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綸貫
關燈
小
中
大
受凡夫之五受。
乃至圓教中五受生見。
亦皆不受。
有受則有苦。
無受則無苦。
無苦無樂。
乃名大樂。
行名無行。
不行凡夫行。
不行賢聖行。
故言無行。
而行中道。
是故名行。
此法門釋也。
文中凡有四段。
卽是以止觀慈悲導三業及誓願也。
身業有止。
故離身粗業。
有觀。
故不得身。
不得身業。
不得能離。
無所得故。
不堕凡夫。
有慈悲故。
勤修身業。
廣利一切。
不堕二乘地。
有止行故。
著忍辱衣。
有觀行故。
坐如來座。
有慈悲故。
入如來室。
止行離過。
卽成斷德觀行無著。
卽成智德。
慈悲利他。
卽成恩德。
恩德資成智德。
智德能通達斷德。
是名身業安樂行。
餘口意誓願亦如是。
齊此是迹門流通竟也。
第十五從地湧出品者。
下方空中法身大士。
是釋尊本時弟子。
今奉命湧出宏經。
彌勒尚自不識。
由此發起開近顯遠之大教也。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正開近迹而顯遠本如來者。
十方三世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
壽者受也。
量者诠量也。
今正诠本地報身功德。
而報身智慧。
上冥下契。
三身宛足。
故言如來壽量品。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者。
佛說壽量。
三世弟子得種種益。
故言功德淺深不同。
故言分别也。
品中有授記領解流通。
佛說長行。
為總授法身記。
彌勒說偈。
為總申領解。
此後為流通分。
于中先明現在四信。
次明滅後五品。
四信者。
一一念信解。
未能演說。
二畧解言趣。
三廣為他說。
四深信觀成。
五品者。
一直起随喜心。
二加自受持讀誦。
三加勸他受持讀誦。
四加兼行六度。
五加正行六度也。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
随者随順事理無二無别。
喜是慶己慶人。
順理者。
聞佛本地深遠深遠。
信順不逆。
無一毫疑滞。
順事者。
聞佛三世益物。
橫豎該亘。
徧一切處。
亦無一毫疑滞。
順理有實功德。
順事有權功德。
慶己有智慧。
慶人有慈悲。
權實智斷合而說之。
故言随喜功德品。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
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
所謂六根清淨。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引信毀罪福。
證勸流通。
内懷不輕之解。
外敬不輕之境。
身立不輕之行。
口宣不輕之教。
人作不輕之目。
故名常不輕也。
已上三品半文。
卽勸持流通竟。
此下有八品文。
明付囑流通。
又分為三。
神力囑累兩品。
正明囑累流通藥王下五品。
約化他勸流通。
普賢一品。
約自行勸流通也。
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者。
神名不測。
力名幹用。
不測則天然之體深。
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此中為付囑深法。
現十種大力。
故名為神力品。
第二十二囑累品者。
囑是佛所付囑。
累是煩爾宣傳。
此從聖旨得名。
又囑是頂受所囑。
累是甘而弗勞。
此從菩薩敬順得名。
又囑是如來金口所囑。
累是菩薩丹心頂荷。
此從授受合論。
是故如來躬從座起。
申手摩頂。
授以難得之法。
大衆曲躬合掌。
如世尊勑。
當具奉行。
殷勤授受。
故名囑累。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者。
勖宏法之師。
應當竭其神力。
盡其形命。
以宏大法也。
第二十四妙音品。
第二十五觀世音普門品。
皆勸受法弟子。
令知他方大士。
奉命宏經。
普現色身。
形無定準。
不可以牛羊眼看。
不可以凡庸識度。
于所聞處。
勿生輕想。
輕想則法不染心也。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者。
惡世宏經。
每多惱難。
故以咒護之。
使道流通。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者。
說四聖之前緣。
顯人護之功德。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者。
梵音邲輸绠陀。
此翻普賢。
亦翻徧吉。
伏道周徧名普。
鄰終際極名賢。
勸發者。
戀法之辭也。
遙在彼國。
具聞此經。
始末旣周。
欲令自行化他。
永永無已。
故自東而來勸發。
又總約十一品半流通之文生起次第者。
現在聞經。
得真似兩益。
如上說。
若直聞一句。
而生随喜。
如現在四信。
格其功德。
未來無佛。
恐人疑福少。
故說滅後五品功德也。
因功德微密。
未若果功德彰灼。
故說法師功德品。
因果雙舉。
未若引證分明。
故說不輕。
雖舉往人。
未若現變。
故說神力。
雖示神力。
未若摩頂付囑。
故說囑累。
雖通途囑累。
未若示具要術。
棄身存道。
故說藥王。
雖誡能化。
未若誡其所化。
随聞法處。
應生佛想。
故說妙音觀音。
若初心宏經。
旣無神力。
當依内禁。
故說陀羅尼。
複須外護。
故說嚴王普賢。
聯翩重疊。
使大法宏通耳。
複次普賢更請正說。
勸發自行。
更請流通。
勸發化他。
佛總以四法答之。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衆得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卽是雙答正及流通大旨。
何者。
佛雖無偏。
若能遠惡從善。
反迷還正。
開權知見。
顯佛知見。
則稱可聖心。
諸佛護念。
若佛知見開。
則般若照明。
是植衆德本。
亦是入正定聚。
不亂不味。
不取不舍。
亦是發救衆生心。
當知此四。
與開權顯實。
名異體同。
無二無别。
又佛護念者。
是開佛知見。
植衆德本者。
是示佛知見。
發救衆生心。
是悟佛知見。
入正定聚。
是入佛知見。
迹門之要。
此四收矣。
又厣迹則有本。
從本開示悟入。
故有迹中開示悟入。
今開迹卽顯本。
本迹無二無别。
以四法答其請正。
于義明矣。
以四法答請流通者。
流通之方。
唯三唯四。
發救衆生心。
是入如來室。
入正定聚。
佛所護念。
是著如來衣。
植衆德本。
是坐如來座。
是宏宣之要。
卽四而三也。
又發救衆生心。
是誓願安樂行。
入正定聚。
是意安樂行。
植衆德本。
是口安樂行。
諸佛護念。
是身安樂行。
當知後四。
卽前四也。
一答酬其兩請。
舉四冠罩一經。
法華之重演。
豈不巧且妙哉。
所願一句沾神。
鹹資彼岸。
思惟修習。
永用舟航。
随喜見聞。
恒為主伴。
若取若舍。
經耳成緣。
或順或逆。
終因斯脫。
願解脫之日。
依報正報。
常宣妙經。
一刹一塵。
無非利物。
惟願諸佛。
冥熏加被。
一切菩薩。
密借威靈。
在在未說。
皆為勸請。
凡有說處。
親承供養。
一句一偈。
增進菩提。
一色一香。
永無退轉。
乃至圓教中五受生見。
亦皆不受。
有受則有苦。
無受則無苦。
無苦無樂。
乃名大樂。
行名無行。
不行凡夫行。
不行賢聖行。
故言無行。
而行中道。
是故名行。
此法門釋也。
文中凡有四段。
卽是以止觀慈悲導三業及誓願也。
身業有止。
故離身粗業。
有觀。
故不得身。
不得身業。
不得能離。
無所得故。
不堕凡夫。
有慈悲故。
勤修身業。
廣利一切。
不堕二乘地。
有止行故。
著忍辱衣。
有觀行故。
坐如來座。
有慈悲故。
入如來室。
止行離過。
卽成斷德觀行無著。
卽成智德。
慈悲利他。
卽成恩德。
恩德資成智德。
智德能通達斷德。
是名身業安樂行。
餘口意誓願亦如是。
齊此是迹門流通竟也。
第十五從地湧出品者。
下方空中法身大士。
是釋尊本時弟子。
今奉命湧出宏經。
彌勒尚自不識。
由此發起開近顯遠之大教也。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正開近迹而顯遠本如來者。
十方三世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
壽者受也。
量者诠量也。
今正诠本地報身功德。
而報身智慧。
上冥下契。
三身宛足。
故言如來壽量品。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者。
佛說壽量。
三世弟子得種種益。
故言功德淺深不同。
故言分别也。
品中有授記領解流通。
佛說長行。
為總授法身記。
彌勒說偈。
為總申領解。
此後為流通分。
于中先明現在四信。
次明滅後五品。
四信者。
一一念信解。
未能演說。
二畧解言趣。
三廣為他說。
四深信觀成。
五品者。
一直起随喜心。
二加自受持讀誦。
三加勸他受持讀誦。
四加兼行六度。
五加正行六度也。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
随者随順事理無二無别。
喜是慶己慶人。
順理者。
聞佛本地深遠深遠。
信順不逆。
無一毫疑滞。
順事者。
聞佛三世益物。
橫豎該亘。
徧一切處。
亦無一毫疑滞。
順理有實功德。
順事有權功德。
慶己有智慧。
慶人有慈悲。
權實智斷合而說之。
故言随喜功德品。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
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
所謂六根清淨。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引信毀罪福。
證勸流通。
内懷不輕之解。
外敬不輕之境。
身立不輕之行。
口宣不輕之教。
人作不輕之目。
故名常不輕也。
已上三品半文。
卽勸持流通竟。
此下有八品文。
明付囑流通。
又分為三。
神力囑累兩品。
正明囑累流通藥王下五品。
約化他勸流通。
普賢一品。
約自行勸流通也。
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者。
神名不測。
力名幹用。
不測則天然之體深。
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此中為付囑深法。
現十種大力。
故名為神力品。
第二十二囑累品者。
囑是佛所付囑。
累是煩爾宣傳。
此從聖旨得名。
又囑是頂受所囑。
累是甘而弗勞。
此從菩薩敬順得名。
又囑是如來金口所囑。
累是菩薩丹心頂荷。
此從授受合論。
是故如來躬從座起。
申手摩頂。
授以難得之法。
大衆曲躬合掌。
如世尊勑。
當具奉行。
殷勤授受。
故名囑累。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者。
勖宏法之師。
應當竭其神力。
盡其形命。
以宏大法也。
第二十四妙音品。
第二十五觀世音普門品。
皆勸受法弟子。
令知他方大士。
奉命宏經。
普現色身。
形無定準。
不可以牛羊眼看。
不可以凡庸識度。
于所聞處。
勿生輕想。
輕想則法不染心也。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者。
惡世宏經。
每多惱難。
故以咒護之。
使道流通。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者。
說四聖之前緣。
顯人護之功德。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者。
梵音邲輸绠陀。
此翻普賢。
亦翻徧吉。
伏道周徧名普。
鄰終際極名賢。
勸發者。
戀法之辭也。
遙在彼國。
具聞此經。
始末旣周。
欲令自行化他。
永永無已。
故自東而來勸發。
又總約十一品半流通之文生起次第者。
現在聞經。
得真似兩益。
如上說。
若直聞一句。
而生随喜。
如現在四信。
格其功德。
未來無佛。
恐人疑福少。
故說滅後五品功德也。
因功德微密。
未若果功德彰灼。
故說法師功德品。
因果雙舉。
未若引證分明。
故說不輕。
雖舉往人。
未若現變。
故說神力。
雖示神力。
未若摩頂付囑。
故說囑累。
雖通途囑累。
未若示具要術。
棄身存道。
故說藥王。
雖誡能化。
未若誡其所化。
随聞法處。
應生佛想。
故說妙音觀音。
若初心宏經。
旣無神力。
當依内禁。
故說陀羅尼。
複須外護。
故說嚴王普賢。
聯翩重疊。
使大法宏通耳。
複次普賢更請正說。
勸發自行。
更請流通。
勸發化他。
佛總以四法答之。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衆得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卽是雙答正及流通大旨。
何者。
佛雖無偏。
若能遠惡從善。
反迷還正。
開權知見。
顯佛知見。
則稱可聖心。
諸佛護念。
若佛知見開。
則般若照明。
是植衆德本。
亦是入正定聚。
不亂不味。
不取不舍。
亦是發救衆生心。
當知此四。
與開權顯實。
名異體同。
無二無别。
又佛護念者。
是開佛知見。
植衆德本者。
是示佛知見。
發救衆生心。
是悟佛知見。
入正定聚。
是入佛知見。
迹門之要。
此四收矣。
又厣迹則有本。
從本開示悟入。
故有迹中開示悟入。
今開迹卽顯本。
本迹無二無别。
以四法答其請正。
于義明矣。
以四法答請流通者。
流通之方。
唯三唯四。
發救衆生心。
是入如來室。
入正定聚。
佛所護念。
是著如來衣。
植衆德本。
是坐如來座。
是宏宣之要。
卽四而三也。
又發救衆生心。
是誓願安樂行。
入正定聚。
是意安樂行。
植衆德本。
是口安樂行。
諸佛護念。
是身安樂行。
當知後四。
卽前四也。
一答酬其兩請。
舉四冠罩一經。
法華之重演。
豈不巧且妙哉。
所願一句沾神。
鹹資彼岸。
思惟修習。
永用舟航。
随喜見聞。
恒為主伴。
若取若舍。
經耳成緣。
或順或逆。
終因斯脫。
願解脫之日。
依報正報。
常宣妙經。
一刹一塵。
無非利物。
惟願諸佛。
冥熏加被。
一切菩薩。
密借威靈。
在在未說。
皆為勸請。
凡有說處。
親承供養。
一句一偈。
增進菩提。
一色一香。
永無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