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道功德無量無邊。

    猶不如第五十人聞經随喜功德。

    報恩經雲。

    摩耶夫人生五百太子。

    盡得辟支佛果。

    而皆滅度。

    各各起塔供養。

    一一禮拜。

    歎言。

    不如生于一子。

    得無上菩提。

    省我心力。

    秖如今于百千萬衆中。

    有一人得者。

    價直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常勸衆人。

    須玄解自理。

    自理若玄。

    使得福智。

    如貴使賤。

    亦如無住車。

    若守此作解。

    名髻中珠。

    亦名有價寶珠。

    亦名運糞人。

    若不守此為解。

    如王髻中明珠與之。

    亦名無價大寶。

    亦名運糞出。

    佛直是纏外人。

    卻來纏内。

    與磨作佛。

    直是生死那邊人。

    直是玄絕那邊人。

    卻來向者岸。

    與磨作佛。

    人及猕猴。

    俱不能行。

    人喻十地菩薩。

    猕猴喻于凡夫。

     讀經看教。

    求一切知解。

    不是一向不許。

    解得三乘教。

    善得璎珞莊嚴具。

    得三十二相窟宅。

    覓佛即不得。

    教雲耽著小乘三藏學者。

    猶不許親近。

    何況自為。

    是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涅槃經中被配入十六惡律儀中。

    同于畋獵漁捕。

    為利養故殺害。

    大乘方等。

    猶如甘露。

    亦如毒藥。

    銷得去。

    如甘露。

    銷不去。

    如毒藥。

     讀經看教。

    若不解他生死語。

    決定透他義句不過。

    莫讀最第一。

    亦雲須看教。

    亦須參善知識。

    第一須自有眼。

    須辨他生死語始得。

    若辨白不得。

    決定透不過。

    秖是重增比丘繩索。

    所以教學玄旨人。

    不遣讀文字。

    如雲說體不說相。

    說義不說文。

    如是說者。

    名真說。

    若說文字。

    皆是诽謗。

    是名邪說。

    菩薩若說。

    當如法說。

    亦名真說。

    當令衆生持心不持事。

    持行不持法。

    說人不說字。

    說義不說文。

    說道欲界無禅。

    亦是帶一隻眼人語。

    既雲欲界無禅。

    憑何得至色界。

    先因地上習二種定。

    然後得至初禅.有想定.無想定。

    有想定。

    生色界四禅等天。

    無想定。

    生無色界四空等天。

    欲界灼然無禅。

    禅是色界。

     問。

    如今說此土有禅。

    如何 師雲。

    不動不禅是如來禅。

    離生禅想。

     問。

    如何是有情無佛性。

    無情有佛性 師雲。

    從人至佛。

    是聖情執。

    從人至地獄。

    是凡情執。

    秖如今但于凡聖二境有染愛心。

    是名有情無佛性。

    秖如今但于凡聖二境。

    及一切有無諸法。

    都無取舍心。

    亦無今取舍知解。

    是名無情有佛性。

    秖是無其情系。

    故名無情。

    不同木石太虛。

    黃花翠竹之無情。

    将為有佛性。

    若言有者。

    何故經中不見受記而得成佛者。

    秖如今鑒覺。

    但不破有情改變。

    喻如翠竹。

    無不應機。

    無不知時。

    喻如黃花。

     又雲。

    若踏佛階梯。

    無情有佛性。

    若未踏佛階梯。

    有情無佛性。

     問。

    大通智勝佛。

    十劫座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如何 師雲。

    劫者。

    滞也。

    亦二住也。

    住一善。

    滞于十善。

    西國雲佛。

    此土雲覺。

    自己鑒覺。

    滞着于善。

    善根人無佛性。

    故雲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觸惡住惡。

    名衆生覺。

    觸善住善。

    名聲聞覺。

    不住善惡二邊。

    不依住将為是者。

    名二乘覺。

    亦名辟支佛覺。

    歸不依住善惡二邊。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

    名菩薩覺。

    既不依住。

    亦不作無依住知解。

    始得名為佛覺。

    如雲。

    佛不住佛。

    名真福田。

    若于千萬人中。

    忽有一人得者。

    名無價寶。

    能于一切處為導師。

    無佛處雲是佛。

    無法處雲是法。

    無僧處雲是僧。

    名轉大法輪。

     問。

    從上祖宗。

    皆有密語遞相傳授。

    如何 師雲。

    無有密語。

    如來無有秘密藏。

    秖如今鑒覺。

    語言分明。

    覓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語。

    從須陀洹向上直至十地。

    但有語句。

    盡屬法之塵垢。

    但有語句。

    盡屬煩惱邊收。

    但有語句。

    盡屬不了義教。

    但有語句。

    盡不許也。

    了義教俱非也。

    更讨什麼密語。

     問。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如何 師雲。

    空喻于漚。

    海喻于性。

    自己靈覺之性。

    過于虛空。

    故雲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問。

    伐林莫伐樹。

    如何 師雲。

    林者喻于心。

    樹者喻于身。

    因說林故生怖。

    故雲伐林莫伐樹。

     問。

    語也垛生招箭。

    言歸垛生。

    不得無患。

    今累既同。

    缁素何辨 師雲。

    但卻發箭。

    途中相拄。

    如其相差。

    必有所傷。

    谷中尋響。

    累劫無形。

    響在口邊。

    得失在于來問。

    卻問所歸。

    還被于箭。

    亦如知幻不是幻。

    三祖雲。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亦雲認物為見。

    如持瓦礫。

    用将何為。

    若言不見。

    木石何殊。

    是故見與不見。

    二俱有失。

    舉一例諸 問。

    無煩惱。

    今有三十二相。

    如何 師雲。

    是佛邊事。

    本有煩惱。

    今有三十二相。

    秖如今凡情是。

     問。

    不見如來頂相。

    如何 師雲。

    為作有邊見.無邊見。

    所以不見如來頂相。

    秖如今都無一切有無等見。

    亦無無見。

    是名頂相現。

     問。

    如今沙門盡言我依佛教。

    學一經一論。

    一禅一律。

    一知一解。

    合受檀越四事供養。

    為銷得否 師雲。

    但約如今照用。

    一聲一色。

    一香一味。

    于一切有無諸法。

    一一境上都無纖塵取染。

    亦不依住無取染。

    亦無不依住知解。

    者個人日食萬兩黃金亦能銷得。

    秖如今照一切有無等法。

    于六根門頭刮削并當貪愛。

    有纖毫治不去。

    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縷線。

    個個披毛戴角。

    牽犁負重。

    一一須償他始得。

     為不依佛。

    佛是無着人.無求人.無依人。

    如今波波貪覓佛。

    盡皆背也。

    故雲。

    久親近于佛。

    不識于佛性。

    唯觀救世者。

    輪回六趣中。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文殊是七佛祖師。

    亦雲。

    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薩。

    無端作見佛想。

    聞法想。

    被佛威神力故。

    猶降二鐵圍山。

    他不是不解。

    特與諸學人作标則。

    令諸後學人莫作與麼見聞。

     但無一切有無等法。

    有無等見。

    一一個個透過三句外。

    是名如意寶。

    是名寶華承足。

    若作佛見法見。

    但是一切有無等見。

    名眼翳。

    見所見故。

    亦名見纏。

    亦名見蓋。

    亦名見孽。

    秖如今念念及一切見聞覺知。

    及一切塵垢祛得盡。

    但是一塵一色總是一佛。

    但起一念。

    總是二佛。

    三世五陰。

    念念誰知其數。

    是名佛[門@(幅-巾)]塞虛空。

    是名分身佛。

    是名寶塔現。

     是以常歎言。

    嗟見今日所依之命。

    依一顆米.一莖菜。

    饷時不得食饑死。

    不得水渴死。

    不得火寒死。

    欠一日不生。

    欠一日不死。

    被四大把定。

    不如先達者。

    入火不燒。

    入水不溺。

    傥要燒便燒。

    要溺便溺。

    要生即生。

    要死即死。

    去住自由。

    者個人有自由分。

    心若不亂。

    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

    若著佛求。

    屬貪。

    貪變成病。

    故雲佛病最難治。

    謗佛謗法乃可取食。

    食者。

    是自己靈覺性無漏飯.解脫食。

    此語治十地菩薩病。

    是從初至十地也。

     秖如今但有一切求心。

    盡名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盡名野幹。

    灼然銷他供養不得。

    秖如今聞聲如響等。

    嗅香如風等。

    離一切有無等法。

    亦不住于離。

    亦無不依住知解。

    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

    為求無上菩提涅槃。

    故名出家。

    猶是邪願。

    況乎世間诤論覓勝負。

    說我能我解。

    貪一門徒。

    愛一弟子。

    戀一住處。

    結一檀越。

    一衣一食。

    一名一利。

    又言我得一切無礙。

    秖是自诳。

     秖如今能于自己五陰不為其主。

    被人割截。

    節節支解。

    都無怨吝之心。

    亦不煩惱。

    乃至自己弟子被人鞭打。

    從頭至足。

    如上一一等事。

    都無一念生彼我心。

    猶依住無一念将為是。

    此名法塵垢。

    十地之人脫不去。

    流入生死河。

    所以常勸衆人。

    須懼法塵煩惱如懼三塗。

    乃有獨立分。

    假使有一法過于涅槃者。

    亦無少許生珍重想。

    此人步步是佛。

    不假腳踏蓮華。

    分身百僚。

     秖如今于一切有無等法。

    有纖毫愛染心。

    縱然腳踏蓮華。

    亦同魔作。

    若執本清淨.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

    即屬自然外道。

    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

    即屬因緣外道。

    執有。

    即屬常見外道。

    執無。

    即屬斷見外道。

    執亦有亦無。

    即屬邊見外道。

    執非有非無。

    即屬空見外道。

    亦雲愚癡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