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卷上

關燈


    更無非絕非待之文。

    若更作者。

    絕何惑。

    顯何理。

    故不更論也。

    待粗妙者。

    待半字為粗。

    明滿字為妙。

    亦是常無常大小相待為粗妙也。

    三藏但半字生滅門。

    不能通滿理。

    故名為粗。

    滿字是不生不滅門。

    能通滿理。

    故名妙。

    能通滿理。

    複有二種。

    一帶方便通滿理。

    二直顯滿理。

    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

    今經。

    直顯滿理。

    二絕待明妙者為四。

    一随情三假法起。

    若入真谛。

    待對即絕。

    故身子雲。

    吾聞解脫之中。

    無有言說。

    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

    二若随理三假。

    一切世間皆如幻化。

    即事而真。

    無有一事而非真者。

    更待何物為不真耶。

    望彼三藏。

    絕還不絕。

    即事而真。

    乃是絕待。

    此通教絕待也。

    三别教若起。

    望即真之絕。

    還是世谛。

    何者。

    非大涅槃。

    猶是生死世谛。

    絕還有待。

    若入别教中道。

    待即絕矣。

    四圓教若起。

    說無分别法。

    即邊而中。

    無非佛法。

    亡泯清淨。

    豈更佛法待于佛法。

    如來法界故。

    出法界外。

    無複有法可相形比。

    待誰為粗。

    形誰為妙。

    無所可待。

    亦無所絕。

    不知何名。

    強言為絕。

    大經雲。

    大名不可稱量。

    不可思議。

    故名為大。

    譬如虛空。

    不因小空名為大也。

    涅槃亦爾。

    不因小相。

    名大涅槃。

    妙亦如是。

    妙名不可思議。

    不因于粗而名為妙。

    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

    此則大有所有。

    何謂為絕。

    今法界清淨。

    非見聞覺知。

    不可說示。

    文雲。

    止止不須說。

    即是絕言。

    我法妙難思。

    即是絕思。

    又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亦是絕歎之文。

    不可以待示。

    不可以絕示。

    滅待滅絕。

    故言寂滅。

    又雲。

    一切諸法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

    此空亦空。

    則無複待絕。

    中論雲。

    若法為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華首雲。

    既得無生忍。

    亦不生無生。

    無生即無生。

    是名絕待。

    降此已外。

    若更作者。

    絕何物。

    顯何理。

    流浪無窮。

    則堕戲論。

    乃是迷情分别。

    絕待不絕。

    非絕非待。

    待于亦待亦絕。

    言語相逐。

    永無絕矣。

    何者。

    言語從覺觀生。

    心慮不息。

    語何由絕。

    如癡犬逐塊。

    徒自疲勞。

    塊終不絕。

    若能妙悟寰中。

    息覺觀風。

    心水澄清。

    言思皆絕。

    如黠師子。

    放塊逐人。

    塊本既除。

    塊即絕矣。

    妙悟之時。

    洞知法界外無法。

    而論絕者。

    約有門明絕也。

    是絕亦絕。

    約空門明絕也。

    如快馬見鞭影。

    無不得入。

    是名絕待妙也。

    用是兩妙。

    妙上三法。

    衆生之法。

    亦具二妙。

    稱之為妙。

    佛法心法。

    亦具二妙。

    稱之為妙。

    若将上四種絕待。

    約五味經者。

    乳教兩絕酪教一絕。

    生酥四絕。

    熟酥三絕。

    此經但有一絕。

    若開權絕者。

    無不入妙絕也。

    問。

    何意以絕釋妙。

    答。

    秖喚妙為絕。

    絕是妙之異名。

    如世人稱絕能耳。

    又妙是能絕。

    粗是所絕。

    此妙有絕粗之功。

    故舉絕以名妙。

    如迹中先施方便之教。

    大教不得起。

    今大教若起。

    方便教絕。

    将所絕以名于妙耳。

    又迹中大教既起。

    本地大教不得興。

    今本地教興。

    迹中大教即絕。

    絕于迹大。

    功由本大。

    将絕迹之大。

    名于本大。

    故言絕也。

    又本大教若興。

    觀心之妙不得起。

    今入觀妙寂。

    言語道斷。

    本教即絕。

    絕由于觀。

    将此絕名名于觀妙。

    為顯此義。

    故以絕為妙。

    今将迹之絕妙。

    妙上衆生法。

    将本地之絕妙。

    妙上佛法。

    将觀心之絕妙。

    妙上心法。

    前四絕。

    橫約四教。

    今三絕。

    豎約圓教。

     别釋妙者為三。

    若鹿苑三粗。

    鹫頭一妙。

    皆迹中之說。

    約迹開十重論妙。

    此妙有迹有本。

    本據元初。

    元初本妙。

    十重論妙。

    迹本俱是教。

    依教作觀。

    觀複有十重論妙。

    迹中有衆生法妙。

    佛法妙。

    心法妙。

    各十重。

    合三十重。

    此與衆經論妙。

    有同有異。

    本中三十妙。

    與衆經一向異。

    此六十重。

    一一複有待妙絕妙。

    則有一百二十重。

    若破粗顯妙。

    即用上相待妙。

    若開粗顯妙。

    即用上絕待妙。

     迹中十妙者。

    一境妙。

    二智妙。

    三行妙。

    四位妙。

    五三法妙。

    六感應妙。

    七神通妙。

    八說法妙。

    九眷屬妙。

    十功德利益妙。

    釋十妙為五番。

    一标章。

    二引證。

    三生起。

    四廣解。

    五結權實。

     标章者。

    雲何境妙。

    謂十如。

    因緣。

    四谛。

    三谛。

    二谛。

    一谛等。

    是諸佛所師。

    故稱境妙。

    智妙者。

    所謂二十智。

    四菩提智。

    下。

    中。

    上。

    上上。

    七權實。

    五三智。

    一如實智。

    以境妙故。

    智亦随妙。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函葢相稱。

    境智不可思議。

    故稱智妙。

    行妙者。

    謂增數行。

    次第五行。

    不次第五行。

    智導行故。

    故言行妙。

    位妙者。

    謂三草位。

    二木位。

    一實位。

    妙行所契。

    故言位妙。

    三法妙者。

    謂總三法。

    縱三法。

    橫三法。

    不縱不橫三法。

    類通三法。

    皆秘密藏。

    故稱為妙。

    感應妙者。

    謂四句感應。

    三十六句感應。

    二十五感應。

    别圓感應。

    水不上升。

    月不下降。

    一月一時。

    普現衆水。

    諸佛不來。

    衆生不往。

    慈善根力。

    見如此事。

    故名感應妙。

    神通妙者。

    謂報通。

    修通。

    作意通。

    體法通。

    無記化化通。

    無謀之權。

    稱緣轉變。

    若遠若近。

    若種若熟若脫。

    皆為一乘。

    故言神通妙。

    說法妙者。

    謂說十二部法。

    小部法。

    大部法。

    逗緣法。

    所诠法。

    圓妙法。

    如理圓說。

    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故言說法妙。

    眷屬妙者。

    謂業眷屬。

    神通眷屬。

    願眷屬。

    應眷屬。

    法門眷屬。

    如陰雲籠月。

    群臣豪族。

    前後圍繞。

    故言眷屬妙。

    利益妙者。

    謂果益。

    因益。

    空益。

    假益。

    中益。

    變易益。

    猶如大海。

    能受龍雨。

    故名利益妙。

     二引證者。

    文雲。

    諸法如是相等。

    惟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實相是佛智慧門。

    門即境也。

    又雲。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相。

    即境妙也。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又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惟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即智妙也。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又雲。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又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即行妙。

    天雨四華。

    表住行向地。

    開示悟入。

    亦是位義。

    乘是寶乘行于四方。

    四方是因位。

    直至道場。

    是果位。

    是名位妙。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大乘即真性。

    定即資成。

    慧即觀照。

    是為三法妙。

    我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又我以佛眼觀。

    見道衆生。

    又一切衆生。

    皆是吾子。

    又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即感應妙也。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

    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

    神通妙也。

    如來能種種分别。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

    悅可衆心。

    身子雲。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又其所說法。

    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又但說無上道。

    又已今當說。

    最為難信難解。

    即說法妙。

    但教化菩薩。

    無聲聞弟子。

    即眷屬妙。

    現在未來。

    若聞一句一偈。

    皆與三菩提記。

    又須臾聞者。

    即得究竟三菩提。

    又若以小乘化。

    我即堕悭貪。

    是事為不可。

    又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即利益妙也。

     三生起者。

    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故最居初。

    迷理故起惑。

    解理故生智。

    智為行本。

    因于智目。

    起于行足。

    目足及境。

    三法為乘。

    乘于是乘。

    入清涼池。

    登于諸位。

    位何所住。

    住于三法秘密藏中。

    住是法已。

    寂而常照。

    照十法界機。

    機來必應。

    若赴機垂應。

    先用身輪神通駭動。

    見變通已。

    堪任受道。

    即以口輪宣示開導。

    既沾法雨。

    禀教受道。

    成法眷屬。

    眷屬行行。

    拔生死本。

    開佛知見。

    得大利益。

    前五約自。

    因果具足。

    後五化他。

    能所具足。

    法雖無量十義意圓。

    自他始終。

    皆悉究竟也。

     四廣釋境為六。

    一十如境。

    二因緣境。

    三四谛境。

    四二谛境。

    五三谛境。

    六一谛境。

    十如境如前說。

    二因緣境又為四。

    一正釋。

    二判粗妙。

    三開粗顯妙。

    四觀心。

    正釋又為四。

    一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二明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三明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四明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一思議生滅因緣者。

    中論雲。

    為鈍根弟子。

    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此簡異外道。

    外道邪謂諸法從自在天生。

    或言世性。

    或言微塵。

    或言父母。

    或言無因。

    種種邪推。

    不當道理。

    此正因緣。

    不同邪計。

    惟是過去無明颠倒心中。

    造作諸行。

    能出生今世六道苦果好惡不同。

    正法念雲。

    畫人分布五彩。

    圖一切形。

    端正醜陋。

    不可稱計。

    原其根本。

    從畫手出。

    六道差别。

    非自在等作。

    悉從一念無明心出。

    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

    即起地獄因緣。

    如畫出黑色。

    無明與中品惡行合。

    起畜生道因緣。

    如畫出赤色。

    無明與下品惡行合。

    起鬼道因緣。

    如畫青色。

    無明與下品善行合。

    即起修羅因緣。

    如畫黃色。

    無明與中品善行合。

    即起人因緣。

    如畫白色。

    無明與上品善行合。

    即起天因緣。

    如畫上上白色。

    當知無明與諸行合故。

    即有六道名色觸受乃至生老死等。

    随上中下。

    差别不同。

    人天諸趣。

    苦樂萬品。

    以生歸死。

    死已還生。

    三世盤回。

    車輪旋火。

    故經言。

    有河洄澓沒衆生。

    無明所盲不能出。

    又稱為十二牽連。

    更相拘帶。

    亦名十二重城。

    亦名十二棘園。

    新新生滅。

    念念不住。

    故名生滅十二因緣也。

    璎珞雲。

    無明緣行生十二。

    乃至生緣老死亦生十二。

    是則一百二十因緣。

    初是癡。

    乃至老死亦是癡。

    不覺故癡。

    初亦不覺。

    至老死亦不覺。

    癡故生。

    癡故死。

    若能覺因緣。

    因緣即不行。

    癡不行故。

    則将來老死盡。

    名為黠。

    黠即随道。

    二思議不生不滅十二者。

    此以巧破拙。

    中論雲。

    為利根弟子。

    說十二不生不滅。

    癡如虛空。

    乃至老死如虛空。

    無明如幻化。

    不可得故。

    乃至老死如幻化。

    不可得。

    金光明雲。

    無明體相。

    本自不有。

    妄想因緣。

    和合而有。

    不善思惟。

    心行所造。

    如幻師在四衢道。

    幻作種種象馬璎珞人物等。

    癡謂真實。

    智知非真。

    無明幻出六道依正。

    當知本自不有。

    無明所為。

    如知藤本非蛇。

    則怖心不生。

    不生故不滅。

    是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相也。

    三不思議生滅因緣者。

    破小明大。

    為利鈍兩緣說界外法也。

    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

    作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莫不從心造。

    畫師即無明心也。

    一切世間。

    即是十法界假實國土等也。

    無明之心。

    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

    四句皆不可思議。

    若有四悉檀因緣。

    亦可得說。

    如四句求夢不可得。

    而說夢中見一切事。

    四句求無明不可得。

    而從無明出界内外一切法。

    出界内十二因緣。

    如前說。

    出界外十二因緣者。

    如寶性論雲。

    羅漢支佛空智。

    于如來身。

    本所不見。

    二乘雖有無常等四對治。

    依如來法身。

    複是颠倒。

    颠倒故即是無明。

    住無漏界中。

    有四種障。

    謂緣、相、生、壞。

    緣者。

    謂無明住地。

    與行作緣也。

    相者。

    無明共行為因也。

    生者。

    謂無明住地。

    共無漏業因。

    生三種意生身也。

    壞者。

    三種意生身。

    緣不可思議變易死也。

    還如界内十二因緣。

    從無明至老死也。

    緣者。

    即無明支也。

    相者。

    行支也。

    生者。

    即名色等五支也。

    愛取有三支。

    例前可知。

    壞即生死支也。

    此十二支。

    數同界内。

    義意大異。

    彼論雲。

    三種意生身。

    未得離無明垢。

    未得究竟無為淨。

    無明細戲論未永滅。

    未得究竟無為我。

    無明細戲論集因無漏業生意陰未永滅。

    未得究竟無為樂。

    煩惱染業染生染未究竟滅。

    未證甘露究竟常。

    以緣煩惱道故。

    不得大淨。

    以相業道故。

    不得八自在我。

    以生苦道故。

    不得大樂。

    以壞老死故。

    不得不變易常。

    是為界外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相。

    四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者。

    為利根人即事顯理也。

    大經雲。

    十二因緣。

    名為佛性。

    無明愛取。

    既是煩惱。

    煩惱道即是菩提。

    菩提通達。

    無複煩惱。

    煩惱既無。

    即究竟淨。

    了因佛性也。

    行有是業道即是解脫。

    解脫自在。

    緣因佛性也。

    名色老死是苦道。

    苦即法身。

    法身無苦無樂。

    是名大樂。

    不生不死。

    是常。

    正因佛性也。

    故言無明與愛。

    是二中間即是中道。

    無明是過去。

    愛是現在。

    若邊若中。

    無非佛性。

    并是常樂我淨。

    無明不生。

    亦複不滅。

    是名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也。

    二判粗妙者。

    因緣之境。

    不當粗妙。

    取之淺深。

    緻有差降耳。

    前三是權。

    為粗。

    後一是實。

    為妙。

    曆五味可知。

    三開顯者。

    如經。

    我法妙難思。

    前三皆是佛法。

    豈有思議之粗。

    異不思議之妙。

    秖體思議即不思議。

    如來于不思議。

    方便說粗。

    何得保粗異妙。

    四觀心者。

    觀一念無明即是明。

    大經雲。

    無明明者。

    即畢竟空。

    空慧照無明。

    無明即淨。

    譬如有人。

    覺知有賊。

    賊無能為。

    既不為無明所染。

    即是煩惱道淨。

    煩惱淨故則無業。

    無業故無縛。

    無縛故是自在我。

    我既自在。

    不為業縛。

    誰受是名色觸受。

    無受則無苦。

    既無苦陰。

    誰複遷滅。

    即是常德。

    一念之心。

    既具十二因緣。

    觀此因緣。

    恒作常樂我淨之觀。

    其心念念住秘密藏中。

    恒作此觀。

    名托聖胎。

    觀行純熟。

    胎分成就。

    若破無明。

    名出聖胎。

     三明四谛境為四。

    一明四谛。

    二判粗妙。

    三開顯。

    四觀心。

    四谛者。

    一生滅。

    二無生滅。

    三無量。

    四無作。

    其義出涅槃聖行品。

    約偏圓事理。

    分四種之殊。

    所言生滅者。

    迷真重故。

    從事受名。

    然苦集是一法。

    分因果成兩。

    道滅亦然。

    雜心雲。

    諸行果性。

    是說苦谛。

    因性。

    說集谛。

    一切有漏法究竟滅。

    說滅谛。

    一切無漏行。

    說道谛。

    大經雲。

    陰入重擔。

    逼迫系縛。

    是苦谛。

    見愛煩惱。

    能招來果。

    是集谛。

    戒定慧無常苦空。

    能除苦本。

    是道谛。

    二十五有子果縛斷。

    是滅谛。

    此皆明生滅四聖谛相也。

    聖者對破邪法。

    故言正聖。

    谛者有三解。

    謂自性不虛。

    故稱為谛。

    又見此四。

    得不颠倒覺。

    故稱為谛。

    又能以此法顯示于他。

    故名為谛。

    大經雲。

    凡夫有苦無谛。

    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谛。

    當知凡夫不見聖理。

    不得智。

    不能說。

    但苦無谛。

    聲聞具三義。

    故稱為谛也。

    無生者。

    迷真輕故。

    從理得名。

    苦無逼迫相。

    集無和合相。

    道不二相。

    滅無生相。

    又習應苦空。

    三亦如是。

    又無生者。

    生名集道。

    集道即空。

    空故不生集道。

    集道不生。

    則無苦滅。

    即事而真。

    非滅後真。

    大經雲。

    諸菩薩等。

    解苦無苦。

    是故無苦而有真谛。

    三亦如是。

    是故名為無生四聖谛。

    無量者。

    迷中重故。

    從事得名。

    苦有無量相。

    十法界果不同故。

    集有無量相。

    五住煩惱不同故。

    道有無量相。

    恒沙佛法不同故。

    滅有無量相。

    諸波羅密不同故。

    大經雲。

    知諸陰苦。

    名為中智。

    分别諸陰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我于彼經。

    竟不說之。

    三亦如是。

    是名無量四聖谛。

    無作者。

    迷中輕故。

    從理得名。

    以迷理故。

    菩提是煩惱。

    名集谛。

    涅槃是生死。

    名苦谛。

    以能解故。

    煩惱即菩提。

    名道谛。

    生死即涅槃。

    名滅谛。

    即事而中。

    無思無念。

    無誰造作。

    故名無作。

    大經雲。

    世谛即是第一義谛。

    有善方便。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

    出世人知。

    即第一義谛。

    一實谛者。

    無虛妄。

    無颠倒。

    常樂我淨等。

    是故名為無作四聖谛。

    二判粗妙者。

    大小乘論谛。

    不出此四。

    或教行證不融者為粗。

    教融行證未融亦粗。

    俱融者則妙。

    約五味可知。

    三開顯者。

    大經雲。

    生生不可說。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

    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或三種可說為粗。

    一可說為妙。

    三不可說為粗。

    一不可說為妙。

    或四皆可說為粗。

    四皆不可說為妙。

    或四可說有粗有妙。

    或四不可說有粗有妙。

    或四可說皆非粗非妙。

    或四不可說皆非粗非妙。

    如是等種種。

    皆決了入妙。

    開權顯實。

    四皆不可說。

    是位高。

    四皆可說。

    是體廣。

    四亦可說亦不可說。

    是用長。

    四非可說非不可說。

    是非高非廣非長非短非一非異。

    同稱為妙也。

    觀心可知。

     四明二谛為四。

    一略明三義。

    二正明二谛。

    三判粗妙。

    四開粗顯妙。

    一略明三義者。

    謂随情。

    情智。

    智等。

    随情說者。

    情性不同。

    說随情異。

    如順盲情種種示乳。

    盲聞異說而诤白色。

    豈即乳耶。

    随情智者。

    情謂二谛二皆是俗。

    若悟谛理。

    乃可謂真。

    真則惟一。

    如五百比丘。

    各說身因。

    身因乃多。

    正理惟一。

    經雲。

    世人心所見。

    名為世谛。

    出世人心所見。

    名第一義谛。

    如此說者。

    即随情智二谛也。

    随智者。

    聖人悟理。

    非但見真。

    亦能了俗。

    如眼除膜。

    見色見空。

    無漏逾深。

    世智轉淨。

    故經言。

    凡人行世間。

    不知世間相。

    如來行世間。

    明了世間相。

    此是随智二谛也。

    二正明二谛者。

    取意存略。

    但點法性為真谛。

    無明十二因緣為俗谛。

    于義即足。

    但人心粗淺。

    不覺其深妙。

    更須開拓。

    則論七種二谛。

    一者實有為俗。

    實有滅為真。

    二者幻有為俗。

    幻有即空為真。

    三者幻有為俗。

    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

    四者幻有為俗。

    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

    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為真。

    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

    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為俗。

    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

    實有二谛者。

    陰入界等。

    皆是實法。

    實法所成。

    森羅萬品。

    故名為俗。

    方便修道。

    滅此俗已。

    乃得會真。

    大品雲。

    空色。

    色空。

    以滅俗故。

    謂為空色。

    不滅色故。

    謂為色空。

    病中無藥。

    文字中無菩提。

    皆是此意。

    是為實有二谛相也。

    約此亦有随情。

    情智。

    智等三義。

    推之可知。

    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