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約理者。
理則不二。
名字非一。
智度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大經雲。
解脫亦爾。
多諸名字。
如天帝釋有千種名。
名異故别。
理一故通。
今稱妙法之經。
即是教之通别。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乘是寶乘。
直至道場。
即行之通别。
或言實相。
或言佛知見。
大乘、家業、一地、實事、寶所、系珠、平等大慧等。
即是理之通别。
約此三義。
故立兩名也。
二定妙法前後者。
若從義便。
應先明法。
卻論其妙。
下文雲。
我法妙難思。
若從名便。
應先妙。
次法。
如欲美彼。
稱為好人。
笃論無人。
何所稱好。
必應先人。
後好。
今題從名便。
故先妙後法。
解釋義便。
故先法後妙。
雖複前後。
亦不相乖。
三正解為二。
先略示。
次廣說。
(應補科雲。
先釋别名。
次釋通名。
釋别名二。
先妙法。
次蓮華。
乃用此科接之。
)略示因具三義者。
一法界具九法界。
名體廣。
九法界即佛法界。
名位高。
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
名用長。
即一而論三。
即三而論一。
非各異。
亦非橫。
亦非一。
故稱妙也。
果體具三義者。
體徧一切處名體廣。
久已成佛。
久遠久遠。
名位高。
從本乘迹。
過現未來三世益物。
名用長。
是為因果六義異于餘經。
是故稱妙。
又乳經。
一種因果廣高長。
一種因果狹下短。
則一粗一妙。
酪經。
惟一種因果狹下短。
但粗無妙。
生酥經。
三種因果狹下短。
一種因果廣高長。
則三粗一妙。
熟酥經。
二種因果狹下短。
一種因果廣高長。
則二粗一妙。
醍醐經。
一種因果廣高長。
但妙無粗。
又醍醐經妙因妙果。
與諸經妙因妙果不異。
故稱妙也。
複次觀心釋。
若觀已心不具衆生心佛心者。
是體狹。
具者是體廣。
若己心不等佛心。
是位下。
若等佛心。
是位高。
若己心衆生心佛心不即空即假即中者。
是用短。
即空即假即中者。
是用長。
複次于一法界。
通達十法界六即位者。
亦是體廣。
亦是位高。
亦是用長。
初約十法界。
是顯理一。
次約五味。
是約教一。
次約觀心。
是約行一。
次約六即。
是約人一。
略示妙義竟。
廣說者。
先法。
次妙。
法者三種。
謂衆生法。
佛法。
心法。
如經。
為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衆生無佛知見。
何所論開。
當知佛之知見。
蘊在衆生也。
又經。
但以父母所生眼。
即肉眼。
徹見内外彌樓山。
即天眼。
洞見諸色而無染著。
即慧眼。
見色無錯謬。
即法眼。
雖未得無漏。
而其眼根清淨若此。
一眼具諸眼用。
即佛眼。
此是今經明衆生法妙之文也。
大經雲。
學大乘者。
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
耳鼻五根。
例亦如是。
央掘雲。
所謂彼眼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意根亦如是。
大品雲。
六自在王。
性清淨故。
又雲。
一切法趣眼。
是趣不過。
眼尚不可得。
何況有趣有非趣。
乃至一切法趣意亦如是。
此即諸經明衆生法妙也。
佛法妙者。
如經。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佛法不出權實。
是法甚深妙。
難見難可了。
一切衆生類。
無能知佛者。
即實智妙也。
及佛諸餘法。
亦無能測者。
即佛權智妙也。
如是二法。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諸法實相。
是名佛法妙。
心法妙者。
如安樂中。
修攝其心。
觀一切法不動不退。
又一念随喜等。
普賢觀雲。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
又心純是法。
淨名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華嚴雲。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破心微塵。
出大千經卷。
是名心法妙也。
今依三法。
更廣分别。
若廣衆生。
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
若廣佛法。
此則據果。
若廣心法。
此則據因。
衆生法為二。
先列法數。
次解法相。
數者。
經論或明一法攝一切法。
謂心是。
三界無别法。
唯是一心作。
或明二法攝一切法。
所謂名色一切世間中。
但有名與色。
或明三法攝一切法。
謂命識暖。
如是等增數。
乃至百千。
今經用十法攝一切法。
所謂諸法。
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南嶽師讀此文皆雲如。
故呼為十如也。
天台師雲。
依義讀文。
凡有三轉。
一雲。
是相如。
是性如。
乃至是報如。
二雲。
如是相。
如是性。
乃至如是報。
三雲。
相如是。
性如是。
乃至報如是。
若皆稱如者。
如名不異。
即空義也。
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
點空相性。
名字施設。
逦迤不同。
即假義也。
若作相如是者。
如于中道實相之是。
即中義也。
分别令易解。
故明空假中。
得意為言。
空即假中。
約如明空。
一空一切空。
點如明相。
一假一切假。
就是論中。
一中一切中。
非一二三。
而一二三。
不縱不橫。
名為實相。
唯佛與佛。
究竟此法。
是十法攝一切法。
若依義便。
作三意分别。
若依讀便。
當依偈文雲。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雲雲)。
權實者。
以十如是約十法界。
謂六道四聖也。
皆稱法界者。
其意有三。
一者十數皆依法界。
法界外更無複法。
能所合稱。
故言十法界也。
二者此十種法。
分齊不同。
因果隔别。
凡聖有異。
故加之以界也。
三者此十皆是法界。
攝一切法。
一切法趣地獄。
是趣不過。
當體即理。
更無所依。
故名法界。
乃至佛法界亦如是。
若十數依法界者。
能依從所依。
即入空界也。
十界界隔者。
即假界也。
十數皆法界者。
即中界也。
欲令易解。
如此分别。
得意為言。
空即假中。
無一二三。
如前(雲雲)。
此一法界。
具十如是。
十法界。
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
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束為五差。
一惡。
二善。
三二乘。
四菩薩。
五佛。
判為二法。
前四是權法。
後一是實法。
細論各具權實。
且依兩義。
然此權實。
不可思議。
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境。
以此為境。
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
何智不發。
故文雲諸法。
諸法者。
是所照境廣也。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
明能照智深。
窮盡邊底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
歎境妙也。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
歎智與境相稱也。
方便品長行。
略說此法。
後開示悟入。
廣說此法。
火宅。
譬喻此法。
信解。
領解此法。
長者付子此法。
藥草述成此法。
化城引入此法。
如是等種種。
秖名十如權實法耳。
如來洞達。
究十法底盡十法邊。
明識衆生種非種。
芽未芽。
熟不熟。
可度脫不可度脫。
如實知之。
無有錯謬。
央掘魔羅。
雖是惡人。
實相性熟。
即時得度。
四禅比丘。
雖是善人。
惡性相熟即不堪度。
當知衆生之法。
不可思議。
雖實而權。
雖權而實。
權實相即。
不相妨礙。
不可以牛羊眼。
觀視衆生。
不可以凡夫心。
評量衆生。
智如如來。
乃能評量。
何以故。
衆生法妙故。
次解十如是法。
初通解。
後别解。
通解者。
相以據外。
覽而可别名為相。
性以據内。
自分不改名為性。
主質名為體。
功能為力。
構造為作。
習因為因。
助因為緣。
習果為果。
報果為報。
初相為本。
後報為末。
所歸趣處為究竟等。
若作如義。
初後皆空為等。
若作性相義。
初後相在為等。
若作中義。
初後皆實。
相為等。
今不依此等。
三法具足為究竟等。
夫究竟者。
中乃究竟。
即是實相為等也。
次别解者。
取氣類相似。
合為四番。
初四趣。
次人天。
次二乘。
次菩薩佛也。
初明四趣十法。
如是相者。
即是惡相。
表堕不如意處。
譬人未禍。
否色已彰。
相師覽别。
能記兇衰。
惡相初起。
遠表泥犁。
凡夫不知。
二乘仿髴知。
菩薩知不深。
佛知盡邊。
如善相師。
洞見始終。
故言如是相也。
如是性者。
純習黑惡。
難可改變。
如木有火。
遇緣即發。
大經雲。
有漏之法。
以有生性。
故生能生之。
此惡有四趣生性。
故緣能發之。
若泥木像。
雖有外相。
内無生性。
生不能生。
惡性不爾。
故言如是性。
如是體者。
攬彼摧折粗惡色心以為體質也。
複次此世先已摧心。
來世摧色。
又此世華報。
亦摧色心。
來世果報。
亦摧色心。
故以被摧色心為體也。
如是力者。
惡功用也。
譬如片物。
雖未被用。
指拟所任。
言其有用。
大經雲。
作舍取木。
不取縷線。
作布取縷。
不取泥木。
地獄有登刀上劍之用。
餓鬼有吞銅啖鐵之用。
畜生強者伏弱。
魚鱗相咀。
牽車挽重。
皆是惡力用也。
如是作者。
構造經營。
運動三業。
建創諸惡。
名之為作。
大經雲。
譬如世間為惡行者。
名為半人。
既行惡行。
名為地獄作也。
如是因者。
惡習因也。
自種相生。
習續不斷。
以習發故。
為惡易成。
故名如是因。
如是緣者。
助緣也。
所謂諸惡我我所。
所有具度。
皆能助成習業。
如水能潤種。
故用報因為緣也。
如是果者。
習果也。
如多欲人。
受地獄身。
見苦具謂為欲境。
便起染愛。
謂此為習果也。
如是報者。
報果也。
如多欲人。
在地獄中。
趣欲境時。
即受銅柱鐵床之苦。
故名如是報也。
本末究竟等者。
即有三義。
本空末亦空。
故言等。
又惡果報在本相性中。
此末與本等。
本相性在惡果報中。
此本與末等。
若先無後事。
相師不應預記。
若後無先事。
相師不應追記。
當知初後相在。
此假事論等。
中實理心。
與佛果不異。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此約理論等。
以是義故。
故言本末究竟等。
三義具足。
故言等也。
次辨人天界十法者。
但就善樂為語。
異于四趣。
相表清升。
性是白法。
體是安樂色心。
力是堪任善器。
作是造止行二善。
因是白業。
緣是善我我所。
所有具度。
果是任運酬善心生。
報是自然受樂。
等者如前說。
次辨二乘法界十法者約真無漏。
相表涅槃。
性是非白非黑法。
體是五分法身。
力能動能出。
堪任道器。
作是精進勤策。
因是無漏正智。
緣是行行助道。
果是四果。
二乘既不生。
是故無報。
何故發真是果而不論報。
無漏法起。
酬于習因。
得是習果。
無漏損生。
非牽生法。
故無後報。
三果有報者。
殘思未盡。
或七生。
或一往來。
或色界生。
非無漏報也。
是故唯九不十。
若依大乘。
此無漏猶名有漏。
大經雲。
福德莊嚴者。
有為有漏。
是聲聞僧。
既非無漏。
不損别惑。
猶受變易之生。
則無漏為因。
無明為緣。
生變易土。
即有報也。
次明菩薩佛界十法者。
此更細開。
有三種菩薩。
若六度菩薩。
約福德論相性體力。
善業為因。
煩惱為緣。
三十四心斷結為果。
佛則無報。
菩薩即具十也。
若通教菩薩。
約無漏論相性。
六地之前。
殘思受報。
六地思盡。
不受後身。
誓扶習生。
非實業報。
故惟九無十。
若别教菩薩。
約修中道。
行次第觀而論十法。
此人雖斷通惑。
自知有生。
則具十法。
夫生變易。
則三種不同。
一全未斷别惑生變易者。
即是三藏二乘。
及通教三乘是也。
類如分段博地凡夫不伏見思者。
二伏别惑生變易者。
即是别教三十心人。
習于中道。
伏而未斷。
類如分段小乘方便道也。
三者斷别惑生變易者。
如初地初住斷惑是也。
類如初果雖斷見谛猶有七生。
彼亦如是。
若未斷伏生者。
用方便行真無漏為因。
無明為緣。
若伏斷者。
順道法愛為因。
無明為緣。
生變易土。
佛界十法者。
皆約中道分别也。
淨名雲。
一切衆生。
皆菩提相。
不可複得。
此即緣因。
為佛相。
性以據内者。
智願猶在不失。
智即了因。
為佛性。
自性清淨心。
即是正因。
為佛體。
此即三軌也。
力者。
初發菩提心。
超二乘上。
名為力。
作者。
四弘誓願要期也。
因即智慧莊嚴。
緣即福德莊嚴。
果即一念相應。
大覺朗然。
無上菩提為習果。
報即大般涅槃。
果果斷德。
禅定三昧。
一切具足。
是報果也。
本末等者。
即相性三谛。
與究竟三谛不異。
故言等也。
空谛等者。
元初衆生如乃至佛如皆等也。
俗谛等者。
衆生未發心。
佛記當作佛。
佛既已成佛。
說佛本生事。
即是初後相在。
假等也。
中等者。
凡聖皆實相也。
就佛界亦九亦十。
通途為語。
從地地皆有萬行福德為因。
無明為緣。
習果報果。
分得十法無不具足。
此經雲。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
始于今日得其果報。
又雲。
久修業所得。
大經雲。
我今所獻食。
願得無上報。
仁王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攝大乘雲。
因緣生死。
有後生死。
皆是分論果報。
果分即是生滅。
何者無明分盡。
是故論滅。
真明轉盛。
是故言生。
又殘無明在。
是故言生。
一分惑除。
是故言滅。
大論雲。
一人能耘。
一人能種。
萬行資成如種。
智慧破惑如耘。
增道損生。
意在于此。
四十一地。
皆有十法也。
若就妙覺。
亦九亦十。
何者。
中道智慧。
乃是損生。
生既未盡。
故有諸地生滅不同。
妙覺損生義足。
最後那得論報。
故言。
惟佛一人居淨土。
三十生盡等大覺。
無後有生死。
煩惱盡故。
智德已圓。
無複習果。
不受後身。
無複報果。
又約現生後論九論十。
若按涅槃經文願得無上報者。
即明佛界報無上也。
佛報既言無上。
佛相性等九法悉皆無上。
何者。
六道相性。
全表五住。
二乘相性。
表破四住。
全表無明。
菩薩相性。
表次第破五住。
佛相性。
表一切種智淨若虛空。
不為五住所染。
故佛十法最為無上。
複次六趣相。
表生死苦。
二乘相。
表涅槃樂。
佛界相。
表非生死非涅槃中道常樂我淨。
故言佛界最是無上。
複次四道表惡。
人天表善。
二乘表無漏善。
菩薩佛表非漏非無漏善。
故佛界最為無上。
複次六道表諸有因緣生法。
二乘表即空。
菩薩表即假。
佛表即空即假即中。
故佛界最為無上。
複次四趣但表惡。
不能表善。
人天相但表善。
亦不能表惡。
二乘但表無漏。
不兼善惡。
佛相兼表一切相。
若解佛相。
即便解一切相。
是故佛界最為無上。
若用此法曆五味教者。
乳教說菩薩界佛界兩相性。
或入即假等。
或入即中等。
入中乃是無上。
而帶一方便。
未全無上。
酪教但明二乘相性。
得入析空等。
尚不明入即空等。
況複餘耶。
故非無上。
生酥明四種相性。
或入析空等。
或入即空等。
或入即假等。
或入即中等。
惟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
而帶三方便。
故非無上。
熟酥明三種相性。
或入即空。
或入即假。
或入即中。
惟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
而帶二方便。
故非無上。
此法華經。
明九種相性皆入即空即假即中。
汝實我子。
我實汝父。
一色一味。
純是佛法。
更無餘法。
故知佛界最為無上。
複次餘經所明九相性。
不得入佛相性即空即假即中者。
此經皆開方便。
普令得入。
又按其相性。
即是即空即假即中。
不論引入。
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華經最為無上。
意在此也。
複次百界千法。
縱橫甚多。
以經論結之。
令其易解。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六道相性。
即是因緣所生法也。
二乘及通教菩薩等相性。
是我說即是空。
六度别教菩薩相性。
是亦名為假名。
佛界相性。
是亦名中道義。
結要雖少。
攝得前多。
義則可見。
又涅槃偈雲。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六道相性。
即是諸行。
二乘通教相性。
即是無常。
别教菩薩相性。
即是生滅滅已。
佛界相性。
即是寂滅為樂。
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即是别教相性。
即于生滅仍是寂滅。
不待滅已方稱為樂。
是為圓教佛界相性。
又七佛通戒偈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四趣相性。
即是諸惡。
人天相性。
即是衆善。
自淨其意即有析體淨意。
是二乘相性。
入假淨意。
是菩薩相性。
入中淨意。
是佛界相性。
若能解十相性。
與衆經論律合者。
即通達三藏。
通别識一切法無有障礙。
廣明衆生法相竟。
二廣明佛法者。
佛豈有别法。
秖百界千如。
是佛境界。
惟佛與佛。
究竟斯理。
如函大葢亦随大。
以無邊佛智。
照廣大佛境。
到其源底。
名随自意法也。
若照九法界相性本末纖芥不遺。
名随他意法。
從二法本。
垂十界迹。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或說自意語或說他意語。
自意他意。
不可思議。
己身他身。
微妙寂絕皆非權非實。
而能應于九界之權。
一界之實。
而于佛法無所損減。
諸佛之法。
豈不妙耶。
是事可知。
無勞廣說。
至方便品中。
當更明之。
三廣釋心法者。
前所明法。
豈得異心。
但衆生法太廣。
佛法太高。
于初學為難。
然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者。
但自觀己。
心則為易。
涅槃雲。
一切衆生。
具足三定。
上定者。
謂佛性也。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上能兼下。
即攝得衆生法也。
華嚴雲。
遊心法界如虛空。
則知諸佛之境界。
法界。
即中也。
虛空。
即空也。
心佛。
即假也。
三種具。
即佛境界也。
是為觀心仍具佛法。
又遊心法界者。
觀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于十界中。
必屬一界。
若屬一界。
即具百界千法。
于一念中。
悉皆備足。
此心幻師。
于一日夜。
常造種種衆生。
種種五陰。
種種國土。
所謂地獄假實國土。
乃至佛界假實國土。
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
又如虛空者。
觀心自生心。
不須藉緣。
藉緣有心。
心無生力。
心無生力。
緣亦無生。
心緣各無。
合雲何有。
合尚叵得。
離則不生。
尚無一生。
況有百界千法耶。
以心空故。
從心所生一切皆空。
此空亦空。
若空非空。
點空設假。
假亦非假。
無假無空。
畢竟清淨。
又複佛境界者。
上等佛法。
下等衆生法。
又心法者。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是名心法也。
二明妙者。
一通釋。
二别釋。
通又為二。
一相待。
二絕待。
此經惟論二妙
約理者。
理則不二。
名字非一。
智度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大經雲。
解脫亦爾。
多諸名字。
如天帝釋有千種名。
名異故别。
理一故通。
今稱妙法之經。
即是教之通别。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乘是寶乘。
直至道場。
即行之通别。
或言實相。
或言佛知見。
大乘、家業、一地、實事、寶所、系珠、平等大慧等。
即是理之通别。
約此三義。
故立兩名也。
二定妙法前後者。
若從義便。
應先明法。
卻論其妙。
下文雲。
我法妙難思。
若從名便。
應先妙。
次法。
如欲美彼。
稱為好人。
笃論無人。
何所稱好。
必應先人。
後好。
今題從名便。
故先妙後法。
解釋義便。
故先法後妙。
雖複前後。
亦不相乖。
三正解為二。
先略示。
次廣說。
(應補科雲。
先釋别名。
次釋通名。
釋别名二。
先妙法。
次蓮華。
乃用此科接之。
)略示因具三義者。
一法界具九法界。
名體廣。
九法界即佛法界。
名位高。
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
名用長。
即一而論三。
即三而論一。
非各異。
亦非橫。
亦非一。
故稱妙也。
果體具三義者。
體徧一切處名體廣。
久已成佛。
久遠久遠。
名位高。
從本乘迹。
過現未來三世益物。
名用長。
是為因果六義異于餘經。
是故稱妙。
又乳經。
一種因果廣高長。
一種因果狹下短。
則一粗一妙。
酪經。
惟一種因果狹下短。
但粗無妙。
生酥經。
三種因果狹下短。
一種因果廣高長。
則三粗一妙。
熟酥經。
二種因果狹下短。
一種因果廣高長。
則二粗一妙。
醍醐經。
一種因果廣高長。
但妙無粗。
又醍醐經妙因妙果。
與諸經妙因妙果不異。
故稱妙也。
複次觀心釋。
若觀已心不具衆生心佛心者。
是體狹。
具者是體廣。
若己心不等佛心。
是位下。
若等佛心。
是位高。
若己心衆生心佛心不即空即假即中者。
是用短。
即空即假即中者。
是用長。
複次于一法界。
通達十法界六即位者。
亦是體廣。
亦是位高。
亦是用長。
初約十法界。
是顯理一。
次約五味。
是約教一。
次約觀心。
是約行一。
次約六即。
是約人一。
略示妙義竟。
廣說者。
先法。
次妙。
法者三種。
謂衆生法。
佛法。
心法。
如經。
為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衆生無佛知見。
何所論開。
當知佛之知見。
蘊在衆生也。
又經。
但以父母所生眼。
即肉眼。
徹見内外彌樓山。
即天眼。
洞見諸色而無染著。
即慧眼。
見色無錯謬。
即法眼。
雖未得無漏。
而其眼根清淨若此。
一眼具諸眼用。
即佛眼。
此是今經明衆生法妙之文也。
大經雲。
學大乘者。
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
耳鼻五根。
例亦如是。
央掘雲。
所謂彼眼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意根亦如是。
大品雲。
六自在王。
性清淨故。
又雲。
一切法趣眼。
是趣不過。
眼尚不可得。
何況有趣有非趣。
乃至一切法趣意亦如是。
此即諸經明衆生法妙也。
佛法妙者。
如經。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佛法不出權實。
是法甚深妙。
難見難可了。
一切衆生類。
無能知佛者。
即實智妙也。
及佛諸餘法。
亦無能測者。
即佛權智妙也。
如是二法。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諸法實相。
是名佛法妙。
心法妙者。
如安樂中。
修攝其心。
觀一切法不動不退。
又一念随喜等。
普賢觀雲。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
又心純是法。
淨名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華嚴雲。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破心微塵。
出大千經卷。
是名心法妙也。
今依三法。
更廣分别。
若廣衆生。
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
若廣佛法。
此則據果。
若廣心法。
此則據因。
衆生法為二。
先列法數。
次解法相。
數者。
經論或明一法攝一切法。
謂心是。
三界無别法。
唯是一心作。
或明二法攝一切法。
所謂名色一切世間中。
但有名與色。
或明三法攝一切法。
謂命識暖。
如是等增數。
乃至百千。
今經用十法攝一切法。
所謂諸法。
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南嶽師讀此文皆雲如。
故呼為十如也。
天台師雲。
依義讀文。
凡有三轉。
一雲。
是相如。
是性如。
乃至是報如。
二雲。
如是相。
如是性。
乃至如是報。
三雲。
相如是。
性如是。
乃至報如是。
若皆稱如者。
如名不異。
即空義也。
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
點空相性。
名字施設。
逦迤不同。
即假義也。
若作相如是者。
如于中道實相之是。
即中義也。
分别令易解。
故明空假中。
得意為言。
空即假中。
約如明空。
一空一切空。
點如明相。
一假一切假。
就是論中。
一中一切中。
非一二三。
而一二三。
不縱不橫。
名為實相。
唯佛與佛。
究竟此法。
是十法攝一切法。
若依義便。
作三意分别。
若依讀便。
當依偈文雲。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雲雲)。
權實者。
以十如是約十法界。
謂六道四聖也。
皆稱法界者。
其意有三。
一者十數皆依法界。
法界外更無複法。
能所合稱。
故言十法界也。
二者此十種法。
分齊不同。
因果隔别。
凡聖有異。
故加之以界也。
三者此十皆是法界。
攝一切法。
一切法趣地獄。
是趣不過。
當體即理。
更無所依。
故名法界。
乃至佛法界亦如是。
若十數依法界者。
能依從所依。
即入空界也。
十界界隔者。
即假界也。
十數皆法界者。
即中界也。
欲令易解。
如此分别。
得意為言。
空即假中。
無一二三。
如前(雲雲)。
此一法界。
具十如是。
十法界。
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
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束為五差。
一惡。
二善。
三二乘。
四菩薩。
五佛。
判為二法。
前四是權法。
後一是實法。
細論各具權實。
且依兩義。
然此權實。
不可思議。
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境。
以此為境。
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
何智不發。
故文雲諸法。
諸法者。
是所照境廣也。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
明能照智深。
窮盡邊底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
歎境妙也。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
歎智與境相稱也。
方便品長行。
略說此法。
後開示悟入。
廣說此法。
火宅。
譬喻此法。
信解。
領解此法。
長者付子此法。
藥草述成此法。
化城引入此法。
如是等種種。
秖名十如權實法耳。
如來洞達。
究十法底盡十法邊。
明識衆生種非種。
芽未芽。
熟不熟。
可度脫不可度脫。
如實知之。
無有錯謬。
央掘魔羅。
雖是惡人。
實相性熟。
即時得度。
四禅比丘。
雖是善人。
惡性相熟即不堪度。
當知衆生之法。
不可思議。
雖實而權。
雖權而實。
權實相即。
不相妨礙。
不可以牛羊眼。
觀視衆生。
不可以凡夫心。
評量衆生。
智如如來。
乃能評量。
何以故。
衆生法妙故。
次解十如是法。
初通解。
後别解。
通解者。
相以據外。
覽而可别名為相。
性以據内。
自分不改名為性。
主質名為體。
功能為力。
構造為作。
習因為因。
助因為緣。
習果為果。
報果為報。
初相為本。
後報為末。
所歸趣處為究竟等。
若作如義。
初後皆空為等。
若作性相義。
初後相在為等。
若作中義。
初後皆實。
相為等。
今不依此等。
三法具足為究竟等。
夫究竟者。
中乃究竟。
即是實相為等也。
次别解者。
取氣類相似。
合為四番。
初四趣。
次人天。
次二乘。
次菩薩佛也。
初明四趣十法。
如是相者。
即是惡相。
表堕不如意處。
譬人未禍。
否色已彰。
相師覽别。
能記兇衰。
惡相初起。
遠表泥犁。
凡夫不知。
二乘仿髴知。
菩薩知不深。
佛知盡邊。
如善相師。
洞見始終。
故言如是相也。
如是性者。
純習黑惡。
難可改變。
如木有火。
遇緣即發。
大經雲。
有漏之法。
以有生性。
故生能生之。
此惡有四趣生性。
故緣能發之。
若泥木像。
雖有外相。
内無生性。
生不能生。
惡性不爾。
故言如是性。
如是體者。
攬彼摧折粗惡色心以為體質也。
複次此世先已摧心。
來世摧色。
又此世華報。
亦摧色心。
來世果報。
亦摧色心。
故以被摧色心為體也。
如是力者。
惡功用也。
譬如片物。
雖未被用。
指拟所任。
言其有用。
大經雲。
作舍取木。
不取縷線。
作布取縷。
不取泥木。
地獄有登刀上劍之用。
餓鬼有吞銅啖鐵之用。
畜生強者伏弱。
魚鱗相咀。
牽車挽重。
皆是惡力用也。
如是作者。
構造經營。
運動三業。
建創諸惡。
名之為作。
大經雲。
譬如世間為惡行者。
名為半人。
既行惡行。
名為地獄作也。
如是因者。
惡習因也。
自種相生。
習續不斷。
以習發故。
為惡易成。
故名如是因。
如是緣者。
助緣也。
所謂諸惡我我所。
所有具度。
皆能助成習業。
如水能潤種。
故用報因為緣也。
如是果者。
習果也。
如多欲人。
受地獄身。
見苦具謂為欲境。
便起染愛。
謂此為習果也。
如是報者。
報果也。
如多欲人。
在地獄中。
趣欲境時。
即受銅柱鐵床之苦。
故名如是報也。
本末究竟等者。
即有三義。
本空末亦空。
故言等。
又惡果報在本相性中。
此末與本等。
本相性在惡果報中。
此本與末等。
若先無後事。
相師不應預記。
若後無先事。
相師不應追記。
當知初後相在。
此假事論等。
中實理心。
與佛果不異。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此約理論等。
以是義故。
故言本末究竟等。
三義具足。
故言等也。
次辨人天界十法者。
但就善樂為語。
異于四趣。
相表清升。
性是白法。
體是安樂色心。
力是堪任善器。
作是造止行二善。
因是白業。
緣是善我我所。
所有具度。
果是任運酬善心生。
報是自然受樂。
等者如前說。
次辨二乘法界十法者約真無漏。
相表涅槃。
性是非白非黑法。
體是五分法身。
力能動能出。
堪任道器。
作是精進勤策。
因是無漏正智。
緣是行行助道。
果是四果。
二乘既不生。
是故無報。
何故發真是果而不論報。
無漏法起。
酬于習因。
得是習果。
無漏損生。
非牽生法。
故無後報。
三果有報者。
殘思未盡。
或七生。
或一往來。
或色界生。
非無漏報也。
是故唯九不十。
若依大乘。
此無漏猶名有漏。
大經雲。
福德莊嚴者。
有為有漏。
是聲聞僧。
既非無漏。
不損别惑。
猶受變易之生。
則無漏為因。
無明為緣。
生變易土。
即有報也。
次明菩薩佛界十法者。
此更細開。
有三種菩薩。
若六度菩薩。
約福德論相性體力。
善業為因。
煩惱為緣。
三十四心斷結為果。
佛則無報。
菩薩即具十也。
若通教菩薩。
約無漏論相性。
六地之前。
殘思受報。
六地思盡。
不受後身。
誓扶習生。
非實業報。
故惟九無十。
若别教菩薩。
約修中道。
行次第觀而論十法。
此人雖斷通惑。
自知有生。
則具十法。
夫生變易。
則三種不同。
一全未斷别惑生變易者。
即是三藏二乘。
及通教三乘是也。
類如分段博地凡夫不伏見思者。
二伏别惑生變易者。
即是别教三十心人。
習于中道。
伏而未斷。
類如分段小乘方便道也。
三者斷别惑生變易者。
如初地初住斷惑是也。
類如初果雖斷見谛猶有七生。
彼亦如是。
若未斷伏生者。
用方便行真無漏為因。
無明為緣。
若伏斷者。
順道法愛為因。
無明為緣。
生變易土。
佛界十法者。
皆約中道分别也。
淨名雲。
一切衆生。
皆菩提相。
不可複得。
此即緣因。
為佛相。
性以據内者。
智願猶在不失。
智即了因。
為佛性。
自性清淨心。
即是正因。
為佛體。
此即三軌也。
力者。
初發菩提心。
超二乘上。
名為力。
作者。
四弘誓願要期也。
因即智慧莊嚴。
緣即福德莊嚴。
果即一念相應。
大覺朗然。
無上菩提為習果。
報即大般涅槃。
果果斷德。
禅定三昧。
一切具足。
是報果也。
本末等者。
即相性三谛。
與究竟三谛不異。
故言等也。
空谛等者。
元初衆生如乃至佛如皆等也。
俗谛等者。
衆生未發心。
佛記當作佛。
佛既已成佛。
說佛本生事。
即是初後相在。
假等也。
中等者。
凡聖皆實相也。
就佛界亦九亦十。
通途為語。
從地地皆有萬行福德為因。
無明為緣。
習果報果。
分得十法無不具足。
此經雲。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
始于今日得其果報。
又雲。
久修業所得。
大經雲。
我今所獻食。
願得無上報。
仁王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攝大乘雲。
因緣生死。
有後生死。
皆是分論果報。
果分即是生滅。
何者無明分盡。
是故論滅。
真明轉盛。
是故言生。
又殘無明在。
是故言生。
一分惑除。
是故言滅。
大論雲。
一人能耘。
一人能種。
萬行資成如種。
智慧破惑如耘。
增道損生。
意在于此。
四十一地。
皆有十法也。
若就妙覺。
亦九亦十。
何者。
中道智慧。
乃是損生。
生既未盡。
故有諸地生滅不同。
妙覺損生義足。
最後那得論報。
故言。
惟佛一人居淨土。
三十生盡等大覺。
無後有生死。
煩惱盡故。
智德已圓。
無複習果。
不受後身。
無複報果。
又約現生後論九論十。
若按涅槃經文願得無上報者。
即明佛界報無上也。
佛報既言無上。
佛相性等九法悉皆無上。
何者。
六道相性。
全表五住。
二乘相性。
表破四住。
全表無明。
菩薩相性。
表次第破五住。
佛相性。
表一切種智淨若虛空。
不為五住所染。
故佛十法最為無上。
複次六趣相。
表生死苦。
二乘相。
表涅槃樂。
佛界相。
表非生死非涅槃中道常樂我淨。
故言佛界最是無上。
複次四道表惡。
人天表善。
二乘表無漏善。
菩薩佛表非漏非無漏善。
故佛界最為無上。
複次六道表諸有因緣生法。
二乘表即空。
菩薩表即假。
佛表即空即假即中。
故佛界最為無上。
複次四趣但表惡。
不能表善。
人天相但表善。
亦不能表惡。
二乘但表無漏。
不兼善惡。
佛相兼表一切相。
若解佛相。
即便解一切相。
是故佛界最為無上。
若用此法曆五味教者。
乳教說菩薩界佛界兩相性。
或入即假等。
或入即中等。
入中乃是無上。
而帶一方便。
未全無上。
酪教但明二乘相性。
得入析空等。
尚不明入即空等。
況複餘耶。
故非無上。
生酥明四種相性。
或入析空等。
或入即空等。
或入即假等。
或入即中等。
惟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
而帶三方便。
故非無上。
熟酥明三種相性。
或入即空。
或入即假。
或入即中。
惟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
而帶二方便。
故非無上。
此法華經。
明九種相性皆入即空即假即中。
汝實我子。
我實汝父。
一色一味。
純是佛法。
更無餘法。
故知佛界最為無上。
複次餘經所明九相性。
不得入佛相性即空即假即中者。
此經皆開方便。
普令得入。
又按其相性。
即是即空即假即中。
不論引入。
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華經最為無上。
意在此也。
複次百界千法。
縱橫甚多。
以經論結之。
令其易解。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六道相性。
即是因緣所生法也。
二乘及通教菩薩等相性。
是我說即是空。
六度别教菩薩相性。
是亦名為假名。
佛界相性。
是亦名中道義。
結要雖少。
攝得前多。
義則可見。
又涅槃偈雲。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六道相性。
即是諸行。
二乘通教相性。
即是無常。
别教菩薩相性。
即是生滅滅已。
佛界相性。
即是寂滅為樂。
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即是别教相性。
即于生滅仍是寂滅。
不待滅已方稱為樂。
是為圓教佛界相性。
又七佛通戒偈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四趣相性。
即是諸惡。
人天相性。
即是衆善。
自淨其意即有析體淨意。
是二乘相性。
入假淨意。
是菩薩相性。
入中淨意。
是佛界相性。
若能解十相性。
與衆經論律合者。
即通達三藏。
通别識一切法無有障礙。
廣明衆生法相竟。
二廣明佛法者。
佛豈有别法。
秖百界千如。
是佛境界。
惟佛與佛。
究竟斯理。
如函大葢亦随大。
以無邊佛智。
照廣大佛境。
到其源底。
名随自意法也。
若照九法界相性本末纖芥不遺。
名随他意法。
從二法本。
垂十界迹。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或說自意語或說他意語。
自意他意。
不可思議。
己身他身。
微妙寂絕皆非權非實。
而能應于九界之權。
一界之實。
而于佛法無所損減。
諸佛之法。
豈不妙耶。
是事可知。
無勞廣說。
至方便品中。
當更明之。
三廣釋心法者。
前所明法。
豈得異心。
但衆生法太廣。
佛法太高。
于初學為難。
然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者。
但自觀己。
心則為易。
涅槃雲。
一切衆生。
具足三定。
上定者。
謂佛性也。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上能兼下。
即攝得衆生法也。
華嚴雲。
遊心法界如虛空。
則知諸佛之境界。
法界。
即中也。
虛空。
即空也。
心佛。
即假也。
三種具。
即佛境界也。
是為觀心仍具佛法。
又遊心法界者。
觀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于十界中。
必屬一界。
若屬一界。
即具百界千法。
于一念中。
悉皆備足。
此心幻師。
于一日夜。
常造種種衆生。
種種五陰。
種種國土。
所謂地獄假實國土。
乃至佛界假實國土。
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
又如虛空者。
觀心自生心。
不須藉緣。
藉緣有心。
心無生力。
心無生力。
緣亦無生。
心緣各無。
合雲何有。
合尚叵得。
離則不生。
尚無一生。
況有百界千法耶。
以心空故。
從心所生一切皆空。
此空亦空。
若空非空。
點空設假。
假亦非假。
無假無空。
畢竟清淨。
又複佛境界者。
上等佛法。
下等衆生法。
又心法者。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是名心法也。
二明妙者。
一通釋。
二别釋。
通又為二。
一相待。
二絕待。
此經惟論二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