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那提婆。
謂曰。
識此相否。
衆曰。
目所未睹。
焉能辨識。
提婆曰。
此是尊者現佛性相。
以示我等。
言訖。
輪相即隐。
還居本座。
而說偈曰。
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戒 用辨非色聲 衆聞偈已。
鹹願出家。
龍樹即為披剃受具。
其國先有外道五千人。
作大幻術。
衆所宗仰。
王返以佛乘呼為外道。
龍樹至王殿前。
王遂問曰。
汝是何人。
龍樹曰。
我是智人。
要化愚者。
王曰。
自稱其智。
量是智人。
龍樹曰。
未知之事。
但請問之。
王曰。
今日諸天當何所務。
龍樹曰。
帝釋與阿修羅王今正交戰。
王曰。
何以為驗。
龍樹曰。
且待須臾。
言訖。
投戈斷肢。
自空而下。
王見是事。
遂發信心。
悉為化之。
歸向三寶。
龍樹知王及衆正信。
複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
垂之于世。
後告迦那提婆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囑累迦葉。
展轉相付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為明隐顯法 方說解脫理 于法心不證 無嗔亦無喜 付法已。
入月輪三昧。
廣現神變。
複就本座疑寂。
迦那提婆與諸四衆共起寶塔以葬焉。
即始皇帝朝也。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南天竺國人也。
姓毗舍羅。
初求福業。
兼好辨論。
聞龍樹名。
谒之。
将及其門。
龍樹知是智人。
先遣侍者以滿缽水呈之。
尊者睹之。
即以一針投之而進。
忻然契會。
後至迦毗羅國。
彼有長者。
曰梵摩淨德。
财極富饒。
而有二子。
一名羅睺羅琰。
二名羅睺羅多。
長者園樹生大耳如菌。
味甚香美。
唯長者與羅睺羅多取而食之。
取已複生。
自餘親屬。
皆不能見。
時羅睺羅多乃說偈曰。
此樹生奇耳 食以不枯槁 智者解此因 當師其至道 時迦那提婆曰。
如來記。
卻後第二五百年。
有大菩薩因耳解脫。
即至淨德舍。
忽見尊者。
心生珍敬。
求聞樹耳之緣。
尊者曰。
汝向來嘗飯一比丘否。
長者曰。
有一沙門。
久曾勤供。
近已滅度。
墳塔仍存。
尊者謂羅睺羅多曰。
豈非能供侍彼比丘者乎。
曰。
誠如所論。
尊者曰。
汝與此子。
心同勤敬。
汝家親屬。
嘗蘊慢心。
不能得食。
彼比丘雖持戒多聞。
真理未達。
壽命既盡。
來償宿因。
彼之比丘生為樹耳。
父子得食。
故當酬報。
尊者問長者曰。
汝年多少。
曰。
我今七十九。
提婆即以偈曰。
入道不通理 覆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長者聞偈。
彌加歎伏。
曰。
我今衰老。
不克事師。
願舍次子。
依師出家。
尊者曰。
惟符佛記。
今是其人。
即與披剃受具。
随侍。
遊化。
至巴連弗城。
聞諸外道欲障佛法。
尊者入彼衆中。
外道問曰。
汝何不前。
尊者曰。
汝何不後彼曰。
汝似賤人。
尊者曰。
汝似良人。
彼曰。
汝解何法。
尊者曰。
我百不解。
彼曰。
我欲得佛。
尊者曰。
何者是佛。
彼曰。
我合得佛。
尊者曰。
既道我得。
汝實不得。
彼曰。
我既不得。
汝雲何得。
尊者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得。
我無我故。
所以言得。
彼詞既屈。
乃問尊者曰。
汝名何等。
尊者曰。
我名迦那提婆。
既而夙聞尊者之名。
悔遏緻謝。
尊者乃告羅睺羅多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
展轉囑累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演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于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偈已。
入奮迅三昧。
身放大光。
而歸寂滅。
衆起寶塔而供類之。
即前漢文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三
謂曰。
識此相否。
衆曰。
目所未睹。
焉能辨識。
提婆曰。
此是尊者現佛性相。
以示我等。
言訖。
輪相即隐。
還居本座。
而說偈曰。
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戒 用辨非色聲 衆聞偈已。
鹹願出家。
龍樹即為披剃受具。
其國先有外道五千人。
作大幻術。
衆所宗仰。
王返以佛乘呼為外道。
龍樹至王殿前。
王遂問曰。
汝是何人。
龍樹曰。
我是智人。
要化愚者。
王曰。
自稱其智。
量是智人。
龍樹曰。
未知之事。
但請問之。
王曰。
今日諸天當何所務。
龍樹曰。
帝釋與阿修羅王今正交戰。
王曰。
何以為驗。
龍樹曰。
且待須臾。
言訖。
投戈斷肢。
自空而下。
王見是事。
遂發信心。
悉為化之。
歸向三寶。
龍樹知王及衆正信。
複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
垂之于世。
後告迦那提婆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囑累迦葉。
展轉相付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為明隐顯法 方說解脫理 于法心不證 無嗔亦無喜 付法已。
入月輪三昧。
廣現神變。
複就本座疑寂。
迦那提婆與諸四衆共起寶塔以葬焉。
即始皇帝朝也。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南天竺國人也。
姓毗舍羅。
初求福業。
兼好辨論。
聞龍樹名。
谒之。
将及其門。
龍樹知是智人。
先遣侍者以滿缽水呈之。
尊者睹之。
即以一針投之而進。
忻然契會。
後至迦毗羅國。
彼有長者。
曰梵摩淨德。
财極富饒。
而有二子。
一名羅睺羅琰。
二名羅睺羅多。
長者園樹生大耳如菌。
味甚香美。
唯長者與羅睺羅多取而食之。
取已複生。
自餘親屬。
皆不能見。
時羅睺羅多乃說偈曰。
此樹生奇耳 食以不枯槁 智者解此因 當師其至道 時迦那提婆曰。
如來記。
卻後第二五百年。
有大菩薩因耳解脫。
即至淨德舍。
忽見尊者。
心生珍敬。
求聞樹耳之緣。
尊者曰。
汝向來嘗飯一比丘否。
長者曰。
有一沙門。
久曾勤供。
近已滅度。
墳塔仍存。
尊者謂羅睺羅多曰。
豈非能供侍彼比丘者乎。
曰。
誠如所論。
尊者曰。
汝與此子。
心同勤敬。
汝家親屬。
嘗蘊慢心。
不能得食。
彼比丘雖持戒多聞。
真理未達。
壽命既盡。
來償宿因。
彼之比丘生為樹耳。
父子得食。
故當酬報。
尊者問長者曰。
汝年多少。
曰。
我今七十九。
提婆即以偈曰。
入道不通理 覆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長者聞偈。
彌加歎伏。
曰。
我今衰老。
不克事師。
願舍次子。
依師出家。
尊者曰。
惟符佛記。
今是其人。
即與披剃受具。
随侍。
遊化。
至巴連弗城。
聞諸外道欲障佛法。
尊者入彼衆中。
外道問曰。
汝何不前。
尊者曰。
汝何不後彼曰。
汝似賤人。
尊者曰。
汝似良人。
彼曰。
汝解何法。
尊者曰。
我百不解。
彼曰。
我欲得佛。
尊者曰。
何者是佛。
彼曰。
我合得佛。
尊者曰。
既道我得。
汝實不得。
彼曰。
我既不得。
汝雲何得。
尊者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得。
我無我故。
所以言得。
彼詞既屈。
乃問尊者曰。
汝名何等。
尊者曰。
我名迦那提婆。
既而夙聞尊者之名。
悔遏緻謝。
尊者乃告羅睺羅多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
展轉囑累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流演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于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偈已。
入奮迅三昧。
身放大光。
而歸寂滅。
衆起寶塔而供類之。
即前漢文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三