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綸貫

關燈


    迹門用佛菩提二智。

    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

    同入圓因本門破執近迹之情。

    生于本地深信。

    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也。

    五無上醍醐為教相者。

    五時譬喻。

    畧如前說。

    若華嚴初逗圓别之機。

    高山先照。

    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地上住上之功德。

    不辯如來說頓之意。

    若四阿含通說無常。

    知苦斷集。

    證滅修道。

    不明如來曲巧施小之意。

    若諸方等折小彈偏。

    褒圓歎大。

    慈悲行願。

    事理殊絕。

    不明并對诃贊之意。

    若般若共則三人同入。

    别則菩薩獨進。

    廣曆陰入。

    盡淨虛融。

    亦不明共别之意。

    若涅槃在後。

    畧斥三修。

    粗點五味。

    亦不委說如來置教原始要結之終。

    凡此諸經。

    皆是逗會他意。

    令他得益。

    不譚佛意。

    意趣何之。

    今經不爾。

    舉凡法門綱目。

    大小觀法。

    十力無畏。

    種種規矩。

    皆所不論。

    為前經已說故。

    但論如來布教之元始。

    中間取與。

    漸頓适時。

    大事因緣。

    究竟終訖。

    當知此經。

    惟論設教大綱。

    不委微細綱目。

    譬如算者。

    初下後除。

    紀定大數。

    不存鬥斛。

    秖為深論聖教。

    妙說聖心。

    近會圓因。

    遠申本果。

    所以請疑不己。

    若能精知教相。

    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

    經文二十八品。

    智者大師分為三分。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别功德十九行偈。

    凡十五品半。

    名正宗。

    從偈後盡經。

    凡十一品半。

    名流通。

    又一時分為二。

    從序至安樂行。

    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

    從湧出訖經十四品。

    約本開近顯遠本迹各序正流通。

    初品為序。

    方便訖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正。

    法師訖安樂行為流通。

    湧出訖彌勒已問斯事。

    佛今答之。

    半品為序。

    從佛告阿逸多下。

    訖分别功德品偈為正。

    此後盡經為流通。

    初序有通。

    有别。

    通則總冠兩門。

    别則發起三周正說。

    後之流通。

    有勸持。

    有囑累。

    勸則别約本門。

    囑則通囑全部大經。

    迹門後五品。

    但是勸持迹門。

    本門初序分。

    但是發起本門。

    初序品者。

    次也。

    由也。

    述也。

    如是等六義證信。

    冠于經首。

    次序也。

    放光六瑞發起之端。

    由序也。

    問答釋疑。

    正說弄引。

    叙述也。

    故名序品。

    次方便品以下。

    凡有三周說法。

    今方便品。

    作三乘一乘說。

    名法說一周。

    上根得悟。

    授舍利弗記。

    次譬喻品。

    作三車一車說。

    名譬說一周。

    中根得悟。

    授四大弟子記。

    次化城喻品。

    明宿世結緣事竟。

    重作三百由旬。

    五百由旬說。

    名因緣說一周。

    下根得悟。

    授五百及二千人記。

    此卽迹門開權顯實之正宗也。

    言方便品者。

    畧為三解。

    一曰。

    方者。

    法也。

    便者。

    用也。

    善用偏法。

    巧逗衆生。

    名為方便。

    此可釋他經。

    非今品意。

    二曰。

    方便者。

    門也。

    門名能通。

    通于所通。

    方便為真實作門。

    真實得顯。

    功由方便。

    此亦可釋他經。

    非今品意。

    三曰。

    方者。

    秘也。

    便者。

    妙也。

    妙達于方。

    卽是真秘。

    點内衣裡無價之珠。

    與王頂上惟有一珠。

    無二無别。

    指客作人。

    是長者子。

    亦無二無别。

    如斯之言。

    是秘是妙。

    正是今品意也。

    此品正開三乘之權。

    顯一乘之實。

    于中有畧有廣。

    畧則動執生疑。

    廣則斷疑生信。

    畧中要旨不出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數語。

    乃一經之宏綱。

    衆義之淵府。

    南嶽大師。

    約義三轉讀之。

    一者是相如。

    是性如。

    乃至是報如。

    如名不異。

    卽空義也。

    二者如是相。

    如是性。

    乃至如是報。

    點空相性。

    名字施設。

    迤逦不同。

    卽假義也。

    三者相如是。

    性如是。

    乃至報如是。

    如于中道實相之是。

    卽中義也。

    分别令易解。

    故明空假中。

    得意為言。

    空卽假中。

    約如明空。

    一空一切空。

    點如明相。

    一假一切假。

    就是論中。

    一中一切中。

    非一二三。

    而一二三。

    不縱不橫。

    名為實相。

    唯佛與佛究盡此法。

    是十法攝一切法。

    智者大師複約四番釋之。

    一約十界。

    二約佛界。

    三約離合。

    四約位。

    一約十界者。

    謂六道四聖也。

    法雖無量。

    數不出十。

    一一界中。

    雖複多派。

    不出十如。

    如地獄界。

    當地自具相性本末。

    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

    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

    無有缺減。

    當知一一界。

    皆有餘九界十如。

    若照自位九界十如。

    皆名為權。

    照其自位佛界十如。

    名之為實。

    一中具無量。

    無量中具一。

    所以名為不可思議。

    凡夫雖具。

    絕理情迷。

    二乘雖具。

    舍離求脫。

    菩薩雖具。

    照則不周。

    名不了了。

    如來洞覽。

    橫豎具足。

    二約佛法界釋者。

    佛界非相非不相。

    而名如是相。

    指萬善緣因。

    故下文雲。

    衆寶莊較。

    佛界非性非不性。

    而名如是性。

    指智慧了因。

    故下文雲。

    有大白牛。

    佛界非體非不體。

    而名如是體。

    指實相正因。

    故下文雲。

    其車高廣。

    佛界非力非不力。

    而名如是力。

    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

    故下文雲。

    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佛界非作非不作。

    而名如是作。

    指任運無功用道。

    故下文雲。

    其疾如風。

    佛界非因非不因。

    而名如是因。

    指四十一位。

    故下文雲。

    乘是寶乘。

    遊于四方。

    佛界非緣非不緣。

    而名如是緣。

    指一切助菩提道。

    故下文雲。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佛界非果非不果。

    而名如是果。

    指妙覺朗然。

    圓因所克。

    故下文雲。

    直至道場。

    佛界非報非不報。

    而名如是報。

    指大般涅槃。

    故下文雲。

    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佛界非本非末。

    而言本末。

    本卽佛相。

    末卽佛報。

    是自行之權。

    佛界非等非不等。

    而言究竟等。

    指于實相。

    是自行之實。

    卽實而權。

    故言本末。

    卽權而實。

    故言為等。

    三約離合者。

    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

    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

    惟是一佛法界。

    如海總萬流。

    千車共轍。

    此卽自行權實。

    若随他意。

    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

    卽是化他權實。

    化他雖複有實。

    皆束為權。

    自行雖複有權。

    皆為實。

    此卽自行化他權實。

    随他則開。

    随自則合。

    橫豎周照。

    開合自在。

    四約位釋如是相者。

    一切衆生。

    皆有實相。

    本自有之。

    乃是如來藏之相貌也。

    如是性。

    卽是性德智慧第一義空也。

    如是體。

    卽是中道法性之理也。

    是為三德。

    通十法界位位皆有。

    若研此三德。

    入于十信位。

    則名如是力如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