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天聖廣燈錄卷第五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月氏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千勝。
母金光。
其家富而無子。
乃禱于七佛金幢。
既而金光夢神童手持金環而謂曰。
吾來矣。
覺而有孕。
一日。
有沙門至其舍。
曰。
汝所懷子。
德業非世所知。
能仁遺記。
當隆佛事。
可淨心保護。
洎降誕日。
天雨異花。
地現金寶。
其王聞之。
嚴駕往視。
因持子還宮而育之。
嫔禦千人皆願傅養。
付與未決。
尊者化千子各置嫔懷。
相貌無殊。
王深歎異。
乃說偈曰。
我今無太子 欲收于汝故 汝現神通者 令我心不定 汝有神通者 當現本來身 汝無神通者 常作宮千子 偈已。
所化千子變白光而沒。
其婆羅門之子已在其家矣。
七歲。
遊行聚落。
睹民間淫祀。
乃入廟叱之曰。
汝妄興禍福。
幻惑于人。
歲廢牲牢。
傷害斯甚。
言訖。
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年二十二。
出家受具。
三十遇摩拏羅尊者。
行化至中印土。
彼國王名無畏海。
崇信三寶。
尊者為說正法次。
王忽見二人绯素服拜尊者。
王問曰。
此何人也。
師曰。
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為說法。
故來禮耳。
有頃不見。
唯聞異香。
王曰。
日月國土總有多少。
尊者曰。
千釋迦佛所化世界。
各有百億彌盧日月。
我若廣說。
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時尊者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師子事婆羅門。
厥兄既逝。
弟複雲亡。
乃歸依于尊者。
而問曰。
我欲求道。
當何用心。
尊者曰。
汝欲求道。
無所用心。
曰。
既無用心。
争作佛事。
尊者曰。
汝若有用。
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
即是佛事。
以佛有言。
我所作功德。
而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言已。
即入佛慧。
時尊者忽指東北問雲。
是何氣象。
師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
貫乎天地。
複有黑氣五道。
橫亘其中。
尊者曰。
其兆如何。
曰。
莫知矣。
尊者曰。
吾滅後五十年。
北天竺國當有難起。
嬰在汝身。
吾将滅矣。
今以如來正法眼藏。
自迦葉相傳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尊者現十八變而歸寂。
阇維畢。
分舍利。
各欲興塔。
尊者複現空中。
而說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 衆聞偈。
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尊者 中印土人也。
姓婆羅門。
幼而聰悟。
遊罽賓國。
有波利迦者。
本習禅觀。
故有禅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衆。
尊者诘而化之。
四衆皆心服。
唯禅定師達磨達者。
聞四衆被責。
憤悱而來。
尊者曰。
仁者習定。
何當來此。
既至于此。
胡雲習定。
曰。
我雖來此。
心亦不亂。
定随人習。
豈在處所。
尊者曰。
仁者既來。
其習亦至。
既無處所。
豈在人習。
曰。
定習人故。
非人習定。
我雖來此。
其定常習。
尊者曰。
人非習定。
定習人故。
當自來時。
其定誰習。
彼曰。
如淨明珠。
内外無翳。
定若通達。
必當如此。
尊者曰。
定若通達。
一似明珠。
今見仁者。
非珠之徒。
彼曰。
其珠明徹。
内外悉定。
我心不亂。
猶若此淨。
尊者曰。
其珠無内外。
仁者何能定。
穢物非動搖。
此定不是淨。
達磨達蒙尊者開示。
心地渙然。
尊者既攝五衆。
名聞遐迩。
方求法嗣。
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
此子名斯多。
當生便拳左手。
今既長矣。
而終未能舒。
願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睹之。
即以手接曰。
可還我珠。
童子遽開手奉珠。
衆皆驚異。
尊者曰。
吾前報為僧。
有童子名婆舍。
吾嘗赴西海齋。
受嚫珠。
付之。
今還吾珠。
理固然矣。
長者遂舍其子出家。
尊者即與受具。
以前因緣故。
名婆舍斯多。
姓婆羅門。
父千勝。
母金光。
其家富而無子。
乃禱于七佛金幢。
既而金光夢神童手持金環而謂曰。
吾來矣。
覺而有孕。
一日。
有沙門至其舍。
曰。
汝所懷子。
德業非世所知。
能仁遺記。
當隆佛事。
可淨心保護。
洎降誕日。
天雨異花。
地現金寶。
其王聞之。
嚴駕往視。
因持子還宮而育之。
嫔禦千人皆願傅養。
付與未決。
尊者化千子各置嫔懷。
相貌無殊。
王深歎異。
乃說偈曰。
我今無太子 欲收于汝故 汝現神通者 令我心不定 汝有神通者 當現本來身 汝無神通者 常作宮千子 偈已。
所化千子變白光而沒。
其婆羅門之子已在其家矣。
七歲。
遊行聚落。
睹民間淫祀。
乃入廟叱之曰。
汝妄興禍福。
幻惑于人。
歲廢牲牢。
傷害斯甚。
言訖。
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年二十二。
出家受具。
三十遇摩拏羅尊者。
行化至中印土。
彼國王名無畏海。
崇信三寶。
尊者為說正法次。
王忽見二人绯素服拜尊者。
王問曰。
此何人也。
師曰。
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為說法。
故來禮耳。
有頃不見。
唯聞異香。
王曰。
日月國土總有多少。
尊者曰。
千釋迦佛所化世界。
各有百億彌盧日月。
我若廣說。
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時尊者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師子事婆羅門。
厥兄既逝。
弟複雲亡。
乃歸依于尊者。
而問曰。
我欲求道。
當何用心。
尊者曰。
汝欲求道。
無所用心。
曰。
既無用心。
争作佛事。
尊者曰。
汝若有用。
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
即是佛事。
以佛有言。
我所作功德。
而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言已。
即入佛慧。
時尊者忽指東北問雲。
是何氣象。
師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
貫乎天地。
複有黑氣五道。
橫亘其中。
尊者曰。
其兆如何。
曰。
莫知矣。
尊者曰。
吾滅後五十年。
北天竺國當有難起。
嬰在汝身。
吾将滅矣。
今以如來正法眼藏。
自迦葉相傳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尊者現十八變而歸寂。
阇維畢。
分舍利。
各欲興塔。
尊者複現空中。
而說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 衆聞偈。
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尊者 中印土人也。
姓婆羅門。
幼而聰悟。
遊罽賓國。
有波利迦者。
本習禅觀。
故有禅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衆。
尊者诘而化之。
四衆皆心服。
唯禅定師達磨達者。
聞四衆被責。
憤悱而來。
尊者曰。
仁者習定。
何當來此。
既至于此。
胡雲習定。
曰。
我雖來此。
心亦不亂。
定随人習。
豈在處所。
尊者曰。
仁者既來。
其習亦至。
既無處所。
豈在人習。
曰。
定習人故。
非人習定。
我雖來此。
其定常習。
尊者曰。
人非習定。
定習人故。
當自來時。
其定誰習。
彼曰。
如淨明珠。
内外無翳。
定若通達。
必當如此。
尊者曰。
定若通達。
一似明珠。
今見仁者。
非珠之徒。
彼曰。
其珠明徹。
内外悉定。
我心不亂。
猶若此淨。
尊者曰。
其珠無内外。
仁者何能定。
穢物非動搖。
此定不是淨。
達磨達蒙尊者開示。
心地渙然。
尊者既攝五衆。
名聞遐迩。
方求法嗣。
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
此子名斯多。
當生便拳左手。
今既長矣。
而終未能舒。
願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睹之。
即以手接曰。
可還我珠。
童子遽開手奉珠。
衆皆驚異。
尊者曰。
吾前報為僧。
有童子名婆舍。
吾嘗赴西海齋。
受嚫珠。
付之。
今還吾珠。
理固然矣。
長者遂舍其子出家。
尊者即與受具。
以前因緣故。
名婆舍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