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卷上

關燈
天台智者大師說 章安尊者灌頂記 蕅益比丘智旭節 所言妙者。

    妙名不可思議也。

    所言法者。

    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

    蓮華者。

    譬權實法也。

    良以妙法難解。

    假喻。

    易彰。

    況意乃多。

    略拟前後。

    合成六也。

    一為蓮故華。

    譬為實施權。

    文雲。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二華敷譬開權。

    蓮現譬顯實。

    文雲。

    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三華落譬廢權。

    蓮成譬立實。

    文雲。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又蓮譬于本。

    華譬于迹。

    從本垂迹。

    迹依于本。

    文雲。

    我實成佛來。

    久遠若斯。

    但教化衆生。

    作如是說。

    我少出家。

    得三菩提。

    二華敷譬開迹。

    蓮現譬顯本。

    文雲。

    一切世間。

    皆謂今始得道。

    我成佛來。

    無量無邊那由他劫。

    三華落譬廢迹。

    蓮成譬立本。

    文雲。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衆生。

    皆實不虛。

    是以先标妙法。

    次喻蓮華。

    蕩化城之執教。

    廢草庵之滞情。

    開方便之權門。

    示真實之妙理。

    會衆善之小行。

    歸廣大之一乘。

    上中下根。

    皆與記莂。

    又發衆聖之權巧。

    顯本地之幽微。

    故增道損生。

    位鄰大覺。

    一期化導。

    事理俱圓。

    蓮華之譬。

    意在斯矣。

    經者。

    外國稱修多羅。

    聖教之都名。

    有翻無翻。

    事如後釋。

    記者釋曰。

    此叙經玄意。

    玄意述于文心。

    文心莫過本迹。

    仰觀斯旨。

    衆義泠然。

    妙法蓮華。

    即叙名也。

    示真實之妙理。

    叙體也。

    歸廣大之一乘。

    叙宗也。

    蕩化城之執教。

    叙用也。

    一期化圓。

    叙教也。

    六譬。

    叙本迹也。

    文略義周矣。

     釋名第一。

    辨體第二。

    明宗第三。

    論用第四。

    判教第五。

    釋此五章。

    有通有别。

    通則七番共解。

    别則五重各說。

    就通則七番共解。

    一标章。

    二引證。

    三生起。

    四開合。

    五料簡。

    六觀心。

    七會異。

    标章令易憶持。

    起念心故。

    引證據佛語。

    起信心故。

    生起使不雜亂。

    起定心故。

    開合料簡會異等。

    起慧心故。

    觀心即聞即行。

    起精進心故。

    五心立成五根。

    排五障。

    成五力。

    乃至入三脫門。

    略說七重共意如此。

    廣解五章者。

    一一廣起五心五根。

    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

     初标五章。

    标名者。

    原聖建名。

    葢為開深以進始。

    鹹令視聽俱得見聞。

    尋途趣遠而至于極。

    故以名名法。

    施設衆生。

    但法有粗妙。

    若隔曆三谛。

    粗法也。

    圓融三谛。

    妙法也。

    此妙谛本有。

    文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尚非不退菩薩入證二乘所知。

    況複人天群萌之類。

    佛雖知是。

    不務速說。

    文雲。

    我若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謗法不信故。

    墜于三惡道。

    所以初教建立融不融。

    小根并不聞。

    次教建立不融。

    大根都不用。

    次教俱建立。

    以融斥不融。

    令小根恥不融慕于融。

    次教俱建立。

    令小根寄融向不融。

    令大根從不融向于融。

    雖種種建立。

    施設衆生。

    但随他意語。

    非佛本懷。

    故言不務速說也。

    今經正直舍不融。

    但說于融。

    令一座席。

    同一道味。

    乃暢如來出世本懷。

    故建立此經。

    名之為妙。

    當知華嚴兼。

    三藏但。

    方等對。

    般若帶。

    此經無複兼但對帶。

    專是正直無上之道。

    故稱為妙法也。

    蓮華例有粗華。

    雲何粗。

    狂華無果。

    或一華多果。

    或多華一果。

    或一華一果。

    或前果後華。

    或前華後果。

    初喻外道空修梵行。

    無所克獲。

    次喻凡夫供養父母。

    報在梵天。

    次喻聲聞種種苦行。

    止得涅槃。

    次喻緣覺一遠離行。

    亦得涅槃。

    次喻須陀洹卻後修道。

    次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

    皆是粗華。

    不以為喻。

    蓮華多奇。

    為蓮故華。

    華實具足。

    可喻即實而權。

    又華開蓮現。

    可喻即權而實。

    又華落蓮成。

    蓮成亦落。

    可喻非權非實。

    如是等種種義便。

    故以蓮華喻于妙法也。

    體者。

    訓禮禮法也。

    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

    君臣樽節。

    若無禮者。

    則非法也。

    出世法體。

    亦複如是。

    善惡凡聖佛菩薩。

    一切不出法性。

    正指實相以為正體也。

    故壽量雲。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非如非異。

    若三界人。

    見三界為異。

    二乘人。

    見三界為如。

    菩薩人。

    見三界亦如亦異。

    佛見三界非如非異。

    雙照如異。

    今取佛所知見為實相正體也。

    宗者。

    要也。

    所謂佛自行因果以為宗也。

    雲何為要。

    無量衆善。

    言因則攝。

    無量證得。

    言果則攝。

    如提綱維。

    無目而不動。

    牽衣一角。

    無縷而不來。

    故言宗要。

    然諸因果。

    善須明識。

    尚不取别教因果。

    況餘因果。

    餘因果者。

    昔三因大異而三果小同。

    又三因大同而三果小異。

    又一因迥出。

    一果不融因不攝善。

    果不收德。

    則非佛自行之因。

    非佛道塲證得之果。

    又諸經明佛往昔所行因果。

    悉皆被拂。

    鹹是方便。

    非今經之宗要。

    取意為言。

    因窮久遠之實修。

    果窮久遠之實證。

    如此之因。

    豎高七種方便。

    橫包十法界法。

    初修此實相之行。

    名為佛因。

    道場所得。

    名為佛果。

    但可以智知。

    不可以言具。

    略舉如此因果以為宗要耳。

    用者。

    力用也。

    三種權實二智。

    皆是力用。

    于力用中更分别。

    自行二智。

    照理理周。

    名為力。

    二種化他二智。

    鑒機機徧。

    名為用。

    秖自行二智。

    即是化他二智。

    化他二智。

    即是自行二智。

    照理即鑒機。

    鑒機即照理。

    如薩婆悉達。

    彎祖王弓滿。

    名為力。

    中七鐵鼓。

    貫一鐵圍山。

    洞地。

    澈水輪。

    名為用。

    諸方便教。

    力用微弱。

    如凡人弓箭。

    何者。

    昔緣禀化他二智。

    照理不徧。

    生信不深。

    除疑不盡。

    今緣禀自行二智。

    極佛境界。

    起法界信。

    增圓妙道。

    斷根本惑。

    損變易生。

    非但生身。

    及生身得忍。

    兩種菩薩俱益。

    法身。

    法身後心。

    兩種菩薩亦俱益。

    化功廣大。

    利潤弘深。

    葢茲經之力用也。

    教相為三。

    一根性融不融相。

    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

    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教者。

    聖人被下之言也。

    相者。

    分别同異也。

    雲何分别。

    如日初出。

    前照高山。

    厚植善根。

    感斯頓說。

    頓說本不為小。

    小雖在座。

    如聾如瘂。

    良由小不堪大。

    亦是大隔于小。

    此如華嚴。

    約法被緣。

    緣得大益。

    名頓教相。

    約說次第。

    名從牛出乳味相。

    次照幽谷。

    淺行偏明當分漸解。

    此如三藏。

    三藏本不為大。

    大雖在座。

    多跢婆和。

    小所不識。

    此乃小隔于大。

    大隐于小。

    約法被緣。

    名漸教相。

    約說次第。

    名酪味相。

    次照平地。

    影臨萬水。

    逐器方圓。

    随波動靜。

    示一佛土。

    令淨穢不同。

    示現一身。

    巨細各異。

    一音說法。

    随類各解。

    恐畏。

    歡喜。

    厭離。

    斷疑。

    神力不共。

    故見有淨穢。

    聞有褒貶。

    嗅有薝蔔不薝蔔。

    華有著身不著身。

    慧有若幹不若幹。

    此如淨名方等。

    約法被緣。

    猶是漸教。

    約說次第。

    生酥味相。

    複有義。

    大人蒙其光用嬰兒喪其睛明。

    夜遊者伏匿。

    作務者興成。

    故文雲。

    但為菩薩說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雖三人俱學。

    二乘取證。

    具如大品。

    若約法被緣。

    猶是漸教。

    約說次第。

    名熟酥味相。

    複有義。

    日光普照。

    高下悉均平。

    土圭測影。

    不縮不盈。

    若低頭。

    若小音。

    若散亂。

    若微善。

    皆成佛道。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具如今經。

    若約法被緣。

    名漸圓教。

    若說次第。

    醍醐味相。

    問。

    既以五味分别。

    那同稱漸。

    答。

    約漸得明五味耳。

    又若小不聞大。

    大一向是頓。

    若大不用小。

    小一向是漸。

    若以大破小。

    是漸頓并陳。

    若帶小明大。

    是頓漸相資。

    若會小歸大。

    是頓漸泯合。

    此但約顯露。

    明漸頓五味之相。

    若論不定。

    義則不然。

    雖高山頓說。

    不動寂場而遊鹿苑。

    雖說四谛生滅。

    而不妨不生不滅。

    雖為菩薩說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斷。

    雖五人證果。

    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

    當知即頓而漸。

    即漸而頓。

    一時一說一念之中。

    備有不定。

    不同舊義專判一部。

    味味中悉如此。

    此乃顯露不定。

    秘密不定。

    其義不然。

    如來于法。

    得最自在。

    若智若機。

    若時若處。

    三密四門。

    無妨無礙。

    此座說頓。

    十方說漸說不定。

    頓座不聞十方。

    十方不聞頓座。

    或十方說頓說不定。

    此座說漸。

    各各不相知聞。

    于此是顯。

    于彼是密。

    或為一人說頓。

    為多人說漸說不定。

    或為一人說漸。

    為多人說頓。

    各各不相知。

    互為顯密。

    或一座默。

    十方說。

    十方默。

    一座說。

    或俱默。

    俱說。

    各各不相知。

    互為顯密。

    雖複如此。

    未盡如來于法自在之力。

    但可智知。

    不可言辯。

    雖複甚多。

    亦不出頓漸不定秘密。

    今法華是顯露。

    非秘密。

    是漸頓。

    非漸漸。

    是合。

    非不合。

    是醍醐。

    非四味。

    是定。

    非不定。

    如此分别。

    此經與衆經相異也。

    又異者餘教當機益物。

    不說如來施化之意。

    此經明佛設化元始。

    巧為衆生作頓漸不定顯密種子。

    中間以頓漸五味。

    調伏長養而成熟之。

    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

    并脫、并熟、并種、番番不息。

    大勢威猛。

    三世益物。

    具如信解品中說。

    與餘經異也。

    又衆經鹹雲。

    道樹。

    師實智始滿。

    起道樹。

    始施權智。

    今經明師之權實。

    在道樹前。

    久久已滿。

    諸經明二乘弟子。

    不得入實智。

    亦不能施權智。

    今經明弟子入實甚久。

    亦先解行權。

    又衆經尚不論道樹之前。

    師之與弟。

    近近權實。

    況複遠遠。

    今經明道樹之前。

    權實長遠。

    補處數世界不知。

    況其塵數。

    經雲。

    昔所未曾說。

    今皆當得聞。

    殷勤稱歎。

    良有以也。

    當知此經異諸教也。

     二引證者。

    如文殊答問偈雲。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何但二萬億。

    大通智勝。

    及五佛章中。

    三世佛說。

    皆名法華也。

    文雲。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又雲。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又雲。

    無量衆所尊。

    為說實相印。

    此亦今古同以實相為體也。

    文雲。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即是會三歸一之法雨。

    令求佛道因者充足。

    乃至一切皆會令充足。

    若開近顯遠之法雨。

    令求佛道果者充足。

    文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又雲。

    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即是斷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等疑。

    皆令生信。

    此證經用也。

    又如來神力品雲。

    以要言之。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一切法者。

    權實一切法皆攝也。

    此證經名。

    一切自在神力者。

    内用名自在。

    外用名神力。

    即證用也。

    一切秘要之藏者。

    非器莫授為秘。

    正體為要。

    多所含容而無積聚名藏。

    此證體也。

    一切甚深之事。

    實相名甚深。

    為實相修因。

    名深因。

    究竟實相。

    名深果。

    此證宗也。

    又為大事因緣故證名。

    佛之知見證體。

    開示悟入證宗。

    為令衆生證用。

    此異餘經證教也。

     三生起者。

    能生為生。

    所生為起。

    前後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肇公雲。

    名無召物之功。

    物無應名之實。

    無名無物。

    名物安在。

    葢第一義中無相意耳。

    世谛為言。

    無名無以顯法。

    故初釋名。

    名名于法。

    法即是體。

    尋名識體。

    體非宗不會。

    會體自行已圓。

    從體起用導利含識。

    利益既多。

    須分别教相也。

     四開合者。

    五章釋一經。

    種種分别。

    令易解故。

    凡三種開合。

    謂五種。

    十種。

    譬喻。

    五種者。

    釋名通論事理。

    顯體專論理。

    宗用但論事。

    教相分别事理。

    釋名通說教行。

    顯體非教非行。

    宗用但行。

    教相但教。

    釋名通說因果。

    顯體非因非果。

    宗自因果。

    用教他因果。

    教相分别上法耳。

    釋名通論自行化他。

    體非自非他。

    宗是自行。

    用是化他。

    教相分别自他。

    釋名通論說默。

    體非說非默。

    宗默。

    用說。

    教相分别。

    十種者。

    釋名總論三軌。

    體宗用開對三軌。

    教相分别三軌。

    釋名總論三道。

    體宗用開對三道。

    教相分别三道。

    乃至第十釋名總論三德。

    體宗用開對三德。

    教相分别三德。

    譬喻者。

    譬如總名人身。

    開身則有識命暖。

    分别諸身貴賤賢愚種種差降。

    人身譬名。

    識以譬體。

    命以譬宗。

    暖以譬用。

    分别譬教相。

     五料簡者。

    若為蓮故華。

    華果必俱。

    将不堕因中有果耶。

    答。

    因中有果。

    舊醫邪法。

    已為初教所破。

    尚非粗權實義。

    況是妙因妙果新醫真乳法耶。

    問。

    華以喻權。

    權是小乘之法。

    則不應破于草庵。

    草庵既破。

    何得以華喻權。

    答。

    小乘是化他之權。

    是故須破。

    今明自行之權。

    故以華喻耳。

    問。

    文内從火宅至醫子。

    凡七譬。

    悉不明蓮華。

    何以取此為題。

    答。

    七譬是别。

    蓮華是總。

    舉總攝别。

    故冠篇首也。

    問。

    一切法皆佛法。

    何意簡權取實為體。

    答。

    若開權顯實。

    諸法皆體。

    若廢權顯實。

    如前所用。

    問。

    何故雙用因果為宗。

    答。

    由因緻果。

    果為因所辦。

    若從能辦。

    以因為宗。

    若從所辦。

    以果為宗。

    二義本是相成。

    不得單取。

    又迹本二文。

    俱說因果故。

    (後文雲。

    般若因正果傍。

    無量義用因為宗。

    淨名用佛國因果。

    華嚴因果合為宗。

    諸經對緣不同。

    故明宗互異耳。

    )問。

    論宗簡化他因果。

    明用俱取自他權實。

    答。

    宗論自行故須簡他。

    用是益他。

    是故雙取。

    又問。

    用是益他。

    亦不須自行權實。

    答。

    欲以自利利他故。

    并宗亦應然。

    欲自行化他因果。

    是故應取他也。

    答。

    化他因果。

    不能緻佛菩提。

    是故不取。

    并用他權實。

    亦不能令他至極。

    亦不應取。

    答。

    他宜須此利。

    是故取也。

    問。

    宗用俱明智斷。

    雲何分别。

    答。

    自行以智德為宗。

    斷德為用。

    若化他自行智斷俱為宗。

    化他智斷俱為用。

    問。

    何故五章不四不六。

    答。

    設作四六。

    亦複生疑。

    堕無窮問。

    非也。

    問。

    經經各有異意。

    那得五義共釋衆經。

    答。

    若經經别釋。

    但得别不得同。

    今共論五意。

    得同不失别。

     六明觀心者。

    從标章至料簡。

    悉明觀心。

    心如幻焰。

    但有名字。

    名之為心。

    适言其有。

    不見色質。

    适言其無。

    複起慮想。

    不可以有無思度。

    故名心為妙。

    妙心可軌。

    稱之為法。

    心法非因非果。

    能如理觀。

    即辦因果。

    是名蓮華。

    由一心成觀。

    亦轉教餘心。

    名之為經。

    釋名竟。

    心本無名。

    亦無無名。

    心名不生。

    亦複不滅。

    心即實相。

    初觀為因。

    觀成為果。

    以觀心故。

    惡覺不起。

    心數塵勞。

    若同若異。

    皆被化而轉。

    是為觀心标五章竟。

    觀心引證者。

    釋論雲。

    一陰名色。

    四陰名名。

    心但是名也。

    大經雲。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上定者。

    第一義定。

    證心是體。

    大經雲。

    夫有心者。

    皆當得三菩提。

    心是宗也。

    遺教雲。

    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心是用也。

    釋論雲。

    三界無别法。

    惟是一心作。

    心能地獄。

    心能天堂。

    心能凡夫。

    心能賢聖。

    覺觀心是語本。

    以心分别于心。

    證心是教相也。

    觀心生起者。

    以心觀心。

    由能觀心。

    有所觀境。

    以觀契境故。

    從心得解脫故。

    若一心得解脫。

    能令一切數皆得解脫故。

    分别心王心數同起偏起等。

    即是教相故。

    觀心開合者。

    心是諸法之本。

    心即總也。

    别說有三種心。

    煩惱心是三支。

    苦果心是七支。

    業心是二支。

    苦心即法身。

    是心體。

    煩惱心即般若。

    是心宗。

    業心即解脫。

    是心用。

    即開心為三也。

    分别十二因緣心生。

    即有六道差降。

    分别心滅。

    即有四聖高下。

    是為教相兼于開合也。

    觀心料簡者。

    問。

    事解已足。

    何煩觀心。

    答。

    大論雲。

    佛為信行人。

    以樹為喻。

    為法行人。

    以身為喻。

    今亦如是。

    為文字人。

    約事解釋。

    為坐禅人。

    作觀心解。

    又論作四句評。

    有慧無多聞。

    是不知實相。

    譬如大闇中。

    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

    亦不知實相。

    譬如大明中。

    有燈而無照。

    多聞利智慧。

    是所說應受。

    無聞無智慧。

    是名人身牛。

    今使聞慧兼修。

    義觀雙舉。

    華嚴雲。

    譬如貧窮人。

    日夜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偏聞之失也。

    下文雲。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偏觀之失也。

    何者。

    視聽馳散。

    如風中燈。

    照物不了。

    但貴耳入口出。

    都不治心。

    自是陵人。

    增見增非。

    把刃自傷。

    解牽惡道。

    由其不習觀也。

    若觀心人。

    謂即心而是。

    已則均佛。

    都不尋經論。

    堕增上慢。

    此則抱炬自燒。

    行牽惡道。

    由不習聞也。

    若欲免貧窮。

    當勤三觀。

    欲免上慢。

    當聞六即。

    世間相常。

    理即也。

    于諸過去佛。

    若有聞一句。

    名字即也。

    深信随喜。

    觀行即也。

    六根清淨。

    相似即也。

    安住實智中。

    分證即也。

    唯佛與佛。

    究盡實相。

    究竟即也。

    修心内觀。

    則有法财。

    正信外聞。

    無複上慢。

    眼慧明聞。

    具足利益。

    何得不觀解耶。

     七會異者。

    佛有所說。

    依四悉檀。

    世界悉檀。

    對釋名。

    名該一部。

    世界亦冠于三。

    第一義對體最分明。

    為人對宗。

    宗論因果。

    為人生善義同對治對用用。

    破疑滞。

    與治病事齊。

    分别悉檀對教相。

    教相如後說。

    問。

    何不次第。

    答。

    悉檀是佛智慧。

    對利鈍緣。

    則成四種。

    利人聞世界。

    解第一義。

    此對釋名辨體即足。

    若鈍人未悟。

    更須為人生善。

    對治破惡。

    乃入第一義。

    則具用四也。

    五重玄義。

    意兼利鈍。

    四悉檀法。

    專為鈍者。

    對義是同。

    次第則異。

     第二别釋五章。

    初釋名為三。

    一判通别。

    二定前後。

    三正解。

    妙法蓮華名異衆典。

    别也。

    俱稱為經。

    通也。

    立此二名。

    凡約三意。

    謂教。

    行。

    理。

    從緣故教别。

    從說故教通。

    從能契故行别。

    從所契故行通。

    理從名故别。

    名從理故通。

    夫教本應機。

    機宜不同。

    故部部别異。

    金口梵聲。

    通是佛說。

    故通别二名也。

    約行者。

    泥洹真法寶。

    衆生以種種門入。

    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

    佛言無非正說三十二菩薩各入不二法門。

    文殊稱善。

    大論明阿那波那。

    皆是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當知從行則别。

    所契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