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天聖廣燈錄卷第七
第二十九祖惠可大師者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
未有子時。
嘗自念。
我家崇善。
豈無令子。
禱之既久。
一夕。
感異光照室。
其母因而懷妊。
及長。
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自幼志氣不群。
博涉詩書。
尤精佛學。
不事家産。
好遊山水。
即抵雒陽龍門香山寺。
依寶靜禅師出家受具。
複遊講肆。
遍探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
卻返香山。
忽有一神人謂曰。
将欲受果。
何滞此耶。
大道非遙。
汝其南矣。
光知神助。
因改名神光。
翌日。
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治之。
空中有聲曰。
此乃換骨。
非常痛也。
光遂以事具白于師。
今視其頂骨。
即如五峰秀出矣。
乃曰。
汝相吉祥。
當有所證。
神令汝南者。
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即汝之師也。
光受教。
造于少室。
其得法.轉衣變迹。
達磨章具之矣。
自少林托化西歸。
大師既闡真風。
是求法嗣。
至北齊天平年中。
有一居士。
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
而問師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為忏罪 師曰。
将罪來。
與汝忏 居士雲。
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忏罪竟 居士即投師出家受具。
宜名僧璨。
自茲疾已。
經三年。
師乃告之曰。
菩提達磨遠自竺幹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
吾今授汝。
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 華亦不能生 大師付衣法已。
又曰。
汝受吾教。
宜處深山。
未可行化。
當逢國難 璨曰。
師既預知。
願垂示誨 師曰。
茲乃傳般若多羅懸記雲。
心中雖吉外頭兇是也。
吾校年代。
正在于汝。
當谛思前言。
勿罹世難。
然吾亦有宿累。
今要酬之。
善去善行。
俟時傳付。
言已。
即往邺都。
韬光混迹。
變易儀相 人或問之。
何故如是 師曰。
我自調心。
何關汝事。
又于管城寺談法。
聽者林會。
時有辨和法師者。
于寺門講涅槃經。
學徒聞師闡法。
稍稍引出。
辨和不勝其憤。
興謗于邑宰翟仲侃。
仲侃惑其邪說。
加師以非法。
師怡然委順。
識真者。
謂之償債。
時年一百七歲。
即隋文帝開皇年中也。
後葬于磁州滏陽懸東北七十裡 唐德宗谥大祖禅師。
釋法琳撰碑雲。
翟仲侃生前為牛。
禦者恚其喘而斃之。
牛。
今邑宰也。
昔禦者。
師焉。
宿報當酬爾。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
既受度傳法。
隐于舒州皖公山。
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
至随開皇中。
有沙彌道信。
始年十四。
來禮師曰。
願和尚慈悲。
賜與解脫法門 師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 師曰。
既無人縛。
即是解脫。
何須更求解脫 信于言下大悟。
服勤九載。
披剃受具。
師知其緣熟。
乃付衣法。
遂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囑累迦葉。
次第傳授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并達磨袈裟。
用為法信。
流通将來。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師又曰。
可大師付吾法。
後往邺都。
三十餘年方終。
今吾得汝。
何滞此乎。
即适羅浮山。
經于三載。
卻旋舊址。
一日。
士民奔趨。
大設檀供訖。
于大樹下立化。
即炀帝大業中十月十五日也。
衆奉全身起塔焉 唐玄宗谥鑒智禅師。
塔曰覺寂。
吏部尚書門下三品房管撰碑。
初唐河南尹李常。
素仰祖風。
深探玄理。
天寶中。
遇荷澤神會。
問曰。
三祖大師葬于何處。
或聞入羅浮不回。
或說終于山谷。
未知孰是。
會曰。
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
得月餘方示滅。
今舒州見存三祖墓。
常未之信也。
會谪為舒州别駕。
因詢山谷寺衆僧曰。
聞寺後有三祖墓。
是否。
時上座惠觀對曰。
有之。
常忻然與官寮同往瞻禮。
又啟圹取真儀阇維之。
得舍利無數。
以一分建塔焉。
一分寄荷澤神會以質前言。
餘即随身。
後于洛中私第設齋以慶之。
時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會中。
常問三藏。
天竺祖師多少。
犍那答曰。
自迦葉以至般若多羅有二十七祖。
若序師子尊者。
總有四十九祖。
若從七佛至此。
不括橫枝。
凡三十七世。
常又問會中耆德曰。
嘗見祖圖。
或引五十餘祖。
至于枝派差殊。
宗族不定。
或但有空名者。
以何為驗。
時有智本禅師者。
六祖門人也。
答曰。
斯乃後魏初。
佛法淪替。
有沙門昙曜。
于紛纭中以素絹單錄諸祖名字。
或忘失次第。
藏衣領中。
隐于岩穴。
經三十五載。
至文成帝即位。
法門中興。
昙曜名行俱崇。
遂為僧統。
乃集諸沙門。
再議結集。
目為付法藏傳。
其間小有差互。
良由當時怖懼所緻。
姓姬氏。
父寂。
未有子時。
嘗自念。
我家崇善。
豈無令子。
禱之既久。
一夕。
感異光照室。
其母因而懷妊。
及長。
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自幼志氣不群。
博涉詩書。
尤精佛學。
不事家産。
好遊山水。
即抵雒陽龍門香山寺。
依寶靜禅師出家受具。
複遊講肆。
遍探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
卻返香山。
忽有一神人謂曰。
将欲受果。
何滞此耶。
大道非遙。
汝其南矣。
光知神助。
因改名神光。
翌日。
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治之。
空中有聲曰。
此乃換骨。
非常痛也。
光遂以事具白于師。
今視其頂骨。
即如五峰秀出矣。
乃曰。
汝相吉祥。
當有所證。
神令汝南者。
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即汝之師也。
光受教。
造于少室。
其得法.轉衣變迹。
達磨章具之矣。
自少林托化西歸。
大師既闡真風。
是求法嗣。
至北齊天平年中。
有一居士。
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
而問師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為忏罪 師曰。
将罪來。
與汝忏 居士雲。
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忏罪竟 居士即投師出家受具。
宜名僧璨。
自茲疾已。
經三年。
師乃告之曰。
菩提達磨遠自竺幹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
吾今授汝。
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 華亦不能生 大師付衣法已。
又曰。
汝受吾教。
宜處深山。
未可行化。
當逢國難 璨曰。
師既預知。
願垂示誨 師曰。
茲乃傳般若多羅懸記雲。
心中雖吉外頭兇是也。
吾校年代。
正在于汝。
當谛思前言。
勿罹世難。
然吾亦有宿累。
今要酬之。
善去善行。
俟時傳付。
言已。
即往邺都。
韬光混迹。
變易儀相 人或問之。
何故如是 師曰。
我自調心。
何關汝事。
又于管城寺談法。
聽者林會。
時有辨和法師者。
于寺門講涅槃經。
學徒聞師闡法。
稍稍引出。
辨和不勝其憤。
興謗于邑宰翟仲侃。
仲侃惑其邪說。
加師以非法。
師怡然委順。
識真者。
謂之償債。
時年一百七歲。
即隋文帝開皇年中也。
後葬于磁州滏陽懸東北七十裡 唐德宗谥大祖禅師。
釋法琳撰碑雲。
翟仲侃生前為牛。
禦者恚其喘而斃之。
牛。
今邑宰也。
昔禦者。
師焉。
宿報當酬爾。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
既受度傳法。
隐于舒州皖公山。
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
至随開皇中。
有沙彌道信。
始年十四。
來禮師曰。
願和尚慈悲。
賜與解脫法門 師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 師曰。
既無人縛。
即是解脫。
何須更求解脫 信于言下大悟。
服勤九載。
披剃受具。
師知其緣熟。
乃付衣法。
遂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囑累迦葉。
次第傳授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并達磨袈裟。
用為法信。
流通将來。
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師又曰。
可大師付吾法。
後往邺都。
三十餘年方終。
今吾得汝。
何滞此乎。
即适羅浮山。
經于三載。
卻旋舊址。
一日。
士民奔趨。
大設檀供訖。
于大樹下立化。
即炀帝大業中十月十五日也。
衆奉全身起塔焉 唐玄宗谥鑒智禅師。
塔曰覺寂。
吏部尚書門下三品房管撰碑。
初唐河南尹李常。
素仰祖風。
深探玄理。
天寶中。
遇荷澤神會。
問曰。
三祖大師葬于何處。
或聞入羅浮不回。
或說終于山谷。
未知孰是。
會曰。
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
得月餘方示滅。
今舒州見存三祖墓。
常未之信也。
會谪為舒州别駕。
因詢山谷寺衆僧曰。
聞寺後有三祖墓。
是否。
時上座惠觀對曰。
有之。
常忻然與官寮同往瞻禮。
又啟圹取真儀阇維之。
得舍利無數。
以一分建塔焉。
一分寄荷澤神會以質前言。
餘即随身。
後于洛中私第設齋以慶之。
時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會中。
常問三藏。
天竺祖師多少。
犍那答曰。
自迦葉以至般若多羅有二十七祖。
若序師子尊者。
總有四十九祖。
若從七佛至此。
不括橫枝。
凡三十七世。
常又問會中耆德曰。
嘗見祖圖。
或引五十餘祖。
至于枝派差殊。
宗族不定。
或但有空名者。
以何為驗。
時有智本禅師者。
六祖門人也。
答曰。
斯乃後魏初。
佛法淪替。
有沙門昙曜。
于紛纭中以素絹單錄諸祖名字。
或忘失次第。
藏衣領中。
隐于岩穴。
經三十五載。
至文成帝即位。
法門中興。
昙曜名行俱崇。
遂為僧統。
乃集諸沙門。
再議結集。
目為付法藏傳。
其間小有差互。
良由當時怖懼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