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又經一十三年。
敕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
甄别宗旨。
次叙師承。
得無纰缪也。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者 姓司馬氏。
世居河内。
後從于蕲州之廣濟縣。
師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
隋大業十三年。
遊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
萬衆憂迫。
師憫之。
教令念摩诃衍。
時賊衆望雉堞間若有神兵。
乃相謂曰。
城内必有大異人。
不可攻也。
稍稍引去。
唐武德中。
師卻返蕲春。
住破頭山。
一日。
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骨相奇秀。
異乎常童 師問曰。
子何姓 答曰。
姓即有。
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性 師曰。
汝無姓耶 答曰。
性空故 師默識其法器。
即令一僧至其家。
于父母所。
谕令出家。
父母殊無難色。
曰。
願垂接受。
師遂與落發受具。
既而乃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傳迦葉。
次第囑授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并達磨袈裟。
以為法信。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 當生生不生 付衣法已。
告衆曰。
吾武德中。
遊廬山登絕頂。
望破頭山。
紫氣如蓋。
下有白氣。
橫分六道。
汝等會否。
衆皆默然 忍曰。
得非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
善。
後。
貞觀中。
太宗向師道味。
欲瞻風辨。
诏赴京師。
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
竟以疾辭。
又命使曰。
如果不起。
即取首來。
使至山谕旨。
師乃引頸就刃。
神色俨然。
使異之。
回以狀聞。
帝彌如欽慕。
就賜珍缯。
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中。
忽垂誡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
流化未來。
言訖。
端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雙峰。
明年四月八日。
塔戶無故自開。
儀相如生。
爾後不敢複閉 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者 蕲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生而岐嶷。
童遊時。
逢一智者歎曰。
此子阙七種相。
不逮如來。
後寫于破頭山。
鹹亨中。
有一居士。
姓廬名惠能。
自新州來參谒 師問曰。
汝自何來 曰。
嶺南 師曰。
欲須何事 能曰。
惟求作佛 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得佛 能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是其器。
乃呵曰。
著槽[木*敞]去 能作禮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于杵臼之間。
晝夜不息。
師知付授将至。
遂告衆曰。
正法難解。
不可徒記吾言。
持為己任。
汝等可各随意述一偈章。
若語意冥符。
即衣法偕付。
是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
乃于廊壁書偈。
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遣惹塵埃 師經行次。
見斯偈。
知是神秀所述。
歎曰。
依此修行。
亦得人天之果。
能在碓坊。
忽聆諷偈。
乃問同學。
是何章句。
曰。
爾不知和尚求法嗣。
令各述心偈。
此則秀上座所述。
能即自述四句偈。
至夜。
密令人寫于秀偈之側。
雲。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有塵埃 本師見此偈雲。
此是誰作。
亦未見性。
遂脫屣摩去其字。
由是衆不之顧。
逮夜。
師密詣自碓坊曰。
米白也否。
能曰。
白也。
未有篩。
師于碓。
以杖三擊之。
能即以三鼓入室。
師告曰。
佛之出世。
為一大事。
付于迦葉。
展轉相授。
至菩提達磨屆于此土。
得可大師承襲。
以至于吾。
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
汝當善自保護。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居士受衣法。
啟曰。
法則既受。
衣付何人。
師曰。
昔達磨初至。
人未之信。
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争端。
止于汝身。
不複傳。
爾且當遠引。
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
命如懸絲。
複雲。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又雲。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能曰。
當居何所。
師曰。
逢懷即止。
遇會且藏。
能禮辭已。
捧衣潛出。
是夜南邁。
大衆莫知。
翌日。
衆心疑訝。
師曰。
吾道行矣。
何更詢之。
複問。
衣法誰得耶。
師曰。
能者得。
于是衆議。
盧行者名能。
尋訪既失。
潛知彼得。
時僧惠明奔逐至大庾嶺頭。
能見明來。
隐于莽中。
但以衣置地。
明舉之莫動。
明即呼雲。
我來求法。
不求其衣。
能遂出曰。
不得思惡。
不得思善。
正當恁麼時。
還我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于是大悟。
能曰。
汝須速回。
遇蒙即止。
逢袁當住。
明即禮謝而返。
逮至嶺下。
遇衆追之。
明绐之曰
敕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
甄别宗旨。
次叙師承。
得無纰缪也。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者 姓司馬氏。
世居河内。
後從于蕲州之廣濟縣。
師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
隋大業十三年。
遊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
萬衆憂迫。
師憫之。
教令念摩诃衍。
時賊衆望雉堞間若有神兵。
乃相謂曰。
城内必有大異人。
不可攻也。
稍稍引去。
唐武德中。
師卻返蕲春。
住破頭山。
一日。
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骨相奇秀。
異乎常童 師問曰。
子何姓 答曰。
姓即有。
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性 師曰。
汝無姓耶 答曰。
性空故 師默識其法器。
即令一僧至其家。
于父母所。
谕令出家。
父母殊無難色。
曰。
願垂接受。
師遂與落發受具。
既而乃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傳迦葉。
次第囑授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并達磨袈裟。
以為法信。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 當生生不生 付衣法已。
告衆曰。
吾武德中。
遊廬山登絕頂。
望破頭山。
紫氣如蓋。
下有白氣。
橫分六道。
汝等會否。
衆皆默然 忍曰。
得非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
善。
後。
貞觀中。
太宗向師道味。
欲瞻風辨。
诏赴京師。
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
竟以疾辭。
又命使曰。
如果不起。
即取首來。
使至山谕旨。
師乃引頸就刃。
神色俨然。
使異之。
回以狀聞。
帝彌如欽慕。
就賜珍缯。
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中。
忽垂誡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
流化未來。
言訖。
端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雙峰。
明年四月八日。
塔戶無故自開。
儀相如生。
爾後不敢複閉 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者 蕲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生而岐嶷。
童遊時。
逢一智者歎曰。
此子阙七種相。
不逮如來。
後寫于破頭山。
鹹亨中。
有一居士。
姓廬名惠能。
自新州來參谒 師問曰。
汝自何來 曰。
嶺南 師曰。
欲須何事 能曰。
惟求作佛 曰。
嶺南人無佛性。
若為得佛 能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豈然 師知是其器。
乃呵曰。
著槽[木*敞]去 能作禮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于杵臼之間。
晝夜不息。
師知付授将至。
遂告衆曰。
正法難解。
不可徒記吾言。
持為己任。
汝等可各随意述一偈章。
若語意冥符。
即衣法偕付。
是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
乃于廊壁書偈。
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遣惹塵埃 師經行次。
見斯偈。
知是神秀所述。
歎曰。
依此修行。
亦得人天之果。
能在碓坊。
忽聆諷偈。
乃問同學。
是何章句。
曰。
爾不知和尚求法嗣。
令各述心偈。
此則秀上座所述。
能即自述四句偈。
至夜。
密令人寫于秀偈之側。
雲。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有塵埃 本師見此偈雲。
此是誰作。
亦未見性。
遂脫屣摩去其字。
由是衆不之顧。
逮夜。
師密詣自碓坊曰。
米白也否。
能曰。
白也。
未有篩。
師于碓。
以杖三擊之。
能即以三鼓入室。
師告曰。
佛之出世。
為一大事。
付于迦葉。
展轉相授。
至菩提達磨屆于此土。
得可大師承襲。
以至于吾。
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
汝當善自保護。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居士受衣法。
啟曰。
法則既受。
衣付何人。
師曰。
昔達磨初至。
人未之信。
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争端。
止于汝身。
不複傳。
爾且當遠引。
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
命如懸絲。
複雲。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又雲。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能曰。
當居何所。
師曰。
逢懷即止。
遇會且藏。
能禮辭已。
捧衣潛出。
是夜南邁。
大衆莫知。
翌日。
衆心疑訝。
師曰。
吾道行矣。
何更詢之。
複問。
衣法誰得耶。
師曰。
能者得。
于是衆議。
盧行者名能。
尋訪既失。
潛知彼得。
時僧惠明奔逐至大庾嶺頭。
能見明來。
隐于莽中。
但以衣置地。
明舉之莫動。
明即呼雲。
我來求法。
不求其衣。
能遂出曰。
不得思惡。
不得思善。
正當恁麼時。
還我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于是大悟。
能曰。
汝須速回。
遇蒙即止。
逢袁當住。
明即禮謝而返。
逮至嶺下。
遇衆追之。
明绐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