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尊者即謂之曰。
吾師鶴勒密有懸記。
罹難非久。
以如來正法眼藏。
自摩诃迦葉展轉相授而至于我。
我付于汝。
汝應保護。
流布将來。
并僧伽梨衣亦同授汝。
令正法眼永永不斷。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定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尊者偈已。
俾之佗國。
斯多受教。
直抵南天。
尊者以難不可以苟免。
獨留罽賓。
時本國有外道二人。
一名摩目多。
二名都落遮。
學諸幻法。
欲共謀亂。
乃盜為釋子形象。
潛入王宮。
且曰。
不成即罪歸佛子。
妖既自作。
禍亦旋踵。
事既敗。
王果怒曰。
吾素歸心三寶。
何乃構害一至于斯。
即命破毀伽藍。
祛除釋衆。
又自秉劍。
至尊者所。
問曰。
師得蘊空否。
尊者曰。
已得蘊空。
曰。
既得蘊空。
可施我頭。
尊者曰。
身非我有。
何吝于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首。
湧白乳高數尺。
王之右臂。
旋亦堕地。
七日而終。
太子光首歎曰。
我父何故。
自取其禍。
時有象白山仙人者。
深明因果。
即為光首廣宣宿因。
雲。
汝之父遠劫中設般遮于瑟。
(此雲無遮齋)師子尊者當作居士。
好談名理。
盛率其徒。
跻于會場。
因與之論。
而居士誠有愧色。
潛毒其食而饷之。
父遂遇害。
今王是矣。
而居士即師子尊者也。
因緣會遇。
毫發無差。
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師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為正嗣外。
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寂行。
母常安。
初。
母夢得神劍。
因而有孕。
既誕。
拳左手。
遇師子尊者。
顯發宿因。
密授心印。
後适南天。
至中印土。
彼國王名迦勝。
設禮供養。
時有外道。
号無我尊。
先為王禮重。
嫉祖之至。
欲與論義。
幸而勝之。
以固其事。
乃于王前謂祖曰。
我解論義。
不假言說。
祖曰。
若不言說。
争為論義。
外道曰。
但取其義。
祖曰。
以何為義。
曰。
無心為義。
祖曰。
汝既無心。
焉得義乎。
曰。
我說無心。
當名我義。
祖曰。
汝說無心。
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
當名非義。
曰。
當義非名。
誰能辨義。
祖曰。
汝名非義。
此名何名。
曰。
為辨非義。
是名無名。
祖曰。
名既非名。
義亦非義。
辨者是誰。
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
外道杜口信伏。
于時。
祖忽面北。
合掌而立曰。
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
即辭王南邁。
達于南天。
潛隐山谷。
彼國王名天德。
迎請供養。
王有二子。
一兇暴而色力充盛。
一和柔而常嬰疾苦。
祖乃為陳因果。
即頓釋所疑。
又有咒術師。
忌祖之道。
乃潛置藥于飯食中。
祖食之。
彼返受禍。
遂投祖出家。
即與受具。
後太子得勝即位。
複信外道。
緻難于祖。
太子名不如蜜多。
進谏被囚。
玉遽問祖曰。
我國素絕妖訛。
師所傳者。
當是何宗。
祖曰。
王國昔來。
實無邪法。
我所得者。
即是佛宗。
王曰。
佛滅既久。
師從誰得。
祖曰。
飲光大士親受佛印。
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
我從彼得。
王曰。
我聞師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
何能傳法後人。
祖曰。
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我信衣.法偈。
以顯師承。
王曰。
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鮮。
薪盡如故。
王即追悔。
緻禮師子。
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祖問太子曰。
汝欲出家。
當為何事。
曰。
我所出家。
不為别事。
祖曰。
不為别事。
當為何事。
曰。
當為佛事。
祖歎曰。
太子智慧天至。
必諸聖降迹。
即許出家。
受具時大地震動。
居多靈異。
祖乃命之曰。
吾已衰朽。
安可久留。
今以如來正法眼藏傳付于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非是 我今悟真性
吾師鶴勒密有懸記。
罹難非久。
以如來正法眼藏。
自摩诃迦葉展轉相授而至于我。
我付于汝。
汝應保護。
流布将來。
并僧伽梨衣亦同授汝。
令正法眼永永不斷。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定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尊者偈已。
俾之佗國。
斯多受教。
直抵南天。
尊者以難不可以苟免。
獨留罽賓。
時本國有外道二人。
一名摩目多。
二名都落遮。
學諸幻法。
欲共謀亂。
乃盜為釋子形象。
潛入王宮。
且曰。
不成即罪歸佛子。
妖既自作。
禍亦旋踵。
事既敗。
王果怒曰。
吾素歸心三寶。
何乃構害一至于斯。
即命破毀伽藍。
祛除釋衆。
又自秉劍。
至尊者所。
問曰。
師得蘊空否。
尊者曰。
已得蘊空。
曰。
既得蘊空。
可施我頭。
尊者曰。
身非我有。
何吝于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首。
湧白乳高數尺。
王之右臂。
旋亦堕地。
七日而終。
太子光首歎曰。
我父何故。
自取其禍。
時有象白山仙人者。
深明因果。
即為光首廣宣宿因。
雲。
汝之父遠劫中設般遮于瑟。
(此雲無遮齋)師子尊者當作居士。
好談名理。
盛率其徒。
跻于會場。
因與之論。
而居士誠有愧色。
潛毒其食而饷之。
父遂遇害。
今王是矣。
而居士即師子尊者也。
因緣會遇。
毫發無差。
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師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為正嗣外。
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寂行。
母常安。
初。
母夢得神劍。
因而有孕。
既誕。
拳左手。
遇師子尊者。
顯發宿因。
密授心印。
後适南天。
至中印土。
彼國王名迦勝。
設禮供養。
時有外道。
号無我尊。
先為王禮重。
嫉祖之至。
欲與論義。
幸而勝之。
以固其事。
乃于王前謂祖曰。
我解論義。
不假言說。
祖曰。
若不言說。
争為論義。
外道曰。
但取其義。
祖曰。
以何為義。
曰。
無心為義。
祖曰。
汝既無心。
焉得義乎。
曰。
我說無心。
當名我義。
祖曰。
汝說無心。
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
當名非義。
曰。
當義非名。
誰能辨義。
祖曰。
汝名非義。
此名何名。
曰。
為辨非義。
是名無名。
祖曰。
名既非名。
義亦非義。
辨者是誰。
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
外道杜口信伏。
于時。
祖忽面北。
合掌而立曰。
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
即辭王南邁。
達于南天。
潛隐山谷。
彼國王名天德。
迎請供養。
王有二子。
一兇暴而色力充盛。
一和柔而常嬰疾苦。
祖乃為陳因果。
即頓釋所疑。
又有咒術師。
忌祖之道。
乃潛置藥于飯食中。
祖食之。
彼返受禍。
遂投祖出家。
即與受具。
後太子得勝即位。
複信外道。
緻難于祖。
太子名不如蜜多。
進谏被囚。
玉遽問祖曰。
我國素絕妖訛。
師所傳者。
當是何宗。
祖曰。
王國昔來。
實無邪法。
我所得者。
即是佛宗。
王曰。
佛滅既久。
師從誰得。
祖曰。
飲光大士親受佛印。
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
我從彼得。
王曰。
我聞師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
何能傳法後人。
祖曰。
我師難未起時。
密授我信衣.法偈。
以顯師承。
王曰。
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鮮。
薪盡如故。
王即追悔。
緻禮師子。
真嗣既明。
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祖問太子曰。
汝欲出家。
當為何事。
曰。
我所出家。
不為别事。
祖曰。
不為别事。
當為何事。
曰。
當為佛事。
祖歎曰。
太子智慧天至。
必諸聖降迹。
即許出家。
受具時大地震動。
居多靈異。
祖乃命之曰。
吾已衰朽。
安可久留。
今以如來正法眼藏傳付于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非是 我今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