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空二谛者。
斥前意也。
何者。
實有時無真。
滅有時無俗。
二谛義不成。
若明幻有者。
幻有是俗。
幻有不可得。
即俗而真。
大品雲。
即色是空。
即空是色。
空色相即。
二谛義成。
是名幻有空二谛也。
幻有空不空二谛者。
俗不異前。
真則三種不同。
一俗随三真。
即成三種二谛。
其相雲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
初人謂非漏是非俗。
非無漏是遣滞。
何者。
行人緣無漏生著。
如緣滅生使。
破其著心。
還入無漏。
此是一番二谛也。
次人聞非漏非無漏。
謂非二邊。
别顯中理。
中理為真。
又是一番二谛也。
又人聞非有漏非無漏。
即知雙非。
正顯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廣大。
與虛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
又是一番二谛也。
大經雲。
聲聞之人。
但見于空。
不見不空。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即是此意。
二乘謂著此空。
破著空故。
故言不空。
空著若破。
但是見空。
不見不空也。
利人謂不空是妙有。
故言不空。
利利人聞不空。
謂是如來藏。
一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不空。
即有三種二谛也。
複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
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
謂諸法不異空。
周行十方界。
還是瓶處如。
又人聞趣。
知此中理。
須一切行來趣發之。
又人聞一切趣。
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
是故說此一俗随三真轉。
或對單真。
或對複真。
或對不思議真。
無量形勢。
婉轉赴機。
出沒利物。
一一皆有随情。
情智。
智等三義。
若随智證。
俗随智轉。
智證偏真。
即成通二谛。
智證不空真。
即成别入通二谛。
智證一切趣不空真。
即成圓入通二谛。
三人入智不同。
複局照俗亦異。
幻有無為俗。
不有不無為真者。
有無二故。
為俗。
中道不有不無。
不二為真。
二乘聞此真俗。
俱皆不解。
故如啞如聾。
大經雲。
我與彌勒共論世谛。
五百聲聞謂說真谛。
即此意也。
圓入别二谛者。
俗與别同。
真谛則異。
别人謂不空。
但理而已。
欲顯此理。
須緣修方便。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
圓人聞不空理。
即知具一切佛法無有缺減。
故言一切趣不空也。
圓教二谛者。
直說不思議二谛也。
真即是俗。
俗即是真。
如如意珠。
珠以譬真。
用以譬俗。
即珠是用。
即用是珠。
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
三判粗妙者。
實有二谛。
半字法門。
引鈍根人。
蠲除戲論之糞。
二谛義不成。
此法為粗。
如幻二谛。
滿字法門。
為教利根諸法實相。
三人共得。
比前為妙。
同見但空。
方後則粗。
以别入通。
能見不空。
是則為妙。
教譚理不融。
是故為粗。
以圓入通。
為妙。
妙不異後。
帶通方便。
為粗。
别二谛不帶通方便。
是故為妙。
教譚理不融。
為粗。
圓入别理融為妙。
帶别方便。
為粗。
惟圓二谛。
正直無上道。
是故為妙。
次約随情智判粗妙者。
且約三藏。
初聞随情二谛。
執實語為虛語。
起語見故。
生死浩然。
無佛法氣分。
若能勤修念處。
發四善根。
是時随情二谛。
皆名為俗。
發得無漏所照二谛。
皆名為真。
從四果人。
以無漏智所照真俗。
皆名随智二谛。
随情則粗。
随智則妙。
譬如轉乳。
始得成酪。
既成酪已。
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即得随情。
情智。
智等。
說通别入通。
圓入通。
令其恥小慕大。
自悲敗種。
渴仰上乘。
是時如轉酪為生酥。
心漸通泰。
即為随情。
情智。
智等。
說别。
圓入别。
明不共般若。
命領家業。
金銀珍寶。
出入取與。
皆使令知。
既知是已。
即如轉生酥為熟酥。
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即随情。
情智。
智等。
說圓二谛。
如轉熟酥為醍醐。
是則六種二谛。
調熟衆生。
雖成四味。
是故為粗。
醍醐一味。
是則為妙。
又束判粗妙。
前二教。
雖有随智等。
一向是随情說他意語。
故名為粗。
别入通去。
雖有随情等。
一向束為情智說自他意語。
故亦粗亦妙。
圓二谛。
雖有随情等。
一向是随智說佛自意語。
故稱為妙。
若曆五味教者。
乳教有别。
圓入别。
圓。
三種二谛。
二粗一妙。
酪教但實有二谛。
純粗。
生酪具七種二谛。
六粗一妙。
熟酥六種。
五粗一妙。
法華但有一圓二谛。
無六方便。
惟妙不粗。
題稱為妙。
意在于此。
是為相待判粗妙也。
四開顯者。
三世如來。
本令衆生開佛知見。
得無生忍。
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法華論雲。
蓮華出水。
義不可盡。
出離小乘泥濁水故。
入如來大衆中坐。
如諸菩薩坐蓮華上。
聞說無上清淨智慧者。
必非坐華葉也。
乃是諸菩薩聞說一圓道。
證一圓果。
處華王界。
同舍那佛坐蓮華台耳。
佛意如此。
始見我身。
初聞一實。
已入華台。
為未入者。
從頓開漸。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說諸二谛。
或單或複。
或不可思議。
種種不同。
皆為華台而作方便。
不惟始自鹿苑。
又不止近在寂場。
從本成佛已來。
乃至從本行菩薩道時。
而為衆生作華台方便。
文雲。
我本立誓願。
普令一切衆。
亦同得此道。
當知弄引。
豈止今耶。
本來所化入華台者。
自是一邊。
其未入者。
如上方便不息。
中間亦如是。
若從華嚴方等般若等經。
或别入通。
圓入通。
圓入别等。
入華台者。
與本入者無異。
複自是一邊。
其未入者。
四味調熟。
皆于此經得入華台。
諸教之中。
或住三味二味一味。
或全生者。
皆決粗令妙。
悉入華台。
三藏保果。
難破已破。
難開已開。
況易破易開。
悉随情仍本。
當門顯實。
即入華台。
文雲。
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各賜諸子。
此即開權顯實。
諸粗皆妙。
絕待妙也。
五明三谛為三。
一明三谛。
二判。
三開。
卻前兩種二谛。
以不明中道故。
就五種二谛。
得論中道。
即有五種三谛。
約别入通。
點非有漏非無漏。
三谛義成。
有漏是俗。
無漏是真。
非有漏非無漏是中。
當教論中。
但異空而已。
中無功用。
不備諸法。
圓入通三谛者。
二谛不異前。
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
與前中異也。
别三谛者。
開彼俗為兩谛。
對真為中。
中理而已。
圓入别三谛者。
二谛不異前。
點真中道具足佛法也。
圓三谛者。
非但中道具足佛法。
真俗亦然。
三谛圓融。
一三三一。
如止觀中說。
二判粗妙者。
别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粗。
别不帶通。
為妙。
圓入别。
帶别方便為粗。
圓不帶方便。
最妙。
約五味教者。
乳教說三種三谛。
二粗一妙。
酪教但粗。
二酥皆具五種三谛。
四粗一妙。
此經惟一種三谛。
即相待妙也。
三開顯者。
決前諸粗。
入妙三谛。
無所可待。
是為絕待妙也。
六明一谛者。
大經雲。
所言二谛。
其實是一。
方便說二。
如醉未吐。
見日月轉。
謂有轉日及不轉日。
醒人但見不轉。
不見于轉。
轉二為粗。
不轉為妙。
三藏全是轉二。
同彼醉人。
諸大乘經。
帶轉二說不轉一。
今經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不轉一實。
是故為妙。
諸谛不可說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那得諸谛紛纭相礙。
一谛尚無。
諸谛安有。
一一皆不可說。
可說為粗。
不可說為妙。
不可說亦不可說。
是妙。
是妙亦妙。
言語道斷故。
若通作不可說者。
生生不可說。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
前不可說為粗。
不生不生不可說為妙。
若粗異妙。
相待不融。
粗妙不二。
即絕待妙也。
約五味者。
乳教一粗無谛。
一妙無谛。
酪教一粗無谛。
生酥三粗無谛。
一妙無谛。
熟酥二粗無谛。
一妙無谛。
此經但一妙無谛。
開粗如前。
問。
何故大小通論無谛。
答。
釋論雲。
不破聖人心中所得涅槃。
為未得者。
執涅槃生戲論。
如緣無生使。
故破言無谛也。
問。
若爾。
小乘得與不得。
俱皆被破。
大乘得與不得。
亦俱應破。
答。
不例。
小乘猶有别惑可除。
别理可顯。
故雖得須破。
中道不再得。
雲何破。
問。
若爾。
中道惟應有一實谛。
不應言無谛也。
答。
為未得者。
執中生惑。
故須無谛。
實得者有。
戲論者無。
第二智妙者。
至理玄微。
非智莫顯。
智能知所。
非境不融。
境既融妙。
智亦稱之。
故次境說智。
為六。
一數。
二類。
三相。
四照。
五判。
六開。
數者。
一世智。
二五停心四念處智。
三四善根智。
四四果智。
五支佛智。
六六度智。
七體法聲聞智。
八體法支佛智。
九體法菩薩人真方便智。
十體法菩薩出假智。
十一别教十信智。
十二三十心智。
十三十地智。
十四三藏佛智。
十五通教佛智。
十六别教佛智。
十七圓教五品弟子智。
十八六根清淨智。
十九初住至等覺智。
二十妙覺智。
類者。
世智無道。
邪計妄執。
心行理外。
不信不入。
故為一。
五停心四念處。
已入初賢佛法氣分。
俱是外凡。
故為一。
四善根同是内凡。
故為一。
四果同見真。
故為一。
支佛别相觀能侵習。
故為一。
六度緣理智弱。
緣事智強。
故為一。
通教聲聞體法智勝。
故為一。
支佛又小勝。
故為一。
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
四門徧學。
故為一。
通教出假菩薩智。
正緣俗。
故為一。
别教十信智。
先知中道。
勝前劣後。
故為一。
别三十心。
俱是内凡。
故為一。
十地同是聖知。
故為一。
三藏佛是師位。
名勝三乘弟子。
故為一。
通教佛智。
斷惑照機勝。
故為一。
别教佛智又勝。
故為一。
圓教五品弟子。
同具煩惱。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故為一。
六根清淨智鄰真。
故為一。
初住至等覺。
同破無明。
故為一。
妙覺佛智。
無上最尊。
故為一。
三辨相者。
天竺世智。
極至非想。
此間所宗。
要在忠孝。
五行六藝。
天文地理。
醫方蔔相。
兵法貨法。
草木千種皆識。
禽獸萬品知名。
又塗左割右。
等無憎愛。
獲根本定。
發五神通。
停河在耳。
變釋為羊。
納吐風雲。
扪摸日月。
法是世間法。
定是不動定。
慧是不動出。
邀名利。
增見愛。
世心所知。
故名世智也。
五停四念者。
有定故言停。
有慧故言觀。
觀能翻邪。
定能制亂。
數息治散。
不淨治貪。
慈悲治嗔。
因緣治癡。
念佛治障道。
念處是觀苦谛上四智。
治于四倒。
四倒不起。
由此四觀。
初翻四倒。
未入聖理。
故言外凡智也。
暖法緣四谛境生智伏煩惱。
如火以煙在初為相。
無漏智火。
亦以暖法在先為相。
頂法者。
色界善根。
猶如山頂。
故名頂。
若能親近善友。
從其聞随順方便法。
内心正觀。
信佛菩提。
信善說法。
信僧清淨功德是說信寶。
說色無常。
乃至說識無常。
是說信陰。
知有苦集滅道。
是說信谛。
若如是。
即住頂。
若不如是。
即頂退。
忍觀法者。
正觀欲界苦。
色無色界苦。
欲界行集。
色無色界行集。
欲界行滅。
色無色界行滅。
斷欲界行道。
斷色無色界行道。
如是三十二心。
是名下忍。
行者。
後時損減行及緣。
乃至正觀欲界苦。
常相續不斷。
不遠離。
如是觀時。
深生厭患。
複更減損。
但作二心觀于一行。
是名中忍。
複以一心觀欲界苦。
是名上忍。
複次生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
複次生苦法忍。
初果八忍八智。
三果重慮緣真九無礙九解脫智。
支佛用總相别相。
如約三世明苦集。
分别十二因緣。
即别相相也。
六度緣理智弱。
伏而未斷。
事智強。
能舍身命财無所遺顧。
通教聲聞。
總相一門達俗即真。
緣覺能于一門總相别相達俗即真。
通菩薩。
能于四門總相别相達俗即真。
又能徧四門出假教化衆生。
别十信。
信果頭真如實相。
為求此理。
起十信心。
十住正習入空。
傍習假中。
十行正習假。
傍習中。
十回向正習中。
初地證中。
二地已上。
重慮于中。
三藏佛。
一時用三十四心。
斷正習盡。
通佛。
坐道場一念相應慧。
斷餘殘習氣。
别佛。
用金剛後心。
斷一品無明究竟盡成佛。
圓五品。
具煩惱性。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六根淨位。
獲相似中道智。
初住。
獲如來一身無量身。
入法流海中行。
任運流注。
後位可解。
四明智照境者。
若由智照境。
由境發智。
四句皆堕性中。
若四悉檀因緣立境智。
但有名字。
智能照境。
境亦照智。
仁王雲。
說智及智處。
皆名為般若。
且置斯義。
世智。
照六道十如。
五停心智去至體法。
凡七智。
照二乘十如。
六度及通教出假菩薩智。
兩屬上求。
照菩薩十如。
下化。
照六道十如。
别四十心智。
亦兩屬如上。
十地智。
兩屬。
次第照。
照菩薩十如。
不次第照。
照佛十如。
五品去凡四智。
皆照佛界十如。
總略如此。
二十智照四種十二因緣者。
世智。
五停四念。
四果。
乃至支佛。
六度三藏佛。
凡七智。
照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境。
通教三乘入真方便智。
出假智。
佛智。
凡五智。
照思議不生滅因緣境。
别教十信。
三十心。
十地。
佛。
凡四智。
照不思議生滅因緣境。
其中不無别意。
且從大判。
圓教四智。
照不思議不生不滅因緣境。
二十智照四種四谛可例知。
照二谛者。
前教七智。
照析空之二谛。
次五智。
照體空之二谛。
次八智。
照顯中之二谛。
其間别圓相入者。
可以意得。
照三谛者。
前七智。
照無中之二谛。
是因緣所生法。
皆屬俗攝。
次五智。
照含中之二谛。
即空一句。
皆屬真谛攝也。
次别圓八智。
照顯中之二谛。
即是假名亦名中道二句。
皆屬中谛攝也。
照一實谛者。
此須引釋論。
明四悉檀皆名為實。
世界故實。
乃至第一義故實。
當知實語亦通四谛。
生滅故實。
乃至無作故實。
前七智。
照生滅之實。
乃至圓四智。
照無作之實。
次二十智無谛無照者。
無谛無别理。
若于四種四谛得悟。
不複見谛與不谛。
故無谛亦通也。
前七智照生滅之無谛。
生生不可說故。
乃至圓四智照無作之無谛。
不生不生不可說故。
前三無谛是權。
後一無谛是實。
此就言教。
若就妙悟。
同于聖人心中所照者。
則不見有權實。
故非權非實。
空拳诳小兒。
誘度于一切。
方便說權說實。
會理之時。
無複權實。
故稱非權非實為妙也。
五明粗妙者。
前十二番智是粗。
後八番智為妙。
别教十信。
初已聞常。
信修于常。
是故為妙。
又别四智。
三粗一妙。
圓教四智。
悉皆稱妙。
六明開者。
前十六番智。
若不決了。
但是粗智。
若得決了。
悉成妙智如妙莊嚴。
先是外道世智。
聞法華經。
便得決了。
以邪相入正相。
于諸見不動。
而修三十七品。
不舍八邪而入八正。
即是決于世智。
得入妙智。
或與五品齊。
或與相似齊。
或與分得齊。
節節有入義。
若五停方便智。
乃至通佛等智。
若不決了。
即是粗智。
今開權顯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又決了曆别之智。
入于妙智。
當體即是某位。
進入是某位。
十六粗智皆成妙智。
無粗可待。
即是絕待智妙也。
對境明智。
具在全本。
不能具錄。
須往尋之。
第三行妙為二。
一通途增數行。
二約教增數行。
夫行名進趣。
非智不前。
智解導行。
非境不正。
智目行足。
到清涼池。
而解是行本。
行能成智。
故行滿而智圓。
智能顯理。
理窮則智息。
如此相須者。
則非妙行。
妙行者。
一行一切行。
如經雲。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又雲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又雲。
盡行諸佛所有道法。
既具。
複深。
又盡。
具即是廣。
深即是高。
盡即究竟。
此之妙行。
與前境智一而論三。
三而論一。
前境說如法相。
法相亦具三。
名秘密藏。
前智是如法相解。
解亦具三。
如面上三目。
今行是所行如所說。
行亦具三。
如&there4字三點。
若三若一。
皆無缺減。
故稱妙行耳。
前對境明智。
今亦應對智明行。
若直對一種智增數明行。
則行若塵沙。
說不可盡。
況對諸智各導衆行。
則浩若虛空。
得意亡言。
不複可說。
釋論雲。
菩薩行般若時。
以一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無量一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二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無量二法為行。
攝一切行。
乃至十法。
百法。
千萬億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無量十法。
百法千萬億法為行。
攝一切行。
行雖衆多。
以智為本。
智如導主。
行若商人。
智如利針。
行如長線。
智禦行牛。
車則安隐能有所至。
用此增數諸行。
為前十如谛智所導。
乃至一實谛智所導。
若得此意。
以正智導衆行。
入正境中。
此意惟可懸知。
不可載記。
二約教增數者。
三藏增數明行。
如阿含中。
佛告比丘。
當修一法。
我證汝等四沙門果。
謂心不放逸。
若能護心不放逸行。
廣演廣布。
則所作已辦。
能得涅槃。
又告比丘。
當修一法。
謂他物莫取。
比丘白佛。
我已知已。
佛言。
汝雲何知。
比丘白佛。
他物。
謂色聲香味觸法。
佛言。
善哉。
若能不取此六。
即所作已辦。
能得涅槃。
所言廣演廣布者。
以不放逸心曆一切法。
謂三界六塵。
皆不放逸。
得至涅槃。
增二數明行者。
阿含雲。
阿練若比丘。
當修二法謂修止觀。
若修止時。
即能休息諸惡。
戒律威儀。
諸行禁戒。
悉皆不失。
成諸功德。
若修觀時。
即能觀苦。
如實知之。
觀苦集。
苦盡。
苦出要。
如實知之。
得漏盡。
不受後有。
怛薩阿竭亦如是修。
增三數明行者。
謂戒定慧。
此三是出世梯隥。
佛法軌儀。
戒經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諸惡即七支過罪。
輕重非違。
五部律廣明其相。
如是等惡。
戒所防止。
諸善者。
善三業若散若靜。
前後方便。
支林功德。
悉是清升。
故稱為善。
自淨其意者。
即是破諸邪倒。
了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正助法門。
能消除心垢。
淨諸瑕穢。
豈過于慧。
佛法曠海。
此三攝盡。
若得此意。
四五六七乃至百千萬億法為行。
攝一切行亦如是。
是名下智導行也。
通教增數行者。
不定部帙但取三乘共學法門。
今且引釋論增數以示其相。
論雲。
菩薩行般若時。
雖知諸法一相。
亦能知一切法種種
斥前意也。
何者。
實有時無真。
滅有時無俗。
二谛義不成。
若明幻有者。
幻有是俗。
幻有不可得。
即俗而真。
大品雲。
即色是空。
即空是色。
空色相即。
二谛義成。
是名幻有空二谛也。
幻有空不空二谛者。
俗不異前。
真則三種不同。
一俗随三真。
即成三種二谛。
其相雲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
初人謂非漏是非俗。
非無漏是遣滞。
何者。
行人緣無漏生著。
如緣滅生使。
破其著心。
還入無漏。
此是一番二谛也。
次人聞非漏非無漏。
謂非二邊。
别顯中理。
中理為真。
又是一番二谛也。
又人聞非有漏非無漏。
即知雙非。
正顯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廣大。
與虛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
又是一番二谛也。
大經雲。
聲聞之人。
但見于空。
不見不空。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即是此意。
二乘謂著此空。
破著空故。
故言不空。
空著若破。
但是見空。
不見不空也。
利人謂不空是妙有。
故言不空。
利利人聞不空。
謂是如來藏。
一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不空。
即有三種二谛也。
複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
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
謂諸法不異空。
周行十方界。
還是瓶處如。
又人聞趣。
知此中理。
須一切行來趣發之。
又人聞一切趣。
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
是故說此一俗随三真轉。
或對單真。
或對複真。
或對不思議真。
無量形勢。
婉轉赴機。
出沒利物。
一一皆有随情。
情智。
智等三義。
若随智證。
俗随智轉。
智證偏真。
即成通二谛。
智證不空真。
即成别入通二谛。
智證一切趣不空真。
即成圓入通二谛。
三人入智不同。
複局照俗亦異。
幻有無為俗。
不有不無為真者。
有無二故。
為俗。
中道不有不無。
不二為真。
二乘聞此真俗。
俱皆不解。
故如啞如聾。
大經雲。
我與彌勒共論世谛。
五百聲聞謂說真谛。
即此意也。
圓入别二谛者。
俗與别同。
真谛則異。
别人謂不空。
但理而已。
欲顯此理。
須緣修方便。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
圓人聞不空理。
即知具一切佛法無有缺減。
故言一切趣不空也。
圓教二谛者。
直說不思議二谛也。
真即是俗。
俗即是真。
如如意珠。
珠以譬真。
用以譬俗。
即珠是用。
即用是珠。
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
三判粗妙者。
實有二谛。
半字法門。
引鈍根人。
蠲除戲論之糞。
二谛義不成。
此法為粗。
如幻二谛。
滿字法門。
為教利根諸法實相。
三人共得。
比前為妙。
同見但空。
方後則粗。
以别入通。
能見不空。
是則為妙。
教譚理不融。
是故為粗。
以圓入通。
為妙。
妙不異後。
帶通方便。
為粗。
别二谛不帶通方便。
是故為妙。
教譚理不融。
為粗。
圓入别理融為妙。
帶别方便。
為粗。
惟圓二谛。
正直無上道。
是故為妙。
次約随情智判粗妙者。
且約三藏。
初聞随情二谛。
執實語為虛語。
起語見故。
生死浩然。
無佛法氣分。
若能勤修念處。
發四善根。
是時随情二谛。
皆名為俗。
發得無漏所照二谛。
皆名為真。
從四果人。
以無漏智所照真俗。
皆名随智二谛。
随情則粗。
随智則妙。
譬如轉乳。
始得成酪。
既成酪已。
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即得随情。
情智。
智等。
說通别入通。
圓入通。
令其恥小慕大。
自悲敗種。
渴仰上乘。
是時如轉酪為生酥。
心漸通泰。
即為随情。
情智。
智等。
說别。
圓入别。
明不共般若。
命領家業。
金銀珍寶。
出入取與。
皆使令知。
既知是已。
即如轉生酥為熟酥。
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即随情。
情智。
智等。
說圓二谛。
如轉熟酥為醍醐。
是則六種二谛。
調熟衆生。
雖成四味。
是故為粗。
醍醐一味。
是則為妙。
又束判粗妙。
前二教。
雖有随智等。
一向是随情說他意語。
故名為粗。
别入通去。
雖有随情等。
一向束為情智說自他意語。
故亦粗亦妙。
圓二谛。
雖有随情等。
一向是随智說佛自意語。
故稱為妙。
若曆五味教者。
乳教有别。
圓入别。
圓。
三種二谛。
二粗一妙。
酪教但實有二谛。
純粗。
生酪具七種二谛。
六粗一妙。
熟酥六種。
五粗一妙。
法華但有一圓二谛。
無六方便。
惟妙不粗。
題稱為妙。
意在于此。
是為相待判粗妙也。
四開顯者。
三世如來。
本令衆生開佛知見。
得無生忍。
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法華論雲。
蓮華出水。
義不可盡。
出離小乘泥濁水故。
入如來大衆中坐。
如諸菩薩坐蓮華上。
聞說無上清淨智慧者。
必非坐華葉也。
乃是諸菩薩聞說一圓道。
證一圓果。
處華王界。
同舍那佛坐蓮華台耳。
佛意如此。
始見我身。
初聞一實。
已入華台。
為未入者。
從頓開漸。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說諸二谛。
或單或複。
或不可思議。
種種不同。
皆為華台而作方便。
不惟始自鹿苑。
又不止近在寂場。
從本成佛已來。
乃至從本行菩薩道時。
而為衆生作華台方便。
文雲。
我本立誓願。
普令一切衆。
亦同得此道。
當知弄引。
豈止今耶。
本來所化入華台者。
自是一邊。
其未入者。
如上方便不息。
中間亦如是。
若從華嚴方等般若等經。
或别入通。
圓入通。
圓入别等。
入華台者。
與本入者無異。
複自是一邊。
其未入者。
四味調熟。
皆于此經得入華台。
諸教之中。
或住三味二味一味。
或全生者。
皆決粗令妙。
悉入華台。
三藏保果。
難破已破。
難開已開。
況易破易開。
悉随情仍本。
當門顯實。
即入華台。
文雲。
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各賜諸子。
此即開權顯實。
諸粗皆妙。
絕待妙也。
五明三谛為三。
一明三谛。
二判。
三開。
卻前兩種二谛。
以不明中道故。
就五種二谛。
得論中道。
即有五種三谛。
約别入通。
點非有漏非無漏。
三谛義成。
有漏是俗。
無漏是真。
非有漏非無漏是中。
當教論中。
但異空而已。
中無功用。
不備諸法。
圓入通三谛者。
二谛不異前。
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
與前中異也。
别三谛者。
開彼俗為兩谛。
對真為中。
中理而已。
圓入别三谛者。
二谛不異前。
點真中道具足佛法也。
圓三谛者。
非但中道具足佛法。
真俗亦然。
三谛圓融。
一三三一。
如止觀中說。
二判粗妙者。
别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粗。
别不帶通。
為妙。
圓入别。
帶别方便為粗。
圓不帶方便。
最妙。
約五味教者。
乳教說三種三谛。
二粗一妙。
酪教但粗。
二酥皆具五種三谛。
四粗一妙。
此經惟一種三谛。
即相待妙也。
三開顯者。
決前諸粗。
入妙三谛。
無所可待。
是為絕待妙也。
六明一谛者。
大經雲。
所言二谛。
其實是一。
方便說二。
如醉未吐。
見日月轉。
謂有轉日及不轉日。
醒人但見不轉。
不見于轉。
轉二為粗。
不轉為妙。
三藏全是轉二。
同彼醉人。
諸大乘經。
帶轉二說不轉一。
今經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不轉一實。
是故為妙。
諸谛不可說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那得諸谛紛纭相礙。
一谛尚無。
諸谛安有。
一一皆不可說。
可說為粗。
不可說為妙。
不可說亦不可說。
是妙。
是妙亦妙。
言語道斷故。
若通作不可說者。
生生不可說。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
前不可說為粗。
不生不生不可說為妙。
若粗異妙。
相待不融。
粗妙不二。
即絕待妙也。
約五味者。
乳教一粗無谛。
一妙無谛。
酪教一粗無谛。
生酥三粗無谛。
一妙無谛。
熟酥二粗無谛。
一妙無谛。
此經但一妙無谛。
開粗如前。
問。
何故大小通論無谛。
答。
釋論雲。
不破聖人心中所得涅槃。
為未得者。
執涅槃生戲論。
如緣無生使。
故破言無谛也。
問。
若爾。
小乘得與不得。
俱皆被破。
大乘得與不得。
亦俱應破。
答。
不例。
小乘猶有别惑可除。
别理可顯。
故雖得須破。
中道不再得。
雲何破。
問。
若爾。
中道惟應有一實谛。
不應言無谛也。
答。
為未得者。
執中生惑。
故須無谛。
實得者有。
戲論者無。
第二智妙者。
至理玄微。
非智莫顯。
智能知所。
非境不融。
境既融妙。
智亦稱之。
故次境說智。
為六。
一數。
二類。
三相。
四照。
五判。
六開。
數者。
一世智。
二五停心四念處智。
三四善根智。
四四果智。
五支佛智。
六六度智。
七體法聲聞智。
八體法支佛智。
九體法菩薩人真方便智。
十體法菩薩出假智。
十一别教十信智。
十二三十心智。
十三十地智。
十四三藏佛智。
十五通教佛智。
十六别教佛智。
十七圓教五品弟子智。
十八六根清淨智。
十九初住至等覺智。
二十妙覺智。
類者。
世智無道。
邪計妄執。
心行理外。
不信不入。
故為一。
五停心四念處。
已入初賢佛法氣分。
俱是外凡。
故為一。
四善根同是内凡。
故為一。
四果同見真。
故為一。
支佛别相觀能侵習。
故為一。
六度緣理智弱。
緣事智強。
故為一。
通教聲聞體法智勝。
故為一。
支佛又小勝。
故為一。
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
四門徧學。
故為一。
通教出假菩薩智。
正緣俗。
故為一。
别教十信智。
先知中道。
勝前劣後。
故為一。
别三十心。
俱是内凡。
故為一。
十地同是聖知。
故為一。
三藏佛是師位。
名勝三乘弟子。
故為一。
通教佛智。
斷惑照機勝。
故為一。
别教佛智又勝。
故為一。
圓教五品弟子。
同具煩惱。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故為一。
六根清淨智鄰真。
故為一。
初住至等覺。
同破無明。
故為一。
妙覺佛智。
無上最尊。
故為一。
三辨相者。
天竺世智。
極至非想。
此間所宗。
要在忠孝。
五行六藝。
天文地理。
醫方蔔相。
兵法貨法。
草木千種皆識。
禽獸萬品知名。
又塗左割右。
等無憎愛。
獲根本定。
發五神通。
停河在耳。
變釋為羊。
納吐風雲。
扪摸日月。
法是世間法。
定是不動定。
慧是不動出。
邀名利。
增見愛。
世心所知。
故名世智也。
五停四念者。
有定故言停。
有慧故言觀。
觀能翻邪。
定能制亂。
數息治散。
不淨治貪。
慈悲治嗔。
因緣治癡。
念佛治障道。
念處是觀苦谛上四智。
治于四倒。
四倒不起。
由此四觀。
初翻四倒。
未入聖理。
故言外凡智也。
暖法緣四谛境生智伏煩惱。
如火以煙在初為相。
無漏智火。
亦以暖法在先為相。
頂法者。
色界善根。
猶如山頂。
故名頂。
若能親近善友。
從其聞随順方便法。
内心正觀。
信佛菩提。
信善說法。
信僧清淨功德是說信寶。
說色無常。
乃至說識無常。
是說信陰。
知有苦集滅道。
是說信谛。
若如是。
即住頂。
若不如是。
即頂退。
忍觀法者。
正觀欲界苦。
色無色界苦。
欲界行集。
色無色界行集。
欲界行滅。
色無色界行滅。
斷欲界行道。
斷色無色界行道。
如是三十二心。
是名下忍。
行者。
後時損減行及緣。
乃至正觀欲界苦。
常相續不斷。
不遠離。
如是觀時。
深生厭患。
複更減損。
但作二心觀于一行。
是名中忍。
複以一心觀欲界苦。
是名上忍。
複次生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
複次生苦法忍。
初果八忍八智。
三果重慮緣真九無礙九解脫智。
支佛用總相别相。
如約三世明苦集。
分别十二因緣。
即别相相也。
六度緣理智弱。
伏而未斷。
事智強。
能舍身命财無所遺顧。
通教聲聞。
總相一門達俗即真。
緣覺能于一門總相别相達俗即真。
通菩薩。
能于四門總相别相達俗即真。
又能徧四門出假教化衆生。
别十信。
信果頭真如實相。
為求此理。
起十信心。
十住正習入空。
傍習假中。
十行正習假。
傍習中。
十回向正習中。
初地證中。
二地已上。
重慮于中。
三藏佛。
一時用三十四心。
斷正習盡。
通佛。
坐道場一念相應慧。
斷餘殘習氣。
别佛。
用金剛後心。
斷一品無明究竟盡成佛。
圓五品。
具煩惱性。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六根淨位。
獲相似中道智。
初住。
獲如來一身無量身。
入法流海中行。
任運流注。
後位可解。
四明智照境者。
若由智照境。
由境發智。
四句皆堕性中。
若四悉檀因緣立境智。
但有名字。
智能照境。
境亦照智。
仁王雲。
說智及智處。
皆名為般若。
且置斯義。
世智。
照六道十如。
五停心智去至體法。
凡七智。
照二乘十如。
六度及通教出假菩薩智。
兩屬上求。
照菩薩十如。
下化。
照六道十如。
别四十心智。
亦兩屬如上。
十地智。
兩屬。
次第照。
照菩薩十如。
不次第照。
照佛十如。
五品去凡四智。
皆照佛界十如。
總略如此。
二十智照四種十二因緣者。
世智。
五停四念。
四果。
乃至支佛。
六度三藏佛。
凡七智。
照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境。
通教三乘入真方便智。
出假智。
佛智。
凡五智。
照思議不生滅因緣境。
别教十信。
三十心。
十地。
佛。
凡四智。
照不思議生滅因緣境。
其中不無别意。
且從大判。
圓教四智。
照不思議不生不滅因緣境。
二十智照四種四谛可例知。
照二谛者。
前教七智。
照析空之二谛。
次五智。
照體空之二谛。
次八智。
照顯中之二谛。
其間别圓相入者。
可以意得。
照三谛者。
前七智。
照無中之二谛。
是因緣所生法。
皆屬俗攝。
次五智。
照含中之二谛。
即空一句。
皆屬真谛攝也。
次别圓八智。
照顯中之二谛。
即是假名亦名中道二句。
皆屬中谛攝也。
照一實谛者。
此須引釋論。
明四悉檀皆名為實。
世界故實。
乃至第一義故實。
當知實語亦通四谛。
生滅故實。
乃至無作故實。
前七智。
照生滅之實。
乃至圓四智。
照無作之實。
次二十智無谛無照者。
無谛無别理。
若于四種四谛得悟。
不複見谛與不谛。
故無谛亦通也。
前七智照生滅之無谛。
生生不可說故。
乃至圓四智照無作之無谛。
不生不生不可說故。
前三無谛是權。
後一無谛是實。
此就言教。
若就妙悟。
同于聖人心中所照者。
則不見有權實。
故非權非實。
空拳诳小兒。
誘度于一切。
方便說權說實。
會理之時。
無複權實。
故稱非權非實為妙也。
五明粗妙者。
前十二番智是粗。
後八番智為妙。
别教十信。
初已聞常。
信修于常。
是故為妙。
又别四智。
三粗一妙。
圓教四智。
悉皆稱妙。
六明開者。
前十六番智。
若不決了。
但是粗智。
若得決了。
悉成妙智如妙莊嚴。
先是外道世智。
聞法華經。
便得決了。
以邪相入正相。
于諸見不動。
而修三十七品。
不舍八邪而入八正。
即是決于世智。
得入妙智。
或與五品齊。
或與相似齊。
或與分得齊。
節節有入義。
若五停方便智。
乃至通佛等智。
若不決了。
即是粗智。
今開權顯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又決了曆别之智。
入于妙智。
當體即是某位。
進入是某位。
十六粗智皆成妙智。
無粗可待。
即是絕待智妙也。
對境明智。
具在全本。
不能具錄。
須往尋之。
第三行妙為二。
一通途增數行。
二約教增數行。
夫行名進趣。
非智不前。
智解導行。
非境不正。
智目行足。
到清涼池。
而解是行本。
行能成智。
故行滿而智圓。
智能顯理。
理窮則智息。
如此相須者。
則非妙行。
妙行者。
一行一切行。
如經雲。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又雲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又雲。
盡行諸佛所有道法。
既具。
複深。
又盡。
具即是廣。
深即是高。
盡即究竟。
此之妙行。
與前境智一而論三。
三而論一。
前境說如法相。
法相亦具三。
名秘密藏。
前智是如法相解。
解亦具三。
如面上三目。
今行是所行如所說。
行亦具三。
如&there4字三點。
若三若一。
皆無缺減。
故稱妙行耳。
前對境明智。
今亦應對智明行。
若直對一種智增數明行。
則行若塵沙。
說不可盡。
況對諸智各導衆行。
則浩若虛空。
得意亡言。
不複可說。
釋論雲。
菩薩行般若時。
以一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無量一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二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無量二法為行。
攝一切行。
乃至十法。
百法。
千萬億法為行。
攝一切行。
或無量十法。
百法千萬億法為行。
攝一切行。
行雖衆多。
以智為本。
智如導主。
行若商人。
智如利針。
行如長線。
智禦行牛。
車則安隐能有所至。
用此增數諸行。
為前十如谛智所導。
乃至一實谛智所導。
若得此意。
以正智導衆行。
入正境中。
此意惟可懸知。
不可載記。
二約教增數者。
三藏增數明行。
如阿含中。
佛告比丘。
當修一法。
我證汝等四沙門果。
謂心不放逸。
若能護心不放逸行。
廣演廣布。
則所作已辦。
能得涅槃。
又告比丘。
當修一法。
謂他物莫取。
比丘白佛。
我已知已。
佛言。
汝雲何知。
比丘白佛。
他物。
謂色聲香味觸法。
佛言。
善哉。
若能不取此六。
即所作已辦。
能得涅槃。
所言廣演廣布者。
以不放逸心曆一切法。
謂三界六塵。
皆不放逸。
得至涅槃。
增二數明行者。
阿含雲。
阿練若比丘。
當修二法謂修止觀。
若修止時。
即能休息諸惡。
戒律威儀。
諸行禁戒。
悉皆不失。
成諸功德。
若修觀時。
即能觀苦。
如實知之。
觀苦集。
苦盡。
苦出要。
如實知之。
得漏盡。
不受後有。
怛薩阿竭亦如是修。
增三數明行者。
謂戒定慧。
此三是出世梯隥。
佛法軌儀。
戒經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諸惡即七支過罪。
輕重非違。
五部律廣明其相。
如是等惡。
戒所防止。
諸善者。
善三業若散若靜。
前後方便。
支林功德。
悉是清升。
故稱為善。
自淨其意者。
即是破諸邪倒。
了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正助法門。
能消除心垢。
淨諸瑕穢。
豈過于慧。
佛法曠海。
此三攝盡。
若得此意。
四五六七乃至百千萬億法為行。
攝一切行亦如是。
是名下智導行也。
通教增數行者。
不定部帙但取三乘共學法門。
今且引釋論增數以示其相。
論雲。
菩薩行般若時。
雖知諸法一相。
亦能知一切法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