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綸貫

關燈


    入四十一位。

    名如是因如是緣。

    若至佛地。

    名如是果如是報。

    初三名本。

    後三名末。

    初後同是三德。

    故言究竟等也。

    廣開三顯一中。

    雖徧引十方三世佛佛道同。

    總不出于四一。

    所謂理一。

    人一。

    行一。

    教一。

    理一者。

    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明之複欲四意。

    一約圓位。

    二約圓智。

    三約圓門。

    四約觀心。

    一約圓位者。

    開卽十住。

    初破無明。

    開如來藏。

    見實相理。

    示卽十行。

    惑障旣除。

    知見體顯。

    體備萬德。

    法界衆德。

    顯示分明。

    悟卽十回向。

    障除體顯。

    法界行明。

    事理融通。

    更無二趣。

    入卽十地。

    事理旣融。

    自在無礙。

    自在流注。

    任運從阿到茶。

    入薩婆若海。

    然圓道妙位。

    一位之中。

    卽具四十一地功德。

    秪開卽具示悟入等。

    更非異心。

    但如理知見。

    無有分别淺深之相。

    欲顯如量知見。

    故分别四位耳。

    二約圓智者。

    一道慧。

    見道實性。

    實性中得開佛知見。

    二道種慧。

    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

    一一皆示佛知見。

    三一切智。

    知一切法一相寂滅。

    寂滅卽悟佛知見。

    四一切種智。

    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

    種種行類相貌皆識。

    卽入佛知見。

    又道慧如理名開。

    道種慧如量名示。

    一切智理量不二稱悟。

    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為入。

    此亦約實理無淺深中而淺深分别也。

    三約圓教四門橫釋四句者。

    空門。

    一空一切空。

    卽開佛知見也。

    有門。

    一有一切有。

    卽示佛知見。

    亦空亦有門。

    一切亦空亦有。

    卽悟佛知見。

    非空非有門。

    一切非空非有。

    卽入佛知見。

    能通則四。

    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

    是能通之門。

    所知所見。

    是所通之理也。

    四約觀心釋者。

    觀于心性三谛之理。

    不可思議。

    此觀明淨為開。

    雖不可思議。

    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示。

    空假中心卽三而一。

    卽一而三名悟。

    空假中心非空假中。

    而齊照空假中名入。

    是為一心三觀。

    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四種釋者。

    見理由位。

    位立由智。

    智發由門。

    門通由觀。

    觀故則門通。

    門通故智成。

    智成故位立。

    位立故理見。

    見理故名為理一也。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卽是人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卽是行一。

    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卽是教一。

    此之四一。

    徧會昔日權理權人權行權教。

    成今實理實人實行實教。

    故名開權顯實。

    妙達于方。

    卽是真秘也。

    第三譬喻品者。

    比況名譬。

    曉訓名喻。

    托此比彼。

    寄淺訓深。

    前文法說一周。

    上根獲悟。

    中下之流。

    抱迷未遣。

    大悲不已。

    巧智無邊。

    借世間父子。

    以況出世師弟。

    借火宅以喻三界。

    借三車一車以喻三乘一乘。

    故名譬喻品也。

    第四信解品者。

    中根聞譬說一周。

    信發解生。

    疑去理明。

    乃自陳窮子之喻。

    領上法譬二周之旨也。

    第五藥草喻品者。

    土地是能生。

    雲雨是能潤。

    草木是所生所潤。

    所生所潤。

    通皆有用。

    而藥草用強。

    喻有漏諸善。

    悉能除惡。

    而無漏為最。

    無漏衆中四大弟子。

    以譬領佛譬。

    深會聖心。

    佛故述成而推廣之。

    第六授記品者。

    梵語和伽羅。

    此雲授記。

    又雲受記。

    受決。

    受冚。

    授。

    是與義。

    受。

    是得義。

    記。

    是記事。

    決。

    是決定。

    冚是了冚。

    此卽授中根四人成佛記也。

    第七化城喻品者。

    無而歘有名化。

    防非禦敵稱城。

    以喻二乘涅槃。

    乃如來權智所為也。

    以權智力。

    無而說有。

    用教為化。

    防思禦見。

    名為涅槃。

    若藏通二乘。

    生安隐滅度想。

    不知是化。

    通教菩薩入而還出。

    亦不知是化。

    别教從城門徑過。

    不以為極。

    亦不說是化。

    惟圓教知無賊病。

    亦不須城。

    故言化城。

    此正為下根人。

    作夙世因緣說一周也。

    第八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

    卽是普與下根授記作佛。

    迹門正宗齊此。

    此下有五品流通。

    法師寶塔兩品。

    明宏經功深福重。

    流通未聞。

    利益巨大。

    達多一品。

    引往宏經。

    彼我兼益。

    以證功德深重。

    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就者。

    此土宏經。

    新得記者他土宏經。

    安樂行品。

    以外凡初心。

    欣斯勝福。

    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擯辱。

    顧己力弱。

    無益自他便生退沒。

    佛為此人。

    說安樂行。

    依之宏法。

    不慮危苦。

    又法師品。

    釋尊自說宏經功福。

    命覓流通。

    寶塔品。

    多寶及分身佛。

    且證且助。

    勸覓流通。

    今第十法師品。

    法者軌則也。

    師者訓匠也。

    法雖可軌。

    體不自宏。

    通之在人。

    五種通經。

    皆得稱師。

    舉法成其自行。

    皆以妙法為師。

    師于妙法。

    自行成就。

    故言法師。

    又以妙法訓匠于他。

    故舉法目師。

    名為法師。

    文中先歎美五種法師能持法人。

    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解說。

    五書寫。

    後歎美所持之法。

    及示通經方軌。

    所謂入如來室。

    著如來衣。

    坐如來座。

    如來室。

    是大慈悲。

    若就同體。

    卽法身也。

    若被衆生。

    卽是解脫。

    能令衆生會于同體。

    卽是般若。

    如來衣者。

    若就所覆。

    卽法身也。

    若就能覆嚴身。

    卽寂滅忍也。

    若就和光利物。

    卽解脫也。

    如來座者。

    若就能坐。

    卽般若也。

    若就所坐。

    卽法身也。

    身座冥稱。

    卽解脫也。

    雖複各具。

    秪是一三。

    三尚非三。

    豈離為九。

    是則菩薩常觀涅槃。

    故勸宏經者。

    而常觀之。

    不觀能宏之心。

    焉曉所宏之理。

    故佛令入我室。

    著我衣。

    坐我座。

    若無三法。

    何謂宏經。

    第十一見寶塔品者。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大衆鹹見。

    發大音聲以證前。

    集佛開塔以起後也。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者。

    提婆達多。

    此雲天熱。

    生時人天生熱。

    因此立名。

    迹行逆行。

    本是佛師。

    衆生煩惱燒熱。

    故菩薩示同病行而度脫之。

    文中先明昔日達多通經。

    釋迦成道。

    次明文殊今日通經。

    龍女成佛。

    第十三持品者。

    有受持。

    有勸持也。

    第十四安樂行品者。

    身無危險故安。

    心無憂惱故樂。

    身安心樂故能進行。

    此依事釋也。

    著如來衣。

    則法身安。

    入如來室。

    故解脫心樂。

    坐如來座。

    故般若導行進。

    此附上品文釋也。

    住忍辱地。

    故身安。

    而不卒暴故心樂。

    觀諸法實相故行進。

    此附本品文釋也。

    安名不動。

    六道生死。

    二聖涅槃。

    所不能動。

    樂名無受。

    不受三昧廣大之用。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