為九界衆生。

    用方便神力作淨作穢。

    若廣若狹。

    悉名為粗。

    若為佛界衆生。

    用真實神力作淨作穢。

    若廣若狹。

    悉名為妙。

    如經放眉間光照萬八千土。

    及三變土田。

    比餘經神力。

    何足為多。

    但為開發大事。

    故言妙也。

    約五味論粗妙可知。

    又諸經妙同粗異。

    粗有二種。

    一難轉粗。

    二易轉粗。

    易轉者。

    于諸經中已得為妙。

    難轉者。

    今于法華無複兩粗。

    但有一妙。

    惟一大佛事因緣。

    曾無他事。

    假同九界神通。

    衆生自謂他事。

    于佛常是佛事。

    客作自謂賤人。

    長者審知是子。

    此即相待神通妙也。

    又諸經諸粗神通。

    隔妙神通。

    今經皆開權顯實。

    同妙神通。

    是名絕待明妙。

     第八說法妙者。

    諸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有因緣故。

    亦可說示。

    前藥珠二身。

    先以定動。

    今毒天二鼓。

    後以慧拔。

    演說一乘。

    無三差别。

    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其所說法。

    皆實不虛。

    是故次說法妙。

    即為六意。

    一釋法名。

    二分大小。

    三對緣同異。

    四判所诠。

    五明粗妙。

    六明觀心。

    釋法名者。

    一修多羅此雲法本。

    亦雲契經。

    亦雲線經。

    諸經中直說者是。

    二祇夜。

    此雲重頌。

    諸經中偈。

    四五七九言。

    句少多不定。

    重頌上者是也。

    三和伽羅那。

    此雲授記。

    說三乘六趣九道劫數當得作佛。

    若後爾所歲當得聲聞支佛。

    乃至當受六趣報。

    皆名授記。

    四伽陀。

    此雲不重頌。

    亦略言偈。

    四五七九言等。

    四句為頌。

    如此間詩頌。

    五優陀那。

    此雲無問自說。

    或理深意遠。

    無人能問。

    或非不可問。

    但聽者宜聞。

    佛為不請之師。

    不待問自說也。

    六尼陀那。

    此雲因緣。

    修多羅中。

    有人問故。

    為說是事。

    毗尼中。

    有人犯是事。

    故結是戒。

    一切佛法緣起事。

    皆名尼陀那。

    七阿波陀那。

    此雲譬喻。

    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

    八伊帝目多伽。

    此雲如是語。

    即是結句。

    言我先許說者。

    今已說竟。

    亦雲本事。

    說諸弟子本事因緣。

    九阇陀伽。

    此雲本生。

    說佛本曾為師子等。

    十毗佛略。

    此雲方廣。

    為得阿耨三菩提故說也。

    十一阿浮陀達磨。

    此雲未曾有。

    如佛現種種神力。

    放光動地等。

    衆生怪未曾有。

    十二優波提舍。

    此雲論義。

    答諸問者。

    釋其所以。

    廣說諸義。

    如是等問答解義。

    皆名優波提舍。

    佛自說論義經。

    迦旃延所解。

    乃至像法凡夫如法說者。

    亦名優波提舍經也。

    二分大小者。

    此經指九部為入大之本。

    則九部是小。

    三部是大。

    葢别語耳。

    通而為言。

    小亦有記莂無問自說廣經。

    又有人言。

    大乘九部。

    除因緣譬喻論義。

    大乘根利。

    不假此三。

    斯亦别論。

    通語大乘何得無此三耶。

    有經言。

    小乘但讓廣經一部。

    大乘說如來是常。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正理為方。

    包富為廣。

    又理融無二。

    亦名為等。

    聲聞中所無。

    但十一部。

    應知通有十二。

    為緣别說。

    或讓三。

    或讓一。

    以判大小耳。

    三對緣同異者。

    緣即衆生。

    皆有十界根性。

    熟者先感。

    佛知成熟未成熟者。

    應不失時。

    若衆生解脫緣未熟。

    不可全棄。

    對此機緣。

    止作人天乘說。

    不作修多羅等名。

    若衆生有小乘根性。

    對此機說。

    通則十二。

    别則或九或十一。

    若衆生有菩薩機者。

    不作别說。

    但明十二部經。

    又藏教直對三法界。

    别說或九或十一。

    通教對四法界。

    通說十二部法。

    别教對兩法界。

    通說十二部法。

    圓教對一法界。

    通說十二部法。

    前以無記化化禅。

    與諸慈悲合。

    示現身輪。

    或為國師。

    道士。

    儒宗。

    父母兄弟。

    乃至猴猿鹿馬。

    同事利益。

    不可稱說。

    今口輪說者。

    例如前用諸慈悲。

    熏無記化化禅。

    種種不同。

    百千萬法。

    不可說不可說法藏。

    不可窮盡。

    雖複無涯。

    以十二部往收。

    罄無不盡也。

    四明所诠。

    如四教義說。

    五明粗妙者。

    若對六道衆生說人天乘。

    此诠有為。

    能诠所诠俱粗。

    若對鈍根三藏诠生滅四谛理。

    亦能所俱粗。

    通教體法。

    能诠雖巧。

    所诠亦粗。

    别教能诠為粗。

    所诠中道為妙。

    圓教能所俱妙。

    曆五味可知。

    又諸經诠妙。

    與法華不異。

    而帶粗诠。

    粗诠不得合妙。

    是故為粗。

    法華不爾。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純是一诠。

    又雲。

    昔毀訾聲聞。

    而佛實以大乘教化。

    又雲。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此則融粗令妙。

    如此兩意。

    異于衆經。

    是故言妙。

    複有本地圓說。

    諸經所無。

    在後當廣明。

    又就此經明妙十二部者。

    修多羅名直說。

    今經直說中道佛慧。

    不說六道三乘等法。

    故直說妙。

    重頌長行中道之說。

    故祇夜妙。

    龍女獻珠。

    喜見說偈。

    皆孤然特起。

    明成佛事。

    歎佛妙容。

    故伽陀妙。

    二萬佛所教無上道。

    不教餘事。

    即本事妙。

    十六王子。

    即本生妙。

    結緣覆講。

    大乘系珠。

    不論人天小乘等緣。

    故因緣妙。

    天華地動。

    二眉間光。

    三變土田等。

    是未曾有妙。

    經題以法譬為名。

    譬于開三顯一。

    不譬餘事。

    即譬喻妙。

    身子問佛。

    佛答諸佛智慧門。

    龍女智積問答。

    論法華事。

    即提舍妙。

    文雲。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

    說佛智慧。

    又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即無問妙。

    授三根佛記。

    皆安住實智中。

    為人天所敬。

    即授記妙。

    其車高廣。

    智慧深遠等。

    即方廣妙。

    當知此經。

    十二意足。

    而皆是妙。

    此即待粗明說法妙也。

    開顯者。

    昔十二十一九部不說實者。

    今無别實異昔不實。

    昔但言廣。

    不明理廣。

    今開言廣。

    即理廣也。

    開昔之異。

    顯今之同。

    即絕待明說法妙。

    第六欠觀心。

    釋簽雲。

    應用觀心十二部經。

    别有小卷流行者是。

     第九眷屬妙者。

    無說則已。

    說必被緣。

    緣即受道人也。

    已受道故。

    即成眷屬。

    譬如父母遺體。

    攬此成身。

    得為天性。

    天性親愛。

    故名眷。

    更相臣順。

    故名屬。

    行者亦爾。

    受戒之時。

    說此戒法。

    授于前人。

    前人聽聞。

    即得發戒。

    師弟所由生也。

    禅亦如是。

    授安心法。

    如教修行。

    即得發定。

    是為我師。

    我是弟子。

    慧亦如是。

    說諸法門。

    轉入人心。

    由法成親。

    親故信。

    信故順。

    是名眷屬也。

    他土餘根皆利。

    随所用塵起之。

    令從得益。

    此土耳根利故。

    偏用聲塵。

    故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