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于佛慧。
複告遍行頭陀曰。
吾适對衆抑挫仁者。
得無惱于衷乎。
曰。
我憶念過去劫前。
生安樂國。
師于智者月淨。
記我當證斯陀含。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
策杖禮谒。
師叱我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退失二果。
我悔咎以來。
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
惟願尊者大慈。
以妙法垂誨。
尊者曰。
汝久殖德本。
當繼吾宗。
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
次第囑授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勿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尊者付法已。
不起于座。
奄然歸寂。
阇維。
收舍利起塔。
即漢明帝朝也。
第二十一祖婆修槃頭尊者 羅閱城人也。
姓毗舍佉。
父光蓋。
母字嚴一。
家富而無子。
父母禱于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
母夢吞明昧二珠。
覺而有孕。
經七日。
有一羅漢名為賢衆。
至其家。
問曰。
我行四國土 尋光到于此 汝是誰居舍 而感生聖子 光蓋設禮。
賢衆端坐受之。
嚴一出拜。
賢衆避席。
光蓋罔測其由。
遂取一寶珠跪獻。
賢衆既受之。
殊無遜謝。
光蓋不能忍。
問曰。
我是丈夫。
緻禮不顧。
我妻何德。
尊者避之。
賢衆曰。
我受禮納珠。
貴福汝爾。
汝婦懷聖子。
生當為世明燈。
故吾避之。
非重女人也。
賢衆又曰。
汝婦當生二子。
一名婆修槃頭。
則吾所尊者也。
二名刍尼。
(此雲野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
刍尼巢于頂上。
佛既成道。
刍尼受報為那提國王。
佛記曰。
汝至第二五百年。
生羅閱城。
毗舍佉家。
與聖同胞。
今無爽矣。
既生二子。
尊者婆修槃頭年至十五。
禮光度羅漢出家。
感毗婆诃菩薩與之受具。
至那提國。
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
一名摩诃羅。
次名摩拏羅。
王問尊者曰。
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尊者曰。
彼土曾三佛出世。
今王國有二師化導。
曰。
二師者誰。
尊者曰。
佛記第二五百年。
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繼聖。
即王之次子也。
吾雖德薄。
當預其志。
王曰。
誠如尊者所言。
當舍此子作沙門。
尊者曰。
善哉大王。
能遵佛旨。
後告之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
如是次第展轉以至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化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已。
凝然示寂。
衆奉香大師焚其身。
收舍利建塔。
即炀帝朝也。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
年三十。
遇婆修尊者。
至西印土。
彼國王名得度。
即瞿昙族姓。
歸依佛乘。
勤行精進。
一日。
于行道處現一小塔。
欲取供養。
衆莫能舉。
王即大會梵行.禅觀.咒術等三衆。
皆莫能辦。
尊者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
今之所現。
王福力之所緻也。
(阿育王塔。
此不繁錄)王聞是說。
乃曰。
至聖難逢。
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遂證四果。
尊者深加慰誨曰。
汝居此國。
善自度人。
今異域有大法器。
吾當化之。
曰。
師應迹十方。
舉念當至。
甯勞往耶。
尊者曰。
然。
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
忽曰。
祖師摩拏羅将至。
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
尊者即辭得度比丘。
往月氏國。
受王與鶴勒那供養。
後鶴勒那問尊者曰。
我止林間。
已經九白。
(印土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
幼而聰慧。
我于三世推窮。
莫知其本。
尊者曰。
此子于往劫中。
生妙善國婆羅門家。
曾以梅檀施于佛宇。
作槌橦鐘。
受執聰敏。
為衆欽仰。
尊者曰。
我有無上法寶。
汝當聽受。
乃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傳授迦葉。
展轉次第以至于吾。
吾當授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複無憂 摩拏羅付法已。
即從座踴身虛空。
呈十八種變。
還本座跏趺而逝。
鶴勒那與寶印王等。
共奉香木茶毗。
收舍利起塔。
即桓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四
複告遍行頭陀曰。
吾适對衆抑挫仁者。
得無惱于衷乎。
曰。
我憶念過去劫前。
生安樂國。
師于智者月淨。
記我當證斯陀含。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
策杖禮谒。
師叱我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退失二果。
我悔咎以來。
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
惟願尊者大慈。
以妙法垂誨。
尊者曰。
汝久殖德本。
當繼吾宗。
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
次第囑授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勿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尊者付法已。
不起于座。
奄然歸寂。
阇維。
收舍利起塔。
即漢明帝朝也。
第二十一祖婆修槃頭尊者 羅閱城人也。
姓毗舍佉。
父光蓋。
母字嚴一。
家富而無子。
父母禱于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
母夢吞明昧二珠。
覺而有孕。
經七日。
有一羅漢名為賢衆。
至其家。
問曰。
我行四國土 尋光到于此 汝是誰居舍 而感生聖子 光蓋設禮。
賢衆端坐受之。
嚴一出拜。
賢衆避席。
光蓋罔測其由。
遂取一寶珠跪獻。
賢衆既受之。
殊無遜謝。
光蓋不能忍。
問曰。
我是丈夫。
緻禮不顧。
我妻何德。
尊者避之。
賢衆曰。
我受禮納珠。
貴福汝爾。
汝婦懷聖子。
生當為世明燈。
故吾避之。
非重女人也。
賢衆又曰。
汝婦當生二子。
一名婆修槃頭。
則吾所尊者也。
二名刍尼。
(此雲野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
刍尼巢于頂上。
佛既成道。
刍尼受報為那提國王。
佛記曰。
汝至第二五百年。
生羅閱城。
毗舍佉家。
與聖同胞。
今無爽矣。
既生二子。
尊者婆修槃頭年至十五。
禮光度羅漢出家。
感毗婆诃菩薩與之受具。
至那提國。
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
一名摩诃羅。
次名摩拏羅。
王問尊者曰。
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尊者曰。
彼土曾三佛出世。
今王國有二師化導。
曰。
二師者誰。
尊者曰。
佛記第二五百年。
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繼聖。
即王之次子也。
吾雖德薄。
當預其志。
王曰。
誠如尊者所言。
當舍此子作沙門。
尊者曰。
善哉大王。
能遵佛旨。
後告之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密傳迦葉。
如是次第展轉以至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化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已。
凝然示寂。
衆奉香大師焚其身。
收舍利建塔。
即炀帝朝也。
第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
年三十。
遇婆修尊者。
至西印土。
彼國王名得度。
即瞿昙族姓。
歸依佛乘。
勤行精進。
一日。
于行道處現一小塔。
欲取供養。
衆莫能舉。
王即大會梵行.禅觀.咒術等三衆。
皆莫能辦。
尊者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
今之所現。
王福力之所緻也。
(阿育王塔。
此不繁錄)王聞是說。
乃曰。
至聖難逢。
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遂證四果。
尊者深加慰誨曰。
汝居此國。
善自度人。
今異域有大法器。
吾當化之。
曰。
師應迹十方。
舉念當至。
甯勞往耶。
尊者曰。
然。
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
忽曰。
祖師摩拏羅将至。
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
尊者即辭得度比丘。
往月氏國。
受王與鶴勒那供養。
後鶴勒那問尊者曰。
我止林間。
已經九白。
(印土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
幼而聰慧。
我于三世推窮。
莫知其本。
尊者曰。
此子于往劫中。
生妙善國婆羅門家。
曾以梅檀施于佛宇。
作槌橦鐘。
受執聰敏。
為衆欽仰。
尊者曰。
我有無上法寶。
汝當聽受。
乃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傳授迦葉。
展轉次第以至于吾。
吾當授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複無憂 摩拏羅付法已。
即從座踴身虛空。
呈十八種變。
還本座跏趺而逝。
鶴勒那與寶印王等。
共奉香木茶毗。
收舍利起塔。
即桓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